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准确读取测量结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方法2. 直尺的使用方法3. 测量结果的读取和记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准确读取测量结果,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直尺、测量对象(如书本、铅笔等)2. 教学材料:教学PPT、测量记录表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测量长度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直尺,并了解直尺的使用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使用直尺测量书本、铅笔等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4. 结果分享:学生分组展示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
5. 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测量练习题,巩固测量长度的方法和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测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检查学生在测量练习题中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测量长度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以上是根据标题“第一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所编写的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量)全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整单元每课教案
最新精品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优秀教学设计(全单元完整版含教学反思)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内容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质量单位:吨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一)毫米、分米的认识1.例1(毫米的认识)——见课件2.例2(分米的认识)——见课件3.例3(简单的单位换算)(二)千米的认识1.例4(千米的认识)2.例5(单位的换算)3.例6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例4通过各种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的,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吨的认识1.例7及“做一做”(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比较,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例8及“做一做”(单位换算)3.例9及“做一做”(1)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年级《测量》教学反思
三年级《测量》教学反思
三年级《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它是人们
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
“千克”和“克”,这是测量的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
学期,学生继续学习“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
单位“吨”,这是测量的第二阶段。
成功之处:
1.注重操作体验,理解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在教学中,让学生实际进行测量物品的长度,量一量课本的长、宽、厚,文具盒的长、宽和厚,比划1毫米、1分米的长度,同时借助学生准备的一分硬币、商品会员卡、光盘、茶
叶筒等物品进一步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
2.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长度单
位和质量单位在小学阶段已全部教授完毕,如何让学生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如何记忆这些长度单位和质量
单位,如何把数学课本读厚读薄,这是我在教学中重点
进行关注的问题。
在进行整理复习内容中,我教给学生
如何把分散的知识点进行联结,先由点到面,再由局部
到整体,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使分散的、点状的、无序的知识点罗织成集中的、线状的、有
序的知识内容。
不足之处:
学生课外测量的物品还稍显欠缺一些,可以让学生在家对物品进行测量,到超市掂一掂、称一称,加强课外作业的布置练习,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更好地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进行估计和测量。
三年级数学《测量》教学反思1
《测量》教学反思本月学习了第三单元《测量》。
结合学生的上课情况及作业完成情况,对本班数学教学进行如下进行如下反思:1.上课反复讲过的习题为什么学生还是会做错?每个单元内的重点型课堂上都会进行多次讲解,分析做题思路,但是仍有少数学生做错,掌握的不好?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①学生听老师讲的多,自己做的少,虽然课堂上当时听懂了,之后没有再通过题目巩固,导致题目没有完全消化,一知半解,再遇到类似的题型发现还是不会;②教学方式较单一。
本单元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之前的米、分米、厘米、毫米都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用眼睛去看。
而千米不能,只能通过实践性活动来感性认识1千米=1000米。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让学生从一些生活图片中去了解,有点枯燥,学生不能做好很好的理解与感受。
对此,改进措施如下:①加强练习巩固。
对本单元重点知识通过习题反复巩固,让学生听讲+习题巩固+思考相结合,通过习题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对于几次习题后还是不能掌握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
②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到外面走一走、估一估100米的路程、从生活中去体验1千米有多长,加强学生对千米的感受与理解。
③加强上课纪律维持,注意课堂效率,让尽可能多的同学上课有机会回答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后进生的辅导。
有几个同学,成绩一直提升不上去,甚至很多基础性的知识回答不上来。
对此,改进方法如下:①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跟进方式。
基础非常薄弱的同学,就从基础概念一点一点抓起来,基础概念基本熟悉了之后,再来做练习题。
课堂基本概念已经掌握的同学,则要根据其自身情况,从加强题目理解、强化做题思路、刷题巩固等多个方面来有针对性的进行。
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强化家校共育。
多与家长沟通,反馈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发挥家长的督促作用,教师与家长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进步的实现。
接下来的时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更多的向其他优秀、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授知识,加强练习,通过练习发现学生知识薄弱点,及时查漏补缺,同时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努力实现全班同学共同进步,一个都不能少!。
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反思认识毫米,分米,千米,为了充分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教学第三册的时候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学习,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仅仅靠一把学生用的刻度尺是不够的,刻度尺太短,不足以显示出毫米与分米、米之间的实际关系,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
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
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先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
从这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长度和质量观念是合理估测的前提。
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并力求将1毫米、1分米、1千米及1吨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象。
比如,“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正好1千米。
”以及安排“在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
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等等。
这些内容的安排为解决诸如“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练习中,还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的训练,以便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2.经历测量、比划、估一估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预设: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预设:米和厘米。
二、探究新知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2)学生独立测量并填写学习单,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一样吗?预设1:我量出的长是26厘米……预设2:我量出的宽不到19厘米……预设3: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怎么办?(4)引出毫米的概念。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2.认识毫米。
【课件出示直尺】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预设: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预设:1厘米里有10个小格,也就是10毫米。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课件配合演示。
)师小结:1厘米=10毫米。
3.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师: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感悟1毫米很短。
)师: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预设2: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1:玻璃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
预设2:天气预报中降雨量用的毫米作单位。
……4.即时训练,深化认识。
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
三年级上册《测量》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测量》教学反思近年来,三年级上册《测量》教学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测量》教学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重视学生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建设工学结合的示范课程。
“工程测量”课程是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首批示范课程之一。
教材坚持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新思想,打破传统的理论体系,编写时对测量知识和学习过程进行了重组和编排,以工作项目为学习单元,每个项目对应设计相应的训练和项目习题,形成一套崭新的教材模式。
《工程测量》共两本,包括《工程测量》上、下册,共设置了11个工作项目。
上册设置了“高程测量”、“导线测量”、“地形测量”、“建筑施工测量”和“建筑物的变形观测”5个工作项目,适合土建类各专业工程测量课程使用。
下册适合线、桥、隧等专业使
用。
书中带*的工作任务为其他专业的选学内容,可根据需要选取。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铁六局、七局、十局、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铁路局工务段和郑州博正测绘公司等多家单位和企业的协作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能够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能够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能够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千米(公里)=1000米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篇二】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在二年级,学生初步理解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个阶段;在本单元,学生将要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解。
(一)注重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1、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以旧引新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了解了一些相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所以在学习“毫米的理解”这部分内容时,有厘米的理解作基础。
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测量》教材分析
测量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基础上教学的。
本单元共有9个例题,分别呈现了不同的内容,承载着不同的目标。
在例1中分为3个步骤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毫米的产生,在观察直尺中体验1毫米的长度及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在列举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会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具体而言:通过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即已学厘米的知识;根据判断估计结果是否准确,引出精确测量的活动。
在测量中发现,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数表示,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
使学生明确,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并给出表示毫米的符号“mm”,让学生了解。
利用直尺上的毫米刻度直观告诉学生1毫米有多长。
通过数一数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引出“1厘米=10毫米”。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增强直观感知。
给出生活中长度是1毫米的实物,如:1分硬币的厚度,身份证的厚度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和例3中主要介绍分米的认识、分米与米的关系以及常见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例2一开始便介绍长度单位“分米”,并给出表示分米的符号“dm”,让学生了解。
其次利用米尺直观呈现10厘米长度,让学生明确1分米=10厘米,并借助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最后通过想一想、数一数,利用米尺让学生探索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明确1米=10分米。
例3中,由于学生还未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因此在教学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时,教材通过推理掌握换算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例4直接向学生介绍了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用千米为单位,然后呈现了两幅情境图,一幅是学校操场跑道的全景图,一幅是测量操场上100米距离的情境图。
第一幅全景图旨在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将1千米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说明1千米有多长。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測量》知識點1、在生活中,量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釐米(cm)、分米(dm)做單位。
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m)做單位。
量比較長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單位。
2、運動場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幣、尺子、磁卡、小紐扣、鑰匙、身份證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4、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較精確時,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5、1釐米中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6、在計算長度時,只有相同的長度單位才能相加減;單位不同時,要先轉化成相同的單位再計算。
7、表示物體有多重時,通常要用到品質單位。
稱比較輕的物品的品質,可以用“克”作單位;稱一般物品的品質,常用“千克”作單位;表示大型物體的品質或載品質一般用“噸”作單位。
8、常用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毫米、千米。
9、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毫米,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1米=100釐米1千米(公里)=1000米10、品質單位:噸、千克、克,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00。
1噸=1000千克1千克=1000克【篇二】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測量》教案在二年級,學生初步認識了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及品質單位“克”和“千克”,這是瞭解測量的第一個階段;在本單元,學生將要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品質單位“噸”,這是理解測量的第二階段,為後續學習面積、體積和容積單位及其測量奠定基礎。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和品質單位會有一個系統、完整的認識。
(一)關注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經歷新知的形成過程1、利用學生的知識經驗,以舊引新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和釐米、品質單位中的千克與克,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
因此在學習“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時,有釐米的認識作基礎。
教材安排了讓學生估、測、議等活動,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引出要學習的新知。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的概念及其换算。
教学过程:
-利用教具或实物,直观展示米、厘米、毫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介绍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并通过实例讲解换算方法。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长度单位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内容: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1.通过观察、实践、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共同探究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设计丰富多样的测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总结测量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培养自我反思和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测量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导:测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进行测量。
2.教学内容: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让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教具或实物,展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4.多元化教学,突破难点:
-利用多媒体、教具等资源,直观展示长度单位换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分层练习,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不同难度的测量问题,使学生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5.评价与反思,提高自我认知: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测量经验,提高自我认知。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直线、线段、角度的测量。
-能够运用测量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但有的小组则稍显沉默。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先给予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这样或许能够帮助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以及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具体内容包括:
1.认识米和厘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物体长度;
3.掌握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方法;
-难点三:通过具体案例,如测量书本长度,讲解如何读取和记录数据,强调数据的精确性和实用性;
-难点四:设计实际问题,如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引导学生运用所(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测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况?”比如,量一量你的书本、铅笔或者桌子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测量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测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反思1 毫米的认识一课时课后反思1.选择大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这节课中,教师准备了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的物品,给学生留下了清晰、深刻的印象。
同时把测量的物品都换成实物,为准确的估计提供条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2.重视估测,在测量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了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
通过让学生做估测练习,培养了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估测能力。
这些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测量及其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自由测量,自主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2 分米的认识一课时课后反思1.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始终围绕学生的认知需求来开展,突出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实在在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2.本节课的整体设计体现了以下三个层次:①从感性的认知困惑中鼓励学生参与。
②从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引导学生参与。
③从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参与。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4.不足:①学生动手测量时,应在课前指导测量方法。
在教学分米部分所用时间过短,学生对分米的认识还没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较小的长度单位这一部分没有让学生理解透彻,如果能让学生理解用较小的长度单位会更精确就更好了。
3 千米的认识一课时课后反思1.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
当然,对此概念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对千米已有所认识。
所以,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在哪里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还有哪些地方用到过“千米”,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了1千米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2021年最新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在学生了解了长度单位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
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的活动。
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和逻辑推理,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银行卡,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有多厚,然后实际测量一下,学生一下犯难了,因为银行卡的厚度不足1厘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感受到了1毫米大约是一张银行卡的厚度。
学生在直尺上认识了1毫米后,可以测量不是整厘米的较短的物体。
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
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毫米”、“1分米”长的物体。
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我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说身份证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大约是1毫米,还有个小朋友说出了10张纸的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在生活中学习了数学,这对于我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好的收获。
人们经常说“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备教材容易,备学生却难,因为人是活的,他的思维一直是变化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学生采用填鸭式教学,而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你对
学生的情况只能是把握一条主线“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通过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当我在课堂小结时,有个学生自主提出了一问题,“还有比毫米小的单位吗”,他的话还没落音,有个同学马上回答说:“有,是微米。
”还有一个学生竟然说:“还有比微米小的是纳米”,他们的回答让我感到很意外,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同学们的知识面还是很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