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四 第2讲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教案
《导学教程》高三数学二轮复习教案-专题四-第2讲-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
第2讲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自主学习导引真题感悟1.(2012·浙江)设l是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A.若l∥α,l∥β,则α∥βB.若l∥α,l⊥β,则α⊥βC.若α⊥β,l⊥α,则l⊥βD.若α⊥β,l∥α,则l⊥β解析利用线与面、面与面的关系定理判定,用特例法.设α∩β=a,若直线l∥a,且l⊄α,l⊄β,则l∥α,l∥β,因此α不一定平行于β,故A错误;由于l∥α,故在α内存在直线l′∥l,又因为l⊥β,所以l′⊥β,故α⊥β,所以B正确;若α⊥β,在β内作交线的垂线l,则l⊥α,此时l在平面β内,因此C错误;已知α⊥β,若α∩β=a,l∥a,且l不在平面α,β内,则l∥α且l∥β,因此D错误.答案 B2.(2012·江苏)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1B1=A1C1,D、E分别是棱BC、CC1上的点(点D不同于点C),且AD⊥DE,F为B1C1的中点.求证:(1)平面ADE⊥平面BCC1B1;(2)直线A1F∥平面ADE.证明(1)因为ABC -A1B1C1是直三棱柱,所以C C1⊥平面ABC.又AD⊂平面ABC,所以C C1⊥AD.又因为AD⊥DE,C C1,DE⊂平面BC C1B1,C C1∩DE=E,所以AD⊥平面BC C1 B1。
又AD⊂平面ADE,所以平面ADE⊥平面BC C1 B1.(2)因为A1 B1=A1C1,F为B1C1的中点,所以A1F⊥B1C1。
因为C C1⊥平面A1B1C1,且A1F⊂平面A1B1C1,所以C C1⊥A1F.又因为C C1,B1C1⊂平面BC C1B1,C C1∩B1C1=C1,所以A1F⊥平面BC C1B1.由(1)知AD⊥平面BC C1 B1,所以A1F∥AD。
又AD⊂平面ADE,A1F⊄平面ADE,所以A1F∥平面ADE考题分析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与证明是高考的必考考点,多以选择题与解答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中等,解答高考题时,推理过程不完整是失分的重要原因,需引起特别注意.网络构建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线线、线面的平行与垂直【例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CD=1,∠BCD=60°,且BD⊥CD,正方形ADEF所在平面与平面ABCD垂直,G、H分别是DF、BE的中点.(1)求证:BD⊥平面CDE;(2)求证:GH∥平面CDE;(3)求三棱锥D-CEF的体积.[审题导引](1)先证BD⊥ED,BD⊥CD,可证BD⊥平面CDE;(2)由GH∥CD可证GH∥平面CDE;(3)变换顶点,求V。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10篇)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10篇)《平行与垂直》公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能正确判断平行、垂直、相交这几种位置关系。
2.经历画直线并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类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平行、垂直这两种位置关系的特征。
(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正确理解。
3.在经历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在经历符号化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能正确判断平行、垂直、相交这几种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探究活动深化对平行、垂直概念的理解【教学准备】教师:磁条4根、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等、长方体(不同一平面)学生:双色水彩笔、白纸一张、尺子、三角板、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 --复习直线特征师:听说我们班的孩子猜谜语都特别厉害,有始有终、无始无终、有始无终。
猜猜谜底吧!生:无始无终是直线。
因为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
师:在同一平面内,如果再出现一条直线,它们会是什么样子呢?它会和第一条直线产生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板书)二、探究新知(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
1.请同学们自己尝试着用手中的彩色笔画一画,收集图形,进行分类2.请你的同桌欣赏一下你的作品。
(选出几张有代表性的作品贴到黑板上)3.仔细观察,你们画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如果学生没有把所有的情况都想到教师给予补充)4.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了这么多种情况,我们为这些作品标上序号。
5.想一想,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现在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么分的?并把你们的分法记录下来。
6.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你是怎么分的?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7. 各小组注意做好记录。
8. 三类(相交、不相交、即将相交)二类(相交、不相交)9. 即将相交的两条直线最终会怎么样呢?尝试着延长画一画。
平行与垂直数学教案设计
平行与垂直數學教案設計平行与垂直是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对于理解和应用几何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关于平行与垂直数学教案设计的文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定义和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定义及性质。
2. 难点:理解和运用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如铁路轨道、楼梯扶手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
2. 新课讲解- 定义:平行线、垂直线的概念及其表示方式。
- 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永不相交)、垂直线的性质(夹角为90度)。
- 应用:举例说明平行线和垂直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 让学生使用直尺和铅笔,在纸上画出一组平行线和一组垂直线。
- 分组讨论,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的平行线和垂直线实例,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4. 巩固练习- 出示一些关于平行线和垂直线的问题,让学生解答。
- 对于答案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全班进行讨论。
5. 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行线和垂直线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四、作业布置- 给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 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平行线和垂直线实例,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
平行与垂直教案 3篇
平行与垂直教案3篇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平行线与垂直线的概念,能准确作出判断,会动手画出平行线与垂直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小组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行与垂直等概念,会进行判断;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本质特征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教师带领学生回忆直线的相关内容,提问学生: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直线都有哪些学生仔细思考,回答教师问题,同时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多张生活中常见的直线,如栏杆,电线,筷子等等,提问学生:它们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对于平行的能回答它们朝着相同的方向,相交的能回答朝着不同的方向。
从而引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平行与垂直。
2、师生合作,探究新知首先,教师让学生用直尺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提问学生:仔细观察任意两条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呢一共都有哪些情况接下来教师讲授,我们发现两条直线有相交和不相交的情况,我们知道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那么没有相交的直线再画长一些它们会相交吗如果不相交它们还会相交吗我们生活中有这种不相交的例子吗请学生回答并板书总结。
之后教师讲解在同一个平面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直线a与直线b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结合平行直线的概念,提问学生:直线相交有什么哪些情况呢引导学生用三角尺对直线夹角进行测量,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用三角板对4个夹角进行测量,发现有60°和120°,有4个角相等,即4个角都是90度。
教师讲授特殊情况,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3、实践练习,巩固新知.............................................4、引导反思,全课小结...................................................5、布置作业,课后延伸平行与垂直教案·2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平行与垂直数学教案设计
平行与垂直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平行与垂直數學教案設計一、课程设计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概念及其性质2. 垂直线的概念及其性质3. 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实例(如马路、电线杆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知讲解1. 平行线的概念及其性质教师首先定义平行线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的图形示例,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线的特点。
接着,教师介绍平行线的一些基本性质,例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和证明。
2. 垂直线的概念及其性质同样,教师先定义垂直线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的图形示例,让学生直观理解垂直线的特点。
接着,教师介绍垂直线的一些基本性质,例如“垂线段最短”、“对顶角相等”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和证明。
(三)实践操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操作活动。
例如,让学生用尺子和铅笔在纸上画出平行线和垂直线,或者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亲手制作平行线和垂直线。
(四)应用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让学生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或垂直,或者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未知的线的位置。
(五)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行线和垂直线的重要性质,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平行线和垂直线的例子。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测验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就是关于平行与垂直数學教案設計的主题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垂直与平行数学教案设计
垂直与平行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垂直与平行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识别并绘制垂直和平行线。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垂直的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时,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通常我们会用符号“⊥”来表示垂直关系。
2. 平行的定义:在同一平面上,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线。
我们常用符号“∥”来表示平行关系。
三、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篱笆、道路等),引导学生发现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是什么吗?”2. 讲解新知- 教师讲解垂直和平行的定义,并演示如何在纸上画出垂直和平行线。
- 可以使用教具(如直尺、量角器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 实践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在一张大纸上画出垂直和平行线;找出教室里垂直和平行的例子等。
- 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并及时给予反馈。
4. 巩固练习-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给出的图形中哪些线是垂直的,哪些线是平行的。
- 可以设计一些挑战性的题目,比如让学生活动一下脑筋,画出符合特定要求的图形。
5. 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及其应用。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垂直和平行的例子。
四、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观察他们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绘制垂直和平行线。
2. 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于垂直和平行概念的理解程度。
3. 在课堂讨论和小结环节,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
五、家庭作业:1. 找出家中或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并拍照记录下来。
2. 设计一个简单的迷宫游戏,其中必须包含垂直和平行的元素。
希望这个教案对你有所帮助!。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优秀7篇)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优秀7篇)《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教具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挂图学具准备: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
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学会自由发言学生用铅笔摆图形,分组讨论学生在全班汇报,补充说明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类方法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
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教案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教案第一章:认识平行与垂直1.1 学习目标:让学生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并能识别和判断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1.2 教学内容:平行: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现象称为平行。
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关系称为垂直。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识别平行与垂直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平行与垂直的理解。
教师进行讲解,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定义和特点。
1.4 练习与巩固: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给定的直线关系是平行还是垂直。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解答和反馈。
第二章:平行与垂直的性质与判定2.1 学习目标:让学生掌握平行与垂直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2 教学内容:平行性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垂直性质: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PPT展示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与垂直的性质。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平行与垂直的性质。
2.4 练习与巩固: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与垂直的性质进行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解答和反馈。
第三章:平行与垂直的应用3.1 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平行与垂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力。
3.2 教学内容:应用场景:在日常生活中,平行与垂直关系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绘画、交通规划等领域。
3.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建筑设计中的平行与垂直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应用实例和解决方案。
教师进行讲解,强调平行与垂直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3.4 练习与巩固:教师设计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平行与垂直的知识进行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解答和反馈。
第四章:平行与垂直的综合练习4.1 学习目标:让学生综合运用平行与垂直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行与垂直》教案(平行与垂直优质课教案)
《平行与垂直》教案(平行与垂直优质课教案)•课程介绍与目标•平行线性质及判定方法•垂直线性质及判定方法目录•平行与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技巧•学生自主练习与互动环节•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课程介绍与目标平行与垂直概念引入0102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平行与垂直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平行与垂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课程安排与时间课程安排时间安排平行线性质及判定方法平行线定义及性质平行线定义平行线的性质判定两直线平行方法内错角相等法同位角相等法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法平行线间距离公式垂直线性质及判定方法垂直线定义及性质定义性质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两条直线垂直时,它们之间的夹角为90度,且垂足是唯一的。
判定两直线垂直方法方法一01方法二02方法三03垂线段最短原理原理内容应用场景平行与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筑设计中应用垂直线在建筑设计中用于创造立体感和层次感。
例如,在建筑立面设计中,垂直线条可以突出建筑的高度和挺拔感,增强视觉效果。
道路交通标志识别其他生活场景应用平行与垂直在美术设计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可以利用平行与垂直的构图原则来创造和谐、平衡的美感。
在工程制图中,平行与垂直是基本的绘图原则。
例如,在机械制图、建筑制图等领域中,工程师需要使用平行线和垂直线来绘制精确的图纸,以确保工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在地理学和地质学中,平行与垂直也有重要应用。
例如,地质学家可以使用地层中的平行线和垂直线来判断地层的走向、倾斜角度等地质特征。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技巧理解定义和性质图形分析排除法030201判断题和选择题答题技巧计算题和证明题解题思路明确已知和未知画图辅助逐步推导易错难点和注意事项避免将平行线和垂线混淆,特别是在复杂的图形中。
《平行与垂直》教案
《平行与垂直》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并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
2. 学生能够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培养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及特征。
2. 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
3. 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及特征。
2. 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
难点:1. 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交流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教学素材(图片、实物等)。
3. 学生活动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和垂直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平行和垂直的定义及特征。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平行和垂直的性质。
5.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平行和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7. 练习巩固: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八、作业设计:1. 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并进行记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课后练习: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实践应用:评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十、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平行和垂直知识的理解。
2.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平行和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四 立体几何 第2讲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学案 文
第2讲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考情考向分析] 1.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主要利用平面的基本性质及线线、线面和面面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对命题的真假进行判断,属于基础题.2.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主要是对线线、线面与面面平行和垂直关系的交汇综合命题,且多以棱柱、棱锥、棱台或其简单组合体为载体进行考查,难度中档.热点一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空间线面位置关系判断的常用方法(1)根据空间线面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逐项判断来解决问题.(2)必要时可以借助空间几何模型,如从长方体、四面体等模型中观察线面位置关系,并结合有关定理来进行判断.例1 (1)若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若m⊥α,n∥β,α∥β,则m⊥nB.若m∥α,n⊥β,α⊥β,则m⊥nC.若m∥α,n∥β,α∥β,则m∥nD.若m⊥α,n⊥β,α⊥β,则m∥n答案 A解析对于选项A,由n∥β,α∥β可得n∥α或n⊂α,又m⊥α,所以可得m⊥n,故A正确;对于选项B,由条件可得m⊥n或m∥n,故B不正确;对于选项C,由条件可得m∥n或m,n相交或m,n异面,故C不正确;对于选项D,由题意得m⊥n,故D不正确.(2)如图,平面α⊥平面β,α∩β=l,A,C是α内不同的两点,B,D是β内不同的两点,且A,B,C,D∉直线l,M,N分别是线段AB,CD的中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当CD=2AB时,M,N两点不可能重合B.M,N两点可能重合,但此时直线AC与l不可能相交C.当AB与CD相交,直线AC平行于l时,直线BD可以与l相交D.当AB,CD是异面直线时,直线MN可能与l平行答案 B解析由于直线CD的两个端点都可以动,所以M,N两点可能重合,此时两条直线AB,CD 共面,由于两条线段互相平分,所以四边形ACBD是平行四边形,因此AC∥BD,而BD⊂β,AC⊄B,所以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AC∥β,又因为AC⊂α,α∩β=l,所以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得AC∥l,故选B.思维升华解决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组合判断题,主要是根据平面的基本性质、空间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以及空间线面垂直、平行关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进行判断,必要时可以利用正方体、长方体、棱锥等几何模型辅助判断,同时要注意平面几何中的结论不能完全引用到立体几何中.跟踪演练1 (1)(2018·揭阳模拟)已知直线a,b,平面α,β,γ,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若α⊥γ,β⊥γ,α∩β=a,则a⊥γB.若α∩β=a,α∩γ=b,β∩γ=c,则a∥b∥cC.若α∩β=a,b∥a,则b∥αD.若α⊥β,α∩β=a,b∥α,则b∥a答案 A解析A中,若α⊥γ,β⊥γ,α∩β=a,则a⊥γ,该说法正确;B中,若α∩β=a,α∩γ=b,β∩γ=c,在三棱锥P-ABC中,令平面α,β,γ分别为平面PAB,PAC,PBC,交线a,b,c为PA,PB,PC,不满足a∥b∥c,该说法错误;C中,若α∩β=a,b∥a,有可能b⊂α,不满足b∥α,该说法错误;D中,若α⊥β,α∩β=a,b∥α,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取平面α,β为平面ABCD,ADD1A1,直线b为A1C1,满足b∥α,不满足b∥a,该说法错误.(2)(2018·资阳模拟)如图,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于BC,AB⊂α,CD⊂β,点A∉BC,点D∉BC,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直线AD与BC是异面直线B.过AD只能作一个平面与BC平行C.过AD只能作一个平面与BC垂直D.过D只能作唯一平面与BC垂直,但过D可作无数个平面与BC平行答案 C解析由异面直线的判定定理得直线AD与BC是异面直线;在平面β内仅有一条直线过点D 且与BC平行,这条直线与AD确定一个平面与BC平行,即过AD只能作一个平面与BC平行;若AD垂直于平面α,则过AD的平面都与BC垂直,因此C错;过D只能作唯一平面与BC垂直,但过D可作无数个平面与BC平行.热点二空间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空间平行、垂直关系证明的主要思想是转化,即通过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将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平行、垂直关系相互转化.例2 (1)(2018·衡水调研)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平面PAB⊥平面ABCD,点E是PD的中点,棱PA与平面BCE交于点F.①求证:AD∥EF;②若△PAB是正三角形,求三棱锥P-BEF的体积.①证明因为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所以BC∥AD.又因为BC⊄平面PAD,AD⊂平面PAD,所以BC∥平面PAD.又因为B ,C ,E ,F 四点共面,且平面BCEF ∩平面PAD =EF , 所以BC ∥EF .又因为BC ∥AD ,所以AD ∥EF .②解 由①知,AD ∥EF ,点E 是PD 的中点, 所以点F 为PA 的中点,EF =12AD =1.又因为平面PAB ⊥平面ABCD ,平面PAB ∩平面ABCD =AB ,AD ⊥AB , 所以AD ⊥平面PAB ,所以EF ⊥平面PAB . 又因为△PAB 是正三角形, 所以PA =PB =AB =2, 所以S △PBF =12S △PBA =32.又EF =1,所以V P -BEF =V E -PBF =13×32×1=36.故三棱锥P -BEF 的体积为36. (2)(2018·北京)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平面PAD ⊥平面ABCD ,PA ⊥PD ,PA =PD ,E ,F 分别为AD ,PB 的中点.①求证:PE ⊥BC ;②求证:平面PAB ⊥平面PCD ; ③求证:EF ∥平面PCD .证明 ①因为PA =PD ,E 为AD 的中点, 所以PE ⊥AD .因为底面ABCD 为矩形,所以BC ∥AD ,所以PE ⊥BC . ②因为底面ABCD 为矩形, 所以AB ⊥AD .又因为平面PAD ⊥平面ABCD ,平面PAD ∩平面ABCD =AD ,AB ⊂平面ABCD , 所以AB ⊥平面PAD ,又PD ⊂平面PAD ,所以AB ⊥PD .又因为PA ⊥PD ,PA ∩AB =A ,PA ,AB ⊂平面PAB , 所以PD ⊥平面PAB .又PD ⊂平面PCD , 所以平面PAB ⊥平面PCD . ③如图,取PC 的中点G ,连接FG ,DG .因为F ,G 分别为PB ,PC 的中点, 所以FG ∥BC ,FG =12BC ,因为四边形ABCD 为矩形,且E 为AD 的中点, 所以DE ∥BC ,DE =12BC .所以DE ∥FG ,DE =FG .所以四边形DEFG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EF ∥DG . 又因为EF ⊄平面PCD ,DG ⊂平面PCD , 所以EF ∥平面PCD .思维升华 垂直、平行关系的基础是线线垂直和线线平行,常用方法如下:(1)证明线线平行常用的方法:一是利用平行公理,即证两直线同时和第三条直线平行;二是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平行转换;三是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证明线线平行;四是利用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进行平行转换.(2)证明线线垂直常用的方法:①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即高线的性质;②勾股定理;③线面垂直的性质,即要证线线垂直,只需证明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所在的平面即可,l ⊥α,a ⊂α⇒l ⊥a .跟踪演练2 (2018·全国Ⅲ)如图,矩形ABCD 所在平面与半圆弧»CD 所在平面垂直,M 是»CD上异于C ,D 的点.(1)证明:平面AMD ⊥平面BMC .(2)在线段AM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MC ∥平面PBD ?说明理由. (1)证明 由题设知,平面CMD ⊥平面ABCD ,交线为CD . 因为BC ⊥CD ,BC ⊂平面ABCD ,所以BC ⊥平面CMD , 又DM ⊂平面CMD ,故BC⊥DM.»CD上异于C,D的点,且DC为直径,因为M为所以DM⊥CM.又BC∩CM=C,BC,CM⊂平面BMC,所以DM⊥平面BMC.又DM⊂平面AMD,故平面AMD⊥平面BMC.(2)解当P为AM的中点时,MC∥平面PBD.证明如下:连接AC,BD,交于点O.因为ABCD为矩形,所以O为AC的中点.连接OP,因为P为AM的中点,所以MC∥OP.又MC⊄平面PBD,OP⊂平面PBD,所以MC∥平面PBD.热点三平面图形的翻折问题平面图形经过翻折成为空间图形后,原有的性质有的发生变化,有的没有发生变化,这些发生变化和没有发生变化的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地,在翻折后还在一个平面上的性质不发生变化,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性质发生变化,解决这类问题就是要根据这些变与不变,去研究翻折以后的空间图形中的线面关系和各类几何量的度量值,这是解决翻折问题的主要方法.例3 (2018·北京海淀区期末)如图1,已知菱形AECD的对角线AC,DE交于点F,点E为AB 中点.将△ADE沿线段DE折起到△PDE的位置,如图2所示.(1)求证:DE⊥平面PCF;(2)求证:平面PBC⊥平面PCF;(3)在线段PD,BC上是否分别存在点M,N,使得平面CFM∥平面PEN?若存在,请指出点M,N的位置,并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证明折叠前,因为四边形AECD为菱形,所以AC⊥DE,所以折叠后,DE ⊥PF ,DE ⊥CF , 又PF ∩CF =F ,PF ,CF ⊂平面PCF , 所以DE ⊥平面PCF .(2)证明 因为四边形AECD 为菱形, 所以DC ∥AE ,DC =AE . 又点E 为AB 的中点, 所以DC ∥EB ,DC =EB ,所以四边形DEBC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CB ∥DE .又由(1)得,DE ⊥平面PCF , 所以CB ⊥平面PCF . 因为CB ⊂平面PBC , 所以平面PBC ⊥平面PCF . (3)解 存在满足条件的点M ,N , 且M ,N 分别是PD 和BC 的中点. 如图,分别取PD 和BC 的中点M ,N .连接EN ,PN ,MF ,CM .因为四边形DEBC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EF ∥CN ,EF =12BC =CN ,所以四边形ENCF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FC ∥EN .在△PDE 中,M ,F 分别为PD ,DE 的中点, 所以MF ∥PE .又EN ,PE ⊂平面PEN ,PE ∩EN =E ,MF ,CF ⊂平面CFM ,MF ∩CF =F , 所以平面CFM ∥平面PEN .思维升华 (1)折叠问题中不变的数量和位置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存在探索性问题可先假设存在,然后在此前提下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矛盾则否定假设,否则给出肯定结论.跟踪演练3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AB ⊥BC ,BD ⊥DC ,点E 是BC 边的中点,将△ABD 沿BD 折起,使平面ABD ⊥平面BCD ,连接AE ,AC ,DE ,得到如图所示的空间几何体.(1)求证:AB ⊥平面ADC ;(2)若AD =1,AB =2,求点B 到平面ADE 的距离. (1)证明 因为平面ABD ⊥平面BCD , 平面ABD ∩平面BCD =BD ,又BD ⊥DC ,DC ⊂平面BCD ,所以DC ⊥平面ABD . 因为AB ⊂平面ABD ,所以DC ⊥AB .又AD ⊥AB ,DC ∩AD =D ,AD ,DC ⊂平面ADC , 所以AB ⊥平面ADC .(2)解 因为AB =2,AD =1,所以BD = 3. 依题意△ABD ∽△DCB , 所以AB AD =CD BD ,即21=CD3.所以CD = 6. 故BC =3.由于AB ⊥平面ADC ,所以AB ⊥AC ,又E 为BC 的中点,所以AE =BC 2=32.同理DE =BC 2=32.所以S △ADE =12×1×⎝ ⎛⎭⎪⎫322-⎝ ⎛⎭⎪⎫122=22. 因为DC ⊥平面ABD , 所以V A —BCD =13CD ·S △ABD =33.设点B 到平面ADE 的距离为d ,则13d ·S △ADE =V B —ADE =V A —BDE =12V A —BCD =36, 所以d =62, 即点B 到平面ADE 的距离为62.真题体验1.(2017·全国Ⅰ改编)如图,在下列四个正方体中,A,B为正方体的两个顶点,M,N,Q 为所在棱的中点,则在这四个正方体中,直线AB与平面MNQ不平行的是________.(填序号)答案(1)解析对于(1),作如图①所示的辅助线,其中D为BC的中点,则QD∥AB.∵QD∩平面MNQ=Q,∴QD与平面MNQ相交,∴直线AB与平面MNQ相交;对于(2),作如图②所示的辅助线,则AB∥CD,CD∥MQ,∴AB∥MQ,又AB⊄平面MNQ,MQ⊂平面MNQ,∴AB∥平面MNQ;对于(3),作如图③所示的辅助线,则AB∥CD,CD∥MQ,∴AB∥MQ,又AB⊄平面MNQ,MQ⊂平面MNQ,∴AB∥平面MNQ;对于(4),作如图④所示的辅助线,则AB∥CD,CD∥NQ,∴AB∥NQ,又AB⊄平面MNQ,NQ⊂平面MNQ,∴AB∥平面MNQ.2.(2017·江苏)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AB⊥AD,BC⊥BD,平面ABD⊥平面BCD,点E,F(E与A,D不重合)分别在棱AD,BD上,且EF⊥AD.求证:(1)EF∥平面ABC;(2)AD⊥AC.证明(1)在平面ABD内,因为AB⊥AD,EF⊥AD,所以AB∥EF.又EF⊄平面ABC,AB⊂平面ABC,所以EF∥平面ABC.(2)因为平面ABD⊥平面BCD,平面ABD∩平面BCD=BD,BC⊂平面BCD,BC⊥BD,所以BC⊥平面ABD.因为AD⊂平面ABD,所以BC⊥AD.又AB⊥AD,BC∩AB=B,AB⊂平面ABC,BC⊂平面ABC,所以AD⊥平面ABC.又AC⊂平面ABC,所以AD⊥AC.押题预测1.不重合的两条直线m,n分别在不重合的两个平面α,β内,下列为真命题的是( ) A.m⊥n⇒m⊥βB.m⊥n⇒α⊥βC.α∥β⇒m∥βD.m∥n⇒α∥β押题依据空间两条直线、两个平面之间的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是立体几何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此类题常与命题的真假性、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等知识相交汇,意在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答案 C解析构造长方体,如图所示.因为A1C1⊥AA1,A1C1⊂平面AA1C1C,AA1⊂平面AA1B1B,但A1C1与平面AA1B1B不垂直,平面AA1C1C 与平面AA1B1B也不垂直,所以选项A,B都是假命题.CC1∥AA1,但平面AA1C1C与平面AA1B1B相交而不平行,所以选项D为假命题.“若两平面平行,则一个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是真命题,故选C. 2.如图(1),在正△ABC中,E,F分别是AB,AC边上的点,且BE=AF=2CF.点P为边BC上的点,将△AEF沿EF折起到△A1EF的位置,使平面A1EF⊥平面BEFC,连接A1B,A1P,EP,如图(2)所示.(1)求证:A1E⊥FP;(2)若BP=BE,点K为棱A1F的中点,则在平面A1FP上是否存在过点K的直线与平面A1BE平行,若存在,请给予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押题依据以平面图形的翻折为背景,探索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可以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预计将成为今年高考的命题方向.(1)证明在正△ABC中,取BE的中点D,连接DF,如图所示.因为BE=AF=2CF,所以AF=AD,AE=DE,而∠A=60°,所以△ADF为正三角形.又AE=DE,所以EF⊥AD.所以在题图(2)中,A1E⊥EF,又A1E⊂平面A1EF,平面A1EF⊥平面BEFC,且平面A1EF∩平面BEFC=EF,所以A1E⊥平面BEFC.因为FP⊂平面BEFC,所以A1E⊥FP.(2)解在平面A1FP上存在过点K的直线与平面A1BE平行.理由如下:如题图(1),在正△ABC中,因为BP=BE,BE=AF,所以BP=AF,所以FP∥AB,所以FP∥BE.如图所示,取A1P的中点M,连接MK,因为点K为棱A1F的中点,所以MK∥FP.因为FP∥BE,所以MK∥BE.因为MK⊄平面A1BE,BE⊂平面A1BE,所以MK∥平面A1BE.故在平面A1FP上存在过点K的直线MK与平面A1BE平行.A组专题通关1.若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①m∥n,m⊥α⇒n⊥α;②α∥β,m⊂α,n⊂β⇒m∥n;③α∥β,m∥n,m⊥α⇒n⊥β;④若α∩γ=m,β∩γ=n,m∥n,则α∥β.则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A.1 B.2 C.3 D.4答案 B解析对于①,m∥n,m⊥α⇒n⊥α,正确;对于②,两平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能是异面直线,故错误;对于③,α∥β,m∥n,m⊥α⇒n⊥β,正确;对于④,若α∩γ=m,β∩γ=n,m∥n,则α∥β,错误,如三棱柱的两个侧面都与第三个侧面相交,交线平行,但是这两个面相交.故选B.2.如图,G,H,M,N分别是正三棱柱的顶点或所在棱的中点,则表示GH,MN是异面直线的图形的序号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D解析由题意可得图①中GH与MN平行,不合题意;图②中GH与MN异面,符合题意;图③中GH与MN相交,不合题意;图④中GH与MN异面,符合题意.则表示GH,MN是异面直线的图形的序号为②④.3.(2018·抚顺模拟)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如果平面α外一条直线a与平面α内一条直线b平行,那么a∥α;②过空间一定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③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④若两个相交平面都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的交线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A.1 B.2 C.3 D.4答案 C解析对于①,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a与平面α内一条直线b 平行,那么a∥α,故正确;对于②,因为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所以过空间一定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故正确;对于③,平面内无数条直线均为平行线时,不能得出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故不正确;对于④,因为两个相交平面都垂直于第三个平面,所以在两个相交平面内各取一条直线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可得这两条直线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条直线所在的平面,可得这条直线平行于这两个相交平面的交线,从而交线垂直于第三个平面,故正确.4.(2018·全国Ⅱ)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棱CC1的中点,则异面直线AE与CD所成角的正切值为( )A.22B.32C.52D.72答案 C解析如图,因为AB∥CD,所以AE 与CD 所成角为∠EAB . 在Rt△ABE 中,设AB =2, 则BE =5, 则tan∠EAB =BEAB =52, 所以异面直线AE 与CD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52. 5.(2018·全国Ⅰ)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BC =2,AC 1与平面BB 1C 1C 所成的角为30°,则该长方体的体积为( ) A .8 B .6 2 C .8 2 D .8 3 答案 C解析 如图,连接AC 1,BC 1,AC .∵AB ⊥平面BB 1C 1C ,∴∠AC 1B 为直线AC 1与平面BB 1C 1C 所成的角, ∴∠AC 1B =30°.又AB =BC =2,在Rt△ABC 1中,AC 1=2sin 30°=4,在Rt△ACC 1中,CC 1=AC 21-AC 2=42-(22+22)=22, ∴V 长方体=AB ×BC ×CC 1=2×2×22=8 2. 故选C.6.已知m ,n ,l 1,l 2表示不同的直线,α,β表示不同的平面,若m ⊂α,n ⊂α,l 1⊂β,l 2⊂β,l 1∩l 2=M ,则α∥β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A .m ∥β且l 1∥αB .m ∥β且n ∥βC .m ∥β且n ∥l 2D .m ∥l 1且n ∥l 2答案 D解析 对于选项A ,当m ∥β且l 1∥α时,α,β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故A 不是α∥β的充分条件;对于选项B ,当m ∥β且n ∥β时,若m ∥n ,则α,β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故B 不是α∥β的充分条件;对于选项C ,当m ∥β且n ∥l 2时,α,β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故C 不是α∥β的充分条件;对于选项D ,当m ∥l 1,n ∥l 2时,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l 1∥α,l 2∥α,又l 1∩l 2=M ,由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以得到α∥β,但α∥β时,m ∥l 1且n ∥l 2不一定成立,故D 是α∥β的一个充分条件.故选D.7.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为线段B 1D 1上的一个动点,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AC ⊥BE ; ②B 1E ∥平面ABCD ;③三棱锥E -ABC 的体积为定值; ④直线B 1E ⊥直线BC 1. 答案 ①②③解析 因为AC ⊥平面BDD 1B 1,BE ⊂平面BDD 1B 1, 所以AC ⊥BE ,故①正确; 因为B 1D 1∥BD ,即BD ∥B 1E ,B 1E ⊄平面ABCD ,BD ⊂平面ABCD , 所以B 1E ∥平面ABCD ,故②正确; 记正方体的体积为V ,则V E -ABC =16V 为定值,故③正确;B 1E 与BC 1不垂直,故④错误.8.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棱AA 1⊥底面ABC ,底面是以∠ABC 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C =2a ,BB 1=3a ,点D 是A 1C 1的中点,点F 在线段AA 1上,当AF =________时,CF ⊥平面B 1DF .答案 a 或2a解析 由题意易知,B 1D ⊥平面ACC 1A 1, 又CF ⊂平面ACC 1A 1, 所以B 1D ⊥CF .要使CF ⊥平面B 1DF ,只需CF ⊥DF 即可.令CF ⊥DF ,设AF =x ,则A 1F =3a -x . 易知Rt△CAF ∽Rt△FA 1D , 得AC A 1F =AF A 1D ,即2a 3a -x =xa, 整理得x 2-3ax +2a 2=0,解得x =a 或x =2a .9.(2018·全国Ⅱ)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AB =BC =22,PA =PB =PC =AC =4,O 为AC 的中点.(1)证明:PO ⊥平面ABC ;(2)若点M 在棱BC 上,且MC =2MB ,求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 (1)证明 因为PA =PC =AC =4,O 为AC 的中点, 所以OP ⊥AC ,且OP =2 3. 如图,连接OB .因为AB =BC =22AC , 所以△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OB ⊥AC ,OB =12AC =2.由OP 2+OB 2=PB 2知PO ⊥OB .因为OP ⊥OB ,OP ⊥AC ,OB ∩AC =O ,OB ,AC ⊂平面ABC , 所以PO ⊥平面ABC .(2)解 作CH ⊥OM ,垂足为H , 又由(1)可得OP ⊥CH ,因为OM ∩OP =O ,OM ,OP ⊂平面POM , 所以CH ⊥平面POM .故CH 的长为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 由题意可知OC =12AC =2,CM =23BC =423,∠ACB =45°,所以在△OMC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OM =253,CH =OC ·MC ·sin∠ACB OM =455.所以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为455.10.(2018·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模拟)已知△ABC 中,AB ⊥BC ,BC =2,AB =4,分别取边AB ,AC 的中点D ,E ,将△ADE 沿DE 折起到△A 1DE 的位置,使A 1D ⊥BD .设点M 为棱A 1D 的中点,点P 为棱A 1B 的中点,棱BC 上的点N 满足BN =3NC .(1)求证:MN ∥平面A 1EC ; (2)求三棱锥N -PCE 的体积.(1)证明 取A 1E 的中点F ,连接MF ,CF ,∵ M 为棱A 1D 的中点,∴MF ∥DE 且MF =12DE ,在△ABC 中,D ,E 分别为边AB ,AC 的中点,∴DE ∥BC 且DE =12BC ,∴MF ∥BC ,即MF ∥NC , 且MF =14BC =NC ,∴四边形MFCN 为平行四边形, ∴MN ∥FC ,∵MN ⊄平面A 1EC ,FC ⊂平面A 1EC ,∴MN ∥平面A 1EC .(2)解 取BD 的中点H ,连接PH , 则PH 为△A 1BD 的中位线, ∴PH ∥A 1D ,∵在△ABC 中,AB ⊥BC ,DE ∥BC , ∴在空间几何体中,DE ⊥DA 1,∵A 1D ⊥BD ,DB ∩DE =D ,DB ,DE ⊂平面BCED , ∴A 1D ⊥平面BCED ,∵PH ∥A 1D ,∴PH ⊥平面BCED , ∴PH 为三棱锥P -NCE 的高,∴PH =12A 1D =14AB =1,S △NCE =12NC ·BD =12×12×2=12,∴V N -PCE =V P -NCE =13PH ·S △NCE=13×1×12=16. B 组 能力提高11.(2018·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月考)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点E ,F 分别是棱BC ,CC 1的中点,P 是侧面BCC 1B 1内一点,若A 1P ∥平面AEF ,则线段A 1P 长度的取值范围是( )A.⎝⎛⎭⎪⎫324,52 B.⎣⎢⎡⎦⎥⎤324,52 C.⎣⎢⎡⎦⎥⎤1,52 D.⎣⎢⎡⎦⎥⎤0,52 答案 B解析 如图所示,分别取棱BB 1,B 1C 1的中点M ,N ,连接MN ,BC 1,NE ,A 1N ,A 1M , ∵M ,N ,E ,F 分别为所在棱的中点, ∴MN ∥BC 1,EF ∥BC 1, ∴MN ∥EF ,又MN ⊄平面AEF ,EF ⊂平面AEF , ∴MN ∥平面AEF . ∵AA 1∥NE ,AA 1=NE ,∴四边形AENA 1为平行四边形, ∴A 1N ∥AE ,又A 1N ⊄平面AEF ,AE ⊂平面AEF , ∴A 1N ∥平面AEF ,又A 1N ∩MN =N ,A 1N ,MN ⊂平面A 1MN , ∴平面A 1MN ∥平面AEF .∵P 是侧面BCC 1B 1内一点,且A 1P ∥平面AEF , ∴点P 必在线段MN 上. 在Rt△A 1B 1M 中,A 1M =A 1B 21+B 1M 2=1+⎝ ⎛⎭⎪⎫122=52. 同理,在Rt△A 1B 1N 中,可得A 1N =52, ∴△A 1MN 为等腰三角形.当点P 为MN 中点O 时,A 1P ⊥MN ,此时A 1P 最短; 点P 位于M ,N 处时,A 1P 最长. ∵A 1O =A 1M 2-OM 2=⎝ ⎛⎭⎪⎫522-⎝ ⎛⎭⎪⎫242 =324,A 1M =A 1N =52. ∴线段A 1P 长度的取值范围是⎣⎢⎡⎦⎥⎤324,52. 12.(2018·泉州质检)已知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所有棱长都相等,M ,N 分别为B 1C 1,BB 1的中点.现有下列四个结论:p1:AC1∥MN;p2:A1C⊥C1N;p3:B1C⊥平面AMN;p4:异面直线AB与MN所成角的余弦值为24.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A.p1,p2B.p2,p3 C.p2,p4D.p3,p4答案 C解析正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长都相等,M,N分别为B1C1,BB1的中点.对于p1:如图①所示,MN∥BC1,BC1∩AC1=C1,∴AC1与MN不平行,是异面直线,p1错误;对于p2:如图②所示,连接AC1,交A1C于点O,连接ON,易知A1C⊥AC1,ON⊥平面ACC1A1,∴ON⊥A1C,又ON∩AC1=O,ON,AC1⊂平面ONC1,∴A1C⊥平面ONC1,又C1N⊂平面ONC1,∴A1C⊥C1N,p2正确;对于p3:如图③所示,取BC的中点O,连接AO,BC1,过点O作OP∥BC1,交CC1于点P,连接AP,则AO⊥平面BCC1B1,又B1C⊂平面BCC1B1,∴AO⊥B1C,又BC 1∥OP ,BC 1⊥B 1C ,∴B 1C ⊥OP ,又AO ∩OP =O ,AO ,OP ⊂平面AOP ,∴B 1C ⊥平面AOP ,又平面AMN 与平面AOP 有公共点A ,∴B 1C 与平面AMN 不垂直,p 3错误;对于p 4:如图④所示,连接BC 1,AC 1,则MN ∥BC 1,∴∠ABC 1是异面直线AB 与MN 所成的角,设AB =1,则AC 1=BC 1=2,∴cos∠ABC 1=(2)2+12-(2)22×2×1=24,p 4正确. 综上,其中正确的结论是p 2,p 4.13.如图,多面体ABCB 1C 1D 是由三棱柱ABC -A 1B 1C 1截去一部分后而成,D 是AA 1的中点.(1)若F 在CC 1上,且CC 1=4CF ,E 为AB 的中点,求证:直线EF ∥平面C 1DB 1;(2)若AD =AC =1,AD ⊥平面ABC ,BC ⊥AC ,求点C 到平面B 1C 1D 的距离.(1)证明 方法一 取AC 的中点G ,CC 1的中点H ,连接AH ,GF ,GE ,如图所示.∵AD ∥C 1H 且AD =C 1H ,∴四边形ADC 1H 为平行四边形,∴AH ∥C 1D ,又F 是CH 的中点,G 是AC 的中点,∴GF ∥AH ,∴GF ∥C 1D ,又GF ⊄平面C 1DB 1,C 1D ⊂平面C 1DB 1,∴GF ∥平面C 1DB 1,又G ,E 分别是AC ,AB 的中点,∴GE ∥BC ∥B 1C 1,又GE ⊄平面C 1DB 1,B 1C 1⊂平面C 1DB 1,∴GE ∥平面C 1DB 1,又GE ∩GF =G ,GE ⊂平面GEF ,GF ⊂平面GEF ,∴平面GEF ∥平面C 1DB 1,又EF ⊂平面GEF ,∴EF ∥平面C 1DB 1.方法二 取B 1D 的中点M ,连接EM ,MC 1,则EM 是梯形ABB 1D 的中位线,∴EM ∥BB 1∥CC 1∥AD ,∴EM =12(AD +BB 1) =12⎝ ⎛⎭⎪⎫12CC 1+CC 1=34CC 1, 又C 1F =CC 1-CF =34CC 1, ∴ EM ∥C 1F 且EM =C 1F ,故四边形EMC 1F 为平行四边形,∴C 1M ∥EF ,又EF ⊄平面C 1DB 1,C 1M ⊂平面C 1DB 1,∴EF ∥平面C 1DB 1.(2)解 ∵AD ⊥平面ABC ,AC ⊂平面ABC ,∴AD ⊥AC ,又AD =AC =1,CC 1=2AD ,AD ∥CC 1,∴C 1D 2=DC 2=AC 2+AD 2=2AD 2=2,C 1C 2=4,故CC 21=CD 2+C 1D 2,即C 1D ⊥CD ,又BC ⊥AC ,AD ⊥BC ,AC ∩AD =A , AC ,AD ⊂平面ACC 1D ,∴BC ⊥平面ACC 1D ,又CD ⊂平面ACC 1D ,∴BC ⊥CD ,又B 1C 1∥BC ,∴B 1C 1⊥CD ,又DC 1∩B 1C 1=C 1,DC 1,B 1C 1⊂平面B 1C 1D ,∴CD ⊥平面B 1C 1D ,∴点C 到平面B 1C 1D 的距离为CD 的长,即为 2.14.如图,矩形AB ′DE (AE =6,DE =5),被截去一角(即△BB ′C ),AB =3,∠ABC =135°,平面PAE ⊥平面ABCDE ,PA +PE =10.(1)求五棱锥P -ABCDE 的体积的最大值;(2)在(1)的情况下,证明:BC ⊥PB .(1)解 因为AB =3,∠ABC =135°,所以∠B ′BC =45°,BB ′=AB ′-AB =5-3=2,所以截去的△BB ′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S ABCDE =S AB ′DE -S △BB ′C =6×5-12×2×2=28. 如图,过P 作PO ⊥AE ,垂足为O ,因为平面PAE ⊥平面ABCDE ,平面PAE ∩平面ABCDE =AE ,PO ⊂平面PAE ,所以PO ⊥平面ABCDE ,PO 为五棱锥P -ABCDE 的高.在平面PAE 内,PA +PE =10>AE =6,P 在以A ,E 为焦点,长轴长为10的椭圆上,由椭圆的几何性质知,当点P 为短轴端点时,P 到AE 的距离最大,此时PA =PE =5,OA =OE =3,所以PO max =4,所以(V P -ABCDE )max =13S ABCDE ·PO max =13×28×4=1123.(2)证明连接OB,如图,由(1)知,OA=AB=3,故△OA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ABO=45°,所以∠OBC=∠ABC-∠ABO=135°-45°=90°,即BC⊥BO.由于PO⊥平面ABCDE,BC⊂平面ABCDE,所以PO⊥BC,又PO∩BO=O,PO,BO⊂平面POB,所以BC⊥平面POB,又PB⊂平面POB,所以BC⊥PB.。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教案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和垂直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判断空间中的平行线和垂直线。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判断空间中的平行线和垂直线。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在实际操作中判断平行和垂直。
三、教学准备1. 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每人一套直尺、三角板、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空间中的平行和垂直。
2. 新课导入:介绍平行和垂直的概念,让学生尝试判断一些图片中的线段是否平行或垂直。
3. 讲解与示范:使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如何判断空间中的平行线和垂直线。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用直尺和三角板判断给出的线段是否平行或垂直。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和垂直的判断方法,并提醒注意事项。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家后观察家里的家具布置,判断家具之间的位置关系,并画出来。
2.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练习册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评价学生作业的准确性、整洁度以及创新性,了解学生对家庭环境的观察和思考。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会用到平行和垂直的知识?2. 介绍相关的数学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平行和垂直的概念。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帮助学生巩固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九、课后服务1. 为学生提供课后辅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垂直与平行》教案设计
《垂直与平行》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练习,灵活运用垂直和平行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垂直和平行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并能够从图形中判断出垂直和平行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两个垂直线和两个平行线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黑板写出垂直和平行的定义,并做出图示说明。
引导学生理解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并与已知的图像进行对比。
3. 实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教师出示几个图形,要求学生判断其中是否存在垂直或平行的线段,并进行解释。
学生可以结合定义和图形特点来判断,并能够互相交流讨论。
4. 练习巩固(15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包括判断垂直或平行的线段以及应用垂直和平行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订正。
5.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像,如建筑物、道路、交通标志等,要求学生找出其中垂直和平行的线段,并解释其特点和意义。
6.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并做简要总结。
学生可以自己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7. 实践应用(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垂直和平行的线段,并解释其特点和作用。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垂直和平行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的图像让学生理解和区分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练习和应用题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和平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生活化的拓展应用和实践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垂直与平行》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
《垂直与平行》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垂直与平行》的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学过程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10根),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三种图形,谁来说一说这三种图形的特征呢?生答。
师:在这三种图形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图形呢?为什么?生答。
师:老师也特别喜欢直线,因为它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想长就长,想短就短。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都有这样一张纸,请大家拿出来摸一摸这个平面。
学生活动。
师:我们一起来做个小的想象活动,想象一下把这个面变大会是什么样子?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想象:这个面变大了,又变大了,变的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你想象的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是怎样的?睁开眼睛把它们画在纸上吧。
学生活动。
(可以先用两个小棒摆一摆,再画下来)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师:同学们,画完了吗?同桌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画的怎么样?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
师:你们画的一样吗?生答。
师:是吗?举起来让老师看看,噢,真的都不一样,谁愿意上来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请学生上展示台展示。
2、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好,请同学看大屏幕,我把同学们说的图形都画出来了!(二)、进行分类1、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们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情况。
垂直与平行数学教案设计
垂直与平行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垂直与平行數學教案設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和识别线段、射线和直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理解并正确使用“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并能在几何图形中识别垂直和平行的线。
3. 通过观察、操作和推理,学生能够发现垂直和平行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基本概念,垂直和平行的概念,以及垂直和平行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生活中的垂直和平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 新知讲解:(1)定义线段、射线和直线,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介绍垂直和平行的概念,通过实例解释什么是垂直和平行,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直观的理解。
(3)讲解垂直和平行的性质,如“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 实践活动: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画图、做模型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垂直和平行的理解。
4.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和性质。
5. 小结和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垂直和平行的例子,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2. 结果评价:通过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垂直和平行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垂直与平行數學教案設計的主题文档,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数学教案设计
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判断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上的任意一对对应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3. 平行线的判定:如果两条直线上的对应角相等,这两条直线平行。
4.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判断空间中的直线是否平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难点: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2. 运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关系。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课件。
2. 练习题和答案。
3. 教学模型和教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第二课时:讲解平行线的判定和实际应用。
3. 第三课时:练习和巩固平行线的知识。
九、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简短的测验,检查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掌握。
3. 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给予个别指导。
十、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考数学大二轮复习 层级二 专题四 立体几何 第2讲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教学案
第2讲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考情考向·高考导航](文)高考对本讲命题较为稳定,解答题的第(1)问考查空间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的证明,而第(2)问多考查面积、体积的计算,难度中等偏上.解答题的基本模式是“一证明二计算”.(理)高考对本讲命题较为稳定,常以解答题第(1)问的形式考查,主要是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和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且多以棱柱、棱锥、棱台或简单组合体为载体进行考查,难度中等.[真题体验]1.(2019·全国Ⅱ卷)如图,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底面ABCD 是正方形,点E 在棱AA 1上,BE ⊥EC 1.(1)证明:BE ⊥平面EB 1C 1;(2)若AE =A 1E ,AB =3,求四棱锥E -BB 1C 1C 的体积. 解:(1)由已知得B 1C 1⊥平面ABB 1A 1,BE ⊂平面ABB 1A 1,故B 1C 1⊥BE .又BE ⊥EC 1,所以BE ⊥平面EB 1C 1.(2)由(1)知∠BEB 1=90°,由题设知Rt △ABE ≌Rt △A 1B 1E ,所以∠AEB =∠A 1EB 1=45°,故AE =AB =3,AA 1=2AE =6. 作EF ⊥BB 1,垂足为F ,则EF ⊥平面BB 1C 1C ,且EF =AB =3.所以,四棱锥E -BB 1C 1C 的体积V =13×3×6×3=18. 2.(2019·江苏卷)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D ,E 分别为BC ,AC 的中点,AB =BC .求证:(1)A1B1∥平面DEC1;(2)BE⊥C1E.证明:(1)因为D,E分别为BC,AC的中点,所以ED∥AB.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A1B1,所以A1B1∥ED.又因为ED⊂平面DEC1,A1B1⊄平面DEC1,所以A1B1∥平面DEC1.(2)因为AB=BC,E为AC的中点,所以BE⊥AC.因为三棱柱ABC-A1B1C1是直棱柱,所以C1C⊥平面ABC.又因为BE⊂平面ABC,所以C1C⊥BE.因为C1C⊂平面A1ACC1,AC⊂平面A1ACC1,C1C∩AC=C,所以BE⊥平面A1ACC1.因为C1E⊂平面A1ACC1,所以BE⊥C1E.[主干整合]1.证明线线平行和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1)证明线线平行常用的方法:①利用平行公理,即证两直线同时和第三条直线平行;②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平行转换;③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证线线平行;④利用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进行平行转换.(2)证明线线垂直常用的方法:①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即高线的性质;②勾股定理;③线面垂直的性质:即要证两直线垂直,只需证明一直线垂直于另一直线所在平面即可,即l⊥α,a ⊂α⇒l⊥a.2.空间平行、垂直关系证明的主要思想是转化,即通过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将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平行、垂直关系相互转化.热点一空间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逻辑推理素养逻辑推理——转化思想在平行、垂直证明中的应用以学习的线面平行、垂直关系为基础,将线面问题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转化为线线平行、垂直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面面、线面、线线之间的相互转化.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问题[例1-1] (2018·北京卷)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平面PAD⊥平面ABCD,PA⊥PD,PA=PD,E,F分别为AD,PB的中点.(1)求证:PE⊥BC;(2)求证:平面PAB⊥平面PCD;(3)求证:EF∥平面PCD.[审题指导] (1)只需证明PE⊥AD即可.(2)根据PA⊥PD,只需再证明PD⊥AB即可,为此可先证AB⊥平面PAD.(3)只证明EF平行于平面PCD内的一条直线,取PC的中点G,连接FG,GD,证明四边形EFGD为平行四边形.[解析](1)证明:∵PA=PD,且E为AD中点,∴PE⊥AD,∵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PE⊂平面PAD∴PE⊥平面ABCD∵BC⊂平面ABCD∴PE ⊥BC .(2)∵四边形ABCD 为矩形,∴CD ⊥AD∵平面PAD ⊥平面ABCD ,平面PAD ∩平面ABCD =AD ,CD ⊂平面ABCD∴CD ⊥平面PAD∵PA ⊂平面PAD∴CD ⊥PA∵PA ⊥PD ,且CD ,PD ⊂平面PCD ,CD ∩PD =D ,∴PA ⊥平面PCD∵PA ⊂平面PAB∴平面PAB ⊥平面PCD .(3)取PC 中点G ,连接FG ,GD∵F ,G 分别为PB 和PC 中点∴FG ∥BC ,FG =12BC∵四边形ABCD 为矩形,∴BC ∥AD ,BC =AD∵E 为AD 中点∴ED =12AD∴ED ∥BC ,ED =12BC∴ED ∥FG ,ED =FG∴四边形EFGD为平行四边形∴EF∥GD∵EF⊄平面PCD且GD⊂平面PCD∴EF∥平面PCD线面平行及线面垂直的证明方法(1)要证线面平行,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证已知直线与平面内的某直线平行;二是证过已知直线的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转化思想在证明平行关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寻找平行关系上,利用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等是常用的手段.(2)要证线面垂直,关键是在这个平面内能找出两条相交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即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结合图形还要注意一些隐含的垂直关系,如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菱形的对角线以及经计算得出的垂直关系等.平行、垂直关系的探索问题[例1-2] (2018·全国卷Ⅲ)如图,矩形ABCD所在平面与半圆弧所在平面垂直,M是上异于C,D的点.(1)证明:平面AMD⊥平面BMC;(2)在线段AM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MC∥平面PBD?说明理由.[审题指导] 第(1)问利用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求证:先证明BC⊥DM,再证DM⊥CM即可;第(2)问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进行判定;先连接AC,BD,BD与AC交于点O,再说明是否存在点P满足OP∥MC即可.[解析](1)证明:由题设知,平面CMD⊥平面ABCD,交线为CD.因为BC⊥CD,BC⊂平面ABCD,所以BC⊥平面CMD,故BC⊥DM.因为M为上异于C,D的点,且DC为直径,所以DM⊥CM.又BC∩CM=C,所以DM⊥平面BMC.而DM⊂平面AMD,故平面AMD⊥平面BMC.(2)当P为AM的中点时,MC∥平面PBD.证明如下:如图,连接AC交BD于O,因为ABCD为矩形,所以O为AC的中点,连接OP,因为P为AM的中点,所以MC∥OP.又MC⊄平面PBD,OP⊂平面PBD,所以MC∥平面PBD.解决与平行、垂直有关的存在性问题的基本策略:假定题中的数学对象存在(或结论成立),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行逻辑推理,若能导出与条件吻合的依据或事实,则说明假设成立,即存在;若导出与条件或实际情况相矛盾的结论,则说明假设不成立,即不存在.(1)(2019·西安八校联考)如图,在三棱锥A BCD中,AB⊥AD,BC⊥BD,平面ABD⊥平面BCD,点E,F(E与A,D不重合)分别在棱AD,BD上,且EF⊥AD.求证:①EF∥平面ABC;②AD⊥AC.证明:①在平面ABD内,因为AB⊥AD,EF⊥AD,所以EF∥AB,又因为EF⊄平面ABC,AB⊂平面ABC,所以EF∥平面ABC.②因为平面ABD⊥平面BCD,平面ABD∩平面BCD=BD,BC⊂平面BCD,BC⊥BD,所以BC⊥平面ABD.因为AD⊂平面ABD,所以BC⊥AD.又AB⊥AD,BC∩AB=B,AB⊂平面ABC,BC⊂平面ABC,所以AD⊥平面ABC.又因为AC⊂平面ABC,所以AD⊥AC.(2)(2019·临沂三模)如图所示,五面体ABCDEF,四边形ACFD是等腰梯形,AD∥FC,∠DAC=π3,BC⊥面ACFD,CA=CB=CF=1,AD=2CF,点G为AC的中点.①在AD上是否存在一点H,使GH∥平面BCD?若存在,指出点H的位置并给出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②求三棱锥G ECD的体积.解析:①存在点H,H为AD中点.证明如下:连接GH,在△ACD中,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知GH∥CD.又GH⊄平面BCD,CD⊂平面BCD,∴GH∥平面BCD.②由题意知AD∥CF,AD⊂平面ADEB,CF⊄平面ADEB,∴CF∥平面ADEB.又CF⊂平面CFEB,平面CFEB∩平面ADEB=BE,∴CF∥BE,∴V G ECD=V E GCD=V B GCD,∵四边形ACFD是等腰梯形,∠DAC=π3.∵CA=CB=CF=1,AD=2CF ,∴∠ACD =π2,∴CD =3,CG =12,又BC ⊥平面ACFD ,∴V B GCD =13×12×CG ×CD ×BC =13×12×12×3×1=312. ∴三棱锥G ECD 的体积为312. 热点二 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例2] (2019·全国Ⅲ卷)图1是由矩形ADEB ,Rt △ABC 和菱形BFGC 组成的一个平面图形,其中AB =1,BE =BF =2,∠FBC =60°.将其沿AB ,BC 折起使得BE 与BF 重合,连接DG ,如图2.(1)证明:图2中的A ,C ,G ,D 四点共面,且平面ABC ⊥平面BCGE ;(2)求图2中的四边形ACGD 的面积.[审题指导] (1)由平行线的传递性证明AD ∥CG ,结合平面图形中的条件证明AB ⊥平面BCGE ,再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证.(2)由AB ∥DE ,得DE ⊥平面BCGE ,取CG 的中点M ,结合菱形的特殊性,容易证明CG ⊥平面DEM ,即构造了平行四边形ACGD 的高,再由已知代入公式计算.[解析] (1)由已知得AD ∥BE ,CG ∥BE ,所以AD ∥CG , 故AD ,CG 确定一个平面,从而A ,C ,G ,D 四点共面. 由已知得AB ⊥BE ,AB ⊥BC ,故AB ⊥平面BCGE .又因为AB ⊂平面ABC ,所以平面ABC ⊥平面BCGE .(2)取CG 的中点M ,连接EM ,DM .因为AB ∥DE ,AB ⊥平面BCGE ,所以DE ⊥平面BCGE ,故DE ⊥CG .由已知,四边形BCGE是菱形,且∠EBC=60°,得EM⊥CG,故CG⊥平面DEM.因为DM⊥CG.在Rt△DEM中,DE=1,EM=3,故DM=2.所以四边形ACGD的面积为4.平面图形折叠问题的求解方法(1)解决与折叠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是搞清折叠前后的变化量和不变量,一般情况下,线段的长度是不变量,而位置关系往往会发生变化,抓住不变量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2)在解决问题时,要综合考虑折叠前后的图形,既要分析折叠后的图形,也要分析折叠前的图形.(2019·石家庄三模)如图(1)所示,在边长为24的正方形ADD1A1中,点B,C在边AD上,且AB=6,BC=8,作BB1∥AA1分别交AD1,A1D1于点P,B1,作CC1∥AA1分别交AD1,A1D1于点Q,C1,将该正方形沿BB1,CC1折叠,使得DD1与AA1重合,构成如图(2)所示的三棱柱ABC-A1B1C1.(1)求证:AB⊥平面BCC1B1;(2)求多面体A1B1C1-APQ的体积.解析:(1)证明:由题知,在题图(2)中,AB=6,BC=8,CA=10,∴AB2+BC2=CA2,∴AB⊥BC.又AB⊥BB1,BC∩BB1=B,∴AB⊥平面BCC1B1.(2)由题易知三棱柱ABC-A1B1C1的体积为12×6×8×24=576.∵在题图(1)中,△ABP 和△ACQ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B =BP =6,AC =CQ =14,∴V A -CQPB =13×S 四边形CQPB ×AB =13×12×(6+14)×8×6=160. ∴多面体A 1B 1C 1-APQ 的体积V =VABC -A 1B 1C 1-V A -CQPB =576-160=416.热点三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例3] (2019·天津卷)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PCD 为等边三角形,平面PAC ⊥平面PCD ,PA ⊥CD ,CD =2,AD =3.(1)设G ,H 分别为PB ,AC 的中点,求证:GH ∥平面PAD ;(2)求证:PA ⊥平面PCD ;(3)求直线AD 与平面PAC 所成角的正弦值.[审题指导] (1)连接BD ,利用GH ∥PD 推线面平行.(2)连接DN ,先证DN ⊥平面PAC ,再证PA ⊥平面PCD .(3)由DN ⊥平面PAC ,可知∠DAN 为所求,利用直角三角形求解.[解析](1)连接BD ,易知AC ∩BD =H ,BH =DH .又由BG =PG ,故GH ∥PD .又因为GH ⊄平面PAD ,PD ⊂平面PAD ,所以GH ∥平面PAD .(2)取棱PC 的中点N ,连接DN .依题意,得DN ⊥PC .又因为平面PAC ⊥平面PCD ,平面PAC ∩平面PCD =PC ,所以DN ⊥平面PAC .又PA ⊂平面PAC ,所以DN ⊥PA .又已知PA ⊥CD ,CD ∩DN =D ,所以PA ⊥平面PCD .(3)连接AN ,由(2)中DN ⊥平面PAC ,可知∠DAN 为直线AD 与平面PAC 所成的角.因为△PCD 为等边三角形,CD =2且N 为PC 的中点, 所以DN = 3.又DN ⊥AN ,在Rt △AND 中,sin ∠DAN =DN AD =33. 所以,直线AD 与平面PA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3.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关键在于通过平移使得两直线相交,可通过构造中位线或平行四边形实现.求线面角的关键是构造过直线上一点且与平面垂直的直线,可以直接根据题中的垂直关系作出,也可以构造此垂线后证明.(1)(2020·南宁模拟)在如图所示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棱B 1B ,AD 的中点,异面直线BF 与D 1E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147B.57C.105D.255解析:D [如图,过点E 作EM ∥AB ,交AA 1于点M ,过M 点作MN ∥AD ,交DD 1于点N ,取MN 的中点G ,连接EG ,NE ,D 1G ,所以平面EMN ∥平面ABCD ,易知EG ∥BF ,所以异面直线BF 与D 1E 所成的角为∠D 1EG (或其补角),不妨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GE =5,D 1G =2,D 1E =3,在△D 1EG 中,cos ∠D 1EG =D 1E 2+GE 2-D 1G 22D 1E ·GE =255,故选D.](2)(2018·全国Ⅰ)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BC =2,AC 1与平面BB 1C 1C 所成的角为30°,则该长方体的体积为( )A .8B .62C .8 2D .83解析:C [如图连接BC 1,则∠AC 1B =30°,在Rt △ABC 1中,tan 30°=AB BC 1,∴BC 1=AB tan 30°=233=2 3.∴CC 1=BC 21-BC 2=12-4=2 2.∴长方体的体积V =2×2×22=8 2.]限时50分钟 满分60分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1.(2020·泉州模拟)如图,已知四棱台ABCD -A 1B 1C 1D 1的上、下底面分别是边长为3和6的正方形,AA 1=6,且A 1A ⊥底面ABCD ,点P ,Q 分别在棱DD 1,BC 上,BQ =4.(1)若DP =23DD 1,证明:PQ ∥平面ABB 1A 1.(2)若P 是D 1D 的中点,证明:AB 1⊥平面PBC . 证明:(1)在AA 1上取一点N ,使得AN =23AA 1,因为DP =23DD 1,且A 1D 1=3,AD =6,所以PN 23AD , 又BQ23AD ,所以PN BQ .所以四边形BQPN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PQ ∥BN .因为BN ⊂平面ABB 1A 1,PQ ⊄平面ABB 1A 1, 所以PQ ∥平面ABB 1A 1.(2)如图所示,取A 1A 的中点M , 连接PM ,BM ,PC ,因为A 1A ,D 1D 是梯形的两腰,P 是D 1D 的中点, 所以PM ∥AD ,于是由AD ∥BC 知,PM ∥BC , 所以P ,M ,B ,C 四点共面.由题设可知,BC ⊥AB ,BC ⊥A 1A ,AB ∩AA 1=A , 所以BC ⊥平面ABB 1A 1, 所以BC ⊥AB 1,因为tan ∠ABM =AM AB =36=A 1B 1A 1A=tan ∠A 1AB 1,所以∠ABM =∠A 1AB 1,所以∠ABM +∠BAB 1=∠A 1AB 1+∠BAB 1=90°, 所以AB 1⊥BM ,再BC ∩BM =B ,知AB 1⊥平面PBC .2.(2019·烟台三模)如图(1),在正△ABC 中,E ,F 分别是AB ,AC 边上的点,且BE =AF =2CF .点P 为边BC 上的点,将△AEF 沿EF折起到△A 1EF 的位置,使平面A 1EF ⊥平面BEFC ,连接A 1B ,A 1P ,EP ,如图(2)所示.(1)求证:A1E⊥FP;(2)若BP=BE,点K为棱A1F的中点,则在平面A1FP上是否存在过点K的直线与平面A1BE平行,若存在,请给予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证明:在正△ABC中,取BE的中点D,连接DF,如图所示.因为BE=AF=2CF,所以AF=AD,AE=DE,而∠A=60°,所以△ADF为正三角形.又AE=DE,所以EF⊥AD.所以在题图(2)中,A1E⊥EF,又A1E⊂平面A1EF,平面A1EF⊥平面BEFC,且平面A1EF∩平面BEFC=EF,所以A1E⊥平面BEFC.因为FP⊂平面BEFC,所以A1E⊥FP.(2)解:在平面A1FP上存在过点K的直线与平面A1BE平行.理由如下:如题图(1),在正△ABC中,因为BP=BE,BE=AF,所以BP=AF,所以FP∥AB,所以FP∥BE.如图所示,取A1P的中点M,连接MK,因为点K为棱A1F的中点,所以MK∥FP.因为FP∥BE,所以MK∥BE.因为MK⊄平面A1BE,BE⊂平面A1BE,所以MK∥平面A1BE.故在平面A1FP上存在过点K的直线MK与平面A1BE平行.3.如图所示,已知BC是半径为1的半圆O的直径,A是半圆周上不同于B,C的点,F为弧AC的中点.梯形ACDE中,DE∥AC,且AC=2DE,平面ACDE⊥平面ABC.求证:(1)平面ABE⊥平面ACDE;(2)平面OFD∥平面ABE.解:(1)因为BC是半圆O的直径,A是半圆周上不同于B,C的点,所以∠BAC=90°,即AC⊥AB.因为平面ACDE⊥平面ABC,平面ACDE∩平面ABC=AC,AB⊂平面ABC,所以AB⊥平面ACDE.因为AB⊂平面ABE,所以平面ABE⊥平面ACDE.(2)如图所示,设OF∩AC=M,连接DM.因为F为弧AC的中点,所以M为AC的中点.因为AC=2DE,DE∥AC,所以DE∥AM,DE=AM.所以四边形AMDE为平行四边形.所以DM∥AE.因为DM⊄平面ABE,AE⊂平面ABE,所以DM∥平面ABE.因为O为BC的中点,所以OM为△ABC的中位线.所以OM∥AB.因为OM⊄平面ABE,AB⊂平面ABE,所以OM∥平面ABE.因为OM⊂平面OFD,DM⊂平面OFD,OM∩DM=M,所以平面OFD∥平面ABE.4.(2019·北京卷)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底面ABCD为菱形,E为CD的中点.(1)求证:BD⊥平面PAC;(2)若∠ABC =60°,求证:平面PAB ⊥平面PAE ;(3)棱PB 上是否存在点F ,使得CF ∥平面PAE ?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立体几何中的探索问题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和计算求解能力.(1)证明:因为PA ⊥平面ABCD ,所以PA ⊥BD ; 因为底面ABCD 是菱形,所以AC ⊥BD ; 因为PA ∩AC =A ,PA ,AC ⊂平面PAC , 所以BD ⊥平面PAC .(2)证明:因为底面ABCD 是菱形且∠ABC =60°,所以ΔACD 为正三角形,所以AE ⊥CD ,因为AB ∥CD ,所以AE ⊥AB ;因为PA ⊥平面ABCD ,AE ⊂平面ABCD , 所以AE ⊥PA ; 因为PA ∩AB =A 所以AE ⊥平面PAB ,AE ⊂平面PAE ,所以平面PAB ⊥平面PAE .(3)存在点F 为PB 中点时,满足CF ∥平面PAE ;理由如下: 分别取PB ,PA 的中点F ,G ,连接CF ,FG ,EG , 在三角形PAB 中,FG ∥AB 且FG =12AB ;在菱形ABCD 中,E 为CD 中点,所以CE ∥AB 且CE =12AB ,所以CE ∥FG 且CE =FG ,即四边形CEGF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CF ∥EG ;又CF ⊄平面PAE ,EG ⊂平面PAE ,所以CF ∥平面PAE .5.(2019·青岛三模)已知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2AC =2AA 1=4,∠A 1AC =π3,AC ⊥BC ,平面ACC 1A 1⊥平面ABC ,M 为B 1C 1的中点.(1)过点B 1作一个平面α与平面ACM 平行,确定平面α,并说明理由;(2)求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表面积. 解析:(1)如图,取AB 的中点E ,BC 的中点F ,连接B 1E ,B 1F ,EF ,则平面B 1EF ∥平面ACM .因为平面ACC 1A 1⊥平面ABC ,平面ACC 1A 1∩平面ABC =AC ,AC ⊥BC ,所以BC ⊥平面ACC 1A 1,BC ⊥CC 1,因为四边形BCC 1B 1为平行四边形,所以四边形BCC 1B 1为矩形,在矩形BCC 1B 1中,M ,F 分别是B 1C 1,BC 的中点,所以B 1F ∥CM ; 在△ABC 中,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所以EF ∥AC . 又EF ∩FB 1=F ,AC ∩CM =C , 所以平面B 1EF ∥平面ACM . 所以平面α即平面B 1EF .(2)由题意知AC =2,AA 1=2,AB =4.因为AC ⊥BC ,所以BC = AB 2-AC 2= 42-22=23, 所以△ABC 的面积S 1=12AC ×BC =12×2×23=2 3.在平行四边形ACC 1A 1中,∠A 1AC =π3,其面积S 2=AA 1×AC sin ∠A 1AC =2×2sin π3=2 3.由(1)知四边形BCC 1B 1为矩形,故其面积S 3=BC ×CC 1=23×2=4 3.连接A 1C ,BA 1,在△AA 1C 中,AC =AA 1=2,∠A 1AC =π3,所以A 1C=2.由(1)知BC ⊥平面ACC 1A 1,所以BC ⊥CA 1, 所以A 1B =BC 2+CA 21=4.在△AA 1B 中,AB =A 1B =4,AA 1=2,所以△AA 1B 的面积S △AA 1B =12×2×42-1=15,所以平行四边形ABB 1A 1的面积S 4=2S △AA 1B =2×15=215. 故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表面积S =2S 1+S 2+S 3+S 4=2×23+23+43+215=103+215.(文)高考解答题·审题与规范(四) 立体几何类考题重在“转化”思维流程[转化] 空间平行关系间的转化、垂直关系间的转化、平行与垂直关系间的转化以及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转化等. [转换] 对几何体的体积、锥体体积考查顶点转换,多面体体积多分割转换为几个规则几何体的体积和或体积差来求解,求体积时距离与体积计算的转换等真题案例审题指导审题方法(12分)(2018·全国Ⅰ卷)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M 中,AB =AC =3,∠ACM =90°.以AC 为折痕将△ACM 折起,使点M 到达点D 的位置,且AB ⊥DA .(1)证明:平面ACD ⊥平面ABC ; (2)Q 为线段AD 上一点,P 为线段BC 上一点,且BP =DQ =23DA ,求三棱锥Q -ABP 的体积.(1)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AB ⊥平面ACD ,进而可证平面ACD ⊥平面ABC ;(2)利用BP =23DA ,求出BP ,然后求出三棱锥的高,最后根据棱锥的体积公式求出三棱锥Q -ABP 的体积.审图形找关联图形或者图象的力量比文字更为简洁而有力,挖掘其中蕴涵的有效信息,正确理解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图形或者图象的独特理解很多时候能成为解题中的亮点.规范解答评分细则[解析] (1)由已知可得,∠BAC =90°,则BA ⊥AC .1分① 又BA ⊥AD ,AD ∩AC =A ,所以AB ⊥平面ACD .2分② 又AB ⊂平面ABC ,3分③ 所以平面ACD ⊥平面ABC .4分④(2)由已知可得,DC =CM =AB =3,DA =3 2.6分⑤ 又BP =DQ =23DA ,所以BP =2 2.7分⑥作QE ⊥AC ,垂足为E ,则QE13DC .8分⑦ 由已知及(1)可得DC ⊥平面ABC , 所以QE ⊥平面ABC ,QE =1,10分⑧ 因此,三棱锥Q ABP 的体积为V Q ABP=13×QE ×S △ABP =13×1×12×3×22sin 45°=1.12分⑨第(1)问踩点得分①由条件得出BA ⊥AC 得1分.②推出AB ⊥平面ACD 得1分.③指出AB ⊂平面ABC 得1分.④写出结论得1分. 第(2)问踩点得分 ⑤判断出DC =CM =AB ,DA 的值得2分.⑥利用BP =DQ =23DA ,求出BP 的值得1分.⑦得出QE 13DC 得1分.⑧确定QE ⊥平面ABC ,并求出QE 的值得2分. ⑨由棱锥的体积公式求出三棱锥Q ABP的体积,正确得2分,错误不得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自主学习导引真题感悟1.(2012·浙江)设l是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A.若l∥α,l∥β,则α∥βB.若l∥α,l⊥β,则α⊥βC.若α⊥β,l⊥α,则l⊥βD.若α⊥β,l∥α,则l⊥β解析利用线与面、面与面的关系定理判定,用特例法.设α∩β=a,若直线l∥a,且l⊄α,l⊄β,则l∥α,l∥β,因此α不一定平行于β,故A错误;由于l∥α,故在α内存在直线l′∥l,又因为l⊥β,所以l′⊥β,故α⊥β,所以B正确;若α⊥β,在β内作交线的垂线l,则l⊥α,此时l在平面β内,因此C错误;已知α⊥β,若α∩β=a,l∥a,且l不在平面α,β内,则l∥α且l∥β,因此D错误.答案 B2.(2012·江苏)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1B1=A1C1,D、E分别是棱BC、CC1上的点(点D不同于点C),且AD⊥DE,F为B1C1的中点.求证:(1)平面ADE⊥平面BCC1B1;(2)直线A1F∥平面ADE.证明(1)因为ABC -A1B1C1是直三棱柱,所以C C1⊥平面ABC.又AD⊂平面ABC,所以C C1⊥AD.又因为AD⊥DE,C C1,DE⊂平面BC C1 B1,C C1∩DE=E,所以AD⊥平面BC C1 B1.又AD⊂平面ADE,所以平面ADE⊥平面BC C1 B1.(2)因为A1 B1=A1 C1,F为B1 C1的中点,所以A1F⊥B1 C1.因为C C1⊥平面A1 B1 C1,且A1F⊂平面A1 B1 C1,所以C C1⊥A1F.又因为C C1,B1 C1⊂平面BC C1 B1,C C1∩B1 C1=C1,所以A1F⊥平面BC C1 B1.由(1)知AD⊥平面BC C1 B1,所以A1F∥AD.又AD⊂平面ADE,A1F⊄平面ADE,所以A1F∥平面ADE考题分析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与证明是高考的必考考点,多以选择题与解答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中等,解答高考题时,推理过程不完整是失分的重要原因,需引起特别注意.网络构建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线线、线面的平行与垂直【例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CD =1,∠BCD =60°,且BD ⊥CD ,正方形ADEF 所在平面与平面ABCD 垂直,G 、H 分别是DF 、BE 的中点. (1)求证:BD ⊥平面CDE ; (2)求证:GH ∥平面CDE ; (3)求三棱锥D -CEF 的体积.[审题导引] (1)先证BD ⊥ED ,BD ⊥CD ,可证BD ⊥平面CDE ; (2)由GH ∥CD 可证GH ∥平面CDE ; (3)变换顶点,求V C -DEF .[规范解答] (1)证明 ∵四边形ADEF 是正方形, ∴ED ⊥AD ,又平面ADEF ⊥平面ABCD , 平面ADEF ∩平面ABCD =AD . ∴ED ⊥平面ABCD ,∴ED ⊥BD . 又BD ⊥CD ,且ED ∩DC =D , ∴BD ⊥平面CDE .(2)证明 ∵G 是DF 的中点,又易知H 是FC 的中点, ∴在△FCD 中,GH ∥CD ,又∵CD ⊂平面CDE ,GH ⊄平面CDE , ∴GH ∥平面CDE .(3)设Rt△BCD 中,BC 边上的高为h , ∵CD =1,∠BCD =60°,BD ⊥CD ,∴BC =2,BD =3,∴12×2×h =12×1×3,∴h =32,即点C 到平面DEF 的距离是32, ∴V D -CEF =V C -DEF =13×12×2×2×32=33.【规律总结】线线、线面位置关系证法归纳(1)证线线平行常用的方法:一是利用平行公理,即证两直线同时和第三条直线平行;二是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平行转换;三是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证线线平行;四是利用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进行平行转换.(2)证线面平行常用的两种方法:一是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把证线面平行转化为证线线平行;二是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把证线面平行转化为证面面平行. (3)证线面垂直常用的方法:一是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把证线面垂直转化为证线线垂直;二是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把证面面垂直转化为证线面垂直;另外还要注意利用教材中的一些结论,如: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等. 【变式训练】1.(2012·山东实验中学一诊)如图,在几何体ABCDEP 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PA ⊥平面ABCD ,PA ∥EB ,且PA =2BE =4 2.(1)证明:BD ∥平面PEC ;(2)若G 为BC 上的动点,求证:AE ⊥PG .证明 (1)连接AC 交BD 于点O ,取PC 的中点F ,连接OF ,EF , ∵EB ∥PA ,且EB =12PA ,又OF ∥PA ,且OF =12PA ,∴EB ∥OF ,且EB =OF , ∴四边形EBOF 为平行四边形, ∴EF ∥BD .又∵EF ⊂平面PEC ,BD ⊄平面PEC ,∴BD ∥平面PEC .(2)连接BP ,∵EB AB =BA PA=12, ∠EBA =∠BAP =90°,∴△EBA ∽△BAP ,∴∠PBA =∠BEA , ∴∠PBA +∠BAE =∠BEA +∠BAE =90°, ∴PB ⊥AE .∵PA ⊥平面ABCD ,PA ⊂平面APEB , ∴平面ABCD ⊥平面APEB ,∵BC ⊥AB ,平面ABCD ∩平面APEB =AB , ∴BC ⊥平面APEB ,∴BC ⊥AE ,∴AE ⊥平面PBC , ∵G 为BC 上的动点,∴PG ⊂平面PBC ,∴AE ⊥PG .考点二:面面平行与垂直【例2】如图所示,已知在三棱锥A -BPC 中,AP ⊥PC ,AC ⊥BC ,M 为AB 的中点,D 为PB 的中点,且△PMB 为正三角形. (1)求证:DM ∥平面APC ;(2)求证:平面ABC ⊥平面APC ;(3)若BC =4,AB =20,求三棱锥D -BCM 的体积.[审题导引] (1)只要证明MD ∥AP 即可,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证; (2)证明AP ⊥BC ;(3)根据锥体体积公式进行计算.[规范解答] (1)证明 由已知,得MD 是△ABP 的中位线,所以MD ∥AP . 又MD ⊄平面APC ,AP ⊂平面APC ,故MD ∥平面APC . (2)证明 因为△PMB 为正三角形,D 为PB 的中点, 所以MD ⊥PB .所以AP ⊥PB .又AP ⊥PC ,PB ∩PC =P ,所以AP ⊥平面PBC . 因为BC ⊂平面PBC ,所以AP ⊥BC . 又BC ⊥AC ,AC ∩AP =A , 所以BC ⊥平面APC .因为BC ⊂平面ABC ,所以平面ABC ⊥平面APC .(3)由题意,可知MD ⊥平面PBC ,所以MD 是三棱锥D -BCM 的一条高,所以V M -DBC =13×S △BCD ×MD =13×221×53=107.【规律总结】面面平行与垂直的证明技巧在立体几何的平行关系问题中,“中点”是经常使用的一个特殊点,无论是试题本身的已知条件,还是在具体的解题中,通过找“中点”,连“中点”,即可出现平行线,而线线平行是平行关系的根本.在垂直关系的证明中,线线垂直是问题的核心,可以根据已知的平面图形通过计算的方式证明线线垂直,也可以根据已知的垂直关系证明线线垂直,其中要特别重视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这个定理已知的是两个平面垂直,结论是线面垂直.【变式训练】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AB=AD,∠BAD=60°,E、F分别是AP、AD的中点.求证:(1)直线EF∥平面PCD;(2)平面BEF⊥平面PAD.证明(1)在△PAD中,因为E,F分别为AP,AD的中点,所以EF∥PD.又因为EF⊄平面PCD,PD⊂平面PCD,所以直线EF∥平面PCD.(2)如图,连接BD.因为AB=AD,∠BAD=60°,所以△ABD为正三角形.因为F是AD的中点,所以BF⊥AD.因为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BF⊂平面ABCD,所以BF⊥平面PAD.又因为BF⊂平面BEF,所以平面BEF⊥平面PAD.考点三: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例3】(2012·南京模拟)在△ABC中,∠BAC=90°,∠B=60°,AB=1,D为线段BC的中点,E、F为线段AC的三等分点(如图1).将△ABD沿着AD折起到△AB′D的位置,连接B′C(如图2).图1 图2(1)若平面AB ′D ⊥平面ADC ,求三棱锥B ′-ADC 的体积;(2)记线段B ′C 的中点为H ,平面B ′ED 与平面HFD 的交线为l ,求证HF ∥l ; (3)求证:AD ⊥B ′E .[审题导引] (1)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折叠前后的线面位置关系求得B ′到平面ADC 的距离,可利用线面垂直求得;(2)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3)线面垂直⇒线线垂直.[规范解答] (1)在直角△ABC 中,D 为BC 的中点, 所以AD =BD =CD .又∠B =60°,所以△ABD 是等边三角形. 取AD 中点O ,连接B ′O ,所以B ′O ⊥AD . 因为平面AB ′D ⊥平面ADC , 平面AB ′D ∩平面ADC =AD , B ′O ⊂平面AB ′D , 所以B ′O ⊥平面ADC .在△ABC 中,∠BAC =90°,∠B =60°,AB =1,D 为BC 的中点,所以AC =3,B ′O =32. 所以S △ADC =12×12×1×3=34.所以三棱锥B ′-ADC 的体积为V =13×S △ADC ×B ′O =18.(2)证明 因为H 为B ′C 的中点,F 为CE 的中点, 所以HF ∥B ′E .又HF ⊄平面B ′ED ,B ′E ⊂平面B ′ED , 所以HF ∥平面B ′ED .因为HF ⊂平面HFD ,平面B ′ED ∩平面HFD =l , 所以HF ∥l .(3)证明 由(1)知,B ′O ⊥AD .因为AE =33,AO =12,∠DAC =30°, 所以EO =AE 2+AO 2-2AE ·AO cos 30°=36. 所以AO 2+EO 2=AE 2.所以AD ⊥EO .又B ′O ⊂平面B ′EO ,EO ⊂平面B ′EO ,B ′O ∩EO =O , 所以AD ⊥平面B ′EO .又B ′E ⊂平面B ′EO ,所以AD ⊥B ′E . 【规律总结】解决翻折问题的注意事项(1)解决与翻折有关的几何问题的关键是搞清翻折前后哪些量改变、哪些量不变,抓住翻折前后不变的量,充分利用原平面图形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2)把平面图形翻折后,经过恰当连线就能得到三棱锥、四棱锥,从而把问题转化到我们熟悉的几何体中去解决. 【变式训练】 3.如图1,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ABC =90°,E 、F 分别为AD 和BC 上的点,且EF ∥AB ,AD =2AE =2AB =4FC =4.将四边形EFCD 沿EF 折起成如图2的形状,使AD =AE .(1)求证:BC ∥平面DAE ;(2)求四棱锥D -AEFB 的体积.解析 (1)证明 ∵BF ∥AE ,CF ∥DE ,BF ∩CF =F , AE ∩DE =E ,∴平面CBF ∥平面DAE .又BC ⊂平面CBF ,∴BC ∥平面DAE . (2)取AE 的中点H ,连接DH .∵EF ⊥DE ,EF ⊥EA ,∴EF ⊥平面DAE . 又DH ⊂平面DAE ,∴EF ⊥DH .∵AE =DE =AD =2,∴DH ⊥AE ,DH = 3. ∴DH ⊥平面AEFB .则四棱锥D -AEFB 的体积V =13×3×2×2=433.名师押题高考【押题1】已知直线a 、b 与平面α、β,且b ⊥α,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①若a ∥α,则a ⊥b ;②若a ⊥b ,则a ∥α; ③若b ∥β,则α⊥β;④若α⊥β,则b ∥β.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解析 命题①,若a ∥α,过直线a 作一平面γ,使得α∩γ=c ,则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得a ∥c ,又因为b ⊥α,c ⊂α,所以b ⊥c ,故有a ⊥b ,所以该命题为真;命题②,若a ⊥b ,b ⊥α,则直线α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有两种:a ⊂α或a ∥α,故该命题为假;命题③,若b ∥β,则过直线b 作一平面δ,使得δ∩β=d ,则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得b ∥d ,又b ⊥α,所以d ⊥α,因为d ⊂β,所以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α⊥β,故该命题为真;命题④,若α⊥β,b ⊥α,则直线b 与平面β的位置关系有两种:b ⊂β或b ∥β,故该命题为假.综上,①③为真命题,故选A. 答案 A[押题依据] 线面的平行与垂直,是立体几何的主体内容,在高考试题中通常会有一道解答题和一道选择题或填空题,主要考查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性质,一般难度不大.【押题2】如图,在三棱锥A -BOC 中,AO ⊥平面COB ,∠OAB =∠OAC =π6,AB =AC =2,BC =2,D 、E 分别为AB 、OB 的中点. (1)求证:CO ⊥平面AOB .(2)在线段CB 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得平面DEF ∥平面AOC ?若存在,试确定F 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 (1)证明 因为AO ⊥平面COB ,所以AO ⊥CO ,AO ⊥BO , 即△AOC 与△AOB 为直角三角形. 又因为∠OAB =∠OAC =π6,AB =AC =2,所以OB =OC =1.由OB 2+OC 2=1+1=2=BC 2, 可知△BOC 为直角三角形. 所以CO ⊥BO ,又因为AO ∩BO =O ,所以CO⊥平面AOB.(2)在线段CB上存在一点F,使得平面DEF∥平面AOC,此时F为线段CB的中点.如图,连接DF,EF,因为D、E分别为AB、OB的中点,所以DE∥OA.又DE⊄平面AOC,所以DE∥平面AOC.因为E、F分别为OB、BC的中点,所以EF∥OC.又EF⊄平面AOC,所以EF∥平面AOC,又EF∩DE=E,EF⊂平面DEF,DE⊂平面DEF,所以平面DEF∥平面AOC.[押题依据] 线面的平行与垂直是立体几何的必考内容,通常要考一个解答题,本题不仅突出考查了线面的平行与垂直,而且以立体几何为背景.考查了探索性问题,题目新颖灵活、重点突出、难度适中,故押此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