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 (3)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案 新人教版

10 短文二篇【导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授课。
第一课时学习《答谢中书书》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高远,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无不让你心旌摇曳。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流动的山水诗,像画又像诗,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欲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将:将要。
歇:消散)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3.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欲,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4.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5.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6.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获奖教案: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梁时思想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链接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陶弘景的《答谢书书》就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语言赏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什么?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和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
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美在哪里?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推荐学习]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推荐学习]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b28338d284ac850ac02421e.png)
10 短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2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3)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导入一(情景导入):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导入二(复习导入):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交流背景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征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第10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掌握“四时、交辉、歇、颓”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体会作者的高雅情怀。
3.感知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情境导入】同学们,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给后人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标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出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2)学生展示朗读。
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3)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释义,疏解文字,并勾画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4)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4.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并翻译课文,老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讨论明确:山峰、水流、石壁、竹林、猿鸟、游鱼。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10 短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弄懂句子的含义。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1.重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资料助读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陶隐居集》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1.生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 2.重点实词(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3.一词多义(1)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3)自⎩⎪⎨⎪⎧自.非亭午夜分(如果)自康乐以来(从) 4.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5.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四、研读课文1.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0 短文二篇◇教材分析◇《短文二篇》选入两篇风格迥异的写景短章,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答谢中书书》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的日记,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1.诵读教学法。
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2.比较法。
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情分析◇1.重点:(1)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2.难点:(1)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道出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其雄奇险拔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
二、预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短文二篇

10短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弄懂句子的含义。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1.重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资料助读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陶隐居集》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1.生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能与.其奇者(yù)2.重点实词俱备(四季)(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3.一词多义(1)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3)自⎩⎨⎧自.非亭午夜分(如果)自康乐以来(从) 4.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5.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四、研读课文1.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短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10 短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背诵并默写课文。
积累一些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品味文章的韵律美,加深印象。
2.以谈话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的成果,巩固文言知识。
3.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找准分析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1.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把握《答谢中书书》一文巧妙的画面布局。
2.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一词的含义。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神州大地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知识链接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4.检查预习(1)重难字将歇.(xiē) 欲颓.(tuí) 沉鳞.(lín) (2)古今异义歇⎩⎪⎨⎪⎧古义:消散。
例:晓雾将歇.。
今义:休息。
2018人教版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10 短文二篇 公开课教案

10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一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
背诵并默写课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了解首尾呼应、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让我们来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一同感受怡神悦性的山水之美,体味作者寄情自然的高雅情趣。
【课件出示课题】同学们,谁来把你所查到的相关资料与大家分享分享?预设:【课件出示资料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医药家和文学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构思精巧,语言清新,是一篇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礼聘陶弘景,陶弘景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时人又称之“仙人”。
】同学们,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初读感知同学们,请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预设:【课件出示:颓(tuí)歇(xiē)鳞(lín)与(yù)】同学们,请听课文朗读,注意听准字音及停顿。
预设:【课件出示:1、四字句两两停顿。
2、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同学们,请齐读课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0 短文二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3.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4.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义,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反复朗读课文,尝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疏通文义。
4.关注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5.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个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文章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1.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相互映衬。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大自然的各种色彩相互配合,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10 短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2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10 短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2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教育最新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0 短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弄懂句子的含义。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1.重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资料助读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陶隐居集》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1.生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 2.重点实词(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3.一词多义(1)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3)自⎩⎪⎨⎪⎧自.非亭午夜分(如果)自康乐以来(从) 4.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5.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四、研读课文1.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短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背诵并默写课文。
积累一些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品味文章的韵律美,加深印象。
2.以谈话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的成果,巩固文言知识。
3.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找准分析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1.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把握《答谢中书书》一文巧妙的画面布局。
2.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一词的含义。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神州大地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知识链接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4.检查预习(1)重难字将歇.(xiē) 欲颓.(tuí) 沉鳞.(lín) (2)古今异义歇⎩⎪⎨⎪⎧古义:消散。
例:晓雾将歇.。
今义:休息。
(3)一词多义颓⎩⎪⎨⎪⎧夕日欲颓.坠落,动词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崩塌,灭亡,动词欲⎩⎪⎨⎪⎧夕日欲.颓将要,副词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名词欲.穷其林想要,动词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动词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副词 (4)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三、朗读指导朗读节奏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四、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与: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奇:指奇山异水。
2.重点句子翻译(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五、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示例: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之美。
2.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答案示例:“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高峰入云”至“沉鳞竞跃”分述,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叹总括前文。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是以哪个字统领全文的?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答案示例:以“美”字统领全文。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这是一幅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文章的结尾两句有何作用?答案示例:作者对美好景物发出感慨,并展开议论。
先以“实是欲界之仙都”总结前文,再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来证实文首“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之说。
这样首尾呼应,使得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鲜明地突出了主体部分。
3.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景物的?答案示例:观察角度:由仰视(高峰入云)到俯视(清流见底)到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时间跨度:由早晨(晓雾将歇)到黄昏(夕日欲颓)。
景物状态:有静景(高峰……俱备),有动景(晓雾……竞跃)。
感官冲击:有视觉(高峰入云),有听觉(猿鸟乱鸣)。
如此,描绘出一幅具有山水相应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俯仰结合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的山川美景。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中哪些字用得特别传神?答案示例:“乱”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
“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勃勃生机的景象。
“颓”运用拟人手法,不仅写出夕阳将落山的客观景象,还表现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是颓丧、低沉的。
“鳞”是鱼身上的一部分,说“沉鳞”,是以鳞代鱼,以局部代整体的借代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鱼儿跃出水面,在夕阳照映下鱼鳞和水面辉映出的粼粼波光。
“竞”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鱼的多和活泼,增加了愉悦的气氛。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有人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人认为流露了作者闲适归隐之意,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试分析本文的行文特点及表达效果。
文章以感慨发端。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下来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
阅读全文,则朗朗上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
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
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
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
“夕日欲颓”,势在必然。
“沉鳞竞跃”,变化突然。
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答谢中书书》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两文写作目的有何不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 维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答案示例:《答谢中书书》借景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和自己不热衷功名利禄的心志。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邀请裴迪共赏山中美景,委婉希望他不要热衷功名利禄。
六、课堂小结本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文章清幽隽雅,如诗一般优美动人。
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深入自然,去感悟自然,就会发现无数的美。
七、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分写⎩⎪⎨⎪⎧ 四季之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晨昏之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总写抒怀: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沉醉山水愉悦自得 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抽背课文,复习巩固生难字词。
二、新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文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
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三、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
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2.背景资料《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写于词人贬官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七月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其关入大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