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答案不全)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精品教案-最新学习文档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精品教案-最新学习文档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一、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理解台湾与祖国大陆相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通过指导学生讨论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及分析海峡两岸的最终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根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梳理,帮助学生掌握“形成过程类”问题的一般方法;通过影视、文字史料的阅读,初步学会分析运用史料的方法;通过合作探讨,初步学会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惟一可行之路,认识我们党的伟大和非凡智慧。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和民族自豪,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增进海峡两岸是一家的亲情,强化国家统一的意识,认识实现祖国统一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和实践

本课难点: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四、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通过音频文件、视频文件、图片、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积极探究、相互讨论、启发诱导、情境感悟等手段使学生深入领会本课知识。以祖国统一为主线,通过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了解统一的背景;通过“一国两制”的提出,了解统一的方针;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理解统一的成功实践;通过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展望统一的前景。创设情境,渲染悲愤之情、钦佩之情、豪迈之情来树立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全方位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第22课 祖国的统一大业

第22课 祖国的统一大业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
余光中
课程标准: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
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 的发展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及其伟大意义
课前预习: 完成导学案P63—64基础知识导学的内容,固
学案P43预习检测题T1—5。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 2、提出 3、内涵 4、意义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2、澳门回归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探究一:(教材P105本课测评)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怎样提出来的?其主要
内涵是什么?这一构想的提出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P102、导学案P64~65重难点一,分小组进行 讨论。
新中国建国初期:
1949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四野邓华 所部之十五兵团攻取深圳后,按兵于深圳河畔,待战香港。 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在大陆的军队已基本被 肃清,三野粟裕又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武力解放台湾。

和平统一

2015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2015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年级:高一编写人:审核人:编制时间:

【知识链接】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香港: 略

澳门:1512年,葡萄牙人以进贡为名来广东从事人口贩卖活动;1535年,贿赂地方官吏,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进行贸易的权力;1553年,借口曝晒水渍货物,强行上岸,并长期霸占澳门半岛;1840年,乘机巩固和扩大在澳门侵占的地盘;1851年,占领凼仔岛;1864年,占领路环岛;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北京条约》,之后葡萄牙一直占领澳门并把澳门作为其领土。

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等岛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把台湾归还中

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归祖国;

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海峡两岸再度分离。

教学反思:本课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突出重点问题“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和难点问题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认真设计了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解答的问题,适当穿插师生的互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内容是学生们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因此,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通过展示史料、播放音乐和影视片段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综合运用启发导学法、讨论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采用问题讨论、小组合作、个体探究等活动方式相结合,以“启发——引导——讨论——探究——评价分析——总结”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后,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部分学生能运用历史知识较为客观、科学地分析海峡两岸问题;但我也发现学生分析分析问题时缺乏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此方面能力的培养。

原创6: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原创6: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4)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了这一政策, 使之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
一国两制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2.“一国两制”的内涵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
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一国
中华人民共 和国
前提和核心
大陆 社会主义制度
相隔60年的会见
2013年2月25日,中共中 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中 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
2005年4月29日,胡 锦涛会见中国国民 党主席连战。 希望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
你认为促进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有利因素: ① 根本保证:中国综合实力的强大 ② 世界潮流:和平与发展 ③ 经济联系:两岸经济联系加强 ④ 人心所向: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⑤ 历史依据: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⑥ 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⑦ 榜样借鉴:港澳的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
日本发表“香港回归十年竞争力报告”,香港整体竞争力 在50个主要经济体中位居第一。
美国公布2007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中,香港连续第 1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008年12月23日团团圆圆赴台
台湾海基会会长辜振甫
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

历史《祖国统一大业》

历史《祖国统一大业》
1
了解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史 实,并理解其历史意义; 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
2
3
总结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 形成过程
2012-10-29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积 极主动地参 与课堂活动, 并能大胆讲 出自己的感 受
组织学生整 理、分析、 归纳材料, 在合作中不 断丰富自己 的情感;
指导学生积 极主动地运 用已有的知 识去分析现 实中的问题。
统一之路 台湾问题有待解决
2012-10-29
2012-10-29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 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 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并让学生认 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 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2012-10-29
教学重点、难点
重 点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 导思想。
选自: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 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2012-10-29
说课程序:
说 材 教
1
说 学 法 3
说板书 设计 5
说 教 法
2
说教学 程序
4
2012-10-29
一、说 教 材:

20-22课答案

20-22课答案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导学案答案:

【限时自测】选择题1-5DAADC,

【问题导引】

1. 1954年宪法体现什么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什么原则?(4分)

答:(1)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2分)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2分)

2.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政治参与、民主监督和政治稳定的独特功能和重要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体),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使得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合作探究】答案要点:

28.(1)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与国民党合作掀起国民革命运动;进行土地革命;召开七大,号召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进行重庆谈判,确立和平民主建立方针;参加重庆政协会议;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等(8分,只答其中4点即可,答其它内容言之有理的也同样给分)

(2)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3分)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导学案答案)【基础知识】答案在教材上找

【问题导引】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律制度建设取得哪些成就?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确立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

(2)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并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我国宪法。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1、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巨大历史意义。

②概述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

决,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对实现祖

国完全统一的实践意义。

③分析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模拟记者招待会,深入了解“一

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

过程,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②阅读图片、历史材料,观看视频等方

式获取历史信息,锻炼学生能力,培

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

意识

③通过辩论赛,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

口头表达能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分析现实问题;认识祖国统一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对海峡两岸关

系的未来展望。

3、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教学方式:根据情意原理,通过现代化

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有关的

资料为学生营造历史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通过已学过的历史和学

生曾经、现在经历的现实,

从而既解决教学的重点,也

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知

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根

据活动原理,让学生充分参

与,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

学的主体。突出三个结合: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

合;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

合;课本知识与课内体验相

结合。

教学用具:有关课件、有关影音资料。

4、教学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

动设计意图

导入(4分钟)

发放“学案”,学

生有感情朗诵《望大

陆》,提问反映了什么

历史现实与人民感情?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海峡交流基金会 ①1990年,台湾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 。次年,大陆成立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个中国 ②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_____________ 原则”的 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3)2000年以来: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不利因素: ①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 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这是解决台湾问 题的最大障碍。 ②日本、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 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政策, 是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 民族感情。 ③海峡两岸的民间沟通还不充分等。
2、台湾领导人马英九曾说:“(解决两岸关系)我觉 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 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 之路。”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应该是
A.在维持两岸现状的前提下,谋求两岸和平发展 B.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 C.拒绝两岸统一,坚持“台独”立场 D.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国家统一
指导原则 “一国两制” 自治程度 享有“高度 的自治权” 实行资本主 义制度 实现祖国 和平统一
区 别 社会制度
解决问题
率先发展起来 ,成为对外开 放的窗口
联系
三者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中央政府管 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课程标准:

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2.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时空定位:

一、局部抗战

1、日本侵华原因:

①历史原因:“大陆政策”的延续,侵华蓄谋已久。

②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面临困境。

③现实原因: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严重影响日本,日本急于转嫁矛盾;1936年,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④有利时机:国共内战,国民政府尚未做好抗战准备;国际上英美实行绥靖政策。

2、日本侵华过程:

①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随后,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占据整个东北。

②1932年1月28日,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

③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④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

⑤1935年,日本加紧策动所谓的“华北自治运动”。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全国抗战的开始。

(1)背景:

①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②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

③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张学良、杨虎城受到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2)目的: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开放政治、实行民主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4)结局:和平解决。

(5)和平解决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篇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人教版必修1)】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能力目标:通过对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意义及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及相关资料,以培养同学们自学及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1982年英国出兵阿根廷维护其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殖民利益的一段资料,深刻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小组合作、分析概括。

(3)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的记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学习重点】

①“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学习难点】

①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

②在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感悟思考】

(听音像资料《七子之歌》,讨论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怎样提出和实践的?对于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积极的指导意义呢?

【知识梳理】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2、同月,邓小平访美期间,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的伟大构想。他指出,所谓“一国两制”,就是。

4、1984年,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条件:。

2.香港回归过程:

①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与邓小平会谈。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②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

③,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回归的意义:3个标志。

对香港

对中国

对世界

3.1987年4月,中葡签署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方针政策:。

(二)措施

1.1979年元旦,真正停火的标志。中央人民政府又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即

2.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了。

3.90年代初期,,海峡两岸分别成立,1992年达成重要共识即;在此基础上,会谈。

注意:会谈的意义和成就。

4、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情况,提出。

5、2000年以来,针对台湾当局的变化,中共重申。

原创5: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原创5: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49-78年 两岸隔绝、对峙 1979年 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 1987年 台湾当局被迫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
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 1990-91年 台湾成立海基会,大陆成立海协会 1992-93年 达成 “九二共识”,汪辜会谈
90年代末 李登辉上台提出“两国论” 21世纪初 2000年主张台独的陈水扁执政 2005年 连战、宋楚瑜成功访问大陆
分歧 主权与治权问题; 管理香港的方式问题; 回归过渡时期的稳定问题。
立场 坚决维护中国的主权与统一; 维护香港的稳定与繁荣。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2.澳门的回归
回忆:澳门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1553年,葡萄牙骗取澳门居住权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 港澳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 台湾问题属于国家内政问题 请简述澳门的回归历程。 1987பைடு நூலகம்中葡签署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1898年英国租借 “新界”
香港回归的历程:
1982年邓小平 与撒切尔夫人 会谈 1984年中英 签订香港问 题的联合声 明 1997年7月1日 举行交接仪式
同意通过外交 途径磋商 决定1997.7.1对 香港恢复行使主 权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作者:袁训利

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4年第07期

[关键词]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解放思想,和谐世界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13-0032-05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历史教材第22课,题为“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循规蹈矩地展开,容易上成“政治”课。因此,笔者的对策是不停留在教材表面,而要从更高处立意,即结合七八十年代的时代背景,探讨“一国两制”对今天的精神启迪,从而使这一充满政治色彩的主题,变为涵养人文、读史明智的阶梯,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从历史演变和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评价“一国两制”的历史地位。

一、对单元编排及本课内容的解析

本课属于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前两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

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主要阐述了建国后我国形成了以人大制度、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体系,以及该体系在“文革”的挫折、“文革”结束后的恢复与发展情况。可见单元主线是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

然而,从本课标题上看,“祖国统一大业”与前两课所讲的这个制度体系似乎无法归为一类。不过,在笔者看来,“祖国统一大业”的核心也是制度,即“一国两制”也属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这样理解,就可以不脱离本单元的中心线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如果考虑到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就更容易明确教学重点了。初二下册教材第四单元已经有两节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专门讲述港澳回归和两岸交流问题。高中再重复学习,实无必要,所以这两目完全可以作为“一国两制”的实践层面,简化处理。

高中历史 祖国统一大业

高中历史 祖国统一大业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方案

●【教案背景】

1.面向:高中一年级 2.学科:历史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本并完成学案

(2)学生记忆课本标题及子标题

●【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重点掌握以下三个问题:

1.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即: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更深刻的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

背景)

2.“‘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课标的明确要求)

3.“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

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课标的明确要求)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这一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前两课民主政治建设推动的结果,反过来祖国的统一又可以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本节课还与第四单元列强的侵华战争及初中所学知识相关联.本节各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一国两制”构想是理论,是指导思想;港澳回归、两岸门交流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结果、应用。

【教学重点】

1.“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教学难点】

1.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

2.在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讨论法、合作学习、直观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百度搜索】七子之歌

/v/b/20552431-1541639900.html

营造情境,提议全体同学一起唱。

提问: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七个地方,如今“七子”都回来了吗?

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会宁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 编号:22 使用时间:2014、12、7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我的疑问: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编写人:肖国 审核人:高一历史组 审批人:

【学习目标】

1.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的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伟大意义

2.简述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成功的解决,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对现实祖国统一大业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 难点: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港澳回归的原因和意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知识链接】

《望大陆》

于右任临终诗,又名《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古代历史上的

台湾

近代历史上的台湾

现代历史上的台湾

1、 (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 (地名),即今天的台湾。

2、 (朝代),我国政府开始对台湾进行有效的管辖。

3、1662年, (人名)收复台湾。随后清政府统一台湾,设台湾府,隶属 (省名)。

1、1894—1895年,在 (战争)中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 (条约),台湾被割让给 (国家)。(台湾与

大陆第一次分离)

2、1949年, (战役),蒋介石战败,率领国民党残部逃到台湾,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局面。(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第二次分离)

3、1945年, (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近代历史上台湾的一次回归) 暖风 寒流 契机

上述史实给我们什么启示:

4、自 _____(朝代)起,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自学指导二: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完成下列表格
年份 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1979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87
1990、 1991 1992 2005 2008
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关系发生了历史性 的变化
海基金会,海协会分别成立
达成“九二共识”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祖国大陆 实现“三通”
二二、、香香港港、、澳门澳的门回的归回归
合二作、探香究一港:、澳门的回归
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港、 澳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及意义。
材料一: 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 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 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
材料二:《中英联合声明》声明指出:收回香港地区 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 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87年3月 26日,《中葡联合声明》的草签仪式在北京举行, 声明指出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澳门问题,符合包 括澳门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心愿。1999年12月20 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合作探究三:两岸论坛
谈谈你对台湾问题前景的看法
结论: 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思考: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有哪 些有利因素和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分析我国能收回香港、澳门的原因;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认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重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香港回归。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运用。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区别。

【学习任务】

(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由来:(归纳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

2.澳门问题由来:

3.台湾问题由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

探究思考一: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港澳问题是的结果,属于问题,解决港澳问题涉及中英、中葡双边关系;台湾问题是的结果,属于问题。

(二)统一之策——构想的提出

1、背景: 2.过程: (1) 最初提出:(2)具备雏形: (3) 正式形成:

3、基本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伟大意义:

探究思考二:实行一国两制后的台湾与香港、澳门在享有的自治权方面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不同:台湾可以保留,而香港、澳门则不能。

②原因:台湾问题是问题, 而港澳问题是问题。(三)统一之路——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的回归:

(1)过程:(2)意义:

探究思考三:(105学思之窗)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结合材料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前提条件:。

关键因素:。

群众基础:。

准备工作:。

2、澳门的回归:

探究思考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1、二者的联系:都享有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2、两者的区别:

(1)社会制度不同:民族区域自治区实行制度,特别行政区实行制度。

(2)享有自治程度不同:民族自治区有、特别行政区有;

(3)设立的区域不同:民族自治区是在聚居的地区设立的,特别行政区是在设立的。

(4)设立的目的不同: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

的愿望而设立的;特别行政区是为实现而设立的。(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缓和:

2、打破隔绝壮态(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3、历史性突破:

4、两岸关系新发展:

探究思考五:分析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

有利因素:

阻碍因素:。

1、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

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

2、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在()

A.《联合声明》 B.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C.《告台湾同胞书》 D.《中美联合公报》

3、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会谈,实行第

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台湾不以地方性代表会谈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4、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

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5、“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

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6、撒切尔夫人曾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

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说明()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不妥协

B.中国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荣誉

C.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就越大

D.英国霸权地位丧失

7、“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它符合()

①社会主义原则②祖国统一原则③实事求是原则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写到“……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

在那头”。造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

A.国共两党内战遗留的问题 B.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C.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对立 D.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破坏

9、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

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10、2005年4月29下午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握手,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后国共两党最高

领导人的再次历史性握手。60年前握手的两党领导人和地点分别是()

A.孙中山、陈独秀,北平 B.蒋介石、毛泽东,重庆

C.周恩来、张治中,北平 D.李宗仁、毛泽东,重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