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组织学课件 (69)

合集下载

组织学课件A绪论

组织学课件A绪论

16.10.2020
组织学 绪论
31
16.10.2020
组织学 绪论
32
16.10.2020
组织学 绪论
33
16.10.2020
组织学 绪论
27
16.10.2020
组织学 绪论
28
16.10.2020
组织学 绪论
29
细胞核: 染色质(DNA)-常、异
16.10.2020
组织学 绪论
30
细胞质:细胞器
1、线粒体:供能 2、核糖体:合成蛋白 3、内质网:粗面-合成和运输蛋白
滑面-合成脂质、解毒等 4、高尔基复合体:加工、浓缩、修饰 5、溶酶体:消化、水解 6、细胞骨架:微丝、微管、神经丝
组织学 绪论
9
16.10.2020
组织学 绪论
10
HE染色:苏木精(Hematoxylin)伊红(Eosin)染色
碱性染料
酸性染料
将嗜碱性物质(本身 酸性)染成紫蓝色
将嗜酸性物质(本身 碱性)染成粉红色
细胞核中的DNA、 RNA细胞质中的RNA
细胞质膜性结构 (线粒体、溶酶体、 滑面内质网)
16.10.2020
16.10.2020
组织学 绪论
4
16.10.2020
组织学 绪论
5
研究内容:
细胞 细胞间质
上皮组织
组织 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
器官
系统 人体
16.10.2020
组织学 绪论
6
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
16.10.2020
—结缔组织
—肌组织
组织学 绪论
—神经组织
7
二、组织学的研究技术

组织学和胚胎学 结缔组织ppt(共80张PPT)

组织学和胚胎学 结缔组织ppt(共80张PPT)

4、巨噬细胞
• 功能强大的免疫细胞,形态多样 • 随着功能状态改变而改变 • 功能不活跃→圆形、椭圆形
• 功能活跃→不规则(伪足)
• 巨噬细胞是血液单核细胞进入结缔组织后形成的
• 胞核小,胞质大(吞噬物、溶酶体、吞饮泡) 嗜酸性
巨噬细胞光镜像(HE染色)
巨噬细胞(含吞噬物)光镜像 (M巨噬细胞 P浆细胞 Eo嗜酸性粒细胞)
胞小而少,成行分布于纤维束之间。
• 2.软骨膜:包绕软骨表面的纤维结缔组织膜,分 两层:外层致密,含少量血管和结缔组织细胞, 内层疏松,含较多血管和细胞
• 3.软骨的生长和发育:
• (1)附加性生长(软骨膜下生长):软骨膜内 层的骨祖细胞向软骨表面不断添加新的软骨细 胞,产生基质和纤维,使软骨从表面向外扩大 。
• 内环骨板:骨髓腔面,与骨内膜紧密相接
• 哈佛系统(骨单位):位于内、外骨板间, 由10-20层同心圆排列的筒状骨板构成,中央 管(内有血管、神经)
• 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排列不规则
2、骨膜:除关节面以外,骨的内、外表面分别覆以骨内
膜和骨外膜。
骨外膜:包绕骨的外表面
骨膜
骨内膜:覆盖在骨髓腔面、骨小梁表面、中央管 及穿通管内表面。
五、软骨组织与软骨
• (一)软骨组织
• 软骨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 • 间质呈均质状,由半固体凝胶状基质和纤维构
成,基质主要成分为蛋白多糖和水分 • 软骨间质没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 软骨细胞所需的营养由软骨膜血管渗出供给
• (二)软骨
• 1.构造:软骨组织和软骨膜构成
• 分类: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

• 贫血:某些病理状态下,红细胞数量及形态、血 红蛋白的含量可发生改变,当RBC数低于300万个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01组织学绪论PPT课件

01组织学绪论PPT课件

7.细胞培养术(cell culture) • 把从机体取得的细胞在体外模拟体内的条件 下进行培养;培养组织块或器官则称组织培 养术或器官培养术。 • 用于研究细胞、组织的代谢、增殖、分化、 形态和功能变化,各种理化因子对活细胞的 影响。 • 培养条件:营养、生长因子、pH值、渗透压 O2和CO2浓度、温度,控制污染。 • 用相差显微镜观察。
扫描电镜图,血细胞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术
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和细胞化学 (cytochemistry)术是用化学或物理反应原理 显示组织或细胞内某种化学成分,并对其 进行定位、定量及其相关功能的研究。将 该技术应用于游离细胞的样品,则称细胞 化学术。
组织化学术: 组织中的某种结构成分与所加试剂发生化 学反应、并呈现某种颜色,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
体外培养的平滑肌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肌动蛋白)
8. 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 将组织学和材料学相结合,利用组织细胞
培养术在体外模拟构建机体组织或器官的技 术。
正在构建的有皮肤、软骨、骨、肌腱、骨 骼肌、血管、角膜等;其中以组织工程皮肤 较为成功,已成为商品用于治疗烧伤、皮肤 静脉性溃疡等疾病。
1)普通光学显微镜切片标本的制备方法
• 石蜡切片术(paraffin section): 取材、 固定、脱水、包埋、切片、脱蜡和 染色、封片。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染色法):
嗜碱性(basophilia):苏木精为碱性染料,可使 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胞质内的核糖体等结 构染成紫蓝色, 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 为嗜碱性。 嗜酸性(acidophilia):伊红为酸性染料,使细胞 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染成粉红色,易被 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酸性。 中性

组织学和胚胎学概述培训课件

组织学和胚胎学概述培训课件

组织学和胚胎学概述
15
其他染色方法
A嗜银性
B嗜铬性
组织学和胚胎学概述
C异染性 16
涂片
组织学和胚胎学概述
17
常用的光学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 (LM)
•是观察组织细胞微细结构最常用的工具
• • •分为
光学部分(起放大作用) 光镜的分辨率高达0.2μm 可放大1500倍左右

机械部分
组织学和胚胎学概述
A 维持细胞的完整性
B 选择性的进行物质交换
C 构成细胞屏障
D 构成细胞支架
E 参与细胞识别、黏连、运动
F 膜内嵌入蛋白的组功织学能和胚胎学概述
40
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新陈代谢与物质合成的重要场所
• (一)基质
• 无定形的胶状物质。细胞质的基本成分。
• (二)细胞器
• (三)包含物
• 细胞质内一些有形的代谢产物或细胞的贮存物质。如脂肪细胞的 脂滴,肝细胞的糖原、色素颗粒、分泌颗粒等。
组织学和胚胎学概述
45
2、核糖体—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基地
•电镜下近似球形的致密颗粒样结构。 •由RNA和蛋白质构成。 •两种存在形式: 游离核糖体:参与合成细胞自身需要的“内销性” 结构蛋白质和酶,如膜蛋白、抗原蛋白、受体蛋白、血红蛋白等。
附着核糖体:合成“外销性”输出蛋白质,如抗体、激素等。
组织学和胚胎学概述
组织学和胚胎学概述
第一章 绪论
组织学与 胚胎学
研究内容 研究技术 学习方法
组织学和胚胎学概述
2
一、研究内容
• 组织学: • 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功能关系的一门学科。
• 胚胎学:
• 研究人体发生发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1章:组织学绪论PPT教案

第1章:组织学绪论PPT教案
第7页/共35页
二、组织学发展简史和当代组织学
当代组织学: 20世纪后期,新仪器、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将组织学 引入分子水平;组织工程学技术拓展了组织 学的临床应用前景。
第8页/共35页
三、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审视角度 平面与立体 形态与功能
第9页/共35页
审视角度
染色方 法
HE染色
苏木精
光镜技术
伊红
嗜碱性结构: 细胞核 粗面内质网 游离核糖体等
第17页/共35页
嗜酸性结构:
细胞质基质 溶酶体、线粒体 等细胞器 胶原纤维等
第18页/共35页
染色方 法
光镜技术
(2)、特殊染色
HE染色法以外的所有染色法,通常是为 了显示某些用HE染色法显示不出的细胞 和结构。如:
第6页/共35页
二、组织学发展简史和当代组织学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Schladen(施来登)、 1839年动物学家Schwann(施万)分别发现 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植物和 动物的结构、功能和发生的基本单位。创立了 “细胞学说”。 19世纪后叶是组织学和细胞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放大倍数较高的显微镜,切片机和各种染料 的应用。已能较为正确地描述细胞结构,使组 织学发展为一门独立而系统的学科。
四、组织学技术简介
电镜技术
(二)电镜技术
发明:1932 年德国学者卢斯卡和科诺尔
⒈ 透射电镜术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电子束穿透样品(超薄切片)。放大倍数为几万至 几十万倍,分辨率可达0.2nm。标本在荧光屏 上呈黑白反差的结构影像。被重金属浸染呈黑 色的结构,称高电子密度 (electron-dense); 反 之 , 浅 染 的 部 分 称 低 电 子 密 度 (electronlucent)。

西北师范大学组织学课件31文稿演示

西北师范大学组织学课件31文稿演示
①浆液性腺泡 由浆液性腺细胞构成,该细胞多呈锥体形,其内粗面内质网 丰富,顶部含许多酶原颗粒,分泌物为稀薄而清的液体,富有酶物质(淀粉 酶)和少量粘液。
②粘液性腺泡 由粘液性腺细胞组成,胞质顶部充满粘原颗粒,。核常被挤 到基部压成半月状或扁平形,当分泌物排出时,核又复圆或椭圆形。其分泌 物为粘稠液体,主要为蛋白多糖。
(一)咽的形态位置 咽是肌性 器官,呈漏斗形,位于脊柱前面。
(二)咽的分部 分鼻咽部、口 咽部和喉咽部
(三)咽的组织结构 由粘膜、粘 膜下层、肌层、外膜组成。
三、食管
上与咽相续,下经膈的食管裂孔与胃的贲门相接。
食管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组成。特点是:粘膜 较厚,并形成7~9条纵行皱襞;肌层上端为骨骼肌,下端为 平滑肌,中端混合。
其余为平滑肌,一般为内环外纵两层
4. 外膜 为薄层结缔组织
第二节 消化管
一、口腔
(一)唇和颊
(二)腭
(三)舌
1舌的形态 舌是肌性器官, 分舌尖、舌体和舌根
2舌肌 属骨胳肌,分为舌内 肌和舌外肌,舌外肌 起于 附近骨上,止于舌内,有颏 舌肌、舌骨舌肌,茎突舌肌, 颏舌骨肌等,收缩时可以牵 拉舌;
舌内肌 起止均在舌内,有舌纵肌、 舌垂直肌和舌横肌,收缩时可改变 舌的形状。舌内外肌共同协调活动, 使舌运动灵活,适于搅拌食物、吞 咽、语言、发音等动作。
3.舌粘膜 舌的上、下面都被覆 有粘膜,它由复层扁平上皮和固有 膜组成,舌根部的粘膜内含有淋巴 组织集聚成的小结节,称舌扁桃体。 舌底面的粘膜较为平滑,背面则粗 糙不平有许多小突起,称舌乳头。
人的舌乳头有四种类型:丝状乳头、 菌状乳头、叶状乳头、轮廓状乳头。
味蕾 呈卵圆形小体,由支持细胞 和味细胞组成,能感受酸、甜、苦、 咸等味

组织学ppt课件

组织学ppt课件
8
3. 器官: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比 例、数量及方式组合成器官。
系统: 若干功能相关的器官构成 系统。
9
基本构成
细胞 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器官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 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感觉系统
系统
人体
10
细胞间质
一.细胞
1.细胞的形态
68
多极神经元
69
神经纤维与神经
(1)有髓神经纤维 (2)无髓神经纤维
神经: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构成神经
70
神经末梢
• (1)神经末梢:神经纤维的终末与其他组织所形成的 • 一种特殊装置。 • • 内感受器 •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 外感受器 • 本体感受器 • (2)种类: • 运动终板 •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 •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细胞外形 横纹 细胞核 细胞质
收缩特点
圆柱状 有 多 线粒体丰富
速度快、力量 大、易疲劳 是(随意肌)
梭形 无 1 线粒体较少
缓慢、不易疲 劳
短柱状 有 1-2 线粒体丰富
自动节律、缓 慢持久不易疲 劳
51
受意识支配
否(非随意肌) 否(非随意肌)
• • • • •
骨骼肌组织 (1)骨骼肌组织的结构 (2)肌膜和横小管 (3)肌 质 网 (4)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63
神经元
• 胞体 • (1)神经元形态 树突 • 突起 • 轴突 • • • 按突触数目分类 • • (2)神经元分类 • • 按功能分类 • • (3)突触的概念
假单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联合神经元

组织学和胚胎学-PPT课件

组织学和胚胎学-PPT课件
学习组织胚胎学的意义
三、组织学的研究方法
1、光学显微镜技术 切片标本的制作过程:
取材与固定
脱水与包埋
切片与染色
封固与保存 HE染色:苏木精(Hematoxylin)和伊红(Eosin)染色
阳离子碱性染料--蓝色
阴离子酸性染料---粉 红色
嗜碱性----苏木素----蓝色 嗜酸性----伊红----粉红色 中性----对两者亲和力都不强 亲银性----直接还原硝酸银---银微粒附着呈棕黑色 嗜银性----加还原剂还原硝酸银----银微粒附着呈棕黑色 异染性----染色后所呈颜色与所用的染料颜色不同
3、基底面
基膜 basement membrane
又称基底膜,为上皮基底面与深部结绨组织间的薄膜, 是由糖胺多糖和蛋白质构成的均质状膜,有支持和连 接作用,还是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 织进行物质交换。
质膜内褶 plasma
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部,由细胞膜向细胞质内陷而形成, 褶内有线粒体。质膜内褶可扩大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 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Membrane infolding
半桥粒
细胞基底面一侧有半个桥粒的结构将上皮细胞固定在
hemidesmosom 基膜上。
e
二、腺上皮和腺 glandular epithelium and gland
腺上皮:以分泌为主要功能的上皮。 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构成的器官。 腺细胞:构成腺的分泌细胞。
1.膜内成骨 2.软骨内成骨:
(1)软骨雏形的建立 (2)软骨周骨化 (3)软骨内骨化
1)初级骨化中心的出现 2)骨髓腔的形成
软骨储备区 软骨增生区 软骨钙化区 成骨区 (4)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和骺板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H+的分泌及H+—Na+交换

H+的分泌:主要在近球小管,而远球小管和集合管 有 H +—Na+ 交换和 K+—Na+ 交换,二者具有竞争性 H+—Na+交换: CO2 + H2O —H2CO3 — H+ + HCO3H+产生后由肾小管上皮细胞管腔膜将H+主动转运分 泌到小管腔液内,碳酸氢根离子则留在细胞内,形成 了一定的电位梯度,小管液中由碳酸氢钠解离而成的 钠离子被动扩散进入细胞内,以保持细胞内正负离子 平衡,这一过程称为H+—Na+交换。 对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 低渗尿(稀释尿):在饮用过量清水时或尿崩 症患者,水的重吸收率减少,尿的渗透压低于 血浆,称为低渗尿。 3.高渗尿(浓缩尿):尿的渗透压比血浆高,称 为高渗尿。可能是由于机体缺水造成的。
二、尿的浓缩和稀释机制
1.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逆流倍增学说 2. 直小血管对肾髓质高渗透压的保持——逆流交 换作用 髓袢升支粗段内低渗液的形成


②细段 大部在髓拌降支,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无 刷状缘,胞质染色较淡。腔面有少量微绒毛,细胞间 有交叉的侧突,上皮甚薄,有利于水和离子透过。


③远端小管
直部和曲部结构相似,管径较粗,由立方形上皮构成, 胞质弱嗜酸性,腔面无刷状缘。游离面微绒毛少而短, 基底部有纵纹,有基底褶和交叉的侧突。 远曲小管又盘曲于肾小体附近,末端接弓状集合小管



2. 钾的重吸收
对钾离子的重吸收有主动重吸收,又有分泌。滤液进 入肾小管中后,约有2/3的钾离子在近球小管被重吸 收,其余在远球小管被重吸收,随尿排出的钾离子基 本是由远球小管分泌出来的。 钾主动重吸收的机制不清; 钾的分泌是被动的,与Na+重吸收密切相关。
3. 碳酸氢根的重吸收


二、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1. 滤液的形成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液除血细胞和和蛋白质被滤 过进入肾小囊腔形成超滤液. 滤过膜: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肾小囊脏层。
2. 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滤过膜就像多层筛,它允许水和小分子溶质自由通 过,而大分子和血细胞不能通过,其滤过主要取决 于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总滤过面积、有效滤过压。
3、NH3的分泌

NH3的分泌: NH3是脂溶性物质,能通过C膜向组织 间液和小管腔液中扩散。由于肾小管液的PH较低, NH3向小管腔液扩散。 NH3的分泌与氢离子的分泌密 切相关。 NH3和H+进入小管腔液后,可结合成NH4+ . 小管腔液内常有许多强酸盐解离的正负离子, NH4+ 可由这些负离子结合成酸性的铵盐,随尿排出。 钠离子与氢离子交换后进入肾小管细胞中而后和细 胞内的碳酸氢根离子一起被转运回血。因此NH3 的生 成和铵盐的排出是同 H+—Na+ 交换相关联的。


集合管管径较粗,上皮细胞为立方形,胞质透明,细 胞排列整齐,分界清楚,乳头管起始处为单层柱状上 皮,在乳头管开口处移行为变移上皮。

(三)肾小球旁器 位于肾小体血管极的小三角区

①近血管球细胞 是入球小动脉在肾小体血管极处,管 壁平滑肌变成的上皮样细胞,胞质丰富,肌原纤维少,
含大量的粗面内质网、核蛋白体及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大 量中等电子密度的大颗粒。颗粒中含有肾素,调节血压。 近血管球细胞还可能产生肾性促红C生成因子,调节红细胞生 成
碳酸氢根不易透过管腔膜,必须同肾小管各段细胞分 泌的氢离子结合,生成碳酸。碳酸再分解成二氧化碳 和水,而二氧化碳是高度脂溶性物质,能迅速通过管 腔膜进入细胞内,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又生成碳酸。 碳酸进而分解成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氢离子由细 胞分泌到小管液中,碳酸氢根离子与钠离子一起被转 运回血。因此,肾小管吸收碳酸氢根离子是以二氧化碳 的形式进行。约有80%~85%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
缘——第2腰椎下缘,右肾相 当第12胸椎—一第3腰椎。

二、大体解剖


1.被膜 肾的表 面包有三层膜
肾筋膜 包肾和
肾上腺及周围脂肪 囊,由腹膜外组织 发育来 肾脂肪囊 是包 在纤维膜外面的脂 肪层。 肾纤维膜 致密 结缔组织,直接包 在肾表面,易剥离.

2.肾实质 分皮质和髓质
有效滤过压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 压和肾小囊内压。
3. 肾小球的滤过动力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 小囊内压) 4.影响滤过的因素: 滤过膜的变化 有效滤过压的变化 滤过率同有效滤过面积大小相关
三、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一)重吸收的方式
被动重吸收:由浓度差引起的扩散和渗透压力,以 及由电位差造成的静电引力,肾小管液中的水和溶 质依靠物理和化学的机制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 细胞外组织间液的过程。 主动重吸收: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使小管内的物质 逆着电化学差转运到小管外组织间液的过程。主要 有两种方式,一是靠离子泵或载体,二是通过胞饮.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
一、肾的形态位置 二、肾的大体解剖 三、肾的组织结构 四、肾血液循环特点 五、肾的神经支配



一、肾的形态位置
肾是实质性器官,形似蚕 豆,红褐色,质柔软,表 面光滑,外侧缘凸隆,内 侧缘中部凹陷,其开口称 肾门 肾器 官,左肾相当第11胸椎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高-入球小动脉直径粗于出球小动脉
球后毛细血管和直小血管胶体渗透压高

五、肾的神经支配
• 人的肾具有丰富的神经支配,主要是由脊髓胸段第 12节和腰段1、2节发出的交感神经。其纤维末梢主 要分布于入球和出球动脉上,同时也支配肾小球旁 细胞。
第二节

尿的生成
一、尿的成分与性质 二、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三、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四、肾的分泌作用及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3. 稀释尿或浓缩尿的最后形成
4. 影响尿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1、逆流倍增学说--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
髓袢是“U”形管结构,其中液体逆向流动形成逆向系统,是形 成髓质组织间液高渗浓度的重要结构。
4.葡萄糖的重吸收

滤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葡萄糖由肾小管细胞膜的载体主动转运,且与钠离子 转运有密切关系。钠离子不足时,常导致葡萄糖的重 吸收减少。所以葡萄糖要和载体及钠离子结合成三者 的复合物才能穿过细胞膜被重吸收回血。
5.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滤液中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和肽。 氨基酸重吸收机制与葡萄糖的重吸收基本相似,也 需要钠离子存在。 滤液中的蛋白质和肽流经近球小管时,由近曲小管 的上皮细胞以胞饮方式被重吸收,转运方式属于主 动转运。

(二)肾小管对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1. 钠和氯的重吸收:

钠离子99%被重吸收送回血液。其中,近球小管前半 段对钠离子的重吸收量最大(是主动吸收)约吸收 65%—70%,远曲小管约10%,其余分别在髓袢细段、 粗段和集合管内被重吸收。
氯离子也有99%被重吸收,主要是被动吸收。在近球 小管,由于Na+重吸收造成的电位使CI-被动重收;在 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CI-。
一、尿的成分与性质

尿量: 正常成年人每昼夜排出的尿量为1000 ~ 2000 ml,平均为1500ml 尿的正常化学成分: 95%~97%为水,3%~5% 为溶质,溶质以电解质和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为主,电解质以Cl、Na、K三种离子较多;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以尿素最多。 尿的理化特性 :淡黄色,PH4.5~8.0随食物不 同而不同.



三、肾的组织结构
肾实质主要由肾单位、集合 小管和少量结缔组织组成 (-)肾单位 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 单位,由一个肾小体和与其 连接的上皮性肾小管构成, 每个肾约有100~200万. 1.肾小体 位皮质迷路和 肾柱内.包括血管球和肾小囊 血管球 球形的毛细血管网


肾小囊 是肾小管盲端凹陷成的双层球状囊。壁层为 单层扁平上皮,与肾小管相连,脏层紧贴在血管球毛 细血管外面,其细胞具有突起,称足细胞。壁、脏层 间的窄胜称肾小囊腔。 滤过膜:有孔内皮、基膜、足细胞之间裂孔 2.肾小管 ①近端小管

6.尿素的重吸收

正常人体内肾小球滤 液中的尿素约有30% ~ 40%被肾小管重吸 收,重吸收是被动的 弥散作用,部位主要 在近球小管,其次是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四、肾的分泌作用及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1. H+的分泌及H+—Na+交换 2. K+分泌及K+—Na+交换 3. NH3的分泌

第十章

排泄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 第二节 尿的生成 第三节 尿的浓缩与稀释 第四节 肾功能的调节 第五节 排尿活动及其调节 第六节 脊椎动物的肾外渗透调节器官
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泌尿系统的功能: 1.排出代谢废物,如尿素、 尿酸、肌肝等,绝大多数 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2.调节机体水盐代谢和酸 碱平衡。 3.分泌生物活性物质,如 肾脏可产生肾素、前列腺 素和红细胞生成酶等。
皮质 位于表层,呈红褐色,并伸入筋质形成肾柱。
髓质 位于皮质深层,颜色较淡,致密而有条纹,由
15~20个肾锥体组成。自髓质呈辐射状伸入皮质的条 纹,称髓放线。锥体的头向内伸入肾小盏,形成肾乳 头,乳头上有乳头管的开口

l~3个肾乳头包被一肾小盏,2~3个肾小盏再合并成 一肾大盏,约 2~3个肾大盏汇合成肾盂,出肾门移行 为输尿管。 一个肾锥体与它所连接的皮质组成一个肾叶,每条髓 放线与其附近的皮质迷路组成一个肾小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