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
药理的知识点怎样总结
药理的知识点怎样总结一、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药物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对酶的影响、药物对细胞膜的作用等。
1.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受体是细胞表面或胞内的蛋白质,它具有特异性结合药物的能力。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以激活或抑制受体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产生药理效应。
2. 药物对酶的影响许多药物可以通过作用于酶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例如,抑制胆碱酯酶的药物可以增加乙酰胆碱的作用时间,从而产生抗胆碱能药理效应。
3. 药物对细胞膜的作用某些药物可以改变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从而影响细胞内外离子的平衡,产生药理效应。
二、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其他化合物的过程。
药物的代谢主要包括:肝代谢、肾排泄、胆排泄等。
1. 肝代谢大部分药物在肝脏经过代谢反应,主要是通过细胞色素P450系统进行代谢。
肝代谢是药物在体内降解和排泄的重要途径。
2. 肾排泄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许多药物在体内经过肾脏的滤波和分泌而排泄出体外。
3. 胆排泄一些药物在体内经过胆排泄而排泄出体外,例如胆固醇降低药物就是主要通过胆排泄进行排泄。
三、药物的药效和毒性药效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的期望的生物学效应,而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的不良生物学效应。
1. 药效药效是药物产生的治疗或预防疾病的效果,药效的大小和时间取决于药物浓度和受体的结合程度。
2. 毒性毒性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的不良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过敏毒性、致癌性等。
四、药物的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是指在临床上根据疾病状态、药理特性、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合理选用药物,正确掌握药物的用法和用量。
1. 药物的用法药物的用法包括: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给药频率等,不同的用法能够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和毒性。
2. 药物的用量药物的用量是指每次给药的药物剂量,药物的用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用药物的用量,避免用药过量或不足。
药理第一章
General Principles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掌握药物及药理学的概念,药物的两 重性。
熟悉: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新药的开发与 研究。
了解: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 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 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 (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和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
(1)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合 理用药、发挥药物最佳疗效、防治不 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 (3)为其他生命科学的研究探索提供重要
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发展史
宏观---微观---宏观 系统、器官---分子水平---系统、器官 单克隆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及基因敲除 技术;生物基因靶向治疗技术;定点给 药技术。
三、新药开发与研究
新药:
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 增加新适应证亦属新药范围。
新药研究过程:
临床前研究 临床研究 上市后药物监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药理》
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2.药理学答: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3.药物答:药物是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4.药效动力学答: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
5.药代动力学答:药效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的学科。
6.单选题7.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8.药物是指: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9.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如何处置啊药物10.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是:《新修本草木》11.关于新药1期临床实验,以下叙述正确的是:药物的安全性,而不是药效12.有效临床药物:不一定具有药理活性13.多选题14.药理学的学科任务包括: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研究药物的临床作用、研究药物的不良反反应15.新药的来源包括:对已知的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合成新型结构的化合物、从天然物质中提取分离、应用生物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方法制备16.新药的临床研究是在动物上进行的实验,具体内容包括:药效学研究、一般药理学研究、药动学研究、毒理研究17.关于新药的临床前主要药效学的研究,以下叙述正确的有:应采用体内、体外两种以上试验方法;至少一项是在整体的正常或病理动物模型上进行;应该针对针对新药的临床主要适应症18.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19.单选题20.大多数药物在体内通过细胞膜的形式是:简答扩散21.酸化尿液,弱酸性药物:非解离型离子增多,重吸收增多22.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是:临床上苯巴比妥等弱酸性药物中毒时,用弱酸性药物洗胃23.有关药物吸收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小肠摄取性药物运转与药物的吸收有关,而排性转运体与排泄有关,与吸收无关24.有关药物代谢的描述,错误的是:肝微粒体酶主要在肝脏,肾以及脑组织等组织无肝微粒体酶25.有关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错误的是:α1酸性糖蛋白主要与血浆中弱酸性物质结合26.可称为首关效应的是:口服普萘洛尔经肝脏代谢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27.药物转化的最终目的是:促使药物排出体外28.有关生物利用度的描述,错误的是:首关效应大,生物利用度也大29.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30.影响药物血浆半衰期长短的因素是:肝肾功能31.某药物的t1/2为24小时,每天给药1次,血药浓度达到稳定的时间应该是:7-8天32.药物吸收达到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药物的吸收速率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33.按照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等量间隔多次给药,血浆浓度达到稳态的时间取决于:半衰期34.多选题35.有关药物的肾排泄,正确的是:如果药物只经肾小球滤过无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球重吸收过程,并全部从尿排出,则药物排泄速率与肾小球滤过速率相等;药物在肾小球的的主动重吸收,主要在近曲肾小管进行;水溶性药物难以通过肾小球上皮细胞的类脂质膜,不易重吸收,易从尿中排出;多说弱酸弱碱性药物的肾排泄均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及重吸收过程36.药物在血液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不能透过细胞膜、向组织转运受阻、暂时失去药理活性37.关于细胞色素P450的描述正确的有:大量存在于干细胞内质网的脂质中、其特异性不高,能和催化学多不同结构的药物、其结构与血红蛋白相似38.下列关于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描述错误的是:每日总量不变,增加给药次数能提高坪值水平;增加每次给药剂量可缩短大道坪值时间39.药物消除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中的药量被消除;其值与分布容积有关;其值与消除速率有关;其值与药物剂量大小有关40.药物消除半衰期的影响因素有:表观分布容积;药物消除率41.简答题42.什么是一级和零级动力学?各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发生灵机动力学?答:药物在某方式或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药物的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药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药理知识点总结归纳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对受体的作用和药物与受体的结合等。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通常包括口服给药、注射给药、吸入给药、皮肤给药等。
吸收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特性,给药途径,患者的生理状态等。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通常包括在血浆、组织和细胞内的分布。
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转化的过程,通常包括药物的氧化、还原、水解、甲基化等反应。
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通常包括尿排泄、粪便排泄、呼吸排泄等。
药物对受体的作用是指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来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受体通常是位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在受体与药物结合后,会引起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从而产生药理学效应。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具有选择性和亲和性的,这也是药物选择性作用的基础。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如药物与受体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位点,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可逆性的,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饱和性的等。
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药物剂量与药理学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来说,药物剂量越大,药理学效应就越明显,但也存在一个最大效应值,当达到这个值之后,再增加剂量也不能增加效应。
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通常可以用剂量-反应曲线来描述,常见的曲线模型有S形曲线和双S形曲线等。
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
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是药物应用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通常来说,药物的毒性效应是剂量依赖性的,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越大,产生的毒性效应就越明显。
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合理控制药物剂量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是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药代动力学通常包括药物的半衰期、清除率、生物利用度等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剂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药物安全性和毒性评价的重要依据。
药理学完整详细版
第一篇绪言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organism)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2、药物(drug):是影响机体生理机能及生化过程的化学物质,用以防治、诊断疾病。
也包括避孕药及保健药。
药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桥梁学科3、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5、研究目的: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防治不良反应;帮助医药工作者合理用药;为寻找新药提供线索;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6、药理学的学科任务:阐明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研究开发新药;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先进的研究方法。
7、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基础药理学方法:①、实验药理学方法:以健康正常动物为实验对象,分整体/离体器官、细胞、微生物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
②、实验治疗学方法:将正常动物造成类似于人体疾病的病理模型(如四氧嘧啶、SHR)进行药效学或药动学研究。
(2)临床药理学方法:以人体整体或离体器官、组织、体液等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9、新药研究过程:三个阶段:(1)药物临床前研究包括:药物的合成工艺、提取方法、理化性质、纯度、处方筛选、剂型选择、制剂工艺、质量控制、稳定性;药理、毒理、动物药动学等研究。
(2)临床研究: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Ⅰ期志愿者20-30例,找出安全剂量;Ⅱ期随机双盲法对照临床试验(100例);Ⅲ期选择特异体征病人300例。
(3)上市后药物监测。
社会性考查分析。
第二章药动学1、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力学、药动学。
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理
(4)扩张支气管
(5)促进代谢
2)临床应用
(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2)房室传导阻滞
(3)心脏骤停
(4)中毒感染性休克(低排高阻)
四、血药浓度
1、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恒比消除。
2、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恒量消除。
三、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四、表观分布容积:假定药物均匀分布于机体所需要的理论容积。
五、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5-7个半衰期)
第四章 传出神经系统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
2、临床用途
(1)抑制腺体分泌
(2)解除内脏绞痛
(3)解救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中毒
(4)缓慢型心律失常
3、不良反应:口干心悸、视力模糊、瞳孔散大、便秘。
4、禁忌症:青光眼、前列腺肥大。
山莨菪碱:解痉止痛。
东莨菪碱:晕动症。
(二)N胆碱受体阻断药:去极化型肌松药(琥珀胆碱)、非去极化肌松药(筒箭毒碱)。
1、琥珀胆碱:强、快、短(过量不能用新斯的明解救)。
(1)不良反应:术后肌痛、高血钾、升高眼压、麻痹呼吸肌。
(2)禁忌症:重症肌无力。
第七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a、B受体激动药、a受体激动剂、B受体激动剂)
3、中毒解救:解磷定+阿托品(过量不能用新斯的明解救)
第六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M受体阻断药、N受体阻断药)
(一)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
1、药理作用
(1)腺体:抑制腺体分泌
(2)眼:扩瞳,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视远物清晰,视近物模糊)。
药理名词解释和大题
一、名词解释1、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效果,称为药物的治疗作用。
2、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伴随治疗作用的同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或有害的作用。
3、副作用:是指在常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4、首过效应: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称为~5、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代谢)6、药酶: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在各种酶的作用下完成的,参与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简称药酶,包括催化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的酶系。
7、肝肠循环:从胆汁排泄进入小肠的药物中,其中某些具有脂溶性的药物,又可从肠道重吸收,形成~。
8、消除半衰期: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又称血浆半衰期或生物半衰期。
一般简称半衰期。
9、表观分布容积(Vd):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所需的总容积。
10、生物利用度(F):药物以某种剂型的制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
11、配伍禁忌: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可能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效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称为~。
12、镇静药:能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轻度抑制作用,减弱机能活动,从而起到缓和激动,消除躁动、不安,恢复安静的一类药物。
13、自体活性物质:动物体内广泛存在,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物质的统称,又称为“自调物质”。
14、化学治疗:抗微生物药物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以及对由微生物及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简称化疗。
15、化疗药:对病原体通常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作用,而对机体没有或只有轻度毒性的药物。
16、抗菌谱: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范围。
17、MIC:最小抑菌浓度,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病理-医理-药理
病理医理药理
病理、医理和药理是医学领域中三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涉及到疾病的本质、医学的原理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病理: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病理学家通过对组织、细胞和体液等进行观察和分析,来确定疾病的原因、病理类型和预后。
病理研究有助于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
2. 医理:涵盖了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它包括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理解,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原理。
医理还涉及医学伦理、临床决策和患者管理等方面。
3. 药理: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
药理学家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药代动力学和副作用等。
药理知识对于合理用药、药物研发和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这三个概念相互关联,病理为医理和药理提供了基础,医理指导着病理的诊断和治疗,而药理则是基于病理和医理的理解来开发和应用药物。
例如,在疾病的治疗中,医生首先通过病理检查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阶段,然后根据医理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其中可能包括使用药物。
而药理研究则帮助医生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潜在的副作用,从而能够更准确地使用药物并监测治疗效果。
药理
1.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它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效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动学。
3. 离子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4. 自身诱导:有些药物本身就是他们所诱导的药物代谢酶的底物,因此在反复应用后,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增高,其自身代谢也加快,这一作用称为自身诱导。
5.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6.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之前必先经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除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的有效药物量减少。
7. 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8. 肠肝循环: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肠肝循环。
9. 一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10. 零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11. 稳态浓度: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12. 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于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13. 生物等效:两个药学等同的药品,若他们所含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别则称14.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表现,是动因。
15.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使机体反应的表现。
16.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
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机体(包括动物、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也就是研究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如何作用于机体、机体又如何作用于今日体内的这些物质的一门学科。
2、药物:指能够影响生物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物质。
3、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包括药物)对生物机体的不良作用,也属于药理学范畴。
4、滤过:药物分子借助于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由细胞膜的一侧到达另一侧称为滤过,为被动转运。
5、简单扩散:非极性分子以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称为简单扩散,也是被动转运,故又称被动扩散。
是绝大多数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6、载体转运:跨膜蛋白在细胞膜的一侧与药物或生物性物质结合后,发生构型改变,细胞膜的另一侧将结合的内源性物质或药物释出,这种转运方式称为载体转运。
7、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8、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须先经过肝脏才能到达全身循环,然后再抵达作用部位。
如果部分药物在经过肝脏时被代谢,或由胆汁被排泄,会减少进入全身血循环的药物量,或由胆汁被排泄,会减少进入全身循环的药物量,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药物在被吸收进入肠壁细胞内而被代谢一部分也属首过消除。
9、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10、血-脑屏障:脑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内皮细胞之间无间隙,且毛细血管外表面几乎均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此种特殊结构称为血浆与脑脊液之间对的屏障,阻隔许多大分子、水溶性或解离型药物通过,只有脂溶性高的药物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
11、胎盘屏障: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之间的屏障称为胎盘屏障。
12、血眼屏障:吸收入血的药物在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织的浓度远低于血液,此现象是由血-眼屏障所致。
13、药物代谢:药物作为一种外源性物质进入体内后,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从体内消除,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
药理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学科。
(药效学、药动学)新药研发过程: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药物上市后监测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有限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
肝肠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安慰剂:指不含任何药理成分的制剂或剂型,外形与药相似,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缓解。
首剂现象:指病人首次用药的90分钟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现象。
药物依赖性:又称药物成瘾,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生理或心理的依赖和需求调节痉挛:睫状肌的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自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是调节痉挛。
表现分布容积:是指血浆合组织内的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所需溶液体积血浆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降低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反映了药物消除的速度,是给药时间的间隔依据。
药物:是用以防止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原理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理学任务: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疗效,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
药物作用:指药物对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药理效应: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功能提高为兴奋,功能降低为抑制,麻痹。
治疗作用:是指药物作用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是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应或痛苦的有害反应。
毒性作用:药物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阀浓度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药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之巴公井开创作1、不良反应—药物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成为不良反应。
2、血浆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3、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发生明显的作用,对其它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发生作用。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可发生明显效应。
如吗啡兴奋阿片受体引起镇痛和欣快作用。
5、拮抗剂--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它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如阿托品。
6、部分激动剂—此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物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对折致死量(LD50)-- 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
8、平安范围--指对折有效量(ED50)与对折致死量(LD50)之间的距离。
此值越大药物越平安。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或首关效应或第一卡关效应。
11、肝肠循环--自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小肠中经水解后再吸收的过程。
12、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更,称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显现治疗效果且未出现中毒反应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能增强药酶的活性,加速其他药物代谢的药物,如苯巴比妥等。
15、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16、耐药性--指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后,病原体或病原微生物对药物发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反复应用某些药物后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则发生一些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仅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但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指首次给予哌唑嗪治疗某些高血压患者时,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心悸、昏厥等现象。
药理
1.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很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2.肝肠循环:部分药物经肝脏转化形成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代谢产物,被分泌到胆汁内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叫肝肠循环。
3.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4.激动药:许多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可直接与胆碱受体或肾上腺素受体结合,结合后所产生效应与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效应相似,称为激动药。
5.拮抗药:许多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可直接与胆碱受体或肾上腺素受体结合,结合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拟似递质的作用,并可妨碍递质与受体结合,产生与递质相反的作用,就称为阻断药,对激动药而言,则称为拮抗药。
6.毒性反应:是指在用药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较严重。
7.副作用:由于药物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作为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8.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9.耐受性:连续多次应用某些药物后机体对药物不敏感的现象称为耐受性。
10.抗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11.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预先给予足量α受体阻断药后再给予肾上腺素,则取消了肾上腺素激动α受体的缩血管作用,而保留其激动β2受体的舒血管效应,呈现明显的降压反应,这一现象称为“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
12.反跳现象:长期应用β受体阻断药时如突然停药,可引起原来病情加重,如血压上升、严重心律失常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加,甚至产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此种现象称为停药反跳。
13.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14.抗菌活性: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药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即药效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动学。
2、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新药:化学结构、药品祖坟或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
5、药物体内过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和排泄过程6、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7、首过消除:是指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先进肝门静脉,在肠道或肝脏时经灭活代谢,最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即口服后在进体循环到达效应器起作用之前,经肠道或肝脏多数被灭活,称为首关消除。
有首关消除的药物(如利多卡因,硝酸甘油)不宜口服,可改为舌下或直肠给药,或者加大给药剂量。
8、肝药酶的诱导和抑制(1)肝药酶诱导:有些药物能增强肝药酶活性,使其他在肝脏内生物转化药物的代谢加快,导致这些药物的药效减弱,称为肝药酶的诱导,如苯巴比妥、利福平、苯妥英。
(2)肝药酶抑制:有些药物则能抑制肝药酶活性,使在其他肝脏内生物转化药物的代谢减慢,导致这些药物的药效增强,称为肝药酶的抑制,如异烟肼、氯霉素、西米替丁等。
9、肠肝循环:胆汁内药物及代谢产物经由胆总管入肠腔,随粪便排出,部分由小肠再吸收,经肝脏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肠肝循环。
10、t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长短反映血浆药物消除速度。
意义:①确定给药间隔时间;②t代表药物的消除速度1/211、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的药物的百分率。
F =(A / D)×100%,表示药物进入体内速度与数量,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12、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药理名词解释
Ⅰ、名词解释: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阐明药物对机体的生化、生理效应及作用机制、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的规律,是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2、药理效应:是指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3、副反应:亦称副作用,是在常用剂量下发生的不符合用药目的的反应。
4、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5、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浆中药物浓度虽已降至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药理效应。
6、效能:或称最大效应,为药物的药理效应的最大值。
7、效价强大:反应药物效应与药物剂量的关系,为药理效应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等剂量的比较。
8、治疗指数(TI):LD50反映药物的急性毒性大小,通常结合ED50综合考虑,以LD50/ED50为治疗指数。
9、受体:受体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
10、激动药:亦称完全激动药,激动药为既有受体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11、拮抗药:为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2、首关效应:是指口服药物时某些药物在通过胃肠道、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从而使药效降低,又称首关消除。
13、灭活:生物转化可使大多数药物由活性原型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物,称灭活。
14、活化:可使少数无活性或活性较低的药物变为有活性或活性强的药物,称活化。
15、肝肠循环:药物在肝内代谢后,生成的急性大、水溶性高的代谢物可经胆道随胆汁转运至十二指肠,随粪便排出体外。
有些药物在肠腔内又被重吸收,可形成肝肠循环。
16、一级动力学:又称恒比消除,是指药物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量。
17、零级动力学:也称恒量消除,是指药物消除速率为恒定的常数,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的药量。
18、消除参数-半衰期: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药理学的定义
药理学的定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学科。
它探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包括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效应、药物的剂量、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的药效学等方面。
药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领域:
1.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方式,包括药物与靶标的结
合、对生物体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影响。
2.药物代谢和消除:探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消除方式,了解药物在
体内的转化和排除规律。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效果,包括药物的治疗效果、副作用
和毒性等。
4.药物动力学: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研究药
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5.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不同药物或药物与生物体其他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
影响,包括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与食物、药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等。
药理学在医学、药学、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药物的开发、临床应用、药物治疗和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有助于理解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
药理的定义
药理的定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系统中的作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规律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和机制,以及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
药理学旨在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剂量效应关系、药物代谢途径、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规律,并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部位、吸收速度、分布范围、代谢途径和排泄方式,从而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药物与生物体内靶点的结合方式、作用机制和信号传导途径,揭示药物对生物体产生作用的分子水平机制。
药效学:研究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药物的药效特性和药效动力学,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不同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对体内代谢酶的影响等,以避免药物不良相互作用。
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新药的研发、临床用药指导、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医学和药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
药理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绪论1.药物:用于疾病治疗、预防、诊断或有目的的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
2.兽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的动物疾病,有目的的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
3.毒物:对动物身体机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4.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5.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
6.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7.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应,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8.兴奋药: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称为兴奋,引起兴奋的药叫兴奋药。
9.抑制:使生理、生化功能减弱则称为抑制及抑制药。
10.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11.吸收作用:药物经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产生的作用12.直接作用(原发作用):药物吸收后直接到达某一器官喊声的作用。
13.间接作用(继发作用):通过直接作用的结果产生的继发性作用。
14.治疗作用:临床使用药物防治疾病时产生对防治疾病产生有利的作用。
15.不良反应:临床使用药物是产生其他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产生有害的作用统称不良反应。
16.对因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性治病因子17.对症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改善疾病的症状18.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19.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实质上是免疫反应20.继发性反应:是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21.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到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力效应。
22.二重感染:如成年食草动物胃肠道有许多微生物寄生,正常情况下菌群之间维持平衡的共生状态,如果长期应用四环素类光谱抗生素是,对药物敏感的菌株收到抑制,菌群间相对平衡受到破坏,以致一些不敏感的细菌或抗药的真菌如细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大量繁殖,可引起中毒性肠炎或全身感染。
药理学( )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一门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毒性和药物治疗等方面。
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药物和生物体两个方面。
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包括合成药物、天然药物、生物药物等。
生物体则包括人体和动物体,以及微生物、植物等。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毒性和药物治疗等方面。
其中,药物的作用机制是药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它涉及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等层次。
药物代谢动力学则研究药物在生物体中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代谢产物的性质和作用。
药物效应动力学则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的影响,以及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
药物毒性则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以及药物毒性的预防和治疗。
药物治疗则研究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药物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疗程等方面。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种学科方法。
其中,实验药理学是药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它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等手段,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物效应。
临床药理学则通过临床试验等手段,研究药物在人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理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研发、临床应用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药理学的研究也对于揭示生物体的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以及探索药物治疗的新靶点和新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药理名词解释
1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机制的学科。
2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 药动学(药代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即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4 守关消除:一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被该处酶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守关消除。
5 肝肠循环:药物经胆道排泄,某些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胆汁排入肠道随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在肠腔内又被重吸收入血形成肝肠循环。
6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7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8 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称为停药反应也称反跳。
9 效能:指药物所产生的最大效应,反应药物内在活性大小。
10 效价强度:反应药物与受体亲和力的大小。
11 治疗指数:代表药物的量安全性。
12 双向反应:静脉注射较大剂量时,典型血压变化呈双向反应,即给药后迅速出现明显升压作用。
13 翻转:如果先给予α受体阻断药后再给肾上腺素,则使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减弱或取消,而保留其激动β2受体的输血管效应,使肾上腺素的升压反应翻转为降压作用。
此即为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
14 反跳反应:长期应用β受体阻断药时如突然停药,可使心绞痛高血压等原有病情加重,称为反跳反应。
15 后遗效应(第十二章节):服药次晨可出现头晕、困倦、嗜睡、精神不振及定向障碍等,亦称“宿醉”。
16 戒断症状:生理依赖性是指身体对药物产生依赖状态,突然停药会导致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表现出一系列特殊症状称为戒断症状。
17 水杨酸反应:剂量过大,出现恶心、呕吐、眩晕、耳鸣、视力听力减退,总称为水杨酸反应(是水杨酸中毒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过度呼吸、高热、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
18 阿司匹林哮喘:某些哮喘患者服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可诱发支气管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19 瑞夷综合症:病毒感染的青少年应用阿司匹林退热时易发生,表现为严重的肝功能不良合并脑,较少见,但预后恶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1.区别下列各组名词:药理学,药动学,副作用,毒性反应,耐受性,耐药性,习惯性,成瘾性,高敏性,过敏反应,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局部作用,吸收作用,生物半衰期,血浆半衰期,拮抗剂,激动剂,部分激动剂,选择作用,普遍细胞作用,安全范围,治疗指数,灭活,活化,半数至死量,半数有效量(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过程.⑶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⑷毒性反应:指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⑸耐受性,指同一药物连续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药效逐渐减弱,需加大剂量才能产生相同的药效.⑹耐药性:化疗药长时间使用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7)习惯性:是指使用某些药物以后可产生快乐满足的感觉,并在精神上形成周期性不间断使用的欲望.一旦中断使用,不产生明显的戒断症状.(8)成瘾性:是指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后造成的一种身体适应状态,一旦中断用药,即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症状(9)高敏性:是指对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很小剂量就能产生其他人常用量时产生的作用。
(10)过敏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是指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11)协同作用:指药物合用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增加.(12)拮抗作用:指药物合用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减弱.(13)直接作用:又称原发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先产生的作用.(14)间接作用:又称继发作用,是指由药物的原发作用引起的进一步的作用. (15)局部作用:是药物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直接产生的作用.(16)吸收作用:也称全身作用或系统作用,是指药物被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17)生物半衰期:药物效应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8)血浆半衰期: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9)拮抗剂: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20)激动剂: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21)部分激动剂:具有激动药和拮抗药双重特性,亲和力较强,但内在活性弱的药物.(22)选择作用: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发生明显作用,对其他器官或组织作用较少或没有作用。
(23)普遍细胞作用:(24)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25)治疗指数:药物研究时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LD50/ED50或TI=TD50/ED50(26)灭活:绝大多数药物经过转化后,药理活性都减弱或消失(27)活化:极少数药物经转化后才出现药理活性.(28)半数至死量: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29)半数有效量:引起半数动物产生阳性效应的剂量2.解释下列各词量效关系,极量,常用量(治疗量),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受体概念,生物利用度,肝肠循环,坪值,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的转运,转化,消除,(1)量效关系:药物的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变化)而增强(变化),这种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2)极量:或称最大有效量,指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出现中毒的剂量.(3)常用量(治疗量):比阈剂量大而又小于极量的剂量,临床使用时大多数病人有效而又不会出现中毒.(4)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口服给药时,药物在胃肠吸收后都要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其在肠黏膜和肝脏中,极易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5)受体概念: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主要为糖蛋白或脂蛋白,也可以是核酸或酶的一部分)(6)生物利用度:或称生物有效度,是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和速度.(7)肝肠循环:药物经肝脏随胆汁排泄到小肠时,被肠道再吸收的过程.(8)坪值:稳态的血药浓度(9)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对机体能产生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10)药物的转运:是指药物的跨膜运动。
(11)药物的转化: 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
(12)药物的消除:是指药物因分布,代谢,排泄而自血液或机体的消除。
3.药物的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1)被动转运:a顺浓度差转运b不耗能(包括简单扩散,膜孔扩散,易化扩散,其中易化扩散需载体帮助转运,有饱和及竞争性抑制现象.2)主动转运:a 逆浓度差转运b耗能c 需载体,有饱和及竞争性抑制现象.4.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1)药物因素:①药物的理化性质②剂型③在消化道的稳定性2).吸收环境(1)给药途径与吸收环境有关:①胃肠排空、pH、肠内细菌对药物的影响②局部血管③肝功能(首过效应)5.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1)与血浆蛋白结合率2)与组织的亲和力 3)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 4)组织器官的血流量 5)体内屏障①血脑屏障②胎盘屏障6.药物主要在什么器官代谢?代谢的方式有哪几种?肝脏;第一时相是氧化,还原,水解过程,第二时相是结合过程7.肝药酶由什么组成?何谓药物诱导剂?药物抑制剂?1)血红蛋白类2)黄素蛋白类3)磷脂类药酶诱导剂:能加速药酶的合成及提高药酶的活性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药酶的合成及降低药酶的活性。
8.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有哪些?排泄的主要器官1).肾排泄(主要的器官)方式有:滤过、重吸收及分泌。
2).胆汁排泄特点:有肝肠循环3.) 乳汁排泄4)其它:汗腺、唾液、呼吸道等影响因素: ①肾功能②尿pH ③与血浆蛋白结合率④药物的理化性质。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1.传出神经递质有哪些?传出神经按递质来分类可分为什么神经?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按递质可分为胆碱能神经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作用方式:(1)直接与受体结合①拟似作用:产生与受体兴奋相似的效应。
如毛果芸香碱,新斯的明等②拮抗作用:产生与受体兴奋相反的效应。
如阿托品,酚妥拉明等(2)影响递质的生物合成、储存、释放、代谢。
4.常用的拟胆碱药有哪些?(1)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卡巴胆碱(2)M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氯贝胆碱、毒蕈碱(3)N受体激动药,5.常用的胆碱脂酶抑制药有哪些?(1)可逆性胆碱脂酶抑制药:新斯的明、毒扁豆碱、吡啶斯的明,加兰他敏(2)不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药:有机磷酸酯类6.试述毛果芸香碱的作用,用途及作用原理.原理:兴奋M受体作用:(1)对眼的作用:A.缩小瞳孔,原理:兴奋M受体→环状肌收缩→瞳孔缩小B降低眼内压,原理: 缩小瞳孔→虹膜向中心方向拉紧→虹膜根部变薄→前房角间隙扩大→改善房水循环→降低眼内压。
C,调节痉挛,原理:兴奋M受体→睫状肌兴奋,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向前凸出→屈光度↑→视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不清。
(2)促进腺体分泌(3)兴奋平滑肌用途: 1.青光眼 (闭角型)特点:温和、迅速、短暂 2.虹膜睫状体炎目的:减少瞳孔闭锁后遗症的出现, 与扩瞳药阿托品交替应用7.新斯的明为什么能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和手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新斯的明是一种抗胆碱酯酶药,除抑制胆碱酯酶活性,还能直接兴奋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N2胆碱受体以及促进运动N末梢释放Ach,从而治疗重症肌无力。
新斯的明能增加胃肠蠕动和膀胱张力,促进排气、排尿,故适用于手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
8.常用的M受体阻滞药有哪些?常用的M受体阻滞药有:天然来源的阿托品类生物碱,如阿托品,山莨菪碱,东莨菪碱,樟柳碱以及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10.阿托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各用于哪种休克?试述其理12.试述阿托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及麻黄碱的作用,13.麻黄碱的作用特点是什么?其主要不良反应是什么?可用什么药物对抗?作用特点: 具有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扩张气管等作用。
(肾上腺素比较)①口服有效②作用缓慢、温和、持久③有明显的中枢兴奋作用④有快速耐受性现象不良反应: 中枢兴奋----可选用小剂量镇静催眠药对抗。
如选用:苯巴比妥钠14.试述去甲肾上腺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A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防治方法:(1)更换注射部位(2)热敷(3)局部封闭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B急性肾功能衰竭注意尿量C.停药反应: 突然停药→血压↓,应逐渐减少滴注剂量后再停药.15.常用的拟肾上腺素药有哪些? α受体兴奋药有哪些? β受体兴奋药有哪些? α、β受体兴奋药有哪些?.常用的拟肾上腺素药有α受体兴奋药,β受体兴奋药, αβ受体兴奋药,αβ受体及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其中α受体兴奋药有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 β受体兴奋药有异丙肾上腺素; αβ受体兴奋药有肾上腺素,麻黄碱16. α受体阻滞药有哪些?(1).短效的竟争性α受体阻滞药;酚妥拉明、妥拉唑林(2).长效的非竟争性α受体阻滞药:酚苄明17.酚妥拉明的的作用,用途有哪些?作用:1)、扩张血管 2)、兴奋心脏 3)、其他作用拟胆碱及拟组织胺作用用途:1).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 2).防止组织坏死 3).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及缓解该病引起的高血压危象或手术前的治疗。
4).抗休克5).男性勃起功能障碍 6).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8.试述心得安的作用,用途及作用原理.作用:抑制心脏,抑制肾素释放,膜稳定作用用途:1.快速性心律失常 2.肾性高血压 3.心绞痛 4.甲亢及甲亢危象作用原理:具较强的β受体阻断作用,对β受体阻断无选择性.无内在拟交感N作用, 抑制心脏,抑制肾素释放,用药后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减低,冠脉血流量下降,心肌耗氧量明显减少.中枢神经系统药理1.巴比妥类药物的作用,用途,作用机理及不良反应.作用: 中枢抑制作用用途:1).抗癫痫(苯巴比妥、戊巴比妥癫痫大发作及癫痫持续状态2).麻醉及麻醉前给药麻醉---硫喷妥钠麻醉前给药---戊巴比妥3).抗惊厥 4 ).镇静、失眠作用机理:1)能与GABA--苯二氮卓类 /CI-通道大分子复合体相结合,延长CI-通道的开放时间,促进GABA介导引起的CI-内流,→膜超极化而产生中枢抑制作用。
2)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多突触反射活动不良反应.: 1 .后遗症状 2.耐受性及成瘾性 3.抑制呼吸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4 .反跳现象 5.急性中毒以中枢广泛抑制为主要表现2.巴比妥类药物急性中毒的症状,致死的主要原因及中毒的处理措施.见上.中毒的处理措施:(1)排除药物①减少吸收:洗胃②加速排泄戊巴比妥是弱酸性;部分可以原型经肾排泄。
碱化尿液→肾小管重吸收↓→排泄↑。
人工透析;⑵减少透过血脑屏障碱化血液→药物透过血脑屏障↓及促进脑内药物向外周血转移。
(3)支持疗法3.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有哪些?它们有何优点?包括:长效类---地西泮、氟西泮、氯氮卓、去甲西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