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民经济数据
2011年保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保定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保定市统计局2012年5月23日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中心任务,合力唱响“突出抓发展、重点抓项目、持续保稳定、着力惠民生”主基调,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务实进取,创先争优,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4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2.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345.1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762.0亿元,增长11.4%。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0%、54.9%和31.1%。
人均生产总值21796元,比上年增长10.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同比上涨5.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累计同比上涨3.8%;固定资产投资总指数累计同比上涨9.7%。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6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万人。
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81.2万人,比上年增长15.3%。
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2万人,比上年增长3.0%。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2277元,比上年增长14.9%。
初步核算,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6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6.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实缴税金194.9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3.3%。
完成出口4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2%,占全市出口总值的92.7%。
二、农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94.7万亩,比上年增长1.2%;粮食总产量614.7万吨,比上年增长5.1%。
其中,夏粮总产量253.0万吨,比上年增长7.0%;秋粮总产量361.7万吨,比上年增长3.7%。
2011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2011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来源:国家统计局2012-01-17 10:01:002011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2年1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8.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
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连续八年增产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上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连续八年增产。
其中,夏粮产量12627万吨,比上年增长2.5%;早稻产量3276万吨,增长4.5%;秋粮产量41218万吨,增长5.1%。
全年棉花产量660万吨,比上年增长10.7%;油料产量3279万吨,增长1.5%;糖料产量12520万吨,增长4.3%。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803万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猪肉产量5053万吨,比上年下降0.4%。
生猪存栏46767万头,比上年增长0.7%;生猪出栏66170万头,比上年下降0.8%。
全年禽蛋产量2811万吨,比上年增长1.8%;牛奶3656万吨,增长2.2%。
二、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企业利润继续增加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9%,集体企业增长9.3%,股份制企业增长15.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0.4%。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2012年2月24日)去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7.28亿吨,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去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6230元,比上年增长13.8%……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月24日上午公布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晒”一“晒”上海的“家底”。
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高于平均水平公报中称,据抽样调查,去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6230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5644元,增长13.8%。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102元,比上年增长8.2%。
市统计局分析,居民收入增长呈现“两个快于、一个同步”的特点:一是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全市经济增长,是2000年以来(除2009年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物价下跌外)首次出现的格局;二是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最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7%,高于全市城市居民平均增幅0.9个百分点;三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城市居民保持同步。
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轿车18辆统计公报显示,至去年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轿车18辆,家用空调207台,移动电话236部,家用电脑138台。
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汽车10辆,彩电188台,洗衣机88台,移动电话189部,家用空调130台,家用电脑50台。
至去年年末,全市储蓄存款余额17958.22亿元,当年新增1521.36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4平方米,折合人均住房居住面积17平方米。
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96%。
至去年年末,全市共有1290.88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有604.2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21.9万人。
人均生产总值继续保持领先去年本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9195.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发布日期】2012.02.24【实施日期】2012.02.2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改革创新的突破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按照“六个着力”的要求,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经国家统计局联审通过,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9195.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94亿元,下降0.7%;第二产业增加值7959.69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11111.06亿元,增长9.5%。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82560元。
图1 2007-2011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584.12亿元,比上年增长7.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611.57亿元,增长9.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9.5%提高到50.1%。
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4667.45亿元,增长8.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3%。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的各类市场主体18.52万户,比上年增长0.4%。
其中,企业13.44万户,增长7.3%;个体工商户4.91万户,下降15.5%。
在新设立企业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4853户,增长16.8%;外商投资企业6999户,增长8.4%;私营企业122505户,增长6.9%。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342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
2011年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铜仁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两加一推”的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发扬“宁愿苦干实干、不能苦等苦熬”的铜仁精神,积极面对困境,主动破解难题,克服了特大旱灾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一、综合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7.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3.5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9.9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4.3亿元,增长20.8%。
人均生产总值11583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净增2279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8.1%(以2011年铜仁市常住人口308万计算),按人民币汇率(2011年末)折合1832.75美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32.3:26.3:41.4变为28.93:27.93:43.14,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继续上升,第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份额达71.07%。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为:第一产业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5.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8.8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011年,全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克服了特大旱灾带来的严重影响,农业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7.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9%,其中:实现农业产值93.72亿元,增长0.7%;实现林业产值4.36亿元,增长28%;实现牧业产值59.85亿元,增长3.8%;实现渔业产值3.89亿元,增长10.2%;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48亿元,增长8.3%。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稳步增长。
2011年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石家庄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石家庄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石家庄调查队2012年 3 月 16 日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转型升级、跨越赶超两大任务,深入实施中东西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着力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0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4.9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031.9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1635.8亿元,增长12.1%。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1:49.8:40.1。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5.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7.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10.4%。
2011年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期为100)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698.5亿元,比上年增长 13.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1%;实缴税金303.3亿元,增长29.6%,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2.0%。
二、农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7.0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3万公顷,下降0.4%;粮食总产量531.7万吨,增长4.7%。
其中夏粮总产252.9万吨,增长7.4%;秋粮总产278.8万吨,增长2.4%。
201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比重为73.3%,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3.0%,提高1.7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8万公顷。
农业机械总动力1977.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9%。
实际机耕面积48.4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47.9%;当年机械播种面积66.9万公顷,占66.2%,提高1.1个百分点;机械收获面积48.9万公顷,占48.4%,提高2.5个百分点。
中国2011年gdp总量
中国2011年gdp总量中国2011年GDP总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201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跃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这一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为6.7%。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国2011年的GDP总量、经济增长驱动因素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1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了47.16万亿元人民币。
与2001年相比,GDP总量增长了约3倍,从14.7万亿元增长到了47.16万亿元。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受益于多个因素的推动。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从以农业为主体的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化经济。
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吸引外商投资和建立自由贸易区等措施,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国内外的投资和贸易,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另一个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持续的城镇化进程。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化意味着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促进了消费和投资的增长。
城市化还为中国的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
此外,中国还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
在2011年,中国政府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修建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同时,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经济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中国经济增长的成功,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经济增长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国政府不得不面对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一些地区和人群收入增长不均衡。
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中国政府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中国政府加大了环保和节能减排的力度,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
2011年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黄山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黄山市统计局2012年3月8日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国内外发展环境极为复杂的一年。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这一战略目标,强力推进“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锐意进取,全年经济呈现出“增速好于预期、质量明显提升、活力不断积蓄、后劲持续增强、民生切实改善”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3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75.4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158.2亿元,增长9.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7:43.8:43.5调整为11.9:46.3:41.8。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27966元。
全年36项民生工程累计拨付资金15.1亿元;完成投资15.4亿元,惠及城乡居民140万人,涉及扶贫解困、就业促进、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百姓安居、基础建设等领域。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3%,其中食品类上涨12.9%,是带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4.6%。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3.8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1.6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43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17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2%,比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3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农业产值38.8亿元,增长5.8%;林业产值10.1亿元,增长7.0%;牧业产值23.5亿元,增长0.9%;渔业产值2.2亿元,增长3.2%。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1千公顷,同比下降0.6%,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5千公顷,下降0.7%;油料2.8千公顷,下降6.5%;蔬菜2.2千公顷,增长2.2%。
2011年齐齐哈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齐齐哈尔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齐齐哈尔市统计局(2012年3月29 日)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全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0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第一产业增加值237.6亿元,增长11.2%;第二产业增加值445.4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382.8亿元,增长12.0%。
三次产业结构为22.3:41.8:35.9。
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7.5%、50.2%和32.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815元,增长14.4%。
受国际、国内物价上涨的影响,我市市场物价总体也呈上涨趋势。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5.7,比上年上涨5.7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106.0,比上年上涨6.0个百分点。
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耗总量1131.2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1.1275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4%;完成“十二五”目标的24.0%。
2011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71.4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81.2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90.2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2万人。
二、农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其中,农业产值269.1亿元,增长9.6%;林业产值4.9亿元,下降2.1%;牧业产值170.0亿元,增长12.9%;渔业产值7.4亿元,增长1.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亿元,增长18.7%。
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市粮豆薯总产量1076.1万吨,比上年增长8.9%。
表1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年畜牧业总产值完成1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7.5%。
2011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对农业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质量效益大幅提高,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2011年,全省GDP为5612.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0%,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为近8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5.85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2214.41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2242亿元,增长10.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9117元;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20.6∶39.5∶39.9。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1%;十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6.1%;十大标志性工程工业企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6.3%;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19.3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增长55.3%。
全省116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建立各类生产基地1200万亩,带动农户490多万户;全年农村外出劳务人员达1291.76万人(含在本乡镇内),比上年增加92.35万人;劳务总收入600.59亿元,增长11.3%。
全省城镇化率为35.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点一线"地区GDP为3420.44亿元,增长13.1%,其中长株潭GDP 为1894.16亿元,增长14%,分别比全省快1.1个和2个百分点;湘西地区GDP达658.67亿元,增长10.8%,比上年快1.4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全省88个县(市)城镇投资增长44.1%,比全省增幅高8.1个百分点。
2011年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咸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四围绕四提升”的工作要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的关系,国民经济继续朝着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速平稳较快、物价逐步趋稳、结构继续优化、效益明显好转的态势,“十二五”起步稳健、开局良好。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13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2.5亿元,增长7.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6%;第二产业增加值738.1亿元,增长19.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3%;第三产业增加值368.5亿元,增长9.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1%。
人均生产总值27705元,约合4289美元。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68.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9.1%,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
县域经济平均规模77.6亿元。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98.3万亩,其中夏粮341万亩、秋粮357.3万亩。
粮食总产186.1万吨,连续八年获得丰收。
其中,夏粮94.8万吨,秋粮91.3万吨。
棉花种植面积0.7万亩,产量317吨。
油料种植面积37.5万亩,总产6.2万吨。
全年蔬菜种植面积12.2万亩,比上年增长0.1%。
蔬菜总产量346.8万吨;增长2.5%。
果园种植面积406.2万亩,比上年增长2.8%。
其中,苹果种植面积315.2万亩,增长2.6%。
水果产量532.8万吨,增长7.3%。
其中,苹果产量440.1万吨,增长9.5%。
全年肉类总产量19.3万吨,比上年增长10.8%。
其中,猪肉产量14.5万吨,增长7.9%;牛肉产量1.4万吨,增长11.8%;羊肉产量1万吨,下降0.4%。
年末生猪存栏192.4万头,增长5.8%;生猪出栏200.9万头,增长6.0%。
2011年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江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内江市统计局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内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内江”的总体要求,把握“全面开放、解放思想、跳起摸高”的工作基调,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工业较快增长,投资、消费需求扩大,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5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总量居全省第10位,增速居全省第8位。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增长20.5%;第三产业增长9.3%。
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3:60.8:22.9调整为16.3:62.5:21.2。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89.65亿元,增长18.6%,占GDP比重达57.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7%,烟酒价格上涨8.3%,居住价格上涨7.7%,衣着价格上涨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7%,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0.1%。
涨幅最大的食品类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影响约占68.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比上年上涨9.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IPI)上涨12.8%。
二、农业201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4.69亿元,增长4.2%;增加值139.76亿元,增长4.2%。
全年粮食总产量162.76万吨,比上年增加1.91万吨,增长1.2%,连续6年增产。
油料产量9.50万吨,增长6.3%。
主要农产品产量列示如下:全年出栏生猪413.02万头,下降3.4%;家禽4364.93万只,增长1.6%;生猪存栏319.67万头,增长2.4%;肉类总产量40.07万吨,下降2.2%。
2011年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衡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衡阳市统计局2012年2月24日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奋力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努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46.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2%。
其中,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2.88亿元,增长4.0%;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42.93亿元,增长19.2%;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00.63亿元,增长13.2%。
一、二、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3%、61.4%、33.3%,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0.7、8.7、4.7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全市三次产业比为17.3:48.3:34.4。
与上年相比,一、三产业占比分别下降1.3个和1.5个百分点,二产业占比提高2.8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2.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6.4%,拉动GDP增长8.0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4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城镇零就业家庭414户,失业再就业人数4.63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0.7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性因素增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仍较艰巨;生产要素供应日趋紧张;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较重。
二、农业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3.96亿元,增长4.4%。
其中,农业产值179.08亿元,增长1.2%;林业产值21.9亿元,增长11.2%;牧业产值206.21亿元,增长5.8%;渔业产值27.79亿元,增长8.1%。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22日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
农产品生产价格[3]上涨16.5%。
中城市中,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为52个,比1月份增加49个。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
全年农民工[4]总量为25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长3.4%;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增长5.9%。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181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3338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3009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5.1%。
全年公共财政收入[5]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其中税收收入89720亿元,增加16510亿元,增长22.6%。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05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04万公顷,增加19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79万公顷,减少10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95万公顷,增加4万公顷。
2011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抓项目促调整、抓环境促提升、抓民生促和谐”为中心,着力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筹备全运会等重点工作,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沈阳市成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914.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9.1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3027.6亿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增加值2608.2亿元,增长11.0%。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72637元,增长11.0%。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0.1亿元,比上年增长33.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41.4亿元,增长24.1%。
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51.5%,节能环保支出增长40.7%,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2.3%,教育支出增长24.2%,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2.0%。
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4.8亿元,比上年增长6.5 %。
其中,种植业产值204.8亿元,林业产值8.2亿元,畜牧业产值280.3亿元,渔业产值21.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6亿元。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67.1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7万公顷。
粮食总产量406.1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水果产量21.2万吨,增长20.3%;蔬菜产量463万吨,增长9.8%;肉类总产量91.7万吨,增长5.9%,其中猪、牛、羊肉分别增长2.1%、14.5%和6.8%;禽蛋产量69.2万吨,增长14.2%;牛奶产量44.7万吨,增长14.0%。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312.7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
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0万吨,地膜覆盖面积5.85万公顷。
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17个,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4个。
2011年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酒泉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酒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酒泉调查队2012年3月15日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市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251.9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170.6亿元,增长15.3%。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为43745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折算达6944美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4:51.9:34.7调整为12.3:52.3:35.4,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4和0.7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5.6%。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2%;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3.3%;衣着价格上涨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3.7%;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4.3%;居住价格上涨6.8%。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8.1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2.8%。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5.22万人;乡村从业人员32.9万人。
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6109个,比上年增加2279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1万人,比上年增长16.5%;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567人,比上年增长2.9%。
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3.19%。
全年培训农牧民工3.14万人,输转农村劳动力16.3万人,比上年增加1.5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2011年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廊坊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廊坊市统计局2012年3月2日2011年,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精良管理,追求高端发展,团结求实,开拓进取,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全市“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宏观经济稳步发展。
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实现1612.0亿元,增长11.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2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880.2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557.6亿元,增长11.3%。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6:53.6:34.8调整为10.8:54.6:34.6。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15.6%,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高位运行。
2011年受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全年CPI上涨5.4%,涨幅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拉动CPI上涨3.5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64.8%。
所调查的八大类消费价格呈“六升二降”的格局:食品类上涨12.5%,烟酒类上涨9.3%,居住类上涨7.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2%,衣着类上涨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6%,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7%。
另外,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4.1%。
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49.3万人,增长4.4%。
其中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下岗再就业人数7150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连续多年在全省最低。
二、农业农业生产形势稳定。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实现“四连增”。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77.3万亩,增长0.1%;粮食单产406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增长0.5%;总产量193.7万吨,增长0.6%。
2011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面对各种复杂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54.6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5.2%。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7.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43.9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83.4亿元,增长12.4%。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8755元,增长10.3%。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4.8∶45.8∶49.4。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8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税收收入487.2亿元,增长30.9%。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858.0亿元,增长12.6%。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76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1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462.1万人,增加28.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3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8.6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0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2.3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6.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8%,烟酒及用品上涨3.5%,衣着类下降1.1%,交通与通信上涨0.7%,居住类价格上涨6.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4.0%。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4.3%。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0%。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47.0亿元,比上年增长3.8%。
大庆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大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大庆调查队(2012年3月20日)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坚持“全党抓发展,中心抓经济,重点抓项目”的总体要求,着力打牢“四个基础”,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全市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教育、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攀升,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37.4亿元,比上年增长22.9%。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82.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4.3%。
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3.9亿元,同比增长39%,一般预算收入131.9亿元,同比增长37.6%。
地方财政支出241亿元,同比增长39.8%。
一般预算支出174.5亿元,同比增长33%。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增长5.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2.8%、衣着价格上涨1.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4.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4.6%、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下降1%、居住价格上涨2.8%。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指数为123.1%。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比上年减少0.3万人。
年末全市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9%,比上年下降0.11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4万公顷,绿色特色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33.3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5.4%。
全市粮食总产量达554.3万吨,同比增长9.6%。
201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1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12年2月28日)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物价涨幅得到有效调控,转方式调结构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效益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不断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454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73.8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037.4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17418.0亿元,增长11.3%。
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9.2:54.2:36.6调整为8.8:52.9:38.3。
人均生产总值47260元,增长9.9%,按年均汇率折算为7317美元。
图1 2006-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城镇新增就业118.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5.9万人,连续8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过百万。
失业人员再就业55.0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11.8万人,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动态消零。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5%,低于4%的全年控制目标。
物价总水平得到有效调控。
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指数呈现“倒V型”走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2011年10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2011年9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2011年8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2011年7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2011年6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2011年5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2011年4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2011年3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2011年2月)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回落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2011-11-01 09:33:292011年10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4%,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
该指数已连续32个月位于经济扩张区间,但明显接近临界点——50%,并降至2009年3月以来最低点,表明欧美经济环境恶化对中国经济构成影响,制造业经济总体仍处于增长态势,但增速明显回落。
/cjsj/pmi.html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是一个综合指数,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由五个扩散指数即新订单指数(简称订单)、生产指数(简称生产)、从业人员指数(简称雇员)、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简称配送)、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简称存货)加权而成。
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PMI指数计算公式如下:PMI=订单×30%+生产×25%+雇员×20%+配送×15%+存货×10%采购经理人指数是以百分比来表示,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即当指数高于50%时,被解释为经济扩张的讯号。
当指数低于50%,尤其是非常接近40%时,则有经济萧条的忧虑。
它是领先指标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附属指针。
除了对整体指数的关注外,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支付物价指数及收取物价指数也被视为物价指标的一种,而其中的就业指数更常被用来预测失业率及非农业就业人口的表现。
2011年11月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环比回落1.4个百分点。
本月PMI自2009年3月份以来首次回落到50%以内,显示出经济增速回落趋势仍将延续。
但综合多种因素判断,预计未来经济增速回调仍将平稳,出现较大波动的风险不大。
从11个分项指数来看,同上月相比,只有产成品库存指数、进口指数上升,分别上升2.8和0.3个百分点;其余各指数均有所回落,其中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幅度较大,超过2个百分点,均回落到50%以内。
本月20个行业中,烟草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10个行业达到50%以上;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10个行业低于50%。
从产品类型看,生活消费品类企业高于50%;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低于50%。
针对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情况,特约分析师张立群分析认为:“11月份PMI指数继续回落,已经低于50%。
经济景气从扩张转为收缩,预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将继续回落。
新产品订单和购进价格指数回落,反映市场需求总体走低,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可能从成本提高转向订单不足。
由于国内投资增长仍保持较高水平,消费增长稳中略有提高,因此未来经济增速回调预计仍将比较平稳,不会出现大的下滑。
”新订单指数回落到50%以内。
本月新订单指数为47.8%,比上月回落2.7个百分点。
20个行业中,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服装鞋帽制造及皮毛羽绒制品业等7个行业高于5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13个行业低于50%。
从产品类型来看,生活消费品类企业高于50%;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低于50%。
生产指数回落加快。
本月生产指数为50.9%,比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
20个行业中,烟草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服装鞋帽制造及皮毛羽绒制品业等11个行业高于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等9个行业低于50%。
分产品类型来看,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类企业低于50%;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高于50%。
进口指数微升,新出口订单指数继续下降。
本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5.6%,比上月下降3.0个百分点。
20个行业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服装鞋帽制造及皮毛羽绒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高于50%,其余行业均低于50%。
本月进口指数为47.3%,比上月微升0.3个百分点。
20个行业中,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服装鞋帽制造及皮毛羽绒制品业、烟草制品业高于50%;其余行业均低于50%。
产成品库存指数上升。
本月产成品库存指数为53.1%,比上月上升2.8个百分点。
20个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13个行业高于50%;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7个行业低于50%。
从产品类型来看,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均高于50%。
购进价格指数继续回落。
本月购进价格指数为44.4%,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
20个行业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服装鞋帽制造及皮毛羽绒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个行业高于50%,其余行业均低于50%。
分产品类型来看,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均低于50%。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说明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从全国制造业企业中抽取820家样本企业,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调查范围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制造业的28个行业大类,每个行业按其规模比重分配样本企业。
调查问卷涉及生产量、新订单、出口订货、现有订货、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购进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等11个问题。
对每个问题分别计算扩散指数,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
PMI是一个综合指数,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
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
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量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
PMI是国际上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之一,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衰退。
2011年10月,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除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有所提升,其他指数都回落。
生产指数为52.3%,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并低于历史同期均值2.9个百分点,但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生产量仍处于增长态势,但增速放缓。
从行业情况看,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及皮毛羽绒制品业等行业生产量继续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烟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生产量显著回落。
调查结果显示,本月近四分之一的企业认为生产量与上月相比有所减少。
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生产指数相对平稳;大型企业生产指数为52.2%,比上月明显回落2.0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生产指数结束了连续4个月处于临界点以下的不景气状态,本月上升至50%以上,表明小型企业生产量有所增长。
分地区看,东、中部地区生产量环比平稳增长,西部地区增速回落幅度较大。
新订单指数为50.5%,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为2009年3月以来新低,略高于临界点,显示制造业新订单数量微幅增长,市场需求不旺。
从行业情况看,纺织服装鞋帽制造及皮毛羽绒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市场需求依然强劲,企业新订单数量保持良好增长态势;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木材加工木竹藤棕草制品及家具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等行业市场需求低迷,企业新订单数量锐减,近期生产还将继续下滑。
值得关注的是,本月小型企业新订单指数为49.8%,虽然位于临界点以下,但比上月显著提升5.8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小型企业新订单数量降幅明显收窄,企业发展预期显示趋好迹象。
调查结果显示,出口订单指数为48.6%,低于上月2.3个百分点,表明在美国、欧元区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外部需求减少,我国制造业出口增长乏力。
从行业情况看,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印刷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来自国外的订单数量大幅减少。
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5%,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制造业生产量增速放慢,企业采购活动减少,主要原材料库存继续回落。
从行业情况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等行业主要原材料库存有所增加;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金属制品业、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业等行业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大幅回落,并远低于临界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9.7%,比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回落至临界点以下,并低于历史同期水平,表明制造业在生产下滑,未来市场预期不够明朗的情况下,企业劳动力需求有所回落。
从行业情况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等行业企业从业人员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金属制品业、纺织业、烟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等行业企业用工量明显减少。
分地区看,东、西部地区从业人员指数均接近临界点50%,本月企业用工量变化不大;中部地区回落至临界点以下,为48.4%,制造业劳动力需求减弱。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7%,比上月提升1.2个百分点,为2010年9月以来最高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与上月相比明显加快。
调查结果显示,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46.2%,比上月显著回落10.4个百分点,是2009年4月以来首次跌落至临界点以下,表明伴随着欧美经济的走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回落,以及我国一系列稳定物价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制造业通胀压力进一步缓解,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得到基本遏制。
从该指数近年走势看,除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指数波动较大,且低于临界点外,其他各月均高于50%,但本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发生急剧变化,且又处于临界点以下,其走势有待进一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