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康德_纯粹理性批判_中的方法论问题

合集下载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第一版序讲哲学的危机,第二版序一上来就讲哥白尼革命。

由结果判断学问是否走上康庄大道的容易我一点都看不出来,这个结果有两个可能一自身无矛盾二实际应用。

康德显然指的是前一个,这实际上是普遍同意作为标准。

可是这个标准无效。

比如中世纪一个修士会说耶稣基督的话自从说出后没有人不同意,从没有更易过,所以基督的话就走上了科学的康庄大道。

这显然是荒谬的。

可是我们的确发现科学和哲学是不一样,区别在哪里呢?这里康德再次说传统形而上学应当废弃。

首先是逻辑,我们的介绍中都漏了逻辑。

逻辑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成为科学了。

即使今天我们有了数理逻辑仍然要承认康德是对的。

可是逻辑本身不是哲学,探讨逻辑的基础才是哲学。

可是逻辑的基础的确不明。

形式逻辑的所谓正确是一种基础不牢的正确。

所以后人其实是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范围而不能彻底否定它,比如黑格尔辩证逻辑。

这和哲学的确不同,但它的情形比康德所说的要复杂的多。

康德说的太简单化了。

康德说逻辑不能前进的确是错了,数理逻辑把传统逻辑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里看下去传统逻辑实在太稚嫩了。

康德罗列了心理学、形而上学和人类学来与逻辑学区分。

这里给出了逻辑学的对象是一切思维之方式(形式?)的规律。

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之类。

这个理解是落后的,现代逻辑从句子出发,直接关注推理问题,真的问题,似乎更能体现逻辑的实质。

逻辑的成功在于它限制了自己,这话说的极好。

反过来说,哲学的失败在于它不限制自己,它总是想解决它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逻辑的地位——各种学问的门径。

知识的一部分是先天的知识,先天知识根据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分为规定对象(或概念)和使对象成为现实。

前者是理论的,后者是实践的。

这里的规定象是说一种静观,现实则寓有行动。

先天知识根据是否完全不是来自经验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

这个划分似乎是说混杂的知识(不纯粹的知识)中有先天的部分,这个先天的部分也叫纯粹先天知识。

这里一个问题是纯粹不纯粹的划分是否只针对理论知识,实践是否纯粹的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谈过,可惜当时没看懂,现在也不记的。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奠基之作。

在这部书中,康德对人类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著名的“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的概念,试图解决人类认识的根本问题。

读完这部书,我深感受益匪浅,对康德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验知识”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仅是通过感官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还包括一种先验的知识结构。

这种先验的知识结构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不需要通过经验来获得。

康德将这种先验的知识结构分为三种: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

这三种先验的知识结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石,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前提。

在康德看来,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并不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条件。

这种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没有经验就没有知识。

而康德则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还包括一种先验的知识结构。

这种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其次,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理性的批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但是也容易陷入错误。

康德将理性的错误分为两种:幻相和谬误。

幻相是由于理性的先验知识结构导致的,是一种无法避免的错误;而谬误则是由于理性的运用不当导致的,是一种可以避免的错误。

康德对理性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上。

他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试图超越经验范围,探索宇宙根本原理的学问。

然而,由于人类的理性受到先验知识结构的局限,形而上学往往陷入幻相和谬误之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 纯粹理性批判”的方法,试图通过对理性的批判,揭示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为形而上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在康德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的目的并不是要否定理性,而是要揭示理性的局限性,使理性得到正确的运用。

康德的认识论观点与科学方法论

康德的认识论观点与科学方法论

康德的认识论观点与科学方法论康德是德国启蒙哲学家之一,他对于认识论的观点以及科学方法论的探讨对于现代哲学和科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两大来源,并强调了理性与经验的互补关系。

同时,康德的科学方法论强调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合理性。

首先,康德区分了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两大来源。

先验知识是指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知识,它是人类思维的固有结构。

康德认为,人类思维具有先天的形式,这些形式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框架。

例如,空间和时间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概念,它们是我们理解和组织感知经验的基础。

经验知识则是基于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感觉和经验所获得的知识。

康德认为,理性和经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先验知识的指导,经验知识只是一堆无序的感觉。

其次,康德强调了理性与经验的互补关系。

康德认为,理性不仅是人类思维的先天形式,也是人类思维的活动力。

它通过先验概念的运用,使得我们对于经验世界的认识变得有条理和系统化。

康德提出的“合成判断”概念进一步说明了理性与经验的关系。

合成判断是指通过整合多个感性经验来获得更高层次的知识。

康德认为,理性通过合成判断的过程,能够将不同的感性经验进行分类、归纳和概括,从而得出更普遍性的结论。

而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提供了理性所需要的材料和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强调了人类认识的有限性。

他认为,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有界限的,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背后的表象,并无法直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这种有限性源于人类思维的结构和经验的局限性。

而在科学方法论上,康德主张以理性为基础进行科学研究。

他认为,科学研究必须遵循严谨的逻辑推理、实证观察和实验验证的过程,以确保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康德反对仅仅凭借主观经验和直觉进行科学研究,他强调理性必须以经验为基础,并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验证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总结起来,康德的认识论观点强调了理性与经验的互补关系,并区分了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两大来源。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之中,阐明了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可能还是不可能,以及规定源流、范围和界限.但是康德于第二版序之中,反而不是着重于进行理性批判的条件,而是改变了知识与对象的关系:“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新概念,导致康德发动了哲学界中的“哥白尼式革命”.在导言中,康德提出了全书的总纲:纯粹理性的总任务是要解决“先天的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真正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按这总问题细分了以下的四个问题:1.数学如何可能?2.自然科学如何可能?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康德把全书大致的分为了五部份:“1.先验感性论,2.先验逻辑论,3.先验分析论,4.先验辩证论,5.先验方法论”1.先验感性论“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2.先验逻辑论“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3.先验分析论“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4.先验辩证论“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5.先验方法论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奥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知识论要义与其他: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想像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自在之物:指认识之外的,但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

康德第一批判中的理性论

康德第一批判中的理性论

康德第一批判中的理性论康德在第一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中,详细讨论了认识论问题,并划定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领域。

感性和知性属于认识领域,而理性属于思维领域。

康德的这种对知识进行澄清的方式,一方面使形而上学得以可能,另一方面也为第二批判论述理性的运用开辟了道路。

一、理性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将知性的作用解释为判断,相应也建立一定的规则;而理性则是对知性进行更高的综合统一,因此它的作用是推理,并且根据最高的统一性建立各种原则。

知性的对象是直观,而理性的对象是知性;将理性运用于直观或者将知性运用于推理,都是独断论或怀疑论的滥用,而导致错误的结果。

仅仅靠知性是不能得到结论的,后者是理性的工作。

但理性本身却不与大小前提的来源(直观)发生任何关联,因为它只需要从有条件者中寻找无条件者的整体统一,而不是要在范畴中形成判断,从而它也不与经验发生关系。

“理性用概念来把握,而知性用概念来进行(知觉的)理解。

”因此,理性超出经验之外,它形成一切经验知识的最高原则,但又可能陷入幻像和辩证法。

经验论者经常把理性降格为例如“红”一类的表象;而理性论者又把知性范畴升格为理性导致超越认识界限而误认为能认识物自体。

康德谈到柏拉图的理念,它是道德、自由和法的模本,又是可感世界的模本。

这就造成一个矛盾:可感世界是经验性的,并不需要从理性那里获取原则,而只需要在知性那里获取规则,它们是“下降”的,只需要经验的、有条件的综合。

而道德、自由和法,则是从知性中无法得到的,形成了人对在经验中的相关事物的最高原则。

类似道德、自由、法这些“上升”的推理产生了新知识,必须有一个无条件者的预设,它需要厘清有条件者与各种条件之间关系的共相,从而到诸条件的总体性(先验理念)。

从关系范畴中类推,康德也得到了纯粹理性的三个概念:无条件主体(定言)、无条件现象诸条件(假言)、无条件思维对象(选言)。

三者形成心理学、宇宙论和神学。

这三者经常被滥用,导致幻象逻辑。

试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三个如果”的失误

试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三个如果”的失误

试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三个如果”的失误【摘要】该文斩截了科耶夫在“康德的先验方法论”的立场对康德哲学进行的“观看”,其“观看”的位置放到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方法论”章节处,即:“如果意志自由,如果有上帝和来世,那么应该做什么。

”1(a800,a828)并“揭示”出康德这三个“如果”的“失误”之处对他的哲学体系所造成的尴尬。

本文尝试提出“先验性”在运用中可能出现的失效,并对康德哲学“沉默”处进行了“勇敢”的发问。

【关键词】先验方法论;整全性;信仰一、问题意识的缘由谈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则莫属康德哲学最为受到人们的青睐。

希求对他哲学思想获得整全的把握当然也是大多数哲学学人追求的目标,康德精致的哲学思想足以让思考者们为之一生地进行探究。

本文试图对这位大哲的思想进行某种理解,无非为一件自不量力之事。

在经历了康德哲学对个体之思的“驯服”后,诚实勇敢地对康德哲学进行发问,或许才能有机会真正理解到康德哲学中那些对我们的教益。

为了能对这种“发问”负责,本文试图选择了科耶夫的《康德的先验方法论》2作为此次论述的立场。

若以科耶夫的立场向康德的哲学发问,则科耶夫“发问”的标题即“康德的先验方法论”,是如何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这极其丰富的内容中产生此问题意识的呢?科氏的理由为:“先验方法论”的概念从一开始就与纯粹理性之完整体系的概念密不可分,这就是说,与整全性话语(uni-totale diskurs)的概念密不可分;因为康德写道:‘我把先验方法论理解为对纯粹理性完整体系之形式条件的规定’(参a707f.b735f.)。

康德随后指出,[哲学]知识体系必须是推理性的,3他还把哲学话语与数学进行对比:哲学话语用哲学中无法还原的概念[范畴]在空间-时间中的经验或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推演;数学则将数学概念建构为空间-时间中的概念,与持续和延展这样的经验性具体存在无涉(比较a719-724,b747-752)。

此外他把“批判”与真正所谓“先验哲学”区分开来,就体系一词的特有意义而言,先验哲学就是“体系”(比较a727f,765f)。

浅析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

浅析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

浅析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姓名:黄子钊学号:L01314005专业:13级行政管理浅析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摘要:在理性陷于危机的当代,重读康德的著作是走出迷茫的一条“林中路”。

康德的批判哲学通过对理性的限制,强调人的道德进步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克服了理性只重视知识的片面性与独断性,审视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严厉批判又力图发动“哥白尼”革命式的认识来拯救形而上学的康德思想,同时对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进行了探讨,主要强调了康德的辨证论推动了辩证法的发展,康德哲学使人类的思想进入了“批判的时代”,康德的基本精神仍然是支配当代社会时代的精神主干,他的道德哲学具有极其震撼的启蒙意义。

Abstract: in rational caught in the crisis of the contemporary and reread Kant's work is out of the confusion of a "forest road".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by the rational limit,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moral progress and spiritual growth, to overcome the rational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knowledge of one-sided and arbitrary, examining the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was severely criticized and attempt to launch a "Copernican Revolution" type of understanding to save the metaphysics of Kant's thought and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Kant's philosophy are discussed, with emphasis on the Kant "s theory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promote the dialectical law of the development, Kant's philosophy to human thought has entered a" critical period ", the basic spirit of Kant Is still the spiritual backbone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era, his moral philosophy has a very shocking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关键词:康德,理性,批判,启蒙Key words: Kant, reason, criticism, enlightenment一、康德批判哲学的产生背景及形成康德的生命几乎横跨了整个18世纪。

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解读

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解读

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解读朱平(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4)摘要:在理性陷于危机的当代,重读康德的著作是走出迷茫的一条"林中路"。

康德的批判哲学通过对理性的限制,强调人的道德进步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克服了理性只重视知识的片面性与独断性。

文章通过解读,审视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严厉批判又力图发动"哥白尼"革命式的认识来拯救形而上学的康德思想,探寻康德哲学启蒙精神,以求更好地理解现当代西方哲学。

关键词:康德,理性,启蒙人类的知识犹如一条河,自文明肇始以来,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穿越漫漫历史时空,流经过去来到现代并奔向未来。

在奔流的过程中,随着"支流"的不断汇入,知识"流域"变得浩瀚广袤,以致难以把握了。

通过望远镜发现的星座和星系多得难以计数,地质学动辄数百万年计量,物理学在原子中发现了宇宙,生物学则在细胞中看到了微观世界,生理学在器官中、心理学在睡梦中都发现了无穷无尽的奥秘,考古学使早已湮灭的城市和国家得以重现。

创造和发明使生活和战争越来越复杂,经济政策使政府走马灯似地频频更换。

而曾经将一切科学召集麾下,为世界树起一个井然有序的形象,并描绘了一幅至善至美的诱人画卷的哲学,却已失去承担协调如此艰苦任务的勇气,像是退出为真理而战的沙场,躲进幽深狭窄的角落,胆战心惊地回避世间的问题和责任,人们对此越来越没有信心:人类知识有确定性根据吗?人类行为有确定性根据吗?200多年前的康德,一位终其老孜孜不倦旨在做这番事业,"事实上它是无休止的错误的结束和正当限度",从"纯粹理性批判"出发,对知识"做一个清算,也就是批判,不是我们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要符合我们的认识形式。

"[1]美国当代哲学家杜兰特评价其为"消除一切悬而未决、未找到答案的形而上学问题;生当立丰碑,死亦垂千古;大自然用这种功名心鞭策我们去不断创造。

转载 曹小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五札

转载 曹小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五札

转载曹小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五札曹小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五札曹小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五札楼主:曹小旦时间:2007-09-01 09:55:54天涯论坛> 学术中国[我要发帖]点击:5886 回复:82 字体:楼主从自在之物到现象——读《纯批》札记之一康德以外感官和内感官的区分来阐明空间和时间,但是,空间和时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空间是以“主体受客体刺激”[①]为可能条件的,而且,空间和时间是合在一起共同规定作为现象的对象的直观。

[②]这种直观开始于客体,但却是主体的内部状态。

这样,从主-客架构来看,时间和空间是各有所属的。

但从先验的直观来看,时间和空间又是合一的。

现在,既然时空直观是主体的内部状态,那么相对于主-客架构这个前提而论,客体只能合理地阐明为自在之物。

作为自在之物,主体只能思考它,但却不能认识它。

既然主体不能认识作为自在之物的客体,那么关于主客体同一性的认识事实上也就是不可能的。

按胡塞尔的话来说,这里的问题便是:“认识如何能够确信自己与自在的事物一致,如何能够‘切中’这些事物?”[③]答案是:“超越的、实体的客体如何在认识行为中被切中,它首先被意指为何物,并且这种意指的意义如何在持续的认识联系中有步骤地得到充实。

”[④]在胡塞尔看来,康德的自在之物实际上是“超越的、实体的客体”。

所以,“这门现象学与先天本体论无关┅┅先验的现象学是构造着的意识的现象学┅┅先验的兴趣、先验现象学的兴趣则是除了意识还是意识,它的兴趣只在于现象”。

[⑤]这样,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角度来看,康德的自在之物实际上是调和主-客架构和时空直观之间的一个假设。

如果直观本身只是意识和现象,那么客体连同作为外感官的空间,就只是一种“被给予性”,主-客架构之下的认识也就可以转化为一种“意向性”。

于是,康德以主-客架构和基于时空直观的认识论,在胡塞尔这里就只剩下了现象和时间。

这种现象学试图通过消解主体与客体的本体论架构,来解决认识论上的困境。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在这部作品中,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理论,标志着现代哲学的转折点。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和严谨,对其观点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康德在书中明确了认识的范围,将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而理性认识则是通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

康德认为,感性认识受到时空的限制,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理性认识则受到“三大批判”的约束,即范畴、原理和先验概念。

这些批判使得理性认识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避免陷入矛盾和悖论。

其次,康德对道德哲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道德律令”观念。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必须遵循普遍性原则,即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若能成为普遍法则,则该行为是道德的。

这一观点体现了康德哲学中的“理性至上”原则,强调了道德行为的自主性和理性基础。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人类普遍性”的概念,强调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的道德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次,康德在书中对美学和目的论进行了阐述。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基于“共同感”的,即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会产生共同的愉悦感。

这种共同感使得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

而在目的论方面,康德提出了“目的论判断”的概念,认为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存在的。

这种目的论观念在自然界的有机体和人类社会的制度中都得到了体现。

读完《纯粹理性批判》,我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康德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边界和限制,为后世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康德的道德哲学、美学和目的论观念,对我们认识世界、评判事物以及行为准则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完整版)俞吾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精读

(完整版)俞吾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精读

« 上一篇: 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成功人士的必由之路下一篇: 哲学与当代思维方法教学大纲(俞吾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精读Doctoryu @ 2011-05-30 10:29绪论康德其人及其哲学思想一、康德的生平及其主要著作二、康德哲学的分期、问题和结构1、康德哲学的分期2、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3、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结构三、康德哲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意义1、康德哲学的研究现状2、康德哲学研究的新趋势3、康德哲学研究的意义第一章《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版本、问题意识和基本结构一、《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版本二、《纯粹理性批判》的问题意识三、《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结构第二章《二版序言》与批判哲学一、《纯粹理性批判》的书名、题词和献词二、《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言1、形而上学的根源及其历史命运2、传统形而上学研究中的两种观点3、作为第三种观点的批判理论三、《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序言1、逻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中思维方式的革命2、形而上学研究中的“哥白尼革命”3、知识与信仰的关系4、对批判理论的新阐述第三章《导论》与《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一、康德关于“三种知识”的理论二、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这一新概念三、“先天综合判断”是一切理论科学的核心原则四、纯粹理性批判的总课题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第四章先验感性论一、感性与知性的区别和联系二、先验感性论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三、对两种错误时空观的批判四、康德的空间观五、康德的时间观六、康德时空观的意义第五章先验逻辑论一、形式逻辑中的普遍逻辑二、先验逻辑三、先验逻辑与普遍逻辑的关系第六章先验分析论一、概念分析论1、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功能2、纯粹知性概念(范畴)表3、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二、原理分析论1、范畴(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2、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3、对象之区分为现象和本体三、反思概念的歧义1、什么是反思?2、反思概念表3、“无”中蕴含的概念与对象的关系第七章先验辩证论一、理性、理念和先验幻相1、理性2、理念3、先验幻相二、纯粹理性的辩证推理1、纯粹理性的误谬推理(理性心理学)2、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理性宇宙学)3、纯粹理性的理想(理性神学)4、如何看待纯粹理性的辩证推理第八章先验方法论一、纯粹理性的训练1、纯粹理性在独断运用中的训练2、纯粹理性在争辩运用中的训练3、纯粹理性在假设和证明中的训练二、纯粹理性的法规1、理性之纯粹运用的终极目的2、作为纯粹理性终极目的之规定根据的至善理想3、意见、知识和信仰三、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和历史1、纯粹理性的建筑术2、纯粹理性的历史主要参考书目1、I. Kant: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Frankfurt an Main: Suhrkamp Verlag, 19882、I.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Paul Guyer and Allen W. Wood,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7.3、I.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Norman Kemp Smith, New York: The Humanities Press, 19334、I.Kant: Opus postumum, translated by Eckart Foerster and Michael Rosen,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3.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7、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28、诺曼.康蒲.斯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绰然译,商务印书馆,9、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贾泽林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10、曼弗雷德.库恩:《康德传》,黄添盛译,世纪出版集团,200811、O.Hoeffe: 《康德:生平、著作与影响》,郑伊倩译,人民出版社,200712、郑昕:《康德学述》,商务印书馆,198413、张世英等:《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4、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5、H.M.Baumgartner:《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李明辉译,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16、S.Gardner: 《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刘育兆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17、O.Hoeffe: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郭大为译,人民出版社,200818、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上册1975,下册197919、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下册,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 199620、俞吾金等:《德国古典哲学》,人民出版社,200921、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俞吾金: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中国社会科学2009-623、俞吾金:康德两种因果性概念探析,中国社会科学2007-624、俞吾金: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中国社会科学2006-225、俞吾金:马克思的实践、自由概念与康德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1-3绪论康德其人及其哲学思想无庸讳言,在西方思想史,乃至整个人类的思想史上,康德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对于本体论的评价-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康德对于本体论的评价-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康德对于本体论的评价-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于本体论的理解和评价在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体论是探讨存在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真实的、独立的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康德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观点,对本体论问题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康德对于本体论的理解和其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通过评价康德在本体论领域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康德对哲学的重要贡献以及他对哲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文章的组织架构,逻辑顺序和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展开讨论康德对于本体论的评价。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1. 引言部分(Introduction)- 1.1 概述(Overview):本节将对康德对于本体论的理解进行简要介绍,引出对其评价的讨论。

- 1.2 文章结构(Structure of the Article):本节将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进行说明,概括介绍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 1.3 目的(Purpose):本节将明确说明本文撰写的目的,即对康德对本体论的评价进行客观分析和总结。

2. 正文部分(Main Body)- 2.1 康德对本体论的理解(Kant's Understanding of Ontology):本节将详细探讨康德对本体论的理解,包括他对存在、实在性和物体性等概念的看法,以及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本体论问题的阐述和分析。

- 2.2 康德对本体论的贡献(Kant's Contribution to Ontology):本节将重点讨论康德对本体论领域的贡献,分析他的思想对该领域的影响和启示。

具体包括他引入的"转向主体"的观念、对哲学先验知识的贡献以及对本体论研究方法的改进等方面。

3. 结论部分(Conclusion)- 3.1 康德对本体论的评价(Evaluation of Kant's Ontology):本节将对康德的本体论观点进行评价和分析,探讨其优点、局限和争议点。

浅议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浅议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在论述科 学知识 是一种必然之后 ,又提 出了科学与 逻 辑具 有相对性与局 限性 。在康德 看来 ,外界所呈现给我们 的东西 , 都是一种表象 , 在与 自身客观存在时存在着差异。 “ 自 在 之物”是认识之外 的,但又 绝对 不可认识 的存在之物 。在 我们所 感知 的过程 中 ,往往会 夹杂 着感 官 ,我们只能去感受 它 的存 在。同时 , 理性需要加 以批判 ,否则就会留恋于现象 ,
产 生错 觉。对于理性 的批判并 不是 对它的否定 ,而是一种分 析 与评 说。康德认为 ,“ 如果审慎 的批判不守住理性 的界线 , 使 理性 只使用于经验 ,而不 限制理 性的奢求 ,这一原则本身 就会变 为超验的 ,我们 的理性 限度 就会 被当做物本身 的可能 性 限度 。 ”当理性 受到 了制约 ,科学 的绝对性 与宗教 的真实 性将会 被解 放。另外 ,康德认 为人类 的科学与经验是 由两部 分组成 的 ,一部分是来 自于对外界 的感 官 ,另一部分则源于 先 于感 觉的逻辑综合扩展 。而理性 中 “ 自在之物”确实不被
( 三 )先 验 辨 证 法
性批 判之一的 《 纯粹理性批判 》 ,又是康德 哲学的根基所在 可 以使我们更好地 了解 康 德哲 学 ,更进一步的认识西方哲学 的内涵 。
纯粹理性批判 的起 因与内涵 哲学 ,在康德看来 ,她就是一切科学 中的女 王 ,拥有 至 高 的权 利与绝对 的权威 。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 ,哲学却 是 每况愈下 , 屡屡受 到 自然科学 与资本主义思想的打压与批判 。
知道 的。对 于真理 的普遍有效性 的探寻 ,康德告诫我们要从 知识或实践 中寻找 ,这就引发 了实践理 f 生批判的开端 。
三 、《 纯粹理性批判 》的思想与 旨趣 对于 《 纯粹理性批判 》而言 ,它是康德通过认识论对形 而 上 学 的解 说 。康 德 认 为 , 在解 决形 而 上 学 的 所 有 问题 之后 , 并将科 学的绝对性与宗教 的真实性 解脱 ,就必然会掀起一场 “ 哥 白尼式 的革命 ” 。他将颠覆 以往 主体 围绕客体 、客体又服 从 于主体 的关系 ,认 为客体 才是 真正 的 “ 主体” 。另外 ,康 德还认 为理性与感性之 间是存 在互 通的 ,因为理性 中必然会 存有直 观 ,而直观就是感性 的一种 。只是在形而上学成为科 学 的道 路上 ,为 了寻找可靠 的途径 ,还是要通过理性 以摆脱 现实 中的假象 ,以求 更加坚实的基础 。 此外 ,康 德也认 识到 了 ,即使形 而上学作 为科学 出现 ,

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科学的自然形而上学的建构

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科学的自然形而上学的建构

判, 要么是纯粹理性的体系( 科学 ) , 其在系统 的联系中研究出 自 纯粹理} 生 的全部的( 既真实又虚假 ) 哲学认
基 金项 目 :教 育部 文科 重点研 究基 地 重 大项 目“ 康德 道 义论 重大理 论 与 实践 问题 研 究 ” ( 1 3 J J D7 2 0 0 0 7 ) ; 湖 南省研
它是从先天的概念来考虑一切所是( 而不是应是 ) , 这时其被划分为如下的类型。” ⑦
首先 , 他指出: “ 较狭义 的所 谓形 而 上学 由先 验哲 学 和纯粹 理性 的 自然学 组成 。前者 只 考察 知性 , 以及
在与一般对象相关 的一切概念和原理的系统中的理性本身, 而不假定客体会被给予出来 ( 本体论 ) ; 后者考 察 自然 , 即被给予的对象的整体 ( 不论它们是被给予感官 , 还是被给予另一种类的直观 , 如果我们愿意这样 的话 ) , 因而就是 自然学( 虽然只是合理的 ) ” ⑧ 。 其次 , 他把纯粹理性的 自然学又划分为内在的和超验的两个 部分 ; “ 前者是在 自然认识能够被( 具体地 ) 应用于经验这个范围内针对着 自然界 的, 后者针对着经验对象 的一种联结 , 这种联结超越于一切经验之上” ⑨ 。最后 , 康德又把内在的 自然学划分为以外感官对象的总和
义上的形而上学 , 而将后者也列为形而上学的一部分 , 这是康德对西方形而上学的一大贡献。
康德还指出 ,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 , 甚至可以把“ 批判哲学” 本身也视为形而上学 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声
称: “ 纯粹理性 的哲学这时要 么是在一切纯粹先天认识⑤ 方面研究理性能力的一种入门 ( 预习 ) ,也 叫做批
的宇 宙 学和合 理 的神 学 划定 为科 学的 自然形 而上 学的 组成 部 分 ; 其 次, 他 从 三 个 方 面对 传 统 的 自然形 而上 学 的组 成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问题意识解析——对《纯粹理性批判》两版序言的思考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问题意识解析——对《纯粹理性批判》两版序言的思考

经过 多年 的深思 熟虑 , 德在第 一版序 开头就 康
明 确 地 表 达 了 自己 的 观 点 : 人 类 的 理 性 在 其 知 识 “
的某 个 门类 里 有 一 种 特 殊 的 命 运 , 是 : 为 一 些 就 它 它 无 法 摆 脱 的 问 题 所 困扰 ; 为 这 些 问 题 是 由理 性 因 自身 的本 性 向 自 己 提 出 来 的 , 它 又 不 能 回 答 它 但 们 ; 为 这 些 问 题 超 越 了 人 类 理 性 的 一 切 能 因
《纯 粹 理 性 批 判 》作 为 康 德 哲 学 的 奠 基 性 著
进 行 分 析 , 理 性 进 行 一 番 彻 底 批 判 , 能 使 形 而 对 才
上 学 摆 脱 困 境 , 为 真 正 的科 学 之 科 学 。 成 形 而 上 学 是 关 于 最 高 存 在 即 世 界 最 后 实 在 的
— —
对《 纯粹理性批判》 两版序 言的思考


( 大庆石油学院 人文科学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3 1 ) 6 3 8

要: 以康德在《 纯粹理性批判》中的问题意识为 线索, 纯 粹理性批 判》 对《 的两版序 言进行考 察发现 : 两版序 言
虽然篇 幅不长 , 却从总体 上架构 了纯粹理 性批 判的逻辑 脉络 , 示 了哲 学分析 的基本路 径 与方法 , 揭 对确 立 问题 意 识、 把握逻辑思维进 路、 提高思辨能力大有裨 益。 关键词 : 德哲学; 康 纯粹理性批判; 问题意识 ; 纯粹理性
显 地 遭 到 完 全 的鄙 视 , 位 受 到 驱 赶 和 遗 弃 的老 妇 这
解读 , 取精神 营 养 , 而 掌握 康 德思 想 进 路并 借 汲 进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康德里程碑式的“批判哲学”三大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新的中译本,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简介《纯粹理性批判》(德语: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初版于1781年,并于1787年再版的该书,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

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

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

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

这部译文沿袭了上述通行做法。

也就是说,根据1968年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的"Akademie-Textausgabe"翻译,以第二版为基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

当然,康德对第一版的一些纯然行文风格的改动,因不涉及汉译内容,就不一一标出了。

翻译难,翻译康德难,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难。

难不仅在于康德的著作本身,不仅在于康德的语言和思想,更在于康德的这部著作为国人所熟悉的程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汉译版本,在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这些版本的成功译法。

对所有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贡献,译者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谢意。

译者力求能够在康德的翻译和理解方面有所创新,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自知学养有限,"众口难调",谨欢迎学界和读者提出批评。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之中,阐明了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可能还是不可能,以及规定源流、范围和界限.但是康德于第二版序之中,反而不是着重于进行理性批判的条件,而是改变了知识与对象的关系:“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新概念,导致康德发动了哲学界中的“哥白尼式革命”.在导言中,康德提出了全书的总纲:纯粹理性的总任务是要解决“先天的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真正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按这总问题细分了以下的四个问题:1.数学如何可能?2.自然科学如何可能?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康德把全书大致的分为了五部份:“1.先验感性论,2.先验逻辑论,3.先验分析论,4.先验辩证论,5.先验方法论”1.先验感性论“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2.先验逻辑论“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3.先验分析论“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4.先验辩证论“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5.先验方法论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奥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知识论要义与其他: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想像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自在之物:指认识之外的,但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康德哲学思想初探——《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摘要本文通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阅读与思考,尽量在浩瀚如烟海的哲学长河中得到著名的康德的思想的冰山一角,并以此指导我自己的人生成长。

关键词认识逻辑宇宙知识正文康德的生命几乎横跨了整个18世纪。

在他成年岁月中发生了西方世界里最重要的变化,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

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世界,便是在那个历史时期里成形的。

他的哲学其实就是在回应新的现代性概念。

他的思想生活反映了当时文化、政治与科学的最重要发展,他的观点是对于当时的文化气氛的反思。

英法的哲学、科学、文学、政治与风俗,形成了他日常交谈的主题。

即使像美国独立运动与法国大革命这些比较遥远的事件,对康德也有明显的影响。

我们必须在这整个世界背景下去了解他的哲学。

康德属于哥尼斯堡的特殊知识氛围的一部分,他与哈曼、希佩尔、赫尔德、赫兹等“哥尼斯堡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生活如何交织在一起,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被引导。

而康德的批判哲学必须在这个背景中去了解。

康德是个固执的小老头,因为他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哥尼斯堡。

就在他那一亩三分地里,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然后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开始仔细研读。

他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午后的散步是如此准时,以至于哥尼斯堡人都拿他来调对挂钟的时间。

他就这么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妻子,没有儿女,直到生命的花儿萎谢。

叔本华说,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的。

这个悖论,想必康德也深谙其中味吧?但就是这位智慧而孤独的人类灵魂,构建了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广远的哲学体系之一。

以1781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1817年黑格尔《哲学全书》的出版为标志,在短短几十年间,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承前启后,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以至于后世的研究者把这一阶段成为“思想体系时代”。

康德的哲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大致分别对应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

康德哲学

康德哲学

康德哲学)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张志伟【内容提要】2004年,康德逝世200周年,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位伟大的哲学家。

康德研究为什么经久不衰?一种历史性的哲学思想对我们这个时代如何具有现实的意义?哲学史上的哲学思想究竟哪些过时了哪些没有过时?本文借纪念康德而讨论与哲学史方法论相关的几个问题,试图从解释学的角度说明,一位哲学家的历史地位体现在他面对哲学问题而提出的解答方式上,康德哲学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与他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他对问题的回答时至今日仍然是一条可能的哲学道路。

关键词:康德、理性、形而上学、解释学今年是康德逝世200周年,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位哲学家中的哲学家。

在以反传统著称的20世纪西方哲学中,无论是英美哲学还是大陆哲学都对康德青睐有加,对他的研究超过任何一位古典哲学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异数。

为什么200多年前的康德哲学对哲学的影响至今经久不衰?人们关注并且受到康德哲学的启发主要在哪些方面?康德哲学的影响是否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变化?这些问题涉及到了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一系列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问题,我把它们归结为三个问题进行讨论:1、康德哲学为什么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进一步的分析:一种哲学思想产生影响的原因是什么?2、康德哲学通过什么方式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对康德哲学理解和解释的可能性。

3、康德哲学中的哪些东西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进一步的分析:一种哲学思想中的活东西和死东西。

在一篇短文中全面系统地处理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抛砖引玉,借纪念康德哲学而提出哲学史研究的一些方法论问题,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康德哲学的问题康德哲学对后世产生持久深远影响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所面临并试图解答的问题是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因而也是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

哲学问题构成了一个“问题域”,其中有些问题是关键性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核心问题”。

这些“核心问题”之所以是“核心问题”,不仅在于它们涉及哲学的主要对象,而且在于哲学家们对它们的解答“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影响到整个哲学的基本精神和趋向,甚至引发哲学的革命。

研究还是读后感——关于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的几点看法

研究还是读后感——关于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的几点看法

研究还是读后感——关于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的几点看法2017-09-02邓晓芒教授以“句读”为题出版了多种多卷本著作, 句读对象为康德和黑格尔等的名篇, 成书方式是在讲课录音的基础上, 由学生整理, 经本人修改。

所谓句读, 指的是“逐字逐句、连一个注释甚至一个标点、一个重音都不放过的解读”, 邓教授自诩“这种做法在国内的西学界恐怕是前无古人的” (P1) 。

这里所说的“做法”, 大概可以有两个意思:一指授课;一指出书。

在我看来, 以这种做法教授西方哲学的大有人在, 而以这种做法出书, 邓教授大概确实是第一人 (1) 。

以什么方式讲课, 大概无可非议, 但以整理讲课录音的方式出书, 我是不赞成的。

简单地说, 讲课毕竟可以随意一些, 而出书必须严谨。

虽然说统稿时可以作一些修改, 但基本框架和内容已定, 修改其实起不了多大作用, 一如整容。

更为重要的是, 专著是一种学术成果的体现, 包含着对学术及学术研究的认识和理解。

这里, 我想以《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 (以下简称《句读》) 为例, 谈一谈关于学术研究的看法。

一、一手文献与二手文献专著是研究成果的体现, 是作者付出辛劳的东西。

所谓研究成果, 指的是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说出新的东西。

新, 即与已有的东西不同。

这新的东西可能是整体性的, 也可能只是局部的, 可能是核心部分的, 也可能只是边缘性的, 但无论大小多寡, 新乃是必要的。

以研究康德为例, 至少有三个层次:一是康德本人的著作;二是研究康德的论著, 即通常所说的一手文献和二手文献;三是研究者的认识。

研究康德若想出新, 则必须做到:首先对康德著作有很好的把握, 其次对二手文献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然后在这两点之上, 努力出新。

也就是说, 有了对一、二手文献的把握和认识, 不一定能够在研究中出新, 没有则肯定无法提出新的认识。

国内学术界历来重视对一手文献的把握, 这是非常正确的。

一手文献是研究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方法论问题温纯如(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 230039)摘 要:本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研讨。

康德的先验方法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是建立在理论理性本原统一性(同一性)的原理和本原因果性(根据性)的原理之上。

先验方法论不同于数学、自然科学的方法而是一种哲学的方法论。

《纯粹理性批判》使用的综合法不同于《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分析法。

本文也探索了先验方法提供给我们的一些有价值的方法论原则。

如历史与逻辑、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探求人类认知前提、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方法论原则思想等。

关键词: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先验方法;方法论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1)03-0008-07先验方法论是康德先验哲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康德哲学方法区别于其他哲学方法的别具特色的标志。

那么,康德先验方法论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原理上,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方法论问题等,这是我们探索康德先验方法论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康德的先验方法论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理论。

康德的先验方法论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原理之上,主要有两条先验的原理:一是理论理性本原统一性(同一性)的原理,二是理论理性本原因果性(根据性)的原理。

前者,主要应用于现象界领域,支撑着认知方法;后者,主要应用于本体界领域,支撑着体系构成的方法。

理论理性本原统一性(同一性)的原理其基本思想为何?在康德那里,人的能力原本有三:一是理论理性的先天能力,二是实践理性的先天能力,三是判断力的先天能力。

第一种是属于认知的能力,第二种是属于意志的能力,第三种是属于情感的能力。

康德认为这三种先天能力相对应的是构成人的“真”、“善”、“美”的能力。

理论理性是人构成真理知识的先验理性。

而这一理性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是人”、“自我是自我”在人类认知中的理性表现。

“人是人”、“自我是自我”,是人的本质中最高的自我与自己的同一、统一。

人的理性本质是思维,这种最高的同一、统一,表明自我既是思维的主体又是思维的对象,由此这种人类认知最高本质的思维是自己对自身的思维,康德称为“自我意识”。

而这种自我意识的本质是自我把自身当作对象的思维,由此主体自我(意识本身)同客体(对象意识)是一种本原的同一、统一,由此这种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发端于人的最高本质“人是人”、“自我是自我”收稿日期:2000-11-15基金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作者简介:温纯如(1944-),男,辽宁省锦州市人,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2001年5月第25卷第3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May 2001V ol.25N o.3的理论理性本身。

康德认为这种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原理本身或纯粹统觉的本源统一性原理本身,实际就是理论理性的本原统一性原理,它是人类认知中的最高的原理。

因为一切认知的判断逻辑实在性,都是发源于这一先验的原理。

康德的先验方法论正是建立在这一先验的原理之上。

在康德看来,建立在理论理性本原统一性原理上的先验方法,指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认知对象、建构对象,探索认知对象成为科学的方法之先天的可能。

康德在本体论中提出了一条理性的原理,那就是说如果有条件限制者给予时,则其条件总和及其无条件限制者亦给予。

这就是理论理性本原因果性(根据性)的原理,这条先验的理性原理是康德先验方法论的本体理论方法的基础。

因为这条原理提出有限与无限、现象与本体、经验与先验的关系问题。

在康德看来,有限、现象、经验是以无限、本体、先验为其根据的,这从理论上确立了哲学的方法论一个特点,那就是哲学体系与内容的关系,无限、体系、整体是有限、各部分内容的基础和根据。

现象要以本体为根据,体系对内容是具有逻辑先在的关系。

康德的理性统制原理或范导原理就是在这一理性原理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

它体现的是先验方法论的原则。

康德想从理性本体论出发,力图建立未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

康德在《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导言中指出,我的目的是要说服所有那些认为形而上学有研究价值的人,让他们相信把他们的工作暂停下来非常必要,把至今所做的一切东西看做是没曾做过,并且首先提出“像形而上学这种东西究竟是不是可能的”的这一问题。

在康德看来,如果说形而上学是科学,但它没有像其他科学得到持久和普遍的承认,如说它不是科学,还要以科学来自封,为什么其他科学都在发展,而自命为智慧化身的形而上学总是踏步不前。

理性不断建筑一个个体系又拆掉一个个体系,于是问形而上学是否能成为科学的提问就是必要的了。

形而上学是否能成为科学,这就意味着现在的形而上学还不是真正的科学形而上学。

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体系如泡沫一样时漂时灭,旧形而上学在证明上出现了自相矛盾,结果形而上学本身摧毁了自己成为科学的可能。

可是康德究其因,认为人们用理性反复建构形而上学体系,却没有对理性本身加以考察。

于是康德把以往人们对形而上学体系的建筑,转变为对人类理性本身的批判。

康德对纯粹理性批判的方法,就是先验的方法。

实际上康德对科学形而上学的构想,是建立在他对“纯粹理性”批判的基础上。

形而上学在康德那里是一个完善的理念,纯粹理性批判,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他作为建构这种科学形而上学的方法。

作为人类智慧科学,科学形而上学究竟是什么样,在康德以前的时代还不曾有过。

康德认为建立完善的科学形而上学,必须采用科学的哲学方法,他采用的是先验的方法,以人的三种先天认识能力为基础,建立起真、善、美的哲学体系。

因而真、善、美的哲学体系,是康德为未来科学形而上学所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模型。

二康德先验方法论是区分于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方法的哲学方法论。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使用的是综合叙述法,而他写这本书的“纲要”,即《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一书却用的分析法。

为什么说《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和其“纲要”用不同的方法呢?纯粹理性批判作为一个科学的系统、整体,它有着严密的内在结构,它是人类理论理性一个完整的展现,是有着内在规定性的,这样纯粹理性批判每一个内容都有其自身的位置及部分同部分的关系,是不能错乱的。

正如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导言中所说,纯粹理性是如此孤立无援,本身又是如此浑然一体的一个领域,以致牵其一发而动全身,不把每一部分的位置和它对其余部分的影响首先确定下来,我们就一筹莫展;因为任何外部的东西都不能订正我们内部的判断,每一部分的有效性和使用都取决于它在理性本身里边同其余各部的关系,就如同在一个有机物体的结构里,每一个肢体的目的只能从整体的总概念中得出来一样。

这里表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系统是一个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每个机体中的部分都是按照一定秩序按其目的构成整个系统的完整性并只能按整体内在规定中构成相互彼此关系。

这里整体与部分是有机一体的,部分是整体规定中的各个有机体,只有完成各个部分才能展现整个系统的规定性。

因此康德认为,如果不是把纯粹理性连它的最细小的各部分都全部完成了之后,它就永远不能是可靠的东西,并且在这个能力的领域里,必须是要么就全部规定,要么就什么也不规定。

康德所讲的话,表明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是以理论理性认知能力的各阶段,完成了的各种综合而展现整体能力的。

无论是感性、知性和理性,只是理论理性认知能力的各种特殊的认识能力,它的有序的自然结合才真实地反映了理论理性的系统能力。

我们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内在结构中,看到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似乎已为体系规定好了的展现,他是从感性、知性再到理性的论证方法,是从部分能力到整体能力的结构形式。

康德通过主体的先天形式对后天质料的综合统一来形成知识,理性对知性,知性对感性是以一种系统论综合方式进行的。

另一方面,由部分认知到最终形而上学的总体可能性问题,也是一种先天的综合方法论。

康德在其《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明确地指出,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我对这个问题是用综合的办法处理的,也就是说,我在纯粹理性本身里进行了研究,并且力求在这个源泉本身里,通过一些原理来确定它的成分和它的纯粹使用的法则。

这个工作是艰巨的,它要求一个果敢的读者用思想逐步深入到这样一个体系中去,这个体系不根据任何材料,同时也不依靠任何事实,而只根据理性本身,力求从理性原始萌芽中开展出知识来。

这里表明,一是康德的方法是一种先验的方法,是从人类认知根底中理性本身寻找知识成为可能的先天条件。

二是康德从源泉到体系、从部分到整体,是以先验方法来建构理论理性的学说。

康德认为他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所采用的分析法阐述是不同于《纯粹理性批判》中综合叙述法的。

这是由于这个《导论》不是为学生用的,而是为未来的教师用的,而且它是一门预备课,是《纯粹理性批判》的“纲要”。

《导论》不是专门从阐述性质出来建构一门科学本身,而是说它指明人们需要做什么事情来尽可能地实现这门科学。

既然是实现,人们必须从所知的原理原则出发来追溯人们尚不知的源泉。

由此这部著作是从《导论》的总问题开始,也就是以形而上学问题作为起点,进而探索先验的主要问题:纯粹数学是怎样可能的?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一般形而上学是怎样可能的?然后是总问题的解决: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怎样才可能?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否可能这问题不能用某种现有的形而上学的某种派别所主张的怀疑意见来说明,因我们还没有承认任何一种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而是从一种科学仅仅是尚在可能中的概念来回答。

实际上康德讲的是从可能性概念的分析上来说明。

康德认为从已知的概念出发追求未知的源泉,这种源泉的发现将不仅能解释我们已知的东西,同时也将使我们看到从那里发源的许多知识。

因而《导论》的方法,特别是为一种未来的形而上学做准备的那些内容,将是分析的。

我们承认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关于某些纯粹先天综合知识也是真实存在的,既定的,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所包含的命题也都是通过理性而具有可靠性,或一般公认来自经验又独立于经验,这表明先天综合知识是真实存在的,它不是可能不可能的问题,而是怎样可能的问题,这样便从既定的知识可能性原理中得出其余一切知识的可能性来。

这里康德所确立的是《导论》分析法的理由。

在康德看来,要解决形而上学的可能性问题,它的条件必须是先于形而上学的东西,而这种先于形而上学的,康德认为这是先天一切形而上学而存在的先验哲学。

它本身能对这里提出的问题给予完全解决,但现在还不具备先验哲学,挂着它名字的真正说来只是形而上学的一部分。

因此康德不能应用先验哲学来作前提,而使用分析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把来自纯粹理性的知识是真实存在的这一事实本身作为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