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政治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导论)【圣才出品】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政治经济学部分)考纲解析(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福利和效率)【圣才出品】
专题三: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福利和效率第一部分考纲要求1.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局部均衡,掌握均衡价格、产量的概念和计算、能理解均衡的变动,能掌握弹性的概念和计算。
2.理解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总剩余的概念,能计算各种剩余和进行相应的分析。
3.掌握帕累托改进和帕累托最优的基本含义,理解完全市场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关系。
4.能运用上述概念和方法分析税收、补贴、关税等实际经济现象对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的影响。
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一、局部均衡的实现1.短期均衡(1)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是所有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其上每一点都表示在相应的价格水平上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的市场需求量。
(2)市场短期供给曲线所有单个厂商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其上每一点都表示在相应的价格水平上可以给厂商带来最大利润的市场供给量。
(3)短期均衡点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短期供给曲线的交点即为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点,相应得到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2.长期均衡市场需求曲线和行业长期供给曲线的交点即为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点。
3.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1)均衡的含义在经济学中,均衡(equilibrium)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市场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2)均衡价格的决定在经济学中,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可以用图3-1来说明。
图3-1 均衡价格的形成①当商品的价格水平为P1时,此时需求量为Q1,供给量为Q2。
这个时候,商品出现了过剩。
如果商品出现过剩,卖方之间必然会产生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即商品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政治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圣才出
专题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第一部分考纲要求1.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优化开放结构;2.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经济关系。
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1.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①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不仅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建立起日益紧密的联系,而且必然使国内的经济同国外的经济也彼此发生广泛、密切的联系。
②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打破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市场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
(3)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①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②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对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③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
(4)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
要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立于主动地位,必须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努力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依据(1)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①国际分工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
国内分工向国际分工的延伸,会促进参与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繁荣。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情分析【圣才出品】
第一篇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情分析一、西南财经大学院校介绍及学姐备考经验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
作为一所区域性财经院校,西南财经大学在南方特别是华南地区很有名气(很多毕业生毕业后去了深圳等华南地区工作),就业情况非常不错。
西南财经大学绝大部分经济学相关专业初试考试科目为“802经济学二”(部分专业初试考试科目为“801经济学一”)。
二、参考书目近年来,西南财经大学不指定考研参考书,但给出了专业课考试大纲。
根据之前年份指定的参考书以及参照历年考研真题,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试科目参考书目为: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平狄克《微观经济学》、曼昆《宏观经济学》、逄锦聚《政治经济学》、刘诗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刘诗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根据考试大纲以及参照历年考研真题,复习过程中,建议严格参照考试大纲进行复习。
为便于考生复习备考,圣才考研网特编写了考试大纲解析:1.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微观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2.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宏观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3.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政治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另外,考试大纲所列的知识点绝大部分可以在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以及逄锦聚《政治经济学》教材中找到,部分知识点可以参见其他教材,如平狄克《微观经济学》、曼昆《宏观经济学》等,如学有余力的话,建议微观部分再看看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三、复习规划安排1.基础复习阶段(1月~9月)(1)前期教材一轮,结合重难点资料和大纲解析复习一轮。
(2)重难点理解记忆,真题练习,真题全部弄明白。
(3)查缺补漏,强化不足,理解记忆参考真题及知识点。
2.强化提高阶段(10月~11月)(1)深入强化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整理重难点。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历年真题及详解(含2004~2013年真题)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历年真题及详解(含2004~2013年真题)2013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政治经济学部分一、辨析题:工人在为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同时,也正以日益扩大的方式使之成为相对过剩人口,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10分)二、简答题1>.产业资本的运动的两个条件: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三种循环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13分)2>.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利润率变动的?(12分)三、论述题1>.如何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之覆盖全体城乡居民。
(20分)2>.党的十八大提出以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看法。
(20分)西方经济学部分四、针对春节火车票一票难求的现象,请你用供求理论分析其中的原理,并据此提出解决的办法。
(10分)五、苹果园附近是养蜂场,以表示苹果产量,以表示蜂蜜产量,果园和蜂场的生产成本分别为,。
已知苹果的价格为3元,蜂蜜的价格为2元。
(1)如果苹果和蜂独立经营,苹果和蜂蜜的产量各为多少?(2)如果果园和蜂场合并起来,产量各为多少?(3)对社会说来,蜂蜜最佳产量是多少?如果它们分开经营,为引导蜂场生产最佳产量,对蜂蜜的价格补贴该为多少?六、垄断厂商生产某一产品,产品的成本函数为,市场反需求函数为。
试求:(1)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和价格,并画图说明。
(2)政府对垄断厂商征收100元的税收后,垄断厂商的产量和价格。
(3)政府对垄断厂商征收从量税2元,垄断厂商的产量和价格。
七、根据曲线的三个区域,说明斜率变化的原因(10分)八、假定某经济存在以下关系消费税收投资政府购买支出货币需求名义货币供给试求:(1)总需求函数:(2)价格水平时的收入和利率(3)假定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试求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九、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影响自然失业率变化的因素有哪些?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自然失业率有上升的趋势。
2002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02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及详解政治经济学部分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怎样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商品之间的关系。
答: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因为如果劳动力不是商品,货币无法购买到劳动力,则即使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也无法使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货币就不能成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是指成为市场交易对象的人的劳动能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①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劳动力,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即劳动力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本人。
②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既没有生产资料,又没有生活资料,他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2)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谋求自身增值的货币。
资本不是一般的商品价值,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为了使货币资本带来剩余价值,这正是资本总公式(G-W-G′)中价值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资本流通公式是:G(货币)-W(商品)-G′(更多货币)。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
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值,即产生了剩余价值。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就是要阐明货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怎样转化为特殊资本的。
①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流通过程中发生的都是等价交换,因此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
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政治经济学部分)考纲解析(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试大纲)【圣才出品
附录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02考试科目名称:经济学二一、考核目标经济学二的考试涵盖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专业课考试内容。
要求考生:1.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掌握和再现学科的有关范畴、原理和规律。
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运用有关理论辨析、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
3.理解和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和方针,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主要范围政治经济学部分(75分)(一)导论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相互关系和现实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和现实意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商品与货币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及其关系,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和意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现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当代劳资关系的特点。
(四)资本积累与再生产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积累的实质、原因和后果;资本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原因,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相对过剩人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相对过剩人口与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失业现象。
(五)资本循环与周转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和意义,生产资本两种划分的区别;固定资本磨损及其成因,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和途径。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政治经济学部分)考纲解析(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圣才出品】
专题五: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第一部分考纲要求1.掌握外部性的含义和表现,理解外部性的效率,掌握外部性的治理方法、理解科斯定理。
2.理解排他性(非排他性)、竞争性(非竞争性)的含义,掌握物品的分类,并能举出实际例子。
3.理解公共物品的概念及产生的问题,理解共有资源概念及产生的问题。
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一、市场失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论证,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然而,在现实经济中,由于众多原因的限制,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即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出现资源配置失当,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即价格调节市场的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是说市场机制造成资源的配置失当。
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都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二、外部性1.外部性的含义及分类(1)外部性的含义外部性(externalities)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外部性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
(2)外部性的分类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正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
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
具体来说,外部影响可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消费的外部经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2.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图形分析)(1)负的外部性图5-1 负的外部性如图5-1所示,在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例如污染时,物品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因此,市场均衡数量Q市场大于最合适数量Q最适,污染量过多。
出现这种无效率是因为市场均衡仅仅反映了生产的私人成本。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政治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专题十二~十五及附录【圣才出品】
专题十二: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一部分考纲要求1.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基本含义和要求,政府进行再分配的原因以及再分配的功能;2.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以及分配制度改革和分配关系的调整,以初次分配促进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3.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功能,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4.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一、国民收入再分配1.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概念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2.国民收入再分配原因(1)社会主义社会除了生产领域外,还有非生产领域,它们所进行的活动虽然不创造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但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却是十分重要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必不可少的。
(2)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既能较高速度地又能平衡协调地发展。
(3)社会上一部分劳动者的劳务收入是通过收取服务报酬的形式,从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得到的个人收入中转移到他们手中的,因而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4)为了应付突发事故和各种自然灾害,需要建立社会后备基金,这也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实现。
(5)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解决劳动者暂时困难,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和残疾者的生活需要等,国家必须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这也主要是借助国民收入再分配实现的。
3.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和作用(1)矫正初次分配中由机会、规则等不平等所导致的收入不平等的功能。
(2)矫正初次分配中由个人能力及生产要素占有差异过大所导致的收入不平等的功能。
(3)促进人们参与初次分配的条件和机会公平的功能。
它可以通过实行累进性质的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予税等来缩小居民在初次分配条件和机会等方面的差距,还可以通过发展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来促进人们初次分配条件和机会的公平。
(4)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它可以通过矫正初次分配不公平来增强人们的公平感,从而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发展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来促进劳动者素质提高和流动性增强;通过增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以及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来促进消费增长,为经济发展创造市场条件。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参考书目及真题分析【圣才出品】
(1)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参考书目及真题分析
一、参考书目
近年来,西南财经大学不指定考研参考书,但给出了专业课考试大纲。
根据之前年份指定的参考书以及参照历年考研真题,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试科目参考书目为: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平狄克《微观经济学》、曼昆《宏观经济学》、逄锦聚《政治经济学》、刘诗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刘诗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根据考试大纲以及参照历年考研真题,复习过程中,建议严格参照考试大纲进行复习。
为便于考生复习备考,圣才考研网特编写了考试大纲解析:1.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微观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
2.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宏观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
3.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政治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
另外,考试大纲所列的知识点绝大部分可以在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以及逄锦聚《政治经济学》教材中找到,部分知识点可以参见其他教材,如平狄克《微观经济学》、曼昆《宏观经济学》等。
二、真题分析
通过研究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历年考研真题,可以发现,该考试科目试卷呈现如下特征:
1.立足基础知识
总体来看,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不难。
考卷注重立足基础知识,考
察考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2.考卷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考卷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需要考生灵活地把课本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尤其还要跟进我国国内外重大的经济事件或政策理论前沿。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政治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专题一~六【圣才出品】
专题一:导论第一部分考纲要求1.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相互关系和现实意义;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和现实意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一、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1.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它体现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生产力的结构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社会制度的属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
如果抽去各种社会生产的特殊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法只是它们的自然的或技术的结合方式。
没有不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也没有不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1)物质资料生产的概念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又称为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劳动过程的三要素①劳动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②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指人们用来把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资料。
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道路、管、桶、瓶和度量衡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③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2007~2010年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07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政治经济学部分一、辨析题(15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就是指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绝对优势。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竞争与垄断的关系。
2.简述财政政策的两种基本模式及其作用机制。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试比较分析超额利润、平均利润和垄断利润的异同及其内在联系。
2.你认为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应怎样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它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何意义?西方经济学部分四、某人想买一辆车,但是预算状况决定了只能考虑旧车市场。
他对旧车市场不了解,于是咨询了几个朋友。
一个说“你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一个说“买最便宜的车”;一个说“买旧车就等于花钱买问题”。
请问你如何分析此问题,并能给这个人提出相应的建议。
(15分)五、某厂商的需求曲线为P=25-Q,总成本函数TC=20+5Q。
试求:(1)假设厂商是垄断者,求其利润最大化时的利润、产量和价格。
(2)假设厂商遵从完全竞争法则,那么厂商的利润、产量及价格又如何?(3)比较(1)与(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15分)六、某消费者原来每月煤气开支为10元。
现在煤气的价格上涨了100%,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政府给予该消费者10元作为补贴,画图分析说明该消费者效用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15分)七、持久收入—生命周期假定认为收入的时间模式对消费并不重要,请据此简要说明暂时性减税对消费行为是否具有显著影响。
(15分)八、利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什么样的通货膨胀能够降低失业率。
(15分)2007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及详解政治经济学部分一、辨析题(15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就是指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绝对优势。
答:该说法是错误的。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也不意味着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越好。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政治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圣才出品
专题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部分考纲要求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有制与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2.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3.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形式。
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的规定性(1)从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2)从发育程度和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部分,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的依据(1)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
(2)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所决定。
(3)由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性、差异性、多层次性所决定的。
(4)由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性质决定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主要矛盾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
落后的社会生产,一是特指我国社会生产力还不很发达,还没有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人民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的状况;二是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而言,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这就决定了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政治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专题十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第一部分考纲要求1.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体制转变的关系;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联系和区别;4.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现机制,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5.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一、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1.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生产要素的投入主要包括劳动力要素的投入、资本要素的投入和自然资源要素的投入。
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会推动经济增长。
2.要素生产率要素生产率即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是指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
影响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投资的增长资本积累或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双重作用,它不仅可以使生产要素投入增加,还可以使要素生产率提高。
这是因为,大量投资可以使工厂添置更先进的机器设备,可以提高每个工人的技术装备水平,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2)劳动者的素质和人力资本一个社会或国家的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标志着劳动者的素质,包括劳动者的营养和健康、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管理人员的管理才能、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等。
而这些构成了现代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的概念。
一般说来,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
教育和医疗保健是两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形成方式。
如果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多,素质较高,其劳动生产率就会较高。
这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能够创造较高的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劳动者是经济增长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掌握了一定劳动技能的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因素。
(3)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或地区向生产率高的部门或地区转移就能够提高产出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如果能适时调整结构,推动资源从衰退产业向兴旺的产业转移,就能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经济增长。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微观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圣才出品】
专题一:消费者行为第一部分考纲要求1.掌握效用最大化的模型,理解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和原则,推导价格提供曲线,推导需求函数和曲线。
2.理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能计算和画出正常品和吉芬商品希克斯分解。
3.应用:能解释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能理解税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一、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法1.效用概念的演进微观经济学上有关消费者行为的理论主要是着重于效用理论的分析,一般可分为早期的基数效用(cardinal utility)及现代的序数效用(ordinal utility)分析,前者认为效用是可以用基数数字如1、2、3…来测量人们消费商品或劳务所获取的主观上的满足程度,而后者则认为效用是无法以数字来测量的,只能根据满足程度的大小按顺序排列。
2.边际效用的含义基数效用论者把效用区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其中,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如总效用函数为:TU=f(Q);则相应的边际效用为:MU=dTU(Q)/dQ,也就是对效用函数求一阶偏导。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用数学语言表示为:总效用函数为增函数,即:∂U(x)/∂x>0;边际效用函数为递减函数,即:∂2U(x)/∂x2<0。
(2)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①因为生理或心理的原因,人的欲望虽然多种多样,永无止境,但生理等因素的限制,就每个具体的欲望满足来说则是有限的。
最初欲望最大,因而消费每一单位商品时得到的满足也最大,随着商品消费的增加,欲望也随之减少,从而感觉上的满足程度递减,以致当要满足的欲望消失时还增加消费的话,反而会引起讨厌的感觉。
②设想物品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并且各种用途的重要程度不同,人们总会把它先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也就是效用最大的地方,然后才是次要的用途,故后一单位的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或提供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政治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与经济全球化)【圣才
专题八: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与经济全球化第一部分考纲要求1.垄断的形成,垄断组织,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原因与性质;3.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动因,经济全球化性质的二重性。
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垄断的形成(1)垄断的含义垄断是指把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大部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极少数大企业,为了规定垄断价格、控制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达成协议而实现同盟和联合。
(2)垄断的形成①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完成于20世纪初。
②垄断是从生产集中产生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直存在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趋势。
这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不断涌现出各种大型的高效率的机器设备。
这既为大生产提供了可能,也对大生产提出了要求。
另一方面,为了追逐利润,自由竞争也在迫使资本家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规模效益,以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竞争的一般趋势总是大企业战胜小企业,大资本吞食或控制小资本。
因此,伴随着生产扩大而来的必然是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
资本主义生产扩大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生产不断集中的过程。
而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3)垄断的条件和必要性①当一个部门的生产和资本已经高度集中时,就会使竞争遇到严重的困难和阻碍。
这时,不但这些部门原有的许多中小企业已很难与少数大企业进行竞争,从而不得不处于受支配的地位,而且还会使新的企业很难建立和挤入这些部门。
②由于企业规模空前扩大,除了使竞争更加困难之外,还增大了竞争的破坏性和危险性。
少数大企业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会达成一定的协议来共同瓜分市场和原料来源。
③由于大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一般都大大高于中小企业,再加上攫取更大利润的动机,使这些企业决不会满足于资本的平均利润和一般的超额利润。
802经济学二
《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硕士招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命题学院:经济学院考试科目代码: 802 考试科目名称:经济学(二)一、考核目标经济学(二)的考试涵盖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专业课考试内容,要求考生:1.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原理和规律。
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运用有关理论辨析、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
3.理解和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和方针,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主要范围政治经济学部分:(75分)(一)导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经济规律。
(二)商品与货币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及其关系,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现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工资的本质。
(四)资本积累与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原因,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五)资本循环与周转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生产资本两种划分的区别;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和途径。
(六)社会总资本在生产与经济危机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条件。
2003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03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及详解一、辨析题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15分)答: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原因如下:(1)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个不同概念。
商品经济是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通过市场实现劳动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针对人类社会经济形态而言,是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相对应的概念。
商品经济的特点是:①商品必须有用。
②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一般需要劳动产品。
③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的新产品。
④商品必须经过交换才能满足他人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针对资源配置而言,是与计划经济相关的概念。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态,而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
(2)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又是相互联系的。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则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式,它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集中体现在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等范畴上。
就市场机制而言,商品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工资、利率、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运行的,而市场经济的涵义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两者有着共同的机制。
就市场体系来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范围必然扩大,逐步形成一个包含资金、技术、劳务、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完整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的形成,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表现,二者有着共同的内在要求。
二、简答题(共95分)1.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0分)答:(1)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效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一般人类劳动可以形成价值,但它本身并不代表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关系下,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
2006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06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及详解政治经济学部分一、辨析题(15分)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
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原因如下:(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与劳动者身体之内并在劳动过程中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在任何社会里,人的这种劳动能力都是存在的,都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但劳动力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劳动力的所有者有着完全的人身自由。
这样他才能够像任何商品所有者那样,自由地出卖劳动力商品,并且在买卖中仅仅让渡这种商品的使用权,而保留着它的所有权,否则就是卖身为奴了。
②劳动力所有者除了劳动力商品以外,一无所有,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现存的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因此,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现象便可出现。
(2)人类社会的历史证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小商品生产者日益两级分化,最终沦落为无产者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劳动力商品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劳动力商品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存在,这主要是由于: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为劳动力的自由支配和流动创造了条件;②在公有制经济的具体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况。
因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并不能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及意义。
答:(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实现的。
这种转移,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部门间的企业竞争是资本寻求更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其表现形式则是资本从发展缓慢、利润率较低的部门向成长性强、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前冲刺最后三套卷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前冲刺最后三套卷及详解(二)政治经济学部分一、辨析题在生产力三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也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
(10分)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种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进行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二、简答题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什么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13分)答:(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
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
(2)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增加剩余价值的方式不外乎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由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受生理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呈不断下降趋势,因而,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方式就成了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导论
第一部分考纲要求
1.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相互关系和现实意义;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和现实意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
一、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它体现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生产力的结构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生产力的性质
生产力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社会制度的属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
如果抽去各种社会生产的特殊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法只是它们的自然的或技术的结合方式。
没有不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也没有不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
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
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1)物质资料生产的概念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又称为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劳动过程的三要素
①劳动
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②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指人们用来把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资料。
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道路、管、桶、瓶和度量衡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③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在劳动对象中,一类是没有经过人们劳动加工的自然生成物,如采伐中的原始森林里的树木、开采中的地下矿藏等等;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产品,如棉花、钢铁等等,这种经人们加工过的劳动对象称为原材料。
(3)生产资料的概念
生产资料是指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具体包括土地、森林、矿藏、机器、厂房、原材料等。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Ⅰ卷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
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
但是,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具有反作用。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要联系相关的领域来研究生产关系。
1.要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它的变化和发展也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
②在一定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关系是变化和发展的,这种变化和发展同样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的。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新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新的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上,新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关系。
这种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都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能更大地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劳动技能,能
更好地推动新的生产工具的制造、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更合理地利用劳动对象,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②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力发展到某种生产关系所可能容纳的最高限度时,这种生产关系就过时了。
这种过时的、旧的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生产关系不可能决定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改变及其能动的反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没有生产也就没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人们之间结成的这种相互关系,必须与人们的劳动技能和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们的相互结合的形式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要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建立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为它服务;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起保护、巩固的作用,促进其发展;当经
济基础已发生变化,原来的上层建筑不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经济基础时,它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甚至还会动员一切力量来破坏经济基础的变革。
不过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会摧毁旧的上层建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
3.要联系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来研究生产关系
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与消费是统一的。
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②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2)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商品生产对应商品交换,非商品生产对应非商品交换;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是由生产过程中分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
②交换决定生产,表现在:在生产进行之前,首先要进行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交换,否则生产无法进行;在生产出某种产品后,需要进行产品交换或商品交换;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需求的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3)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有两种分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