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制度的法理分析

合集下载

对我国信访制度本质的法理学思考

对我国信访制度本质的法理学思考
( ) 二 信访制度作为 民主政 治制度应具有 的功能 1 民众 政治参 与 和情绪 宣泄提 供一 条通道 . 为 我 国是人 民民 主专政 的社会 主 义 国家 . 民是 人
门负责 处 理 人 民群 众 写 给 中央领 导 同志 的信 件 . 接
待上 访 群众 。之 后各 级 国家权 力 机关 、 党政 机关 、 司
[ 关键词 ] 信访制度 ; 本质 ; 功能定位 ; 法理 学思考
[ 中图分 类号 ] D 3 8 6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7 8 8 ( 0 20 — 09 0 10 — 4 7 2 1 )10 5 — 4
信 访 制 度 本 质 上 是 中 国特 有 的 一 项 民主 政 治 制 度 。 非法 律 制 度 。但 是 , 而 随着 我 国社 会 的变革 , 利 益格 局 的分化 、 调整 , 革 开 放 的深化 , 改 信访 制 度 在 运行 中 已经演 变 为亦 政 治 亦法 律 的制 度 . 日益 且 凸显 其 法律解 纷 属性 这 种法 律 属性 与政 治属性 叠 加 并 凸 显 权 利 救 济 任 务 的现 实 使 信 访 制 度 陷 入 矛 盾 和 困境 中 为 了走 出 困境 . 信访 成 为 群众 与 管 让 理 层 良性 互 动 的高 效通 道 .国家 有 必要 正 本 清源 . 提 供制 度 支 持 .让 信访 回归 其 民主 政治 制 度 本质 . 强 化其 民主 政治 功 能 . 载其 不 应 承担 的 法律 解 纷 卸 功 能 . 法律 解纷 功 能还 给法 院 。 将
[ 稿 日期 ]0 10 — 0 收 2 1- 8 2
国家 的 主人 人 民是一 个抽 象 的政 治概 念 . 体 到 具 政 治参 与 活动 .公 民个 体 和大 众集 体应 该 是 主体 。 在 我 国 . 民个 体 和大 众集 体参 与 民主政 治 的渠 道 公 其 实很 少 .早期 主 要有 泛泛 的献 言献策 和信访 . 近 期 主要 有信访 和 人大立 法参 与 从使用 效率 和效果

信访工作法法治化政策法规宣传总结

信访工作法法治化政策法规宣传总结

信访工作法法治化政策法规宣传总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信访工作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为了规范和优化信访工作,提高其法治化水平,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此来指导和规范信访工作的进行。

本文将对信访工作法治化政策法规进行总结和宣传,以便更好地促进信访工作的法治化进程。

一、信访工作的法治化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信访工作不断受到关注和重视。

在过去,由于信访工作的官僚化和形式化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很多信访事务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甚至引发了不稳定因素。

为了提高信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必须加强对信访工作的法治化管理,实现信访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

信访工作的法治化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模式,更是一种治理理念,它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规范的工作程序,推进信访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确保信访工作合法、公正、透明。

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更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执政水平和治理能力。

二、信访工作法治化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1. 《信访条例》《信访条例》是我国信访工作的基本法律文件,它规范了信访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程序等方面的内容,确保信访工作依法进行。

《信访条例》还明确了信访工作的重点任务和重要职责,要求各级政府机构要保障信访人的合法权益,公正处理信访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 《信访事项解决办法》《信访事项解决办法》是对《信访条例》的具体实施细则,它规定了信访工作的具体流程和程序,明确了信访事项的受理、审查、调查、处理等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标准。

通过《信访事项解决办法》,能更好地规范和规范信访工作,提高信访工作的信服度和公信度。

3. 《信访工作规定》三、加强信访工作法治化的具体举措和保障措施1. 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法律体系2. 健全信访工作管理机制要加强信访工作的法治化,其次要健全信访工作的管理机制,建立规范化、专业化的信访工作管理体系。

各级政府机构要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明确信访工作的各项工作流程和程序,加强对信访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信访工作规范化、规范化进行。

信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信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信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信访是指人民群众向党政机关和有关部门反映问题、要求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和社会现象。

它是一种民主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方式,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然而,在实践中,信访也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制度、资源和意识三方面分析信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首先,信访制度存在问题是导致信访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信访制度是对信访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体系,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使得信访变成一种无序、混乱的现象。

一方面,信访制度不够完善,规定不清,操作起来存在难度。

例如,信访渠道不畅,引导不明确等问题,使得信访群众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渠道和方式进行信访。

另一方面,信访制度执行不力。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信访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公正,甚至有的部门出现腐败和滥用职权等问题。

这使得信访成为一种维权的手段,信访者不得不通过信访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信访资源分配不公是导致信访问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资源分配不公是信访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将有限的资源主要向一些重点区域和项目倾斜,导致其他地区和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另一方面,资源分配不透明,公共资源的使用和分配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不公正的情况。

这使得一些群众通过信访来争取资源和权益的分配,进而导致信访问题的出现。

再次,信访主体的意识问题也是导致信访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信访主体的维权意识增强,不敢或不愿通过正常途径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通过信访来维护合法权益。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制度和法律的不信任,也是对其他渠道的无力感表现。

另一方面,个体的非理性行为和过度依赖信访,使得一些合法问题通过信访得到解决之后,仍然在信访渠道中寻求满足。

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还加重了信访的压力和负担。

综上所述,信访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信访制度不健全、资源分配不公和信访主体意识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完善信访制度,明确规定信访的渠道和程序,加强对信访的引导和管理。

浅析我国的信访制度

浅析我国的信访制度

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浅析我国的信访制度摘要信访制度是民众参与政治,宣泄不满,要求和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是党和政府体察社情民意,听取群众呼声的重要渠道。

然而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逐步转轨,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日渐凸现和加剧,信访制度陷入了困境。

本文在这种背景下,分析相关的资料和结合我国信访制度的现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介绍信访制度的相关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阐述了理论界对信访制度的看法,从而得出我们应该坚持信访制度的存在及存在的理由。

第三部分讲述了我国信访制度的现状及所处的困境。

第四部分与第五部分则是本文的重点,第四部分将我国信访制度与日本行政相谈制度相比较,并得出一些启示;第五部分主要论述怎么样改革和完善我国的信访制度。

关键词:信访制度困境信访制度现状存在的理由改革和完善AbstractAnalysis of China's petition systemAbstractPetition system is an effective way of people who is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political settlement of disputes and vent their dissatisfaction, require and safeguard their legitimate right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to understand the public feeling and listen to the voice of the masses.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gradual transition,variety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have been appeared and intensified, the petition system into the plight. In this situ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 petition system by analyzing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the status in china. The paper has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explains the source of the petition system tha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what the view of the theorists on the petition system, resulting in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etition system in existence and reason for being. The third part describes the status and the plight. The fourth part and the fifth part are the key point. In the forth part we get some enlightenment by comparing the petition system with Japanese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fifth part mainly talks about how to reform and improve the system.Key words: petition system,plight,status of the petition system,reason for existence,reform and improve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第一章引言 .. (1)1.1关于我国信访制度的研究背景 (1)1.2相关的文献评述 (1)1.3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方向 (2)第二章我国信访制度的来源 (1)2.1与信访制度相关的核心概念 (1)2.1.1 信访的概念 (1)2.1.3 信访制度的概念 (1)2.2 我国信访制度的历史沿革 (1)2.2.1 信访制度在古代的发展 (1)2.2.2 现代信访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第三章我国信访制度的理论纷争 (4)3.1 引起信访制度存废争论的原因 (4)3.2 信访制度争论的主要观点 (4)3.2.1 取消论 (4)3.2.2 改良论 (4)3.3 信访制度不可废弃的理由 (5)3.3.1 宪法依据 (5)3.3.2 城外经验 (5)3.3.3 历史传统 (6)3.3.4 现实价值 (6)第四章我国信访制度的现状及困境 (7)4.1 我国信访制度的功能分析 (7)4.1.1 民意表达功能 (7)4.1.2 政治参与功能 (7)4.1.3 权利监督功能 (7)4.2 我国信访制度的现状 (8)4.3 我国信访制度所处的困境 (9)4.3.1 法理困境 (9)4.3.2 制度困境 (9)4.3.3 实践困境 (9)第五章日本行政相谈制度与我国信访制度对比 (11)目录5.1 两种制度的共同点 (11)5.1.1 立法目的相同 (11)5.1.2 基本原则相近 (11)5.1.3 注重调查权和思想疏通 (11)5.1.4 奉行及时终结原则 (12)5.2 两种制度的区别 (12)5.2.1 法规体系结构不同 (12)5.2.2 日本社会参与程度较高 (13)5.2.3 对于信访工作工作机构和信访工作人员的调查权日本关注度更高135.3 两种制度对比带来的启示 (14)5.3.1 民众的诉求表达功能是“相谈”或信访制度的主要目标 (14)5.3.2. 对中国信访制度改革带来的新思维 (14)第六章我国的信访制度的完善 (16)6.1 成立信访监督局,借助监督权强化处访权 (16)6.2 切实落实人大信访制度 (16)6.3 厉行依法行政,树立司法权威 (16)6.4 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 (17)6.5 进行心理沟通 (17)5.5.1 控制自我期望值 (17)6.5.2 提高包容水平,消除敌意态度 (18)6.5.3 讲解法律知识,消除“错误裁决”的可救性心理 (18)6.6 实行信访听证,创新工作机制是解决信访问题的不竭动力 (18)结语 (19)参考文献 (20)致谢 (22)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第一章引言1.1关于我国信访制度的研究背景中国的信访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一部分,进入21世纪后,民主政治成为全球各国所追求的目标,更成为我国政府在政治建设中所大力主张和推广的模式。

信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信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信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引言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党和国家机关提出申诉、举报等问题。

作为一个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信访是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然而,长期以来,在信访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并需要进行深入分析。

二、信访存在的问题1. 办理周期长很多信访案件在处理过程中耗时较长。

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的信访接待工作使得办案人员忙于应付大量业务,无法及时查清案情和取证材料,从而导致办理周期延长。

2. 层层转交造成困扰在处理信访事项时,往往经过多个环节层层转交,造成了信息传递不畅和责任推诿的现象。

此外,有些案件难以判断涉及范围,在不同部门之间来回转交导致案件处理陷入“迷宫”。

3. 信息不对称在一些地区,由于信息透明度不高,政府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群众与政府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

这使得信访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也加剧了矛盾扩大化的趋势。

4. 办案能力不足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高效机构,导致信访案件办理能力不足。

一些基层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无法妥善处理复杂的信访问题。

三、信访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 制度不完善目前的信访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些规定模糊、操作流程繁琐,给信访工作带来了困扰。

此外,区域差异较大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关注。

2. 体制机制不健全在现行体制下,相关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畅,互相推诿责任,导致信访事项无法得到及时解决。

此外,在某些地方政府权力过于集中,监管机构发挥作用不充分。

3. 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亟须加强为有效处理复杂的社会纠纷和矛盾情况,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队伍。

然而,目前缺乏高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信访工作人员,使得办案效率和质量难以保证。

4. 信息化水平有限现代信息技术在信访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相关部门不具备高效信息共享和处理的手段,导致信访案件处理的速度和质量都受到了制约。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1. 完善信访制度加强对信访制度规定的优化改进,明确各个环节责任及配套措施。

涉诉信访的法理思考

涉诉信访的法理思考
关 键 词 :涉诉 信 访 ; 困境 ;路 径
涉诉信访作 为信访制度 的分支 ,主要 内容是对 已经发 生效力 的裁判 向人 民法 院提 出申诉或 申请再审 ,属于权利在正常 的诉讼程序 无法获得 保障的时候 的一种救济 。长期 以来在 法院工作 中处 于十分重要 的位置 。 是 当事人权利救济 、监督法院及法官 的一种重要 形式 。2 1 世 纪的 中国, 利益关系发生 了较大的调整 ,权利义务冲突 ,社会矛盾 突出。转型时期 人们需要寻找宣泄不满情绪的窗 口,人民法院作为各种利益 的居中平衡 者 ,当裁判对某方不利时 ,不利方便会寻找感情的宣泄 口,而信 访便顺 理成章的成了其宣泄不满的出 口之一。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常会在政治敏感时期 :如两会期间 ,各级班子换届期间 。在敏感 时期各 级人 民法 院都要加派法院工作人员 ,针对各级人民法院的重点上访 人员 开展劝访息访 的工作 ,这几年年年如此 ,从未停 息。现在 ,法 院普遍 的 做法是 “ 花钱买稳定”,笔者认 为这 种行为治标 不治本 ,怎样 才能使 涉 诉信访有序的发展 已经成为各级人民法院的 “ 心病 ” 。
( 一 ) 立 法 工作 制 度 在某 种意义是上来说 ,笔者 曾经很鄙夷学术界某些学者对某 项制度 的研究 ,找不 到好 的对策 ,就 呼吁立法机关 出台相关的法律 法规。大多 数 守法 主体 ,他们并不懂法 ,繁多而质不高 的法律 ,只会造成守 法者的 “ 精神混乱 ” ,他们不知道某种行 为该为或不 为 ;不知道是 否触犯 法律 ; 不 知道触犯哪部法律 。但是对于涉诉信访 目前的立法状况 ,都没有 给相 关信访人及法 院 “ 精神混乱” 的机会 。尽快进行涉诉信访立法 已迫在眉 睫。再者 ,造成涉诉信访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 就 是繁多矛盾质 低 的立法现状 ,这样一个客观现状导致法院在判决 中无法恰 当选择适用 法 律 ,有时判决 中引用的法律也是含糊不清 ,这样 当事人 拿到判决 自然 就

信访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和模式选择(田文利)

信访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和模式选择(田文利)

信访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和模式选择田文利上传时间:2005-3-8关键词: 信访/制度/权利/权力/模式内容提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对信访制度进行必要的反思和重新构建。

本文首先评述了我国信访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学界观点,以阐述信访制度的基本法理为基础,重点揭示信访的概念、调整范围、信访人的权利、信访机关的权力以及信访的功能,进而提出信访制度改革的三种模式:集中统一模式、以点带面的整合模式以及分别改进的分散模式。

一、信访制度改革的背景与必要性信访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

它是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机关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和要求,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重要渠道。

我国目前正处于关键的社会转型时期,改革中产生许多的问题,如法律不完备、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和政策偏失等等,这些问题都通过不同渠道汇集到信访部门,使信访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但人们发现,在众多的矛盾面前,原来寄托希望的信访制度已经滞后于时代发展,表现出对解决问题的不力和不适应。

这种局面如果持续下去,不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也不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故应对信访制度进行大力整合,以制度创新来回应现实的挑战。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继瑞典首次建立申诉专员制度之后,芬兰、挪威、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很多国家纷纷仿效,或者建立议会体制下的监督专员制度,或者在行政机关内部设立相对独立的行政监督专员机制,甚至在欧盟这一超国家的体系当中申诉专员制度也得到采用。

这一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为我们进行制度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模版,但在制度背景、政治文化、法律文化、基本国情以及面临的现实问题上与我国信访制度还存在诸多不可比性,因此如果不考虑我国的特殊宪政体制和政治法律文化背景,无法真正将各国制度的精华提取出来,难以创立适应我国国情的信访制度。

因此,笔者以为不论提出何种改革方案,都应当符合一个标准,那就是新的信访制度一定要与我国现实的民主环境、法治目标以及宪政体制相吻合。

信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论文

信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论文

信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论文信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引言:信访制度作为人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对权益保障的要求不断增加,信访制度也面临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信访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我们希望能够为信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参考。

一、信访问题的主要表现1.乱象丛生在信访问题中,乱象丛生是一个突出的表现。

一方面,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中,一些干部存在滥用职权、嫁祸他人等不良行为。

他们以迎合上级的要求或应对压力为借口,对信访者采取令人不满的做法,甚至采取暴力手段对待信访者。

另一方面,一些信访人员存在编造虚假信访案件、谋取不当利益等行为。

这些乱象严重破坏了信访制度的公平性和正常运作。

2.信访难题信访难题是信访问题的重要方面。

一些信访者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面临信访材料审核困难、多头处理的问题。

他们往往需要多次跑动,产生额外的费用和时间成本。

此外,信访人员通常没有权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只能通过向上级政府或监察机关进行信访。

然而,一些信访部门存在不作为、漠视等问题,导致信访人员的困难难以得到解决。

3.信访矛盾加剧信访问题还表现在信访矛盾的加剧。

信访人员通常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而进行信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遇到更多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信访人员和被信访单位之间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甚至可能演变为社会矛盾。

因此,信访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和政府的问题。

二、导致信访问题的原因分析1.管理机制不完善信访问题的存在与信访制度的管理机制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在信访部门中,对于接待信访者的人员没有足够的培训和指导。

他们面对的信访案件类型繁多,实践经验不足,无法胜任工作。

其次,信访部门的内部监管机制薄弱。

一些干部滥用职权或不作为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却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惩处。

这些问题造成了信访工作中的不规范和不公正。

[综治信访]从三大争议看信访法制建设

[综治信访]从三大争议看信访法制建设

[综治信访]从三大争议看信访法制建设我国的信访制度自1951年原政务院(现国务院)发布(即“五一决定”)为标志被正式确立开始,历经60年的发展与改进,在缓解矛盾纠纷、推动民主政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及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消解,大量社会矛盾凸显出来,信访总量持续高位运行,极端及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信访制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由此,社会各界(重点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信访制度先后出现了诸多争议。

归纳起来主要是“三大争议”,即:存废之争、强弱之争、立法之争。

近来,“立法之争”渐成焦点,赞成者认为应加快信访立法步伐,以尽快解决当前信访制度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反对者则认为应及早弱化甚至取消信访制度,何谈信访立法。

笔者认为,当前“立法之争”虽是焦点,但其与先前的“存废之争”、“强弱之争”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如果信访制度“存废之争”、“强弱之争”尚未解决或形成共识,“立法之争”肯定难有结果。

因此,宜先从“存废之争”、“强弱之争”入手进行梳理与比较,再谈信访法制建设的需要与方向。

一、存废之争在信访制度“三大争议”中,“存废之争”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废除论”认为,信访的困境主要源于自身的不足,也有悖于依法治国大方向,主要理由:其一、不符合法治要求。

信访是过去长期以来以行政方式治理国家的一种非常救济手段,处理问题的方法主要是受理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仰赖于上级机关及领导的批示指示,期盼借助行政权威的力量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治”色彩浓厚,不符合法治社会建设要求。

其二,作用有限。

信访发挥作用的前提有两个,一是上级对下级有绝对权威,二是矛盾纠纷简单明了、容易界定“是非”。

而在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矛盾愈加复杂化的现代社会,群众诉求的事项日趋繁杂,领导无法逐一明判和批示。

同时,随着法治的发展,上级对下级的非法律性约束力日渐淡化,必然导致信访救济机制的失灵。

在法治视野下浅析我国信访制度

在法治视野下浅析我国信访制度

但 正是 由 于这 种 表 面 的免 费 诱 惑 着 许 多 人 投 入 财 力 、 间 等 , 代 时 其
价 已经 数 倍 甚 至 百 倍 于其 原 来 遭 受 侵 害 而 谋 求 救 济 的权 利 了 。 与 此 相应 地 , 地 政 府 为 免 政 绩 受 损 而 千 方 百 计 进 行 “ 访 ” 各 劫 的耗 费
参 与 , 一 种 斗 争 哲 学 下 的 制 度设 计 , 现 在却 演 变 为是 权 利 救 济 是 到
的 功能 。从 最 初 的“ 书 室” 今 天 公 民权 利救 济却 成 了它 的 头号 秘 到 任 务, 民主 监 督 、 息 沟 通 的功 能 退 居 其 次 。 信
( ) 行信访制度机构庞杂 , 叠, 规范, 力来源不明确。 二 现 重 不 权
也 十分 可观 。 2信 访 问题 H 现 的高 频 率 与 信 访问 题 解 决 的 低效 率并 存 。 . {
5. ; 国 县 以 上党 政 信 访 部 门受 理 群 众 来 信 ( 次 , 人) 比上 年 增 长 1. 。 3% 4 信 访 量 连续 十一 年 增 长 , 信访 问题 已经 变 得 十分 敏 感 , 访 作 信 为 具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制 度 在 我 国 的 出现 并 非 是 空 中 阁 楼 , 其 历 史 有 可 寻 , 与 中 国古 代 的 直诉 制 度有 相 似 之 处 。 其
有 很 多 的悖 论 和 困难 。
二 、 访 制 度 之 诘 难 信
现 象 引 入
( ) 度 设 计 的 目标 的 不 明 确 性 , 计 的无 连 贯 性 , 访 功 能 一 制 设 信
错 位。
由其 历 史 演 变 我 们 可 以 看 出 , 访 制 度 一 开 始 的功 能 是 政 治 信

信访工作的情理法

信访工作的情理法

信访工作的情、理、法信访工作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影响着领导的形象,关系着上访人的切身利益,关系着企业乃至社会的稳定,对信访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作为一项很重要的业务工作加以研究,并注重在实际中不断总结改进,切实提高做好工作的本领。

从当前信访工作的实践看,只有坚持把情、理、法结合起来做工作,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要带着对上访人的深厚感情做工作。

对待上访人的态度,既是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信访工作人员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还是岗位工作的基本道德规范。

然而,有些信访工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是很清醒,特别是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时,态度就不是那么友好了,个别时候甚至出现了与信访工作人员要求格格不入的言行,对上访人员态度蛮横起来,使得上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实际工作中确有个别甚至可以说是极少数上访对象有无理取闹、胡搅蛮缠成分,但绝大多数都是存在冤屈的,需要信访工作人员帮助予以协调解决,有些上访对象甚至只是为了要一个比较公正、合理的说法。

因此,信访工作人员的态度对问题的解决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工作,就能把上访人激动的情绪稳定下来,有利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弄清事情的来笼去脉,为解决问题提供坚实的基础;就能赢得上访人的信任,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做好解释工作,使提出的解决方案能够为上访人所接受。

要入情入理地讲好基本道理。

绝对正确的事情和绝对错误的事情都是不存在的,上访人员往往从有利于自己一面想的比较多,从被上访对象的一面想的比少,受先入为主的影响,有些时候还不自觉地走入认识的误区,给问题的解决设臵了障碍,尤其是在当前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其难度更大。

这就对信访工作人员的说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把提高说理能力作为业务工作的一项重要素质去对待。

要强化依理分辩是非的观念。

再复杂的问题也有一个基本的是非曲直,有理就是有理,无理就是无理,不能在是非问题上和浠泥,切不可靠胡弄一时去敷衍了事,那种靠耍小聪明的把戏平息问题的做法只能把事情越搞越复杂。

中国信访制度研究

中国信访制度研究

中国信访制度研究中国信访制度是指自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进行行政以来,在政府工作中,特别是在政府管理体制中,专门建立的信访机制。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民众的合法权益受损、公正监督政府行政权力等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信访制度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中国信访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中国进行了行政,建立了信访机制。

由于这一制度的发展背景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信访制度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中国信访制度强调政府公开、透明、公正的原则。

其次,中国信访制度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了信访工作的效率。

再次,中国信访制度注重多层次、多渠道的解决问题,鼓励民众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

然而,中国信访制度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信访渠道过于繁杂,民众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申诉。

其次,信访机构的职能重叠、分工不清,导致信访案件处理效率低下。

再次,信访制度的法治性有待提高,有时政府会通过非法手段干预信访案件。

此外,信访制度对于处理一些复杂问题的能力还比较有限。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中国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改进的方式。

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简化明确的信访渠道体系,通过各种方式,如媒体宣传、网络平台等,让民众了解如何正确申诉。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信访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以提高信访案件的处理效率。

其次,可以逐步建立一个统一的信访案件管理系统,提高信访信息的共享和管理。

再次,应该加强对信访机构的监督,防止政府通过非法手段干预信访案件。

最后,可以进一步加强信访制度的法治化建设,完善信访法律法规。

综上所述,中国信访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政府管理体制,其目的是为了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并为民众提供公正的监督渠道。

然而,目前中国信访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进。

通过建立简化明确的信访渠道体系、统一的信访案件管理系统、加强对信访机构的监督和提高信访制度的法治化建设,中国可以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

基于法理分析的信访制度研究

基于法理分析的信访制度研究

【 摘
要】 目前 , 我国的信访制度处于一个较 为尴尬的境地 , 在保持 着传统人 治色彩的 同时, 正在发 生着法治
化的转变。以法理的视角分析信访制度的现状 , 发现问题, 制定策略, 是促进我国信访工作法治化的重要途径 。 【 关键词 】信 访制度 ; 发展历程 ; 用; 作 法理分析 ; 信访制度现状 ; 完善措施
其 原 因在 于 : 民众 在 求 诉 无 门 或 者 对 裁 判 不 服 的 情 况 下 ,
色的人民参与政治 、 理国家的形式 。为 了使信访 制度能 管 够更加完 善 , 更好 的为公 民参政议政创造 有利条 件 , 国务
院在 2 0 0 5年颁布实施 了修订过后 的 《 信访条例》 以下简 (

位, 走上了新的舞台 , 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参与 国家管理 , 同 时。 国务院也在这个 时期 颁布实施 了《 于处理人 民来信 关 和接见人 民来访工作的决定》 ,民众 可够通 过信访这一途
径解决生 活中遇到 的问题 , 以及 给国家 管理 的各项工作提 出合理 的建议。随后 , 为了响应建设法制社会 的号召, 国务 院在 19 9 5年颁 布实施 了《 信访 条例》 标 志着我 国的信访 ,
会中, 普通大众维护 自身权益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直诉
图找 出现行《 条例》 与我国法制制度发展的矛盾所在 。
二、 信访制度作用的法理学分析 ( ) 一 基于 实践的角度 , 信访制度在很 大程度上 降低 了 司法的成本 。任何一个 司法程序 , 不管结 果如何 , 都会在一 定程度上消耗 法律 资源 , 而信访程序 中消耗 的法律资源相
责过失 , 让人 “ 诽谤” 纲鉴易知录》 。《 有记载 ,帝尧广视听 , “ 求贤才以 自辅。欲纳谏 , 以闻其失 。立诽谤之木 , 天下得 使 攻其过。置敢谏之鼓 , 使天下得尽其言。” 在生产生活水平 相对低下 的原 始社会 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诽谤木 ” 度 “ 制

信访工作中的法律法规学习与应用

信访工作中的法律法规学习与应用

信访工作中的法律法规学习与应用一、引言及背景介绍在信访工作中,法律法规学习与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信访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并能够将其灵活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以提高信访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信访工作中法律法规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提升信访工作的专业深度和质量提供一些建议。

二、法律法规学习的重要性信访工作涉及众多复杂的法律问题,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多个领域。

因此,信访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充分的法律基础知识。

首先,深入学习法律法规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信访工作的法律依据和原则,遵循法律程序,保障信访工作的合法性和效力。

其次,熟悉法律法规可以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解决复杂案件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最后,法律法规学习有助于加强信访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提升工作的整体效果和社会声誉。

三、法律法规学习与应用策略1.建立学习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保证学习进度和效果。

2.多元学习渠道: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如法律专业书籍、法规数据库、学术期刊等,丰富学习渠道,扩大学习视野。

3.寻求专业指导:与相关专家学者、法律机构保持联系,咨询法律疑问,争取解决问题的专业指导和支持。

4.参加培训学习:积极参加各类法律培训班、研讨会等,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法规研究与分析:针对信访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和分析,形成专业的法律意见和结论,并提供给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四、法律法规学习与应用案例1.案例一:某信访工作人员在处理一起涉及土地征收和补偿的信访案件时,遇到申请人不满意政府的补偿标准。

通过深入学习有关土地征收和补偿的法律法规,该工作人员成功解答了申请人的疑虑,明确了相关法律依据,化解了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

2.案例二:某信访工作人员面对一宗刑事案件的信访举报,需要对涉案人员的行为进行评估和判断。

人大信访制度的法律-政策依据及评价

人大信访制度的法律-政策依据及评价

人大信访制度的法律\政策依据及评价本文拟从法律及政策两个层面,考察人大信访制度的依据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大信访制度现有的法律、政策依据给予分析和评价,明晰人大信访制度在法律层面的不足与缺陷,提出对人大信访制度功能与定位的两点认识以及完善有关人大信访制度的法律、政策依据的几点建议。

文中所列法律层面的依据,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三类。

因篇幅所限,有鉴于法律、行政法规作为上位法,对地方立法的影响更为直接,而其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虽有借鉴之效,却因多数立法以国务院信访条例为直接依据,内容上难有大的突破,故这一部分着重论述法律和行政法规类的依据,对地方性法规只作概述。

文中所列政策层面的相关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主要是以时间为线索,按照人大信访制度发展的脉络编排。

同时,将信访工作划分为八个阶段,则是在参考《人民信访史略》的有关提法的基础上,做了调整和细化,以使各个阶段的特征更为突出。

一、现行主要法律、法规依据概览截至20XX年10月,现行有关人大信访的法律、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主要有:宪法、地方组织法、监督法、集会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信访条例以及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信访条例或信访工作若干规定。

(一)宪法宪法是人大信访制度的最根本的效力来源。

宪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

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这一条既赋予了人民群众权利,又明确了人大常委会的职责权限。

人民群众通过信访,对有关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和意见,或对其违法失职行为进行控告、申诉、检举,这是宪法赋予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信访制度的法治化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信访制度的法治化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信访制度的法治化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信访制度作为人民群众向政府表达诉求、维护合法权益的一种途径,是现代社会制度
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访制度的法治化是信访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实依法
行政、构建法治政府的重要体现。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当前我国信访制度的一些不
合理之处和存在的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解决。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现有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法治化信访制度的思路和
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我国现有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包括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运行效率较低、权责不清
等问题。

2. 分析国外先进的法治化信访制度建设经验,寻找借鉴之处。

3. 探讨如何构建法治化信访制度,包括完善信访纠纷调解机制、推动信访事务公开透明、建立健全信访督查评估制度等方面。

三、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我国现有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为构建法治化信访制
度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同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维护公平正义。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信访制度的法治化问
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五、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预期得到以下成果:
1.对我国信访制度的法治化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全面梳理存在问题,为问题解决提供
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2.提出了构建法治化信访制度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可为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借鉴。

3.研究成果可供相关部门参考,改进当前信访工作,提高政府公信力和社会稳定水平。

我国信访制度研究

我国信访制度研究

我国信访制度研究引言:信访制度是指公民对于国家管理部门或公职人员的不满或诉求进行反映的途径和机制。

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访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民权益、促进政府的廉洁行政和提高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我国信访制度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

一、我国信访制度的基本特点1.全面的涵盖面:我国信访制度的适用范围广泛,不仅包括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反映,也包括对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的反映,满足了公民的多元化诉求。

2.多元化的信访途径:我国信访制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访途径,既可以书面反映,也可以口头反映;既可以网上留言,也可以走访调查;既可以向上级机关反映,也可以通过媒体曝光等,满足了公民的不同需求。

3.制度化的操作程序:我国信访制度对信访行为进行了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明确了信访的受理、审批、回复等程序,确保了公民的信访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

4.接受和解决信访问题的责任主体:我国信访制度规定了各级政府的信访部门和相关人员是信访问题的责任主体,确保了信访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1.办理周期长:目前,我国一些地方信访制度的办理周期较长,导致公民的诉求无法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

特别是一些复杂的信访问题,处理时间甚至可达数年之久,严重影响了公民的信访体验。

2.权责不清:在一些地方,信访问题涉及多个部门,但各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不够顺畅,导致信访问题在不同部门之间反复转办,频繁推诿,进一步加重了公民的信访负担。

3.缺乏制度创新:目前我国信访制度仍存在一些传统操作的问题,缺乏创新的手段和方法。

特别是在与互联网相结合方面,信访制度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访工作中的作用。

三、我国信访制度的改进方向1.加快信访问题的解决速度:各级政府应加强信访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提升办理效率,通过合理调派人力资源和加强内部沟通协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办理周期,确保公民的合法诉求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法院开展信访法治化总结

法院开展信访法治化总结

法院开展信访法治化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信访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有效解决信访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法院开展信访法治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一过程中,法院以人为本,注重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信访问题,努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法院在信访法治化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法院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信访权利,设立信访窗口,提供便利的信访渠道,为公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同时,法院也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信访问题的联防联控机制,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法院在信访法治化工作中,加强了对信访问题的研究和分析。

法院通过对信访问题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深刻认识到信访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针对不同类型的信访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法院在信访法治化工作中,注重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法院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法院还积极与学校、社区等单位合作,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培养公民的法治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法院在信访法治化工作中,加强了对信访问题的司法审查和判决执行。

法院依法审理信访案件,确保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法院还加强对判决执行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判决的有效执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法院开展信访法治化工作,以人为本,注重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信访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加强对信访问题的司法审查和判决执行。

法院通过这些措施,有效解决信访问题,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法院能够继续深化信访法治化工作,为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做出更大贡献。

引领合理合法信访诉求的思考

引领合理合法信访诉求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访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网络舆情的 引导、信访人的心理疏导、信访积案的化解等,需要不断创 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信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2
信访诉求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信访诉求的合理性分析
01
02
03
符合社会公平正义
信访诉求应当符合社会公 平正义原则,反映社会现 实和人民利益,推动社会 进步。
引领合理合法信访诉求的思 考
汇报人: 2023-12-19
目录
• 引言 • 信访诉求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 引领合理合法信访诉求的策略
与方法 • 信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信访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信访工作历史与演变
信访制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 着社会的发展,信访工作逐渐成为民 众表达诉求、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途 径。
基于事实和证据
信访诉求应当基于事实和 证据,不能凭空臆想或捏 造事实,否则将失去合理 性。
考虑社会影响
信访诉求应当考虑社会影 响,不能损害他人或社会 的利益,否则将失去合理 性。
信访工作的意义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汇聚 民智、维护民利的重要渠道,对于促 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具有重要意义。
信访工作的现状与挑战
信访工作的现状
当前,信访工作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形势,一方面是民众的诉 求日益多样化,另一方面是信访渠道不够畅通,信访处理效 率有待提高。
信访工作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访制度的法理分析
摘要:针对信访制度的困境,本文介绍了信访脱困的主要理论:信访工作弱化说与信访工作强化说。

在此基础上,以涉诉信访为切入口,本文着重分析了涉诉信访的性质,最后提出了突破信访困境的路径。

关键词:信访制度法理分析信访脱困
一、信访制度的困境
在建国后的大政治背景下,信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作为合法、合理、正确、有效的诉求途径。

新中国所形成的特定科层组织取代了各种传统组织,高度集权,但其各种理性化规范程序未能充分发育。

国家治理的目标过于庞大而掌握的信息又大量残缺,于是需要信访发挥解纷平冤、控制官僚的作用。

同时,由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形式价值,信访具有了不断证明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功能。

然而,信访制度充满了矛盾和悖论:信访制度的设计初衷是“诉情”,但其功能却演化为“求解”;求解于信访的如“三农”、“军转干部安置”等矛盾纷繁复杂,但信访部门的权能却十分有限;信访部门努力从体制内获得更大的“实权”,但仍然难以改善“批转”方式外乏善可陈的局面;信访意图疏导、解决矛盾,却不料成了矛盾积聚上升的通道:信访的功效在于借助高层权威,但却在客观上造成中央政治权威的流失。

因此,在1980年代中叶后,信访制度开始愈发受到质疑。

这些质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制度转型带来的质疑。

农村实行的土地承包制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单位社会迅速解体,并向契约社会转型。

人际关系由权力服从型向平权型转变,原先在服从型结构下被权力所掩盖的矛盾纷纷呈现,而平权型结构下基层权力单位的解纷能力由于政治、经济权力的衰弱而大为降低,于是矛盾纷纷由基层向上传导。

一方面由于根深蒂固的人治传统,法院没有成功利用该契机去建立起自身权威。

相反在自古行政主导的模式下,信访部门却成了“超级法院”。

二是随着法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特别是“依法治国”入宪,信访制度由于其浓厚的人治色彩,加之实践中信访失控造成司法权威衰弱及程序正义缺失等对法治的戕害,因此其又备受学界质疑。

二、信访脱困的理论探讨
正是立足于化解信访制度的“法治危机”与“实效危机”,理论与实务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信访工作弱化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角度出发,认为信访的人治色彩,与建设法制社会的治国思想相背。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于建嵘研究员是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在强化和程序化信访制度作为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的同时,要把公民权利救济方面功能从信访制度分离出去,以确定司法救济的权威
性。

其次要改革目前的信访体制,可以考虑撤销各部门的信访机构,把信访全部集中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人民代表来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以加强系统性和协调性”。

(二)信访工作强化说
这种观点认为信访工作有满足人民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情民意信息汇集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作用,以上种种作用在目前社会发展阶段是任何一种制度无可替代的,即使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法律完备,还依然有其存在和加强的意义。

如学者康晓光认为,中国是一个以行政主导的国家,加强信访机构的权力来解决社会问题是“亲民”和“仁政”的重要表现。

笔者认为,信访制度应当保留,成为有益法治的制度补丁。

首先,法律并非万能,法治本身内含多元化的逻辑前提,它并不当然地排斥任何人治手段。

当我国法院尚无法通过司法审查权和法律解释权来解决上述制度失灵时,借助信访的某些优势更有利于实现社会正义。

其次,新中国成立后,从历史谱系看,新中国政治法律文化的内核是卢梭——马克思谱系的直接民主精神。

它必然要求实行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原则,从而提供民主参与渠道,这构成信访制度的理念基础,也成为执政党及其政权、意识形态不断获取合法性的重要机制。

文革后信访制度迅速恢复并被完善,也正是基于当时新领导集体急于确立合法性的需要。

最后,信访制度功效不理想的现状,并非单纯是信访制度本身设计不合理,而是整个解纷和救济机制的设计存在不合理。

因此至少在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适时适量适当地保留信访制度更符合国情、顺应民意。

保留信访虽然会滋生少数“缠访者”,但这是多元社会可承受的代价,也是法治可承受的代价。

三、涉诉信访与信访脱困
(一)涉诉信访:司法终结性与既判力的破坏力量
众所周知,信访中有大量案件涉及司法裁判。

涉诉信访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一般地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和投诉举报,而是就具体个案提出申诉、要求再审,或通过向其他国家机关、党政团体信访等方式以促使法院完成某种诉讼行为。

其实质是以司法外途径启动司法程序,以司法外压力支配司法权运行。

这造成了严重后果,即两审终审制名存实亡。

涉诉信访使本希冀得以缓解的社会矛盾非但未有缓解,反而被激化、加重。

这是因为,当人们不满意判决,而又相信其在省城和京城更高一级的司法机构能再获得至少一次重新裁判的机会时,部分不满者便会顽固地对原判决进行抵制,顽强地踏上信访路,不惜单纯地为了上访而上访,甚至以上访为业。

一些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生效的裁判仍然被上访不止,各级机关对经过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处理过的涉诉信访,仍要求法院复查、再审。

显然,涉诉信访在完全意义上打破了司法的“最后”。

因为当用尽司法救济后,不服裁判的当事方可以轻而易举地寻求到信访途径的入口,从而对司法既判力予以挑战。

甚至当司法程序还在进行之中时,就通过信访渠道向司法施压,以期在司法裁判尚具有弹性和可塑性之时,让自己强烈的信念之烈焰锻铸它。

不得不承认,实务中部分司法裁判确实在当事人屡屡信访后而不得不屈服于威权,甚至赤裸裸地被权力所推翻。

(二)涉诉信访:信访困境的突破口
然而,涉诉信访却恰恰使司法的“正确”与“守信”缺位,从而丧失权威。

一方面,各审级都是事实审与法律审,对事实的感知是任何具备正常智识之人都具有的能力,对此法官并不比常人更高明,相反却可能正因为精研于法律而偏离普通民众的道德立场。

再审法院兼理事实审,无异为裁判结果屈从民意悬置了通道,而信访无疑现实地承载起了该通道的功能。

信访人往往就是在案件事实而非法律适用上,不断重复上访、越级上访。

如果作为裁判前提的事实尚且一再被质疑,则裁判本身就更加欠缺说服力。

如是,程序正义湮灭殆尽,实现实质正义更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涉诉信访不断使终审案件和生效案件被检察机关提起抗诉或由司法机关本身启动再审。

司法终审由句号变成省略号,必然会刺激某种投机心理的膨胀。

只要没有满足其欲求,就会有信访人“执着”追逐省略号的那最后一个点。

而任何新判决的产生,都意味着之前判决的推翻,在中国l其还意味着之前法官裁判的错误。

传统儒家思想重“信”,将其列为“五德”之一。

故而有“言必信、行必果”之说,有“季布一诺”之美谈。

司法也具有内在的人格,然而涉诉信访的泛滥,却不仅使司法“错案”不断,而且令司法裁判言而无信,最终致使司法权威丧失,毫无道德力量。

如此看来,如何处理涉诉信访是维护司法权威、信访困境突围的关键之所在。

无论信访制度革新还是存废,其价值取向都应是基于国家的宪政建设。

在法治国家,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相互制衡,应固守各自价值本位。

既然行政权的首要价值是效率,那么“让上帝的给上帝,让凯撒的给凯撒”,它就不应苛求自身能通过增设行政性程序而解决对正义与否的评判。

既然司法权的首要价值是正义,那么就应当确认司法救济是最后的救济,就应当信赖司法可以承担起作为社会最后防线的重任。

程序正义在根本上要求程序后果具有不可抗拒性,如果司法因信访而丧失终裁权威,那么何谓正义的争论将遥遥无期,因为社会至今还未催生出甚于司法的正义评价体系。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司法必须被信赖,否则信访无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