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体温及调节1

合集下载

2017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17考点三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含解析

2017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17考点三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含解析

考点三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基础点1 体温调节(1)热量来源: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2)热量平衡: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①产热途径: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主。

②散热途径皮肤毛细血管的散热汗液的蒸发呼气、排尿和排便等(3)体温恒定的意义: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2 人体水盐平衡及调节(1)相关激素:在水分调节中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2)水盐平衡调节①神经调节途径如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②体液调节途径如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使其重吸收水增多→尿液减少。

重难点1 体温调节的结构与机制(1)体温调节的结构温度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错误! 调节中枢-—下丘脑错误!错误!(2)体温调节的机制(3)体温相对恒定原因: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4)调节过程易错警示体温调节过程中关于产热和散热的3个误区(1)体温调节过程中,改变的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而不是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的状态.(2)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

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3)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温度的改变超出了机体的调节能力,则体温会发生明显的改变.2 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1)神经调节①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②神经中枢:下丘脑;渴觉中枢:大脑皮层(感觉的中枢都在大脑皮层)。

③效应器: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2)体液调节激素名称:抗利尿激素;分泌部位:下丘脑神经细胞;释放部位:垂体后叶.注意点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1)教学文案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1)教学文案

③人体产热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耗氧量/ 产热量/ 代谢强度
说明:
变温动物 ①图示人体,而不是人离体细胞
恒温动物 ②低于20℃时开始增加; 低于10℃时因寒战而明显增加;
温度(℃) 超过30℃时由于酶活性增强也
10 20 30 40
明显增加。
(2)散热 ①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 少数由呼吸、排尿、排遗散失
2.寒冷下减少散热量的途径有哪些?散热方式主要是什 么?
神经调节(通过交感神经):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
3.自主神经在体温调节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自主神经中的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增 加、使皮肤血管收缩;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则抑制,使汗腺分泌减少。
4.从体温恒定看,寒冷下体温调节的主要调节作用是什么?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作用,以及负反馈作用。
神 经
物质代谢↑
- 体
垂体 甲状腺分泌↑


负反馈

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1.寒冷下增加产热量的途径有哪些?
神经调节: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 神经-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增加导致血 糖升高,同时使心血管活动增强,以增加代谢产热。 神经-体液调节:甲状腺素分泌量增加,加速糖和脂肪的氧化分 解,增加产热。
散热器官——皮肤的结构、功能
▲皮肤的功能
保护:①角质层,第一道防线。 ②黑色素细胞,吸收紫外线。
分泌和排泄:①皮脂腺分泌的皮脂 能滋润皮肤和毛发
②汗腺分泌汗液,具 有排泄作用,并参与调节水盐平衡
调节体温:①血管舒缩,改变血流量,进而影响散热量 ②分泌汗液,通过蒸发散热 ③立毛肌舒缩,影响产热量
感受外界刺激:各种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末梢) 再生能力:生发层的基底层细胞增殖,以补充或修复。

人体正常体温对照表

人体正常体温对照表

人体正常体温对照表
人体正常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人体正常体温的范围因年龄、性别、体重、活动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份常见的人体正常体温对照表:
1. 新生儿(0-28天):36.5℃-37.5℃
2. 婴儿(1个月-1岁):36.4℃-37.5℃
3. 幼儿(1-3岁):36.1℃-37.2℃
4. 学龄前儿童(3-5岁):36.1℃-37.2℃
5. 小学生(6-12岁):3
6.1℃-3
7.2℃
6. 青少年(12-18岁):35.9℃-3
7.2℃
7. 成年人(18岁以上):36.1℃-37.2℃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实际体温可能会因为多种因素而有所变化。

例如,在运动、进食、情绪激动等情况下,人体的体温会升高;而在睡眠、休息等情况下,人体的体温则会降低。

此外,女性的体温通常会比男性稍微高一些。

如果测量到的体温超出了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身体出现了问题。

一般来说,如果体温超过37.5℃,就被认为是发热了。

此时需要及时就医,寻找病因并进行治疗。

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和适当的休息,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机制

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机制

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机制一、引言体温调节是生物体为了维持恒定的体内环境而进行的一种生理过程。

人体在寒冷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的生理机制,如代谢率的改变、颤抖产热、皮肤血管收缩等,来保持体温的稳定。

本文档将详细阐述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机制。

二、人体的基本体温人体的正常体温大约为36.5℃至37.5℃,这是由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的结果。

当外界环境温度改变时,人体通过调节体温来保持体内的稳定环境。

三、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机制1. 代谢率的改变: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为了产生更多的热量,人体的代谢率会提高。

这是通过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加速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分解来实现的。

2. 颤抖产热:颤抖是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的产热方式。

当肌肉快速收缩和放松时,会产生热量。

这是通过神经冲动和肌肉收缩的化学反应实现的。

3. 皮肤血管收缩: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皮肤的血管会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失。

这是通过神经冲动和一些化学物质(如血管紧张素)的作用实现的。

4. 毛发反射:人体的头发和其他毛发可以形成一个绝缘层,减少热量的散失。

同时,毛发的存在也可以反射热量,使人感觉更暖和。

5. 非战栗性产热:这是一种通过调整褐色脂肪组织的能量消耗来产生热量的方式。

褐色脂肪组织是一种可以在寒冷环境中产生热量的组织。

四、体温调节的影响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机制不仅可以帮助人体保持恒定的体温,还可以影响其他一些生理过程,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

例如,寒冷环境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以增加氧气和能量的供应。

五、结论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许多不同的生理反应和调节机制。

通过这些机制,人体可以在寒冷环境中保持体温的稳定,从而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行。

然而,如果这些机制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体温过高或过低,引发一些健康问题。

因此,了解和研究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机制,对于医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调节体温

如何调节体温

如何调节体温体温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保持适宜的体温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气候、环境或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我们有时会感到身体温度不适。

为了调节体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合理着装合理着装是调节体温的首要步骤。

在寒冷的天气中,应选择能保暖的衣物,尤其是在颈部、手部和脚部。

同时,多层穿着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根据室内外温度变化进行调整。

夏季时,宽松、透气的衣物能够帮助身体散热,选择浅色的衣物也可以减少太阳光的吸收。

2.食物调节食物对于调节体温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寒冷的季节里,食用热量较高的食物可以帮助我们增加体内热能,并提高身体抵抗寒冷的能力。

例如,饮用热汤或温暖的饮料,摄入一些富含脂肪的食物等。

而在夏季,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清凉爽口的食物,如水果、蔬菜沙拉等。

这些食物不仅能够降低体温,还提供了身体所需的水分和营养。

3.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帮助调节体温。

在寒冷的天气里,可以选择进行一些室内运动,如瑜伽、运动器械等。

这些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增加身体的热量产生。

而在夏季,可以选择早晨或傍晚时进行户外运动,这样可以避免高温时段对身体产生的不利影响。

4.保持室内环境舒适室内环境对体温调节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寒冷季节,合理地使用暖气设备可以保持室内温暖。

另外,保持室内的湿度也很重要,适度的湿度可以帮助保持皮肤的水分,并减少干燥不适感。

夏季时,使用空调或电风扇可以帮助我们降低室内温度,创造一个凉爽的环境。

5.调节心理状态心理状态的平衡也与体温调节密切相关。

压力过大或情绪激动会导致体内激素的分泌失衡,从而影响体温的调节。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调节体温的重要因素之一。

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与家人朋友交流、进行放松训练等方式帮助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总而言之,调节体温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着装、食物调节、适当运动、保持室内环境舒适以及调节心理状态,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保持体温的平衡,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人体体温与其调节(1)

人体体温与其调节(1)

正反馈使系统的“偏离”加剧,促使机体某 一种生理功能不断加强,尽快完成。
例如:排汗、排尿、凝血。 ▲ 请用简图表示
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负反馈 皮肤血管收缩 散热↓ 汗腺分泌减少 皮 肤 的 冷 感 受 器 兴 奋 下 丘 脑 体 温 调 节 中 枢 维 持 体 温 正 常 神 经 调 节
寒 冷 刺 激
2.寒冷下减少散热量的途径有哪些?散热方式主要是什 么?
神经调节(通过交感神经):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
3.自主神经在体温调节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自主神经中的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增 加、使皮肤血管收缩;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则抑制,使汗腺分泌减少。 4.从体温恒定看,寒冷下体温调节的主要调节作用是什么?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作用,以及负反馈作用。 5.寒冷下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分泌量的调节方式相同吗? 不同。前者为神经-体液调节,后者为神经调节。
散热器官——皮肤的结构、功能
▲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结构示意图
皮脂腺
皮肤
汗腺
皮下组织
立毛肌
说明:①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皮下组织不属于皮肤。 ②表皮包括角质层(起保护作用的死细胞)和生发层。 *生发层含有黑色素细胞,能吸收紫外线,生发层的基底层细胞
属于增殖细胞。
③真皮中的皮脂腺和汗腺,都属于外分泌腺。
散热器官——皮肤的结构、功能
▲皮肤的功能
保护:①角质层,第一道防线。 ②黑色素细胞,吸收紫外线。 分泌和排泄:①皮脂腺分泌的皮脂 能滋润皮肤和毛发 ②汗腺分泌汗液,具 有排泄作用,并参与调节水盐平衡 调节体温:①血管舒缩,改变血流量,进而影响散热量 ②分泌汗液,通过蒸发散热 ③立毛肌舒缩,影响产热量 感受外界刺激:各种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末梢) 再生能力:生发层的基底层细胞增殖,以补充或修复。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1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1

体温升高或降低,对人体只有害而无益吗?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体温在一定范围内升高 或降低对人体是有益的,如感冒时的发烧, 低温麻醉等。
课堂练习
3、人在寒冷环境中,所产生的反应是( )
oC移至0oC的环境中, 2 、人的体温的相对恒定,意味着( ) 1、将大白鼠从 25 A 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 导致代谢增强,产热增加 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 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相等
昼夜温差<1 ℃
4、体温恒定:
义: 相对恒定的体温可以保证酶的活性, 进而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是生 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
6、人体体温相对恒定的机制
肝脏 物 (安静时) 质 骨骼肌 代 (运动时) 谢 辐射 直接 对流 散热 传导 蒸发散热 立毛肌控制
B 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减少, A 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 皮肤散热减少 B 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使产 B C 机体的产热量少于散热量 热增加 C 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D D 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 副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
有人说“春捂秋冻”有益健康;也有人讲 “知冷知热”不会生病。哪一种说法更有道 理呢?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两种说法各有道理, 前者强调机体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后者强调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维持体温的恒定。
一个衣着单薄的人来到寒冷环境中时,他的 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意义是什 么? 一个衣着单薄的人来到寒冷环境中时,在寒 冷的刺激下,他的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 量减少;同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产生 “鸡皮疙瘩”;骨骼肌也不自主地战栗。这 些变化的结果,使得皮肤的散热量减少,产 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备课素材知识点:体温调定点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备课素材知识点:体温调定点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体温调定点先看一道试题: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调定点的数值为37 ℃,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数值,体温调节中枢会综合分析,根据体温与调定点的温差相应地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某些病原体产生的致热原会使温度感受器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

如图为某同学受到病毒感染及服用抗病毒药物后体温经历的三个时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B.阶段Ⅰ,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大于37 ℃,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会增多C.阶段Ⅱ,该同学的体温明显高于正常值,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散热量D.阶段Ⅲ,该同学可能会出现大量出汗的现象,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减少【答案】AB【解析】从图中看出:当受到病菌感染时,身体产生内生性致热源,使体温调定点处于I过程中,这时身体会认为自己处在了体温过低的状态,于是就会打寒战(肌肉收缩产热)、面色苍白(体表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同时甲状腺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体温就会迅速的飙高;第Ⅲ阶段时,体温下降,散热量增大,临床表现为大量出汗,此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并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

A、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B、某些病原体产生的致热原会使温度感受器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因此阶段Ⅰ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大于37 ℃,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会增多,B正确;C、阶段Ⅱ该同学的体温虽明显高于正常值,但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此时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产热量与散热量接近相等,C错误;D、阶段Ⅲ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下移,散热量大于产热量,机体会大量出汗,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错误。

故选AB。

这道试题涉及到体温调定点及调节。

教材中未详细介绍。

人体解剖学机体的体温与调节

人体解剖学机体的体温与调节

第二节 机体的热平衡
一、能量代谢与产热
(一)基本概念
(1 )能量代谢: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 和人体内能量转移的过程。
(2)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肝脏 运动:骨骼肌
(3)基础状态:人体在20-25℃室温下,清晨空 腹、平卧、全身肌肉放松、清醒 并安静的状态。
(4)基础代谢:在基础状态下,维持心跳、呼吸 等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最低能 量代谢。
下丘脑
①交感神经
皮肤血流量(皮肤血管舒缩,动 静脉吻合支开闭)
汗腺分泌(交感N胆碱能纤维支配)
②躯体神经 行为性体温调节,骨骼肌紧张性, 寒战产热
③内分泌腺 机体代谢(T3、T4、Adr、NA)
大脑皮层
表层温度
体核温度
外周温度感受器
中枢温度感受器
下丘脑
内分泌系统
交感神经
甲状腺
肾上腺、汗腺、 皮肤血管等
第八章 机体的体温与调节
学习要点
第一节 体温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机体的热平衡 第三节 体温调节
第一节 体温的基本概念
一、机体的正常体温及其相对稳定的意义
1、体温:机体内部的温度
无脊椎动物
变温动物
低等脊椎动物(爬行、两栖和鱼类)
恒温动物:鸟类和哺乳类(尤其是人类)
2、恒温意义:
酶活性正常、新陈代谢正常、生理功能正常
二、体温的分类
深部温度:人体核心的温度 表层温度:人体外壳的温度
(一)深部体温 机体深部温度相对稳定又均匀 因代谢水平不同,各内脏器官的温度略有差异 腋窝、口腔、直肠温度可代表机体深部温度
(二)表层体温
1、表层体温低于深部温度。 2、由表及里存在显著的温度梯度。
不同环境温度下 人体体温分布图

医学的温度知识点总结

医学的温度知识点总结

医学的温度知识点总结1. 体温的概念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它是反映机体热平衡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部的温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个水平被称为体温。

体温的测量通常使用摄氏度(℃)作为单位,正常体温的范围在36.5℃到37.5℃之间。

2. 体温的调节人体的体温是由一个复杂的生理调节系统来保持的。

当人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时,比如寒冷或者炎热,体温会发生相应的调节以保持稳定。

这一调节过程主要由皮肤、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完成。

当体温过高时,机体会通过出汗、扩张血管等方式来散热;当体温过低时,机体则会通过颤抖、收缩血管等方式来保持体温。

3. 体温的测量体温的测量是诊断疾病和监测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体温测量方法包括口腔测温、腋下测温、耳温、肛温以及皮肤表面温度测量等。

其中,口腔测温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通常使用体温计来进行测量。

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患有疾病或有特殊需要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进行体温测量。

4. 体温异常体温异常是指体温超出了正常范围的情况,它可能是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反应。

体温过高称为发热,常见于感染、炎症等疾病。

而体温过低则称为低温,常见于失温、休克等情况。

对于体温异常,及时的观察和处理非常重要,因为它往往是众多疾病的早期症状之一。

5. 体温与疾病体温的变化与人体的健康状态密切相关。

许多疾病都会导致体温的变化,比如发热、低温等。

因此,了解体温的变化对于诊断疾病、判断病情变化、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感染性疾病中,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之一,而发热的程度、持续时间等往往能够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因此体温的监测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6. 体温与药物治疗对于某些疾病,尤其是感染性疾病,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体温的监测对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评估和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时,体温的监测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病原体是否已经被消灭,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血糖调节(1)

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血糖调节(1)

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血糖调节(1)体温调节、水盐平衡和血糖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如何保持它们的调节平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

一、体温调节体温调节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重要机能。

人体体温范围为36.5℃~37.5℃,保持体温在这个范围就能保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

当体温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对人体生命健康产生危害。

体温调节的机制是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的。

例如,当人体受到高温刺激时,会将多余的热量通过皮肤散发出去,同时出汗将体表的水分蒸发,带走体内热量,从而起到降温的效果。

而在寒冷的环境下,人体则会通过收缩血管、缩小汗腺等方式增加体表热量的保留,从而保持体温的稳定。

什么情况下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呢?例如,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内、身体疲劳、神经系统疾病等都会影响体温调节的功能。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身体的保暖、适当地锻炼、保证睡眠等,这些都是保持人体体温调节功能正常的重要手段。

二、水盐平衡人体水盐平衡是指机体内外液体中水和盐的比例趋于平衡。

它是人体维持正常的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基础。

水分和电解质在人体中的吸收、利用和排泄都与体内的稳态平衡密切相关。

当人体缺水时,机体会通过抑制尿量和出汗来减少水分的流失;当机体体液中含水分过多时,会通过尿量的增加和出汗来排出多余水分。

同时,盐分的摄入也需要受到适当的调节,过高或过低的摄入都会影响机体的水盐平衡。

掌握好个人饮食习惯,适量地摄入水分和盐分,能够保持水盐平衡的稳定。

此外,水中含有许多微量元素,因此喝水的选择也应该多样化,不同类型的水也有其不同的益处。

三、血糖调节血糖是衡量机体代谢状况的重要指标。

我们的大脑需要不断的血糖供应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

当血糖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机体对血糖的调节主要通过胰岛素和肾上腺激素等激素的调节来实现的。

当血糖升高时,胰岛素会与血液中的葡萄糖结合,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从而使血糖降低。

体温1

体温1

体温的测量一概念1.体温:也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2.体表温度(又称体壳温度):是指身体表层的温度。

二体温的生理变化1.正常体温(1)正常体温平均值及正常范围●部位平均温度正常范围●口温37℃36.3—37.2℃●肛温37.5 36.5—37.7℃●腋温36.5 36.0—37.0 ℃2.影响体温的因素(1)时间人的体温24小时内的变动大约在0.5~1.0℃之间,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1~6时最高。

(2)年龄幼儿比成人高,老年人比成人低。

(3)性别女性体温较男性高约0.3℃。

(4)饮食饥饿、禁食时,体温会下降,进食后体温可升高。

(5)运动剧烈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紧张并强烈收缩,致使产热增加,导致体温升高。

(6)情绪情绪激动、精神紧张都可使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释放增加,加快代谢速度,增加产热量,从而使体温升高。

三异常体温的观察1.体温升高(或体温过高)体温升高又称发热。

(1)发热程度的判断:●以口腔温度为例●低热为低于37.3—38.0℃●中等发热为38.1—39.0℃●高热为39.1—41.0℃●超高热为41℃以上●人体最高耐热为40.6—41.4 ℃,高达43 ℃则很少存活,直肠温度持续超过41 ℃可引起永久性脑损伤2.体温过低体温低于正常称为体温过低。

(1)体温过低分期轻度:32~35℃中度:30~32℃重度:小于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致死温度:23~25℃1.体温计的种类(1)玻璃汞柱体温计分类:①根据体温计的刻度不同分为摄氏表(摄氏表的刻度为35~42℃,每小格0.1℃。

)华氏表(华氏表的刻度为94~108F,每小格0.2F)。

②根据测量部位的不同分为可将体温计分为口表、肛表、腋表。

可弃式体温计体温计探针有探针套覆盖,探针插入耳道并紧贴耳道,2s内可测得。

奶嘴式体温计前额式体温计2.体温计的消毒方法:患者使用后的体温计,放入盛消毒液的容器中浸泡30分钟,使用前取用清水冲净后擦干。

人体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人体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人体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一)正常体温
1.肛温:正常为36.9~37.9℃。 2.口温:约比直肠低0.2℃,为36.7~37.2℃。 3.腋温:约比口腔低0.3℃,为36.7~37.2℃。
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夹 紧体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n)。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
1.昼夜节律变化
人的体温在一昼夜中呈现周期性波动,称为体 温的昼夜节律。
2.性别差异
⑴成年女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 ⑵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 卵日最低(约1℃)。3.年龄差异新生儿体源自>成年人>老年人。4.其他
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都会影响 体温。 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扩张血 管的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

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1

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1

1.水盐平衡调节是 神经-体液共同作用
的结果。 2.水盐平衡调节中枢 下丘脑。 渴觉中枢 大脑皮层。
3.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 抗利尿激素,
它由 下丘脑 产生,由 垂体 释放。
体温恒定 体温恒定
1.体温调节 神经-体液共同作用 是的结果。 2.处于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是 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过 程。 处于炎热的环境中时,体温调节仅由 神经调节 来完 成,出汗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3.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体温感觉中枢 大脑皮层。 4.人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器官产热,其中肝脏产热最大;在
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当人处在寒冷的环境中时,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冷觉感受器兴奋 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传出神经
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汗腺分泌 减少,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 少,散热减少。
水盐平衡的调节 细 胞 外 液 渗 透 压 下 降 恢 复 正 常
增加 饮水 产生 渴觉
人体的体温调节:
当人处在寒冷环境中时 冷觉感受器兴奋 当人处在炎热环境中时 温觉感受器兴奋 传入神经
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传出神经兴奋
汗腺分泌减少,皮 肤毛细血管收缩, 血流量减少,散热 减少。 立毛肌收缩 ,骨骼肌战 栗。 肾上腺素,甲状 腺激素增加,代 谢加快 产热增加
传出神经兴奋
皮肤毛细血 管舒张,血 流量增加, 散热增加 汗腺分泌 增加,散 热增强。
大脑 皮层
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
饮水过多, 盐分丢失过多
细胞外液渗 透压激 刺激 +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 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 垂体后叶
-
+ 释放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尿量减少

人教(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学案+练习):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人教(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学案+练习):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人教(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学案+练习)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1.体温调节(1)调节结果:保持体温相对稳定。

(2)稳定原因: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①产热途径:安静时肝、脑等器官的活动;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②散热途径:皮肤是最主要的散热器官,通过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的方式进行。

(3)调节过程。

①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②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③调节途径。

2.水盐平衡的调节(1)来源:水的来源包括饮水、食物中所含有的水和代谢中产生的水。

N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

(2)主要排出途径:肾脏。

(3)调节途径。

①水平衡调节。

②血钠平衡。

a.血钠含量降低→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b.血钠含量升高→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减少→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4)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1.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

(√) 2.在寒冷环境中,由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所以体温相对稳定。

(×) 3.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 4.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1.明确水盐调节的四个重要结论(1)渗透压感受器和渗透压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水盐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2)抗利尿激素的产生部位是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而释放部位是垂体后叶。

(3)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内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分泌激素)。

(4)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

2.理解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

三者关系如图所示:考向1| 体温调节1.小檗碱也叫黄连素,是从中药黄连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生物碱,具有抗炎、解热等功能。

【课件】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课件】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4.右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 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
B 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c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B.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C.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D.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 (1)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 (2)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分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 (3)食物过咸,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感,大量饮水后会抑制下丘脑的调节效应。 × (4)大量饮用高糖的可乐和橙汁后可使细胞外渗透压升高,尿量将增加。
归纳
提升
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
汗腺分泌汗液减少
以上调节过 程哪些途径属于 神经调节?哪些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立增加 产热
回到正常的体温
甲状腺
肾上腺
肾上腺素 分泌增加
甲状腺激素 分泌增多
肝脏等产 热增多
一、体温调节
冷觉
温觉
垂体
肾 上 腺 素收

收减 缩少




例1.图示为人体体温调节曲线,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5.为研究不同温度条件对皮肤及 口腔温度的影响,某人在能迅速 改变温度的房间内做了相关的实 验,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
C 析错误的是
A.从图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基本不变,能保证酶催化所需的 适宜温度 B.在50~100分钟,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C.第100分钟时,为了减少热量散失,所以皮肤不再散热 D.整个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问题回顾
9、人体的体温感觉中枢? 大脑皮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