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标中图版 学习导航(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动)
2.1.2《种群数量的变动》教案(中图版必修III)
2.1.2《种群数量的变动》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该条内容标准有两层涵义:其一,“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属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完成建立数学模型;其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体)之间的内在辑联系。
二、教学设计思路高中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其他内容时,学生已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
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本节的引入有两种思路:一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即以“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验证性实验活动;二是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研究性学习内容,事先布置,让学生(或部分学生)在课外完成。
从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或体验引入,结合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和“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讨论相关内容,展开教学。
现以第一种思路为例说明,本节共2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应当遵循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循环上升的轨迹。
1.具体。
教师以“问题探讨”引入,由于学生已有相关的数学知识,不难回答问题。
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的数学公式有何生物学意义(说明细菌数量增长具有哪些性质)?2.抽象。
进一步让学生讨论:细菌的数量增长模型是怎样建构的?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由此,总结出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3.再具体。
联系实例说明种群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
4.再抽象。
结合细菌的数量增长模型,得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数学模型;结合实例讨论“K”值。
5.进一步回到具体。
讨论数学模型的生物学意义(说明“J型”和“S型”增长的生物学意义),列举实例。
6.进一步抽象。
总结用数学模型揭示生物学现象与规律的意义。
新教材2024版高中生物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2.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
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
论中错误的是
()
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 型
B.第4年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 敌增多
C.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8年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 “S”形曲线增长
故种群数量可以高于K值,但不会维持很长时间
如图是某种群增长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曲线近似于“S”形增长曲线
B.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
最大数量
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固定不变 D.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随环境条件变化而上下波动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种群数 量呈现“S”形增长,A正确;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最大数 量,又称环境容纳量,B正确;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种群数量 达到K值后,会随环境条件变化而在K值附近波动,C错误,D正确。
(3)K值:又称__环__境__容__纳__量___,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 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__种__群__最__大__数__量___。
(4)应用: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其__环__境__容__纳__量____。这是保护大熊
猫的根本措施。
微思考 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中,种群数量为K/2、K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B.同一环境中不同种群的K值可以不同 C.理论上,曲线X没有K值 D.曲线X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N0表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Nt表 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答案】A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动》教案2 中图版必修3
〖提示〗①食物和空间田间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等。
〖板书〗“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0λt
〖问题〗“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板书〗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7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①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②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③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四、课堂小结
略,见本教案黑体字。
五、作业:
创新课时P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教学后记:
〖旁栏思考题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问题〗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
〖板书〗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学生活动〗阅读P67~P69并完成“探究”。
三、当堂反馈
例1(2000年广东卷)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二、授新课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
〖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课件(中图版必修3)
【巩固】 2010年年初我国南方地区的严寒天气导致大量动物 死亡。下列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中,能从根本上决定 着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是 ( )。 A.出生率和食物供应 B.死亡率和迁出率 C.死亡率和种群占据的地域面积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 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四个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和迁出,其中出生率和迁入是决定种群数量增长的变 量,死亡率和迁出是决定种群密度下降的变量。迁入和迁 出不是最本质的,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才是决定种群增长 的最重要的参数。食物供应和领域大小不能直接影响种群 数量,它们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起作用。 答案 D
种群的各种特征与种群数量间的关系 1. 在种群的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 度越高,一定范围内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 量呈正相关。 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如下:
(1)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迁出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 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 增加;反之,则减少。 (2)年龄结构和性比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 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 (数量)变动趋势的重要依据。 2. 预测种群的发展前景时,主要对比幼年个体与老年个体的 数目。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动
课程标准 1.概述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 2.分析比较“J”型曲线和“S”型曲线之间的区别及各自形成 的外界条件 关键术语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和迁出 “J”型曲线 “S”型曲线 生态入侵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
出生率和死亡率 1. ①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 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
“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区别和联系 1. (1)联系:曲线间的转化
环境阻力 “J”型增长曲线―――――→“S”型增长曲线, 环境阻力是指 在种群生长的环境中存在的限制因素,按自然选择学说, 它就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2)区别:两种曲线的比较
高中生物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学案 中图版必修3
高中生物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学案中图版必修3一、学习目标:1、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3、探究培养液中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二、知识结构:[问题探讨]1、计算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Nn=_________,x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应是=_________2、细菌种群种量按此速度繁殖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如果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将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建构的步骤2、以“问题探讨”中实验条件下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为例,得到的可用来描述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是:①公式________________。
②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画在课本上。
二、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根据实例理解“J”型增长的数量变化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构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①模型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建立模型:如果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并且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那么:一年后种群数量N1=________,两年后种群数量N2=________, t年后群数量Nt=_____________。
(这个公式即为数学模型),(3)思考:当λ>1、λ=1、1<λ<0、λ=0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分别会怎样?(4)自然界中“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原因是什么?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结合课本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结果理解“S”型增长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的数量变动 合作与讨论1.澳大利亚野兔成灾,实际上是种群数量的变化问题,那么种群的数量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的思路: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等决定的。
凡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的因素,都会引起种群的数量变化。
这些因素有自然因素,如气候、食物、传染病等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现代社会中,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是人类活动。
2.生物数量的增长曲线呈现“J ”型,那么出现“J ”型曲线需要什么条件?又有什么规律? 我的思路:生物生活在食物或养料充足、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的条件之下,生物数量的增长曲线就呈现“J ”型,因为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只有在理想的条件之下才会出现“J ”型曲线。
在理想条件下,如果某种生物的寿命只有一年,每年只生殖一次,起始数量为N 0,年增长率为λ,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N t =N 0λt ,坐标图呈现“J ”型曲线。
3.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在一定时期内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J ”型曲线,达到一定程度就呈“S ”型。
那么“S ”型曲线具有哪些特点呢?我的思路:由于受环境条件限制,种群不可能按照“J ”型曲线无限增长,种群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 )后,数量就会停止增长,呈现“S ”型曲线。
“S ”型曲线具有以下特点:开始时经过一个适应环境的停滞期后,即进入指数增长时期,种群密度增加,然后增长速度变慢,最后增量和减量相等,种群不再增长而达到最高密度的稳定期,这时种群的数量达到一个最大值。
种群的数量变动 思考过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曲线种群的数量在不同条件下(或不同环境下)表现不同的增长曲线。
(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
①环境条件:没有任何限制因素,如食物永远充裕、空间足够大、气候适宜、没有天敌、无疾病等,这种条件下,影响种群数目变动的因素只是自然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于环境能提供足够充裕的生活条件,种群内不同个体的生理寿命很长,因而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高中生物《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1新人教版必修3PPT课件
知识目标 理解并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把握数学模型(抽象) 与种群数量的变化(具体)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能力目标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 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完成建立数学模型的任务。 情感态度 建立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学习用数学方法解决生 物问题。
4.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 画出细菌的数量增长曲线。
细菌数量/个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时间/分钟
数学模型 为了直观、简便地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动的规律,
数学模型建构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数学方程式 曲线式
Nn=2n
❖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 如何利用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为生产实际 所用?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 有限制的情况下,某 种细菌每20min就通 过分裂增殖一次。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 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分钟就通过 分裂繁殖一代。
1.填写下表:计算一个细菌在不同时间(单位为 min)产生后代的数量。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
Nt = N0λt 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某种动物种群的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
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充裕,环境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增长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
酵母数
N
9.6 29.0 71.1 174.6 3350.7 513.0 594.8 641.0 655.9 661.8 666655.0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第1章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动教案中图版必修3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帮助学生通过反思总结,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反思总结,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和持续发展。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学术论文:收集有关种群数量变动研究的学术论文,如《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生态模型在种群数量预测中的应用》等,供学生深入理解种群数量变动的理论和方法。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生态系统中兔子数量变动的视频案例,引出种群数量变动的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种群数量变动的概念、增长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种群数量变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角色扮演“生态学家分析种群数量变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具备以下特点:
1.知识层面:
(1)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如细胞结构、遗传与进化等,这为学习种群数量变动打下了基础。
(2)学生在数学方面学习了函数、方程等知识,具备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有利于理解种群数量变动的数学模型。
-参考书籍:推荐一些与种群数量变动相关的参考书籍,如《生态学导论》、《种群生态学》等,供学生深入阅读。
2.拓展建议:
-阅读学术论文:鼓励学生阅读学术论文,了解种群数量变动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分析实例:组织学生分析实际的种群数量变动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素质层面:
高中生物第2单元第1章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动教案中图版必修3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动1.概述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
(重点)2.分析比较“J”型曲线和“S”型曲线之间的区别及各自形成的外界条件。
(重难点)3.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1.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 ①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②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 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2)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最直接因素。
2.迁入和迁出(1)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2)通过迁入和迁出,使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也进行了基因交流。
[合作探讨]探讨1: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性比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提示】 降低出生率,减少害虫的种群数量。
探讨2: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其中②③④代表哪种特征,为什么?提示:②③④分别代表出生率、性比和年龄结构,因为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而性比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归纳总结]种群的各种特征与种群数量间的关系1.在种群的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如下:(1)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迁出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2)年龄结构和性比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变动趋势的重要依据。
2.预测种群的发展前景时,主要对比繁殖前期与繁殖后期的数目⎩⎪⎨⎪⎧ 繁殖前期>繁殖后期→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繁殖前期≈繁殖后期→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基本稳定不变繁殖前期<繁殖后期→下降型,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越来越小拓展延伸 种群的空间特征(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教案(中图版必修3)
第2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课标要求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课标解读1.简述种群数量变动的特点及其决定因素。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地位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第二部分是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包括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第三部分是探究培养液中种群数量的变化。
其中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的特点和探究培养液中种群数量的变化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教法指导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这两部分内容浅显易懂,按照自主学习的理念,可安排学生自学总结。
2.本节探究活动“建立种群增长的模型”内容丰富,不仅是一个很好的建立数学模型的材料,也可以培养学生系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自发提出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注意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另外探究实验里涉及到血球计数板,应该向学生讲解清楚它的使用方法。
3.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较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并且接触过一些数学模型的概念,有能力用数学知识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
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新的知识。
构建时要避免脱离生物学现象单纯地讲数学问题,同时也要强调数学模型在生物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能主要讲生物学现象,而只是把数学模型简单地提一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新课导入建议地球上的每种生物都具有很大的生殖潜力,如果这种生殖潜力不受食物、空间、天敌和气候条件等的限制而任其发展的话,生物种群会在短期内达到惊人的数量。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资源、空间、天敌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其种群的数量增长不可能出现上述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动
思维激活
实验室内短时间培养某种微生物,该生物的种群数量一般属于哪一种增长类型?对于一个自然种群来讲,种群数量增长属于什么类型?为什么会达到K值?
提示:由于实验室内短时间培养,能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且不存在天敌,所以种群的增长将呈现“J”型增长。
对于一个自然种群来讲,由于生存环境有限,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当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时,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即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自主整理
1.出生率和死亡率
(1)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它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2)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
(3)作用: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最直接因素。
2.迁入和迁出
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
3.种群数量的变动包括增长、周期性波动、衰亡、生态入侵等类型,其中增长的数学模型包括“J”型和“S”型两种曲线。
一般来说,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不是无限的、任意的,种群数量总是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种群数量变动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这两组动态过程。
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必需的生活条件受到限制时呈“S”型增长。
名师解惑
1.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的条件是食物空间有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条件,这些条件在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满足以上条件,一般种群增长呈现“S”型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增长率变化是由低到高,增至种群数量K/2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直至为零。
达到K值增长率为零。
3.不同种群K值不同,同一种群处于不同环境时K值也不同。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名师解惑
1.如何理解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
剖析: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是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为种群数量变动提供信息。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决定与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两种种群增长曲线的比较
“S”型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
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左右,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较多,而且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当过度捕猎导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的增长率减慢,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
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率开始下降。
所以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K/2时,就可以捕猎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可持续获得数量最大。
在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剖析:(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其他因素
①种内关系
在自然界中,决定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和迁出等。
出生和迁入使种群数量增加,死亡和迁出使种群数量减少。
种群还要通过种内斗争来调节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死亡率和迁出增加,种群数量随之减少;反之,则使种群数量增加。
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②种间关系
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随着某一种群密度的增大,除种内斗争加剧外,还会导致一系列种间关系的变化,如该种群的捕食者数量随之增加,被捕食者数量相对减少;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种群密度增大,使传染病的传播概率大大增加等等。
这一切均使得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种群数量减少。
这种调节机制也是反馈调节。
③非生物因素与种群数量变化
阳光、温度、风、雨、雪等气候因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如温度适宜、阳光充足、雨水丰沛则草木繁茂,食草动物食物充足,种群数量就增大。
④人为因素与种群数量变化
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方面,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受人工控制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砍伐森林、围湖造田、过度放牧、猎捕动物及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使许多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锐减,甚至灭绝。
(2)种群数量的变化
由于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因此,种群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
有的呈季节消长,有的呈不规则波动,有的呈周期性波动,有的甚至会出现大爆发或消亡。
这些变化主要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值得强调的是,在现代社会,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方面,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受人为控制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砍伐森林、猎捕动物和环境污染等使许多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这种现状和发展趋势将会使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这是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
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例如,在对待鱼类的捕捞问题上,人们总是希望每年既能捕到较多的鱼,又不危及鱼类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也就是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这就需要研究捕捞量与种群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调查种群的现有数量,对种群的数量变化作出预测等等。
因此,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