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模型制作与评价
乙酰胆碱和氯化钙制作Wistar大鼠心房颤动模型过程及体会
1.房颤模型制作过程
1.1材料及试剂
wistar雄性大鼠(250-300g,长春市亿斯实验动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氯化钙注射液(CaCl2,10ml:0.3g,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溴化乙酰胆碱(C7H16BrNO2,1g,沃凯),氯化钠注射液(0.9%,100ml),70%-75%乙醇溶液,10%水合氯醛溶液,温水(40℃),无菌棉球,无菌注射器(1ml、50ml),心电图仪,BL-420S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成都泰盟软件有限公司)。
1.2分组方法
1.2.1 wistar雄性大鼠5只,体重250-300g,每只大鼠尾静脉注射氯化钙(CaCl2)10mg/ml+乙酰胆碱(Ach)66ug/ml混合液,0.1ml/100g,每天1次,连续给药7天。
1.2.2 wistar雄性大鼠3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0.1ml/100g)、中剂量组(0.15ml/100g)、大剂量组(0.2ml/100g),每只大鼠尾静脉注射相应浓度氯化钙(CaCl2)10mg/ml+乙酰胆碱(Ach)66ug/ml混合液,每天1次,连续给药14天。
1.3房颤判断标准
以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形状、振幅、时限绝对不等的f波,频率约350-600次/分,RR间期绝对不等为房颤出现指征,以房颤持续≥7天,不恢复窦性心律为造模成功[2]。
1.4制作方法
大鼠腹腔内注射10%水合氯醛溶液(0.3ml/100g),待麻醉充分(呼吸平稳、角膜反射消失、疼痛刺激无反应)后,心电图仪连接肢体导联,40℃温水浸泡鼠尾约3分钟以软化角质层利于穿刺,70%-75%乙醇溶液消毒鼠尾,1ml注射器抽取氯化钙和乙酰胆碱混合液由远端及近端穿刺大鼠尾静脉,见到回血并推注无阻力时注射相应剂量混合液,以BL-420S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全程记录大鼠心电图。
心房颤动质控标准的关键要素分析与评估
心房颤动质控标准的关键要素分析与评估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危害性较大且病情复杂。
为了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制定适合的质控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回复中,我将分析并评估心房颤动质控标准的关键要素。
1. 诊断准确性诊断准确性是心房颤动质控标准的关键要素之一。
心房颤动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心电图、Holter监测等多种手段,因此确保诊断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医生需要熟悉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以及与其他心律失常的区别。
同时,准确的诊断需要依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包括高质量的心电图仪器和准确的数据分析。
2. 患者评估和管理心房颤动的治疗依赖于患者的个体化评估和管理,因此这也是质控标准的重要要素之一。
患者评估应包括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多种方面的考虑。
此外,对于患者的全面评估还应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相关指标的检查。
通过综合评估,医生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心房颤动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3. 治疗策略制定适当的治疗策略是心房颤动质控标准的关键要素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心律控制策略或者节律重整策略。
心律控制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例如心房颤动的消融术等。
节律重整策略则是通过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来治疗心房颤动。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治疗策略,并选择最适合的方案。
4. 遵循指南和定期审查遵循相关指南是心房颤动质控标准的关键要素之一。
心房颤动的治疗指南通常由专业学会颁发,提供了最新的治疗建议和指导。
医生应该熟悉并遵循这些指南,以确保治疗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此外,定期审查治疗效果也是必要的。
通过定期的随访和心电图检查,医生可以评估治疗的效果,并对治疗计划进行调整。
5. 度量指标和结果评估心房颤动质控标准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制定合理的度量指标和结果评估方法。
这些指标应该能够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例如,心房颤动的复发率、心动过速发作次数和心功能改善等可以作为评估指标。
基于流程改进的房颤动质控标准设计
基于流程改进的房颤动质控标准设计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不规则跳动、心脏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
为了提高房颤动质控的效果和水平,采取基于流程改进的方法,设计适用于房颤动质控的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一、引言房颤是常见的心脏疾病,危害广泛而严重。
房颤动质控标准的设计是为了提高房颤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二、流程改进相关理论1. 流程改进的重要性:通过优化和改进流程,可以提高效率、减少错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并最终提高患者满意度。
2. 流程改进方法:包括标准化作业、流程地图绘制、数据收集和分析等,可以有效提高流程效率和质量。
三、房颤动质控标准设计1. 标准化作业a. 临床路径制定:根据临床实践和指南,制定适用于房颤管理的临床路径。
明确诊断、治疗和随访的流程,以及时间节点和责任等。
b. 操作规范:制定房颤治疗和管理的操作规范,包括药物使用、手术操作和护理措施等。
明确操作步骤、使用方法、剂量和频次等。
2. 流程地图绘制a. 诊断流程:根据临床指南和经验,绘制房颤的诊断流程地图,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电图录制等步骤,并明确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和质量控制要求。
b. 治疗流程:根据不同临床情况,绘制不同治疗手段的流程地图,包括药物治疗、手术介入和心脏电生理治疗等。
明确手术操作步骤、使用药物剂量和手术风险评估等。
3. 数据收集和分析a. 建立数据收集系统:设计房颤治疗过程中所需的数据收集系统,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断指标、治疗过程数据和随访结果等。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b. 数据分析和评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等。
根据分析结果对流程和标准进行优化和改进。
四、标准设计的应用与挑战1. 应用:将房颤动质控标准应用到临床实践和管理中,包括医院内部临床科室、医疗服务提供者和医疗保险机构等。
确保标准化作业和流程改进的落地和执行。
2. 挑战:标准设计和流程改进需要充分考虑医疗资源、医生和患者的接受程度、技术难题和成本等因素。
家兔急性房颤模型的建立
1 材料及方法
1. 1 材料 健康家兔 64 只( 南昌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提供) , 体质量( 1. 45 ? 0. 12) kg, 雌雄不限; CF- 4 多 功能心脏电生理程控刺激仪( 苏州市东方医用电子 仪器厂提供) , MDS- S124 多功能呼吸机, 自制 刺激 电极, RM- 6000 型体表心电记录仪。 1. 2 方法 1. 2. 1 建立动物模型
the Second A f f i li at ed H osp i tal , N anchang Uni ver sit y , N anchang 330006, China)
筛选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
筛选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目的筛选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提高心房颤动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水平,造福更多的心脏疾病患者。
方法本次试验研究分析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即实验组,另选非心房颤动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筛选自变量的多因素分析法开展回归性分析。
通过曲线分析的方式确定白蛋白水平和左心房大小的临界值。
结果从回归性分析的结果上看,造成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左心房内径、白蛋白水平、三尖瓣关闭不全。
左心房内径和白蛋白的临界值分别为39.5 mm和39.6 g/L。
通过这3个危险因素成功建立了白蛋白复合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预测的准确率可以达到80%以上。
结论左心房内径的大小、白蛋白水平、三尖瓣关闭造成患者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通过这三个危险因素可以建立预测准确率在80%的心房颤动预测模型。
标签:心房颤动;独立危险因素;左心房内劲;白蛋白;预测模型为了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预防水平,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本院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开展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现将资料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试验研究分析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80例作为试验研究对象,即实验组。
为了控制回归性分析的样本总量并确保临床研究资料的随机性。
同时抽取非房颤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
本次研究分析的所有患者均无合并肝肾功能损伤、重度血液疾病、甲状腺疾病、精神性疾病和其他系统的严重疾病。
实验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49~79岁,平均年龄(65.35±5.48)岁;扩张性心肌病25例;风湿性心肌病16例;中风2例;冠心病14例;右心房增大12例;肺动脉高压11例。
对照组男41例,女39例;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64.41±5.71)岁;扩张性心肌病22例;风湿性心肌病19例;中风3例;冠心病16例;右心房增大10例;肺动脉高压10例。
心房颤动动物模型
677:, O6: L:8 LNN 1 ! [L:] D3EE3F = 3, 52D<E?VW@ A 5,P3;?[W B ?, "% ./1 U.%%+ /*R", *# %+!" 6 $*.("%") -"//*%I):,"/.%*&# %& ,"G*&#./ .$*!&)*%+,’.%%+ .4J [ 0] *$),.#$ *#)I/*# ,")*)%.#4" 1 ?- 0 >H+)*&/ 3#$&4,*#&/ 5"%.(, 677:, 68O: 3M7Z MLZ 1 ! [LN] , P?B5<V 0 @ ;E3?@<V 2 3, A?V?D? F, "% ./1 ?#%"4"$"#% H+J !",G/+4"-*.,#&% H+!",/*!*$"-*.,*) .))&4*.%"$ S*%H *#4,".)"$ *)/"% %,*.4+/G/+4",&/ 4&#%"#% .#$ $"4,".)"$ *#)I/*# G"#" -BV? /"R"/ *# [ 0] [I4T", $*.("%*4 ’.%%+ ,.%) 1 =*.("%"), 677L, O7: 6N8L 6N8Z 1 ! [LO] ?A[5<V ;, F?V; \ 5, 5X[X5=?B B, "% ./1 =*’’","#%*./ G"#" [ 0] "Q!,"))*&# ("%S""# R*)4",./ .#$ )I(4I%.#"&I) ’.% $"!&%) 1 P&,5"%.( B"), 6776, :N:Z66 Z68 1 ! [LZ] , ?EA<5<VA3 0 P?BC?B?V @, BW2PA3B ?, "% ./1 U.% $"!&% ! )!"4*’*4 "Q!,"))*&# &’ .$*!&#"4%*# *) *-!.*,"$ *# [I4T", ’.%%+ ,.%) [ 0] 1 5"%.(&/*)-, 677:, O6: MO8 MZ: 1 ! [L9] E?UUWAA3 C ?, 2P?< E 2, EW 0, "% ./1 ?4%*R.%*&# &’ /*R", \ ,"J 4"!%&, *-!,&R") G/I4&)" %&/",.#4" %H,&IGH 4&&,$*#.%" ,"GI/.%*&# &’ [ 0] G/I4&)" -"%.(&/*)- *# /*R", .#$ .$*!&)" %*))I" 1 >,&4 V.%/ ?4.$ @4* X@?, 677:, L77: ONLM ON6N 1 ! [收稿日期]677N 7N L6 ! !
心血管疾病的评估模型
⼼⾎管疾病的评估模型⼼⾎管疾病的风险评估模型各种⼼⾎管疾病的发⽣发展以及最后转归,有其⾃⾝的疾病发展规律,临床上摸索出各种疾病的风险评估模型,转化为各种评分⼯具来预测疾病的发⽣、危重程度和预后转归的概率可能性评估,为临床医⽣、预防和康复医⽣等提供诊疗依据,已成为重要的临床⼯具,例如房颤CHA2DS2-VASC评分来预测脑中风发⽣风险,指导临床医⽣使⽤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标准。
评分⼯具是综合临床,⾎液学检测、影像学检测等多种技术⼿段的基础上做出综合判断,是临床重要的疾病检测⼿段之⼀。
根据《中国⼼⾎管病报告2015》,2014 年中国⼼⾎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构成的⾸位,⾼于肿瘤及其他疾病。
城市CVD死亡率为261.99/10万,其中⼼脏病死亡率为136.21/10万。
2000年中国35~74岁⼈群慢性⼼⼒衰竭患病率为0.9%;男性0.7%,⼥性1.0%。
近30年来,⼼衰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显著上升,引起⼼⼒衰竭的主要原因已从风湿性瓣膜性⼼脏病转为冠⼼病。
中国⼼⼒衰竭注册登记研究的初步结果:⽬前⼼⼒衰竭患者平均年龄为(66±15)岁,呈上升趋势,54.5%为男性,纽约⼼脏协会⼼功能Ⅲ~Ⅳ级占84.7%。
⼼⼒衰竭的主要合并症构成发⽣明显变化,瓣膜病所占⽐例逐年下降,⾼⾎压(54.6%)、冠⼼病(49.4%)及慢性肾脏病(29.7%)成为主要合并症。
感染仍是⼼⼒衰竭发作的⾸要诱因,占45.9%,其次为劳累或应激反应(26.0%)以及⼼肌缺⾎(23.1%)。
⼼⼒衰竭是CVD疾患的最后发展阶段,随着中国⽣活⽔平的提⾼,⾼⾎压病、冠⼼病患者长期⽣存率明显增加,⽽⼼⼒衰竭的发⽣率所占⽐重会更⾼。
⼼⾎管疾病已经是现代社会⾯临的严峻问题,检测技术的发展为疾病的诊疗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对⼴⼤的⼈群仅靠单⼀技术难以筛选⽬标⼈群,风险评估⼿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风险评估模型是基于前瞻性⼈群研究,根据危险因素与发病的关系建⽴风险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简易的风险评估⼯具,虽有局限性但为临床⼯作带来了极⼤便利。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手术模拟中的导管建模技术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手术模拟中的导管建模技术I. 引言- 介绍心房颤动和导管消融手术- 强调导管建模在手术模拟中的重要性II. 相关技术和方法- 概述心脏导管建模的现有技术和方法- 强调具有代表性的方法的优缺点III. 心脏导管建模方法分析- 对比分析现有方法的优点、缺点、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强调新型方法的创新性和优越性IV. 实验过程与结果- 介绍建模实验的具体流程和操作- 分析实验结果,并与理论分析进行对比V. 结论- 总结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发现和贡献- 强调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VI. 参考文献- 引用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支持文章的论点和结论I. 引言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导管消融手术已经成为心房颤动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导管消融手术中,精确的导管建模是必要的。
准确的导管建模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心房结构,评估心室功能,并进行手术模拟,从而提供更精准、安全、有效、快速的手术治疗方案。
因此,导管建模在心房颤动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导管建模技术也逐渐成熟。
导管建模需要结合多种技术和方法,如影像处理、计算机模拟、材料科学和工程设计等。
目前主要的导管建模方法包括造模、三维打印和计算机模拟等。
同时,导管建模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如多组织建模、导管与心脏的完美接触等。
本论文将详细探讨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手术中,导管建模的技术和方法以及其在手术模拟中的重要性。
将全面分析现有导管建模方法的优缺点,为未来的导管建模技术发展提供有意义的贡献。
总的来说,该研究将提供有关精准导管建模的基本框架和技术,同时也可以增强医生对人体解剖学和病理学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心房颤动治疗的认识,提高手术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Ⅱ. 相关技术和方法导管建模是一种需要综合多种技术和方法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其中包括了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医学影像学等多个学科。
心房颤动卒中风险评估进展(完整版)
心房颤动卒中风险评估进展(完整版)一、房颤卒中风险评估发展史从最初1991年Framingham研究证实房颤增加卒中风险开始,卒中风险评估经历了预测精度提高和从识别高危患者转为排除低危患者的主要历程。
2001年,CHADS2评分首次建立,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在这项美国人群的队列研究中(n=1733),CHADS2评分凭借较高的预测准确度(C指数0.82),被用于进行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评估6。
该评分综合了最主要的卒中风险因素,包括心力衰竭(C-congestive heart failure)、高血压(H-hypertension)、高龄(A-age ≥75)、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S-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该评分的优点在于能够识别卒中高危患者(CHADS2 ≥2分),但该评分中0-1分的患者也有相当高的卒中风险。
2010年,在CHADS2评分的基础上,一项研究对卒中风险进行了再分层,建立了CHA2DS2-VASc评分,成为目前房颤卒中风险评估和抗凝策略制定的基石7。
该评分增加了血管疾病(V-vascular disease)和性别(S-sex category)因素,同时将年龄分为三层(<65, 65-74, ≥74)。
藉此,CHA2DS2-VASc评分提高了房颤卒中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更重要的是该评分能有效识别卒中低危患者(0-1分)。
在被CHADS2评分判定为低危的患者中,仍然有1.4%/年的卒中风险;而被CHA2DS2-VASc判定为低危的患者未发生栓塞、卒中事件,可以不进行抗凝治疗。
目前该评分在众多人群中得到验证,受到诸多国际权威指南的推荐。
二、卒中风险评估国际研究现状目前针对房颤卒中风险评估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现有评分模型的验证及改进;应用生物标志物进行卒中风险分层;卒中风险的动态评估;各房颤亚型对卒中风险的影响;房颤射频消融后卒中风险评估与决策制定。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闫洪伟,刘 冰,郑 楠,于 恺,李凤鹏,孙 萍,张 军摘要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㊂方法:收集2017年1月 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265例成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㊂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结果将病人分为有左心房血栓组(23例)和无左心房血栓组(242例)㊂基于Logistic 回归分析的危险因素构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校准曲线㊁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通过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㊂结果:265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中23例病人存在左心房血栓,左心房血栓的发生率为8.68%㊂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㊁糖尿病㊁脑卒中㊁血管疾病㊁未口服抗凝药㊁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和左心房功能受损是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㊂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判别性,C -指数为0.88[95%CI (0.87,0.9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95%CI (0.87,0.91)]㊂校准曲线图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观测结果一致,决策曲线分析图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㊂结论:列线图预测模型是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㊂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房血栓;列线图;预测模型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3.07.024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心血管领域常见的疾病,其可在无明确潜在疾病的情况下发生,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2]㊂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常形成左心房血栓[3],抗凝治疗认识不足及治疗不规范进一步增加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风险,左心房血栓脱落导致的脑卒中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致死㊁致残的重要原因[4-6]㊂列线图(nomogram )预测模型是临床研究中应用较广泛的深度学习算法,其图形简洁㊁直观,便于计算临床疾病发生的风险概率㊂本研究探讨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列线图预测模型㊂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7年1月 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265例成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㊂其中,男140例,女125例,年龄24~85岁,平均年龄为57岁㊂在分析之前,对病人数据进行匿名和取消标识㊂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结果将病人分为有左心房血栓组(23例)和无左心房血栓组(242例)㊂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和批准(伦理编号201610101),并获取病人的书面知情同意书㊂1.2 排除标准 明确的结构性心脏病和瓣膜异常病史,如风湿性心脏病㊁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心脏手术史,如瓣膜置换术或瓣膜成形术㊁冠状作者单位 沧州市中心医院(河北沧州061000)通讯作者 张军,E -mail :******************引用信息 闫洪伟,刘冰,郑楠,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7):1290-1293.动脉搭桥术;晚期肝㊁肾功能不全㊂1.3 数据收集 收集并分析入选病人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㊁性别㊁体质指数㊁心房颤动类型㊁既往病史㊁实验室数据㊁超声心动图结果及抗凝㊁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㊂在经胸超声心动图的心尖四腔心平面上测量左心房射血分数,左心房射血分数<30%定义为左心房功能受损[7-8]㊂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㊂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 ʃs )表示,采用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采用秩和检验㊂定性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㊂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的识别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㊂通过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实际结果和预测结果的一致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㊂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 果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65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中23例病人存在左心房血栓,左心房血栓发生率为8.68%㊂265例病人中,高血压100例(37.74%),糖尿病48例(18.11%),心力衰竭19例(7.17%),脑卒中18例(6.79%),血管疾病16例(6.04%),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59例(22.26%),未口服抗凝药191例(72.08%),左心房内径ȡ38mm 52例(16.62%)及左心房功能受损22例(8.30%)㊂ 两组病人在高血压㊁糖尿病㊁心力衰竭㊁脑卒中㊁血管疾病㊁未口服抗凝药㊁左心房内径ȡ38mm ㊁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及左心房功能受损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详见表1㊂表1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项目无左心房血栓组(n=242)有左心房血栓组(n=23)统计值P 性别(例)女1169χ2=0.6530.419男12614年龄(岁)59.0(16.0)59.0(12.0)Z=0.1880.851高血压[例(%)]86(35.5)14(60.9)χ2=5.7370.017糖尿病[例(%)]39(16.1)9(39.1)χ2=7.5010.006心力衰竭[例(%)]13(5.4)6(25.0)χ2=12.683<0.001脑卒中[例(%)]9(3.7)9(39.1)χ2=41.601<0.001血管疾病[例(%)]11(2.8)5(21.7)χ2=8.0230.005抗血小板药物[例(%)]72(29.8)8(36.4)χ2=0.2520.616未口服抗凝药[例(%)]169(69.8)22(95.7)χ2=6.9560.008左心房内径ȡ38mm[例(%)]41(16.9)11(47.8)χ2=12.702<0.001体质指数(kg/m2)25.89ʃ2.8825.53ʃ2.65t=0.3990.690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例(%)]46(19.0)13(56.5)χ2=17.078<0.001左心房功能受损[例(%)]7(2.9)15(65.2)χ2=107.172<0.0012.2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以是否出现左心房血栓形成为因变量,以表1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㊁糖尿病㊁脑卒中㊁血管疾病㊁未口服抗凝药㊁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和左心房功能受损是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㊂详见表2㊂表2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项目回归系数标准误Waldχ2值P OR值95%CI高血压 3.308 1.2067.5260.00627.335[2.572,290.522]糖尿病 2.0130.982 4.2010.0407.486[1.092,51.318]脑卒中 3.051 1.389 4.8220.02821.134[1.388,321.848]血管疾病 3.715 1.2668.6080.00341.070[3.433,491.381]未口服抗凝药 6.414 3.007 4.5510.033610.314[1.684,221153.881]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 2.982 1.0388.2580.00419.729[2.581,150.791]左心房功能受损 6.106 1.47917.036<0.001448.502[24.691,8146.935]2.3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C-指数为0.88,95%CI (0.87,0.90),具有较好的判别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95%CI(0.87,0.91)㊂校准曲线图显示列线图预测结果与观测结果一致㊂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㊂详见图1~图4㊂图1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图2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图3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准曲线图4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决策曲线分析3讨论心房颤动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㊂据估计,全球约有3350万例心房颤动病人,而我国约有790万例病人[9]㊂与健康人群相比,心房颤动病人脑卒中的风险增加5倍[10]㊂因此,寻找一种能有效识别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无创方法有助于临床医生识别高危病人并作出合理的治疗选择㊂本研究表明,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左心房血栓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㊂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可导致左心房结构㊁功能和电生理的改变[11]㊂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起初多为阵发性,伴随时间的推移,最终发展为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12]㊂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特征是心房肌无节律的收缩[13]㊂在心房颤动期间,由于非同步的心房收缩,心房泵功能障碍[14]㊂Kao等[15]研究表明,与未发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病人相比,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扩张更大,左心房功能受损更明显,左心房整体顺应性更低,左心房僵硬程度更高㊂心房颤动可导致左心房壁纤维化和重构㊂心房结构重构表现为心肌速度降低,顺应性降低[16]㊂Kuppahally等[17]研究表明,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顺应性与左心房纤维化呈负相关,提示纤维化可降低左心房的顺应性㊂心房颤动病人以纤维组织替代健康心房组织,导致心房收缩功能下降㊁淤血,最终形成左心房血栓㊂Han等[18]的研究表明,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律学会(HRS)指南, 456例具有口服抗凝药指征的病人仅53.07%(242例)的病人接受长期抗凝治疗,33.55%(153例)的病人接受充分的抗凝治疗㊂本研究中仅27.92%的病人未接受抗凝治疗,差异原因可能与不同区域人群的经济条件不同有关㊂心血管系统本身的疾病及系统以外的疾病均可影响左心房血栓的形成[19]㊂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㊁糖尿病㊁脑卒中㊁血管疾病㊁未口服抗凝药㊁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和左心房功能受损是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0-22]㊂虽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是检测左心房血栓的金标准[23],但此检查具有侵袭性㊁费用昂贵且可引起创伤㊁迷走神经反应㊁过敏反应㊁低血压及麻醉反应㊂列线图预测模型作为无创的风险分层筛查工具,可避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操作风险㊂综上所述,高血压㊁糖尿病㊁脑卒中㊁血管疾病㊁未口服抗凝药㊁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和左心房功能受损是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是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㊂但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只纳入能接受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病人,可能存在信息偏倚和选择偏差,尚需前瞻性设计和多中心的研究进一步验证结论㊂参考文献:[1]GRIÑÁN K,ARBOIX A,MASSONS J,et al.Cardioembolic stroke:risk factors,clinical features,and early outcome in956consecutive patients[J].Revista De Investigacion Clinica,2021,73(1):23-30.[2]BENJAMIN E J,MUNTNER P,ALONSO A,et al.Heart disease andstroke statistics-2019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9,139(10):e56-e528.[3]JANUARY C T,WANN L S,CALKINS H,et al.2019AHA/ACC/HRSfocused update of the2014AHA/ACC/HRS guideline for the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a report of the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Heart RhythmSociety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J].Circulation,2019,140(2):e125-e151.[4]肖月,程国杰,汤玮,等.心房颤动住院病人临床特征和抗凝治疗状况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0):1864-1867.[5]伍珊珊,黄远平,谢铄,等.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口服新型抗凝药依从性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6):878-882.[6]辛建文.基层医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现状及效果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0):1200-1202.[7]KIM M N,KIM S A,CHOI J I,et al.Improvement of predictive valuefor thromboembolic risk by incorporating left atrial functionalparameters in the CHADS2and CHA2DS2-VASc scores[J].International Heart Journal,2015,56(3):286-292.[8]LYDELL C P,MIKAMI Y,HOMER K,et al.Left atrial function using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dependentlypredicts life-threatening arrhythmias in patients referred toreceive a primary prevention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J].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9,35(9):1149-1157.[9]DU X,GUO L,XIA S,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prevalence,awarenessand management in a nationwide survey of adults in China[J].Heart,2021,107(7):535-541.[10]TWESI V,AMIT G.Stroke preven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the role oforal anticoagulation[J].The Medic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9,103(5):847-862.[11]李文磊,黄杰,张贝.心房颤动自主神经重构的研究进展及他汀类药物干预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2,28(2):237-240. [12]胡耀武,王佳,李艳,等.构建预测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评分模型研究[J].上海医学,2022,45(5):343-348.[13]胡宇才,包宇,王永霞,等.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2):210-216.[14]范建华,刘庆军.左心耳及非抗凝药物预防左心耳血栓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9,40(2):305-308.[15]KAO Y C,HUNG M J.Echocardiographic evaluation of left atrialfunction to discriminate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development in patients with 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J].Acta Cardiologica Sinica,2020,36(1):33-43.[16]KALLERGIS E M,GOUDIS C A,VARDAS P E.Atrial fibrillation:aprogressive atrial myopathy or a distinct disea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4,171(2):126-133. [17]KUPPAHALLY S S,AKOUM N,BURGON N S,et al.Left atrialstrain and strain rate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nd persistentatrial fibrillation:relationship to left atrial structural remodelingdetected by delayed-enhancement MRI[J].CirculationCardiovascular Imaging,2010,3(3):231-239.[18]HAN D,CHU Y,WU Y,et al.Determinants of left atrial thrombus orspontaneous echo contrast in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J].Thrombosis Research,2020,195(7):233-237.[19]JIA F,TIAN Y,LEI S,et al.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of left atrialthrombu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prior to ablation in thereal world of China[J].Indian Pacing Electrophysiol Journal,2019,19(4):134-139.[20]WHITESIDE H L,NAGABANDI A,BROWN K,et al.Prevalence and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left atrial thrombusdetection:Apixaban[J].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9,11(2):84-93.[21]KAPŁON-CIESLICKA A,BUDNIK M,GAWAŁKO M,et al.Atrialfibrillation type and renal dysfunction as important predictors ofleft atrial thrombus[J].Heart(British Cardiac Society),2019,105(17):1310-1315.[22]MOSTAFA S,EL-RABBAT K,SALAH S,et al.Association of leftatrial deformation indices with left atrial appendage thrombus inpatients with non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J].Indian HeartJournal,2020,72(4):265-271.[23]CALKINS H,HINDRICKS G,CAPPATO R,et al.2017HRS/EHRA/ECAS/APHRS/SOLAECE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catheter and surgical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J].Heartrhythm,2017,14(10):e275-e444.(收稿日期:2021-07-22)(本文编辑邹丽)。
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功能及血流动力学计算机建模仿真的研究进展
激 活剂 (i u - p ls ioe ci t ,t A) tset epamn gn at a r - 和纤 溶 酶原 s y vo P 激活剂抑 制物 ( ls ioe cvt h ir P I 等 , pam ngnat a ri i t , A ) 发现 i o n bo 凝血纤溶活 性改 变可 以反映血栓前 的高凝状态 , 为房颤 患 认
时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变化 ; 多平面经食管超声成像能清晰显
示左心耳形态结构 、 功能及血 流动力学 改变 , 其是 三维超 尤 声可立体直观地从任意角度观察左心耳形态结构 , 较二维超
、
左心耳解剖学及功能概述
人体左心耳是 一个结构精细而复杂 的器官 , 它是左 心房 的一个盲端 , 呈倒挂 圆锥体状 , 主要结构有左心耳尖 、 心耳 左 体、 左心耳底及梳状肌等 , 具有 主动舒缩功能 , 对缓解左 心房 压力 、 保证 左心 室充盈 起着 非常 重要 的作用 J 。左 心耳 是 左心房系统的一部分 , 左心房 的任何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 改变都会对左心耳产生影 响。左心耳 特殊 的盲端结构 特点
者的高凝状态和血流动力学 异常等多种 因素参 与了血栓 的
形 成 ] 。
切 的认识 , 对此存在着不 同的理解 和阐释 。同 时在临床 进行房颤射频 消融术后 , 房颤 复发率仍 可达 3 % 以上 , 0 除射 频消融不彻底外 , 心耳结构功能特点及血流动力学 的重建 左 是房颤复发从而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 左心耳功能及血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 电子版)0 2 2 1 年
快速右房起搏心房颤动动物模型的建立
eh crigah n 1crp yi o i e a n t n ( P )b fr deet h s 1gc x miai E S eoea dat ai eeo sre .[ s l o o o e n s
rt o ta f r l ini 8d g slO .[ o c s n]I i rp ou il, rci l n es l t sa l h ae f r li ia o o s % C n l i s ts e rd c e pat a adfai e oetbi a i b l t n wa O uo b c b s
v i.Th a e k rwo k d i en ep c ma e r e nVO0 d ( 5  ̄ 4 0b m)f r8we k . E e to ado rm ,t —i n in l mo e 3 0 3 p o e s lcr c r ig a wo dme so a
Es a ih t bl men ti i rl i i s tofarraIfb iaton anmalmode t apd rgh ti acn l lwih r i i tarralp ig xu h n y W ANG u ja,ZHANG i ILi C a g— u・ S -i We ,L ・YANG irn Gu —o g,LIYa n
心房颤动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进展
not clearꎬ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animal AF model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In the mean timeꎬthe establishment of
1041
医学综述 2020 年 3 月第 26 卷第 6 期 Medical RecapitulateꎬMar 2020ꎬVol 26ꎬNo 6
分子生物医学
心房颤动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进展
赵成ꎬ王坚刚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ꎬ北京 100029)
中图分类号:R332ꎻ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2084(2020)06 ̄1041 ̄06
534?脑卒中心脏骤停及进行性心力衰竭是导致房颤患者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房颤的发病机制已有多个理论假说?主要包括多发子波折返局灶激动转子样激动学说等?目前房颤的治疗主要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内科治疗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和导管消融?药物保守治疗包括口服给药和静脉用药?主要通过控制患者心室率和抗凝药预防血栓形成进行治疗?但不作为房颤治疗的最优选择?绝大多数阵发性房颤患者的病灶来源于肺静脉?因此隔离肺静脉已成为所有房颤导管消融的基本策略?目前导管消融的主要方法有冲洗射频????1401????医学综述2020年3月第26卷第6期medicalrecapitulate?mar????2020?vol????26?no????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笔谈・心房颤动模型制作与评价侯月梅1 杨新春2[摘要]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机制的研究,关键在于房颤模型的制作。
房颤模型可通过心房起搏、迷走神经递质介导、模拟疾病条件下制作。
根据房颤诱发的时间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房颤模型。
由于目前房颤模型所采用的动物不同,干预的措施以及评估方法不同,使得房颤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均受到质疑。
寻求制作房颤模型的一些共性点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心房颤动动物模型的研究,并对模型制作方法和功能进行评价。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综述;动物模型;评价中图分类号 R541.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659(2006)03-0194-04作者单位:1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54)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作者简介:侯月梅(1959-),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临床心脏电生理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及机制研究。
临床有效治疗方案的制定依赖于疾病机制的研究。
对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机制的研究,关键在于房颤模型的制作。
房颤动物模型的研究,起步于1960年Moe 的心房肌组织片计算机模型、过度于A llessie 的Langendoff 2灌注犬离体心脏的心内、外膜房颤模型的电生理标测研究,以及近年来的各种活体动物模拟不同临床疾病状态下房颤的模型制作。
Le wis 等[1]指出:房颤动物模型制作最困难的问题是:难以在正常犬诱发持续性的房颤,即使房颤持续一段时间,在技术上也很难进行标测。
近来,达成共识的持续性房颤动物模型的制作是:制作以心房病理改变为基础的房颤的动物模型如:迷走神经刺激、长期的心房起搏、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和炎症等。
1 国内外房颤动物模型制作概况1.1 国外房颤模型制作1.1.1 心房起搏诱发房颤 1906~1914期间Mayer 、M ines和Gaarrey [2]用电流刺激狗的心耳部,诱发了房颤,并在分离心耳和颤动的心房时发现:心耳部房颤已停止,但心房部颤动依然存在。
因此提出:无论心房或心室组织都应当有引起颤动的关键部位;房颤是由多个环行运动分别控制部分心房肌产生。
但1925年Le wis [3]刺激犬的右房诱发房颤,认为房颤是单一的环行运动。
1940年W einer 和Rosenblueth [4]在测定了狗房颤模型环行激动的波长后,支持了Gaarrey 和Le wis 的观点即:房颤是由单一折返的环行激动和心房肌出现了非1:1的颤动传导所致。
1947~1969年期间Scherf [5]、Got o等[6]将aconitine 置于狗的心房,诱发出心房扑动和房颤,但当冷却或去除aconitine 后房性心律失常终止,提出了单一的灶性放电伴激动的颤动传导诱发房颤的理论。
1.1.2 迷走神经递质介导下房颤诱发和维持 1955年Hoff 和Geddes [7]报道,刺激狗胆碱神经能纤维,能够在有或无早搏的情况下诱发房颤,首次制作了狗迷走神经递质介导下的房颤模型。
1959~1985年A llessie 等[8,9]采用狗心脏Langendoff 灌注模型灌注乙酰胆碱并快速起搏心房,建立了持续的房颤模型,并利用多部位心内膜多电极标测了房颤时的心房肌电活动,证实了Moe 和Abildskov [10]提出的多波折返理论,之后1992年Schuessler 等[11]研究了犬的左右房在乙酰胆碱应用下的房颤周长,发现快速心房起搏诱发极短周长(45m s )的8字型功能性的密闭折返环颤动传导的房颤,提出了灶性放电驱动(快速的单灶性放电和快速的多灶性放电)房颤理论。
此时的研究已提示植物神经参与心房肌的灶性激动重塑和电传导重塑,进而诱发和维持房颤。
1.1.3 疾病条件下慢性房颤模型 1991年Cox 等[12]制作了狗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房颤模型;1993年W ijffels 等[13]制作了犬冠状动脉微血栓全心衰竭自发或起搏诱发下的稳定房颤模型;1995年Morill o 等[14]用Langendoff 灌注山羊心脏,持续或间歇快速心房起搏诱发房颤(持续2~20m in ),左房驱动引起右房的颤动传导模型,提出了不稳定单一密闭折返环理论。
1997~2000年Ku magai 等[15],M andapati 等[16]分别制作了狗和羊心包炎房颤模型;1998年Mort on [17]以190次/分起搏羊心室制作了心衰性房颤模型。
1.2 国内房颤动物模型制作1.2.1 植物神经介导下的房颤模型制作 2001~2004年侯月梅等[18,19]报道了刺激迷走神经干、心脏血管内迷走神经丛和心脏脂肪垫制作植物神经介导下,无器质性心脏病犬的房颤模型。
研究表明:植物神经的张力异常可以显著增加房颤的诱发率。
2001年李玉光等[20]在犬的右房和肺静脉注射0.03%乌头碱建立了局灶性房颤模型,并提出乌头碱背景下的房颤诱发率达到100%,且房颤的维持时间明显延长。
1.2.2 疾病基础下的房颤模型制作 ①二尖瓣关闭不全房颤模型:1997年周更须等[21]经左上肺静脉植入键索钩刀切断部分二尖瓣键索造成犬急性二尖瓣闭锁不全,在左房扩张,右房有效不应期(ERP )缩短和心房内传导时间延长下达到了80%房颤诱发率,2000年又报道在持续静脉注射氯化乙酰胆碱,使得房颤诱发率达到了100%。
②心衰房颤模型:1997年郭成军等[22]用快速200~250次/分频率刺激犬的心室3~7周,达到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右房明显增大,制作了犬心衰性房颤的模型。
研究质疑了心衰下心房内的传导障碍和不应期离散度的增大。
③缺氧(低氧)房颤模型:1998年梁兆光等[23]以通气量低于潮气量的10%~15%通气30m in的条件下诱发房颤,并总结出该缺氧条件下的房颤诱发率达到92%。
④心包炎模型的制作:1998年杨曙光等[24]通过外科手术造成犬无菌性心包炎,术后心房刺激诱发出房颤,认为在术后第1天房颤的诱发率最高。
2001~2002年刁鸿英等[25]和单兆亮等[26]用慢性快速起搏犬和山羊制作了持续房颤模型。
2 房颤模型制作方法学评价2.1 急慢性房颤模型制作2.1.1 急性房颤模型制作 指各种模型诱发房颤的持续时间在2~30m in。
主要用于心房肌电重构和植物神经介导电重塑基础下的房颤发生机制的研究,尤其是阵发性房颤机制的研究。
主要方法:在心房肌生理或病理改变的条件下,给予舒张期2倍的刺激电压,刺激频率400~600次/分的S1S1Burst快速短阵(10~20个S1S1刺激)或S1S2早搏的电刺激。
结论:①非器质性心脏病房颤维持时间短;②迷走神经刺激背景下心房肌的ERP缩短和ERP的离散度增大,进而易化了房颤的发生和维持;③各种心脏疾病条件下心房肌细胞间的纤维化和脂肪化所致的结构重塑,奠定折返激动和折返激动不稳定性的电重塑基础,参与了房颤的诱发和维持。
优点:模型容易制作和成功率高,不需要置入起搏器,不需长时间监测动物生命征,节省人力物力,一次实验可以完成模型制作和模型背景下心房肌的电生理改变。
存在的问题:①各实验方法学之间和模型间的电生理指标的重复性差;②不同动物间存在的基础心率和交感/迷走支配优势差异影响了房颤的诱发和维持,进而影响房颤的机制阐明的可靠性;③各研究群组之间存在诱发房颤的心房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刺激持续时间和刺激部位的差异;④各研究群组之间存在诱发房颤后心房标测部位和不同部位房颤波长的差异;⑤各研究群组对标测结果的理解和解释存在不一致性。
以上问题需要在急性动物模型的制作和机制的阐明上给予关注。
2.2.2 慢性房颤模型制作 指所制作模型房颤维持时间在30m in到数周。
主要用于研究结构重塑基础上的电重塑性房颤的维持机制。
主要方法:在心房肌少数生理或大多数病理改变的基础上给以舒张期2倍的刺激电压和190~260次/分的S1S1持续或间歇性1~4周的心房刺激。
结论:持续一定时间的心房肌刺激可以诱发房颤,并且在这种条件下诱发的房颤,因为心房肌的结构、电和神经分布的的重塑,即使停止心房起搏房颤仍然可以维持。
优点:模型与临床疾病过程相近,研究结论有较大的临床参考价值。
能够对房颤的维持机制进行探讨。
存在的问题:①制作方法和过程复杂;②模型耗资和人力物力较大;③模型周期长,模型成功率较低;④模型之间条件一致性控制难度大。
3 不同动物种类房颤模型的制作及房颤模型种类3.1 不同种类动物房颤模型的制作3.1.1 犬的房颤模型制作 世界范围内以狗作房颤模型较为普遍和成熟,国外大部分用mongrel狗,实际也为非品系家庭饲养驯养狗,我国大部分为非品系野生狗。
体重:平均在16~30kg。
麻醉:一般用pent obarbital25~30mg/kg静脉麻醉后用is oflurane(2mg/kg)和静脉chl oral ose(120mg/kg)维持全身麻醉,或肌肉注射acep r omazine(0.3~0.4mg/kg)后用4% hal othane,2L/m in nitr ous oxide,1L/m in oxygen和2L/m in medical吸入麻醉,hal othane0.5%~1%维持全身麻醉。
基础心率:130~220次/分;起搏部位:以右房为主要部位;起搏模式:AOO或VOO;起搏频率:心房刺激诱发急性房颤模型,心房刺激频率400~800次/分,心室刺激诱发慢性房颤模型,180次/分起步逐渐达到220次/分;基础心房ERP:113~139m s;房颤诱发方式:2~4倍心房肌舒张期阈值,刺激输出2ms,脉宽10Hz,S1S1300m s或S1S1/S1S2300m s/200m s,步长5 m s递减扫描;房颤周长:平均125m s、慢性房颤时平均为113m s,左右心房房颤周长不同,左房平均81±8m s,而右房为94±9m s。
诱发房颤时间:急性刺激10s~30m in可以诱发,慢性则刺激6~8周,以房颤时间>25m in以上定义为持续房颤,持续房颤时间平均45±7m in,房颤周长定义为连续25个F 波的平均间期。
房颤时心室率维持在113~130次/分。
心房肌的易颤性:定义为早搏刺激诱发房颤,且房颤需要转复。
房颤诱发后的终止方法:早搏、超速抑制、钳夹左或右心耳和电转复。
3.1.2 山羊的房颤模型制作 国内外比较成熟的方法为离体心脏并用光标技术和双极电生理标测技术检测房颤的稳定性的模型制作:山羊重18~65kg,用s odiu m pent obarbital 35mg/kg静脉麻醉,Nesdonal(thi opental,10mg/kg)和Hal2 othane(1%~2%)以及1∶2O2和N2O2混合吸入麻醉,以4倍舒张期刺激阈值,2m s的刺激间期,1~2m s步长递减扫描,分别刺激心外膜和心内膜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