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的十大科技成果

合集下载

2013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

2013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

2013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

1. 人类探测器历史性地飞出太阳系美国航天局9月12日宣布,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飞出太阳系,目前正在寒冷黑暗的星际空间中“漫步”。人类,迎来向星际空间进军标志性的第一步。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8月25日可能就是“旅行者1号”脱离太阳系的日子。目前,该探测器距太阳约190亿公里,但仍暂时受到太阳的影响。《科学》杂志发表了相关报告。美国航天局副局长约翰?格伦斯菲尔德说,作为人类派往星际空间的“大使”,“旅行者1号”勇敢踏足从未有探测器到达过的地方,这是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为人类的科学梦想与事业掀开了新篇章。

2. 首次3D打印出“活体组织”研究人员创造出一种水滴网络,能够模仿生物组织中的细胞的一些特性。利用一台3D打印机,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将这些小水滴组装成为一种与胶状物类似的物质,从而能够像肌肉一样弯曲,并能够像神经细胞束一样传输电信号,这一成果将有望应用在医疗领域。研究人员在4月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研究人员说,这样打印出来的材料其质地与大脑和脂肪组织相似,可做出类似肌肉样活动的折叠动作,且具备像神经元那样工作的通信网络结构,可用于修复或增强衰竭的器官。

3. 世界第一台碳纳米管计算机建成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利用新设计方法建成的碳纳米管计算机芯片包含178个晶体管,其中每个晶体管由10至200个碳纳米管构成。不过,这一设备只是未来碳纳米管电子设备的基本原型,目前只能运行支持计数和排列等简单功能的操作系统。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专家认为,受限于硅自身性质,传统半导体技术已经趋近极限,而这项新突破使人们看到用碳纳米管代替硅,制造出体积更小、速度更快、价格更便宜的新一代电子设备的可能性。这一成果或将开启电子设备新时代。

我国1956年以来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

我国1956年以来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

我国1956年以来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

 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十二年期间各重点领域所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列举如下:

 1.国防及原子能

 l 1960年10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

 l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l 1964年6月,“东风二号”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l 1965年6月,我国自行研制的高空地空导弹打靶成功,并于1967年9月8日用该导弹击落来犯的U-2飞机。

 l 1966年10月,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l 1966年,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首飞成功。

 l 1967年10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l 1967年,我国自行研制的海鹰二号岸舰导弹发射成功。

 2.无线电电子学中的新技术

 l 1958年,我国第一部国产半导体收音机研制成功。

 l 1958年8月,中国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

 l 1959年9月,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

 l 1960年4月,中国第一台小型计算机(107机)研制成功。

 l 1964年5月,中国第一台5万次电子管型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

 l 1965年,中国第一台晶体管型计算机(109乙机)研制成功。

 3.喷气技术

 l 1956年7月,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

 l 1958年7月,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喷气中级教练机歼教I首飞成功。

 l 1963年9月,超音速歼击机歼6首飞成功。

 l 1965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超音速飞机强5首飞成功。

中国科技十年成就

中国科技十年成就

中国科技十年成就

中国科技十年成就

十年金榜

重组戊肝疫苗成功上市

2009年10月,我国科学家研制出的预防戊型肝炎疫苗完成III期临床研究,是全球首个完成III期临床研究并成功上市的戊肝疫苗。该临床研究先后历时5年,招募志愿者超过11万人,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疫苗三期临床研究。戊型肝炎是世界主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世界上有1/3的人口感染或曾感染过戊肝病毒。国际权威科学刊物《柳叶刀》发表了这一研究结果,标志着我国戊型肝炎疫苗的研究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获得国际同行认可。

抗击非典建奇功

2003年初,非典型肺炎疫情暴发,对群众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科技工作者日夜攻关,短期内成功研制开发了首条技术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防护效果好的生物防护链和α-2b、ω干扰素两个预防药物,及时解决了SARS一线医务人员的防护问题;研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临床效果明显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为有效救治SARS患者提供了重要支撑。2004年,科研人员顺利完成了SARS疫苗I期临床试验,成为全球第一个完成I期临床试验的SARS病毒灭活疫苗,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天河一号”世界夺冠

2012年3月8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在北京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这一重要成果是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一项新的认识,对中微子物理未来发展方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将有助于破解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

“蛟龙”号完成7000米深潜试验

2012年6月,我国自主设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第49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7000米水深大关,总共完成6次下潜,3次超越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海试取得了宝贵的海底地质样品、生物样品、沉积物样品和水样。这是目前世界科学家利用载人潜水器首次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深度的海底获得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

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

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

铁基超导摘得国家大奖

2014年初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赵忠贤院

士等人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获颁2013年

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超导被认为是21世纪材料领域最重要的课题,在

这个领域已有10人获得5次诺贝尔奖。基于超导原理的

磁悬浮铁路已经为中国人所熟悉,医院使用的磁共振

成像仪器(MRI)中的磁体也基本上都是由超导材料制

成的。超导现象一般要在接近绝对零度时才会出现,找到转变温度在40K以上的材料已经十分难得。《科学》杂志对此评论称,“中国如洪流般不断涌现的研究结果标志着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强国。”

没想到的是,这一奖项随后在科学界引发质疑。有科学家称,日本科学家Hosono在200 8年就在高压状态获得43K的临界温度,中国科学家常压下的稀土元素替换做法和加高压起到的是类似效果,因此算不得原创。

2014年底,这一争论已经逐渐平息,而获奖成员之一的陈仙辉教授又发现了一种新的铁基超导材料OHFeSe。

首颗“量子卫星”关键部件研制完成

有了量子通信,CIA再也别想监听你啦。光量子电话网的“一

次一密”提供了绝对安全:两人通话期间,密码机每分每秒都在

产生密码,一旦通话结束,这串密码就会立即失效,下一次通话

绝对不会重复使用。

中国已经建成了试验性的量子通信城域网,可用于金融机构

的隐匿通信等工程,也可用于对电网、煤气管网、自来水网等重

要能源供给和民生网络基础设施的监视和通信保障。

今年末,由中国科学家完全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

实验卫星”完成关键部件的研制与交付,卫星有望先于欧美在2

2009-2012年中国的科技成就

2009-2012年中国的科技成就

2009-2012年中国的科技成就

教科院

10心本班陈家宝2010704141 2012年中国科技成就:

1.TD—LTE—Advanced。2012年1月18日,以大唐电信集团为核心提出的

TD—LTE—Advanced被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成为4G国际标准,正式成为两大4G国际标准之一。这是我国通信发展史上继自主创新的TD—SCDMA成为3G国际标准之后的又一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移动通信标准制定领域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为TD—LTE产业的后续发展及国际化打下了重要基础。

出自《中国信息科技周刊》。

2.发现中微子振荡新模式。2012年3月8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

言人王贻芳在北京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这一重要成果是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一项新的认识,对中微子物理未来发展方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将有助于破解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

出自《中国信息科技周刊》。

3.CIT400高速列车领跑世界。2012年8月29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与唐山

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等10余家单位联合研制的高速综合检测列车(CIT400)通过验收,其最高试验检测速度达到400km/h、可在350km/h 进行持续运营,总体技术指标代表世界高速检测列车最高水平。

出自《科技生活周刊》。

2011年中国科技成就:

1.我国研制成功曙光—2000Ⅱ超级服务器。每秒可进行1100亿次运算,达到

90年代末期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是国家863计划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重大成果。(人民日报1月29日)

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 张存浩、程开甲获奖

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 张存浩、程开甲获奖


2 0 1 3 年度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程开 甲院士简介 程开 甲, 男。 1 9 1 8 年8 月出生 , 江苏吴江人 . 1 9 4 1 年毕业 于浙江大 学物 理系 。 1 9 4 6 年 留学英 国 . 1 9 4 8 年获 英 国爱 丁堡 大学哲 学博士 学 位。 任英 国皇家 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1 9 5 0年回国后 . 历任浙 江大 学物理系副教授 , 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 副主任 , 二机部第九研究所 副 所长 、 第九研究 院副院长 , 中国核试验基地研 究所副所 长 、 所长 . 基 地 副司令员 . 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 、 顾问 . 现任总装备部科技 委顾 问。 1 9 8 0年当选 中国科 学院数 学物理 学部委 员f 院士) , 1 9 9 9 年获“ 两弹 张存 浩 程 开 甲 星” 功勋奖章。 程 开甲院士是中国著名物理学 家 . 是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 的创 建 国家科学技术 奖包括 国家最 高科 学技术奖 、国家 自 然科 学奖 、 国 者 和领路 人。 家技术发 明奖 、 国家科 技进 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五项大奖。 上世纪 4 0年代初 . 程开甲先后 在 自由粒子狄拉克方程严格证 明、 在这 五项奖励 中 . 级别最 高 、 也最 引人注 目的是 国家最 高科学技 五维场论 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工作 . 与导师波恩共 同提 出了超导 电性 术奖 . 每年获奖者不超 过 2 名, 奖金金 额每人 5 0 0 万元人 民币 , 由国家 双带机理 .在 N  ̄ u r e 、 P h y s i c M R e v i e w等杂 志上 发表多篇论文 5 0年 最高领导人亲 自 颁 奖 主要是奖励在 当代科 技前沿取得重 大突破 . 或 代 . 他在国 内率先 开展系统 的热力学 内耗 理论研究 . 在 多年教学和研 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 果转化 中 . 创造 巨大经济或社会效 益的杰出科 究工作 的基础 上 , 撰 写了中国第一 部《 固体 物理学》 。 学家 。 上世 纪 6 O 年代 . 程 开甲建立发展 了中国核爆炸理论 . 系统 阐明了 据科学 网消息 . 体 现原 始创新 能力的 自然科学奖一 等奖被授予 了 大气层核爆 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 、发展规律 . 并 中国科学 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技大学 “ 4 0 K以上铁 基高温超 导体的 在历次核试验 中不 断验证完 善. 成 为中国核试 验总体设计 、 安全论证 、 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 的研究 ” . 从 2 0 0 0 年至今总计空 缺了九次 , 测试诊断 和效应研究 的重要依据 。以该理论为 指导 . 创立 了核爆炸效 连续三年没有人获得 应 研究领 域 , 建立 完善 不 同方 式核试验 的技 术路线 、 安全规 范和技术 2 0 1 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张存浩院士简介 措施 : 领导并推进 了中 国核试 验技术体系 的建立和科学发 展 . 指导建 张存浩 . 男. 中国科学 院院士 . 第三世界科学 院院士。 山东无棣人 , 立核试验测试诊 断的基本框架 .研究解决 核试验的关键技术难题 . 满 1 9 2 8 年2 月出生 。 他是 中国著名物理 化学 家 . 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 足 了不 断提高 的核试 验需求 .支持 了中国核 武器设计改进 和作战运 人、 分子 反应 动力学奠基 人之一 , 长 期从事催化 、 火箭 推进剂 、 化学 激 用 。 光、 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 的研究 . 取得 多项 国际先进 成果 。 上世 纪 8 O 年代 . 程开 甲开创 了中国抗辐射加 固技术研究领域 在 上世纪 5 0 年代 .张存浩与合作者研 制出水煤气合成液体 燃料的 他领导 下 . 系统开展 了核爆辐射 环境 、 电子元 器件与系统 的抗辐射加 高效熔铁催化剂 .乙烯及三碳 以上产 品产率超 过当时 国际最高水 平。 固原理 、 方 法和技术研 究 . 利用核 试验提供 的辐射场进行辐 射效应和 6 O 年代 . 他致力 于固液和 固体火箭 推进剂及发动机 的研究 . 与合作 者 加 固方法 的研究 : 指导建设先进 的实验模拟条件 . 推动中国 自行设计 、 首次提出 固体推进剂燃速 的多层火焰理论 . 比较 全面完整地解答 了固 建造核辐 射模 拟设施 . 开展基础理论 和实验研究 . 促进 了中国抗辐射 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和临界流速现象 加 固技术 的持续发展 . 为提 升中国战略武器 的生存与突防能力提供 了 上世纪 7 O 年代 . 张存浩开创 了中国高能化学激光 的研究领域 , 主 技术支撑 。 持研制 出中国第 一台氟化氢, 氘化学激光器 .整体 性能指标达 到当时 9 O年代 以来 . 他 不顾年迈 . 仍在材 料理论 、 高功率 微波等 方面继 世 界先进水平 8 O 年代 以来 . 他开拓和 引领 中国短波 长高能化学激光 续进行研究 的研 究和探索 。1 9 8 3 年. 他与合作者 开展脉冲氧碘化 学激 光器研究 ; 程开 甲院士毕生在 国防科学领域辛勤耕耘 . 自 力更 生 , 发愤图强 . 1 9 8 5 年. 在 国际上 首次研制 出放 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 激光器 , 效率 及 严谨求 实 , 崇尚科学 , 无 私奉献 , 勇于登攀 , 为 中国核武器事业 和 国防 性 能处于世界领 先地位 : 1 9 9 2 年. 研 制出中 国第一 台连续 波氧碘化 学 高新技术发展做 出了卓越贡献 ( 光 明) 激 光器 . 整体性能处于 国际先进水平 张存 浩院士还注重化学激光 的机理和基础理论研 究 . 取得 了多项

2013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

2013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

2013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

2013年,中国科技行业涌现出许多重要成就,这些成就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下面将介绍2013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

一、“嫦娥三号”登月

“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计划的第三个任务,于2013年12月2日发射升空,成功着

陆月球。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登月的国家。

二、THz波段无线通信

在2013年,中国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THz波段无线通信系统,可实现高速率传输,并能在障碍物后进行高品质传输。

三、核聚变新材料取得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维宏率领的科研团队,成功合成了全新的超导层状材料,该材料将

有助于推动核聚变在未来的应用开发中的技术突破。

四、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2013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迎来了一波爆发式增长,例如网上理财、P2P借贷平台,

成为了新经济的代表和领军产业。

五、高速列车进一步开辟中国市场

2013年,中国研制的“复兴号”CRH380系列高速列车商用化,扩大了中国的高铁市场,并成为了中国品牌的优质代表。

六、“红旗”量子计算机问世

中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了名为“红旗”的量子计算机,可以实现超过30位的量子位数,成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化量子计算机。

七、新型半导体材料取得巨大突破

中国科学家在新型半导体材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例如ZnO薄膜、氮化镓材料等,这些材料将进一步推动电子行业的发展。

八、新一代通信卫星成功发射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新一代通信卫星,具有更高的传输带宽和通信质量,这对于推进国际卫星市场将产生重要作用。

九、清洁能源发展成为主流

中国提出了清洁能源发展计划,鼓励新能源的应用和发展。2013年,中国太阳能、风能的装机容量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清洁能源市场成为发展的新焦点。

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简介

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简介

·452

 ·应用海洋学学报39卷科技信息

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简介

“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创

建于1991年,是徐洵院士创立的我国第一个从事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研究

的实验室,目前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3个研究方向:深海生物多样性

与生命过程、深海生物资源获取与应用潜力评价、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利用。

三十年来,实验室不断发展壮大。1997年实验室被评为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2002年与中国大洋协会共建“中国大洋生物基因研发基地”;2003年实验室被批准为福建省重点实验室;2005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厦门市和科技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同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共享平台“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MCCC)”;2008年成立了“中国大洋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资源研究开发中心”;2005—2018年,与国内8个国家级专业菌种保藏中心共建了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推动了海洋微生物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共享服务。2019年,MCCC被列为科技创新平台国家菌种库的海洋菌种分库。

实验室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科研成果产出摆在科研工作的中心位置,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培育了一支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实验室在编人员共43人,其中院士1人,研究员10人,副研究员23人;30人具有博士学位,6位博士为留学归国人员,23位博士年龄在45岁以下。经过多年来的人才培养,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人被评为科技部青年领军人才,2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4年十大科技成就

2014年十大科技成就

2014年十大科技成就(一)

DNA编辑技术

——基于细菌“记忆”的DNA编辑技术可能颠覆医学界,但也有“失控”隐忧

全身透明的实验室老鼠——一项对身体世界颇有启发的方法能加速生物医药研究

可调节视力的屏幕(示意图)

——自动适应使用者视力的智能手机和iPads屏幕

唾液燃料电池

——唾液可能成为医疗设备的可再生能源来源

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

(一)铁基超导摘得国家大奖

2014年初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赵忠贤院士等人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获颁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4年底,这一争论已经逐渐平息,而获奖成员之一的陈仙辉教授又发现了一种新的铁基超导材料OHFeSe。

(二)首颗“量子卫星”关键部件研制完成

有了量子通信,CIA再也别想监听你啦。

量子通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

(三)意念控制瘫痪肢体

因中风导致偏瘫的董阿姨只通过“想”,就能“指挥”自己原本无法动作的肢体“听话”地完成相应动作,以后甚至能站起来行走、拿东西,直至慢慢康复。身随意动、思行合一,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借助了天津大学研制的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我们给机器人系统起名为‘神工一号’,取义‘鬼斧神工’”,6月14日,这项让不少中风、瘫痪人士燃起独立生活希望的成果公布,标志着我国在康复医学上的重大突破。

技术人员在指导因中风偏瘫的董姓患者使用“神工一号”

(四)超级稻亩产过1吨

2014年9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最新成果——“Y两优900”湖南隆回百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1006.1公斤,首次实现了超级稻百亩片过千公斤的目标,标志着第四期超级稻研究的重大突破。袁隆平实现了亩产过1吨的承诺。

中国现代取得的伟大成就

中国现代取得的伟大成就

中国现代取得的伟大成就

中国自建国以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涵盖了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现代取得的伟大成就,并从不同角度展示这些成就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经济成就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世界瞩目的成就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进程,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增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的GDP增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经济总量大幅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二、科技成就

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中国在空间探索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发射了载人航天飞船和月球探测器。中国还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研发投入国,取得了许多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如人工智能、量子通信、高铁技术等。这些科技成果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地位,也为全球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教育成就

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还大力发展了高等教育。中国的教育水平逐渐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升。中国的大学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培养了众多优秀人

才。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取得了成效,注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了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四、文化成就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文化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如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国还保护和传承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中国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成功升天;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天成功

近几年国家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1、“天河一号”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11月17日,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发布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排名第一。

2、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英文简称刚好是

FAST。 FAST是世界在建的最大射电望远镜,借助天然圆形溶岩坑建造。

3.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制的货运飞船,也是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

4、“天河二号”是由国防科大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5、C919客机(COMAC C919):学名是 "中短程双发窄体民用运输机"(而C929是远程宽体客机),在中国飞机史上自然是大飞机,但在当代世界客机界属中型(而大型客机是远程宽体)。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主要成就
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 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 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 专业人才。
叶笃正
叶笃正(1916.02~2013.10.16),男,汉族,又名叶平斋,安徽安 庆市宜秀区大桥街道办事处叶祠社区人,生于天津,著名气象学家, 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世 界气象组织IMO最高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芬兰科学院外籍院 士,美国气象学会和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第六、七届全国 人大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 气象学会原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原所 长、名誉所长。
返回
吴孟超
吴孟超,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获得者,2011年度感动中 国人物,著名肝胆外科专家。 1922年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 西亚归侨,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 学医学院。擅长疾病肝胆疾病的 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擅长肝 癌、肝血管瘤等疾病的外科手术 治疗,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 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级教 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5月, 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 “吴孟超星”。
王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选(1937年2月5日 -2006年2月13日)生于 上海,江苏无锡人,中国 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 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 士,北京大学教授。他是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 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 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 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 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 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 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

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

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

【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1】

黄大年教授走了!

带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事业的无限留恋,带着他对学生的无限惦念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因病不幸逝世。1月13日上午9时,长春市殡仪馆西辰厅内庄严肃穆。来自社会各界的近800人在这里送别黄大年教授。偌大的告别厅装不下太多的悼念,省领导来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来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来了,同事们来了,学生们来了人们默默垂泪,几十名学生跪倒一片,痛哭失声

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能让人们如此惋惜,能让人们如此不舍?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 ——黄大年

他是一个至诚无私的爱国者,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他的脉搏时刻和祖国一起跳动,祖国是他最大的眷恋!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虽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国,但这一次,意义不同。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说服妻子卖掉了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是啊,他为什么回国?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带领由牛津和剑桥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致力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应用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被追赶者。

逐光者——记中国化学激光奠基人、著名物理化学家张存浩

逐光者——记中国化学激光奠基人、著名物理化学家张存浩

张存浩

曾有人说,直至今日,当年的研究成

果和学术思想仍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

值,没有继续进行下去十分可惜。但

自始至终,张存浩都没有一句怨言。中国科技奖励CHINA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受日本奴化教育,龙文瑗毅然将9岁的张存浩交给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张存浩的姑父姑母抚养。

在姑父姑母身边承教的十年,是张存浩储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建立健全人生观、价值观的十年。姑父傅鹰是享誉中外的物理化学家,是新中国最早的学部委员之一,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姑母张锦是当时中国有机化学领域鲜有的女博士之一,后任教于北京大学。

在学业上,张存浩自幼便极努力。1943年,正读高二的张存浩肄业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次年转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1947—1948年,他又来到天津南开大学化工系攻读研究生。1948年,20岁的张存浩踏出国门赴美留学。他先入爱荷华州大学化学系,后转入密歇根大学化工系攻读研究生,在R.怀特教授指导下从事酸性树脂相中的催化酯化反应研究。

1950年6月,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让正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系读研究生的张存浩坐不住了。他开始策划回国,却遭到抚育他多年的姑母的反对,姑母坚持让他读完博士再回国。8月,张存浩获得硕士学位。8月23日,姑父姑母启程回国。他们前脚启程,张存浩后脚就去订回国的船票。10月,张存浩放弃了他在美国可能拥有的美好未来,登上了开往祖国的轮船。

一个月后,张存浩回到北京。为了尽快投入国家建设,回国后的张存浩经常去教育部留学生管理处寻找机会。恰逢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刚成立不久,研究所奠基人张大煜经常来北京,在教育部留学生管理处延揽人才。正是在这里,张大煜遇到了张存浩,并当即邀请张存浩去大连参观。

汇总中国科技创新十大成果

汇总中国科技创新十大成果

文件编号: A1-8B -85-54-13

整理人 尼克

中国科技创新十大成果

全国科技成果统计汇总表

单位名称(盖章):

单位负责人(签章):

填表人(签章):联系电话: 填表时间:年月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制定

2019年

表1 全国科技成果统计汇总表

表号:CG0031

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单位名称:20年有效期至:2021年12月

单位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填表人:联系电话:报出日期:20 年月

表2 全国应用技术成果统计汇总表

表号:CG0032

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单位名称:20年有效期至:2021年12月

单位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填表人:联系电话:报出日期:20 年月日

全国科技成果统计汇总表指标说明

全国科技成果统计汇总表包括表1(全国科技成果统计汇总表)和表2(全国应用技术成果统计汇总表)两部分。表1统计范围:应用技术成果、基础理论成果和软科学成果;表2统计范围:应用技术成果。

独立科研机构(JB2710)指有明确的任务和研究方向,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业务骨干和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具有研究、开发、开展学术工作的基本条件,主要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并且在行政上有独立的组织形式,财务上独立核算盈亏,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在银行有单独户头的单位。包括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以上[含地(市)]各部门所属的国有独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

大专院校(JB2720)指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的大专院校。隶属于大专院校的科研机构列入此栏。

中国领先世界的九大科技成果

中国领先世界的九大科技成果

中国领先世界的九大科技成果

1、2013年10月9日从中国科大获悉,世界上首个可以存储单光子形状的量子存储器在中国诞生。

2、2013年12月10日,全球首台“云计算机”“紫云1000”在中国问世,这标志着中国在云计算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3、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2015年10月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2015年11月16日,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在美国公布,“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连续第六度称雄。

5、2016年5月13日,振华重工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12000吨起重船在上海长兴岛基地交付,并在现场命名为“振华30号”。

6、2016年6月20日,由中国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运算速度摘得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第一。

7、2016年8月16日,中国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

8、2016年9月25日,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启用。

9、2017年5月18日,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这是我国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

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中国的十大科技成果

探索宇宙空间、操纵量子世界、逆转生命时钟……2013年,中国科技工作者走过了令世界瞩目的一年。多项“诺奖级”的成就,见证了以艰苦攻关著称的中国科学家努力终获回报。同时,基础科学的进步总是“十年磨一剑”,任何成绩的背后都凝结着长期的资金投入,都是中国力量的最好展现。

1.嫦娥三号登陆月球、神舟十号飞船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12月15日,“嫦娥三号”携带的“玉兔”月球车在月球开始工作,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成功。这也是人类时隔37年再次在月球表面展开探测工作。

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探月任务成为中国科技工业综合实力的一次完美展现。准时发射,精确入轨,稳定落月,创新探索,嫦娥三号的每一步都代表着中国航天新的进步。探月工程副总指挥许达哲说:“美国和前苏联达到这样一个目标,都经过了20次以上的任务,我们是用三次就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2013年夏天,执行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任务的“神舟十号”飞船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应用性飞行,实施了我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这标志着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技术已经成熟,我国将就此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

2、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2013年成功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杨振宁称为诺奖级的科研成果。“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现既是理论物理领域的突破,又具有极高的商用价值。量子霍尔效应是整个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应之一。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时候,会遇到计算机发热、能量损耗、速度变慢等问题。这是因为常态下芯片中的电子运动没有特定的轨道、相互碰撞从而发生能量损耗。而量子霍尔效应则可以对电子的运动制定一个规则,让它们“一往无前”地前进,“这就好比一辆高级跑车,常态下是在拥挤的农贸市场上前进,而在量子霍尔效应下,则可以在‘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的高速路上前进。”

量子霍尔效应的产生需要非常强的磁场,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美妙之处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场,在零磁场中就可以实现量子霍尔态,更容易应用到人们日常所需的电子器件中。现代芯片处理器消耗约100瓦的功率,其中有约80%浪费在晶体管材料的能耗。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可以解决电子设备的问题发热,让元器件集成密度大大提高,“上千亿次的计算机能够集成浓缩成一部Pad掌上电脑,或者迷你Pad,走进寻常百姓家,这完全有可能。”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示意图:拓扑非平庸的能带结构产生具有手征性的边缘态,从而导致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3、使用小分子化学物质诱导多能干细胞,逆转生命时钟

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领导的团队2013年成功使用4种小分子化学物质,将小鼠的皮肤细胞诱导成全能干细胞并克隆出后代。与克隆羊“多莉”的技术相比,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是更简便和彻底的克隆方式。

传统观点认为,哺乳动物细胞只有在胚胎的早期发育阶段具有分化为各种类型组织和器官的“多潜能性”,而随着生长发育分化成为成体细胞之后会逐渐丧失这一特性。人类一直在寻找方法让已分化的成体细胞逆转(脱分化),使之重新获得类似胚胎发育早期的“多潜能性”,并将其重新定向分化成为有功能的细胞或器官,应用于治疗多种重大疾病。通过借助卵母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传统克隆)或者使用特定物质诱导(iPS)的方法,体细胞被证明可以被进行“重编

程”获得“多潜能性”。日本人山中伸弥曾以病毒诱导法获得iPS细胞,获得2012年诺奖。而邓宏魁团队使用小分子化学物质替代病毒,大大提高了技术安全性,具有革命性意义。

4、艾滋病感染粘膜疫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清华大学张林琦、香港大学陈志伟和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凌的研究团队三方合作,于2013年完成了艾滋病感染黏膜疫苗在恒河猴体内的临床前试验研究,看清了预防艾滋病的“攀登珠峰之路”。

该团队发现这种黏膜疫苗可以大大提高针对艾滋病病毒的T和B淋巴细胞的免疫能力,从而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与传播。

艾滋病被发现的30多年以来,已导致2500万人死亡,至今全球仍有3300万感染者人体内的各类粘膜是艾滋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该疫苗如能最终进入临床试验并证实有效,将对阻断和减缓艾滋病毒通过粘膜途径感染(性接触)在普通人群中的流行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张林琦形容说,过去的艾滋病载体疫苗、DNA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等都只能打中艾滋病毒的“手脚”,粘膜疫苗则有望最终打中“心脏”。

5、中科大测出量子纠缠速度下限(光速的10000倍)

相距遥远的两个量子会呈现关联性,影响其中一个粒子时,另一个也会发生反应,这就是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超距作用”的量子纠缠。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光速是物质传播的最大速度,而中科大70后青年物理学家潘建伟院士的团队测出,量子纠缠的速度下限比光速高四个数量级(可理解为30亿公里每秒)。

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自由空间量子物理实验领域继续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也为未来基于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进行大尺度量子理论基础检验、探索如何融合量子理论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是国际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他12年前回国组建实验室,为中国在该领域迅速走到世界前列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培养了一批科技英才。潘建伟院士与他所在的中科院量子科技先导专项协同创新团队,2013年还实现了单个量子高维度存储、星地量子通信地面验证等,继续向着建立实用的全球性量子通信网络稳步迈进,帮助中国在“绝对保密”的量子通信这个未来战略性领域继续领跑全球。量子纠缠现象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超距作用”,是量子通信的理论基础。

6、成功研发世界第一个半浮栅晶体管(SFGT)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张卫教授团队研发出世界第一个半浮栅晶体管(SFGT),这是我国微电子器件领域首次领跑世界。半浮栅晶体管(SFGT)作为一种新型的微电子基础器件,它的成功研制将有助于我国掌握集成电路的核心技术,从而在芯片设计与制造上逐渐获得更多话语权。2013年8月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Science)刊发了张卫团队关于半浮栅晶体管(SFGT,Semi-Floating-Gate0Transistor)的科研论文。

新型晶体管可在三大领域应用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基础器件半浮栅晶体管(SFGT)可应用于不同的集成电路、还可以应用于DRAM领域以及主动式图像传感器芯(APS)。

7、世界首个存储单光子量子存储器,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前进了一大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史保森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携带轨道角动量、具有空间结构的单光子脉冲在冷原子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