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解析

合集下载

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走进大自然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的美丽和神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引入自然的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资源。

2. 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心得和感受。

教学活动:1. 开场活动: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兴趣。

2. 户外观察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周围的自然资源。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观察心得和感受,分享给其他同学。

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心得,评估对自然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分享的质量。

第二章:探索物质世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特性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物质世界的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常见的物质。

2. 进行物质特性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实验观察和结论。

教学活动:1. 开场活动:展示物质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兴趣。

2. 实验活动:让学生参与物质特性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实验观察和结论,分享给其他同学。

教学评价:1.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自己的实验观察和结论,评估对物质特性的理解和认识。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分享的质量。

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的关注和探索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生活中的科学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

2. 进行生活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的科学原理。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实验观察和结论。

教学活动:1. 开场活动: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生活科学的兴趣。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奥秘2. 光的传播3. 电的力量4. 磁铁的吸引力5. 岩石与矿物6. 植物的生长7. 动物的适应8. 天气的奥秘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光、电、磁铁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应用。

2. 认识常见岩石、矿物、植物、动物的特点,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

3. 学会观察天气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传播、电的力量、磁铁的吸引力。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植物的生长、天气的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光源、电路实验器材、磁铁、岩石、矿物、植物、动物标本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放大镜、温度计、湿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声音、展示光源、演示电路实验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方式。

(2)光的传播:讲解光的传播原理,以及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3)电的力量:讲解电路的组成,以及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4)磁铁的吸引力:讲解磁铁的性质,以及磁力线的分布。

(5)岩石与矿物:介绍常见岩石、矿物的特点,学会鉴别。

(6)植物的生长: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7)动物的适应:介绍动物如何适应环境,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8)天气的奥秘:学会观察天气变化,了解气候现象。

3. 随堂练习: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光的传播原理3. 电的力量与磁铁的吸引力4. 岩石、矿物特点5. 植物的生长过程6. 动物的适应策略7. 天气的观察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画出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3)解释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4)描述磁铁的性质和磁力线分布。

(5)列举三种岩石和矿物的特点。

(6)简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器官及其功能。

2. 第二章《动物的行为》:探讨动物的行为特点、分类及适应性。

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认识天气现象、气候类型及气候变化。

4. 第四章《电与磁》:了解电与磁的基本概念、现象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植物、动物、天气、电与磁等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环保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行为的适应性、天气与气候的区分、电与磁的应用。

2. 教学重点:观察和分析生物现象,了解天气与气候的特点,掌握电与磁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天气符号卡片、电路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画图工具、放大镜、温度计、风向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1.1 植物的生长:观察教室内的植物,讨论植物的生长过程。

1.2 动物的行为:观看动物视频,分析动物的行为特点。

1.3 天气与气候:记录近期的天气现象,探讨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1.4 电与磁:展示磁铁吸引铁钉现象,引入电与磁的学习。

2.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2.1 植物器官的功能:以叶片为例,讲解光合作用。

2.2 动物行为的适应性:以鸟类的迁徙为例,分析其适应性。

2.3 天气与气候的区分:以北京为例,讲解气候特点。

2.4 电与磁的应用:介绍电风扇的工作原理。

3.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1 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绘制植物生长图。

3.2 分析动物行为,编写动物行为观察报告。

3.3 收集天气信息,制作天气符号卡片。

3.4 进行电路实验,了解电路的连接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器官及其功能。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命世界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适应与行为3. 物质科学水的性质与循环简单机械与能量4. 地球与宇宙天气与气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 让学生了解生命世界的多样性,认识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特点及适应性。

3. 让学生掌握物质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解水的性质、简单机械原理及能量转换。

4. 培养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的认知,了解天气、气候以及地球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命世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物质科学中的能量转换、地球与宇宙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植物样本、动物模型、实验器材、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尺子、温度计、湿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植物生长、动物行为等实例,引出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以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适应性与行为为例,讲解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并记录植物、动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和实验。

4. 知识拓展:讲解水的性质、简单机械原理、能量转换以及地球与宇宙的运动规律。

5.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验证物质科学原理,观察天气变化,制作地球仪模型。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流程图2. 植物生长与繁殖、动物适应性与行为关键点3. 水的性质、简单机械原理、能量转换示意图4. 地球与宇宙运动规律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特点,绘制植物生长过程图。

观察动物行为,分析其适应性,写下观察报告。

制作一个简单机械模型,说明其原理及作用。

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2. 答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予指导性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认识科学实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和工具。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2. 注意事项:安全操作、正确使用仪器、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

3. 简单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放大镜、显微镜、温度计、天平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

2. 示范设计实验,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4. 讲解注意事项,并进行安全操作演练。

5.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仪器和工具,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

2. 评估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结论是否合理。

第二章:探索自然界的规律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如四季变化、白天黑夜的交替等。

2. 学会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四季变化的规律:春天的植物生长、夏天的炎热天气、秋天的落叶、冬天的寒冷。

2. 白天黑夜的交替: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其他自然现象:雨雪的交替、鸟类的迁徙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提出问题。

2. 讲解自然界的规律,并解释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3. 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实践活动。

4.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自然现象的意义和影响。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是否准确。

2. 评估学生对自然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三章:水的特性和运用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特性和运用,如水的溶解性、蒸发、沸腾等。

2. 学会进行水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水的溶解性:溶解其他物质的能力。

2. 蒸发: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3. 沸腾: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快速过程。

4. 水的运用:清洁、灌溉、发电等。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种子发芽等。

课时:4课时内容:植物生长的过程、植物繁殖的方式、种子发芽的实验等。

2. 第二章《动物的适应与进化》:探讨动物如何适应环境、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证据。

课时:4课时内容:动物的运动、感觉、保护色、进化原因和证据等。

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了解地球的结构、运动及宇宙的基本知识。

课时:4课时内容:地球的结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太阳系等。

4. 第四章《能量与机械》:学习简单机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课时:4课时内容:简单机械原理、能量转化、能量守恒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地球运动、能量转化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过程、动物适应环境、简单机械原理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2.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关键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5. 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思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简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4)解释能量守恒定律。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的条件、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2. 第2章《动物的行为与习性》:学习动物的生活习性、行为特点、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3. 第3章《岩石与矿物》:认识岩石、矿物的种类、特点及成因,了解地球的物质组成。

4. 第4章《能量的转换与应用》:探究物体内能的转换、简单电路、可再生能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动物的行为特点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进学生对自然资源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的转换与应用、岩石与矿物的识别。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特点、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岩石矿物标本、电路元件等。

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器材、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故事、观察等方式,引入新课。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实际操作、观察、思考,让学生掌握知识。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7. 课后实践: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材重点、难点内容。

2. 板书结构:清晰、简洁,逻辑性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植物生长过程中,种子发芽的条件有哪些?(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简述岩石与矿物的区别。

(4)列举三种可再生能源。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书籍、网站、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的确定与解析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3.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的重要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的确定与解析1. 能量的转换与应用:此部分涉及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表达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我们周围的物质1. 物质的特点2. 物质的分类3.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第二章:地球上的水1. 水的特点2. 水的循环3. 水的利用和保护第三章:天气与气候1. 天气的特点2. 气候的特点3. 天气和气候的关系第四章:动植物的世界1. 动物的特点2. 植物的特点3. 动植物的保护第五章:人体的奥秘1. 人体的结构2. 人体的功能3. 健康的生活习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部分)六、第四章:动植物的世界(续)1. 生态系统的组成2. 食物链和食物网3. 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七、第五章:人体的奥秘(续)1. 人体健康与疾病2. 人体营养与保健3. 心理健康与生活习惯八、第六章:生活中的科技1. 科技与生活的关系2. 常见科技产品的原理与应用3. 科技创新与未来发展九、第七章: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结构与特征2. 宇宙的组成与规律3. 人类对地球与宇宙的探索十、第八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影响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方法3.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小学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详解

小学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详解

小学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详解科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可以让我们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了解身边的生物,认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如何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更好的学习科学呢?下面,我们将详解一下小学四年级科学备教案。

一、教学目标在小学四年级的科学课上,我们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科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常见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人的五官和功能,描述人的五官的特点和功能。

2、了解植物的特点,认识不同植物的名字和特点。

3、了解动物的习性和特点,了解不同动物的名字和特点。

4、认识地球的重要性,了解地球的构成和分布。

5、了解环保知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方式,例如课堂讲解、互动问答、实验探究等,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科学知识。

1、讲解知识讲解知识是教学的基础。

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清晰明了地展示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在讲解植物的特点时,可以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并介绍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同理,在介绍环保知识时,可以利用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和方法。

2、互动问答互动问答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互动问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例如,在讲解动物的习性和特点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哪种动物会飞、哪种动物是水中生物等。

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卡片回答问题,增加互动。

3、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例如,在讲解地球构成和分布时,可以进行地球模型制作实验,让学生亲手制作地球模型,理解地球的构成和分布。

同理,在介绍人的五官时,可以进行五官功能实验,通过切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五官的功能。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评价的方式不仅仅是考试和考试成绩,还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和个性化发展。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发芽、植物光合作用、开花结果等基本知识。

2. 第二章《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研究动物的行为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觅食、防御、繁殖等方面。

3. 第三章《岩石与矿物》:学习岩石的分类、特点及矿物的形成过程,培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 第四章《电的奥秘》:初步了解电路的组成、电流现象以及安全用电的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生长、动物行为、岩石矿物和电的基础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安全用电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动物行为与适应的关系、岩石矿物的辨别、电路的组成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动物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岩石矿物的特点与分类、安全用电的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行为视频、岩石矿物标本、电路实验箱等。

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播放动物行为视频,引发学生对本册内容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动物行为特点、岩石矿物分类及电路原理。

3. 实践: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如观察种子发芽、制作简单的电路等。

4. 课堂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结合实践情景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生长过程图解2. 动物行为特点表格3. 岩石矿物分类图4. 电路原理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子发芽的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自然界的多样性1.1 生物的分类1.2 植物的多样性1.3 动物的多样性2. 第二章:物质与能量2.1 物质的状态2.2 物质的性质2.3 能量及其转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认识到自然界的丰富性。

2. 使学生掌握物质的状态、性质以及能量转换的基本概念。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性质的理解、能量转换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分类、自然界多样性、物质与能量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引出生物分类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讲解生物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别的生物特点。

(2)介绍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丰富性。

(3)通过实验和例题,讲解物质状态、性质及能量转换。

3.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分类、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

2. 物质状态、性质、能量转换。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生物分类,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2)简述物质的三种状态及性质。

(3)解释能量转换的例子。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生物分类、物质与能量概念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观察,深入了解生物特点。

(2)开展物质与能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能量转换。

(3)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3.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4. 教学过程的实施,特别是导入、新课导入和随堂练习的设计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和答案的详细程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组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围绕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材,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篇)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篇)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教学重点: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难点: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准备: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教学过程:一、引入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1、播放录像。

(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

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后总结: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在我们身边》: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素养的培养。

详细内容:科学的概念、特点、与生活的联系;科学探究方法;科学家的故事。

2. 《生物与环境》: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详细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特点;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3.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繁殖的方式。

详细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植物的繁殖方式。

4. 《动物的生存与适应》:了解动物的特点,认识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详细内容:动物的特点;动物的运动、捕食、防御行为;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5. 《力的作用》:学习力的基本概念,了解力的作用和效果。

详细内容:力的概念、分类;力的作用和效果;简单机械的认识。

6. 《电与磁》:了解电与磁的基本现象,学习安全用电知识。

详细内容:电与磁的基本现象;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安全用电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认识科学探究方法;(2)掌握生物与环境、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生存与适应等基础知识;(3)了解力的作用和效果,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4)认识电与磁的基本现象,学会安全用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3)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2)生物与环境、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生存与适应等知识点的理解;(3)力的作用和效果的理解;(4)电与磁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1)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2)生物、植物、动物知识的学习;(3)力的作用和效果的应用;(4)安全用电知识的掌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声音与听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保护耳朵,预防听力损伤2. 光与视觉光的传播与反射彩虹的形成原理眼睛的结构与功能3. 电与磁电流的产生与作用磁铁的性质与应用电磁感应现象4. 运动与力速度、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力的合成与分解机械运动与能量转换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声音、光、电与磁、运动与力等科学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光、电与磁、运动与力的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光源、电流表、磁铁、小车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音叉、镜子、电池、导线、小灯泡、磁铁、小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声音、展示光源、演示电与磁现象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声音、光、电与磁、运动与力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3.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声音:产生、传播、特征、保护耳朵2. 光:传播、反射、彩虹、眼睛结构3. 电与磁:电流、磁铁、电磁感应4. 运动与力:速度、力、机械运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传播原理。

(2)解释彩虹的形成原因。

(3)列举电流的三个作用。

(4)分析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2. 答案:(1)声音传播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如空气)传播。

(2)彩虹形成原因:太阳光通过雨滴时,发生折射、反射、色散,形成彩虹。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及与环境的关系。

1.1 节《种子的发芽》;1.2 节《植物的生长》;1.3 节《植物的营养》;1.4 节《植物与季节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及与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及与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实物(种子、幼苗、成熟植株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画图工具、放大镜、种子、花盆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探究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及与环境的关系。

3. 实践操作:(1)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记录观察结果;(2)动手种植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3)探讨植物的营养来源,分析植物与季节的变化。

4. 例题讲解:针对植物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等知识点,进行例题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植物生长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植物的生长与变化2. 板书内容:(1)植物的生长过程;(2)植物的生命周期;(3)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子的发芽过程;(2)用自己的话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3)分析植物与季节的变化关系。

2. 答案:(1)种子的发芽过程:种子吸收水分,膨胀,胚根生长,突破种皮,形成幼苗;(2)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开花结果;(3)植物与季节的变化关系: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季节影响,如春季植物生长旺盛,秋季植物逐渐枯萎。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3篇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3篇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的:1. 知识与技能:掌握四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包括物质的变化、水的变化、空气和光的利用。

掌握科学实验的根本方法和过程。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学习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各种资,如实验室、图书等,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掌握水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掌握空气的利用和光的利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才能,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材、实验器材、实验模型等。

学生准备教材、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Unit 1 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水的物态变化教学内容:1. 通过观察实验,理解水的三种物态变化,即液态、固态和气态。

2. 理解水在不同物态下有不同的性质和用处。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水在不同物态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不同形态。

2.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冰的熔化过程。

3. 引导学生讨论水的不同物态下的性质和用处。

第二课:固态物质的变化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如燃烧、溶解等。

2. 理解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一些固态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固态物质的特点。

2. 组织学生进展实验,观察不同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

3. 引导学生总结固态物质的变化规律。

Unit 2 水的变化第一课:水的蒸发和沸腾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过程,理解水的变化规律。

2. 理解水蒸气的性质和用处。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模型,引导学生猜想水蒸发和沸腾的过程。

2. 组织学生进展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过程。

3. 引导学生总结水的蒸发和沸腾的规律。

第二课:水的结冰和融化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结冰和融化过程,理解水的变化规律。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4篇)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4篇)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4篇)《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力,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

2.明白物体在液体或空气中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一种阻力。

3.学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并且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通过实验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5.懂得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存在摩擦力,了解生活中增加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什么是摩擦力,学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弹簧测力计、木块、有关实验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摩擦力1.出示工人推箱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这些工人推箱子吃力吗?为什么非常吃力?工人推箱子非常吃力,一方面是箱子的重量,另一方面是箱子和地面有摩擦力。

2.除了箱子与地面之间存在摩擦之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摩擦现象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存在的摩擦现象,并说一说是什么和什么之间产生了摩擦。

3.出示课本29页上面的几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些图中什么和什么物体之间存在摩擦现象?预设:图1,小女孩的身体和滑梯之间存在摩擦。

图2,箱子和地面存在摩擦。

图3,运动员的身体和水之间存在摩擦。

图4,气球和空气之间存在摩擦。

4.出示课本29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摩擦力。

物体在液体或空气中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一种阻力。

5.学生仔细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活动二:测量摩擦力1.摩擦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那么我们怎样去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呢?这就需要用到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我们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中常见的动植物特征,能举例说明其适应环境的特点。

(2)学习使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了解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2)学会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环保意识,关爱动植物。

二、教学内容第1课:我们身边的科学1. 认识科学实验器材,了解实验基本操作。

2. 学习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第2课:植物的生长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学会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2. 学习植物的适应环境特点,举例说明。

第3课:动物的适应1. 了解动物的适应环境特点,学会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

2. 学习动物的保护自己,提高生存能力的方法。

第4课:我们的地球1. 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学会观察地球的自然现象。

2. 学习保护地球,关爱环境的方法。

第5课:天气与气候1. 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学会观察天气变化。

2. 学习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动植物的适应环境特点。

(2)学会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2. 教学难点:(1)动植物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分析。

(2)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学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表现。

4.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第6课:人体的奥秘1. 了解人体基本结构,学会观察人体各个系统。

2. 学习人体生理功能,探究人体奥秘。

第7课:物质的性质1. 学习物质的三大属性:固态、液态、气态。

2024年精选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精选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精选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三章《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详细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以及光合作用。

2. 第四章《电路的组成与原理》:学习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电路原理以及简单电路的制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以及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电路的能力,理解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简单电路的制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图解、光合作用实验器材、电路实验器材、PPT课件。

2. 学具:学生用植物观察记录表、电路制作材料、实验报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生长的,进而引出本章内容。

2. 新课内容:(1)植物的生长过程: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特点。

(2)植物的繁殖方式:介绍植物的繁殖方式,让学生了解植物如何繁衍后代。

(3)光合作用: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

3. 电路部分:(1)电路的组成:讲解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电路的结构。

(2)电路原理: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3)简单电路制作: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电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随堂练习:针对新课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2. 植物的繁殖方式3. 光合作用4. 电路的组成5. 电路原理6. 简单电路制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植物的生长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2)列举三种植物的繁殖方式,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3)简述光合作用的原理。

(4)简单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植物生长、繁殖和光合作用的知识,以及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物质1.1 物质的认识1.2 物质的性质1.3 物质的变化2. 第二章:力和运动2.1 力的概念2.2 力的作用2.3 运动的形式3. 第三章:声音和光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2 声音的特征3.3 光的传播与现象4. 第四章:电和磁4.1 电的认识4.2 电路的组成与应用4.3 磁的现象与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物质、力、声音、光、电和磁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力的作用、声音和光的传播、电路的组成。

2. 教学重点:物质的认识、力的概念、声音和光的现象、电和磁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实验材料、学习单、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 新课导入:回顾上一节课内容,导入新课,明确教学目标。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能力。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 内容:各章节、重点知识点、实验结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物质,并描述它们的性质。

(2)解释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关系。

(3)分析声音和光的传播现象。

(4)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

2. 答案:(1)水、空气、金属等,性质如:无色、无味、可燃等。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如:推、拉、摩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单元课题节次合计节次1、我们又长大了 2一、旗杆和影子 62、升旗台在哪里 13、国旗是怎样长起来的 24、旗杆的影子 15、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1自由研究 1二、寻访校园里的动植物86、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27、观察一棵树 18、小动物的家 19、观察蚂蚁 210、更多的小动物 1自由研究 1三、明天的天气怎样911、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112、追寻风的足迹 213.是谁制造了风 114.云的观测 115.下雨啦 116.雨下得有多大 117..明天的天气怎样 1自由研究 1四、我们在校园里运动 618.运动前后 119.运动与呼吸 220.运动与心跳 121.运动与大脑 1自由研究 11.我们又长大了教学目标:1.了解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外部特征。

2.学习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3.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比较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变化,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4.从多方面长期观测身体的变化,了解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并做好分项记录。

5.能与同学合作测量,在总结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分享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测量工具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身高等。

教学难点: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出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教学准备:1.教具:皮尺。

2.学具:直尺,白纸,近期全身照。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引导学生确定研究项目。

与三年级相比,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有哪些明显变化?说明什么?生答后师归纳并板书课题。

二.观测研究,搜集整理数据信息。

1.介绍测量工具及其工作原理。

2.小组进行测量,后讨论:身体的哪些变化证明我们长大了?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来获取关于我们身体现状的数据?哪些测量需要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哪些项目可以独立完成?数据如何记录录?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哪些小组的方法最好。

4.按照集体讨论确定的办法开展观测研究,并做好记录。

5.自己测量后将数据填写在书中的表格中,并自制一张身体生长记录卡。

三.对照比较,归纳预测。

1.对照数据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你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课前的预测哪些是正确的?2.小组之间相互传阅个人资料,交流想法,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发育速度不相同。

3.鼓励学生置疑,对自己的身体变化趋势作科学的预测。

四.课后实践活动。

1.测量其它的人或物。

2.预测他人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2.升旗台在哪里教学目标:1.知道如何定性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能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判断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位。

3.能用感官感知自然事物,正确使用方位词句准确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4.能让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正确分辨出东,西等八个方位。

教学难点:让学生如何掌握好参照物。

教学准备:1.教具:学校方位的挂图。

2.学具:白纸。

教学过程:一.提出研究问题。

师问:升旗台在校园里的什么位置?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平时你是怎么认识的就怎么说。

二.开展科学探究。

1.以自己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指导每一生都认识前,后,左,右。

2〉指派四位学生分别站在升旗台一侧附近不同的位置。

每一位同学描述的一样吗?为什么?3〉让四位同学分别站在升旗台的四周,面向同一方向站立,根据自已站的位置,说一说升旗台的位置。

2.任意选定参照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让学生以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试着描述一下升旗台在什么位置?想想这种描述准确吗?还有没有其它办法?3.表达与交流。

1〉由学生任意选定一个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再相互交流,整理成一种大家都比较满意的说法,记录在课本的P5。

2〉教师选择一个参照物,这一个参照物的某个方向上有远近不同的两个建筑物,让学生讨论如何描述其中一个建筑物的位置,而不让听的人产生误会。

3〉请一位同学在校园选择一座建筑物加以描述。

4〉课外学习与实践。

备注①打听长辈,日常生活中他们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

②自编符号,绘制一张校园建筑方位图。

3.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教学目标: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科学探究首先应提出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关于滑轮类别和作用的结果和科学结论作比较。

3.能根据简单器材研究方案,有步骤地进行关于滑轮作用的研究实验。

教学重点: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能动手制作滑轮组。

教学准备:1.教具:装有滑轮的升旗台模拟装置,图片。

2.学具:每个学习小组准备铁架台1个,细线1根,滑轮2个,测力计1个,装有滑轮的窗帘模拟装置。

第1课时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想升国旗的情形,当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能不能找到可以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旗杆上的滑轮装置)二.认识滑轮的结构。

图片展示:旗杆顶上的滑轮装置。

1.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装置,用语言描述一下:这个装置是什么样的?安装在这里起什么作用?2.根据学生的描述,教师归纳滑轮装置的构造:滑轮是由一个周缘有槽的轮子固定在一个支架上组成的机械。

三.滑轮的分类。

1.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滑轮的构造,可是滑轮是怎样工作的呢?(演示升旗和提重物的过程)要求学生在演示过程中观察滑轮的位置变化过程,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之处,然后进行分类。

2.出示一些滑轮让学生区分谁是定滑轮,谁是动滑轮。

四.研究定滑轮的特点。

1.在旗杆上,定滑轮将向上的拉力改变成了向下的拉力,能不能将向上的拉力改成向左的拉力呢?改成向右的拉力行不行?一共有多少种改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P6砌墙图。

2.思考:为什么这工人要在这里设置这个定滑轮?这个定滑轮究竟有什么作用?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既然定滑轮有这么个特点,那我们何不利用这个特点来帮助我们呢:1.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窗帘合上,又一拉将窗帘又拉开。

2.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舞台上的幕布就会同时往两边打开,再用绳子一拉,幕布又能合拢。

第2课时一.导入。

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定滑轮有什么特点?二.探究动滑轮的特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动滑轮,它又具有哪些特点?它能不能改变方向?能不能省力?请同学们猜猜。

2.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呢?三.用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小华想把30千克大米提到二楼,可他的力气太小提不动,我们能不能根据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帮助他一下?(指名回答)四.认识滑轮组。

1.大家的设计很好,小华终于将大米成功堤到3楼上。

不过他说用动滑轮虽然很省力,可是站在楼上往上拽不太好使劲,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吗?2.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像这样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使用的装置,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滑轮组。

五.探究滑轮组的特点。

1.我们知道滑轮组的装置,可它们组合后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能不能综合两种滑轮的优点?2.学生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六.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2.继续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大吊车用了哪些滑轮。

4.旗杆的影子教学目标:1.认识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好简单记录。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教学难点: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了解事物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长皮尺,挂图,彩色粉笔,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提出研究问题。

1.提问:大家注意过学位的旗杆和它的影子吗?旗杆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影子?2.出示图片P9,让生思考并回答: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来说。

3.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旗杆的影子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用什么办法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制定研究计划。

1.小组讨论并制订出研究计划,制定时尽量完善,有效观察,测量,记录。

2.各小组汇报研究计划。

三.观察记录。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第一次关于旗杆影长和方向的观察,测量并做好记录。

2.各小组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可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根据实际需要再修改方案。

四.总结交流。

1.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分析并预测数据的变化趋势,数据记录完后,看看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与同学交流,分析,并归纳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5.影子为什么会变化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都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对影长和气温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和分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对影子变化原因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直杆,米尺,直尺,手电筒,粉笔或铅笔头,挂图,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提出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上一节课观察,研究的结果:旗杆的影长和方向有什么规律?把自己的发现结果真写在P10。

2.教师利用录像再现物体影长和方向的变化规律。

二.推测与验证。

1.让学生带着思考题作出推测。

2.分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推测。

学生若讨论不出,三.观察记录。

1.师问:“物体影长在变化过程中,气温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判断?2.分小组讨论观察,研究“物体影长和气温变化关系”的观测方案。

四.总结交流。

1.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提研究,分析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

2.课后继续进行观察记录。

五.课后实践活动。

每天正午影子最短时量出直立物体的影长,连续观测记录一年。

预测一下,可能会发现一些什么自然奥秘?自由研究教学目标:1.了解升旗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合理改进后才能运行自如,工作更加方便。

了解生产生活中的所有先进工具和设施都是在不断改进中逐步完善的。

2.能从“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等角度对升旗设施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和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的大致思路,利用测量工具验证自己的推断。

教学准备:各类粗糙程度不同,长短不一样的线绳;各种长短不同,光滑程度不一样的铁杆及铁架台底座;各种大小不同,轮轴两边缝隙大小不一样,运转灵活程度不一样的滑轮;润滑油,钩码,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

1.让学生先回忆一下我们每周一升旗仪式的情景。

2.提问:你们在举行升旗仪式时,发现我们学校的升旗台和升旗设施有什么工作不方便,需要改进的地方吗?生答,板书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