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中国重返投资时代

合集下载

2014年,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2014年,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2014年,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作者:来源:《新传奇》2015年第02期2014年,在这一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国经济发生了诸多重要改变。

这一年,中国经济在下行压力下砥砺前行,改革新画卷正渐次展开——告别高速增长,新常态成经济发展大逻辑去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4%,二季度同比增长7.5%,三季度同比增长7.3% (2014)年,中国经济告别了高速增长,迎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去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

在习近平看来,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进入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资源环境约束等角度,全面阐释了“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在这次会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被确立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新常态是对中国经济规律和阶段性特点的客观认识。

在新常态下,原来那种依靠规模扩张,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环境成本来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未来经济发展必须更加注重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而过去那种“经济下滑就赶紧刺激”的做法也会摒弃。

不再全面刺激,定向调控成宏观政策新思路这一年,中国经济不仅收获了新常态,也收获了新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定向调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去年首次提出并多次强调实施“定向调控”。

去年6月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强调要精准发力、定向调控。

此后6月10日,李克强在两院院士大会作经济形势报告时指出,“要在坚持区间调控中更加注重定向调控。

2014中国吸引外资全球第一

2014中国吸引外资全球第一

2014年中国吸引外资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作者:冷万欣日期:2015-02-03 访问量:9292014年中国吸引外资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投资出现结构性改变长效监管不可忽视本报记者冷万欣报道1月29日,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全球投资趋势报告》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成为全球外国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国,也是中国自2003年以来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同时该报告中称,由于受到消费需求低迷、汇市震荡以及地缘政治不稳定等因素影响,2014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同比下降8%,至1.26万亿美元,为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而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则增长3%,达到1280亿美元。

此前商务部新闻发布会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195.6亿美元(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同比增长1.7%,高于美国、欧盟、俄罗斯、巴西等主要经济体,连续23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

与此同时,美国在2014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仅为860亿美元,下跌近2/3,落后香港排名第三。

此前,美国一直是全球吸引外资第一大国。

外资投资领域和地区发生改变“中国成为吸引外资规模世界第一,有其必然性。

这是与我国经济体量相适应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魏亮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魏亮同时表示,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

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调整仍在继续,甚至加速。

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和企业司司长、经济学家詹晓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流入中国的资金出现了结构性改变,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

根据贸发会议的分析,2014年中国吸收外资增长主要体现在服务业领域,目前已占到总量的56%,而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则下降到36%。

此前商务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上升,达到55.4%,高出制造业22个百分点,达662.3亿美元,成为吸收外资新增长点。

2014年中国境外投资超过外商投资(ODI超过FDI200亿)

2014年中国境外投资超过外商投资(ODI超过FDI200亿)

全年对外投资约1400亿美元,超过利用外资200亿美元沈丹阳表示,2014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投资1160亿美元,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2014年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应该在1400亿美元左右。

这个数据大约高于中国利用外资200亿美元,就是说2014年我国的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了,中国已经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

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是深受世界各国欢迎的,像美国、欧盟、日本这样的发达经济体,像俄罗斯、巴西、南非这样的新兴经济体,以及一些不发达经济体,都非常欢迎中国企业到他们那里去投资。

同时,中国企业也有对外投资的积极性,或者说有市场动力,加上中国政府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的政策支持,因此中国对外投资增长的基本面是好的,高速增长也是在预期之内的。

与吸引外资相比,我们估计今后几年对外投资的增速可能还是要更快一些。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比较晚,总体上还算是在起步阶段,投资的总规模或者说投资的存量比起美国、欧盟、日本等这些发达国家,我们还是规模比较小的。

这也说明在引导和推动中国企业更好的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下一步商务部将深化对外投资合作管理制度的改革,加强事前规划引导和公共服务,加强事后监管保障和风险应对,继续提高便利化水平,为企业营造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

同时也将进一步推进确立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更多释放企业境外投资的活力。

三力并举,推动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投资应该有三个“力”在共同推进。

第一个“力”是动力,就是企业自身有对外投资的市场动力。

第二个“力”是引力,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欢迎中国企业到他们那里投资。

中国政府只是加了一个推力,所以不能说这又是什么计划,“马歇尔计划”毕竟是政府强力推进的一件事情,而我们是“三力并举”。

2014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统计基本情况,2014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612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320.5亿元人民币。

2014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2014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2014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全球经济增速
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势头,实现了
6.9%的GDP增长率,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

2014年,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积极
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一方面,政府通过减税降费、扩大内需等措施,促进消费和投资的增长,稳定了经济增长基础;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

在2014年,中国继续加强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设,提出并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国际机
构的设立,增强了对外经济合作的影响力,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2014年,中国的就业状况也较为稳定。

政府积极推进就业政策,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

尽管部分行业面临结构性矛盾和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等问题,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并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

然而,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经济增
速放缓,部分地区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

同时,金融风险、债务问题等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压力。

因此,中国政府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结构性改革的力度,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实现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
展的转变。

综上所述,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中国政府通过积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强与国际合作,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了相对稳定的增长。

2014年中央投资迎来新契机

2014年中央投资迎来新契机

2014年中央投资迎来新契机佚名【期刊名称】《中国招标》【年(卷),期】2014()6【摘要】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重要一年。

按照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2014年将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在中央的这一总体要求下,各行业在总结过去一年各项经济投入指标的前提下,科学地制定了新的一年的宏观发展和投入的战略规划。

那么,在这一背景下,将对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的招投标领域带来哪些契机呢?本刊立足国计民生这一主题,从民航、铁路、水利等领域的投资与建设出发,对招投标领域带来的宏观影响进行简要梳理,以期以一点窥全貌,为招投标业界提供点滴参考。

【总页数】2页(P3-4)【关键词】民航工作;基础建设投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央投资;行业管理体系;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三中全会【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62.3【相关文献】1.创意农业高端蔬菜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新契机——2011中国高端蔬菜市场投资报告 [J], 章继刚2.住宅限买限卖写字楼投资迎来契机? [J], 吴辉3.新规落地,"熊猫债"市场迎来新契机伴随的问题 [J], 时昊苏4.新起点新契机新希望春暖海西——福建民航事业迎来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春天[J], 高俊;赖国基;李晓杏5.2014年中央投资迎来新契机:民航基础建设投资780亿元 [J], 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4中国经济走势分析

2014中国经济走势分析

2014中国经济分析2013年很快就要过去了。

这一年当局在经济领域动作不小,在一定程度上让百姓感到有点盼头,同时也成功的保护了权贵利益。

对比陈品中2012年10月9日博文《拯救中国经济的33个秘方》,政策执行力度远远不够,显然当局不想走纯粹的民富之路,而是要“下一盘很大的棋”。

这一盘棋非智者不能下,但陈品中并不看好。

因为即使成功了,只不过在未来几年内阻止经济崩溃,并未根治中国经济的痼疾;而失败了后果更严重……这一盘棋可以称之为“经济大冒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2014年会有新的发展。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货币泡沫、楼市泡沫、债务泡沫,在美元走强的背景下有崩溃的危险,当局的对策是城镇化、国企改革、股市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

这四大决策看似内容不同,其实都承担着同一项使命。

大家猜猜看是什么使命?——让利于民?产业结构调整?——都错了!正确的答案是分流货币泡沫!1、城镇化。

政治局12月3日召开2014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出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这说明一直在试点和推进的城镇化规划必然在2014年到来。

而2014年美国必然全面退出量化宽松。

陈品中2013年7月13日博文《中国城镇化与美国量化宽松对决》终于进入了决战阶段。

当局相信“挑战和机遇并存”,显然对城镇化大有信心。

究其原因,是因为城镇化后,农村土改,土地确权,将激活15亿亩土地。

据“专家”估算,仅承包耕地一项,每年将撬动1.3万亿元资金;而农村建设用地的价格可能高达130万亿元。

——也就是说,城镇化能够充分吸收超发的人民币,形成一个新的货币蓄水池。

即使房价下跌(货币溢出蓄水池)也不用担心了,通货膨胀(货币洪水冲击民生领域)也不用担心了。

农民通过卖地富裕起来后,必然促进消费,于是产能过剩也不用担心了!2、国企改革。

让民资进入国企,让国企核心资产证券化,可以吸收大量货币泡沫进入效益较好的企业,拓展国企的融资渠道,减少国企对贷款的依赖,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货币蓄水池。

2014年中国十大金融事件

2014年中国十大金融事件

2014年中国十大金融事件2015年已然来临,在跨年之际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过去一年对于中国金融界有着广泛影响的十大事件。

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2008年到2010年期间大规模的救助和非常规政策使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投资驱动的模式,转向了信贷投资驱动模式,这导致中国宏观经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一直面临流动性泛滥,债务高筑、经济泡沫化,产能过剩大幅度上扬等问题的困扰,经济系统性风险难以在短期化解。

2014年的GDP持续回落;CPI总体平稳,但内涵的下行压力还是有的;投资增速出现持续下滑;消费增速出现回落。

这些因素都导致中国经济继续向下运行。

尽管经济增速出现明显下滑(GDP增速预测为7.4%),但是这并不意味这中国经济出现灾难,这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我们同时也看到在GDP增速逐季回落过程中,价格总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投资下滑的核心是房地产、制造业以及一些原材料行业等过剩行业,行业分化较明显;贸易顺差估计到3500多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非常明显;在GDP增速与工业增加值持续回落的同时,就业状况却保持较好的良好态势;货币供应较为适度,没有出现大幅的货币贬值或者通货紧缩。

这些又是中国经济的积极因素。

在经济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国的金融界尤其是银行业也在进行着异常深刻的变革。

针对2013年出现的同业业务泛滥、流动性紧张、影子银行爆发式增长等对中国银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金融事件,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

其中127号文在分业监管体系下进行的对包括影子银行在内的金融业务进行功能监管的重要尝试,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维护健康金融秩序,缓解月末、季末存款等的大幅波动,促进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有利于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中国大牛市将从2014年开始展开务请积极参与

中国大牛市将从2014年开始展开务请积极参与

中国大牛市将从2014年开始展开务请积极参与、静待收获!
习近平同志说,改革要从最迫切的地方着手,除上海自贸区外证监会新股发行改革抢了头东筹,估计资本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得到中央最高层的重视,只要新股发行推进得当、退市方政策能够贯彻,相对于欧美股市的近年大牛市,中国大陆的股市应该有机会。

从信息联财网、信贷政策及反腐力度等考虑未来投资战略,建议买股不买房。

投资主要围绕国家政富策红利展开,围绕改革展开,如:上海自贸区、国企改革、国家安全、航天航空、大数股据及信息化、节能环保、金融证券方面改革和创新、公共交通、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吧建设、土地流转、医疗养老及二胎内需等领域,蕴藏巨大的投资机遇,请积极参与、静候收获!。

热点:当中国成为投资大国

热点:当中国成为投资大国

热点:当中国成为投资大国河南省考面试交流群号:147420460【华图教育 - 河南公务员面试备考热点】2014河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汇总面试热点汇总2014河南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为8月18日至22日,面试时间预计在11月份。

考生们在更好地复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的同时,对于2014河南公务员面试也应该提前着手进行准备。

河南公务员考试网(/)为你精选河南公务员考试与面试相关的辅导资料供广大考生练习。

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选择一以贯之,中国作为一个投资大国将给世界创造更多合作共赢的机遇“只要中国投资者来了,我们就会握紧他的手。

”这是今年早些时候,美国阿拉巴马州托马斯维尔市市长道出的一句心里话。

为了招待中国投资者,该市专门购置了一批中式餐桌转盘。

一个多月前,一家来自中国河南的企业落户该市,改变了该市近半个世纪没有新建一家加工企业的历史。

随着中国成为投资大国,欢迎中国投资者的故事正变得越来越多。

日前,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报告指出,中国对外投资最快将在今年超过吸引外资总额,中国有望成为对外净投资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扮演全球主要外资吸收国角色。

今年前5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实现了2.8%的同比增长,引资结构也正在不断优化。

与此同时,中国对外投资速度大踏步赶上来。

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有了新的提升。

经济学家早就指出,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展国际投资将是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必要途径。

作为全球投资领域的后来者,中国企业的登场并非一帆风顺。

人们还记得,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低迷之际,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的频频亮相,一度让一些人内心五味杂陈,甚至有媒体炒作“中国买下世界”,其潜台词不乏疑虑和偏见。

中国投资者带来的实实在在益处,是对上述疑虑和偏见最好的回应。

在托马斯维尔市,中国企业入驻为改善长期困扰当地的高失业问题带来了一线曙光。

在德国北威州,中国企业投资建立的诸多研发中心,提升了当地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欧洲是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增长最快的目的地之一。

2014年中国鼓励金融资产投资的政策

2014年中国鼓励金融资产投资的政策

2014年是我国金融领域发展的重要一年,特别是在金融资产投资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政策内容、政策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带领读者深入了解2014年我国金融资产投资的政策。

一、政策背景2014年,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推进,金融机构需要更多的稳健长期的投资标的,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需求。

另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风险,我国金融市场也面临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资产投资,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政策内容1. 放开金融市场准入限制2014年,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放开了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

这包括放开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参与我国的金融市场。

这一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我国金融市场吸引更多境外资金和资源,增加了多元化的投资标的,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2. 鼓励金融机构多元化投资我国政府还鼓励金融机构多元化投资,推动金融行业跨界发展。

这包括鼓励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参与股权投资、投资基金、债券等金融资产,拓宽投资渠道和方式,提高资产配置效率,降低投资风险,促进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3. 推出金融衍生品为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参与金融市场,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金融衍生品。

这包括利率互换、远期外汇、股指期货等金融产品,满足金融机构对冲风险、优化资产配置的需要,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

4. 强化金融监管为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健和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加强了金融监管,严格监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风险控制。

加大了对金融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和公平。

三、政策实施效果1. 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2014年,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随着政府政策的出台和实施,金融市场吸引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参与,金融产品和服务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加速度”,中国对外投资新常态

“加速度”,中国对外投资新常态

批障碍。

这一切都使得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中。

“中国企业国际化正开启一个全新纪元。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说。

对外投资呈现四大特征仔细分析中国对外投资情况,发现中国资本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寻常的转变,呈现出四大特征:首先,中国正在改变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不发达地区的现状,把投资目光更多地转向了相对发达国家。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对发达国家投资增长较快,其中对美国投资增长了23.9%,对欧盟投资增长了1.7倍。

就目前来看,北美、西欧等成熟市场依然是中资海外并购的目标聚集地。

中国投资者对欧美市场的信心不断加强,欧元区正逐渐摆脱衰退,开始正增长,在此时收购欧洲公司,可以用较为低廉的价格获得欧洲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市场覆盖。

其次,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有所改变。

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初为获得稀缺资源和能源,如澳大利亚、秘鲁的铁矿,肯尼亚的铜矿等,而现在中国企业在海外不仅投资资源、能源行业,还将资金投向制造业、农业、文化产业等行业,甚至是需要金额巨大的基础设施领域。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中,对服务业投资增长27.1%,占比提高到64.6%。

在中资海外并购涉及到的行业中,TMT(高科技、电信等行业)、能源矿产和不动产行业居前三位。

中国企业当前更多的专注于TMT行业,并积极在欧美等成熟市场寻找优质并购目标,将海外的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引入中国。

第三,非国有资本对外投资超过国有资本。

中国对外投资中,最初是由国企主导的,但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上表现积极,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占比不断增加,在中外并购史上留下靓丽身影,如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复星收购葡萄牙最大保险集团CaixaSeguros、万达并购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美国AMC影院公司等等。

商务部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中,非国有企业投资占到了56%。

第四,“一带一路”正成为中国资本对外投资主要推动力。

2014年中国创业投资十大新闻事件

2014年中国创业投资十大新闻事件

2014年中国创业投资十大新闻事件刚刚过去的2014年,无论是对广大创业者,也无论是对天使投资、VC、PE等等投资人,2014年的中国创业投资,都可谓波澜壮阔,惊心动魄。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高潮党中央、国务院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改革,强力鼓励创新创业,中国大地掀起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的浪潮,形成了“人人创新”、“万众创新”新局面。

截至11月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李克强总理就曾披露:新增市场主体呈井喷之势,已达1000多万家,同比增长60%,其中绝大多数是小微企业,很多都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有关。

李克强总理强调:简政放权是激励市场活力,鼓励大众创业的先手棋,制度建设是连环炮。

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法无授权不可为”;明确“负面清单”,“法无禁止皆可为”;出台“责任清单”,“法定职责必须为”。

通过创业和创新,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打造不熄引擎,顺利过渡到经济新常态。

二、新国九条发布,IPO开闸,A股雄起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九条)。

这是10年来,国务院第二次以红头文件形式出台资本市场纲领性文件。

资本市场热烈回应,一些市民纷纷排队开户,大量资金搬家进股市。

2014年,新股IPO终于开闸,企业上市融资迎来期盼已久的曙光。

截至年底,证监会累计下发七批IPO批文,共有126只新股相继发行,总募资规模近700亿元。

沪市全年涨幅52.87%,深市年涨幅35.62%,A股不仅创下自2010年1月21日以来近5年新高,而且领跑全球各主要股指。

三、众筹火爆中国众筹越来越受到关注,甚至有人称其为创业投资行业的一场革命。

各类众筹平台也随之风生水起,原始会、众筹网、天使街、点名时间、人人投、爱钱帮、追梦网、好梦网、天使汇、淘梦网、亿觅网、大家投、众筹之家、银杏果、靠谱鸟、天使客、大视线等等超过百家形色各异的众筹或者类众筹平台,其背后不乏有天使投资和传统创业投资机构的身影。

中国外资吸引力依然向好

中国外资吸引力依然向好

中国外资吸引力依然向好作者:暂无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4年第6期文|本刊记者矫枫2014年4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开幕式上演讲时说道:“我们将着力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扩大服务业包括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

譬如,我们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

我们将与国际市场更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早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就提出,2014年要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扩大全方位主动开放,打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使中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首选地。

市场人士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法律政策环境日臻完善,中国吸收外资的综合优势并未改变。

中国外资吸引力依然向好。

市场:无法取代的优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近20年,中国已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2012年,中国更是超越美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

近两年,中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淘汰落后产能势在必行。

同时,中国的人口红利进入拐点,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

但中国吸收外资额依然保持稳定且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吸收外资平稳回升,从2月份起连续11个月单月吸收外资保持正增长,呈现稳定的发展态势。

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5.86亿美元,同比增长5.25%。

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FDI)107.6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64.16亿元),同比增长16.11%(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连增12个月,这一增速也创下了去年8月以来的新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小济认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优势,在于有着13亿人的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条。

2014年股市行情回顾

2014年股市行情回顾

2014年回顾:蓝筹行情崛起成交再创新高如果说美国股市是2013年全球金融市场最博人眼球的“明星”,那2014年则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年”。

截至12月30日,在沪港通机制正式运行及政策红利等因素的提振下,中国A股表现亮眼,全年累计大涨49.61%。

当然,与股指一同活跃的还有大宗交易市场,2014年总成交量再度刷新历史记录。

年成交总金额再创新高近年来,A股市场大宗交易平台成交热情渐趋活跃,无论成交量还是成交规模都在不断扩大。

统计显示,2011年大宗交易全年成交量首次突破百亿股,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而其后历史年年被强势改写。

截至2014年12月30日,大宗交易全年成交367.12亿股,涉及成交总金额3608.61亿元,相比2013年的成交金额放大了逾千亿元。

统计显示,与2013年的大宗交易市场不同,2014年主板个股全年成交占比成功超越小盘股,年内成交额合计1909.58亿元,占全年大宗交易成交总金额的52.92%。

而在2013年时,中小板和创业板类小盘股的大宗交易成交额为1427.3亿元,全年占比高达55.23%,不仅相较2011年、2012年明显提升(2011年,中小板和创业板大宗交易成交额合计510.65亿元,占当年大宗交易总额比重的37.16%;2012年,中小板和创业板大宗交易成交额合计614亿元,占全年大宗交易成交总金额的46.9%),且是首次实现年内小盘股总成交额占比超过主板股。

四季度,蓝筹股迎来多重利好,沪港通机制正式运行、一路一带政策、降息等,均成为引爆蓝筹股爆发式上涨的催化剂,同时这也激发了大宗交易市场热度。

观察大宗交易数据显示,仅自10月28日股指快速反弹后,2个月时间大宗交易市场主板类个股即合计成交了732.16亿元,占年内全部主板类交易总金额的38.34%。

观察2014年大宗交易的成交价格情况,折价交易依然是大概率事件。

数据显示,全年11003次交易中,9114次以折价成交,占比82.83%,溢价成交仅为1686次,占比15.32%,溢价交易、平价交易的比重均较上年同期略有上升(2013年9510次交易中,7915次以折价成交,占比83.23%,溢价成交仅为1456次,占比15.31%)。

2014年是新牛市梦的起点

2014年是新牛市梦的起点

2014年是新牛市梦的起点
近期中国版“401K计划”在税务优惠政策实施的背景下,未来有望逐步成为现实。

2014年1月已经确定为IPO重启的时点,这时点,其实就是一个新的开始,这开始,也将意味着我们的资本市场重新有了新鲜血液,制度的完善,资金的源源不绝,新鲜血液的涌入,我们市场新牛市的基础自然也就形成。

这机遇,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无疑就是新一轮的资产再分配的过程。

散户会在未来新一轮博弈格局中,占据市场份额将会逐步减小,相反,机构占据的份额将会逐步增大,这也必将是个大趋势。

2014年,从2007年6124点下来,已经有7到8个年头了,时间上来说,如果一旦不熊下去,迎来新的牛市。

2014年,从各种基本面状况来看,成为大转折的一年,是完全具备这样底气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中国版“401K计划”在税务优惠政策实施的背景下,未来有望逐步成为现实。

只要把更多资金吸引到股市中来,跟企业年金,养老金等联系起来,未来中期中国股市的上涨基石就必将十分坚固。

此刻,2013年12月初,2270点还没实质突破之际。

我们需要做的,难道不就是积极布局吗?君不见,周期性行业的不少个股都开始有老树再开花的味道,不少昔日无人问津的权重都有再次活跃的迹象,这些,难道不就是新的时代要逐步来临的前兆吗?
当下就是最好的布局阶段,备战2014年,此刻或许就是梦的起点,一起努力,迎接未来……。

2014年黄金投资趋势和走向

2014年黄金投资趋势和走向

2014年黄金投资趋势和走向分析金苏财富为你介绍趋势和走向对2014年甚至未来更长时间的金价走势,各家金融机构看法不一。

有人看空、有人认为反弹在即,如此背景下,或许黄金定投是长期参与黄金投资的一种选择。

告别了2013年28%的暴跌,黄金价格在新年出现“开门红”,开年第二天涨幅即达到2%。

如此涨势刺激下,市场上关于黄金投资的乐观情绪再度扬起,有市场人士预言,2014年将有多重利好推动金价王者归来。

不过,许多国际机构及黄金专家对今年的黄金走势仍然表示悲观,甚至认为黄金牛市已彻底终结,市场已经转熊。

因黄金市场逐步发展,投资者投资黄金的热情亦不断升温。

但任何黄金投资产品都有自己的优劣势,投资者应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投资品种。

目前,如何让手里的钱更有含金量已成为众多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当下的中国黄金投资市场已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市场之一。

但目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黄金投资品种种类较多,投资者往往是一片迷茫。

本文罗列了黄金t+d、黄金期货、纸黄金、现货黄金、实物黄金、黄金定投等目前中国市场上比较热门的黄金投资品种,以解决您的投资困扰。

01黄金t+d投资攻略:适合专业人士操作黄金延期交易也就是黄金t+d,是指客户以保证金交易方式进行黄金交易,客户既可以选择合约交易日当天交割,也可以延期交割,同时引入延期补偿费(简称延期费)机制来平抑供求矛盾的一种现货交易模式。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推出了黄金t+d业务。

而作为具有全球性的黄金市场,没有任何个人或财团甚至国家可以操纵这个市场。

黄金t+d采用杠杆交易机制黄金t+d采用杠杆交易机制黄金t+d的特点是以保证金方式进行买卖,交易者可以选择当日交割,也可以无限期的延期交割。

黄金t+d的投资者不能在当前价格立即建仓,而是需要先设立一个价格和数量,然后等到市场发现完全吻合的交易对手才能建仓。

由于黄金t+d有杠杆机制,其风险较高,比较适合专业投资者。

2014年中国股市:夹缝中成长

2014年中国股市:夹缝中成长

2014年中国股市:夹缝中成长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投资与财富管理编辑冯涛2013年,中国股市再度“熊冠全球”,A股投资者损失惨重。

展望新的一年,投资者依然疑虑重重。

2014年头几个交易日表现糟糕,开局不利;在所谓的“改革元年”里,改革能真实推进多少,投资者也心里没底。

整体而言,2014年中国股市在表面上将会延续2013年的弱势格局。

但若对去年的股市表现做一些深入解读,会发现一些可喜的深层变化已在悄然发生。

2014年,中国投资者群体或将变得更为成熟和理性。

几大顽疾仍然困扰2013年中国股市2013年,中国股市连续第四年跑输全球股市,上证综指全年累计下跌6.75%,全球排名倒数第三。

一般而言,一国经济冷暖是决定其股市表现的主要因素。

过去一年,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逐步从新兴国家转向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股市不仅恢复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甚至创出新高。

美股三大指数(道琼斯、纳斯达克和标普500)分别累计上涨27%、38%、30%。

英、法主要股指上涨均超过10%,而日经225指数更是受益于“安倍经济学”,上涨55%。

新兴国家市场则呈现两级分化——南非和印度表现耀眼,而巴西、俄罗斯与中国“难兄难弟”,巴西甚至全球倒数第一。

中国股市自创建以来,一直以与经济基本面“脱钩”著称。

中国经济去年明显降温,但增速仍远高于发达经济体,股市表现却差强人意,说明困扰它的几大顽疾仍然没有明显改善。

它们包括:上市公司的“圈钱”形象在投资者心中根深蒂固,企业质量不佳,导致市场信心严重不足;中国股市仍然过多受到政策影响,行政干预导致股市走势“杂乱无章”;股市监管存在明显缺陷,违法违规成本过低;股市制度性改革进展缓慢,如新股发行体制和定价机制改革等。

流动性趋紧是2014年中国股市的最大挑战对于2014年A股走势,业内存在不小分歧。

以海外投行为代表的乐观派认为,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将令中国经济回归中长期可持续的健康成长,金融体系风险将得到有效控制,股市表现有望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中国重返投资时代?2014-04-24 09:40:32归档在我的博文 | 浏览 189189 次 | 评论 134 条国家统计局16日上午公布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据统计局网站,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282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

一季度经济增幅跌到7.4%!虽然这个速度在2012年的第三季度也曾出现过,后来由于当年第四季度的“换届效应”而得到改善,但这一速度确实已跌破了李克强为中国经济设定的底线,亦即7.5%的增幅。

同时,从今年1、2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下面的问题自然是:政府是否会出手?如何出手?出手到什么度?从目前情况来看,政府依然信心满满,表示不会出手,而且主要以微刺激的措施来调整经济。

中国经济决策层面临的核心问题关键是:微刺激措施是否将有效?如果把微刺激比喻为“文火炖汤”,那么急剧下降的经济形势就可被比为“疾风暴雨”。

“风和日丽”之时,“文火炖汤”自然是良药一剂,但若遇到“疾风暴雨”,则“文火炖汤”的功力显然难以匹敌,不然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社会乃至政治风险。

另一个比喻就是:当伤风感冒初起之时,桑拿浴等自然疗法无疑管用,但一旦发烧到了39度甚至演化成肺炎,那就非吃抗生素不可了,即便明知道抗生素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现阶段和未来半年内,中国经济决策层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检验“文火炖汤”匹敌“疾风暴雨”的功效?中国经济的“感冒”症状正在加重,是否该吃药?虽暂时不吃“西药”,但“中成药”是否管用?一旦“症状”加重甚至转化成“炎症”,是否须吃“抗生素”?而一旦动用“抗生素“,则用药的“剂量”该到什么程度?“抗生素”取得短期疗效之余,将引发多大程度的“并发症”?不久前,我在太原主持一个由经济学家樊纲等人参加的论坛。

其间,我不断追问中国经济到底有哪几贴“药方”,是否可能继续采用投资这一虽不断被人诟病,但却屡试不爽的“药方”。

樊纲被我问急了,脱口说道:“经济的‘药方’来来回回就那么几贴,关键就看你如何用了。

”未来半年,亦即我之前评论所说的“李克强经济学”须见分晓的半年内,是中国经济决策层不断评估中国经济“感冒症状”及其走向的半年,也是不断寻找各种“药方”的半年。

中国经济:下一步到底用什么“药”?所有这些“药方”中,大规模的货币刺激措施也许可能不会再用了,或至少被排在最后的选项位置上,但投资呢?这恐怕就难说了。

谁都清楚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不少人也都知道投资拉动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今天中国的特殊性更在于:对中国这么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体来说,一旦启动投资,那就是政府投资大幅度回升的时候,而不会是民间投资的抬升;而一旦政府投资复活,一方面必然带来经济短期效益的迅速抬升,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国进民退的死灰复燃,民营经济自由度的再次大幅下降,甚至还意味着资产价格的大幅上升和国民幸福指数的大幅下降。

这就是中国的特点,也是中国的两难,但却是谁也绕不开的一个两难。

前面提到2012年中国经济曾经跌破7.5%,但那年的第四季度究竟是用什么办法使经济回升的吗?一句话:换届效应。

去年这个时候,中国经济也是一片惨淡,五月份的进出口数据全面下滑,但去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到底是靠什么回升的吗?一句话:投资,或政府投资。

从去年七月开始,万亿级的投资在各地悄悄启动。

各地虽不再高调宣布投资计划,但各种投资方案却悄然成型和启动。

仅四川一个省,未来两年就要启动4.26万亿的投资计划。

去年年底,刚刚组建的铁路总公司的投资项目,多得让人乐开了怀。

所有这些投资计划,相信都对去年下半年的中国经济的回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真可谓“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呢?投资策略:新瓶旧酒,老路新走?写到这里,请允许我再引用一些我的新书《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里的段落:李克强从2013年3月上任总理,到2013年9月中旬夏季达沃斯论坛举行,其间正好满半年,180天。

用我的分析来说,李克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上任伊始,他在3月的全国人大记者会上回答《联合早报》记者提问时,就未来中国改革和转型的方向发表了一篇讲话,集中讲到未来转型到底方向首先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我当时在电视前看了这一段后的一个感觉就是:这是一个对中国未来转型的深层规律很有了解和研究的总理,下一步就要看他是否有足够的果敢去推进改革,并以足够的谋略来绕过阻力,迂回接近终极目标了。

第二个阶段:2013年5、6月间,中国经济和李克强经受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考验。

如前所述,2013年5月,中国进出口数据全面下降,显示出周期性和结构性兼而有之的明显放缓迹象;6月,中国一些地方遭遇“钱荒”现象,一个原本流通性泛滥的市场,刹那间居然闹“钱荒”,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这时,李克强的思路是:政府的干预之手尽量不伸出,让市场自己调节和解决。

也恰在此时,一些外资银行归纳出了“李克强经济学”的说法及其三个要素。

但如前所述,其第一个要素“不出台刺激经济措施”很快就被李克强的“底线思维”和7月3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所纠正。

第三个阶段:从6、7月开始,万亿级的投资措施先后出台并逐渐到位,其主轴依然是基建,尤其是“铁公基”建设。

在这一投资措施的拉动下,7、8月的中国经济数据明显回升,尤其是8月的数据颇为亮丽,让所有人都送了一口气。

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说法,到了七、八月,中国经济回暖态势明显,尤其是8月份主要的经济指标如PMI、PPI、工业增加值、用电量、货运量等都出现了回升向好的势头。

李克强说,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后面的故事会更精彩。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9月中旬的“夏季达沃斯论坛”给了李克强一个新的阐述他战略思路的机会。

这一思路归纳起来就是:面对中国经济下滑趋势,政府不出手是不现实的,不然社会风险太大;但政府的手伸得太长、太频也是不好的,不然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结构性问题,2008年后的情况就是一个惨痛教训。

这一思路归纳起来就是:中国既不可能完全放弃经济增长来调结构,又不可能不调结构而简单地抓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寻找一个平衡点。

但问题是:这个平衡如何掌握?中国素来的问题是,一放就乱,一抓就死,多少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政府职能转型不到位的问题。

至少到目前为止,不管我们是否同意,林毅夫的“投资论“再次被证明为行之有效,而且不得不行。

2008年11月,吴敬琏在杭州的民企峰会上见到我,立即拿出他的新著《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签上大名赠我留念。

在这本书里,他比较了苏联式以投资见长的粗放型增长模式(Extensive Growth)和以注重效率见长的集约型增长模式(Intensive Growth),强调只有集约型增长模式才是经济发展持久的源泉;而集约型增长的重要环节,则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他的著作还透露,当时服务业在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中的比例,仅占30%多;而在日本,这一数字则是70%多,美国更是达到了80%多。

2008年年尾时读吴敬琏的这本书,也许觉得这只是对中国三十年经济历程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经济方向的指引。

但五年后再展读此书,方有别有洞天之感,因为五年的发展历程似乎证明,中国没有向更为提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反而向着更为依然依赖投资的方向大踏步迈进。

投资,投资,再投资,成了2008-2013年中国经济的极其重要的驱动力。

其间,拉动内需,减少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一直是中央政府努力的目标。

但必须坦率承认,这一努力的成效不大,甚至可以说完全失败。

时间又过了十个月。

2009年秋天,我再次到浙江考察,这时距离由美国两房危机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正好过了一年。

在浙江省委指示下,浙江省搞了一个“典型促转型”活动,我应邀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论坛担任主持。

论坛的具体内容,我已经忘了。

但我清楚记得的细节是,论坛云集了包括楼忠福在内的浙江省重要的民营企业家。

当时,四万亿人民币的刺激方案已经下达,中国经济在这一“强心针”的刺激下,正在呈现“脸色红润”的复苏局面。

论坛休息时,我想做点私下考察,在休息室里向企业家们问了一个似乎有些不当的问题:“四万亿人民币,哪位分到了一杯羹?”正在抽烟、聊天的企业家们面面相觑,似乎不知如何作答,最终的回答是摇头。

只有一位企业家答道:“我的公司通过其他名义拿到了四百万。

”四百万,这是我迄今听到的唯一从四万亿中投资方案中分到一杯羹的民营企业家。

四万亿中的绝大多数都去了哪里?毫无疑问都流向了国有企业和各政府单位。

2009年秋天,我还到上海和江苏的一些城市考察,就连在出租车上,都从收音机里听到各城市的一些区政府在规划、出台各种投资项目。

那一年的中国,似乎成了一个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的大国。

各种有用或没用的项目,各种暂时赚钱或不赚钱的项目,只要想得到的,就没有做不到的。

四万亿中的绝大多数,就这样白花花地流入了各种巧立名目的项目之中,大量的流通性开始泛滥……于是,由于基建项目,许多地方的GDP开始回升,暂时的就业保住了,8%的经济增长率保住了,社会稳定保住了。

而至于基建项目完成之后,码头是否有货船开出,公路是否有货车奔跑,GDP保住之后,钱是否流入老百姓的口袋里,那就全然没有人关心了。

也是在那一年的秋天,我在主持《有报天天读》节目时,从美国传统基金会的研究报告库里,摘录了一份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衰退及其应对措施的报告。

报告指出,1993年日本经济开始衰退之后,日本政府一度也曾采用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的方法来挽救经济,其结果是:基建投资的快速成果是能拉动G DP的上升,但却无法体现在居民个人财富上;因此,从长远发展经济的角度看,必须慎用以投资拉动经济的手段。

但在2009年的中国,似乎没有人听得进这样的声音。

只要能保住GDP,只要能保住社会稳定,管他是“强心针”还是“止痛针”,先用了再说。

因此,投资,投资,再投资,象一阵魔风,让中国的人们入魔、疯狂……于是,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国进民退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逆转现象,民营经济的空间开始极度萎缩,国有经济空间和政府权力开始以加速度的方式膨胀;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房地产价格开始飙升。

大量投资必然导致资产价格上涨,这一普通的经济学原理,开始在中国的经济实践中得到应征……后面几年里发生的事情,想必人们都已知道。

国进民退继续蔓延,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政府权力更为集中;“保八”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民间情绪却一路逆转。

其间,就纯经济角度出发,政府也曾一再强调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亦即抑制投资,拉动消费,改变高度依赖出口的现象,同时尤其在房地产调控方面加大力度。

但坦率而言,这一举措几乎无一获得成效。

尤其是房地产调控在2011年达到最为严厉的状态,但2013年新政府上任后稍一放缓,一线城市的房价就如这就是过去五年中国经济的现实,也是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在过去五年里走过的截然不同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