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进
课件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一相分权为不二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北宋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②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一断分削为弱三, 皇权不
一断分加为强三
元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相权反弹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朝代 汉朝
选官制度 察举制
选官方式 推荐人才
选官依据 孝、廉(才德)
魏晋 九品中正制 推荐人才
科举考场
宋代科举考试 1994年韩国再匡胤(927~976), 宋朝开国君主,涿州人。发动陈桥兵变, 即帝位,国号宋,在位17年,终年50岁, 庙号太祖。他的死因颇为奇巧,历史上 有“烛影斧声”的传说,传说是其弟赵 匡义加害,篡夺帝位。死后葬于河南巩 县永昌陵。
4.元朝: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 (下设机构、长官权力、作用与影响)
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 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 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宣政院直辖地
河北、中书省 山东、直辖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 演进
汉朝: 重用皇帝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 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中朝
刘邦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的目的
是什么?
2.刘邦大肆分封诸侯,造成了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认 怎样严重的后果?
为“海内新业,同姓寡少,惩 3.汉景帝与汉武帝是怎样解决
戒亡秦孤立之败。”
王国问题的?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两汉: 郡国并行★ 推恩令(推行者、措施、作用 ? )
2.唐朝: 设藩镇----节度使权力? 影响?
宋朝: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 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问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初: 郡国并行制度
(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后面的回答问题: 材料1:汉初,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 粮饟,作业据而财匮,自天子出不能具钧驷,而 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臧盖……米石值万钱,马 一匹值百金。-----《史记*平淮书》 材料2: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 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1)结合材料思考探索: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 制的原因有哪些? (2)实施郡国并行制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了什么 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宰相专权了;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没了。
说一说皇帝愁什么?这首歌反映了哪些矛盾?
本课知识结构: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官制演变(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发展规律:
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从地方收归中央 选官权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考试选拔,趋向严密、科学 选择方式
标准 孝廉 门第 才学
方式 举荐 评定授官 考试
科举制
2、阅读以下两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讨论: 应该怎样认识科举制度? 材料1:1835年,居留中国人士格尔斯指出: “科举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 相比的。也许这就是他们所创造出来惟一值得保 留的制度,而此制度还未被其他国家所采用。或 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 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 伟大变革。” 材料2:唐太宗在金殿瑞们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入, 得意的说:“天下英雄,入我縠中矣。”明代思 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 人才,有甚于咸阳之近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 也。”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第3课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 汉朝 1.背景: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出现“王国 问题”,地方(王国)严重威胁中央。
2.措施: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影响:王国权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二)唐 节度使:政治上,较大的自主权; 军事上,强悍的武装; 经济上,控制着财权。
影响:中央和地方矛盾尖锐。
(三)北宋 1.背景: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 削弱中央集权。
2.措施:军事: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②抽调各地精兵强将以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
其余由中央掌控; 3.影响: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 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四)元 1.背景:元朝实现大统一,疆域空前辽阔;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造成积贫积弱局面,从中吸取教训。
2.措施:行省制度 3.意义: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总结:中央集权发展的特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汉 1.背景: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2.措施:内外朝制 3.影响: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二)唐1.1. 1.背景: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三省体制,但还不健全,分工不十分明确;2.措施:三省六部制(特点)①相权一分为三,以分权而集权;②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相互牵制;③皇权专制3.影响:1.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2.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3.是中国政治制度走向成熟的标志;4.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三)宋宋 1.背景:唐末以来皇权受到严重削弱和威胁;2.措施:二府三司制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驶宰相职权;②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 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12年江苏高考考点要求】1、郡国并行制;2.选官制度;3、三省六部制;4.行省制度。
考点分析一:郡国并行制(1) 汉初,地方上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实行。
(2)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也会与朝廷对抗,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统治。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考点分析二:选官制度西周:世袭制(“世卿世禄”);战国:奖励军功1、汉——(选官标准:品行)2、魏晋南北朝——(选官标准:门第)3、隋至清——(选官标准:考试成绩)(1)建立: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形成。
(2)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扩大,提高官员。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16、17世纪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传到西方并对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点分析三:三省六部制1、构成:(1)(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决策机构);(2)(负责审核政令);(3)(负责执行命令)。
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2、评价:(1)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考点分析四:行省制度1.实施原因:(1)元地域辽阔;(2)吸取宋代教训,要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2.内容:除、、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长官由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
3.作用:(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巩固了。
(2)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
【学以致用】1.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胜 三省体制 220-589年 地 相 西汉 郡国并行 推恩令 内外朝制度 方 权 前202年-9年 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 选官制度变化
评价: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
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
元朝
1271-1368年
宋朝
960-1127年
唐朝 节度使 藩镇割据 战 618-907年 胜 魏晋
行省制度, 中 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央 收兵权于中央; 逐 文官管理地方, 通判监督; 限制地方赋税收入 渐
地 郡国并行 前202年-9年 方
220-589年
西汉
推恩令
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的强化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 ‚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 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 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景帝默然而止。 ──司马迁《史记》卷五七《周勃附子亚夫传》
汉朝的内外朝制度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侍 书 令 中
皇 帝 常 侍
执行机构
外朝 丞 御 太 史 相 大 尉 夫 九 卿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作用:削弱相权, 保证了君权独尊。
历史重现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
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
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
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
边镇兵 49万
: :
中央军 9万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后梁:朱温, 后唐:李存勖, 后晋:石敬瑭, 后汉:刘知远, 后周:郭威,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五代建立者简历
共性何在?
阅读教材13页思考:与前朝 相比宋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 哪些创新?
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朝中期的节度使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原因:吸取前代教训;巩固统治 “ 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 兵:______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
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科举制
(1)背景: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重门第, 影响皇权);庶族地主要求参政。 (2)过程: 隋朝形成;唐宋发展完善;明清僵化 (3)影响:打破垄断,扩大来源;提高素质, 加强集权;公平公正,重学风尚;八股僵 化,缺乏创新。
合作学习: 隋唐时期中央行政制度有何创新?它的 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皇帝 政事堂
中 尚 门 草 书 执 书 审 下 议 拟 行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形成历程:魏晋南北朝开始逐渐形成,唐朝确立并 完善。 ②名称及其职能: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中书省(掌决策,颁拟皇旨)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③关系: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和监督。 ④影响: 分工明确,提高了中央政府工作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维护封建统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历朝基本 沿袭,影响深远;重大创造,标志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的成熟; 。
朝代 秦朝
中央(君主专制) 地方(中央集权) 阶段 皇帝制度、三公九 郡县制 卿 重用亲信,削弱相 郡国并行; 权 “推恩令” 三省六部制 唐中期后藩镇割 据 中书门下;三分相 加强对军事、行 权 政、财政控制 中书省 行省制度 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诸侯国 候国1 候国2 候国3
候—郡—中央
推恩令的影响:
①王国越分越小,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 王割据的局面; ② 中央集权加强
3、设置州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 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小
结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 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 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晁错《削藩策》
——晁错《削藩策》
汉景帝
2、
背景: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造成王国问题;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 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 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汉武帝
—司马迁《史记· 平津候主父列传》
推恩令含义:
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 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候国,列 候归郡管辖。
保证君权的独尊(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三省相互配合,提高行政效率;
C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沿袭
(三)宋朝:(二府三司)
皇 帝 中书门下
(总揽大权)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财权)
度支、盐铁、户部
(四)元朝:中书省
措施: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两汉 从魏晋 南北朝 到隋唐
北宋 元朝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堂思考
读出图中所反映的信息
说明地方权重超过中央
西汉前期形势图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既有土地,又有人民, “既有土地,又有人民,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又有其甲兵,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又有其甲兵,又有其 财赋。 财赋。”
宰 相 赵 普
课堂思考
宋太祖从“ ”“钱”“兵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①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效率低下; 效率低下; ②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军制紊乱,形成“冗兵” 战斗力衰退; 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 造成积贫 ③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 积弱。 积弱。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政事堂 中 书 吏 户
(决 策 )
尚 行 书 ) 礼 兵
(执
门 议 下 ) 刑 工
(审
学过本课, 学过本课,你认为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有哪些特点? 有哪些特点?
①从基本内容看: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 从基本内容看: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 地方 ②从演变趋势看: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 从演变趋势看: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 :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 加强;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集权于中央; ;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 加强;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集权于中央;中央 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密, 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密,地方没有独立性 ③从发展过程看: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断调整 从发展过程看: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④从核心内容看: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从核心内容看: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⑤从反映的实质看:维护封建统治(即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专制 从反映的实质看:维护封建统治( 统治)。 统治)。 ⑥从造成的影响看: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主要在封建社会前 从造成的影响看: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也有消极作用( 期: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也有消极作用(封建 社会后期逐渐增大,比如人浮于事、地方缺乏自主权等)。 社会后期逐渐增大,比如人浮于事、地方缺乏自主权等)。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
1、西汉: (1)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
(2)汉武帝举措: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规定: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 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一 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 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 量被削弱。
2、唐朝:
设置节度使
探究一:阅读教材P12《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
制度 察举制
标准 品行
方式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魏晋南 九品中正制 门第 北朝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谢生,出身名门望 族,父亲在朝中担 任大官。
欧阳生,出身寒 微,高大俊朗, 才学渊博,能言 善辩,高中榜眼。 陈生,儒生,为人 正直,是当地有名 的孝子。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唐宋
1、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 ( C ) A、削藩 B、郡国制 C、推恩令 D、分封制 2、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 B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3、唐朝中期,政府要在某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 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B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皇帝的烦恼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中央行政 选官制度 制度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忠 奸 难 辨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官 吏 难 选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地 方 难 管
地方行政 制度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课标要求: 了解汉初郡国并行;理解唐三省六部制;了 解宋分割宰相权力举措;理解元行省制度;了解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
新人教历史必修一第3课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天下之势,方病大 肿。一胫之大几如要 (腰),一指之大几 如股,平居不可屈信 (伸),一二指搐, 身虑亡聊。失今不治, 必为锢疾,后虽有扁 鹊,不能为已。
——贾谊《治安策》
祸祸亦
“
大 。 ”
小 ; 不 削 , 反 迟 ,
反 。 削 之 , 其 反 亟 ,
今 削 之 亦 反 , 不 削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吏户礼兵刑工
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哪朝解决的最好?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的做法后来被宋沿袭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吏户礼兵刑工
宋朝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使 中 书
度盐户 门 支铁部 下
政参 事知
枢 (三衙)
密
院
侍 卫
殿 前
侍 卫
马司步
军
军
司
司
元:中书省制
宋 太 祖 赵 匡 胤
宋太祖
黄袍加
身处,
及系马
的老槐
树。
孝悌 廉正
门第
才学 知识
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作用: ①选官任命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 央集权 ②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庶族平民得 以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局限性:考试单一,忽视了生产实用 性知识
作业: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 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3、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院(掌军权)、三 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利,使皇帝 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 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 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知识点整理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中央集权的发展。
- 汉朝。
- 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行郡国并行制。
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 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唐朝。
-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 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 宋朝。
- 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 元朝。
- 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 君主专制的演进。
- 汉朝。
-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 魏晋南北朝。
-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 唐朝。
- 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同时,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与地方之争)
一、汉朝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初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
⑵消极: 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 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科举制发展过程:
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④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 ⑤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⑥北宋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进士
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 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使权力受 中央节制,是分区统治
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盛行的时代
不 同 点 和中央政府关系
作用和影响
奴隶社会(西周)
几乎整个封 建时代
元朝
侯国相对独立, 权力地位世袭
中央政府下属
行政机构,郡守 县令皇帝任免
是中央中书省 的派出机构,行 政长官直接对 中书省负责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 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安禄 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 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 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 南逃。
想一想: 从汉朝初期分封诸侯王导致王国 问题。唐朝设节度使出现藩镇割 据局面这些史实中,你能得出什 么结论?
人教版 必修一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入新课】好了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
说一说皇帝愁什么?该诗歌反映了哪些矛盾?【讲述新课】一、中央集权的发展请同学们回忆下什么叫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中央集权的发展就是中央和地方不断地就权利分配来进行斗争的过程。
下面,我们来研究从汉到元这个斗争的基本脉络。
1、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提问:汉初在地方上施行什么制度?郡国并行制:郡指郡县,王指王国。
问题:秦朝废分封,立郡县,为什么西汉初年出现郡国并行制呢?错误的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展示材料: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得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米只石万钱,马一匹则白金。
——《史记.平准书》提问:这则材料反映出西汉初年的什么情况?材料释读:这是司马迁笔下的西汉刚刚建立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国内到处是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
物资匮乏,连皇帝也弄不到4匹毛色一样的马(钧驷)来拉车子,将相只能坐牛车;粮食、马匹的价格异常昂贵,1石米的价格高达1万钱,一匹马的价格则需要百两黄金。
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汉初老打不过匈奴。
匈奴都是骑兵,而西汉缺马。
一方面社会经济残破,一方面汉初的疆域又非常辽阔,这时,中央却乏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无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控制。
西汉王朝的统治怎样才能巩固,维持下去?是西汉统治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所以西汉的统治者除了沿用秦朝的郡县制以外,还分封了很多同姓的子弟到地方上去建立王国,以此来拱卫刘家天下. 诸侯在王国里可以征收赋税、蓄养军队、任免官吏。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权利的增大,地方对中央就开始产生威胁了。
看地图《西汉前期形势》:指出西汉国界线,说明诸侯有实力和中央抗衡。
第3讲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示意图
中书门下
军权 行政 财权
权
枢
密
三司
使
使
参知政事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盐户 支铁部
三司使
参 知 政 事
中 书 门 下
枢 密 院
【名词解析】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政府、 东府,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 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 初设于门 下省,唐高宗时徙于中书省,唐玄宗前称政事堂。开元 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 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 礼五房。五代、宋因之。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 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最高长官 行使宰相的职权。
郡统辖。 实质:名为“推恩”,实为软性削藩
影响:使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 中央集权。但是诸侯一直存在。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
〖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 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 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 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 这种做法( )
汉末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最初 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它们在地方动
都是虚设于郡县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 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实权的行政区
它们在地方动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 ,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当它们兵强
实权的行政区,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 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的念头”可
当它们兵强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 知,州、道、路的变迁表明了中央集权与
【答案】D
部编版高一政治史《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阅读思考与讨论:
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
每阶段调整的具体措施怎样? 总体上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呈 现怎样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汉朝:
1、汉初郡国二制并存(郡国并行制) 王国问题
B
13、阅读材料:
材料一:汉初诸侯,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
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
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赵翼《22史札记》
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
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
(2)根据赵普的对策,北宋初年采取了那 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宰相赵普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三)北宋初年: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兵:收__精__兵__ “杯酒释兵权”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2、措施 权:削__实__权__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钱:控__财__权__ 中央掌控地方财权 利: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3、评价 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造成北宋中期“三冗” “二积”局
回顾思考: 汉初汉高祖大封同姓诸侯王最终导致汉朝历史上一次规
模巨大的叛乱,叫什么?王国问题到什么时候得到解决?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汉朝:
1、汉初郡国二制并存(郡国并行制) 王国问题
2、王国问题的解决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 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 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 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 量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 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 、三司使等官职,进一
步削弱相权。
元朝
设立中书省,废除三省 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
地方制度的演变
01
02
03
04
汉朝
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
唐朝
实行道州县制,加强对地方的 管理。
宋朝
实行路州县制,加强中央对地 方的财政控制。
总结词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 权力的垄断。
详细描述
科举制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 官职。科举制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活力。
均田制
总结词
均田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旨在平均分配土地,保 障农民的土地权利。
详细描述
均田制规定男子18岁可获得土地90亩,女子减半。这些土地 为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均田制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03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特点
君主专制的强化
汉朝
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朝选拔官员的重要 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 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 中央。
察举制注重德才兼备,选拔标 准包括品德、才能、功绩等多 个方面。
察举制的实施拓宽了官员选拔 的渠道,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整 体素质。
02
隋唐的政治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归纳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4.元朝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
行省长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央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内朝(中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3.隋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宋初,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3、隋朝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四)元朝: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皇帝 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 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 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度 概念:自下而上的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标准: 品行 (孝、廉)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三)北宋:(趋势:加强) 1、背景: 唐中期以来地方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收精兵 “杯酒释兵权” 军事:______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西周 (奴隶 整个封建 盛行的时 元朝以后 社会) 社会 不 代
同 和中央政 权力地位世袭, 长官都由中央任命, 点 府关系 有很大的独立性 对中央负责,无独立 性 作用和影 一定时期产生过 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积极作用;但容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响 易发展成为割据 被后世沿用,影响深远 势力
4.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中书省、枢 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 创立,反映了( C )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5.“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 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C ) A.投笔从戎戍边 B.等待朝廷察举 C.参加科举考试 D.投靠官吏幕僚
(四)元朝:(趋势:完善并发展)
1、措施:实行行省制度 ①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下 ⑴机构设置 设路、府、州、县。 ②边远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⑵行省权力: 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 到中央节制 2、评价: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 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措施
行政:______ 削实权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______ 控财权 中央掌控地方财权
3、评价
利:改变了唐末以来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造成“三冗” “二积”后患
疆域问题? 民族问题? 前车之鉴?
元与北宋 疆域比较图
蒙古帝国图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皇权与相权 的斗争
【当堂检测】
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 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 )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颁布“推恩令” C.设置刺史 D.实行三省六部制
2.元朝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的地方有( C ) ①河北 ②山西 ③山东 ④辽宁 ⑤西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概念: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 官的制度 标准: 门第 评价:不注重才能,只注重门第,世家大族子弟依 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 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隋唐宋元: 科举制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隋炀帝: 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汉朝:(趋势:加强)
1、汉初:郡国并行制 王国问题
2、王国问题的解决
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唐朝:(趋势:削弱)
唐中期开始在地方设置藩镇(节度使) 思考:
唐朝藩镇有何特点?藩镇势力的发展对中央集权带 来怎样的影响?
汉初郡国并行制 唐后期藩镇割据 宋朝地方分权制 元朝行省制 西汉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北宋二府三司制 元朝一省两院制 西汉察举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元科举制
一个 中心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两条 主线 中央与地方 的斗争
三个 演变 地方机构 的演变 中央官制 的演变 选官制度 的演变
相 ①性质: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同 ②目的: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结果: 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点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 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 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 然而止。 ──司马迁《史记》卷五七《周勃附子亚夫传》
特点:名义上为朝廷藩镇,实际上掌握地方上的政治、 经济、军事大权。 影响:发展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五代建立者简历
后梁:朱温, 后唐:李存勖, 后晋:石敬瑭, 后汉:刘知远, 后周:郭威, 原任宣武节度使 原任河东节度使 原任河东节度使 原任河东节度使 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共性何在?
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
本课知识结构:
1 、中央集权发展 ——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课标要求: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1.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2.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制度演变的特点。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汉武帝 3.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执行机构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卿
太 尉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汉朝
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 大事 削弱相权
(二)隋唐:三省六部制
1、演变过程: ⑴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 ⑵隋唐: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2、分工与职权
唐代三省六部制分工与职权
概念回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皇权
相权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2、“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 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中央
地方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从汉至元政治制度 的主要特点。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二)隋唐:三省六部制 1、演变过程: 2、分工与职权 3、评价: 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 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 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宋朝: 1、措施: ⑴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⑵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D.③④⑤
3.唐太宗时期,某年正月初三,忽报塞外敌人10万余众来犯中原 ,形势危急。于是皇帝急召众大臣商议对策。按制度规定其正确 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B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内容:中书省,掌决策; 门下省,负责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
历史重现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
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
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 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
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标准: 才学 方法: 分科考试 科举制的影响: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②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 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从世家 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这一制度为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问题生成: 上述材料说明汉初丞相地位如何,有何影响?
地位:丞相位高权重,国家大政要先听丞相意 见。 影响:威胁皇权。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汉朝
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 与军国大事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皇 帝 外朝
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
皇 帝 中书门下
(
(总揽大权)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财权)
(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宋朝: 1、措施: ⑴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⑵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2、影响: 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1)皇权与相权பைடு நூலகம்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与地方: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选官制度:
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 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总结巩固
秦 朝 : 建 立
皇帝制 三公 九卿制 郡县制
承上启下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 空前加强 四个时期 (汉唐宋元)
4、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汉朝 1、汉初:郡国并行制 王国问题
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 并行的制度。刘邦分封同 汉初汉高祖大封同姓诸侯王最终导致汉朝历史上一次 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 规模巨大的“七国之乱”。那么,汉高祖之后的汉朝统治 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 者是如何解决王国问题的呢?权,稳定天下。他分封给 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 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 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