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与应用-第5章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释:1、遥感2、遥感技术3、电磁波4、电磁波谱5、绝对黑体6、绝对白体7、灰体8、绝对温度9、辐射温度10、光谱辐射通量密度11、大气窗口12、发射率13、热惯量14、热容量15、光谱反射率16、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和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和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乘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μm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3、大气窗口是指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4、大气瑞利散射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的二次方成正比关系④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⑤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关系⑥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关系⑦与波长无关。
5、大气米氏散射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无关。
问答题:1、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组成?它们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共性?2、物体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3、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4、地物光谱反射率受哪些主要的因素影响?5、何为大气窗口?分析形成大气窗口的原因,并列出用于从空间对地面遥感的大气窗口的波长范围。
6、传感器从大气层外探测地面物体时,接收到哪些电磁波能量?第二章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名词解释:1、遥感平台2、遥感传感器3、卫星轨道参数4、升交点赤经5、轨道倾角6、近地点角距7、地心直角坐标系8、大地地心直角坐标系9、卫星姿态角10、开普勒第三定理11、重复周期12、近圆形轨道13、与太阳同步轨道14、近极地轨道15、偏移系数16、GPS 17、ERTS_1 18、LANDSAT_1 19、SPOT 20、IRS 21、CBERS 22、ZY_1 23、Space Shuttle 24、MODIS 25、IKONOS 26、Quick Bird 27、Radarsat 28、ERS 29、小卫星填空题:1、遥感卫星轨道的四大特点。
(完整版)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习题和答案
绪论思考题1.如何理解“遥感” 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来探测、研究地面目标的科学。
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通过非直接接触而感知、测量、分析并判定目标性质,其空间展布、类型及其数量的探测技术。
广义上的遥感:泛指一切不接触物体而进行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上的遥感:指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利用传感器(遥感器),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对数据的处理、综合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地物波谱特性然界任何物体都具有反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能力,这是由于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不同运动状态造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于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表面状态不同,具有相异的电磁波谱特性,这是遥感识别目标的前提;地物波谱特征可通过各种光谱测量仪器测得。
遥感的物理基础任何物体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物体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物体的电磁波特性,这是遥感探测物体的依据。
2.遥感的特点(优势)主要有哪些?遥感的特点(优势):面状信息获取:时效性:快速准确连续性:动态观测多维信息:平面、高程(立体)生动、形象、直观:经济: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时间……3. 说明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
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 根据研究的目标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源考虑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波段等因素,目标不同、尺度不同、时相要求不同、光谱特点不同• 进行图像的(预)处理多时相图像配准、几何纠正、图像镶嵌、数据融合• 特征参数选择波段选择band selection、特征提取feature extraction(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原始波段进行处理,得到能反映目标地物特性的新的参数,如植被指数、主成分等等)• 建立分类系统各类及亚类分类指标(定性、定量)• 专题信息提取(分类)与综合分析分类,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分析(数量、质量、分布、发展变化特点与趋势、产生的原因)• 结果检验与成果输出对结果进行验证(直接验证、间接验证),满足需要则输出结果,反之,返回第三步、第四步,进行相关的修改、调整。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五章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校 园 航 空 照 片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校 园 航 空 照 片
2. 航空象片的大小和标志 (1)象幅大小: 象幅大小: 18×18cm,23×23cm,30×30cm等 18×18cm,23×23cm,30×30cm等。 (2)标志: 标志: 水准器:记录象片的倾斜度 压平线:感光胶片弯曲度产生的象片变形 时 表:记录象片的拍摄时刻 框 标:对称的两个框标的连线的交点为象片的中心点 象片编号:记录航摄区位置、摄影时间、图幅、 象片编号:记录航摄区位置、摄影时间、图幅、航线顺 气压表:记录拍摄瞬间的气压或相对于设计航高的高差。 气压表:记录拍摄瞬间的气压或相对于设计航高的高差。
(3)象片分辨率: 感光乳剂分辨率和摄影机镜头分辨率决定了系统分辨率, 感光乳剂分辨率和摄影机镜头分辨率决定了系统分辨率, 一般在25~100线对/mm。 一般在25~100线对/mm。 同一张象片上,中心部分比边缘部分分辨率高。 同一张象片上,中心部分比边缘部分分辨率高。
第三节
航空象片的几何特性
(3)航空象片的主要点和线: 由于航片一般会有一定倾斜,故有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象点: 象主点(O):主光轴SO与象面的交点,即象片中心点。 象主点(O):主光轴SO与象面的交点,即象片中心点。 象底点( 象底点(n):S的铅垂线与象面的交点。 的铅垂线与象面的交点。 等角点( 等角点(c):倾斜角α的分角线与象面的交点。 :倾斜角α的分角线与象面的交点。 主垂面:包含主垂线与主光轴的平面。 主垂面:包含主垂线与主光轴的平面。 主纵线(VV):主垂面与象面的交线,通过象主点和象底点。 主纵线(VV):主垂面与象面的交线,通过象主点和象底点。 主横线( 主横线(hoho):与主纵线垂直且通过象主点。 :与主纵线垂直且通过象主点。 等比线( 等比线(hchc):通过等角点且垂直于主纵线。 :通过等角点且垂直于主纵线。 主合线( 主合线(hihi):过投影中心的水平面与像平面的交线。 :过投影中心的水平面与像平面的交线。 主合点(I) :主纵线与主合线的交点称为主合点。 主合点(I) :主纵线与主合线的交点称为主合点。
遥感导论第五章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
41
遥感原理
热红外图像解译—城区昼夜变化
白天
黎明前
42
遥感原理
热红外像片解译
反映工业热流的热红外图像1 1:排污口 2:江叉口 3:热流扩散异常 4:江水流向 5:船舶 在潮汐息流期间,热流受潮汐的影响很小, 在江中自由扩散,影响范围较大
43Βιβλιοθήκη 遥感原理热红外像片解译
反映工业热流的热红外图像2 1:排污口 2:江叉口 3:热流扩散异常 4:江水流向 5:船舶 热流在江中的扩散方向反映涨潮方向
25
遥感原理
直接判读标志
形状:人造地物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和清晰的边界,自然地物具有 不规则的外形和规则的边界。 大小:不知道比例尺时,可以比较两个物体的相对大小;已知比例 尺,可直接算出地物的实际大小和分布规模。 阴影:本影:是地物未被太阳照射到的部分在像片上的构像。有 助于获得地物的立体感。落影:是阳光直接照射物体时,物体投 在地面上的影子在像片上的构像。 色调与颜色:是地物波谱在像片上的表现。在黑白像片上,据地 物间色调的相对差异区分地物。 在彩色像片上据地物不同颜色的 差异或色彩深浅的差异来识别地物。 纹理:通过色调或颜色变化表现的细纹或细小的图案。这种细纹或 细小的图案在某一确定的图像区域中以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可揭 示地物的细部结构或内部细小的物体。 图型:是目标地物以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图型结构。揭示了不同地 物间的内在联系。 位置:指目标地物在空间分布的地点。 26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一般顺序
从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先山区后平 原、先地表后深部、先整体后局部、先 宏观后微观、先图形后线形
22
遥感原理
一.
二. 三. 四.
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 遥感扫描影象的判读 微波影象的判读 目视解译方法与基本步骤
(完整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电磁涉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说:1、电磁波(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四周惹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地区内惹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地区内惹起新的变化磁场。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流传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流传的波长或频次递加或递减次序摆列,就能获取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关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所有汲取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4、辐射温度假如本质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含所有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大气窗口电磁波经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汲取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本质物体与同温下的黑体在同样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比。
7、热惯量因为系统自己有必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拥有必定的导热能力,因此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涨或降落常常需要经过必定的时间,这类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
(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 P 成反比,P越大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小;反之,其温度振幅越大。
)8、光谱反射率ρλ=Eρλ/ E λ ( 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光谱反射特征曲线依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次由高到低摆列主要由γ 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 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示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 乘绝对温度T是常数2897.8 。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挪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0.47μm选择题: ( 单项或多项选择 )1、绝对黑体的(②③ )①反射率等于 1 ②反射率等于 0 ③发射率等于 1 ④发射率等于 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②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遥感原理与应用_第5章_1 遥感影像解译-遥感影像人工目视解译
SWJTU
遥 1感 2 3影 4像 5 6解 7 译
卫 星 搜 救
C o p y r i g h t © 2 0 1 5, G u o l i n C a i & L i S h e n
SWJTU
遥感影像解译的本质
地表景观
成像过程
成像方式、探测 波段 投影方式、时空 因素
遥感影像
大小形状、色调 灰阶 畸变失真、成图 比例
SWJTU
遥感原理与应用
Remote Sensing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SWJTU
遥 感 原 1理 2 3与 4应 5 6用 7课 程 框 架
影像处理基础
影像几何处理
影像辐射处理
遥感传感器
影像处理 遥 感 系 统 影 像 处 理 遥 感 应 用
SWJTU
布局
遥 感 1影 2 3像 4解 5 6译 7 标 志
物体间的空间配置。物体间一定的位置关系和排列方式, 形成了很多天然和人工目标特点。
位置
地物分布的地点。地理位置和相对位置。
返回本节首页
C o p y r i g h t © 2 0 1 5, G u o l i n C a i & L i S h e n
SWJTU
目 视 解 1 2译 3 4方 5法 6 7与 步 骤
目视解译基本原则 处理原则
• 总体观察
先从整体、宏观角度,对整个图像进行全面观察,了解整个图 像的基本情况与主要内容。
(1)直接标志
• 综合分析
应用航空像片、卫星图像、地形图等多种数据,结合实际调查、 调绘资料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5章.
航向倾斜
旁向倾斜
沿旁向倾斜固定角θ
ω =θ
0 1 0 cos θ 0 sin θ 0 0 0 y = y cos θ + f sin θ = − sin θ cos θ − f y sin θ − f cos θ
5.1.6 侧视雷达图像的构像方程
• 雷达往返脉冲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为θ,oy为 等效的中心投影图像,f为等效焦距。侧视雷 达图像成像转换为旋转了θ角的中心投影,此 时像点坐标为x=0,y=rsinθ,等效焦距 f=rcosθ
5.1.6 侧视雷达图像的构像方程
5.1.7 基于多项式的构像方程
5.1.7 基于多项式的构像方程
5.1.3 全景摄影机的构像方程
ω =θ
0 1 0 cosθ 0 sin θ 0 x x x / cosθ 0 = f sin θ = f tan θ ⋅ cosθ − sin θ cosθ − f − f cosθ −f
5.2 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
• 静态误差:传感器相对于地球表面呈静止状态 时所具有的各种变形误差。 • 动态误差:由于地球的旋转等因素所造成的图 像变形误差。 • 内部误差:由于传感器自身的性能技术指标偏 移标称数值所造成的。 • 外部变形误差:由传感器以外的各种因素所造 成的误差,如传感器的外方位元素变化,传感 器介质不均匀,地球曲率,地形起伏以及地球 旋转等因素引起的变形误差。
5.1.3 全景摄影机的构像方程
• 全景摄影机影像是由一条曝光缝隙沿旁 向扫描而成,对于每条缝隙图像的形 成,其几何关系等效于中心投影沿旁向 倾斜一个扫描角θ后,以中心线成像的 情况,此时像点坐标为(x,0,-f), 所以其构像方程为:
第五章 植被遥感(共113张PPT)
三、植被生态参数
植被指数是遥感领域中用来表征地表植被覆盖, 生长状况的一个简单、有效的度量参数。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植被指数在环境、生态、 农业等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于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以遥感信息 推算区域尺度乃至全球尺度的植被指数日益成为 令人关注的问题。
植被指数的概念
遥感图像上的植被信息,主要通过绿色植物叶子 和植被冠层的光谱特性及其差异、变化而反映的, 不同光谱通道所获得的植被信息可与植被的不同 要素或某种特征状态有各种不同的相关性,
灰色颗粒状图型,随比例尺进一步变小,表现为暗色调均匀 的细粒状影纹
(2)阔叶林(山杨、白桦)
其影像色调比针叶林浅,一般呈灰色或浅灰色颗粒状或粗 圆粒状图型,在秋季影片上,不同树种的树冠颜色有较 大差异,因而形成色调混杂的影像。
(3)针阔混交林
(4)灌丛
多呈密集的细粒状结构,色调浅灰,因其覆盖度比 森林低,又有植株阴影,故多呈均匀的浅色或灰 色色调。
正常针叶林为红到品红,枯萎为暗红色,即将枯死时为 青色。
故可根据植被光谱、季相、生态环境、冠层形态 进行植被类型识别。
1. 根据植被光谱划分
不同植物由于叶子的组 织结构和所含色素的不 同,具有不同的光谱特 征。
在近红外光区,草本植 物的反射高于阔叶树, 阔叶树高于针叶树
2. 根据植物的物候差异来区分植物
植被指数的类型
所有植被象素均分布在基线上NIR一侧 利用数据反演综合气候环境因子 植被覆盖度(FVC):年最大植被覆盖度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中红外谱段受叶细胞内水分含量的控制 式中,NDVI、NDVImax、NDVImed、NDVImin分别为平滑化后每周(7天)的NDVI以及它的多年最大值/中值/最小值(以象元为计算单元) 所有植被象素均分布在基线上NIR一侧 植被具有典型的波谱特征,将其余其它典型地物,如人工建筑、裸土、水域等区分容易,但对植被类型划分却有一定难度。 因此,最好运用经大气纠正的数据,或将两波段的灰度值(DN)转换成反射率( )后再计算 RVI,以消除大气对两波段不同非线性衰减的影响。 1、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5时,有5%的入射光可到达土壤表面。 正因为它减弱和消除了大气、土壤的干扰,所以被广泛应用于作物估产。 0表示岩石或裸土等,NIR和R近似相等; TSAVI使土壤背景值有关参数(a,b)直接参与指数运算 因此,可用一个指定变量——日期(j),作为表示气候季节的变量,则上式可简化为: 在近红外波段(700nm)受病害的植被反射率比健康作物的反射率大。 显然,叶面积指数LAI与植被覆盖度均是生物量的重要指标,它们都与植被指数相关。 单张叶片的反射、吸收和透射特性 根据可见光红波段(R)和近红外波段(NIR)对绿色植物的光谱响应的不同,且具有倒转关系。 等)对作物生长的全过程进行动态观测。
遥感-第5章 GNSS静态定位原理
测码伪距的等效距离误差/m
误差来源
卫星
信号传播 接收机 总计
星历与模型误差 钟差与稳定度 卫星摄动 相位不确定性 其它 合计
电离层折射 对流层折射 多路径效应 其它 合计
电磁波传播的基本概念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大气折射
大气折射
实际的电磁波传播是在大气介质中,在到达地面接 收机前要穿过性质、状态各异且不稳定的若干大气 层,这些因素可能改变电磁波传播的方向、速度和 强度,这种现象。
大气折射对GPS观测结果的影响,超过了GPS精密定 位所容许的精度范围。
信号传播
PPP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目前广泛应用的基本观测量:
码相位观测
是测量GPS卫星发射的测距码信号(C/A码或P码)到达用户接收机 天线(观测站)的传播时间,也称时间延迟测量
由码相位观测所确定的伪距简称测码伪距
载波相位观测
测量接收机接收到的具有多普勒频移的载波信号,与接收机产生 的参考载波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也称相位延迟测量
从表中可见,在相对定位中,随着基线长度的增加,卫星轨道误差将 成为影响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
b d b
b b
1 4
~
1 10
d
基线长度 1.0km 10.km 100.0km 1000.0km
基线相对误差 1010-6 110-6 0.110-6 0.0110-6
§ 5.1 GNSS静态定位方法
按参考点的不同位置
遥感原理与应用的课后答案
遥感原理与应用的课后答案第一章:遥感基础知识1.1 遥感概述•遥感是利用空间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科学与技术。
•遥感技术的特点包括遥感性质、遥感对象、遥感方法等。
1.2 遥感的分类•根据遥感方式,可将遥感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
•主动遥感指人工发射电磁波,通过接收返回信号得到目标的信息。
•被动遥感则是通过接收自然环境中辐射的信息。
1.3 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系统由人工卫星、航空平台、地面站三个部分组成。
•人工卫星是指搭载遥感装置的卫星,用于对地观测。
•航空平台一般指飞机或无人机等载人或无人飞行器。
•地面站则用于接收、处理和存储遥感数据。
第二章:遥感图像的获取与处理2.1 遥感图像获取•遥感图像的获取方式包括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被动遥感图像的获取主要依赖于地球表面辐射的能量。
•主动遥感图像则是通过人工发射的电磁波测量返回信号得到。
2.2 遥感图像处理步骤•遥感图像处理步骤包括预处理、增强、分类和解译等。
•预处理主要针对图像的去噪、几何校正等。
•增强则是对图像的对比度、亮度等进行调整。
•分类是指将图像中的不同特征划分为不同类别。
•解译则是对分类结果进行分析和理解。
2.3 遥感图像的分类•遥感图像的分类主要有无监督分类和有监督分类两种方法。
•无监督分类是指根据图像中像素的相似性进行自动分类。
•有监督分类则需要根据预先标记好的样本进行分类。
第三章:遥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3.1 遥感在气象监测中的应用•遥感可以用于获取气象元素,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气象监测。
3.2 遥感在水资源监测中的应用•遥感可以用于获取地表水体的面积、水质等信息。
•借助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广大水域的高效监测。
3.3 遥感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应用•利用遥感图像可以获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等信息。
•遥感技术可以为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3.4 遥感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遥感图像可以用于监测地震、洪水、火灾等灾害。
遥感技术与应用原理-第5章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
成像过程
成像方式、探测波段 投影方式、时空因素
目视解译
增强处理、信息提取 逻辑推理、对比分析
遥感图象
大小形状、色调灰阶 畸变失真、成图比例
地表景观
空间结构、时间特点 化学组分、物理属性
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解译标志
遥感图像上那些能够作为识别、分 析、判断景观地物的影象识别特征
直接解译标志 间接解译标志
• 色调/颜色:灰阶(黑白)或色别与色 阶(彩色),最重要、最直观的解译标志。
• 阴影:遥感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 有时需去除地形起伏引起的部分阴影
• 形状:地物的轮廓在影象平面的投影。需要根据 影象比例尺和分辨率具体分析,注意畸变(雷达、
航片边缘)
大小:地物的尺寸、面积、体积等按比例缩小的相 似记录。根据比例尺在影象上量算.指地物形状,面 积或体积在影像上的尺寸。对于形状相似而难于判 别的两种物体,可以根据大小标志加以区别,如在 航片上判别单轨与双轨铁路。
先易后难是指易识别的地物先确认, 然后根据客观规 律和影像特征不断地进行解译实践, 逐渐积累解译经 验, 取得解译标志,克服各种解译困难的过程。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一般顺序
“先山区后平原 , 先地表后深部、先整体后局部 , 先宏观后微观, 先图形后线形”等步骤亦属先易后 难的组成部分。
例如, 由于山区基岩裸露, 影像清晰 , 而平原地区平 坦, 影像较为模糊 , 所以前者容易辨识, 后者就比较 困难,况且山区与平原在构造上总有这样那样的牵 连,因此,一方面在解译上可以借鉴, 另一方面又可 用“延续性分析”不断扩展。至于圆形构造、线形 构造 , 在一般情况下, 两者都易于发现。
直接解译标志
• 色调(Tone) • 颜色(Color) • 阴影(Shadow) • 纹理(Texture) • 形状(Shape) • 大小(Size) • 位置(Site) • 图型(样式)(Pattern) • 布局(Association)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课程设计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遥感技术是应用于地球科学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应用广泛,如地形测绘、地质勘查、环境监测、农林牧渔、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等。
本课程旨在介绍遥感原理和应用,让学生能够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并掌握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
本课程的第二版针对第一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订,新增了实例案例进行深入学习和应用。
二、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介绍遥感原理和应用,让学生能够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同时掌握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2.掌握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
3.能够熟练处理遥感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4.能够应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程大纲第一章遥感基础知识介绍遥感技术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应用等。
第二章遥感数据获取技术介绍遥感数据的获取方式和常见的遥感传感器分类,以及不同遥感波段的应用和特点。
第三章遥感数据处理技术介绍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包括影像预处理、信息提取、数据分类和应用等方面。
第四章遥感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介绍遥感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包括地质与资源勘查、环境监测、农林牧渔、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等方面。
第五章实际案例分析通过一系列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遥感原理和应用,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课程采取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辅以实例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课程设计中,将采用以下教学手段:1.讲授:理论知识和实例分析的讲授。
2.讨论: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讨论。
3.实践:针对不同实例案例进行实践应用。
4.课堂作业: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探讨和思考。
五、课程评价方法课程评价旨在评估学生在遥感原理和应用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技能。
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1.理论考试:测试学生对遥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北京故 宫博物 院与护 城河之 间的色 调差异
(5)颜色:指彩色图像上色别和色阶,如同 黑白影像上的色调,它也是地物电磁辐射能 量大小的综合反映,用彩色摄影方法获得真 彩色影像,地物颜色与天然彩色一致;用光 学合成方法获得的假彩色影像;根据需要可 以突出某些地物,更便于识别特定目标。
真彩色图像上地物颜色能够真实反映实际地物颜色 特征,这符合人的认知习惯。同一景多光谱扫描图 像的相同地物,不同波段组合可以有不同的颜色, 目视判读前需要了解图像采用哪些波段合成,每个 波段分别被赋予何种颜色。
从图上可以看出,呈深蓝色或蓝黑色的为 水文要素(河流、湖泊);呈红色的为植被; 呈灰白色或浅蓝色的为人工建筑(城市、道路、 村庄)
1998年遥感图像上宽度一致,色泽浅蓝的顺 直的直线状物为道路
左上角深蓝色区面积(河流、湖泊水面) , 1991年明显大于1998年。1991年发生洪水使得 河水上涨,河道变宽。1998年的岛屿在1991年 图上则不可见
标志
• 形状(Shape)
• 大小(Size() 1)直接标志
• 色调(Tone)
• 颜色(Color)
• 阴影(Shadow)
• 图型(样式)(Pattern)
• 布局(Association)
• 纹理(Texture)
• 位置(Site)
(1)形状:指目标物在影像上所呈现的特 殊形状,在遥感影像上能看到的是目标物的 顶部或平面形状。例如飞机场、盐田、工厂 等都可以通过其形状判读出其功能。地物在 影像上的形状受空间分辨率、比例尺、投影 性质等的影响。
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又称遥感图像理解(Remote Sensing
Imagery Understanding),它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利用 模式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根据遥感图像中目标地 物的各种影像特征(颜色、形状、纹理与空间位置),结合专 家知识库中目标地物的解译经验和成像规律等知识进行分析和 推理,实现对遥感图像的理解,完成对遥感图像的解译。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答案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一、名词解释1 遥感: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
3电磁波:电磁波(又称电磁辐射)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有效的传递能量和动量。
电磁辐射可以按照频率分类,从低频率到高频率,包括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光、4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5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任何波长入射能量的物体6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的实际物体。
7绝对温度:热力学温度,又叫热力学温标,符号T,单位K(开尔文,简称开)8色温:在实际测定物体的光谱辐射通量密度曲线时,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就叫色温。
9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
10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11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12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13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曲线是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
问答题1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1 由普朗克定理知与黑体辐射曲线下的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通量密度W随温度T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2 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射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3 黑体的绝对温度升高时,它的辐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4 好的辐射体一定是好的吸收体。
(5 在微波段黑体的微波辐射亮度与温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2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段组成?遥感中所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有哪些?a. 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伽玛射线等b. 微波、红外波、可见光3 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1 与光谱反射率,太阳入射在地面上的光谱照度,大气光谱透射率,光度计视场角,光度计有效接受面积。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五六章
第一节 陆地卫星
1.发射时间和传感器: 1.发射时间和传感器: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1967年制定了“地球资源技术卫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1967年制定了“地球资源技术卫星”计划 ERTS),1975年ERTS- 发射前,改为“陆地卫星”计划(LANDSAT),共 ERTS),1975年ERTS-2发射前,改为“陆地卫星”计划(LANDSAT),共 发射了7颗卫星,到1983年陆地卫星1 停止使用,Landsat发射了7颗卫星,到1983年陆地卫星1—4停止使用,Landsat-5仍在使用, Landsat- 1993年10月 日发射,两天后失踪。Landsat- 1999年发射。 Landsat-6于1993年10月5日发射,两天后失踪。Landsat-7于1999年发射。
第五章 航天遥感—法国SPOT卫星 法国SPOT卫星
2.HRV的光谱段:(4个通道) HRV的光谱段:( 个通道) 多谱段(相对于TM2 TM3 TM4 多谱段(相对于TM2,TM3,TM4): XS1——0.50~0.59µm(绿) XS1——0 50~ 59µ XS2——0.61~0.68µm(红) XS2——0 61~ 68µ XS3——0.79~0.89µm(近红外) XS3——0 79~ 89µ 近红外) 全色波段: P——0.51~0.73µm(绿~深红),不含青、蓝、紫。 ——0 51~ 73µ 绿~深红) 不含青、 3. HRV地面分辨力: HRV地面分辨力: 多谱段:20×20( 多谱段:20×20(m×m) 全色波段:10×10( 全色波段:10×10(m×m) 4. 地面幅宽:60×60(km×km)(垂直观测图象) 地面幅宽:60×60(km×km) 垂直观测图象) 5. 轨道:近极地圆形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839km左右 轨道:近极地圆形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839km左右 6. SPOT的产品: SPOT的产品: 按处理质量标准分为四级五等, 按处理质量标准分为四级五等,由低精度到高精度依次为: 1A,1B,2,3,4,S。 7.目前运行状态: SPOT-3失效, SPOT-1关闭(节省运行费用) 目前运行状态: SPOT- 失效, SPOT- 关闭(节省运行费用) SPOTSPOT-2/4/5在轨运行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二版)(沙晋明主编)PPT模板
04
第二篇遥感数据获取
第二篇遥感 数据获取
第三章遥感平台 第一节遥感平台的种类
第二节卫星的轨道 第三节主要遥感卫星简介 第四章传感器
第一节传感器概述 第二节摄影类型的传感器 第三节扫描方式的传感器 第四节雷达成像仪
05
第三篇遥感图像处理与解译
第三篇遥感图像处 理与解译
第五章遥感数据传输与遥感图像 特征 第六章遥感图像处理 第七章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 第八章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
2
第二节遥感图像的解译标志
3
第三节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方法 与过程
4
第四节不同类型遥感影像目视解 译
第三篇遥感图像处理与解译
第八章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
第一节遥感图像的计算 机分类
第三节监督分类
第五节分类后处理和误 差分析
第二节非监督分类
第四节非监督分类与监 督分类方法比较
第六节其他分类方法
第三篇遥感图像处理与解译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遥感物理基础
第一篇遥感基础
第一章概述
0 1
第一节遥感简 介
0 4
第四节遥感监 测的特点
0 2
第二节遥感技 术系统
0 5
第五节遥感发 展简史
0 3
第三节遥感学 科体系
0 6
第六节中国遥 感的发展
第一篇遥感基础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章遥感物理基础
第一节电磁波与电 磁辐射
第二节地物的波谱 特性
第三节大气对遥感 监测的影响
第一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 全球定位系统
第二节遥感技术在中学地理 信息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第三节中学遥感探究型学习
附录
12 43
第十四章中学遥感技术综合实验设 计
遥感原理与应用
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航天器、飞机、无人机等载具获取地面信息的技术。
它通过获取地面的电磁辐射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对地表、大气、海洋等对象的观测和监测。
遥感技术在农业、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资源勘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遥感技术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地物对电磁波的反射、辐射和散射特性,通过接收地物的电磁波信号,来获取地物的信息。
地球上的地物会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有不同的反射、吸收和透射特性,因此可以通过接收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信号,来获取地物的特征信息。
遥感技术主要包括光学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多种方式。
光学遥感是利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进行观测的遥感技术。
它可以获取地表的颜色、形状、纹理等信息,对于植被、土壤、水体等地物有着较好的识别能力。
而红外遥感则是利用地物对红外波段的反射和辐射特性进行观测,可以获取地表温度、植被生长状态等信息。
微波遥感则是利用微波波段进行地物观测,对于云层、大气、海洋等有着较好的透射能力,可以实现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观测。
遥感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农业领域。
农业遥感可以通过获取植被的生长状态、土壤水分情况等信息,来进行农作物的监测和预测。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农田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环境保护领域,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砍伐等情况,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在城市规划和资源勘查方面,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城市用地规划、矿产资源勘查等工作,为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它将会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遥感原理与应用孙家炳《遥感原理与应用》课件_图文
遥感原理与应用孙家炳《遥感原理与应用》课件_图文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孙家炳《遥感原理与应用》课件_图文”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A和B为常数,A和B可以根据需要来确定:(6-27)(6-28)式中:—增强后图像的最大灰度值和最小灰度值;—为原始图像中最大和最小灰度值。
将A和B代入(6-26)式,有(6-29)线性变换过程可用图6-8来表示。
图6-8灰度变换的三种情况在实际计算时,一般先建立一个查找表,即建立原始图像灰度和变换后图像灰度之间对应值,在变换时只需使用查找表进行变换即可(如表6-1),这样计算速度将极大提高。
图像灰度变换查找表表6-1由于遥感图像的复杂性,线性变换往往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更多地采用分段线性变换(图6-8b),可以拉伸感兴趣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反差。
6.2.3直方图均衡直方图均衡是将随机分布的图像直方图修改成均匀分布的直方图(图6-9),其实质是对图像进行非线性拉伸,重新分配图像像元值,使一定灰度范围内的像元的数量大致相等。
图6-9直方图均衡图中(a)为原始图像直方图,可用一维数组P(A)表示,有:图中b为均衡后的图像直方图,也用数组表示,有:其中:m为均衡后的直方图灰度级。
因此直方图均衡需知道图像均衡后的灰度级m。
由直方图可知:(6-30)为了达到均衡直方图的目的,可用累加的方法来实现,即:当时,原图像上的灰度为d0, d1 ,d2,?dk的像元都合并成均衡后的灰度dˊ0,同理:当时dk,+1 , dk+2,?dL合并为dˊ1,依次类推直到时dR,dR+1 ,?dn-1合并为dˊm-1。
可以用累积值直方图来图解解求,均衡直方图在原灰度轴上的区间,如图6-10所示,在P轴上等分m份,通过累积值曲线,投影到G轴上,则G轴上交出的各点就为均衡所取的原直方图灰度轴上的区间值。
一般先求出区间阈值,列成查找表,然后对整幅图像每个像元查找它们变换后的灰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