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d_山东省聊城四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乡土情结39

合集下载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 想北平导学案1 苏教版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 想北平导学案1 苏教版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想北平导学案1 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预习思考1.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字形。

廿.七黏.合辜.负菜圃.粘.贴匀调.什刹..海愧.杀2.作者介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

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

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

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

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

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

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满族。

父亲舒永寿清朝皇城护军,正红旗。

母亲马氏,贫苦出生,正黄旗。

(所以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北平更多的是属于平民的北平)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当“立春”。

老舍是他的笔名。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

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

)很浓。

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3.3 乡土情结 导学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3.3 乡土情结 导学案1

乡土情结【理论支持】《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规定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在阅读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圈点勾画、感情朗读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感受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的真挚感情。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2.了解文中乡土情结的内涵,作者大量引用的古诗文的意思和作用。

3.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魂牵梦萦.()忐忑..()不安田塍.()悠邈.()崎岖..()三匝.()铩.()羽而归欷歔..()方兴未艾.()桑梓.()搭讪.()发轫.()濠.()水翰苑.()缔.()造翘.()首二、知人论世柯灵少年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

一生喜欢读书,有深厚的丈学功底,是一位世纪文化老人。

1926年在上海《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

解放前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掠影集》,建国后主要从事电影创作,代表作品有电影剧本《腐蚀》、《为了和平》、《不夜城》、《春满人间》、《秋瑾传》(根据夏衍剧本改编)等,其他代表作品有散文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等。

三、写作背景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

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

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四、整体感知全文的思路结构:第一部分(第段):第二部分(第至段):第三部分(第段):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1.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音乐王维的《杂诗》,营造悠远深情的氛围,将学生带入思乡的情境中。

高中语文 313(乡土情结)1 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学案

高中语文 313(乡土情结)1 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学案

《乡土情结》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重要字音、字形、名句。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搭讪.( ) 悠邈.( ) 谪.居( ) 田塍.( )屹.立( ) 魂牵梦萦.( )侘傺..( ) 蕞.尔( )忐忑..不安( ) 翰苑.( ) 桑梓.( ) 篱角三匝.(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愁肠百节( ) 纹身( ) 秋篷( ) 良晨美景( )功拜垂成( ) 发韧( ) 儒染( ) 根深帝固( )3.成语积累。

(1)指失意或失败,灰溜溜地回来。

是一个贬义词。

( )(2)比喻留恋本土,不愿意轻易搬迁。

是一个中性词。

( )(3)事物正在兴起、发展,没有停止。

常用于新兴事物。

(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王维《杂诗》)(2)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宋之问《渡汉江》)(3)国家兴亡, ______________。

(明末清初·顾炎武)(4)_____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5)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晋·陶潜《归园田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

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 想北平导学案2 苏教版必修1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 想北平导学案2 苏教版必修1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想北平导学案2 苏教版必修11.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

1.《想北平》结束段落的鉴赏分析《想北平》最后一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包含的情感很复杂。

这篇散文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住在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文章。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他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2.积累诗歌《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房屋。

2.尔:如此。

3.日夕:黄昏之时。

4.相与还:成群结伴而还。

5.真意:自然意趣。

忘言:不可言说。

后两句的意思是,自己从大自然中得到的意趣,不可言说。

评析: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

“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 十八岁和其他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 十八岁和其他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十八岁和其他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1.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字形。

○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词义:迷惘.炫.耀晨曦.沉湎.溺.爱粘.着抹.煞急躁.怪癖.摭.拾诧.异憎.厌折.磨甫.健坦.率横.蛮祈.祷遨.游翱.翔琐.碎茁.壮引吭.试啼容销.金镜历.历在目其乐融.融废寝.忘食●注意以下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涉猎:粗略地阅读。

敷演:叙述并发挥。

也作敷衍。

抹煞: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摭拾:拾,捡。

多指袭用现成的事例或词句。

远足:比较远的徒步旅行。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多用来形容正在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

怨天尤人:抱怨天,埋怨别人。

形容对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归咎于客观。

2.整体感知亲情,人类社会从远古就有的一种最为朴素、最为原始,也最为绵长的情感。

一个人从脱胎于世,便构成了他与父母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缘分,于是有了漫漫人生路上相依相守、同呼吸共命运的经历与责任。

对这个世界来说,你可能只是一个人,但对某些人来说,你可能就是整个世界。

《十八岁和其他》是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的箴言。

这是台湾作家杨子在儿子十八岁生日到来的时候,同儿子东东进行的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

细读全文,梳理感知杨子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哪些方面的人生体悟(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请与你的父母共读这篇文章,读后请与他们分别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和“孩子,我想对你说”为题作一次书信交流,并请将交流后的书信带到课堂。

自主探究●杨子在文中说“让我以这样的心情来祝贺你的十八岁生日”,“这样的心情”是怎样的心情?●对于“两代人的矛盾”产生的原因,杨子提出了哪些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与同学共读父母写给自己的信,交流感悟与收获。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1 苏教版必修1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1 苏教版必修1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1 苏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2、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预习思考1.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字形。

僇.人惴栗..施.施.茅筏.箕.踞.衽.席攒.蹙.引觞.满酌.萦.青缭.白培塿...垤...灏.气冥.合颓.然遁.隐岈.然斫榛莽2.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3.作者介绍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

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26岁中“博学宏词”科,授官集贤殿正字。

后改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事。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柳州刺史。

在柳州任职时,主持开挖水井,兴办学校,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

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

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

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游记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他的游记散文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注重对景物客观细腻地描写,同时他又将这种游记体散文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特别是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主观情感融合在对景物的描绘之中,正好合了清朝学者王国维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是“永州八记”⑴《始得西山宴游记》⑵《钴姆潭记》⑶《钴姆潭西小丘记》⑷《小石潭记》⑸《袁家渴记》⑹《石渠记》⑺《石涧记》⑻《小石城山记》。

山东聊城四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劝学

山东聊城四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劝学

1、积累第二段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用法,了解本段的内容.2、继续学习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的方法,提高理论说理的能力.1.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字形。

须臾.跂.而望矣闻者彰.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生.非异也蛟.龙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爪.牙蟹.六跪而二螯.蛇鳝.●第二段内容概要: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翻译: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翻译: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翻译: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翻译: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第二段中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每组比喻包含了什么意思?背诵并默写本段文字善用比喻铸华章——学会比喻论证一、1、比喻论证法。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2、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

3、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喻描绘,比喻评价,比喻说理。

二、【学会比喻描绘】1、取身边自然景物作喻体,俯拾之间,即成精彩。

如作者为了论证“平凡却自豪”的观点进行了精彩的比喻。

示例: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虽然并不芳香耀眼,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辽宁高考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2、屈原投江这一段,为文者何止千万,唯有运用了比喻的形象描绘才可回味无穷。

示例:我无法想象“剖肝沥胆效英才”的屈原以一副怎样的面貌在汨罗江畔绝望的挺立和孤傲的苦吟。

《离骚》名垂千古,有人说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与超越,我想屈原更是以一种青鸟折翅的悲伤徘徊在绝望里,通身的长袍翻飞在朔风中,以一种不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超越了偏激与豪迈,纵身跃下了汨罗江!——任艳《折翅的青鸟》3、要写“跑的体验”却从他物的比喻入手,形象的描绘中一步一步靠近主题。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 劝学导学案3 苏教版必修1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 劝学导学案3 苏教版必修1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劝学导学案3 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掌握第三段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

2.了解前三段内容。

3.明确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4.背诵全文。

预习思考概论: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合作讨论●●疏通文意,注意文言知识。

第三段内容概要: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翻译:◆句解:先用两个比喻,以“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善成德”,正面论述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翻译:◆句解: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方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的目标。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翻译:◆句解:用“骐骥”“驽马”两个比喻作对比,说明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句解:用“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两个比喻对照,说明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第四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三 乡土情结教案 苏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第四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三 乡土情结教案 苏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江苏省常州金坛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三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必修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常州金坛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三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常州金坛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三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乡土情结一.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1.什么是“乡土”?2.什么是“乡土情结?作者在文中例举了乡土情结的哪几种情况?(1)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唐·刘皂《渡桑乾》)为什么反认他乡是故乡?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表达对家乡深切的思念(2)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此诗关键在哪两个字?表达什么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比较“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贬居岭外,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时间越长,思念和担心越浓越重,既盼音书又怕音书。

在逃归途中,接近家乡,原先的担心忧虑似乎要变成残酷的现实,与家人团聚的梦想将会粉碎。

所以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他乡遇故知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唐·崔颢《长干曲》)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一个女子因长久离乡,漂泊在外,听到乡音,不顾娇羞与男女有别的大防,主动和陌生男子搭讪,更表现其思乡之切,不能回乡,哪怕听一听乡音,能见到陌生的同乡也是好的。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乡土情结》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乡土情结》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乡土情结》【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题为《乡土情结》,核心内容为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文学作品、电影作品和生活实践的研究,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意义,激发学生对乡土的认识、关注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本单元的教材选编自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有明清小说、雷雨、银翼杀手、芳华等,涵盖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的表达,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适合学生进行思辨和探究。

【二、教学目标】1.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乡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表现形式。

2.通过文学作品、电影作品和生活实践的研究,感知乡土情结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对乡土的认识、关注和热爱。

3.借助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理解乡土文化与国家文化、世界文化的关系。

2.通过文学作品、电影作品和生活实践的研究,加深对乡土情结的感知和认识,激发对乡土的关注和热爱。

3.通过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题,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阅读兴趣。

2.讲授法:通过讲述、解说、演示等多种方式,系统介绍乡土文化的内涵、特点、发展历程和表达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和知识结构。

3.讨论法:通过问题提出、交流回答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辨精神。

4.阅读法:通过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启发学生的感性认知和思维方式。

【五、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第一课时:乡土情结1. 导入(10分钟)由学生展示自己的家乡、讲述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引发对乡土情结的共鸣和关注。

2. 课堂讲授(20分钟)介绍乡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意义,分析乡土情结的产生和发展,探讨乡土文化的传承与振兴。

山东省聊城四中高中语文 乡土情结学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聊城四中高中语文 乡土情结学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聊城四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学案15:乡土情结学习目标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3. 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预习思考魂牵梦萦.()忐忑..()不安怯.()生生田塍.()悠邈.()崎岖..()三匝.()蕞.()尔铩.()羽而归谪.()居欷歔..()方兴未艾.()桑梓.()屹.()立搭讪.()褪.()色发轫.()濠.()水翰苑.()缔.()造翘.()首杀戮.()谛.()听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2.作家作品:柯灵,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作家。

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

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

他的散文文字精致清雅,立意高调极品。

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3.背景介绍: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

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

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合作讨论2. 本文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分析它们起到的作用。

课后作业写一段以“思乡”为话题的短文。

自助餐(1)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①绮窗②前,寒梅著花③未。

【注解】①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②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③著花:开花。

【评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格式:乡土情结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格式:乡土情结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格式:乡土情结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中关于乡土情结的表述及内涵。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3)学会运用乡土情结进行写作。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开展课堂讨论,分享对乡土情结的理解。

(3)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自己的乡土情怀。

(2)关注家乡的变化,传承家乡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乡土情结。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运用乡土情结进行写作。

2.教学难点:(1)理解乡土情结的内涵。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关于故乡的诗歌、散文,分享自己的故乡情怀。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勾画出生词、难句,查阅工具书或向同学、老师请教。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乡土情结。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乡土情结的理解。

5.修辞手法分析(1)学生自主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修辞手法的作用。

6.写作练习(1)以“我的故乡”为题,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相互批改,提出修改意见。

(3)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点评。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关注家乡的变化,传承家乡文化。

四、课后作业1.深入阅读课文,体会乡土情结的内涵。

2.收集关于故乡的诗歌、散文,进行阅读、分享。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我的故乡”为题,写一篇作文。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乡土情结。

课堂对话示例: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乡土情结呢?生1:我觉得乡土情结就是对故乡的一种深深的眷恋。

生2:我觉得乡土情结是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语文苏教版必修一《乡土情结》教案

语文苏教版必修一《乡土情结》教案

语文苏教版必修一:《乡土情结》教案《乡土情结》教案总课题月是故乡明总课时第 5 课时主备人郝翠玲课题乡土情结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课程分析柯灵先生的这篇美文《乡土情结》以故园之思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结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本文在行文上的最大的特色是以诗歌来联系文章,以古典思乡诗歌的丰富内涵来诠释思乡的"情结",也丰富和深化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抓住诗词理解来组织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迅速抓住文章的结构,也能在诗词的分析品味中理解"小家"与"大家","离家"与"归家",乡土情结与爱国情怀的内涵与关系,又能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诗词的能力。

学情分析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一改传统的主要由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演讲式"、"超市式"(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抢答式"和"互动式"等方式,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设计理念要求学生用文本研读的方法走进文本。

指导学生与文本、编者对话,在对话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深入体会乡土情结深层含义。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2、学会鉴赏抒情性散文3、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所引用的古典诗词,明白其在理清文章结构和内容方面的重要作用;2、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分析鉴赏能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备课札记一、新课导入以余光中的《乡愁》入导:"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淡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由自己的背井离乡升华到台湾的背井离乡,远离大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柯灵的《乡土情结》,看一下他是怎样完成思乡主题的升华的。

山东省聊城四中高中语文 师说学案3 新人教版

山东省聊城四中高中语文 师说学案3 新人教版

山东省聊城四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学案9:师说3学习目标1.掌握第三、四段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

2.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3.背诵课文。

预习思考文言知识积累1.古今异义词: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③吾从而师之古: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今:是一个连词。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一般人;今:很多人。

2.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同“授”,教授或师焉,或不焉。

同“否”3.词类活用:①吾从而师之:名——意动。

②吾师道也:名——动。

③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形——名。

④耻学于师:形——意动。

⑤圣益圣,愚益愚:形——名。

⑥不耻相师:形——意动。

⑦孔子师郯子:名——意动。

3.特殊句式:①判断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②被动词不拘于时。

译:不被时俗束缚。

③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④介词后置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⑤省略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

谈谈本文的语言特色(1)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

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连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2)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针、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联,历历如贯珠。

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高中语文必修一《乡土情结》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乡土情结》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乡土情结》教案学习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及主旨,体会文章中的大量诗文,拓展思维空间。

②过程与方法:体会西方大量引用诗文、史料、典故的意图。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①学习文中相关诗文,拓展思维空间:体会乡土情结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内涵。

②准确解读“乡土情结”的文化意蕴和时代内涵,在编者评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思考。

学生自己写出文中引用诗文诗词的原文,进行拓展阅读。

方法点拨:学会用评点的方法解读文章。

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其他文章作比较阅读。

课型:自学自测㈠、自学要求: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准确解释生词;根据课文注释,了解相关文学常识;记住课文中引用诗文。

㈡、自测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魂牵梦萦()酒阑灯灺()忐忑不安()怯生生()搭讪()悠邈()褪色()崎岖()田堘篱角()三匝()侘傺()铩羽而归()门扉()怡然自得()谪居()欷歔()发韧()含辛茹苦()桑梓()蕞尔()翰苑()濠水()屹立()2、辨析下面形近字并组词:啜()娇()寥()掇()骄()廖()缀()矫()谬()辍()戮()缔()稍()谛()梢()蒂()3、解释下列词语:功败垂成:流离失所:情不自禁:根深蒂固:返本还原:寄人篱下:发韧:方兴未艾:悲欢离合::桑梓:休戚相关:含辛茹苦:风雨同舟:屹立:铩羽而归:愁肠百结:4、文学常识:。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 师说导学案1 苏教版必修1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 师说导学案1 苏教版必修1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师说导学案1 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文体以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大体内容。

2.掌握第一段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

3.鉴赏并掌握本文运用正反论证和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4.背诵课文。

预习思考1.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字形。

犹且.愚.人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巫.医乐.师句读.阿.谀.经传.郯.苌弘..蟠.贻.2.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溢“文”,故世人又称“韩文公”。

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

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

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

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

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4.关于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

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

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高中语文 3.3《乡土情结》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3.3《乡土情结》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3.3《乡土情结》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及主旨,体会文章中的大量诗文,拓展思维空间。

2、体会本文大量引用诗文、史料、典故的意图。

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学习重点】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2.了解文本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

【学习方法】: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课前预习】:1、题目解说:情结,指心底的情感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乡土情结指故园之思、故国之爱、故土之恋和爱国主义情怀。

2、作者介绍: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剧作家,著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剧本《腐蚀》。

他以杂文针砭时弊,以散文体察世味,以剧作缩写世态。

柯灵精心锤炼语言,以创作态度谨严见称。

3、写作背景: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

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深有体会。

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

4、预习字词:魂牵梦萦()忐忑()不安怯()生生悠邈()崎岖()三匝()铩()羽而归谪()居欷歔()桑梓()屹()立搭讪()发轫()濠()水翰苑()5、填空①“慈母手中线,。

”这是诗人在《》一诗里的句子。

②男儿何不带吴钩,。

③“,不敢问来人。

”出自的《》。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

”这是的名句。

⑤唐代在《》中写到“,还乡须断肠。

”6、体会主旨,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

本文以为线索,由“小家”到“”,由“离家”到“”,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又将这思乡之情升华为之情,本文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园,对,对的热爱之情。

7、下列各句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A、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山东省聊城四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综合检测1

山东省聊城四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综合检测1

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屹.立(yì)炽.热(chì)桑梓.(zǐ)锲.而不舍(qiâ)B.跬.步(kuǐ)枕藉.(jiâ)翘.首(qiào)酾.酒临江(shī)C.吮.吸(shǔn)巷.道(hànɡ)摭.拾(zhã)人头攒.动(cuán)D.麻痹.(bì)按捺.(nài)蛮横.(hânɡ)自怨自艾.(y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殉职抛锚熠熠闪光怨天尤人B.欠收发轫斑斓锦缎直接了当C.纹身烟垢出类拔萃铩羽而归D.遨翔惦念出人头地良晨美景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句是A.某些人以祸起萧墙....来解释巴尔干地区战争危机的本源,显然是不公允的。

B.你毕业时送给我的那支钢笔,我敝帚自珍....,一直保存着。

C.家乡遭到水灾,全国人民热情支援,我们这些在外地的同乡人感同身受....,都表示要努力工作,报答全国人民的关怀。

D.他苦心孤诣....地在沙漠植物研究领域进行探索,成就卓著。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春华印染厂本着降低成本、保证质量为原则,改进了工艺。

B.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

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对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C.《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D.她把积攒起来的400元零花钱,资助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赵长波,确保他能够支付读完小学的学费。

5.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⑴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

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

⑵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①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乡土情结》导学案-word文档资料

《乡土情结》导学案-word文档资料

《乡土情结》导学案乡土情结学案教学目标:1. 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3. 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教学方法: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引入: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

人,对家乡总有很深的情感,离开了家乡,会有一种乡思乡愁涌起,自然会思念、眷恋家乡。

我们同学再过两年也会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到时候远离了故土,你猛然间听到苏州话,看到家乡人,会觉得特别的亲切。

同乡人在一起交谈,总离不了谈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的人和事。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为什么泪汪汪,因为彼此都在想念家乡了。

思乡之情,也是人之常情。

可是我们平时只知道思乡,可能没有深入的想想,人为什么会有思乡之情呢,这种情感又有什么内涵呢,思乡之情有什么积极之处呢,这种情感是应该压制还是应该弘扬呢。

思乡情结,值得我们思索,值得我们回味。

作家往往想得透彻,思考得深入,这篇散文<乡土情结>就写出了乡土情结的深层内涵,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一起来体会乡情的内涵。

二、检查字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魂牵梦萦(yíng)忐忑(tǎn tâ)不安怯(qiâ)生生田塍(chãng)悠邈(miǎo)崎岖(qí qū)三匝(zā)蕞(zuì)尔铩(shā)羽而归谪(zhã)居欷歔(xī xū)方兴未艾(ài)桑梓(zǐ)屹(yì)立搭讪(shàn)褪(tuì)色发轫(rân)濠(háo)水翰苑(yuàn)翘(qiáo)首杀戮(lù)2.解释下列词语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 师说导学案2 苏教版必修1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 师说导学案2 苏教版必修1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师说导学案2 苏教版必修11.掌握第二段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

2.鉴赏并掌握本文运用正反论证和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背诵课文。

《师说》概论《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从理论上论述师道的文章。

它的思想意义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师道的观点,是有创见的,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精髓,为我国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比较进步的见解。

《师说》这篇文章虽然只有456个字,但它精湛的思想却一直影响着历代教育工作者,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中珍贵的教育文献。

是一份宝贵的教育遗产。

《师说》中所论述的观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师和“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是阐述教师标准的,意思是一个教师没有一定的“道,”那就不成其为教师,“道”是师存在的基础,是师存在的前提条件,师道不可分离。

我们将“道”理解为一种主义、信仰和理想,那么它就是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教育思想。

教师承担的社会职责是离不开政治信仰和理想的。

离开政治信仰的教师是不存在的。

(2)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师说》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对教师的职责进行了论述。

这个论述从韩愈作《师说》起至今一直在启示着教师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天职,这个论断的生命力就在于韩愈很大程度上提示了教师的职责这一客观真理。

韩愈所说的“传道”当然指的是传儒家之道,传儒家修身、齐家治国评天下之道。

授业是指讲古文六艺之类的儒家经典,受到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

解惑则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解答学生在“道”与“业”两方面的疑。

他认为上述三项任务是紧密相联的,但传道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传道是目的,是方向,授业解惑是进行传道的过程和手段。

三是有主有次前后有序,职责分明地论述了教师的工作,在当时起到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开创一代师风的作用。

(3)“圣人无常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3. 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1.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字形。

魂牵梦萦()忐忑()不安怯()生生田塍()悠邈()崎岖()三匝()蕞()尔铩()羽而归谪()居欷歔()方兴未艾()桑梓()屹()立搭讪()褪()色发轫()濠()水翰苑()缔()造翘()首杀戮()谛()听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2.作家作品:柯灵,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作家。

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

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

他的散文文字精致清雅,立意高调极品。

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3.背景介绍: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

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

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1. 请分析乡土情结的内涵在文中是如何深化的。

2. 本文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分析它们起到的作用。

写一段以“思乡”为话题的短文。

课文引用的古诗文简析。

(1)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①绮窗②前,寒梅著花③未。

【注解】①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②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③著花:开花。

【评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2)《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说明】这曲词,是《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所唱的妙文。

杜丽娘于“姹紫嫣红开遍”之时,看到了“断井颓垣”,想纵是“良辰美景”,也难抵韶光易逝,繁华背后的苍凉,一个“遍”字,看透了人间! 这《牡丹亭》的戏文也让大观园里的黛玉暗自神伤。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黛玉听到梨香院内女孩子们演习《牡丹亭》戏文:“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黛玉听到这八个字,真切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短暂,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于是“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3)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说明】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借助于细节描写传达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写人的心理活动,“行人临发又开封”则是一个有高度典型性的细节,也是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

这个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乡思”变得具体可见。

(4)李商隐《夜雨寄北①》: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②夜雨时。

【注释】①寄北:一作“寄内”,“内”,指妻子。

 ②巴山:泛指巴蜀地区。

【说明】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作者却跨越了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5)刘皂《旅次朔方》: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我”在并州做客已经数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

(6)宋之问《渡汉江①》: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解】①汉江:即汉水,这里指流经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

②岭外: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

【评析】此诗为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所作。

诗人被贬岭外,家中音讯早已中断,漫漫严冬过去,又经历一个春天。

战祸频仍,父母年迈,都使诗人归心似箭。

可是,离家越近,越怕听到不好的消息。

“怯”、“不敢”,将欲问又不敢问,复杂微妙的心理极真切地表达了出来。

《渡汉江》是宋之问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小诗,它之所以动人,自有其独到的地方。

宋之问一生曾经历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岭南是在神龙元年(705)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第二年便逃归洛阳,匿居友人张仲之家里。

这首小诗就是他逃归途中所作。

广东罗定县与广西岑溪县接壤,地处偏远的群山之中,西有云开大山,东有大云雾山,古时交通极为不便,音书难达。

诗的开头“岭外音书断”,就是指诗人贬罗定后,与家人断绝了音信。

可是下句说:“经冬复历春”,从寒冬到新春这漫长的时日里,未得到家里一点消息,岂能不挂怀?这似乎有为自己北逃作辩解之意。

第三句反说:“近乡情更怯”,既是渡汉江,又是近乡,这个地方必是襄阳无疑了。

襄阳是唐代东西两京通向江南、岭南必经的要道。

过襄阳向北即是河南境。

正所谓,“便下襄阳向洛阳”。

洛阳南郊有宋之问的陆浑山庄,洛阳已经指日可达,诗人很自然地产生了“近乡”的感觉。

经历了千辛万苦翻山越岭,终于接近家乡了,本该万分激动,一个“怯”字,完美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态、情态与形态。

他怯生生的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担心自己会听到不幸的或可怕的消息。

同时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更使他心情复杂,不敢见乡人。

本诗影响深远。

李商隐《无题》诗也抒发过相同的心情:“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

”这些诗句,都把欲听、盼听而又怕听和欲见、急见而又怕见的微妙心情表现得很出色。

宋之问此诗,情真、语真、意真,故能打动读者。

(7)崔颢《长干行(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注解】(1)长干行:一作“长干曲”,属乐府《建筑材料曲歌辞》,原为长江下游一带的民歌,内容多写船家妇女生活的。

(2)君:你,指男方。

(3)妾:女子自称。

横塘:堤名。

三国时吴国,沿秦淮河南筑堤至长江口,称为横塘。

旧址在今南京市西南。

(4)借问:请问别人。

(5)或恐:也许,表示猜测的意思。

【评析】从文字上看写得极为朴实平白,并不深奥,但情感真挚,清新自然。

此诗用白描的方式塑造了一位船家女大胆、热情和聪慧的形象。

(8)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①,报得三春晖②。

【注释】①寸草心:小草。

茎中抽出的嫩芽。

 ②三春晖: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

即阴历正月、二月、三月。

晖,阳光。

【评析】苏轼《读孟郊诗》云:“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这一首,真是从肺腑中流出的。

写的是最普通的慈母缝衣场景,选的是最常见的阳光照耀小草的比喻,用的是朴实无华、通俗如画的语言,歌颂的是人人都感受过的母爱,但由于这是从一个渴望报答母爱于万一的好儿子的肺腑中流出,所以感人肺腑。

(9)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评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当地女子的美丽容貌。

赞美依恋江南为本词主旨。

游子每每思乡,而这两句却一反常情。

何故?关键在“未老”两字。

青春年少游兴正浓,离开如此迷人之地,岂不是要愁肠寸断?依恋江南胜过故乡之情,一语道尽。

其潜台词是:希望老年能回乡,但“中原沸乱”,实在是有家难归啊!(10)孟浩然《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释】(1)寂寂:指处境落寞,毫无希望。

竟何待:还等待什么呢。

(2)朝朝:天天。

(3)欲寻芳草:指回去隐居。

(4)惜:可惜,即舍不得的意思。

故人:指王维。

违:分离。

(5)当路:指居重要地位的人,即当权者。

假:宽假,这里指援引的意思。

(6)知音:知心朋友,这里指王维。

(7)寂寞:指寂寞清贫的生活。

(8)掩:关上。

【评析】这首诗是孟浩然离开长安,留别王维而作的。

在这即将离开帝京长安,向友人告别的时候,心情自是抑郁和忧伤的。

全诗语言明净,情致深婉,直抒胸臆,自然真挚。

本诗语淡味浓,如话家常,毫无斧凿痕迹,却把落第后的凄苦、辛酸、失望、怨忿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颇为感人。

(1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①适俗:适应世俗。

韵:情调、风度。

②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③羁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说明】《归园田居》共五首。

这一首诗自述辞官归田是适合本性的,体会到摆脱官场的羁绊在农村过着淳朴生活的乐趣。

他所写的宁静和平的田园景物,并不是久经战乱的柴桑农村的真实面貌,而是他当时心境的形象反映。

这种形象化的心境,正是他对污浊朝市、险恶环境的批判,是他对“尘网”、“樊笼”厌恶的表现。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2)项羽在焚烧秦都咸阳后一心想东归,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本纪》)项羽的这番话很有代表性,道出了绝大多数人的心理。

司马迁也写了许多人衣锦还乡的场面,苏秦、刘邦、司马相如、主父偃等人的传记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苏秦富贵还乡,笑视兄弟妻嫂前恭后踞的变化,抒发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苏秦列传》)刘邦当了天子之后回到故乡,慷慨悲壮高唱《大风歌》,坦露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高祖本纪》)(13)顾炎武的名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汉代大将霍去病,在抵御匈奴侵扰获得一些胜利后,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勋,要为他建造华丽的宅邸,霍去病却慨然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毅然拒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