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三12.29“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店铺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有何特点?
1.主张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的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的色彩。

2.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

3.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兼采各家思想以丰富和发展孔孟学说。

4.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对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何认识?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新儒学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同时,"罢黜百家"并不是要消灭其他各派学说,而是把儒家思想作为其统治的主导思想而加以扶植。

1.背景
(1)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

(2)董仲舒兼采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2.实质:思想文化的专制。

3.评价: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由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也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确立了在政治思想上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第1单元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第1单元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单项选择题1. (2019 •河北邢台月考)孔子在对人性的论述中,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贤也要经常警惕或自省,以防范他人和自己内心的“不仁”。

材料表明孔子 ( )A. 没有系统的人性论观点B. 认为人们潜意识中存在恶念C. 对善恶出现了模糊认识D. 力图调和关于人性的争论2. (2018 •河南洛阳一模)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 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 ,反映了当时 ( )A. 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B. 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C. 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D. 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3. (2019 •河南洛阳联考)战国时期,孟子猛烈地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把它看作败坏先圣之道的“淫辞” 阻塞仁义的“邪说”。

这是因为孟子认为“兼爱”思想 ( )A.违背宗法等级观念 B.代表平民百姓利益C.宣扬积极救世情怀D.过于追求实用功利4. (2018 •福建厦门二模)以黄老之学为官学的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问政及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

孟子曾两 次来齐,在稷下治学,“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后来,荀子却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学宫之长)。

对此合理的 解释是 ( )A.孟子秉持性善学说 B.黄老之学退岀历史舞台 C.荀子忠实儒学正宗D.儒学在争鸣融合中发展5. (2018 •河南安阳二模)上表为关于古代民本思想的名句。

这说明我国古代 ( )A. 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B. 对神崇拜观念的淡化C. 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D. 通过隆君以实现重民6. (2019 •河北衡水中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提倡“德治”“仁政”,墨子倡导“非 攻”“尚贤”,庄子提岀“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

他们共同的着眼点在于 ( )A.创建全新思想体系 B.顺应时代变革潮流 C.争夺思想学术阵地D.谋划政治统治策略7. (,但同时孔子认为,即使是A. 古代中国强调鬼神忽视人性B. 古代希腊思想理论简单易懂C. 中西方思想在某些方面相通D. 中西方思想发展上趋于雷同8. (2018 •河北保定二模)汉代统治者在选择政治指导思想的过程中,把忠孝之道奉为至德要道,用于规范人们的观念和制约人们行为选择的政治伦理准则,对于汉代统治者来说,忠孝之道是维护汉代家天下的“大经大法”,具有其他“治道”所没有的特殊功效。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

1.(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 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 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 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A项错误;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B项错 误;《墨子》中的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 慧的结晶,C项正确;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 的旨趣,D项错误。 答案:C
2.孟子和荀子
(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2)主张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孟子
“ 仁政 ”
“民贵君轻” “性本善”
“君舟民水”,
“仁义”“王道”,
荀子
强调用礼乐来规
以德服人
范人的行为
“性本恶”
(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 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道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 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 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 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 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 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符 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 的欢迎和推崇。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1.1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1.1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


热点考向
中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承
(2)“百家争鸣”
(1)儒家思想对
传统社会有深刻 影响,它对于维 护国家统一、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1
返回导航页

第二步:细
材料一中①

划线部分的关
键信息:“仁 者无敌”说明 孟子主张实行 “仁政”,体
现了“民本”
思想。
栏目导
结束放映
史料研习
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儒家
地位的变化
[读史三步曲]

材料二

第二步:细
读 材料二《春
秋繁露中》,
董仲舒提出了
“大一统”的 思想。
1
返回导航页
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儒家
地位的变化
[史料应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 认为,中国之所以危亡,民主和科 (3)新文化 学之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 运动的倡导 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 者是如何认 锐地指出:②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 识儒家思想 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 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 的?基于此, 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 他们提出了 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 护君主政治之偶像”。 ……对于不 什么主张? 答案: (3)认识:儒家思想维护了君主专制制度,阻碍 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 了民主、科学的实现。主张: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之名,亦所不恤矣。” —— —马尚斌等编 )。 (或“打倒孔家店” 《中国近代史教程》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栏目导 1
栏 序目 顺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规范答

【高考历史必修一】12.29“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版)

【高考历史必修一】12.29“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版)

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
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
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
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典例剖析】 典例 1 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
多共同之处。如( ) 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学说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都追求 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故选 B 项。道家主张无为,反对改革,故 A 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 主集权统治,并非追求平等、和谐,故 C、D 两项错误。 [易混易错]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 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
A.①③
B.②④
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中央与地方、皇
权与相权都有较为较为成熟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
井田制”,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孔子、 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得以创立并发展,故③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
2.法家:韩非子
(1)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②辩证法:世间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矛盾 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小国寡民
• ③政治思想:提出“无为而治”,希望回 到_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
相对的
• (2)战国:庄子。
• 世间万物都是____________,放弃差别观 念,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 3.法家
• (1)战国:韩非子。 • ①主张:主张君以主法要治_国_______,提出了系 统的法治理论。
• ②影响: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 史发展趋势。
• [学法引领] • 归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 一个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 二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 三个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贵 族;小生产者。
• 五大派别:儒、墨、道、法、兵。
• 三、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背景
准 的形成
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 共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
统思想的史实
面。西汉时经董仲舒的改造,
考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 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
纲 争鸣
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
要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 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
求想
统思想
02
基础攻关
主干梳理
社会 地位
代表 人物
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 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 ②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 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 打击
孔子、孟子、荀子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 正统思想
董仲舒
• 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 (1)特点
• ①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 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

(1)政治:①“__仁__义____”和 整。战国后期,儒学成
荀子
“王道”,以德服人; 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
②“君舟民水”
大宗
(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构图解史】 孔子的思想体系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误区防错】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我们提倡的 “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 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 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 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史料二体现了孟子的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史料 说明孟子主张让农民得到土地,无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 罚。
(3)史料三反映了荀子的民本思想。 史料表明荀子主张人 民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得百姓,兴天下的观点。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综合上述三则史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孔子等儒家 治国理念的的积极性与保守性?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教材补遗】 周孔之道 周公,名旦,姬姓,亦称叔旦,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 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先驱,被后世尊为“元圣”。相传 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 敬的古代圣人。孔子以周公事业的继任者自居,终其一生都致 力于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自春秋以来,周公被 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人们常以周孔并称,故有“自汉 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的说法。
模块三
文化发展历程
高考总复习 ·历史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及科技文化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通 史 时 序
线索1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4: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4: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题三
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根据三则史料,总结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史料一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 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
[教你读史] 史料一表明
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
新儒学对加强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
央集权和国家统
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
一及民族精神的
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
主题二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三则史料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理念?
史料一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
[教你读史] 史料一强调只
贼无有。
要做到清静无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
不忧民,就能治理
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
好社会,核心是
欲,而民自朴。
“无为而治”。
主题一
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
分别归纳史料中儒家的民本主张。
史料一 子曰:“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
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
[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孔
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
是“仁”。
宽、信、敏、惠。……”
史料二 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 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 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于死亡,然后驱 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⑤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 的形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思__想__解__放___运动。百家争鸣奠 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_传__统__文__化__的__源头。

(衡中学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含解析)

(衡中学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含解析)

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JI CHU PAI CHA基础排查) 理一理一、历史背景1.客观: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思想主张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儒学成为正统1.措施(1)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

(2)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结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JING WEI DIAN BO 精微点拨) 想一想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吗? 提示:相同。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吗?提示: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3.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新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2)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3)社会的发展,要求新的思想。

4.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1)政治:设中朝加强君权,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经济:盐、铁官营,重农抑商。

(3)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2)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从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127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127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制度形成时期,表现在: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经济上井田制
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文化上学术发 展、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 1.背景
(1)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 无为而治 ”的思想,与民休息。 (2) 积极有为 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内容 (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 春秋大一统 ”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主张。 (2)加强君权:宣扬“ 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
巧记速记
实录
早期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
状况不适应,因此不能被统治者重用。后来由于儒家思想吸 收了其他思想的合理成分,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被统治者 重用。由此可以看出,思想为政治服务。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从百家争鸣至儒家一家独尊的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社
会大动荡大发展。各阶级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形成了儒、
第27课时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 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 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①“百家争鸣”局面 出现的背景、表现、性质及影响;②孔子、孟子、荀子、老
2.先秦诸子思想 学派 代表 人物 主要思想内容 影 响
孔 子
儒家 思想
①核心:“仁”,即“爱人”;②政 治:强调统治者要 以德治民 ;③秩序 创立了儒 :主张“克己复礼”;④教 家学派 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①主张实行“仁政”;②提出“民贵君 战国后期 轻”的 民本 思想;③伦理观点主张 ,儒学发 “ 性本善 ” 展成为诸 子百家中 ①施政用“仁义”、“王道”、 以德服人;②提出“ 君舟民水 ”思想 的蔚然大 宗 ;③伦理观点提出“ 性恶论 ”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单元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单元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
整理课件
史料一如何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 试答: 提示:认为新儒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及民族精神形 成有重大积极作用,但有唯心主义倾向。
整理课件
【史料二】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 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 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整理课件
[对点训练]
1. [2014·四川成都高三检测]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 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
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
A. 儒家、道家
B. 儒家、墨家
C. 法家、儒家
D. 法家、墨家
整理课件
解析:“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契合儒家“入世”的思 想和“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操;“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 灵性”契合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和“逍遥”的生活态度,故 A 项正确。
答案:A
整理课件
2. [2014·山东日照高三检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 “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 老”。这说明( )
A. 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B. 道、法两家主张一致 C. 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 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
整理课件
解析:《史记》中的记载认为,法家代表人物申子、韩非子 的思想均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 派间互相融汇吸收,故 A 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级阶 层的利益,主张并不一致,故 B 项错误;战国时期,儒家和墨 家学说较为流行,故 C 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领域 尚未实现大一统,故 D 项错误。
整理课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行“仁政”, 是 一 种 民 本 思 想 。
张 用 法 令 来 统 一 人 们 的 思 想 和 行 为 , 建 立 君 主 专 制 的 中 央 集 权 国 家 。 3 ( ) 道 家 主 张 “无 为 而 治 ”, 即 不 要 把 自 己 的 意 志 强
加 给 社 会 , 顺 应 时 势 和 民 心 。
况 很 复 杂 。 但 简 要 一 点 , 也 可 以 概 括 为 三 场 大 辩 论 , 或 者 “三 大 战 役 ”。 第 一 场 是 儒 墨 之 争 , 争 论 的 焦 点 是 “仁 爱 还 “有 为 还 是 无 焦 点 是 “儒 治 还 是 法
是 兼 爱 ”; 第 二 场 是 儒 道 之 争 , 争 论 的 焦 点 是 为”; 第 三 场 是 儒 法 之 争 , 争 论 的 治”。
和 旧 贵 族 势 力 的 反 扑 。
高三总复习 · 人教版 · 历史
进入导航
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4讲
系列丛书
孟 子 提 倡 的 同? 提 示 : 二 者 不 同 。 孔 子 的 道 德 观 念 , 其 最 基 本 的 精 神 是
“仁政”与 孔 子 提 倡 的
“仁”是 否 相
“仁”是 一 种 含 义 极 广 的 伦 理 “爱人”。 孟 子 从 孔 子 “仁”
高三总复习 · 人教版 · 历史
进入导航
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4讲
系列丛书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百 家 争 鸣
高三总复习 · 人教版 · 历史
进入导航
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4讲
系列丛书
高三总复习 · 人教版 · 历史
进入导航
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4讲
系列丛书
【 轻 巧 识 记 】 百 家 争 鸣 可 归 纳 为 “一 、 二 、 三 、 四 ”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单元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2)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单元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2)

关系是( )
A. 一致的
B. 相反的
C. 分离的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A
ppt精选
25
5. 思考: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被重视的原因。 试答: 提示:(1)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 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 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 治者的需要。
ppt精选
20
③“ 罢 黜 百 家 , 独 尊 儒 术 ” 中 的 “ 儒 术 ” 是 孔 子 的 “ 儒 学”。(×)
说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 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1)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 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2)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 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
ppt精选
31
(3)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 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ppt精选
22
2. 选择: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 人与人的关系
B. 人与自然的关系
C. 国与国的关系
D. 夷夏关系
答案:A
ppt精选
23
3. 选择:“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与这一
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
A. 墨家
B. 道家
C. 儒家
D. 法家
答案:B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练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练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2019·陕西榆林一模)《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果被县令判了死刑。

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

这说明当时( A )A.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B.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C.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D.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解析]材料表明,由于孝道,县令免除了农民的罪行,故选A项;B项中的“普遍”表述不当,排除; 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中国古代以农为本,故排除D项。

2.(2019·江苏南京调研)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

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 C )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解析]由材料“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可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起到警告统治者暴行的作用,起到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董仲舒的思想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排除A项;由材料“实重革命而轻受命”可见董仲舒的思想并非一概迎合君主谋取权位,排除B项;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顺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

3.(2019·山东省师范大学附中模考)下图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竹简《论语》,考古工作者1973年在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发掘而出。

中山怀王刘修死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

这批《论语》残简行文中,只避讳“邦”字,汉惠帝以下诸帝皆不讳。

以下推断正确的是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论语》( D )A.残简避讳“邦”字说明《论语》成书于刘邦时期B.残简中的文字字体表明《论语》编纂于西汉时期C.中山怀王刘修墓藏《论语》与当时主流思潮不符D.儒家学说在西汉时期已经受到统治者的极大重视[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1)汉初的黄老“无为”思想无法适应加强中央集权 的需要。 (2)儒家学说的自我调整。 2.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阴__阳___家_、道 家(黄老之学)以及法___家_思想而形成。
(2)主要内容。 ①“春秋大一统”和“_罢__黜__百__家__,独尊儒术”(针对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天人合一”和“天__人__感__应___”(限制皇权),宣扬 “_君__权__神__授__”(神化皇权)。 ③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三__纲__五__常__”)。 3.实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政治:_儒__学__作为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体现在察举 制上)。
(3)宋、明时期,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 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4)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地发展了儒家思想,使中 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第 24 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最新考纲
命题角度
备考分析
1.2018·全国卷Ⅰ,24:从《墨子》中
孟子 想。
伦理思想:主张人性本善说
政治思想:施政礼法并施;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荀子 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
(2)道家。
代表
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__道__”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辩证法思想:事物的矛盾对立与转化。 老子
政治思想:倡导“无__为__而__治__”,向往小国寡
子祭天、祭祖现象出发,考查对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的理 解 5.2011·课标卷,24:从董仲舒对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模块3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模块3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考点1|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百家争鸣1.背景流派众多,著书立说,提出不同治国济世主张;各派别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4.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儒家思想1.孔子(前551-前479年)1.代表人物(1)老子(生卒不详,约前571-前471年)①思想核心:“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

②“齐物”: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

③“逍遥”: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④社会观: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不公。

⑤顺应自然: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

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

⑥哲学: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2.影响(1)道家思想能指导我们调适现代化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保持协调与和谐。

(2)道家的政治思想与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相通之处。

(3)道家的处世方法及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现代具有现实意义。

(4)道家思想能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的调适,以促进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发展。

高考一轮复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开课

高考一轮复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开课

考点一
栏目索引
1.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 A “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 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 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 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 目的是强化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一
栏目索引
3.(2017山西太原模拟)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 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 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
考点一
栏目索引
典例2 (2017海南单科,2,2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A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 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 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史料2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 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 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舟,水则覆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9讲“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真题速递1.(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都有较为较为成熟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得以创立并发展,故③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简单大规模协作,并且日益走向瓦解,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而非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而非秦朝对儒学的打击排斥,排除B项;《汉书》是官方史书,《史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排除D项。

3.(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4.(2018·北京高考·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仁政的思想,而甲骨文中的“王”指的是军事征伐,故A 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与题目中的“仁”的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项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故D项错误。

5.(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D项错误。

6.(2018.4·浙江高考·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尚贤、尚同”“节用、节葬”,该观点符合墨家思想主张。

A项是儒家孟子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B项正确;C项是儒家孔子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D项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7.(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答案】B【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考纲解读知识梳理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1.道家(1)春秋时期⎩⎪⎨⎪⎧①代表人物:老子。

②观点: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2)战国时期⎩⎪⎨⎪⎧①代表人物:庄子②观点: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1)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1)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2)地位: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考点精讲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

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共同之处。

如( )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学说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都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故选B项。

道家主张无为,反对改革,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主集权统治,并非追求平等、和谐,故C、D两项错误。

[易混易错]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典例2 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为鲁人,日常操鲁语,唯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雅言是正言,即官方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操鲁语,但在诵读《诗》《书》和执礼时,必使用周的官方语言,这表明孔子对周天下一家的认同,故选D 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其他诸侯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也可以通过其他地方语言传播,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故C项与史实不符。

[概念解读]仁和仁政“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仁政”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

二、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1.儒家思想(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2)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1)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