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T课件
——(唐)韩翃(hónɡ) 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想想当年老八的一生,胤礽不由想起妹妹张欢,又不由想起那些东西,黑线,他们兄弟当年那样凶险万分,步步惊心,刀光剑影,你死我活的夺嫡局面,竟然能被后世YY成那样? 不过..........想起当年老四对老八那样不死不休的局面,嘿嘿,莫非真是求而不得,于是恼羞成怒,于是我得不到的别人也甭像得到? 已经诵读完毕,正写着字的胤礽有些无聊的yy着............ 还有老大,后世的那些腐女,特别是妹妹张欢,竟YY他和老大有一腿?黑线,若说老大和谁有一腿,那也得是老三啊,怎么能轮到他? 眯着眼,看着面无表情走进来的老大,还有后头刚刚六岁,粉嫩粉嫩的老三,胤礽笑了。 ---------------------看到胤礽,老大面无表情眉宇间却似乎在忍耐着什么似的上前行礼,虽然他是老大,可惜胤礽却是太子,不过胤礽也不敢怎么接受,于是避开,回敬一礼,笑容浅淡,透着谦和,虽然还未长开,举止间却不卑不亢,从容优雅。 老大胤禔.长胤礽三岁,比胤礽多吃了三年饭多吃了三年盐,城府自然不比六岁的胤祉,此刻看着太子浅淡的笑容,总觉得他的这个太子弟弟似乎有些不一样了。 但,胤禔.也没多说什么,冷淡的转身走回自己的座位。 而胤祉跟在胤禔身后向胤礽行礼后,也不敢多话,乖乖的跑回自己的座位上去了。 胤礽看着胤祉的举动,粉嫩的小正太,却偏做大人样,想起曾经跟妹妹张欢和弟弟张乐唯一的一次公园游乐时,看到的那些五六岁窝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的孩子,就觉得心头有种心酸,哎,皇家的孩子......... 在汤斌等老师讲学后不久,外头一声尖细的高喊,“皇上驾到” 胤礽怔楞了一会,随即急忙跪下。 心头在最初的呆怔后,随即复归平静。 不久一双明黄色的靴子就停在了胤礽面前,然后低沉颇具磁性,却又有些清冷的声音淡淡想起,“起咯吧。” 后世之人都说康熙满脸麻子,可真相却是,眼前的男人此时二十二岁,身材修长,面容俊美不已,浑身散发着弟弟张乐经常嘀咕着的“王八之气”,若妹妹张欢在这,必定会高呼一声“天下无敌大帅哥啊”。 不过,这些都是胤礽前世印象,此时重生的他低垂着头,规规矩矩的站着。 既然无意于权势,那么就让自己做个规规矩矩的皇子阿哥吧。 “太子的学业如何?”男人的声音依然淡淡的,却含着不容侵犯的威严和某种意味。 汤斌上前,叩头行礼后面带笑容的说着太子的勤奋,太子的聪慧...........
三年级语文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辅导资料
三年级语文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辅导资料三年级语文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辅导资料》》》原文九月九日①忆山东②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féngbèi每逢佳节倍③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ūyú遍插茱萸④少一人。
》》》注释①九月九日:阴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
这一天有登高、佩带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
②山东:指华山以东。
③倍:更加。
④茱萸: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
》》》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名家点评《批点唐音》:真意所发,切实故难。
《王孟诗评》:顾云:真意所发,忠厚蔼然。
《唐诗正声》:吴逸一曰:口角边说话,故能真得妙绝,若落冥搜,便不能如此自然。
《唐诗广选》:蒋仲舒曰:在兄弟处想来,便远。
《唐诗直解》:诗不深苦,情自蔼然,叙得真率,不用雕琢。
》》》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诗人。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练习题一、写出正确词语。
yìxiāng xiōngdi jiājiéxīnggāocǎiliè( ) ( ) ( ) ( )二、选出正确读音。
三年级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练习题
三年级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练习题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非常重要的作品。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首诗,下面为大家准备了一系列的练习题。
一、基础练习1、请正确、工整地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给下列生字注音。
异()逢()佳()倍()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__(2)每逢佳节倍思亲:____________________(3)遥知兄弟登高处:____________________(4)遍插茱萸少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诗句理解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诗人“遥知”的是什么?3、说说你对“佳节”这个词在诗中的理解。
三、拓展练习1、想象一下,诗人在异乡过节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在登高时发现少了诗人,你会想些什么?3、除了重阳节,你还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请简单介绍一下。
四、综合运用1、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写一段话,表达你在某个节日对亲人的思念。
2、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等习俗,你还知道哪些与重阳节有关的故事或传说?3、以“我眼中的重阳节”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这个节日的看法和感受。
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答案和解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这些练习题。
一、基础练习1、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注音:异(yì)逢(féng)佳(jiā)倍(bèi)3、解释词语:(1)独在异乡为异客:独自远离家乡,在他乡生活,是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遇到节日就倍加思念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
(4)遍插茱萸少一人:可惜只少我一人不在其中。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兄弟的思念之情。
2. 诗歌结构:诗歌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
3. 诗歌内容:诗人通过对山东兄弟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和意思,诗句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谈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引入本课主题。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
3. 讲解: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5. 背诵:学生集体背诵古诗,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6. 拓展:介绍其他描写兄弟情的古诗,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3. 诗歌内容:思念兄弟4. 诗句解释: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5. 诗人情感:孤独、思念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解释诗句中的一些生僻字。
3. 写一篇关于对兄弟思念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古诗《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含义,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共21张PPT)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谢谢观看
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做他乡的客 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节了,当王维看到他人出游登高,三
五结对,而他却
;
过节了,当王维看到他人院内高朋满座,
举杯饮酒,而他却
。
每当
遇到
加倍,格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倍加 思念亲人。
想一想:为什么王维这么思亲?
体会意境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团圆饭
年夜饭
闹元宵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课外积累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 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 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
↓
思念,想念
再读知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重阳节习俗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九月初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
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 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节”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 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还有茱萸、菊花节的说法。
诗词鉴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行书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 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 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 作客 每逢节日加倍 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 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 远时 头上插满茱萸
只少我一人
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是一首思乡诗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 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
开头便紧切题目 写 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 凄然 因而诗人时时 怀乡思人 遇到佳节 良辰 思念俗而登高时
也在思念自己 全 诗诗意反复跳跃 含 蓄深沉 既朴素自然
又曲折有致 是不
可多得的佳作 小学三年级必背古
诗词
三年级下册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三年级下册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这是一首古代诗歌,更是一段关于兄弟情谊的时光。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自己和兄弟在山东的生活,勾起了他们对家乡的美好回忆。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山东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他描述了山东的自然景色:黄河之水天上来,玉门关是毛女关。
这些景色让人感受到山东的壮美和神秘,也让人不由得怀念起自己的家乡。
诗人在诗中还提到了自己的兄弟。
他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生死肝胆皆不惜。
这句诗表达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兄弟们都能相互扶持,共同面对。
这首诗歌让人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兄弟之间的情谊。
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让我们不要忘记家乡的美好,不要忘记和兄弟们之间的情谊。
愿我们都能像诗中的兄弟一样,共同奋斗,共同前行,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第二篇示例:九月九日,是一个在中国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重阳糕、登高赏菊、追忆故人,以示怀念和敬意。
而在三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里,也有一首名为《忆山东兄弟》的古诗,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和回忆。
《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通过诗人望向远方,回忆昔日与山东兄弟欢聚时的情景,表达了对友情和回忆的深切之情。
诗中描述了兄弟们一起游山玩水、谈笑风生的场景,充满了浓浓的乡情和情意。
在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一起朗读这首古诗,让我们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深情和亲情。
我们被诗中的情景所吸引,仿佛置身感受着兄弟们的欢乐和深情。
在这首诗中,王维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描写,将兄弟之间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以“想当年”开篇,表明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回忆。
接着描述了兄弟们一起登高望远、游山玩水的情景,展现了他们之间无间的情谊和深厚的友情。
在课堂上,我们也一起探讨了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我们学会了如何欣赏古诗的美妙之处,如何从诗中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和情感。
通过阅读这首古诗,我们也学会了如何珍惜与朋友之间的友情,如何在生活中保持真诚、深厚的情感。
2020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 新人教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教学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也称越椒,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诗词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作者介绍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
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词意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生字书写异拼音yì部首巳笔画 61.有分别;不相同:~口同声|大同小~|日新月~|求同存~。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点整理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 字摩诘(jié),汉 族,盛唐诗人,有 “诗佛”之称。精 通诗、书、画、音 乐等,与孟浩然合 称“王孟”。他的 诗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
重 九月九日 阳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 节
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赏菊
插茱萸(chã zhú yú )
碰到佳节更加思念亲人。
想起遥远的兄弟在登高人
将生字按先后出现的顺序在本子 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 着背诵
老师说意思,你来背诗句。
登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yì )乡为异客, 每逢(féng)佳(jiã)节倍(bèi)思亲。 遥(yáo)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chã)茱萸(zhú yú)少一人。
异乡:他乡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 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山东: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就在这里
独自一人远在他乡做客,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朝代】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自部编版三年级下《古诗三首》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2.忆:想念。
3.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佳节:美好的节日。
7.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8.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
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
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
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
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从“每逢”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
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
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
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
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
”因为这个节日风俗,是采摘茱萸(zhūyú朱娱)花枝插头,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有“茱萸插鬓花宜寿”,有“舞鬟摆落茱萸房”,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之类的句子。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点整理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知识点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知识点《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一、生字组词旧ji(怀旧、旧事、念旧)符f(符号、相符、音符)欲y(食欲、欲望、欲罢不能)魂hn(灵魂、鬼魂、魂不守舍)借ji(借口、借书、借钱)酒jiǔ(白酒、红酒、米酒)何h(何时、何地、何苦)牧m(牧童、牧民、牧场)兄xiōng(兄弟、兄长、师兄)独d(单独、独自、独立)异y(异乡、异地、奇异)佳jiā(佳节、佳音、佳作)二、多音字行hng(银行)xng(不行)少shǎo (少人)sho (少年)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
汉族。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家。
他主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
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通音乐,工书画。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四、问题归纳1.《元日》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这首诗写的春节。
写出了一片喜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欢度春节的情景。
2.《清明》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清明节。
雨纷纷而下,在外不能回家扫墓人想借酒浇愁,恰巧碰到牧童指点去杏花村的情景。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重阳节。
登高望远,遥想家乡兄弟们插了茱萸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教部编版 (共23张PPT)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
一种香气浓郁的植每逢佳节倍思亲。
物,古人在重阳节
重阳节有登高
插戴茱萸的习俗。遥知兄弟登高处,的习俗。
遍插茱萸少一人。
品读诗意 孤身一人
他乡、外乡;家乡以外的 地方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作为他乡的客人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作他乡的客人。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 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 弟。
品读诗意
每当
遇到
美好而快乐的节日
加倍,格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当遇到节日就倍加思念亲人。
想一想:为什么王维这么思亲?
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 寞。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遥知兄弟登高处
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 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登高处?
古代习俗,重阳节人们都要登到高处避灾。
二、给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序号)
异: ①不相同的; ②特别的; ③另外的,别的; ④ 奇怪; ⑤ 分开。 1.独在异乡为异客。 ( ③ ) 2.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 ① ) 3.大海深处的景色十分奇异。( ② )
随堂检测
2.诗中的“山东” 是指( B )。 A.山东省 B.华山以东 C.山的东面
随堂检测
3.“异乡” 是指( B )。 A.山东 B.他乡,外乡 C.不同的家乡
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放爆竹 喝屠苏 迎红日 换桃符
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ຫໍສະໝຸດ 抒发了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 物,据说可以避邪、消灾。
返回
九天:指天的最高处。
返回
挂前川:瀑布挂在山前,看 上去像一条大河。川,指河流。
返回
紫烟:在日光照射下,山中 的云雾犹如紫色的烟雾。
返回
香炉:江西庐山的香炉峰。
返回
返回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 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少年时博览群书,20岁起 在四川漫游,25岁出川东游。42岁做了翰林院学士,但不 受重视,抱负不能实现,离开长安,安史之乱后,因受牵 连被流放夜郎,《望庐山瀑布》就是在这次流放途中经过 庐山时写的。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表现了 对封建秩序和权贵的不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愿望,描 绘了祖国壮丽的山河。他的诗风格雄奇豪放,想像丰富, 是屈原之后我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 仙”。现存李白的诗有九百多首,有《李太白集》存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返回
红于:比……还红。
返回
坐:由于,因为。
返回
生:一作“深”。“生”是 “出生”的意思。
返回
径:小路。
返回
寒山:深秋季节,山有寒意, 所以称为寒山。
返回
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 万年人(今西安)。他的诗,有的反映当 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的反映他怀 才不遇的苦闷,有的描写统治阶级的腐朽 生活。他的写景抒情诗,鲜明自然,清丽 生动,在晚唐诗坛别具一格,后人称为 “小杜”。现存四百多首,有《樊川诗集》 等存世。
返回
; / 整木定制 djm831zbg 妻子随后来到我面前,“苏林,有话不是好好说吗,怎么跟天栓哥使脾气。”妻子给我使了个眼色,意思是叫我回家。 这时,荷花和小荷跑了进来,荷花一个劲地问:“六叔,明天我也能跟小荷一同去上学吗?” “当然能,我送你和小荷去上学。” “六叔真好,六叔最疼我。”荷花跑过来,钻进我的怀里。“六叔,村里的王大娘说,我是吃六婶的奶长大的,六婶 是我亲妈,你是我亲爸,这是真的吗?”荷花的大眼睛一闪一闪地望着我,好似正在祈求我肯定的回答。 “荷花,明天你就上学了,你要记住,你的名字叫马荷花,你爹就是你亲爸,我是你六叔。小荷叫苏小荷,她才是我 的女儿,咱可不能听人家乱讲。” “六叔,荷花记住了,我们两家是邻居,又是世交。”说着说着,她把小嘴凑到我的耳旁,偷偷地对我说:“你要是 我爸,该多好啊!” 听了荷花的话,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 回到家,已是晚饭时分,我被刚才的事弄得一点食欲也没有了。妻子还在埋怨我不该跟天栓哥吵。 这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妻子关切地问:“苏林,你还在为天栓的事烦心?其实天栓哥就是有点好吃懒做,心眼儿不坏。再说,人家毕竟帮了咱 一个大忙,无论如何,咱不能忘了人家。” “肖艳,这些事我都明白,我真的是为了他好。现在有很多人把跑业务认为是一种旅游,既能观光又能享受。马天栓 就是这种人,他根本不知道跑业务责任重大,搞不好会„„”我不想再说下去,我怕她为我而担心。 “苏林,我们不说这些不开心的事了。你知道马大嫂跟我说什么了吗?”妻子怕我心烦,主动地转移了话题。 “你们女人的事我怎么会知道呢?” “她说,昨天,她瞒着天栓偷偷地去已院做了检查,她怀孕了。” “真的?这可是件大喜事。”我替马天栓高兴起来。是啊,结婚十多年了,也该有个自己的孩子了。 “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不禁脱口而出。 “男孩女孩都一样,现在的形势变了,我们的思想也应该改一改。”妻子望着我,好像只要我一点头整个人类的思想 就全变了似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在我们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不是说变就变的。 “唉--!”我长长地叹了口气,“要是个男孩还好,若是个女孩„„后果不堪设想„„” “你看你这个人,总是多愁善感,一件小事到了你的脑子里就变得比天还大,真是杞人忧天。”说完,她翻身朝里不 再理我。 “肖艳,明天你去送小荷和荷花上学,顺便给马大嫂二百元钱,让她自己买点好吃的补补身子。” “你不是说去送荷花上学吗?” “我那是跟天栓哥说气话,也是哄荷花的。我哪里有空去送孩子上学?明天我要出趟远门儿。” 妻子慢慢地转回身,疑惑不解地问:“你才从河南回来几天?又要出远门儿,秋收秋种的季节就要到了,地里的庄稼你 不要了?苏—林,你是白痴还是傻子?今年不同于往年,我怀孕都八个多月了,地里的活我真的干不了啊„„” “肖艳„„这些事我跟哥嫂们都说了,让他们多受点累。”
返回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 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 菊花酒的习俗。山东:指华山以 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 这一带。
返回
王维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 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十七岁时写 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他多才多艺, 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 人孟浩然并称“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