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师焉——序子衿有话: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意思是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因为每人的掌握的知识技术各有不同。
就算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但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木匠也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他虽然不会之乎者也,但可以用灵巧的双手造出一把漂亮的椅子或一张结实的木桌。
这样看来,在做木工上,他绝对是你的一个好老师。
所有的知识是我们在一生当中学不完的。
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流传千古的话你们肯定都听过吧,但是听了我的内容你们是不是有点疑惑了?“这句话怎么改成“同学行,都是我师焉”了呢?如果你了解了我身边的同学,就会明白我为什么会说”同学行,都是我师焉了”。
x x x是我们班的书法天才兼班长,曾经参加过许多次的书法比赛,每次的比赛结果都很优异。
他的作文写得非常好,经常让老师当做范文讲评,我们的作文跟他的一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群”地下。
x x x是我们班的学习小主人,也是我们班的班长。
所有的书她似乎都看过。
语文、数学、英语、……对她来说都不在话下。
我们应该学习她。
x x x是我们班的唱歌天才,她那优美的歌声让人听了心旷神怡。
终于与她在学校小合唱的舞台上大显身手,获得了一等奖。
现在知道我这么说的原因了吧!那就是每个人都有优点,只要发现了别人的优点就去向她学习,那么你一定能成功!别人的身上有你没有的优点,你要是能向他们学习,那他们就是你的老师,我说的对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出自《论语·述而》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学习观。
我们从别人身上学习的,不光是知识,还有他们各种各样的长处。
当然,一个人的长处另外的人可能很难学到,但这种正确认识别人长处的心态,我们应该有,唯有这样,我们在能不断地参照别人来提高自己。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课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课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课文原文如下: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其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其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的意思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论语》,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一个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好的方面去学习,对于不好的方面则改正自身。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即不断学习他人优点,自我改正缺点,以实现自身的进步和完善。
首先,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其优点和长处,都可以作为他人的老师。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向他人学习,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在选择学习的对象时,我们应当注重他们优秀的品质和卓越的成就,而非只看重外在的物质或地位。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其次,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当仔细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
对于这些优点和长处,我们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也要鼓励他人继续保持和发扬。
这种肯定和鼓励可以帮助他人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的优势,也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
然而,这句话也提醒我们不要忽视他人的缺点和不足。
当我们发现他人的缺点时,要学会客观地看待问题,并尝试理解他们的立场和想法。
同时,我们也要勇于指出他人的不足之处,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积极改正。
这种诚恳的态度和善意的提醒可以帮助他人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逐渐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
最后,这句话强调了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进的重要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
通过自我反省,我们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并积极改进。
这种自我改进的精神是实现个人成长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赢得他人尊重和信任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团队合作、社交网络等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并积极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
同时也要勇于指出他人的不足之处,帮助他们改进自身的问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
文言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选自《论语》,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赏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于《论语·述而》,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苏东坡少年时才智过人,经常受人夸奖,便渐生傲气,就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有一天,一位老者来拜访,给了苏东坡一本书,向他请教几个生字。
苏东坡接过一看,谁知第一行就读不下去了,越往下看,生字就越多,他不由得脸红了。
老者笑盈盈的走了。
于是苏东坡就重新写了一副对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同学们,你听罢有什么感想呢?大文豪尚且如此,我们又该怎么做呢?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谦虚的美德,人们有许多这方面的格言警句启迪后人。
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事实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人能够有骄傲的资本,因为任何一个人,及时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也不能够说他已经彻底精通,彻底研究全了。
“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
所以,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止步不前、而趾高气扬。
如果是这样的话,则必将很快被赶上,很快被后人超越!这就告诉我们要积极向别人学习。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处: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英语: If three of us are walking together, at least one of the two others is good enough to be my teacher.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精神。
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
《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
孔子说:“弗如也。
吾与汝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
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拼音】:sān rén xíng bì yîu wǒ shī
【解释】: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于《论语·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
【近义词】: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处】:《论语·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造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山路不象坦途那样匍匐在人们足下。
2、果然是闻道没有先后,达者为先三人行必有我师。
两人各自闭关消化所得感悟。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剑客,必有一强,三角恋,必有一伤。
4、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意见,如果有说错的地方还希望你们不要生气!三人行,必有我师。
5、你听过孔子曾经说过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吗?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
【拼音】:sān rén xíng bì yòu wǒ shī yān
【解释】: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于《论语·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
【辨析】: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
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
在与人相处中,就表现为对优于己、强于己者不服气;对有缺点错误者鄙视、嫌弃;严于责人而宽于责己;拿正确的道理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却不照自己。
这样,既堵塞了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的道路(择其善者而从之),也难免造成人际间的不和谐,以至发生冲突。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三个人做事,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纪律、制度。
如果没有一定的、符合三人的制度,做事将不太会成功,或三个人、团体必然出现矛盾。
【出处】:《论语·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是什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注意句中的“三”,并不是说数字里的3。
而是一个虚数,泛指几个人。
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这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一个人要端正学习的态度,善于向别人学习,虚心地向别人学习.
随着中国社会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之后,花大把的钱为孩子寻找老师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然而这种时尚反映的是一种对学习的无知。
如果是学习一些专门的技艺,为孩子聘请好的知名的老师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教授孩子普通的文化知识,也去高薪聘请老师,其实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那会误导孩子,以为孩子的学习好坏主要在于是否有好的老师,而不在于孩子自己的努力。
其实古往今来,许多真正有
成就的人都是自学成才。
这些自学成才的人并不是真正没有老师,而只是学无定师,也就是没有固定的老师,他们师法自然,以别人为师、以古人为师、以书本为师、以实践为师、以一切可学之人之事为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原文翻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原文翻译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孔子说:“子路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与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做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肩负重任,路途又很遥远。
以‘仁’为自己的责任,不也是很重的担当吗?直做到死才罢休,不也是路途遥远吗?”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看得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践行?”孔子说:“只有恕道!自己不愿意的事,断不可加在别人身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解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解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一句中国古代成语,出自《论语》中的一段话。
它的含义是无论与谁交往,我们都可以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东西,获得一些教益。
这句成语强调了我们应当虚心与他人交流,尊重他人的智慧和经验。
无论在何时何地,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我们能够汲取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句成语告诉我们,教师不仅可以是一位专职的老师,而且可以是我们在生活中与之交往的任何人。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遇到谁,都应该保持谦逊和虚心的态度,因为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不同的观点中获取启发,并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行反思。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提高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他人,虚心学习他人,不断修正自我,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出处故事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出处故事
1.故事
两千多年前,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学生一起坐车回乡,一个小孩在路上用砖石泥土做了一个城池,挡住了去路。
孔子要小孩给他让一下路,小孩却说:“先生,车应该给城池让路,而不是让城池给车让路,你说是吗?”孔子听了,大吃一惊,感慨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2、出处
出自于《论语·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3、释义
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
扩展资料:
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于《论语·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
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少儿成语故事
本⽂是为⼤家整理的《三⼈⾏必有我师焉的少⼉成语故事》的⽂章,希望⼤家能够喜欢!
三⼈⾏必有我师焉:⼏个⼈⼀起⾛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向别⼈学习。
注意句中的“三”,并不是说数字⾥的3。
⽽是⼀个虚数,泛指⼏个⼈。
焉的意思为:在。
出处《论语·述⽽》:“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
这句⼏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论语·述⽽》。
原⽂是:“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意思是:三个⼈同⾏,其中必定有我的⽼师。
我选择他善的⽅⾯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就对照⾃⼰改正⾃⼰的缺点。
释义三:虚数,极⾔多。
三、六、九、百、⼗、千都⼀样。
此句中泛指多个⼈。
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
翻译:“多个⼈同⾏,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向别⼈学习。
出处《论语·述⽽》:“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1]
简析:孔⼦的“三⼈⾏,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的极⼒赞赏。
他虚⼼向别⼈学习的精神⼗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修⾝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2]
事例岂不闻~焉,则要你择其善者为亲友。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的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这句话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应该虚心好学,向别人的优点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自觉修养,对照别人的缺点来反省自己,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而”在这里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
整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强调了我们应该随时随地保持学习的态度,向身边的人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一种谦虚、虚心的态度,不要过于自负或自以为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尊重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同时也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成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谁说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谁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于《论语·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1、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4、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 》中 也 有 一 句 话 提 及 了 孔 子 拜
师
的故事
:昔仲 尼
师项橐
,
(t u
6
)
。
古圣 贤 , 尚勤 学 。 “ 仲 尼 ” 就 是 孔
子 , “ 项橐” 只是春秋时期鲁国的
一 位少年 ,年仅七 岁 ,但孔子 也
曾把他 当作老师 一 般请教 。
孔子 一 生 谦虚好学 ,他正 是 以
拜 师求学 的行 动诠释 了 “ 学无 止
交流
的明证
而
。
且
也成就
了我
国
思 想文化史 上 空前绝后 的一 大
盛事 。 由于 孔子 问礼于 老子 在 中国
历
史上
有着重要
的意 义
孔子
,
拜
师 的 故 事 在 《史 记 》的 《老 子 传 》
和
《孔
子
世家
》中 都 有 记 述
儒
,
门
后 学 所 著 的 《礼 记 》与 孔 子 后 裔
所 撰 的 《家 语 》, 也 都 一 再 提 及 。 在 孔 子 问礼 老 子 之 地 , 多有碑记
敬老师 ,虚 心 求教 ,获得不少知识
充实 自己 。 老子 也把 自己 的学 问
毫无 保 留地 传授给 这 位 年 轻 的学
者 , 并告诫 他要 去掉骄 气和奢望 ,
审时度
势
,
守拙
归
真
大
,
智若
愚
。
孔子 无论是为人处世 , 还是丧葬
礼仪
,抑或是
自然学 识
诸方面
都
,
从 老 子 那 里 受益 颇 多 。 当他 Et 后
年时
孔
,
子 离开鲁国到了 卫 国 ,听说 师襄
是 一 位 音 乐家 , 善弹 琴 、 击磐 , 便
拜 其 为 师 , 学 习 琴 曲 《文 王 操 》。 郯子 是春秋时期郯 国 (今 山东郯
城 ) 的国君 ,孔 子 曾 向他请教 过
少 (h6 0 浩 ) 氏 (传说 中古代帝王 )
时 代 的官职 名称 。 此 外 在 , 《三 字
留存 。 据了解 , 现 存孔 子 问礼老
子 一 事 , 有 三 处 可 循 , 一 是 山东
孔府家庙 , 内有孔 子 问礼 图 , 另
外两处在河南 ,
有碑 记 作 证
一
,
鹿 是
邑一 ,
是洛阳 。
“ 圣 人无 常师 ” , 孔子 即是如
此 , 他还 曾拜 师 襄和 郯 (t 6 n )子 为
师。
大约在公 元 前 4 9 6
’
畈放大镇蕊
文 /梁 润 宁
孔
子年轻
的
时候
就
.
已经
是远
近
闻名
的老
师
了。他
总 觉得
自己
的
知识
还
不
够渊 博 ,三
十 岁的 时候
他
,
离开 家 乡曲 阜 ,去 洛
阳拜大思
想
家老 子 为 师 。
— — 《孔 子 拜 师 》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 的创始
人 , 是春秋末期伟大 的思 想家和 教 育 家 。 他 一 生 曾拜 多人 为 师 其 ,
中以拜 道家学派 的创始人 老子 为
师的故事最 为著名 。 周敬王 二 年
(公元 前 5 18 年 ) , 孔子 千里迢迢 从 鲁国来 多才的
.
老师请教历 代礼乐制度方面 的问
题 . 成就 了 中国历史上 首次儒道
相 会 的佳话 。 孔 子在拜 师期间 , 尊
向学 生 传授 或 答疑 时 , 也 总 不 忘
老师 的教诲 ,尊师之 情溢于 言表 。
见过老子之后 , 孔子 又拜周
王 室 的执数 ( “ 数 ” 即历 术 )官苌弘
为师 。 请教了音乐之 事 ,并游览了
周天子 召见诸侯和举行 国家大典
的明堂 、 祭祀祖先 的太庙 和祭天
日
。j 磉文敷太镑
地 的社坛等 。 这次 入 周 问礼之 行 ,使孔子 大长见识 。对其儒家 思 想 的形成 起 到 了重要 的影 响 。 这 两 位 圣 贤先哲 的相 遇 , 不 仅 是 儒道两种思 想文化相互 碰撞和
境”
“ 、
三
人行
必有我师焉
,
”
的深
刻 内涵 。 孔 子 这 种尊师 重教 、 孜
孜 以求的精神 ,不仅是他成为博
学多识 的思 想家和 教 育家 的必
要 条件 , 更是 一 份珍 贵 的精神 文
化遗产 , 对后世产生 了积极影
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