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看后殖民文学的表述困境
后殖民文学的文化身份探讨
05 后殖民文学的文化身份启示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自觉的启示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自觉的启示
• 启示人们关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认同 • 启示人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求文化自 觉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自觉的启示策略
• 强调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 提倡文化自觉和跨文化交流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交流的启示
后殖民文学对 文化交流的启
• 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殖民地 文化各具特色 • 殖民地文化在反抗殖民统治中不 断丰富和发展
02
后殖民文学的文化多样性
• 反映殖民地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 性 • 强调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认同的重 要性
03 后殖民文学的文化身份建构策略
后殖民文学中的本土文化保护
后殖民文学中的本土文化保护策略
• 强调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 寻求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平衡和交融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全球化浪潮
• 全球化对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和挑战 • 后殖民文学对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关注
后殖民文学的文化语境
殖民地的文化 压迫和反抗
01
• 殖民者对殖民地文化的压制 和同化 • 殖民地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 保护和抗争
后殖民文学的 文化认同和多
样性
02
• 殖民地作家对本民族文化的 认同和传承 •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多样性和 交融的关注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融合的反思策略
• 强调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 在文化融合中寻求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多元性的思考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多样性的关注
• 反映殖民地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 强调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多元性的思考策略
• 强调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 在文化多样性中寻求平衡和共同发展
文学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学中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
文学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学中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后殖民主义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于上世纪中期兴起。
它以殖民主义的后果和影响为主题,探讨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对被殖民地和被殖民者的影响,并传递对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本文将就后殖民主义文学研究中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进行探讨。
一、殖民历史的反思后殖民主义文学通过对殖民历史的反思,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人民和文化的剥夺和压迫。
例如,作家弗兰茨·范·傅科在他的小说《心之神话》中,通过描述殖民地下印度人民的困境,反思了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摧毁。
他让读者思考,殖民主义是如何给被殖民地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二、文化冲突的反思后殖民主义文学还通过描绘文化冲突的复杂性和伤害性,帮助人们反思殖民历史对被殖民者文化的摧毁和侵略。
例如,尼日利亚作家奇马曼达·恩戈兹尼·阿迦迪的小说《紫薇残影》中,描绘了非洲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冲突。
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追寻传统文化,试图找回失去的身份和自由。
这反映了被殖民地人民对自己文化的珍视和对恢复被摧毁文化的渴望。
三、历史和文化的交织后殖民主义文学还表现出历史和文化交织的复杂性,揭示了殖民历史对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
尤其是在后殖民地,殖民主义对当地文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例如,加勒比地区作家爱德华·布莱斯提克的小说《荆棘鸟》中,他通过描绘加勒比群岛上黑人和白人的混血后裔的命运,探讨了殖民主义在加勒比地区种族和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种族歧视和文化分歧,反映了殖民历史的沉重影响。
结论后殖民主义文学通过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为我们提供了对历史真相和文化自主性的深刻认识。
通过描绘和探讨被殖民地和被殖民者的经历,后殖民主义文学为反思和改变殖民主义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考。
因此,后殖民主义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并对推动社会进步和解决后殖民国家的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论《福》对《鲁滨逊漂流记》的颠覆
摘要:库切的《福》被认为是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改写。
他从人物形象和话语权两方面对《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思想进行了颠覆。
《福》中的人物形象表现了被忽视者的声音,而作品中莫衷一是的话语权则反映了殖民思想和父权制霸权下被压迫者的精神创伤。
最后,库切通过星期五的身体为解除殖民思想的毒害提出了强有力的建议。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福》;人物;话语权1986年出版的《福》被认为是库切对丹尼尔?笛福著名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重写,库切也曾提到过,《鲁滨逊漂流记》是童年时代的他最着迷的一部作品。
在20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中,继《福》出版17年之后,库切大谈特谈“他和他的人”,也就是笛福和鲁滨逊的故事。
因此可见,鲁滨逊的故事一直萦绕在这位南非作家头脑之中,而他通过自己的小说《福》从人物形象和话语权方面对这部18世纪的经典之作进行了改写和颠覆,体现出作家对生活的南非,甚至是全人类社会现状的反思。
一、《福》对《鲁滨逊漂流记》在人物塑造上的颠覆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通过鲁滨逊这一典型的西方殖民者荒岛开拓的经历,寓言式的反映出海外殖民扩张时代英国殖民者的创业历程。
作品中的鲁滨逊不仅征服了荒岛,还驯服了土人星期五,在海外孤岛上建立了自己的小殖民地。
库切对这部18世纪殖民文学的经典之作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颠覆,读者们会发现面目全非的鲁滨逊和星期五,而且作家笛福也被写进了作品中,但最具突破意义的表现在他天才的加入了苏珊?巴顿这一女性形象。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并没在任何女性人物身上花费笔墨,但库切却让苏珊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出现在《福》的开篇。
苏珊为了寻找自己的女儿,意外流落荒岛,因此成了鲁滨逊和星期五荒岛生活的经历者和见证人。
通过她,我们看到了鲁滨逊和星期五在荒岛上的生活。
在离开荒岛,鲁滨逊病逝于船上后,她带着星期五在伦敦度日。
为了将自己的故事传达出去,她找到了作家福,将素材交给他,希望他能将其发表。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随着殖民时代的终结,后殖民主义逐渐成为了全球文化与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扮演着批判殖民主义、探索后殖民主义身份和建构后殖民社会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后殖民主义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后殖民主义对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1. 文学作为反殖民工具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可以通过书写文化、民族和社会等问题,批判殖民主义的本质和影响。
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了对殖民历史和殖民文化的质疑,并试图唤醒人们对殖民主义影响的认识。
例如,尼尔·古尔蒂的小说《骆驼祥子》通过描述一个被殖民历史和现实所束缚的普通人的命运,揭示了殖民主义对个体和社会的压迫与剥削。
2. 文学与后殖民身份建构后殖民主义理论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后殖民身份的建构。
通过文学作品,作家们试图探索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从而摆脱殖民主义的影响。
作家通过对历史、文化和个体经历的书写,探索自身的文化根源和身份认同。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以多重叙述的方式展现了爱尔兰人在殖民主义社会中努力寻找身份认同的历程。
3. 文学作为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表达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通过文学作品的表达,构建了一种对殖民主义历史和现实的反思。
文学作为表达形式,可以通过虚构故事、人物和情节,以更加直观和感染力的方式传递后殖民主义的核心思想。
例如,尤瑟尼奥·狄亚斯的小说《奥斯卡和露亚的奇迹》通过对家庭、种族和迁徙的描写,探讨了后殖民主义社会中个人和群体的处境,并呈现了对种族和文化认同的思考。
4.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的互动性文学与后殖民主义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文学提供了批判殖民主义的理论框架和启示,而文学作品又为后殖民主义理论提供了实践和具体的表达。
双方通过互相影响和互动,不断推动着彼此的发展。
例如,钱德拉·拉库鲍曼的小说《白虎》以虚构的故事表达了对殖民主义社会中阶级和种族压迫的批判,同时也为后殖民主义理论提供了案例研究和实际借鉴。
殖民主义者的困境——《印度之行》的后殖民解读
《 印度 之行》是英 国著名作 家福斯特 的代 表作 , 被誉为英国 2 0世纪最后一本成功 的传统小说 。作者
从 自由主义和人 文主义 出发 ,善于从个体 内心世界
出发洞察全人 类的命运 。力图通过尖锐 的文化与社 会矛盾冲突 , 探 求建立 自然和谐平等对话 的可能 。小
说英文书名中 “ P a s s a g e ” 一词原指 印度和英 国之间的
种殖民统治体 制下东西方形成 了不平等的关系 , 而后 殖 民理论强调对这一不平等的关系重新进行审视 , 关 注 弱势文化在文化重建 中的关键作用。 《 印度之行》 中两位女 主人 包括菲 尔丁先生都是 带着这种猎奇 的心 态 ,以拯救 者和解放者 的姿态来 到 了东 方 , 希望认识真 正的 印度 , 却有意或 无意地受 到西方化 的东方幻象 的影 响 ,从而强化 了文章 的主 题, 即在殖 民统治 的框 架下 , 以殖 民者 身份 自居 的强 势文化不可 能平等对待作 为殖 民地 的“ 他者 ” 。正如 福斯特在《 看得见风景 的房 间》 以作家拉维 希 I = 1 吻提 到 的: “ 你 能真心 实意理直 气壮地 尊重 比你地 位低下
的人 , 这才是真正的民主。” [ 4
苏伊 士运河 , 是联系两种 文化 的纽 带 , 也 是阿德拉 和
穆尔夫人到达印度的通道。在小说 中, 它象征 着由两
种处于 不 同地 位 的文化所 引发 的对 真理 的探 求 , 并 与女主人公阿德拉 ・ 奎斯 蒂德 ( A d e l a Q u e s t e d ) 的英 文
一
样东西 都摆错了地方 。”作为教育 家的他 始终认 为
“ 要是离开了我们 , 印度人 马上会衰败下去 ” 。阿德拉 的未婚 夫 ,朗尼 的话更是 一针见血地 表明 了宗主 国 文化 强烈的优越感 : “ 讨论 这些没有用 。说 我们是上 帝也好, 不是上 帝也好 , 印度只能忍受 , 别无 出路。我 到这里来 工作 ,是为 了用 强权控制这个倒 霉的 国家 而来 的。我们在印度表现得并不温 良, 我们也不打算
库切小说《福》中的后殖民反写及其局限性
孙鹏 2013213585库切小说《福》中的后殖民反写及其局限性摘要:南非作家库切的《福》通过对反映英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外扩张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反写,力图为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寻求话语权。
库切通过颠覆式的反写,解构作者权威,剖析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历史真实,揭露原著殖民主义的实质,但这种颠覆亦有其局限性。
在本文中,笔者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从颠覆的原因、颠覆的内容以及局限性三个层面再现库切在改写《鲁滨逊漂流记》中做出的努力。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反写;解构;局限性一、引言2003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当代文坛最重要作家之一库切,文学创作技巧纯熟,文学样式丰富,主题聚焦多元1。
他的第五部作品——后现代小说《福》( Foe,1986)与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名著《鲁宾逊飘流记》有很强的互文性,不仅展现了文字与历史之间存在着鸿沟,还通过解构作者权威,填补被作家隐没的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展现出库切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殖民主义彻底的挑战和颠覆。
二、库切颠覆《鲁滨孙漂流记》的原因(一)笛福小说和它所宣扬的殖民主义在三百多年里的影响《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流落荒岛的英国人鲁滨孙在小岛上生活了27年以后成功返回英国的历险故事。
小说中鲁滨孙依靠从沉船上拿回的工具在荒岛上种植作物,开辟庄园,修筑堡垒,驯养野畜并驯化了一名黑人“星期五”作为自己的奴隶。
虽然远离文明世界,但是他恪守现代人的时间观念,信仰上帝,在荒岛上有条不紊的经营起自己的殖民地,鲁滨逊代表了西方世界所崇尚的现代个人价值观,即一个理性优先、自足的西方人理应成为世界的主宰,是凌驾于下等人“星期五”之上的主人2。
小说以寓言的形式再现了英国早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向海外扩张进行殖民开发、建构殖民帝国的过程,是一部鼓吹欧洲殖民主义从事殖民实践的早期文学作品,其字里行间充满了浓厚的帝国意识和殖民意识,对此后三个世纪里西方的海外殖民活动起到了引导和推波助澜的作用,深刻的影响了三百年间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余波至今。
文学中的后殖民视角
文学中的后殖民视角在文学作品中,后殖民视角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它通过描绘殖民地历史、探讨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展示被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经历,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后殖民视角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殖民主义的批判,更是对被殖民地人民的声音和权益的呼唤。
本文将从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探讨后殖民视角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一、历史的殖民遗留与后殖民主义的崛起在文学作品中,后殖民视角常常通过描绘殖民地历史来展现。
这些作品通过对殖民地历史的再现,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例如,尼尔·盖曼的小说《美国众神》中,通过描绘美国历史中的殖民地时期和奴隶制度,展现了被殖民地人民的苦难和反抗。
这种描绘历史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殖民主义的恶果,从而对殖民主义产生深刻的反思。
二、被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经历与身份认同后殖民视角的文学作品还通过描绘被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经历来展现。
这些作品通常关注被殖民地人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
例如,奇美·曼达的小说《半边天》中,通过描绘印度女性的生活经历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展现了被殖民地人民在殖民主义影响下的生存状态和文化抵抗。
这种描绘被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经历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被殖民地人民的困境和坚韧。
三、对殖民主义的批判与权益的呼唤后殖民视角的文学作品还常常通过对殖民主义的批判来展现。
这些作品通过揭示殖民主义的不公和不平等,呼唤被殖民地人民的权益和自由。
例如,阿迪希·巴尔加瓦的小说《白虎》中,通过描绘印度农民的生活和对殖民主义的反抗,展现了被殖民地人民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
这种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和权益的呼唤,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殖民主义的错误和被殖民地人民的正义诉求。
四、后殖民视角的意义与价值后殖民视角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们为被殖民地人民发声,呼唤他们的权益和自由。
这种发声不仅仅是对殖民主义的批判,更是对被殖民地人民的尊重和关怀。
后殖民文学与身份认同:后殖民文学对殖民历史与文化身份的反思
后殖民文学与身份认同:后殖民文学对殖民历史与文化身份的反思摘要后殖民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深刻反思了殖民历史对被殖民地区的文化、社会和身份认同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后殖民文学如何通过对殖民历史的批判性审视,重塑被殖民者的文化身份认同,并揭示殖民主义对文化、语言和历史叙事的操纵。
通过分析后殖民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叙事策略和人物塑造,本文将阐明后殖民文学在挑战殖民话语、重建文化自信和促进文化多元性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引言殖民主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对被殖民地区造成了深远影响,更在文化和身份认同层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后殖民文学应运而生,成为被殖民者反思殖民历史、重塑文化身份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深入探讨后殖民文学如何通过对殖民历史的批判性审视,揭示殖民主义对文化、语言和历史叙事的操纵,进而重塑被殖民者的文化身份认同。
后殖民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后殖民文学兴起于20世纪中期,随着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被殖民者开始用自己的声音讲述殖民历史,挑战西方殖民话语的霸权。
后殖民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区文化、社会和身份认同的深刻影响。
后殖民文学对殖民历史的批判性审视后殖民文学作品通过对殖民历史的批判性审视,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区造成的创伤和破坏。
这些作品常常以被殖民者的视角,讲述殖民统治下的苦难经历,揭露殖民者的暴力、剥削和文化侵略。
通过对殖民历史的重新解读,后殖民文学作品挑战了西方殖民话语的权威性,为被殖民者提供了重新认识历史、重建文化自信的机会。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身份认同的重塑后殖民文学作品通过对文化身份认同的探索和重塑,帮助被殖民者摆脱殖民主义的文化束缚,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
这些作品常常以被殖民者的日常生活、文化传统和语言为素材,展现被殖民者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对本土文化的肯定和弘扬,后殖民文学作品促进了被殖民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
论《祝福》差序格局同构与启蒙殖民话语
㊀[收稿日期]2018 ̄11 ̄28㊀[作者简介]赵瑾怡(1995 )ꎬ女ꎬ甘肃酒泉人ꎬ华侨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ꎬ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ꎮ论«祝福»差序格局同构与启蒙殖民话语赵瑾怡(华侨大学文学院ꎬ福建泉州130000)[摘㊀要]«祝福»中ꎬ鲁镇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ꎬ体现着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构成ꎮ我与祥林嫂都是有别于 鲁镇 的外乡人ꎮ 祝福 的习俗发掘了我与祥林嫂外乡人身份ꎬ见证了乡土社会中 差序格局 的构成ꎮ因祥林嫂外乡人的身份ꎬ她的悲哀无法唤起鲁镇民众的同情心ꎬ反而成为鲁镇民众把玩㊁鉴赏的对象ꎮ鲁镇本是我的故乡ꎬ我作为新知识分子ꎬ早已成为 文化 外乡人ꎮ祥林嫂试图借 祝福 重新介入生活的失败ꎬ向我提出 究竟有没有魂灵 的发问ꎮ我无法应答ꎬ无法行驶启蒙民众的职责ꎬ更是彰显着半殖民地语境下知识分子启蒙民众的困境ꎮ[关键词]祝福ꎻ祥林嫂ꎻ差序格局ꎻ启蒙困境[中图分类号]I206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3 ̄0712(2019)02 ̄0101 ̄05无论是之于 我 ꎬ还是之于 祥林嫂 ꎬ鲁镇都是完全意义上的外乡ꎮ因其外乡人的身份ꎬ祥林嫂的悲哀无法唤起鲁镇民众的同情ꎬ反而成为鲁镇民众把玩㊁鉴赏的对象ꎮ鲁镇本是我的家乡ꎬ但因为我 新兴知识分子的身份ꎬ与鲁镇代表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ꎬ我最终成为 文化 外乡人ꎮ 祝福 这一习俗不仅发掘了我与祥林嫂外乡人身份ꎬ而且见证着乡土社会中 差距格局 的构成ꎮ企图借 祝福 开始新生活的祥林嫂失败了ꎬ而我面对祥林嫂 究竟有没有魂灵 的发问ꎬ无法应答ꎬ更是彰显着半殖民地语境下ꎬ知识分子启蒙民众的困境ꎮ一㊁差序之私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ꎬ将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定义为 差序格局 ꎮ差序格局是由横向的 差 与纵向的 序 构成的立体结构ꎮ横向之 差 是指由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的亲疏远近造成的差异ꎮ祥林嫂之于鲁镇ꎬ既无 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 的血缘联结ꎬ又无 生于斯ꎬ长于斯㊁死于斯 的地缘归属感ꎮ她是个完完全全的外乡人ꎮ在面对祥林嫂时ꎬ鲁镇人因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疏远ꎬ表现出完全的冷漠ꎮ在差序格局中ꎬ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ꎬ是私人联系的增加ꎬ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ꎬ因之ꎬ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ꎮ [1]17 ̄18在以差序格局为纽带的乡土社会中ꎬ团体道德处于 不在场 的位置ꎬ一切道德因素都只是私人间的关系ꎮ所有的道德标准都依托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ꎮ私不仅内在于 差序社会 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中维系着的私人道德中ꎬ更是存在于国民性中ꎬ 私 被认为是中国国民性的标志之一ꎮ梁启超在«积贫溯源论»中曾指出过中国人 公共心缺乏 与 为我 的特点ꎮ在鲁镇中ꎬ祥林嫂以 外乡人 的身份存活ꎮ鲁镇的外乡人被隔绝于私人关系之外ꎮ被结附在这种私人关系网络中的道德因素ꎬ也无法适用于祥林嫂与鲁镇人之间ꎮ祥林嫂处于鲁镇的社会团体之外ꎬ鲁镇人无法应用依托于差序人伦而存在的道德标准ꎬ无法调动道德情感中的同情心ꎬ共理心ꎮ祥林嫂对日夜难忘的 阿毛被狼叼去 故事的诉说ꎬ本101 第36卷第2期2019年3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HumanitiesꎬScienceandTechnologyVol.36No.2Mar.2019意在于纾解丧子之痛ꎬ却为鲁镇人提供了一个可供咀嚼的 悲哀 ꎮ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ꎬ便特意寻来 [2]15ꎬ陪着祥林嫂一起流下停留在眼角的眼泪㊁叹息过后ꎬ却是满足离去ꎮ祥林嫂的痛苦成为鲁镇人鉴赏㊁消遣的 故事 ꎮ当鲁镇人熟悉了祥林嫂的故事ꎬ其中可供鉴赏㊁消遣消失殆尽后ꎬ祥林嫂的悲哀 早已成为渣滓ꎬ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ꎮ鲁镇人匮乏共情㊁理解ꎬ不仅不对祥林嫂的悲哀予以同情ꎬ反而充分予以私化ꎬ将其转化为自我的消遣ꎬ使其成为自我开脱的借口ꎮ 这些乡村老女人们正是在 鉴赏 他人(祥林嫂)的痛苦过程中ꎬ 鉴赏 自己的表演( 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 )ꎬ并从中得到某种 满足 (自我崇高化)ꎬ同时又在 叹息 评论 中ꎬ使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㊁转移以至遗忘[3]ꎮ士绅阶层与 乡里人 (农人)构成了乡土社会的基础ꎮ在自我主义为本的中国传统社会中ꎬ乡绅阶层的人伦道德认知从自我出发通至天下ꎬ 从己到家ꎬ由家到国ꎬ由国到天下ꎬ是一条通路 [1]26ꎮ在 由己及人 中 人 的范畴划定中ꎬ乡里人与市绅阶层于伦理认知中存在巨大差异ꎮ市绅阶层的由己及 人 的范畴小至家ꎬ大至国㊁天下ꎬ其范畴据个人能力由私向共扩展ꎮ 乡里人 由己及 人 的范畴只能局限于 家 ꎬ无法跨越私的范畴ꎮ鲁镇人多为 乡里人 ꎮ因祥林嫂 外乡人 的身份ꎬ鲁镇人无法从私人联系扩展的社会道德中获取 道德移情 ꎬ只能咀嚼㊁玩弄祥林嫂的 悲哀 ꎮ然而ꎬ此时ꎬ传统社会的中坚力量 乡绅的道德范畴愈加矮小ꎬ传统文化赋予乡绅的道德承担日益消退ꎮ与乡里人相同ꎬ这条通向国㊁天下的路阻断于 家 中ꎬ人格力量㊁道德伦理日益丧失ꎮ作为老监生的四老爷起初因祥林嫂的身份 寡妇问题而犹疑ꎬ祥林嫂被婆家绑走后ꎬ面对卫老婆子ꎬ四老爷却说了一句 可恶 ꎬ可恶卫老婆子将带来诸多麻烦的祥林嫂介绍来做工ꎬ可恶自己因祥林嫂成为 笑话 ꎮ在面对失去阿毛又来做工的祥林嫂时ꎬ四老爷 暗暗地告诫四婶说ꎬ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ꎬ但是败坏风俗的ꎮ用她帮忙还可以ꎬ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ꎮ [2]14又因祥林嫂死于祝福前夕而生气ꎬ因为 我 不懂祝福忌讳ꎬ打听祥林嫂的消息而认为 以为我不早不迟ꎬ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ꎬ也是一个谬种ꎮ [2]6四老爷将自己与祥林嫂之间划分出一条极为清晰地界限ꎬ不让祥林嫂沾手 祝福 祭祀事宜ꎮ祥林嫂被排除在 私 的界限外ꎬ四老爷失去了乡绅本应具有的 由己及人 的共情感㊁同理心ꎬ只余中国乡下人最大的毛病 私 ꎮ乡绅身份界定中最重要的精神高度丧失ꎬ 绅 之内涵不再ꎮ乡绅矮化为中国传统社会中最为广泛的人群 乡里人ꎮ鲁镇人鉴赏㊁咀嚼祥林嫂痛苦的行为方式充分展现着充分展示了中国国民心理之私ꎬ以及被 私 所掩盖着的国民的麻木㊁残忍ꎮ更是彰显着传统乡土社会 差序格局 基础上的私人的道德ꎮ 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ꎬ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ꎮ [1]18 ̄19传统社会中笼罩性道德观念的缺失ꎬ造成了群众共情心理的匮乏 差序格局的反功能ꎬ 道德移情 的匮乏ꎮ«祝福»中的 我 与鲁镇人在对待祥林嫂的态度上ꎬ两者具有重大差异ꎮ我是一个新兴知识分子ꎬ并非传统意义的市绅阶层ꎬ但仍属于知识分子阶层ꎮ出于一名新兴知识分子的良知ꎬ我同情着祥林嫂的悲惨遭遇ꎮ而 我 的身份不仅是一名新兴知识分子ꎬ更是一名 外乡人 ꎬ我回到了我的故乡ꎬ 虽说故乡ꎬ然而已没有家 [2]1ꎮ我的外乡人身份具有双重意义:不仅是地缘意义上的ꎬ 已没有家ꎬ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2]1ꎬ更是文化意义上的ꎬ我是一个与儒家传统文化彻底割裂的新兴知识分子ꎮ作为 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㊁绅士阶层的贰臣 的我跳出了传统社会中由私人联系致使的社会道德的包围ꎬ出于新兴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ꎬ同情着祥林嫂ꎮ而作为知识分子的 我 跳出了传统文化ꎬ拥有着一定的共情心ꎬ但是却无法真正予以祥林嫂帮助ꎮ差序社会中ꎬ纵向之 序 则是以 伦 为纲纪构建的人际交往网络ꎮ何为伦? 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ꎬ鬼神㊁君臣㊁父子㊁贵贱㊁亲疏㊁爵赏㊁夫妇ꎬ政事ꎬ长幼ꎬ上下 [1]25ꎬ鬼神作为十伦中的一20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总第167期伦ꎬ祥林嫂与鲁镇民众都十分信服ꎮ祥林嫂将重新介入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参与 祝福 ꎬ鲁镇人希望借 祝福 的形式向神灵祈求保佑ꎮ两者间的矛盾ꎬ将祥林嫂引向 一个人死了之后ꎬ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2]3发问ꎮ就此也引发出新兴知识分子在启蒙大众时的种种挫折ꎮ二㊁错位的启蒙祥林嫂一向信奉 鬼神 ꎬ本想借助捐门槛ꎬ来洗刷罪恶ꎮ但是 捐门槛 后的祥林嫂仍然无法参与 祝福 ꎬ罪恶并未被洗刷ꎮ祥林嫂通过 捐门槛 的赎罪行为宣告失败ꎬ祥林嫂被迫面对世间无鬼神的事实ꎮ然而鲁镇人却又通过 祝福 的形式向神灵祈福ꎬ保取来年顺利ꎮ 捐门槛 行为中鬼神的不存在与祝福中鬼神的存在形成悖论ꎮ鬼神是否存在成为祥林嫂心中的一大疑问ꎮ祥林嫂希望借助 我 识字多㊁出门人㊁见识多ꎬ回答魂灵有无的问题ꎮ祥林嫂在向我发问 一个人死了之后ꎬ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2]3时ꎬ 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2]3ꎮ我是一个 出门人 ꎬ代表着新文化的知识分子ꎮ祥林嫂希望通过向我发问ꎬ在全新的文化中找到 鬼神 的答案ꎮ而我却表现的十分 踟蹰 ꎬ我吞吞吐吐的说 也许有吧 ꎬ在面对地狱的发问时ꎬ我只得支梧着"ꎬ 地狱? 论理ꎬ就该也有ꎮ 然而也未必 [2]3 ̄4ꎮ祥林嫂又紧接着问 那么ꎬ死掉的一家的人ꎬ都能见面的? [2]3 ̄4ꎬ我实在是说不清ꎮ我无法应对祥林嫂对于鬼神㊁地狱的发问ꎬ充分展示了处于半殖民地知识分子的尴尬境况ꎮ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中ꎬ鲁迅等知识分子承担着 启蒙 民众的职责ꎮ深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鲁迅ꎬ知晓 鬼神 之说对民众心灵戕害极大ꎬ知道魂灵是不存在的ꎬ我 对于魂灵的有无ꎬ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 [2]3ꎮ本应在此时行驶知识分子 启蒙 民众的职责ꎬ告知祥林嫂人死后是不存在魂灵的ꎬ但是面对祥林嫂时却不知如何回答ꎬ出于 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 [2]3的考虑ꎬ我说了有ꎮ这种回答表现着鲁迅对丧失了希望的 祥林嫂 的一丝安慰ꎮ怀揣 绝望至于虚妄ꎬ正与希望相同 的鲁迅ꎬ考虑到祥林嫂身处的鲁镇的 传统 ꎬ为了给脸上消尽了悲哀神色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ꎬ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2]3的祥林嫂生的希望ꎮ但更深层次上展现着现代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ꎬ受过西方教育ꎬ持有西方 理性 思维的知识分子ꎬ希冀于 批判国民性 来达到启蒙民众ꎬ实现 立人 理想ꎮ但面对中国传统社会时ꎬ发觉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社会现实之间的不适应ꎮ新文化运动在引入西方文化时ꎬ对西方文化的 理性思维 与 宗教传统 予以抉择ꎬ自发地丢弃了肯定魂灵的存在宗教传统ꎮ面对祥林嫂ꎬ 我 无法借用西方理论资源ꎬ运用理性思维辨析魂灵的存在与否ꎮ我支支吾吾ꎬ不知如何作答ꎬ提供不了祥林嫂任何帮助ꎬ但是柳妈的提议却让祥林嫂拥有重新介入现实生活的信心ꎮ知识分子面对着启蒙大众时的巨大困境:封建传统文化对戕害着祥林嫂的身心ꎬ当祥林嫂希望从新文化中寻求帮助时ꎬ我却无法回答祥林嫂对于传统文化的疑惑ꎬ无法完成启蒙ꎮ鲁迅等知识分子希冀通过同化ꎬ向西方学习走向现代化ꎬ然而这种同化㊁模仿是不可能在 殖民与被殖民 的关系中实现的ꎮ少数知识分子通过西方学习后同化成功ꎬ并依此改变族群ꎬ并不等于整体族群的命运被改变ꎮ但西方理论㊁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是脱节的ꎬ中西方文化使根植于不同文化语境下形成的ꎬ西方文化不足以回答中国问题ꎬ也无法解决中国现实的困境ꎮ殖民时期知识分子希冀通过西化来实现中国现代化ꎬ但是在面对中国现实问题时ꎬ却无力无能解决ꎮ三㊁失语的中国传统五四时期ꎬ新知识分子将时间上的现代与空间上的西方相对应ꎬ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相对立ꎬ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落后意义ꎬ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批判的对象ꎮ鲁迅同样参与制造着一个神话: 在一定条件下剥夺了那些被征服者的发言权ꎬ使其他的与之不同的世界观丧失存在的合法性ꎬ或根本得不到阐说的机会ꎮ祝福 原为旧时江南一带每年年终的一种迷信习俗ꎬ其目的主要在于 致敬尽礼ꎬ迎接福神ꎬ拜301总第167期赵瑾怡:论«祝福»差序格局同构与启蒙殖民话语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2]1 ̄2ꎮ 祝福 作为一种习俗ꎬ是中华传统文化留存的印记象征ꎮ在«祝福»中ꎬ祝福却成为戕害人性的落后文化的象征ꎮ在祥林嫂再次回来ꎬ想参与到鲁四老爷家一年中最重要的活动 祭祀中ꎬ想按旧去摆放物品ꎬ却被四婶慌慌忙忙的拦住ꎬ 终于没有事情做ꎬ只得疑惑的走开ꎬ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2]14ꎬ 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ꎬ这回她却清闲了 [2]14ꎬ清闲㊁无事可做的祥林嫂ꎬ只能一次次地讲阿毛被狼叼去的故事ꎮ祥林嫂被主人排除在以往自己最为能干的祭祀事宜外ꎬ无法重新进入现实生活中ꎬ只能沉湎于过去的痛苦ꎬ给鲁镇人提供了把玩祥林嫂悲哀的机会ꎮ鲁镇人一遍遍的追问㊁把玩㊁阿毛被狼叼去的故事ꎬ直至厌烦ꎮ而祥林嫂却不知自己的悲哀已成为大家鉴赏咀嚼的渣滓ꎬ只值得烦厌和唾弃ꎮ祥林嫂不仅因无法参与祭祀抛掷于现实生活之外ꎬ还因鲁镇人咀嚼够了祥林嫂的悲哀ꎬ不禁厌烦㊁唾弃起来ꎬ被隔绝于鲁镇人之外ꎮ只能独自感受那 又冷又见 的笑影ꎮ传统社会形态的鲁镇ꎬ十分敬重 鬼神 ꎬ柳妈建议祥林嫂去土地庙捐门槛ꎬ 赎了这一世的罪名ꎬ免得死了去受苦ꎮ [2]17 ̄18为了攒大钱十二千 捐门槛费用ꎬ祥林嫂因此获得了再次进入现实生活的机会ꎬ不再去理会大家的嘲弄ꎬ 默默的跑街ꎬ扫地ꎬ洗菜ꎬ淘米 [2]18快够一年ꎬ祥林嫂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ꎬ在土地庙捐好门槛ꎬ 神气很舒畅ꎬ眼光也分外有神 [2]18ꎮ在祥林嫂的认知中ꎬ不会再因为再嫁㊁阿毛被狼叼去罪孽深重ꎬ捐门槛意味着这一世罪名的洗刷ꎮ再一次获得了生活的信心ꎬ因而 冬至的祭祖时节ꎬ她做得更出力 [2]18ꎮ祭祀中ꎬ祥林嫂 坦然 地去拿酒品和筷子ꎬ四婶慌忙的阻拦ꎬ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ꎬ脸色同时变作灰黑ꎬ也不再去取烛台ꎬ只是失神的站着 [2]19ꎮ但捐门槛以洗刷罪名只是柳妈的一面之词ꎬ并非俗世社会通行原则ꎮ祥林嫂只是借助捐门槛ꎬ自我内心得以慰藉ꎬ并非借此获得了进入俗世生活的许可证ꎬ祥林嫂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与信心ꎮ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ꎬ第二天ꎬ不但眼睛窈陷下去ꎬ连精神也更不济了ꎮ而且很胆怯ꎬ不独怕暗夜ꎬ怕黑影ꎬ即使看见人ꎬ虽是自己的主人ꎬ也总惴惴的ꎬ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ꎻ否则呆坐着ꎬ直是一个木偶人ꎮ [2]19 祝福 既象征着祥林嫂进入现实生活的许可证ꎬ寄托着祥林嫂渴望生活的美好愿景ꎮ又作为落后封建传统文化的象征ꎬ一次次打压着祥林嫂再次开启生活的愿望ꎬ残杀着祥林嫂对于生活的最后一丝希望ꎮ通过描述鲁镇人的冷漠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ꎬ鲁迅谴责了鲁镇人的冷漠㊁批判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传统社会ꎮ鲁镇人的世界观在鲁迅眼中完全丧失了合法性ꎬ传统社会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上最大的阻碍ꎮ鲁迅试图借用西方的思想观念批判国民劣根性ꎬ渴望以此达成 立人 目标ꎬ以期获得 立国 ꎮ然而ꎬ既失去传统文化支撑又无法借助现代西方资源的鲁迅ꎬ无法为鲁镇社会开出 救世药方 ㊁无法完成对祥林嫂㊁鲁镇人为代表的传统社会群众的启蒙ꎮ只有回到传统现实社会的原点ꎬ从传统中国的社会格局 差序格局 入手ꎬ明晰传统社会民众 为私 的世界观产生的原因㊁祛除对传统文化的偏颇态度㊁才能为中国如何顺利地渡过传统与现代交杂的过渡期提出可行之策ꎮ参考文献:[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3.[2]鲁迅.祝福[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钱理群㊁温儒敏㊁吴福辉ꎬ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1998:54 ̄55.40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总第167期总第167期赵瑾怡:论«祝福»差序格局同构与启蒙殖民话语OntheIsomorphismoftheSocialStructureofConcentricCirclesandtheEnlightenmentColonialDiscourseinBlessingZHAOJin ̄yi(SchoolofliteratureꎬHuaqiaoUniversityꎬQuanzhou130000ꎬChina)Abstract:AsasymboloftraditionalcultureꎬLuTownembodiesthecompositionofthesocialstructureofconcentriccirclesinruralsociety.MistressXiangLinandthenarratorareoutsidersdifferentfromlocalpeopleofLuTown.Thecustomsof blessing discoveredtheidentityofoutsidersofMistressXiangLinandthenarratorꎬandwitnessedtheformationofthesocialstructureofcon ̄centriccirclesinruralsociety.BecauseofheridentityasaforeignerꎬhergriefcouldnotarousethesympathyofthelocalpeopleinLuTownꎻinsteadꎬshebecametheobjectoftheirentertainment.AlthoughLuTownwasthenarrator shometownꎬasanewintellec ̄tualꎬthenarratorhadalreadybecomea cultural foreigner.MistressXiangLintriedtore ̄intervenethefailureofherlifethrough blessing ꎬandaskedthenarrator whetherthereisasoul .Thenarrator sinabilitytoanswerorexercisethedutiesofenlighten ̄ingthepeoplehighlightstheplightofintellectualsenlighteningthepeopleinthesemi ̄colonialcontext.Keywords:BlessingꎻMistressXiangLinꎻthesocialstructureofconcentriccirclesꎻenlightenmentdilemma(责任编校:罗建兵) (上接第100页)OnthePre ̄narrationin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WANGGuo ̄shun(SchoolofLiteratureꎬHunanNormalUniversityꎬChangsha410006ꎬChina)Abstract:Thepre ̄narrativeformin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canbedividedintofourtypes:visionpre ̄synopsisꎬdreampre ̄synopsisꎬdivinationpre ̄synopsisꎬandproverbpre ̄synopsis.Thesuggestivefeatureofpre ̄narrativeisthenarrativeoftraditionalChinesehistory.InthesameveinꎬfocusingonmysteriouscontentisaconcretemanifestationofChinesenation swayofthinking.Thereversechronologicalorderofpre ̄narrativein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attractsreaderstopayattentiontothestoryprocessandachievethenarrativeeffectofsettingsuspenseandshapingthecharacteristicsofthecharacters.Keywords: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ꎻpre ̄narrativeꎻformꎻsuggestionꎻsuspense(责任编辑:罗建兵)501。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试析《福》中星期五的底层人主体建构
104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试析《福》中星期五的底层人主体建构文/姬星摘要:本文通过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认为《福》中的星期五是底层人,但又以其能动的自我表述进行主体性建构,尽管这样的建构最终被西方话语误读并解构。
《福》对星期五被割舌的直白描写揭示《鲁滨逊漂流记》对星期五“理想奴隶”的美化,说明星期五一方面被西方男权、另一方面又被西方女性双重边缘化的处境,完全失去话语的星期五变成了底层人;但是底层人能够通过非语言方式的行为等进行主体建构,具有底层人意识的星期五也通过行为试图建构主体性,然而这些行为却一再被第一世界代表苏珊误读和解构。
因此,通过完全失语的星期五的形象,《福》揭示了西方意识形态中存在的东方主义思想,并以此对东方展开解读、建构、边缘化,进而实现对东方的控制。
关键词:福;鲁宾逊漂流记;后殖民主义;底层人《福》对《鲁滨逊漂流记》的改写是与文学经典的积极对话。
成书于1719年的《鲁滨逊漂流记》因其表现出的西方文明坚强不屈英勇奋战的开拓精神被奉为西方文学经典,然而随着后结构主义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以及随之而来的后殖民主义的出现,对经典文学的改写成为20至21世纪西方文学中一个重要现象。
对文学经典的改写被认为是一个“本土经验的表述与西方经典之间转换”的“双重化”过程。
作于1986年的《福》通过对《鲁滨逊漂流记》的改写,将原本生理上能说话但实际失语的星期五转换成了一个生理和精神都失语的底层人,打破了《鲁滨逊漂流记》所呈现的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和谐相处的“现代神话”,揭示了《鲁滨逊漂流记》作为大英帝国殖民扩张时期的“神话”,“偷偷向神话接受者灌输意识形态”的虚伪面具,进而揭露《鲁滨逊漂流记》背后的西方意识形态中的东方主义思想,对东方实现解读、解构和控制的殖民主义内涵。
本文以《福》文本为语境,探讨《福》在对《鲁宾逊漂流记》进行改写的同时,在《福》文本的内部探讨星期五底层人身份的建构以及在这一身份下星期五对自己主体性的建构。
后殖民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
后殖民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后殖民主义是指在殖民主义结束后,被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在文学领域,后殖民主义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反思、对被殖民地文化的重建和对权力关系的重新定义。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后殖民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
一、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反思后殖民主义文学通过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反思,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所造成的伤害和不公。
这种反思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对殖民主义思想和价值观的批判。
例如,尼尔·加曼的小说《半夜鸟歌》通过描写一个被殖民地国家的家庭故事,展现了殖民主义对个人和家庭的摧残和破坏。
这种反思不仅让读者了解到殖民主义的残酷和不公,也引发了对殖民主义的思考和反思。
二、对被殖民地文化的重建后殖民主义文学试图通过对被殖民地文化的重建,恢复和弘扬被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独特文化。
这种重建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文化认同的重新建构。
例如,奈保尔·辛格·迪利的小说《白虎》通过讲述一个印度农民的故事,展现了印度传统文化的力量和价值。
这种重建不仅让读者了解到被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也让他们重新认识和尊重这些文化。
三、对权力关系的重新定义后殖民主义文学试图通过对权力关系的重新定义,挑战殖民主义时期的权力结构和体系。
这种重新定义不仅仅是对权力的批判,更是对权力的重新分配和重构。
例如,阿迪希·巴尔加瓦的小说《白色象牙塔》通过描写一个印度大学校园的故事,展现了知识分子对权力的追求和挑战。
这种重新定义不仅让读者了解到权力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他们重新思考和反思自己在权力关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总之,后殖民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反思、对被殖民地文化的重建和对权力关系的重新定义。
这种体现不仅让读者了解到殖民主义的残酷和不公,也让他们重新认识和尊重被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同时也让他们重新思考和反思自己在权力关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小说作品中的后殖民小说与文化解构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小说作品中的后殖民小说与文化解构后殖民主义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成功地揭示了后殖民主义时代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
其中,后殖民小说与文化解构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就后殖民主义小说与文化解构进行探讨,并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展示其在文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后殖民小说的定义与特点后殖民小说是指在后殖民主义时代,由殖民地或后殖民地的作家创作的小说作品。
这类作品以对殖民主义历史和后殖民主义社会的批判为主要特点,通过揭示殖民主义的后果和在后殖民时代的复杂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文化的关切。
与传统的殖民主义文学相比,后殖民小说更加注重个体的心理描写和主体性的探讨,具有更大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后殖民主义小说中的文化解构文化解构在后殖民主义小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通过揭示文化的建构和权力关系,分析和剖析文化中的隐含意义和权力关系,并挑战主流文化的认知框架。
后殖民主义小说家通过文化解构展示出殖民主义历史和现实对于文化的影响,从而使读者对于现实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发生转变。
三、具体案例分析1. 莫言的《红高粱》《红高粱》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描写,展现了殖民主义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巨大影响。
小说中揭示了传统封建文化在殖民主义影响下的矛盾和变迁,通过对于农村社会底层女性命运的反思,进一步呼唤了个体解放与社会审视。
莫言通过文化解构的手法,将殖民主义对于中国乡村社会的摧毁和改变展现于读者面前,引起读者对于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的深刻思考。
2. 泰伦斯·海尔的《半边人》《半边人》是加拿大作家泰伦斯·海尔的作品,该小说通过对于原住民文化的描写,展现了殖民主义对于原住民文化的破坏和摧残。
小说中,海尔通过对于原住民人物的塑造和各种文化符号的解构,将读者引入到一个充满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困境的世界中,使读者产生对于殖民主义历史的认知和对于后殖民主义时代的思考。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殖民主义的隐喻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殖民主义的隐喻概述《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所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早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之一。
这部小说以船员鲁滨逊在荒岛上孤独生活多年的经历为背景,通过描写他与自然环境和土著居民的相处,探讨了人类自我救赎和文化冲突等主题。
然而,除了这些表面内容外,《鲁滨逊漂流记》还带有深层含义,即殖民主义的隐喻。
殖民主义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殖民主义在十六至十九世纪欧洲列强国家中盛行的背景。
当时,西方列强通过探索、扩张和殖民地征服,追求资源、贸易和政治利益。
这种殖民主义观念影响了整个社会结构,并对被征服地区产生巨大影响。
文本分析1. 鲁滨逊作为白人贵族小说中的主人公鲁滨逊来自英国的上层社会,他是一个富有和受过教育的商人。
他在离开荒岛前是一位从事奴隶贸易的货物经纪人。
这种设定使得鲁滨逊成为殖民主义代表的象征,他代表着欧洲强国对其他地区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剥削。
2. 荒岛及土著居民鲁滨逊在船只失事后漂流至一个荒岛,并与该岛上原住民建立了联系。
这里可以看作是被征服地区,土著居民则扮演被殖民者的角色。
鲁滨逊将自己视为文明的化身,试图通过传授知识、技术以及基督教信仰来改变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
这充分展现了殖民主义时期欧洲对其他文化进行改造和同化的倾向。
3. 鲁滨逊对土著居民的统治尽管小说中形容鲁滨逊与土著居民建立良好关系,但实质上,鲁滨逊对土著居民进行了统治和剥削。
他通过强迫劳动方式,让土著居民帮助自己修建住所、种植农作物等。
这种行为暗示了殖民主义时期欧洲列强对被征服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的掠夺。
4. 帝国主义意识形态鲁滨逊在孤独漂流中渐渐形成了一种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
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改变荒岛上“野蛮”的状态,并将欧洲文明引入以此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和影响力。
这种思维方式反映了殖民主义时代欧洲列强通过推行其价值观实现所谓“文明化”的观念。
结论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通过小说情节和人物设定,隐喻了殖民主义时期欧洲列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剥削和同化过程。
从《福》看流散作家库切的妥协
殖 民文化呈现出矛盾 的心态 。 本文将致力于分析创作 令 , 表 现出被殖 民者对殖 民者不加质 疑的绝对服从。
于南非反种族隔离高潮 时期小说《 福》 中的局 限性 , 揭 主人鲁滨逊 年老体衰 , 消极懒散 , 相 比之下 , 礼拜 五则
示库切反殖 民的不彻底性 。
年轻力 壮 , 在体力上 占据绝对 的优势 , 说 明鲁滨逊对
安徽文学
W ENXUE 文 ANHUI
学
突出 了女性 的地位 。 从叙 事学的角度 研 角来进行叙述 , 究
而却步。 所以她做出妥协 , 找到福先生来代为创作。 其
来看 , 学术 界指 出苏珊女性话语 的介入 , 颠覆 了男性 次 , 苏珊不断让步 自己的写作权力 。 从坚持创作 一本 话语中心地位 。 从故事 内容来看 , 学术界认 为苏珊这 《 女性漂流记》 的小说到迎合大众 的需要增加一些虚
的苏珊臣服 于男性权威之下 , 在苏珊和鲁滨逊 以及苏 位 的做爱姿势 , 苏珊在 肉身——象征意义上收 回了 自 珊和福先生两对关系中均有体现 。
背景影响下 , 库切成为 了一位 流散知识分子 , 开始 了 推进。 由于礼拜 五无法为 自己发声 , 无法讲述 他的历
文学创作。 库切将 目光 投向了后殖民时代南非黑人的 史 , 从而 也就得不到社会 的关 注 , 代表着被社 会边缘
生存现状 ,揭示种 族隔离政策 给南 非人 民带来 的创 化 的沉默 的殖 民地人民。 由于文化 知识 不足 , 文 明发 伤, 批判殖 民主义 , 利用 自己独特 的身份为殖 民地人 展滞缓 ,也使被殖 民者容易被西方殖 民者所掌控 , 通 民发声。 然而 , 作 为一名接受西方教育的白人 流散者 , 过文化渗透来 限制殖 民地的发 展。 库切无可避免地 受到了白人文化潜移默化 的影 响 , 对 其次 , 在 两人 的关系 中 , 礼拜 五听从 鲁滨逊 的命
从互文性角度解读《福》
关系. 还是笛福 与福的关 系?这一 暗示 给文本 阐释提供 了多
种可能 。
32 材 的 互 文 .题
篇 文本 中交 叉 出现 的其他 文本 的表述 ,已有 和现 有表述
的易位 , 互文性 是研究 文本语言工作 的基本要 素。吉尔 热奈
特 的隐迹稿 本区分 了超文 与互文 的概 念 ,使 互文性 的概 念
一
_ i
薯誓 —
_l _ l
__ _
。
黼 碍苌 拶
从
互
文
性
角
度 解
读
《 》 福
聂 淼 李 玉娟
( 湖北 医药学 院 , 湖北 十堰 4 20 ) 4 0 0
摘 要 : 福》 库切的一部 经典的后现 代作品 。 《 是 以互文性视 角解读《 》认 为库切的《 》 笛福 的《 福 , 福 和 鲁宾逊漂流记》 间 之
人 文 主 义 关 怀 . 人 生 和 人 类 心 理 细 致 入 微 的体 察 , 切 的 对 库 文 字 获 得 了世 界 范 围 的 认 可 。
个神话 , 中的寓 意意味深长 。库切通 过仿作和 戏拟的互 其
文手法 改 写这 一经 典神 话 , 福 》 以《 直击 殖 民 主义 思想 的 中 心 。库 切是如何做 到对前文本 的交流和转 换 , 而对殖 民主 进
由广 义 向狭义过 渡 。超文性 指 的是 : 通过简单 转换或 间接转
换 , 一 篇 文 本 从 已有 的 文 本 中派 生 出来 , 是 一 种 模 仿 或 把 更
一பைடு நூலகம்
《 鲁滨 逊漂 流记 》 福 》 属 于荒 岛文 学 , 是 以荒 岛 与《 都 都
为 背 景 的 文 学 题 材 。荒 岛 文 学 只 是 一 种 载 体 , 表 达 主题 的 是
论后殖民时代英国文学研究的困境
论后殖民时代英国文学研究的困境前言英国文学一直是世界上最受重视的文学之一,自十六世纪以来,其文学成就一直享誉全球。
在众多文学议题中,后殖民主义批评不仅被认为是英国文学最重要的研究之一,也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
然而,随着后殖民主义文化的普及和发展,许多问题也随之浮现。
后殖民主义文学后殖民主义文化是指在新殖民主义下出现的一个文化主张,该主张试图超越殖民主义者对于文化和社会的控制。
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全球性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引发了贫富差距和种族主义,威胁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和国家的主权。
后殖民主义文学则是一类对于这一主张的文学作品,其探讨了意识形态、权力和统治关系以及身份认同等议题。
后殖民主义批评在后殖民时代,许多从殖民地中产生的文学作品和批评听从了“崇拜欧美”的语境,其代表作通常包括了消费主义等元素,被认为是私有化、异质化和去人性化的。
因此,后殖民主义批评询问了这些作品中为什么包含了那么多“西方”的元素,而没有注意到本土的多样性。
后殖民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论就是质疑、翻转和颠覆现今的那些统治关系,以浪费主事者的财富和政治与其他人分享价值。
后殖民主义主体性在后殖民主义文学中,主体性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主体性是关于“我”的话语、个人以及文化身份的议题。
在殖民主义时代,殖民主义者创造一个“他者”的图像,把殖民地人民想象成野蛮、原始、不文明的。
而现在,在文学批评中,追求本土化和多样性成为了一种反动的力量,在某种程度意义上,主体性就被看成是对于这种反动力量的抗议。
但是,后殖民主义批评认为,这一论断不应将人民定义为“主体”和“他者”,而应试图写出“他者”母语、文化、历史和存续条件的书。
后殖民主义文学的困境后殖民主义文学与后殖民主义批评让全世界的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文化构成毫无差异呢?为什么这些作家并不关注民族、种族的多样性呢?可是,同时这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抵制思想和研究目标的本地主义、批评本主义,融合(hybridity)等等问题。
论后殖民时代英国文学研究的困境
论后殖民时代英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作者:刘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1期摘要:本文将后殖民时代的历史背景和内涵与后殖民时代的英国文学发展情况联系起来,深刻剖析了后殖民时代英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以及英国文学与其殖民霸权主义之间存在的关系。
关键词:后殖民时代;英国文学;困境中图分类号:I56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151-03英国文学研究尤其青睐于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试图用英国文学的方式颂扬人世间为人所永恒追求的真、善、美,但是后殖民时代这种英国文学的研究却陷入到了一种困境之中。
一、后殖民时代概述英国文学为什么会在后灾民时代陷入困境,我们应当联系后殖民时代的历史背景和内涵这两方面来看待。
(一)后殖民时代的历史背景所谓“后殖民时代”,自然是相对于“殖民时代”而产生的。
这里的“后”不仅是从时间观点上来看的,并且也是从空间以及多方面的角度进行的抽象概括。
作为殖民时代结束的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就已经开始了对殖民时代的反思和批判。
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后殖民时代”也随之来到。
这种“后殖民时代”指的是人们摒弃对“殖民主义”一贯的支持和认可态度,而以一种怀疑和反思的新观点、新态度去分析前一个世纪中人们在不断的“殖民扩张”中发生的罪恶行为。
但是,这种观点不久就陷入到了一种无奈的困境之中,因为当前的工业化大半是依靠“殖民时代”积累的血腥财富而建立起来的,如果否定了“殖民时代”那么是否也就否定了今天的工业化成果呢,这就使得英国人民传统的观念和信仰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许多人并没有因此而否定“殖民主义”,或者说,即使是自己认为的否定,也会在不知不觉将这种“殖民主义”带入到文学作品中,从而形成在文学出版上的“霸权主义”,即新形式的“殖民主义”。
这种“殖民主义”不仅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无形中侵略发展中国家的新手段,并且也成为了“殖民主义”的反对者“后殖民主义”的源泉。
两个世界后殖民作家的双重困境——以V.S.奈保尔为个案
两个世界后殖民作家的双重困境——以V.S.奈保尔为个案孙妮
【期刊名称】《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10)002
【摘要】V.S.奈保尔在其写作生涯里始终面临两个世界的双重困境,无法完全认同其中任何一方,游离于两个世界之间,在边缘写作.与大多数后殖民作家一样,由于复杂独特的文化身份因素的影响,导致作家主要以叙述个人移民史、家族迁移史、族群苦难史作为对抗主流文化、文学的策略.
【总页数】5页(P44-47,55)
【作者】孙妮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文明世界”中的流亡者——奈保尔《模仿者》的后殖民解读 [J], 董学栋
2.后殖民小说叙述策略的内涵和效果——评英国作家V.S.奈保尔的小说创作 [J], 秦银国
3.存在的尴尬与神奇的魅力--解读后殖民主义作家奈保尔 [J], 杜慧春;王绳媛
4.V.S.奈保尔的后殖民主义风格论 [J], 徐长安
5.后殖民作家奈保尔的文化人格分析 [J], 苏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福》看后殖民文学的表述困境
作者:张德明, Zhang Deming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
刊名:
当代外国文学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年,卷(期):2010,31(4)
1.Gauthier.Marni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Postmodern and the Postcolonial in J.M.Coetzee's Foe 1997(04)
2.Colleran,Jeanne;Brian Maeaskill Reading history,Writing Heresy:The Resistance of Representation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sistance in J.M.Coetzee's‘Foe' 1992(03)
3.J.M.库切;汪洪章异乡人的国度:文学评论集 2010
4.Coetzee,J Foe 1986
5.Coetzee,J.M He and his man 2004(03)
6.约瑟夫·祁雅理;吴永泉二十世纪法国思潮 1987
7.丹尼·卡瓦拉罗;张卫东文化理论关键词 2006
8.Bishop.G.Scott J.M.Coetzee's Foe:A Culmination and a Solution to a Problem of White Identity 1990(01)
9.Behdad,Ali Belated Travelers:Orientalism in the Age of Colonial Dissolution 1994
10.维特根斯坦;张申府逻辑哲学论 1988
11.海登·怀特;陈永国;张万娟后现代历史叙事学 2003
12.海德格尔;孙周兴通向语言的途中 1997
13.Hall,Barbara The Mutilated Tongue:Symbols of Communication in J.M.Coetzee's Foe 1993(01)
14.斯蒂芬·葛林伯雷通向一种文化诗学 199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dwgwx20100400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