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逃离——谈王安忆小说(一)
王安忆
中国当代作家
01 人物经历
03 创作特点 05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个人生活 04 获奖记录
王安忆,1954年3月6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1976年,发表散文《向前进》。1986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1987年,调入上海市作家协会 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长恨歌》,后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1月,短篇小说《发 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 2012年7月,长篇小说《天香》获第四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 “红楼梦奖”首奖。 2013年9月,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2020年10月,发表长篇小说《一把刀,千 个字》。
1985年,在《中国作家》发表中篇小说《小鲍庄》,引起反响,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6年,长篇小 说《黄河故道人》与《69届初中生》先后出版。1987年,被调至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个人生活
王安忆的母亲为作家茹志鹃,父亲为剧作家王啸平。
1981年初,王安忆与在徐州文工团认识的某乐团指挥李章结婚。1986年,李章调入上海音乐出版社任编辑, 夫妻二人结束了长达5年的分居生活。
1980年,由《少年文艺》推荐,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半年时间,写下一系列小说,后 集册为《雨,沙沙沙》,在《北京文艺》上发表,王安忆因此成名。 1981年,完成小说《本次列车终点》,后 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3年5月,完成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初稿,发表于杂志《收获》1984年第3、4期;8月,应作家聂华苓 邀请,随母亲茹志鹃到美国,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文学活动,历时四个月。
1975年,写下第一篇散文《大理石》,后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的知青散文集《飞吧,时代的鲲鹏》,因 形势变化,该合集停止发行,仅每人得到一本纪念,其余捣为纸浆。 1976年,在杂志《江苏文艺》上发表散文 《向前进》。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同年发表首篇短篇小说《平原上》。 1979年,发表小说 《谁是未来的中队长》,获《少年文艺》年度“好作品”奖。
2020届高考小说阅读名家作品精练:王安忆专练
2020届高考小说阅读名家作品精练:王安忆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洗澡王安忆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
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
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
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
”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
”他说:“十块钱。
”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
”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
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
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
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
”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
”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
“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
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
”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的说:“很小。
”“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
”“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
”“是的。
”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
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
浅析王安忆
浅析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意识在中国当代文坛上, 王安忆是一位独特的作家, 她不媚俗、不趋时, 有着清醒的头脑和自信、骄傲的个性, 虽然不屑于跟随潮流但却又能合潮流之精华并且使自己超越潮流、进而引导潮流——这显然得益于她独到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
她创作力旺盛,而且不断尝试变更小说格局和叙述策略。
自从发表了小说《本次列车终点》之后,她通过不断地努力,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对于这位多产且风格多变的作家来说,她的中篇小说《小城之恋》、,《荒山之恋》和《锦绣谷之恋》(并称为“三恋”)无疑在她整个文学创作中是值得重视的部分,因为在“三恋”里,王安忆以一种悲壮的笔调书写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关系、将笔触伸向一个作为以往文学与道德禁区的幽深领域——女性欲望, 这在王安忆的创作中也是全新的内容。
王安忆这样说:“我认为有两类作家在写爱情。
三四流作家在写, 是鸳鸯蝴蝶类的言情故事;二流作家不写爱情,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难以跃出言情小说的陷阱, 所以干脆不写了;一流作家也在写,因为要真正地写出人性, 就无法避开爱情,写爱情就必定涉及性爱。
而且我认为, 如果写人不写其性, 是不能全面表现人的, 也不能写到人的核心, 如果你真是一个严肃的、有深度的作家,性这个问题是无法逃避的。
”“三恋”最早发表的是《荒山之恋》, 其次是《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
从作品可以看出, 这三篇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写出来的。
从内容上依次是《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小城之恋》主要描写物质本能的性爱,并且男女之间的性爱关系源自于生命力被压抑后的畸形爆发,因而他们的性爱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的折磨;相对而言,《荒山之恋》则加入了比较低层次的精神性的东西, 作家在描述两人相遇之前,有一段长长的分割的各自成长故事, 这既为两人的生活处境、性格作了交代, 同时也为他们之间的性爱关系笼罩了一层悲凉的命运色彩;到了《锦绣谷之恋》就转为写精神恋。
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
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王安忆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备受瞩目的一位女性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作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她的小说作品多以女性为主角,以家庭、性别、历史、文化等议题为题材,通过对细小生活的深度观察和敏锐洞察,描述了中国社会从大时代背景到个体生活层面的变迁和沉浮,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力量与拷问。
本文将从王安忆小说的主题入手,探讨她在作品中所呈现的几个重要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家庭。
王安忆的小说中经常描绘了复杂的家庭关系和家中的种种问题。
她深刻地触及到了婚姻的困境、夫妻关系的矛盾,母女之间的纠结和代沟等。
典型的例子是她的代表作《边城》中,女主角孙少平的家庭寓言。
从孙少平的父母到她自己,整个家庭的命运都被塑造得复杂而充满戏剧性。
家庭作为个体生活的基础单位,往往存在着种种矛盾和问题,王安忆通过小说将这些问题抛诸纸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面对家庭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战。
第二个主题是性别。
作为一位女作家,王安忆对于性别的思考和关注贯穿于她的作品之中。
她试图探究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暴露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
在她的描写中,女性往往是家庭的受虐者,承担着巨大的家庭责任,同时还要应付外界的期待和压力。
然而,王安忆的女性形象并非孱弱无助,她们经历了挫折和痛苦,依然能够以坚强的意志和智慧去面对困难。
这种对女性的描写,既展示了女性的脆弱性,又赋予了她们力量和勇气。
第三个主题是历史。
王安忆小说的设置往往融入了历史时期的背景,洋溢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她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再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例如,《长恨歌》中,王安忆以散文和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唐代女诗人李冶的人生历程和创作成就,既表达了她对于民族历史的热爱,又探讨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边缘化和抗争。
历史是一面镜子,王安忆通过小说将这面镜子翻转过来,让读者重新审视历史,并反思现实。
王安忆的小说主要通过家庭、性别和历史等主题,呈现了现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和生活。
王安忆
谢 谢 !
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些小说的题材更加广泛,作品所 反映的现实人生也更加广阔,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作家更 多地是从人的价值和人的文化心理的视角来进行思考,因 此,作品的主题意蕴也更加深刻、丰厚,在艺术手法上, 作家也作了新颖的探索,这些作品为作家赢得了较高的声 誉,也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
第三阶段
1984年以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她开始以较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学视角 观照社会历史和人的命运与情感变迁,作家往往站在中西 文化冲突的高度来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 民间生存。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有着精致 的家常的美,她既有为人处世的世故,也有爱 恨交织的情意。1946年,17岁的王琦瑶被选为 ‚上海小姐‛,从此开始了命运多舛的一生。 她先是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上海解放前 夕大员遇难,王琦瑶又成了普通的百姓。表面 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 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 80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 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 命丧黄泉。
王安忆
CONTENTS
个人简介 主要创作阶段与作品 具体作品分析 创作特点
王安忆个人简介
王安忆(1954.3-今)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 授。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自1980年代 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 根问学”、“女性写作”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 表性作家。本人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在安徽插 队落户。王安忆的文学作品摒弃现实功利性杂 质,将人置于广袤的时空背景中,在人类意义 层面展示人的价值内涵,使价值求索具有了终 极追寻的意蕴。
第一阶段
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的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 求,执着的表现生活中的美。 本阶段作品有被合称为“雯雯系列”的《雨,沙沙沙》、《命 运》、《广阔天地的一角》、《幻影》和《一个和少女的烦恼》、 《当长笛solo的时候》等小说。
王安忆——精选推荐
王安忆这一讲大家应当阅读的作品,主要有“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
在这些作品中,又可以《长恨歌》为重点。
一、学习常识提示(一)关于王安忆的生平1954年3月生于南京,祖籍福建同安。
是当代著名作家茹志鹃的次女。
1955年刚满一岁便随父母进入上海,从此,具有着说不清、道不白的“双重身份”:既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也永远只是上海的“外来妹”。
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学,1967年入向明中学读初中,并开始发表作品。
1969年(15岁)初中没毕业就到安徽省北部(淮北)五河县农村插队。
1972年(18岁)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
“文革”结束后,1978年调入上海中国儿童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编辑,1980年曾到北京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
这年,她因在《北京文学》(1980年第6期)上发表《雨,沙沙沙》而引人注目。
1987年调入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任专业作家,后担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副主席等职。
(二)关于女性写作的发展1.女性写作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初的“五四”以“人的觉醒”为标志的新文学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冰心,其他主要作家还有陈衡哲、石评梅、庐隐、冯沅君、凌叔华、谢冰莹等。
冰心发表作品的时间虽然晚于陈衡哲,却是新文学创立以来第一位可以与当时著名的男作家平起平坐的女作家,并且在小说、散文和诗歌多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
在上学期,我们曾学习过她的散文,她写的“美文”(艺术散文)曾与大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一起,被看作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
她在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下创作的小诗(主要有《繁星》和《春水》两部诗集),被称作“繁星体”,曾开创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
她的小说在主题上与她的散文和诗歌是“三位一体”的,都是歌颂母爱、童真和大自然,并以提出问题的广泛性和现实性而引人注目。
冰心的创作风格和主题虽然都有女性的特点,而强调“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正是“五四”新文学的主要特点,但她并不有意识地强调自己的女性角色,她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以及《庄鸿的姊姊》等小说所提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女性问题,而主要是当时社会问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王安忆简介_王安忆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王安忆王安忆姓名:王安忆性别:女出生年月:1954年出生地:南京籍贯:福建同安王安忆(女)(1954—)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出生在南京,是作家茹志鹃的次女。
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
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学,1967年入向明中学读初中。
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
1972年考人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
1976年开始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1978年调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任编辑。
1980年曾入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
因发表短篇小说《雨,沙沙沙》(《北京文艺》1980年6期)等雯雯系列小说而引人注目。
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后担任中国作协理事。
上海作协副主席。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
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获1981—1982年、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
80年代中期以前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多以知青为题材,表现其的追求和向往,以心理描写见长。
80年代中期以后则着力于人性和人的本相的探索,如“三恋”等。
90年代以后开始追求新的叙事风格,以《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等为代表,她用现实世界的原材料来虚构小说,以小说的精神力量改造日渐平庸的客体世界,营造体现知识分子群体传统的精神之塔。
近来语言变化更为明显,由简洁而趋拥挤,如《长恨歌》等,对上海这个城市作细致入微的繁复的描绘。
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
王安忆
王安忆的性爱小说以细致地分析人物的 性爱心理过程见长,通过对一对对男女彼 此吸引又互为抗争的心理过程的分析,揭 示性爱的神秘;又通过对爱使人沉沦又使 人获救的激情的描绘,感悟爱的伟力。王 安忆对性苦闷、性爱渴求的心理描写是当 代作家致力于深入探讨人性奥秘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同时,王安忆还努力赋予她 的性爱小说以人类意识。
《荒山之恋》中的男人懦弱,不敢迈出离 婚的一步;《神圣祭坛》中的项五一灵感 枯竭,虽经战卡佳拯救也未完全超脱), 而且因为她笔下的女性多具有博大的襟怀 (《小城之恋》中的女人最后从母爱中获 得了自救的力量;《神圣祭坛》中的战卡 佳走向项五一也是为了想解救项于孤独之 中)。正是对女性博大襟怀的描写使王安 忆有别于西方的女权主义文学。
两个作家对社会的态度不同,又 主要在于她们的出身背景不同。我们 可以看到,在出身大家族的张爱玲身 上,家族力量的强大是不容低估的, 这个力量投下的阴影也是无法摆脱的, 而王安忆的出身与家族无关,家族力 量在她的身上几乎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 小城之恋》写了一对其貌不扬的小 人物之间毫无诗意的热恋:生长在禁欲的 年代,努力压抑着生理的渴求,视性为罪 恶,却怎么也挣脱不了性的诱惑。由压抑 到身不由己的扑向对方,“他们并不懂什 么叫爱情,只知道互相是无法克制的需 要。”又由“无名的狂躁”渲泄过后的 “万念俱灰”到莫名的悲凉。“他们处在 一个蒙昧的时期,没有一位先行者来启开 他们的智慧。
二、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和王安忆对张爱玲的发展
王安忆自己并不承认张爱玲对她有多大影响。但我们可 以看到,她们在写上海和写上海女人这两点上,两人的 创作是有共同的契合点的。张爱玲小说主要写两座城; 上海和香港。而张爱玲笔下的香港,实际上也可以说是 上海的女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 的葛微龙、《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琐记》中的 长安。而王安忆小说的主要题材,也集中在乡村小城镇 和上海这两大环境中,前者可以以“三恋”和《岗上的 世纪》为代表,后者则可以《本次列车终点》、《流 逝》、《长恨歌》等为代表。特别是《长恨歌》发表后, 研究界普遍认为,这部作品填补了张爱玲之后中断了数 十年有“海派小说”的空白,甚至直接把王安忆看作了 张爱玲之后的传人,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王安忆作品
王安忆作品4.1 长篇小说《茫茫前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年《晨钟响彻黄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年《热鸟》明天出版社1998 年《伪满洲国》作家出版社2000 年《树下》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 年《越过云层的晴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树下《花城》 1991/6晨钟响彻黄昏《小说家》 1994/5热鸟《白花洲》 1997/4满洲国《钟山》 2000/3-4越过云层的晴朗《钟山》 2003/2《额尔古纳河右岸》《收获》杂志 2005.6期《白雪乌鸦》《人民文学》2010.84.2 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人民文学》 1986/2初春大迁徙《中国》 1986/9没有夏天了《钟山》 1988/4海市《东北作家》 1988/3左面是篱笆右面是玫瑰《中外文学》 1988/5奇寒《小说家》 1989/3小酒店初恋《莽原》 1989/3遥渡相思《收获》 1989/4原始风景《人民文学》 1990/1-2怀想时节《钟山》 1990/4炉火依然《收获》 1990/5麦穗《青年文学》 1990/6旧时代的磨房《小说家》 1991/4秧歌《收获》 1992/1无边水色《漓江》 1993/1东窗《芙蓉》 1993/2香坊《钟山》 1993/3格局《鸭绿江》 1993/3向着白夜旅行《收获》 1994/1音乐与画册里的生活《花城》 1994/3 洋铁铺叮当响《青年文学》 1994/5岸上的美奴《钟山》 1995/2原野上的羊群《大家》 1995/2白银那《大家》 1996/3日落碗窑《中国作家》 1996/3逆行精灵《钟山》 1997/3九朵蝴蝶花《大家》 1997/6观彗记《花城》 1998/1青草如歌的正午《十月》 1999/2五丈寺庙会《收获》 2000/3鸭如花《人民文学》 2001/2疯人院的小磨盘《大家》 2001/4芳草在沼泽中《钟山》 2002/1酒鬼的鱼鹰《天涯》 2002/5零作坊《北京文学》 2003/7相约怡潇阁《小说月报.原创版》2003/5 踏着月光的行板《收获》2003/6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钟山》2005/3西街魂儿《收获》2006/4第三地晚餐《小说月报》2006/5起舞《收获》2007/6布基兰小站的腊八夜《小说月报》2008/9 鬼魅丹青《收获》 2009/4泥霞池《北京文学》 2010/6。
拨云见月——论王安忆小说《红豆生南国》中的“还乡情结”
18拨云见月——论王安忆小说《红豆生南国》中的“还乡情结”王帅 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王安忆作为海派作家的代表,以其对上海大都会的杰出描绘,曾被人们看作“上海的代言人”,但正如大多数作家不愿被看做风土性或地域性作家那样,王安忆不仅不想被局限于上海这一隅之地,也不愿被简单看作是都市文明的“写手”。
小说《红豆生南国》正是王安忆多样风格的又一种尝试,它以一个男性漂泊跌宕的情感经历为主线,展现了现代文明背景下潜藏人们心中的别样“还乡情结”,见证了主人公拨云见月、勘破生命藩篱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王安忆;《红豆生南国》;“还乡情结”或许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故土难离”思想,“乡土”在中国社会有着特殊的地位,而中国人,似乎骨髓里就比其他人更多一点“还乡情结”。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令人神伤的思乡之句,也不知多少人固执地秉持着“鸟飞返乡,狐死首丘”的“落叶归根”情怀?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尽管人们肉体与故乡的距离间接的被日益便捷的交通缩短了,但心理上与故乡的距离却越拉越远。
小说《红豆生南国》用旁观者的视角,以诗寓情、以物喻人,讲述了一个养子在时代风潮里的辗转反侧以及半个世纪的人生坎坷,展现了主人公在现代文明的困囿和情感波折中的愁苦以及潜藏内心深处的“还乡情结”。
一、回不去的故乡小说中主人公是被养母用三百斤番薯丝买来的,这就使得故乡于小时候的他而言,只是虚幻中的想象,永远也回不去。
另一方面,养母待他极好,他也“从来不提生家,一心侍奉养家”。
养母于他而言是支柱,他于养母而言是希望,两人相依为命。
他虽算不上孤儿,养母却胜似寡母,所以六岁那年养母决定去菲律宾找卖了猪仔的丈夫。
夜晚起风浪,木船几乎摇散,母子俩借着巡逻艇的灯光看见了对方惊恐失神的眼睛,恍若隔世。
自此养母渐渐放下了寻找丈夫的心思,和他在香港开始了新的生活。
日子虽苦,不解事的他却也还熬得住;养母看着他一天天长大,日子有了奔头,便也不觉得苦了。
王安忆
二、学习重点提示(一)小重点1.王安忆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和创作主题、题材的发展变化以及其中的重要作品。
王安忆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84年)。
这一阶段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以“雯雯系列小说”为代表,主要表现个人少女时代的经验和感受,主要作品有《雨,沙沙沙》《69届初中生》(长篇)等。
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后期其创作曾一度中断,但她与母亲的美国之行给她开了一只“天眼”,重新激发出创作的热情,并写有散文集《母女漫游美利坚》。
第二阶段(1985-1989年)。
这一阶段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以“寻根”作品为代表,主要有《小鲍庄》和《大刘庄》等。
其中,《小鲍庄》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后期以“性题材”作品为代表,主要有《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等。
此后,王安忆的创作又曾一度中断。
第三阶段(1990年以后),以精神探索和艺术创新为主要特点。
《叔叔的故事》是王安忆封笔后重新出山的第一部作品。
其他主要作品还有《纪实与虚构》、《乌托邦诗篇》和《长恨歌》等。
2.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以及其中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主要特点。
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分别出现在20世纪初的“五四”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和20世纪末的90年代。
第一次高潮的主要特点是“人的觉醒”。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主要有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等小说,以及《繁星》和《春水》两部诗集和《往事》、《寄小读者》等散文;陈衡哲的《一日》;庐隐的《海滨故人》、《曼丽》;冯沅君(淦女士)的《卷葹》、《春痕》;凌叔华的《花之寺》、《绣枕》;谢冰莹《空谷幽兰》、《一个女兵的自传》、《女兵十年》等。
第二次高潮的主要特点是“女性意识的觉醒”。
最有代表的作家作品有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疯狂的君子兰》、《我在那儿错过你》;铁凝的《麦秸垛》、《玫瑰门》;王安忆的“三恋”、《岗上的世纪》、《弟兄们》、《米尼》、《我爱比尔》、《长恨歌》;戴厚英的《人啊,人》、《诗人之死》;谌容的《人到中年》、《人到老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张抗抗的《夏》、《北极光》、《情爱画廊》;叶文玲的《心香》;乔雪竹的(电影文学剧本)《十六号病房》、《北国红豆》、《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美丽南方之夏日》;池莉的《烦恼人生》、《来来往往》、《小姐你早》;方方的《黑洞》、《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舒婷的《致橡树》、《四月的黄昏》;迟子建的《左面是篱笆,右面是玫瑰》;蒋子丹的《黑颜色》等。
王安忆阅读答案王安忆散文在线阅读
王安忆阅读答案王安忆散文在线阅读阅读的要素王安忆①阅读的第一要素,我想是信赖。
相信我们所读到的东西,这常常是发生在我们少年的时候。
那个年龄,心灵像一张白纸,无条件地相信任何事情。
书本给我们神圣的感觉,好比人生的老师。
我们总是把书本上的话抄在日记本上,还总是将书本上的话赠来赠去。
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影响的时期,是精神世界最初的建设时期。
假如我们幸运地读到真正的好书,那么,一生都受益无穷。
不过,很多时候的情况恰恰相反。
但是,尽管是这样一个不安全的时期,我也以为怀疑主义是最大的不幸。
这会使我们丧失阅读的最大乐趣——那种满怀情感的接受,那种对充实内心的渴望。
怀疑设立的防线又会使自己孤立,久而久之,内心便会寂寞又空虚。
②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之后,我们便也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不仅来自阅读,更来自直接的经验。
假如我们依然热爱阅读,并且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便会自觉地去芜存菁,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前段时间阅读好书的经历帮助了我们,从人生中得到的真情实感也帮助了我们。
阅读和阅历使我们几乎是本能地懂得哪些是好书,哪些是作者以诚实与信赖写下来的文字。
我们仍然以信赖的态度读书,而这时候的阅读却是一种理性的信赖。
我们和书本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书本是我们的朋友。
理性的信赖还可以有效地抵御怀疑主义的侵害,这时候的阅读对于拓展我们不免狭窄的个人经验大有好处。
假如个人经验偏于悲观,它便提供给光明的景象;假如个人经验偏于万事无忧,它则提醒我们不幸的存在。
它可使我们保持乐观、善良、开阔的精神。
在一个人对世界的观念已经形成的中年阶段,阅读可为我们作出补充和修正,使之达到健康完美的境地。
③晚年时的阅读信赖,我想应是建立在宽容之上。
因为这时候的经验已经成熟到可与任何书本作一个比较,这是该作出结论的时期。
假如前两个阶段我们保持了阅读的良性循环,这时便能够再上升一格。
在持有自己的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并诚挚地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看到人类无穷多的心灵景观。
《逃离》阅读答案
《逃离》阅读答案逃离郭静娟食堂的门口有一棵树。
向着横斜里伸展着几根粗粗的树条,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
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朴拙和奇异。
天边的山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
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一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
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
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感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
夹杂着落叶缤纷。
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
捷克作家米兰。
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
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
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
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
可是大概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离的背景里开怀大笑。
我们早巳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
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
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
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作家王安忆
余华:王安忆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好作家,那么多 年来一直那么优秀,很不容易。她平时不说文学, 但一说文学,每一句话都说在点子上,很让人钦 佩。 王德威(旅美作家):王安忆是继张爱玲后,又 一海派文学传人。 其它说法:在中国当代文坛,单打独斗王安忆可 能稍逊一筹,思想上不及韩少功的深度,语言上 没有余华和莫言的个性化,但就综合实力,王安 忆当之无愧母仪女性文坛。她的作品数量之多, 风格之多变,没有一个女作家能相媲美。 王安忆似乎一直是个独特的存在。虽是一个高产 作家,但一直离荧屏很远;拒绝写作之外的时尚 和喧嚣,喜欢精神历险。她的不断给人惊喜的写 作,她的寂寞独行的探索,她对文学时尚、媒体 喧嚣冷静断然的处置方式,都让人既钦佩又捉摸 不定。
世俗 篇
名家点评 —《长恨歌》
《长恨歌》的时间跨度始于1945年,终于40年之后, 这一点以及内容方面对女性生活的关注,都可以看成 对张戎《野天鹅》的追忆,后者的作品是对她的家庭 在那个年代遭受的痛楚的回忆录。 ——弗兰西尼(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记者) 对王安忆的《长恨歌》好评如潮,不是王安忆的幸运, 更不是中国文学评论界的幸事。在《长恨歌》里,我 们见到了太多熟悉的作家的身影,分不清是王安忆写 他们还是他们替王安忆写。 ——于青《中国读书报》主编 精魂分给上海的弄堂、流言、闺阁,又从这些东西里 提炼出一个完整的魂。上海沧桑的背负者——王琦瑶。 ——李静 当代作家
长恨歌
目录
第一章 弄堂 流言 闺阁 鸽子 王琦瑶 片厂 照片 开麦拉 沪上淑媛 爱丽丝公寓 爱丽丝的告别 上海小姐 三小姐 程先生 李主任
第二章 邬桥 外婆 阿二 阿二的心 上海 平安里 熟客 牌友 下午茶 围炉夜话 康明逊 萨沙
程先生 分娩
第三部 薇薇 薇薇的时代 薇薇的女朋友 薇薇的男朋友 舞会 旅游 圣诞节 婚礼 去美国 老克腊 长脚 祸起萧墙 碧落黄泉
王安忆作品解读 (1)
题目关于王安忆的专题研究报告学校梧州学院系部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09汉语言文学2班组长郑丹妮组员傅梦妮罗妤韦洁任平指导老师邓玉莲完成时间2011年12月10日目录一、研究内容………………………………………………………….3页二、研究方法………………………………………………………….3页三、组员分工………………………………………………………….4页四、研究综述………………………………………………………….5页(一)王安忆简介…………………………………………………….5页(二)王安忆作品的叙事风格……………………………………….8页(三)王安忆作品的叙述空间……………………………………11页(四)“三恋”及女性意识分析……………………………………15页(五)女性意识的比较分析………………………………………18页五、研究评述……………………………………………………20页六、课题研究……………………………………………………….21页小结……………………………………………………….27页七、原献资料………………………………………………………28页一、研究内容王安忆作为当代一名比较杰出的作家,她的小说总是存在深刻的文化意蕴,在其近三十年的创作中,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人性意蕴、女性意识。
本文立足王安忆小说的叙事风格、叙述空间、“三恋”及女性意识分析以及女性意识的比较这四个方面来剖析、透视其小说中的深刻文化气息。
二、研究方法立足于王安忆小说的叙事风格以及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等创作方向,组员分工协作,组员每人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研究。
从王安忆的自身小说创作开始剖析到将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一同比较,从中挖掘素材,找寻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独特视角。
三、组员分工资料搜集郑丹妮王安忆简介罗妤王安忆的叙事风格郑丹妮王安忆作品中的叙述空间傅梦妮“三恋”及女性意识韦洁女性意识的比较罗妤排版美化郑丹妮、任平审核校对任平、傅梦妮小结评述任平四、研究综述(一)王安忆简介:王安忆(女)(1954—)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出生在南京,是作家茹志鹃的次女。
王安忆
“我以前不少作品的写作带有 强烈的情绪,但《长恨歌》写作 是一次冷静的操作:风格写实, 人物的情节经过严密推理。” ——王安忆
作为一名上海作家,都市文化 和市民精神始终是她的关注焦点。 80年代的《鸠雀一战》、《好婆与 李同志》、《悲恸之地》等,90年 代的《长恨歌》、《香港的情与 爱》、《我爱比尔》等作品,都表 达了她都市文化特征、市民的生存 状况和深层精神意识的思考和理解。
一、不要特殊环境和特殊人物 二、不要材料太多 三、不要语言的风格化 四、不要独特性 ——《我的小说观》, 《漂泊的语言· 王安忆自选集之四》
小说提句:“王琦瑶是典型 的上海弄堂的女儿。”王琦瑶是 上海的精魂,王琦瑶的故事是上 海的日常生活故事,构成了城市 的情致与文化:柔性、时尚、伤 感、庸常、过日子的实惠、私情、 怀旧、悬浮、柔韧……
“每一日都是柴米油盐,勤勤恳 恳地过着,没一点非分之想,猛然一 回头,却成了传奇。上海的传奇均是 这样。传奇中人度的也是平常日月, 还须格外地将着日子夯得结实,才有 心有力演绎传奇。” ——《长恨歌》
《长恨歌》
•城市的故事与文化 •反浪漫、解构传奇 •小市民的人生悲剧和生存姿态 •写实的风格
返回
王安忆:这个“非常非常写实的东 西”,主要“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 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 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要写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 管有多么大的委屈,上海也给了她们好舞 台,让她们伸展身手。” “要说上海的故事也有英雄,她们才 是。” ——《上海的女性》, 《海上文坛》1995,9
小市民的生存姿态:以守为攻, 以退为进。深藏绝望,精明、坚定地 过日子。 “上海女性在吴越中最硬地来着, 她们的硬不一定是硬在‘攻’字上, 而是在‘守’上。你没见过比她们更 会受委屈地了。不过不是逆来顺受地 那种,而是付代价,权衡过得失的, 你决不能将她们的眼泪视作软弱,就 是这道理。” ——王安忆
王安忆小说人文意象的隐喻性
王安忆小说人文意象的隐喻性作者:毕金林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6期内容摘要:王安忆以对人道主题的咏叹编织着自己的文学乌托邦,在对人类殷殷的同情和关怀的基调下,借对忧伤的童年、无依的家庭和田园遥想的吟语低喃,隐喻和探寻生命的本体,构建人文关怀的文学时空。
关键词:王安忆小说人文意象隐喻性王安忆的小说,一以贯之的人文题旨是对真情、和谐、自由呼唤与渴盼。
而这种情感,却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过多地被压抑、逼仄和屏蔽。
于是,王安忆在想象和梦幻的艺术时空中,用文学与哲学的双重追问,展演与直面现实,让我们看到了“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
[1]一.童年忧伤的隐喻王安忆在自己的文学艺术世界中,用压抑的成长记忆和流离的身心体验,营构了一个个潜意识之下不居的童年情结:孤独的童年生活、困窘的生存视域、边缘化的上海身份,幻化出独特的情感指向和审美认知:孤独、困惑、焦虑和忧伤。
以此,致敬迅疾早逝天真自由的童年,叹惋肆意不羁无忧无虑的生活,重塑爛漫炫丽怀想依依的人生过往。
在《纪实和虚构》中,王安忆为儿童时代的忧伤孤独以及为摆脱这种境遇所做的种种努力建档。
在这里,孤独是“我”的生存情境,忧伤是“我”情感的全部。
作为这座城市的外来者,软侬吴语的隔膜和革命“同志”家庭的氛围,几乎没有亲戚串门或上坟祭祖之类的日常,也没有可以交流关涉的对象,只能一个人在家里走来走去,顶多与邻居小男孩游戏一下,小小的年纪就与这座城市陌生、隔膜、淡然。
于是,衍生了对母亲社会关系的渴望,对文化革命奇遇的好奇,对爱情欲念的玄想。
小说既写出一个女孩的稍长初成、一个家族的传承变迁、一个城市的创新流转,也写出了人生的一种焦虑——对人类终极的思考“你在哪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更是对边缘族群历史空白中父系主流的瓦解——削减孤独、禳解忧伤的“虚构”。
《伤心太平洋》讲述父亲孤独与苦楚的少年时代。
家庭和学校都没有给父亲应有的童年欢乐,他便认为世界上一切小孩子都是不开心的,人类中最无快乐的就是小孩子;居住的岛屿总让年少的父亲有一种深深的恐惧,他担心小岛总有一天被大海吞没;于是父亲妄念于痴痴的逃离,于是离家出走愿望让父亲注定一生永远在无家可归的路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 十年 代初 , 国在 被 迫和 主动 这 双 重 力量 的促 中 使 之 下 , 快 地 汇 人 了 现 代 大 潮 , 多 人 一 夜 之 间 成 很 很
为 “ 雄 ” “ 潮 儿 ”, 着 反 叛 性 和 超 越 性 横 冲 直 英 和 弄 带
撞 , 图 颠 覆 旧 有 体 系 。 在 自我 陶 醉 一 番 之 后 发 现 , 妄 种种无 形 力量 的 合 力 , 碍 人 们 达 到 真 正 的沟 通 , 阻 并
且 自己 也 没 能 成 为 世 界 的 主 宰 , 而 成 了 失 却 家 园 的 反
文 化 对 传 统 彻 底 否 定 , 至 Ⅱ 将 其 付 之 一 炬 。 陈 晓 甚 U嚣
明说 :拒 绝历 史 是整个 后 现 代 主 义 ( 后 结 构 主义 ) “ 或 文 化 的 基 本 特 征 , 管 它 们 是 明 确 提 出 拒 绝 历 史 主 题 不
第2 4卷第 6期
20 0 9年 l 2月
柳
州
师
专
学
报
V0. 4 No 6 12 .
De . o e 20 9
J un lo iz o ec esColg o ra fLu h u T a h r l e e
坚 守 与 逃 离
一
谈 王安忆小说 ( ) 一
葛 旭 东
是 , 此 影 响 很 小 。 随 着 现 代 化 的 发 展 , 与 世 界 的 彼 人 联 系 逐 日频 繁 和 密 切 了 , 化 的 交 流 出 现 了 前 所 未 有 文
重 困 惑 , 我 爱 比 尔 》一 文 正 是 对 这 种 种 矛 盾 的 集 中 《 体现 。小说 里 的 中 国人 在 东 西 文 化 碰 撞 中 的处 境 颇
精 神 流 浪 汉 。这 样 , 的 根 基 被 强 行 拔 除 , 的 价 值 旧 新 体系并 未 建构 起 来 , 能 在 非 理 性 之 中徒 劳 挣 扎 , 只 失
去理想 和信 仰 , 缺 乏 精 神 支 撑 的生 存 中无 法 自主 。 在
还 是 复活 历史 , 理 论 结 果 都 是 达 到对 历 史 的颠 覆 , 其
一
、
吐 旧纳 新 的 时代 境 遇
命 力 的 先 进 文 化 。 但 是 , 为 文 化 存 在 着 强 势 和 弱 势 因 之分 , 强 弱碰 撞 中 , 然会 出现 失衡 和 跌 落 。那 么 , 在 必
东 西 文 化 撞 击 , 定 然 会 使 中 国 现 代 文 化 与 传 统 文 化 也 发 生 断 裂 , 且 在 西 化 进 程 中也 不 会 完 美 磨 合 。 现 代 并
关 键 词 : 安 忆 ; 说 ; 理 性 ; 覆 ; 灵 “ 岛” 王 小 非 颠 心 孤
中图分类号 : 0 . I 6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0 7 2 (0 9 0 0 7 0 0 3— 0 0 2 0 )6— 0 3— 3 永 恒 的 威 胁 。 [3 了 获 得 新 的 活 力 , 然 寻 求 有 生 ”2 为 1 必
据 — — 现 代 历 史 颓 败 的 背 景 , 这 种 拒 绝 历 史 主 题 的 在
背 后 , 实 掩 盖 着 一 个 对 ‘ 史 ’ 话 破 灭 的 恐 惧 心 其 历 神
理 — — 这 是 对 历 史 的 无 望 超 越 。 ”
二 、 守 心 灵 “ 岛" 坚 孤
具 有 古 典 之 心 的 现 代 王 安 忆 , 对 传 统 的 繁 华 与 面 失落 , 代 化 的兴 起 与傲慢 , 生 了无 可 名状 的悲 哀 。 现 产
( 口师范学院 中文 系, 周 河南 周 1 4 6 潮之 后, 多人 带着反 叛性和超越性横冲直 撞, 图颠覆 旧有体系。在 自我 陶醉一番之 后 很 妄
发现 , 种无形力量的合力 , 种 阻碍人们达到 真正的沟通 , 并且 自己也 没能成 为世界 的主宰 , 反而成 了失却家 园的精神 流 浪汉。这样 , 旧的根基被强行拔 除, 的价值体 系并未建 构起来 , 新 只能在非理性之 中徒 劳挣扎 , 失去理 想和信仰 , 在缺 乏 精神 支撑 的生存 中无法 自主。 以个体 的心 灵“ 岛” 孤 漂流在 波涛起伏 的海面上 , 其颠 沛流 离可想 而知 。然而 , 图坚 守 试 心灵“ 岛” 孤 的人们仍 以深深 的焦虑和虚无之感 , 倔强地 向社会 、 心灵 、 精神 、 命运 的腹地艰难地掘进 。
她 怀 恋 传 统 气 息 , 对 其 腐 朽 进 行 批 判 ; 奈 阻 挡 新 又 无
潮 滚 滚 , 止 不 住 对 现 代 性 仰 慕 , 矛 盾 之 中 面 临 重 又 于
各种 形态 的 文化组 成 一个 庞大 复 杂 的世 界 , 前 以 因为受 到 科 技 条 件 的 约 束 , 种 文 化 基 本 上 各 行 其 各
历 史 随 同 它 的 永 恒 性 深 度 在 后 现 代 主 义 文 化 中 已 经
不 可 挽 回 地 死 去 , 里 无 疑 有 着 强 大 的 ‘ 史 ’依 这 历
孙 绍振 说 :在人 的精 神 深 处 , 是 需 要 有 个 依 托 , “ 总 有
个 - 以 赖 以 憩 息 的 终 极 家 园 的 , 开 这 些 , 类 所 遭 T 离 人 遇 到 的 只 有 分 裂 、 诞 、 惧 乃 至 绝 望 , 就 是 尼 采 以 荒 恐 这 后 人 类 生 存 的基 本 面 貌 。 而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兴 起 , 再 却 次将 这种 苦难 的生 存境 遇 推到 了极 处 , 底堵 死 了人 彻 类 心 灵 中 那 条 通 往 神 性 终 极 的 道 路 … … 凡 有 责 任 感 的 人 都 会 为 之 感 到 恐 慌 , 为 过 去 我 们 所 坚 守 的 那 一 因 隅 神 圣 净 土 正 像 水 土 一 样 地 流 失 , 后 , 全 站 在 一 之 完 片 生 存 的 空 地 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