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礼县大堡子山出土垂鳞纹秦公铜鼎的保护修复
礼县大堡子山出土垂鳞纹秦公铜鼎的保护修复卢燕玲【摘要】由于墓葬环境及出土后保存环境因素的影响,使青铜文物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表面大多积满了各种类型的腐蚀产物,出土时多已破损或变形,有的甚至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为了及时实施科学的保护修复措施,以免再次发生损坏,针对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垂鳞纹秦公铜鼎的损坏状况,进行了取样检测分析、表面清理、粘接、修复复原、缓蚀和表面封护等保护修复技术处理,处理后器型完整,纹饰清晰,色泽协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Because of the tomb environment and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fter excavation, the bronze relics are subject to varying degrees of damage. The surfaces of many bronze relics are usually covered with various types of corrosion products. Many of them are already damaged or deformed when excavated, and some are even fragmented and beyond recognition. A scientific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lan is needed to avoid further damage. A damaged bronze ding with a hanging squama design was excavacted from Dabuzhishan ( Mountain Dabuzi, Lixian ( Li country) of Gansu province. Sample analysis, surface cleaning, restoration of cementation, inhibition and surface sealing protection were carried out. After treatment, the object became a complete piece which have a clear decora- tive design and balanced color, and achieved the desired result.【期刊名称】《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年(卷),期】2012(024)002【总页数】7页(P95-101)【关键词】礼县大堡子山;垂鳞纹秦公铜鼎;保护修复【作者】卢燕玲【作者单位】深圳博物馆,广东深圳518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54.3;G264.30 引言礼县位于甘肃天水西南部,是秦国的发祥地。
地方课程资料礼县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简介
红河水库灌区简介红河水库是建在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支流峁水河上的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
始建于1958年,控制流域面积167平方公里, 5月至 11月进行了除险加固,总库容为2137.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36万立方米,水域面积133万平方米。
红河水库灌区,灌溉渠道全长39.7千米,其中:总干渠11.48千米、南干渠8.15千米、西干渠14.6千米、东干渠5.47千米。
涉及盐官、祁山、红河、马河等3乡1镇23村,灌区内土地面积15.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
红河灌区西干渠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简介礼县20XX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分布在礼县盐官镇、祁山乡。
礼县红河灌区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设计灌溉面积3.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保灌1.8万亩,有主要东西干渠2条,全长37.2km,支渠13条,38.9公里,其中西干渠全长14.6km,设计引水流量2.0立米/秒,控制灌溉面积1.5万亩,有渠系建筑物1110座,其中斗门84座、涵洞59座、跌水15座、进水闸1座、冲砂闸12座,桥涵59座。
由于灌区始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建设年代久远,老化失修严重,山洪泥石流和废料垃圾填塞渠道,其它建筑物或配套不全,或老化失修,渠道引水十分困难,水的利用系数非常低。
为此,礼县水务局利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对工程进行节水改造。
礼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红河灌区西干渠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于20XX年7月经省水利厅、财政厅批准立项建设,项目涉及盐官镇中川、新联、新合、王城、祁山乡赵家、祁山等6村。
工程总投资1948.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补助800万元,省财政补助400万元,县级配套400万元,投劳折资348.9万元。
该工程于20XX年8月开工建设,同年年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共新建斗农渠102.1公里(斗渠14.6公里,农渠84条87.5公里),整治毛渠305.2公里(渠道整治203.1公里,衬砌102.1公里),渠系建筑物1110座。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200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调查、钻探和发掘。
在重点发掘21号建筑基址、祭祀遗迹的同时,也发掘了几座中小型墓葬,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分布与发掘概况1992~1993年,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
1994年3~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堡子山被盗大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并在距离大墓不远处发掘了几座小型秦墓。
2006年,联合考古队在发掘大堡子山遗址之前,首先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钻探,除发现夯土城墙、建筑基址、文化层堆积外,还钻探出中小型墓葬400余座。
这些墓葬绝大部分已被盗扰,主要分布在大堡子山城址东北城墙外的山坡上,但城址内也有少量分布。
大堡子山遗址被分为四大象限,墓葬发掘主要集中在第I象限(东北)和第III象限(西南)。
第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大堡子山东城墙外,数百座中小型墓葬分布在地势较为陡峭的几个台地上,面积达数万平方米。
第II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城址内,在21号建筑基址以北约150米处,即大堡子山梁向东北延伸的缓坡台地上。
10月初至11月中旬,在第I象限发掘墓葬5座,编号为IM22、IM23、IM24、IM25(图一)。
在第III象限发掘墓葬2座,编号为IIIM1、IIIM2。
此外,在同属于第III象限的21号建筑基址内也发掘了2座墓葬,编号为IIIM11、IIIM12,这两座墓在本期大堡子山2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简报中已见报道。
两处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较为简单。
其中第I象限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分为2层,即耕土层和近现代扰土层,耕土层厚20~30厘米,扰土层厚30~60厘米。
所发掘的5座墓葬均开口于扰土层下,并打破原生土层。
第III象限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可分为4层。
第1层为耕土层。
第2层为近现代扰土层,厚10~25厘米。
文物200408--礼县大堡子山秦陵墓主再探_祝中熹 (1)
礼县大堡子山秦陵墓主再探祝中熹(甘肃省博物馆副研究员)·2004年第8期礼县大堡子山秦陵墓主再探·2004年第8期其附近发现了许多秦瓦残片及卷云纹瓦当。
这表明,此地曾经有过陵寝之类的地面建筑。
两座大墓和两座车马坑非常紧凑地集中在一个较小的方域内,组成一处完整的陵园。
M2墓主被葬在M3之旁,也许是因为后者执意要与先君葬在同一个陵园,所以大堡子山秦陵才有如此设计。
如果说大堡子山陵园与凤翔1号陵园还可以类比的话,大堡子山陵园与圆顶山墓地则缺少可比性。
众所周知,周代诸侯国都邑旁的族茔,国君陵园与国人墓地是分区规划、分别管理的,公陵的布局与一般贵族墓葬的布局制度不相同。
所以,没有理由因为圆顶山两座相近的墓墓主可能是夫妇关系,就推出大堡子山陵园中的两座大墓的墓主也是夫妇关系。
而且,圆顶山墓区被认为墓主为夫妇关系的那两座墓(M2和M1),其布位是一东一西前后斜向相错的,与大堡子山陵园两座大墓一北一南平行并列的格局不同。
殉人情况尤其不能说明问题。
殉人是先秦王公贵族墓葬中习见的现象,在秦国尤其盛行。
大堡子山M2和圆顶山M2的二层台上虽然都殉葬7人,但大堡子山M2是中字形国君大墓,全长88米;圆顶山M2则只是国人墓地中一座长6.25、宽3.25、深7米的高级贵族墓。
即便以殉人来说,大堡子山M2在二层台上仅殉7人,但在墓道中却殉葬12人;而圆顶山M2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根本没有墓道。
至于陵园中心部位覆盖五花土的问题,戴春阳在另一篇文章中有更详尽的叙述,认为“这种大范围覆盖大型墓葬的五花土的做法,应是肇始的墓上封土之滥觞”[15]。
大堡子山陵区地带很久以前即被辟为耕地,又经历年的大修梯田,土层早已被打破、扰乱。
而且,陵区在正式发掘前,长时间遭到疯狂盗掘。
当盗墓之事引起省政府的关注时,地方上个别领导竟然组织人力,使用炸药爆破,对盗洞进行大范围平填。
这种种因素都使得大堡子山陵区土层已改变了原貌。
因而,不能排除因土层严重被扰而误认为有五花土统一覆盖的现象。
甘肃礼县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述论
甘肃礼县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述论作者:白红琴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6期[摘要]礼县是秦人发祥地,西汉水流域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及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大秦帝国建国的初创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本文对礼县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的具体调察、发掘及研究情况作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甘肃礼县;秦文化;鸾亭山遗址;西山遗址;大堡子山遗址[中图分类号]K8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079-02礼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境内有较多的古代文化遗存,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代石刻、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共220多处。
其中古遗址类和古墓葬类共140处,多位于西汉水及其支流沿岸,这其中又以周秦文化最为显著。
“礼县是秦人的发祥地和摇篮”,已成为史学界的共识,西汉水流域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及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大秦帝国建国的初创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200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联合成立了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组,这是继中国夏、商断代考古工程后的又一个重大考古项目。
礼县为其首要调查、发掘目标。
项目组成立后,联合考古队即对礼县西汉水流域的新时器时代至汉代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鸾亭山遗址、西山遗址、大堡子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和研究,基本建立了西汉水流域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较为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初步摸清了该流域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分布与性质。
一、调查工作联合考古队对西汉水干流东起天水市秦城区天水乡、西至礼县江口乡的地段以及四条主要支流流域进行了全面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礼县西汉水上游及其支流漾水、红河、燕子河流域的调查,共发现自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各类遗址98处,新发现70余处。
调查表明,这一地区史前文化开始的年代距今8000年左右,并且具有比较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
一些以史前考古学文化为主的遗址,面积往往在20万平方米以上,内涵丰富。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第一章总论 (1)第一节项目概况 (1)第二节编制依据 (1)第三节研究范围 (2)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4)第一节项目背景 (4)第二节文物价值评估 (8)第三节项目建设必要性 (11)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17)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 (17)第二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24)第一节建设目标 (24)第二节建设规模及内容 (24)第五章建设方案 (28)第一节指导思想 (28)第二节建设原则 (29)第三节建设风貌 (31)第四节技术工艺 (31)第六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影响分析 (33)第一节编制依据 (33)第二节环境保护建议 (33)第三节节能措施 (38)第七章消防与劳动安全卫生 (40)第一节消防措施 (40)第二节劳动安全卫生措施 (43)第八章招标方式 (48)第九章组织机构及项目管理 (50)第一节机构设臵 (50)第二节项目管理 (50)第三节项目工程设计管理 (50)第四节建设项目合同与管理 (51)第五节建设项目质量管理 (54)第十章项目实施时间安排 (57)第十一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58)第一节估算依据 (58)第二节投资估算 (59)第三节资金筹措 (60)第十二章效益评价 (61)第一节社会效益评价 (61)第二节生态效益评价 (62)第三节经济效益评价 (63)第十三章结论和建议 (66)第一节结论 (66)第二节建议 (66)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第一节项目概况项目名称: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建设地点: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大堡子山项目建设单位:礼县文物局建设规模与内容:(详见第四章第二节建设规模与内容)项目实施进度安排:(详见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所有项目的建设资金总计3923.1万元。
其中资金的60%来源于国债资金,剩余40%地方自筹。
甘肃礼县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述论
礼县 位 于 甘 肃省 东 南 部 ,境 内 有较 多 的 古代 文 化 遗
规模 的遗 址错 落 有致 , 占据 了流 域 中的不 同位 置 。 形 成 了 “ 六八 图一 费家 庄 ” 、 “ 大堡 子 山一赵 坪 ” 、 “ 雷 神庙 ( 西 山坪 )
一
存, 包 括古 遗址 、 古 墓葬 、 古 建筑 、 古代 石刻 、 近 现代史 迹 及
发 展序 列 , 初 步摸 清 了该 流域 商 周时 期考 古学 文 化 的分布 北 城 墙 长 约 2 5 0米 。 东、 西 城墙 长 约 1 0 0 0米 , 南 墙 尚未发
与 性质 。
一
现, 在东 、 西 城墙 的正 中有 小路 横贯 城 址 , 形成 的缺 口可 能
、
调 查 工 作
高差 较 大 , 低 平处 即 雷神庙 居址 ; 高 峻 的上 半 部地 形局 促 ,
遗迹 较 少 。 目前 已发 现 除东 南 部 以外 的各 段 城墙 总 长 约
1 2 0 0米 , 城墙 的废弃 年代 不 晚于春秋 早期 。大 堡子 山城 址
西 汉 水 流域 从新 石 器 时代 至 汉 代较 为 完 整 的考 古 学 文化 修 建 在 山坡上 , 平 面大 致呈 长 方形 , 面积 约 1 5 0万 平方 米 。
在礼 县 西 汉水 上 游及 其 支 流 漾水 、 红河、 燕 子河 流 域 的调 查 , 共发 现 自新石 器 时代 到汉 代 的各类 遗址 9 8处 , 新
发现 7 0 余 处 。调查表 明 , 这一地 区史前 文化 开始 的年代距
今8 0 0 0年左右 , 并 且具有 较 完整 的文化发 展序列 。一些
和城 门有关 。城墙 为夯 筑 ,宽 3米余 。残 存高 度最 高 2 — 3
遗址文物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版)
遗址文物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版)遗址文物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目录第一章总论第二章建设场地及建设条件第三章工艺设计要求第四章项目总体规划第五章建筑设计方案选择第六章安全防范系统第七章多媒体信息网络及展示系统第八章建筑智能化系统第九章消防及劳动安全卫生第十章节能节水措施第十一章环境影响评估第十二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臵第十三章项目实施进度与招投标第十四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第十五章财务与社会评价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第一章总论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xxxx遗址文物保护项目1.1.2 项目法人项目法人为xx博物院及xx公司,并组成筹建班子。
xx博物院是经xx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组建的xx市文化局直属事业单位,由xx 博物馆、xx 市考古工作队(xx考古研究所)、xxxx遗址博物馆、xx船棺遗址博物馆、xx 十二桥古蜀遗址博物馆整合组建,具体承办xx遗址文物保护项目的建设。
xxxx遗址文物保护项目建成后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他有关法令、条例和规定;实施博物馆发展规划和计划对遗址文物保护的具体措施;承担文物调查、考古发掘、考古研究和文物标本收藏、研究、宣传、保护及资料管理工作;开展与省内外、国内外文博科研单位学术研究与交流。
1.1.3 项目建设背景xx遗址是2001年2月xx总公司在修建xx村蜀风花园大街下水道工程时,进行土方挖掘中发现并由市文化局组织考古队进行发掘和保护的。
该遗址位于xx市区西部偏北的磨底河畔,是xx省继三星堆遗址发掘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这一重大成果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并给予高度评价和具体指导意见,致使遗址发掘保护工作得以迅速展开。
xx遗址的考古发掘已对遗址的分布范围、文化内涵、分期和重要分布情况有了基本了解。
挖掘现场已加以保护,建设了围墙,设立了保安系统,挖掘坑上部搭建了简易大棚。
甘肃省博物馆藏礼县大堡子山出土金饰片研究
2021年第1期 丝绸;^路总第382期 ________ THE SILK R O A D___________________丝绸之路学©甘肃省博物馆藏礼县大堡子山出土金饰片研究米毅(甘肃省博物馆历史部,甘肃兰州730000)[摘要]大堡子山位于礼县城东的西汉水北岸,为秦人西垂陵园所在地,分为建筑基址、祭祀遗迹、墓葬,出土金 器、青铜礼器、车马器、兵器等。
其中有一批造型独特的金饰片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本文对这些金饰片予以分型并重新定名,以供需要者研究。
[关键词]大堡子山;金饰片;鸷鸟;鱗羽;变形凤鸟纹;圭形[中图分类号]K87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21)01-0095-052015年,经过中法两国磋商,促成法国政府 及原始捐赠人克里斯蒂安•戴迪安先生、弗朗索 瓦•皮诺先生先后向我国归还55件金饰片文物,这批金饰片为上世纪90年代初,甘肃礼县大堡 子山秦国早期墓葬遗址被盗而流失在外的文物,归还后由国家文物局指定甘肃省博物馆收藏;同年,国家文物局将收藏于西安曲江艺术博 物馆的27件同类型金饰片调拨给甘肃省博物馆 收藏,这批金饰片由香港郭炎先生捐赠;甘肃省 博物馆早年征集过数10片同类型的金饰片,迄 今为止,甘肃省博物馆共收藏130余件大堡子山 出土金饰片。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位于甘肃礼县城东13公 里处的永兴乡、永坪乡境内。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因非法盗掘被发现,后经抢救性发掘,确认该地为 秦人东迁至陕西境内前的早期遗址和墓葬群,即秦«;.图1大堡子山遗址范围示意图人西垂陵园,时代为春秋早期前后。
出土金饰片、青铜礼器、车马器、武器、乐器,石质乐器,陶器等。
本文讨论的金饰片为此地被盗掘墓葬中所出土,因出土墓葬遭破坏,所以不知其详细用途。
我馆收藏 的大堡子山出土金饰片共分六大类型,初步定名为 鸷鸟形(或鸱鸮形)金饰片、口唇纹鳞羽形金饰片、窃曲形目云纹金饰片、云纹圭形金饰片、盾形金饰 片、竖线纹金饰片。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身份之谜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身份之谜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身份之谜秦公大墓的地形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堡子山附近的农民在挖土方时挖掘出了几块古生物化石。
这些古生物化石,被认为是“龙骨”,于是当地人为了挖龙骨卖钱,纷纷在大堡子山盗挖。
1993年春,根据马建营的回忆,他在就餐时,就听到邻桌在私下议论在大堡子山发现大墓,墓地全是金玉满地。
这个大墓就是秦公大墓。
盗挖人只拿走金银玉等他们认为有价值的物品,对于陶器等文物置之不理。
因此可以确认,在1993年,礼县大堡子山的两座秦公大墓已经被盗挖人发现并大肆挖掘。
其猖獗情形:盗挖分子甚至在山上摆起小卖部做生意,盗挖人之间为争夺地盘而发生械斗。
1994年在文物局和公安局的介入下,大堡子山的盗挖行为才被遏制下去。
这两座基本被盗挖一空的秦公大墓,因为没有足够的文物证据,致使专家学者无法找到它的主人,成为秦国历史的一个谜团。
2011年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节目播出了纪录片《寻秦》,介绍了这两座秦公大墓的发现过程。
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是谁的?各个专家都没有统一的说法。
秦仲、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秦宁公等五位秦国君主成为了热门候选人。
2016年大堡子山祭祀坑中发现有“秦子”文字的铜镜后,秦静公也被列入为候选人。
哥伦比亚大学的李峰根据已经出土的文物,认为这两座秦公大墓属于秦庄公和秦襄公父子的。
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大墓的调查发现1993年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严重盗挖。
1994年3月到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被盗挖的大墓进行调查和挖掘。
两座秦公大墓呈现南北排列的中字型。
两墓之间距离40米。
其中M2在南,全长88米;M3在北,全长115米。
两种大墓的南边发现有两座陪葬的车马坑。
根据被抓的盗挖人员的现场指认确定: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秦公鼎和秦公簋出土于北边的M3大墓。
2004年到2006年,甘肃省文物局联合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五个考古单位共同进行了对西汉水流域古代遗址的系统性调查,发现了和类似大堡子山遗址类似的“周秦”文化遗址40多座,分布在西汉水两岸。
文物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文物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前言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5)二、文物保护项目需求分析 (6)2.1 文物保护现状 (7)2.2 需求评估 (9)2.3 项目目标设定 (10)三、文物保护项目可行性分析 (11)3.1 技术可行性 (12)3.2 经济可行性 (13)3.3 社会可行性 (14)3.4 环境可行性 (16)四、文物保护项目实施方案 (17)4.1 项目内容与任务划分 (18)4.2 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 (19)4.3 资源保障措施 (20)4.4 风险控制与应对策略 (21)五、文物保护项目效益评估 (23)5.1 效益预测 (24)5.2 效益分析 (25)5.3 经济效益评价 (26)5.4 社会效益评价 (28)六、结论与建议 (29)6.1 结论总结 (30)6.2 建议与展望 (31)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2)一、前言文物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民族记忆,见证了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历程。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物保护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加强文物保护,提高文物保护水平,确保珍贵的历史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文物保护项目应运而生。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文物保护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项目的实施背景、必要性、实施条件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通过对项目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物保护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经费不足,保护手段落后,导致一些珍贵的文物因缺乏必要的维护而遭到损坏。
文旅融合下地域文化在考古遗址公园中的应用
文旅融合下地域文化在考古遗址公园中的应用作者:李紫薇田青宋捷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年第02期摘要: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国家大力支持文化自信建設的当代,地域文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由之路。
甘肃陇南礼县建设大堡子山考古遗址公园,既方便专家学者进一步弘扬和解读秦文化,又可以将博物馆与遗址保护的优势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
不只是遗址公园,在任何一类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都应是设计中重点应用的对象。
大堡子山遗址公园的建设,有利于促进陇南当地旅游开发走向“以文物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保护”的健康发展道路。
关键词:地域文化;文旅融合;考古遗址公园;大堡子山遗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2009年国家就提出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时至今日,大多数旅游景区产品仍以传统游览观光为主,旅游项目单一,体验性旅游产品不足,缺乏文化特色和文化创意,导致旅游景区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景区存在低层次和重复性旅游开发问题[1]。
文章以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公园为例,结合国内外成熟的考古遗址公园案例,探究在文旅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地域文化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的应用与影响。
一、考古遗址公园概述考古遗址公园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09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正式提出的,考古遗址公园是对大遗址保护的新形式,可以说是对新时代文物保护模式的创新。
由国家文物局拟定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点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的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
首批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于2010年公布,截至2021年共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36处,另有67处立项。
考古遗址公园具有显著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分布范围也比较广泛,而且数量也比较多,基本呈点状分布在北京、陕西、河南、四川等地[2]。
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墓主研究综述
各种报刊。就秦公陵园墓主的发表看法的学者主要
白光琦认为, 依西周铭文特点、 摘文特点及历 日“ 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判断,颂壶应属幽王
世。 与晋侯听 (笔者按, 这里的 “ , 听” 李学勤、 艾兰作 “ ’ 壶出自 听, ) 北赵M S墓的 还有晋侯苏钟、 鼎。 听晚 晋侯苏, 听即 晋侯 于 晋侯 文侯仇, 此壶作
52
户县宋村M3、宝鸡福临堡MZ、 秦家沟Ml 出土的方
较早, 秦文 应为 公器, 蠢组年 代较晚, 应为秦宪公
器。闷
壶比 从颈腹比例的变化来看, 较, 秦公壶的年代似
不宜早到西周晚期的颂壶时代。若把秦公壶的形制
与花纹和户县宋村春秋3号墓出土的两件铜壶比照, 其也有可能出现于春秋早期的稍晚阶段。据此, 若 秦公壶果如传闻是出于甘肃天水地区, 则其器主为 葬于 “ 西垂”的襄公或文公。若考虑到铭文字体接 近秦公搏、 钟而去不其篡较远, 则秦文公有可能为
不足的情况下在墓主问题上定于一尊是 比较困难
.的文章发表后,白光琦、 陈昭容又作了进一步研究 和探讨, 秦公器器主即大堡子山 秦陵墓主之争便由 此而发端。李学勤、 艾兰在文中指出, 纽约出现的 一对秦公壶的主 要纹饰与 颂壶一样, 西曲 与山 沃北
赵晋国 墓地M S出土的一对晋侯 听壶相似, 依李学 勤对晋侯 听壶、 马承源对颂壶的 年代推定为参照,
秦公壶的年代应在周厉王晚期到周宣王初年这段期
的, 但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梳理, 肯定有助于
问题解决。
间。根据历史文献, 他们两推定秦公壶的器主应该 就是庄公。壶作于他即位之后。而成对的秦公壶, 很可能出自 庄公墓葬。 于 作为西垂大夫的庄公, 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总论 (1)第一节项目概况 (1)第二节编制依据 (1)第三节研究范围 (2)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4)第一节项目背景 (4)第二节文物价值评估 (8)第三节项目建设必要性 (11)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19)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 (19)第二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24)第一节建设目标 (24)第二节建设规模及内容 (24)第五章建设方案 (28)第一节指导思想 (28)第二节建设原则 (29)第三节建设风貌 (31)第四节技术工艺 (31)第六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影响分析 (33)第一节编制依据 (33)第二节环境保护建议 (33)第三节节能措施 (38)第七章消防与劳动安全卫生 (40)第一节消防措施 (40)第二节劳动安全卫生措施 (43)第八章招标方式 (48)第九章组织机构及项目管理 (50)第一节机构设置 (50)第二节项目管理 (50)第三节项目工程设计管理 (50)第四节建设项目合同与管理 (51)第五节建设项目质量管理 (54)第十章项目实施时间安排 (57)第十一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58)第一节估算依据 (58)第二节投资估算 (59)第三节资金筹措 (60)第十二章效益评价 (61)第一节社会效益评价 (61)第二节生态效益评价 (62)第三节经济效益评价 (63)第十三章结论和建议 (66)第一节结论 (66)第二节建议 (66)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第一节项目概况项目名称: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建设地点: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大堡子山项目建设单位:礼县文物局建设规模与内容:(详见第四章第二节建设规模与内容)项目实施进度安排:(详见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所有项目的建设资金总计3923.1万元。
其中资金的60%来源于国债资金,剩余40%地方自筹。
即国债资金2353.9万元,自筹1569.2万元。
第二节编制依据1.国家有关部门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内容要求;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修正);3.《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4.文化部《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5.《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2005);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7.《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8.《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9.《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2008);10.《关于5单位联合对礼县西汉水流域早期秦文化展开考古调查第一阶段工作的汇报》;11.礼县大堡子遗址及墓群(即秦西垂陵园遗址)保护规划;12.甘肃省政府和文物局对大堡子山秦公陵园遗址总体规划会议记要精神;13.《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保护规划》;14.与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国家相关标准;15.项目相关资料以及现场调研的资料;16.甲方提供的其它有关资料。
第三节研究范围本报告研究范围为“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开发建设可行性研究。
依据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等文件规定的可行性研究深度及要求,通过对“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现状情况的调查,确定“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开发建设工程的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计划、配套设施及规划设计方案、初步建设方案、项目建设条件、环保与节能、消防安全、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管理机构等的分析论证,对本项目的建设必要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为建设项目的立项批复及资金筹措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第一节项目背景一、陇南市概况1.城市概况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黄土高原交汇地带,东邻陕西,南接四川,辖一区八县(一区即武都区,八县即两当县、宕昌县、成县、西和县、康县、文县、礼县、辉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280万人,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
2.经济状况近年来,陇南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委区域发展战略,按照市委总体发展思路和把握大局、确定目标,抓牢重点、强化措施,深度落实、加快发展的工作要求,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扎实推进灾后重建,着力壮大主导产业,全力夯实基础设施,高度关注民生,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2008年陇南市实现生产总值121.60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59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12亿元,降低3.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3.90亿元,增长19.0%。
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2.6%、-15.8%和93.2%,第一、三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4396元,比上年增加329元。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29.3:26.4:44.3,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上升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8.5个百分点。
2009年,陇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克服诸多困难和压力的情况下,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
全年生产总值增长9%,达到13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9%,达到2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达到23.14亿元。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达到17.14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2%,达到17亿元。
其中,市县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5%,达到7.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5%,达到35.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达到9477元,净增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2.1%,达到1995元(含灾后重建因素为2300元),净增215元;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完成了计划控制目标。
3.旅游优势近年来,陇南市旅游业的宏观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初步形成了全社会支持旅游、发展旅游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旅游发展区域布局趋于合理、产业格局初步确立,基础服务设施也得到逐步改善,旅游发展有了一定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35亿元,有力地推进了建设进程,完成了十大名牌景区和十大重点景区(点)一系列开发建设工程,完善了景区(点)交通、环卫、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基础服务设施,新建了一批档次较高的宾馆饭店。
同时,大力推进行业改革与发展,加强行业质量规范与管理,使旅游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卓有成效的宣传推介工作使陇南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高。
同时旅游商品开发力度、旅游文化内涵挖掘、区域合作也进一步加大。
另外,陇南市旅游发展目标明确。
2010年陇南市旅游工作会议召开。
会上明确提出旅游发展五年目标:旅游实力显著提升、旅游特色更加鲜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旅游服务争创一流、旅游效益不断提高。
同时确定今后五年的开发重点是:依托绿色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三大旅游资源,全力建设宕昌官鹅沟、康县阳坝、文县天池、礼县秦西垂陵园、成县鸡峰山五大精品景区,完善提升武都万象洞、宕昌哈达铺、成县西狭颂、西和晚霞湖四大名牌景区,积极培育徽县三滩、两当云屏三峡等有发展潜力的景区,五年内争创两个国家5A级景区,形成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全省叫得响的旅游拳头产品,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旅游开发整体上水平。
二、礼县概况1.基本概况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山区,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东邻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县,南连武都,北与武山、甘谷接壤。
总面积4299.92平方公里,共辖2镇34个乡,总人口10.35万户,50.13万人。
礼县深居内陆,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境内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平均气温9.9℃,年均降雨量488.2毫米,全年日照1968.1小时,无霜期183天。
2.区域优势礼县不仅遍布着许多很高价值的人文景观,而且山川秀美,特产富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宝地。
主要有六大资源和七大优势。
六大资源是:一是广阔的土地资源;二是丰富的水能资源;三是良好的气候资源;四是繁多的生物资源;五是丰富的矿产资源;六是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七大优势是:一是初具规模、久负盛名的经济林果开发优势;二是历史悠久、链条完整的畜牧产业开发优势;三是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的中药材生产优势;四是潜力巨大、方兴未艾的蔬菜生产优势;五是蕴藏量大、梯级开发的水能资源优势;六是回报显著、前景广阔的矿产资源开发优势;七是富有特色、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优势。
三、项目建设用地概况1、遗址区位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拟建地点位于礼县县城东13公里处永坪乡赵坪村和永兴乡文家村的交界处,距天水市区80公里,徐(徐家店)一礼(礼县)公路自东南蜿蜒从山前经过,区位条件优越。
2、环境概况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属于黄土梁峁丘陵地区,北依大薄地峁塬,南滨西汉水,西临西汉水支流永坪河,遗址及墓群东部为开阔平坦的盐官盆地,西、南、北三面群山环抱,环境优美。
墓葬区北面为徐礼公路,墓葬区内无正式修建的道路。
所谓道路均为进出车辆及农民长期碾压所成。
遗址区周围基本为农耕地,除散布的村落外无大体量建筑,视线较为开阔。
本地区年平均气温10.6℃;最高气温33.8℃,最低气温-14℃,年降雨量504毫米,最大降雨量35.8毫米,年蒸发总量在1208.3毫米;无霜期在196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863.6小时。
四、项目指导思想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应该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贯彻“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以全面保护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物,以合理复原秦早期陵园自然风貌为总体设想,以为考古科学研究、旅游、学习提供场所,更好地对遗址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为目的。
同时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对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是基于以上指导思想而编制的。
第二节文物价值评估一、文物考古价值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伟大民族,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我们的祖先在文化、科技、艺术、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我国相继建成一批综合性保护陈列厅。
甘肃省不但是文物大省,而且是文化遗址留存众多的地区,各种类型的文化遗存迄今已发现200处以上,像这种类型的遗址,在全国极为少见,对发展当地文化和旅游具有特殊的意义。
考古发掘表明,大堡子山不是单纯的墓葬遗址,其不仅是秦国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且极有可能就是秦第一都邑西垂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