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要考点(十二)
2016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要考点(十)
2016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要考点(十)【想象与表象的概述】一、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如人们读白居易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头脑中浮现出祖国江南秀丽景色的形象。
1.想象的种类(1)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2)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3)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2.想象的功能(1)预见功能。
想象的预见功能是指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活动进行的方向。
(2)补充功能。
借助想象可以弥补人们认识活动的时空局限,超越个体狭隘的经验范围,获得更多的知识。
(3)替代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可以借助想象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满足。
3.想象的加工方式(1)黏合。
它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如神话中的孙悟空形象。
(2)夸张。
它是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对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使其增大、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浓等。
如运用夸张方式创造出千手观音的形象。
(3)拟人化。
它是指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称为拟人化。
例如,“雷公”“电母”等许多形象。
(4)典型化。
它是指根据一类事物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4.中小学生想象的发展(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完成作业,需须开展有意识、有目的的想象活动。
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加,学习经历的增长,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3.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5.学校文化的分类。
学校文化可以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又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以及理想成分四个要素。
6.学校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规范功能。
7.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影响着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人口的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人口的结构和迁移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2016年河南特岗招聘《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要考点(二)
2016年河南特岗招聘《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要考点(二)【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1.注意广度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知觉对象愈相似,排列愈集中或有规则,注意广度也就愈大;反之,注意广度则愈小。
2.注意广度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阅读同一篇文章,担任编辑任务的人与从事校对工作的人,注意广度就不一样。
前者较大,后者较小。
3.注意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经验愈多,知识愈广,就愈善于组织所感知的对象,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来感知。
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1.注意对象的特点。
维持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事物的复杂和变化程度,简单而无变化的对象,注意集中的时间就很短。
一般而言,任何人的注意都不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
2.有无坚定目的。
注意的集中和稳定主要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目的。
当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把注意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可以保持相当的稳定性。
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如果允许在10~20分钟的集中注意之后,松弛几秒钟,那么注意的稳定性就可保持数小时之久。
3.个人的主观状态。
一个意志坚强,善于控制自己又能同各种干扰作斗争的人,注意就比较稳定;一个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心情愉快的人,注意就能持久。
要使注意挣久地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是很困难的。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的。
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至12秒。
这种现象在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但只要我们的注意没有离开当前的对象,注意起伏就不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面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题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学发展的含义(一)、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岁)学前阶段4、童年期(6-12岁)小学阶段,相对平稳5、少年期(12-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6、青年期(15-25岁)高中阶段,身心逐步成熟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儿童期(童年期,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主要有如下特点: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其逻辑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判道德行为3、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的依从性或者同调倾向;4、在个性发展方面,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价自我。
(二)、少年期特点1、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过渡(最显著特征)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三)、青年初期1、智力发展显著(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并从一般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的利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2、自我意识增强3、性意识发展三、中小学生心里发展的教育意义(阐述见教材)(一)、学习准备(二)、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
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一个时期。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育一、小学生认知的一般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对时间的延缓反应困难、对事物清晰、本质、精确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在记忆上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由具体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2016河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重点背诵知识汇总
2016河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重点背诵知识汇总1.知识的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接受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2.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先行组织者:是指为了促进有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引导性的知识,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所以,称之为先行组织者。
4.基本技能:指运用所获得的基础知识去完成某种动作或智力活动的基本行为方式。
5.负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6.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护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而展开的内部动力。
7.概念:是用某种符号来标志的具有共同关键属性的一类事物或其特性的观念。
8.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
9.纵向迁移: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10.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1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12.意义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
13.非特殊成分的迁移(特殊迁移):是指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14.学习策略: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用以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系列活动。
15.元认知: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评价及其对认知过程的调控。
16.形象联想:即把头脑中的栩栩如生而又奇特的形象与眼前要记忆的内容联系起来。
17.强化:即能够提高操作性反应的概率的各种手段、措施。
18.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特岗教育心理学(重点)
特岗教育心理学部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实验法;(2)观察法;(3)调查法;(4)个案法;(5)测验法;(6)教育经验总结法;(7)产品分析法;等等。
2、有的老教师认为自己没有学过教育心理学,上课同样上得很好,所以学不学教育心理学都没有关系。
请就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原因如下:(1)有些老教师从未学过教育心理学,却可以做好教学工作,是他们在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摸索的结果。
老教师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轻松应对。
但是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和反思的过程,耗费时间长,见效慢,如果所有教师都用这种方法来开展工作,将会对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2)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发挥极大的作用。
作为一门科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此外,教育心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不是普通心理学原理的简单应用,也不是与教育有关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简单组合,它的研究成果能为科学地进行教与学提供指导,促进学校教育实践。
(3)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4)教师如果学了教育心理学,就会大大缩短自我摸索的过程,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学习相应的理论,将有助于解决怎样教与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
简而言之,学习这门课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5)对于那些以前没有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来说,本身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可以弥补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缺乏。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点知识归纳
第二章中学生的身心特征第一节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一)胚胎发育过程1.胚种阶段(0~2周)2.胚胎阶段(3~8周)3.胚儿阶段(9~38周)4.产前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胎儿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育年龄。
(2)孕期营养。
(3)胎教。
(4)母亲的情绪。
(二)人的身体发育的特点1.神经系统,画图P25画植物性神经系统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部分,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放大,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弱,唾液分泌减少。
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增进胃肠的活动,促进消化腺的分泌,瞳孔缩小,心跳减缓。
当机体处于松弛状态时,副交感神经起主要作用。
2.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等组成。
(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脑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一种内分泌腺,分泌一下三种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泌乳激素。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的就是大脑皮层所完成的条件发射活动。
1.脑器官的认识希腊医生盖伦最先把心灵的器官置于脑内。
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泥丸之宫,神灵所集”。
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脑学说的发展阶段:①(发展阶段)定位说;②整体说;③机能系统说;④模块说。
2.脑的结构3.反射和反射弧(1)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
(2)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反射活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形式。
反射一般可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发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
膝跳、眨眼、吮吸、排尿等(给例子找归属)。
条件发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4)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2016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要考点(七)
2016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要考点(七)【记忆概述】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它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绪情感、做过的活动及动作等都可能在头脑中留下痕迹,以后还会再认或回忆出来,这就是记忆现象。
二、记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但仅仅以这种记忆品质来评定人的记忆品质的好坏是不全面的,有人记得快,忘得也快。
提高记忆的敏捷性,首先,要明确识记的目的;其次要集中注意。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加强记忆的持久性,首先是要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记忆的这种品质极为重要,如果缺乏记忆的准确性,那么记忆的其他品质也就没有了价值。
培养记忆的准确性,首先,需须进行认真的识记;其次,在复习时要把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后,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的增补臆测区别开来。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记忆的这一品质,是上述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而上述三种品质,只有与记忆的准备性结合起来才有价值。
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地从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
三、记忆的分类1.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2.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特岗教招《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速记12
特岗教招《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速记12 2016年海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近期举行笔试,在这几天海南教师考试网会给大家分享特岗备考技巧以及考试必考知识点,有需要的可以参考下。
1.什么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2.什么是教科书?其作用有哪些?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
3.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1)整体把握教科书; (2)重点设计教科书; (3)充分利用教科书; (4)及时引进新知识;(5)适当补充乡土材料;(6)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4.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课程资源含义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狭义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
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条件性课程资源)。
区别:前者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来源;后者是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和环境等,因而这类要素也叫条件性课程资源。
5.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和方法?(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
6.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他本身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016河南特岗教师考试内容心理学重点知识
2016河南特岗教师考试内容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单选)
第二章:认知过程
1. 知觉的选择性(单选)
2. 注意的品质(单选)
3. 过度学习(单选)
4.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单选)
5. 心理定势(判断)
6. 创造性思维(单选)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
1. 情绪的基本分类(判断)
2. 挫折(单选)
3. 情绪的功能(单选)
4. 意志品质(果断性、自制性、自觉性、坚持性)(单选)
第四章:个性心理学
1.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单选)
2.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论述)
3.促进能力的发展(论述)
4.气质(判断)
5.自我意识的结构(单选)
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为
本章节的考点计较少,可熟悉了解。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第二章】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第二章】(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第二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章重点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章重点知识点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识一、教育与学校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从促使个体心理发展入手。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景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影响: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
㈠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指个体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
㈡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现代教育的两条基本发展趋势:①终身教育;②自我教育三、教学与课:㈠什么是教学:指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㈡什么是课: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育目的。
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
㈢有效教学的指标:①清楚而明确的组织教材;②清晰的阐述学习目标;③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④学生从事创建性的活动;⑤师生均有方向感;⑥有令人愉快的气氛;⑦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⑧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⑨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第二节学生和教师一、学生群体心理特征:㈠学生及学生群体:1.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学生班集体具有①育人的目的性;②组织的指令性;③成员发展的相近性;④活动的整体性和独立性相结合;⑤伙伴关系的平等性;⑥教师的影响性。
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过程:组建、形核、形成、发展。
2 .非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既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批准,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①非正式学生群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因素、类似性因素、需要的互补性、仪表;②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类型:正面型、消极型、中间型、破坏型;③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情感的依赖性、有较突出的领袖人。
㈡怎样了解非正式学生群体: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①填写调查表(问卷);②根据调查结果制出矩阵表;③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2016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要考点(五)
2016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要考点(五)
【知觉】
一、知觉的概述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例如,某物体绿中透红,表皮光滑,有清香的水果气味,吃起来酸甜,于是人脑便把这些属性综合起来,知道它是“苹果”。
这便是知觉。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1)联系。
一方面,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另一方面,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2)区别。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
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二、知觉的种类
根据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在时间知觉中,听、视、触等感官都参加,并起不同的作用。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运动对象的速度。
物体运动太慢,或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距离太小,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
2016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要考点(十三)
2016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要考点(十三)【思维】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2.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例如,医生通过号脉诊断疾病。
(2)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一切科学的概念、定理和定律、法则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映,是思维概括的结果。
3.思维的类型(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直觉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
它往往是人们在边做边想时发生的,具有直观实践性的特点,离开了感知活动或动作,思维就不能进行。
两三岁前的幼儿就有初级的动作思维,他们只能在动作中思考。
如他们能边摆弄手指边数数,边摆凳子当火车开、边摆积木盖房子等。
他们所思考的只是当时直接感知到并正在操作的物体,感知和动作中断,思维也就停止。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
表象是思维的材料,思维过程往往表现为对表象的概括、加工和操作。
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儿童在发展语言之前就是依赖表象进行思维的,如他们能够通过对各种不同年龄的人的形象特征的概括,区分“叔叔”“阿姨”“爷爷”等。
抽象逻辑思维也叫词语逻辑思维,它是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
语言符号所体现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命题等都是这种思维的主要材料。
因此,只是当有了语言时才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具有抽象性、程序性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不直接依赖所感知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它能超越生活经验的局限,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和规律,逐步推导,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的结论的思维。
2016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要考点(六)
2016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要考点(六)【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1.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
例如,观察标本、演示实验等。
实物直观富于真实性,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实物直观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它往往不易突出事物的本质因素。
在实际事物中,本质因素与非本质因素往往结合在一起,而且非本质因素一般表现得比较强烈。
二是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无法提供某些重要的感性材料,如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化学反应的过程、原子的结构等都难于通过实物直接观察。
2.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言语直观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感性材料来源更丰富,是教学中大量采用的直观方式。
此外,由于表象具有概括性,这就有利于向抽象概括过渡。
它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有独特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由言语唤起的表象不如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所获得的映象完整、稳定、鲜明和正确,故应将三者相结合使用。
3.模像直观模像直观指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如图片、图表、幻灯、电影、录像、电视等),形成感知表象。
模型、图像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化、抽象或夸张。
它通过这些人为的手段消除或减弱实物直观的缺点。
在图像直观中,可以通过着色、放大、变静为动等手段突出所需要概括的本质因素。
例如,用动画形式表现植物生长、原子与电子结构等。
二、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言语与实物、模像直观结合有三种方式:(1)言语在前,形象在后,主要起动员与提示的作用;(2)言语与形象交叉或同时进行,言语主要起引导观察、补充说明重点与难点的作用;(3)言语在形象的后面,主要起总结概括或强化的作用。
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模像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其中,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三个过程。
3.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
德国教育与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4.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5.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6.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0年代初,廖世承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并于192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名称层次特点原则本我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快乐原则自我人格结构的中间层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
现实原则超我人格结构的最高层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
道德原则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口腔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13岁以后)。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阶段年龄范围主要矛盾品质婴儿期0-2岁信任感与不信任感希望儿童早期2-4岁自主感与羞怯或怀疑感意志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主动感与内疚感目的学龄期7-12岁勤奋感与自卑感能力青年期12-18岁同一感与同一感混乱忠诚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与孤独感爱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与停滞感关心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岁到死亡完善感与失望感智慧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2016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要考点(十二)
2016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要考点(十二)【言语】一、言语和语言的概念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
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词。
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所以,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语言虽不同于与言语,但两者又有密切的关系。
言语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离开语言这种工具,人们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意见,也就无法进行交际活动。
语言也离不开言语,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需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其交际工具作用,一旦某种语言不再被人们用来进行交际,它终究要从社会上消失掉。
总之,语言和言语是密切联系的但又是有区别的。
二、言语的种类言语通常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类。
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其中,口头言语又分为对话言语和独自言语。
1.对话言语。
对话言语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言语活动,如聊天、座谈等。
对话言语是一种直接交际言语,具有情境性、反应性和简略性。
2.独自言语。
独自言语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
它表现为报告、讲演等。
它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一种展开性的、有准备的、有计划的言语活动。
3.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指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借助阅读来接受别人言语的影响。
它具有言语的随意性、展开性和计划性等特点。
4.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
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隐蔽性和简略性。
三、中小学生言语的发展1.中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据研究,6岁儿童已经掌握了2500~3500个口头词汇,这些词汇能够保证儿童正常进行交际。
入学后,小学生的口头言语水平得到迅速发展。
一年级新生以对话言语占主导地位,二、三年级学生的独自言语发展起来,四、五年级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初步完善,并合乎一定的语法规则。
2016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要考点(四)
2016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要考点(四)【感觉的种类】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需要条件。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感觉分为不同的种类。
如根据刺激的来源,可以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可以将各种感觉分为物理的和化学的两种;从距离和非距离的角度,又可将感觉分为距离感觉和非距离感觉;临床上把感觉分为特殊感觉、体表感觉、深度感觉和内脏感觉四大类。
比较常见的感觉分类,是从感觉器官的角度来划分,即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主要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五大类;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1.视觉视觉是由外界物体所发生的或反射出的光波作用于视分析器而引起的感觉。
眼睛的视网膜是视觉的感觉器官。
光线通过眼球达到网膜上的神经细胞,转化为神经兴奋并产生冲动,经过传人神经至大脑视觉相应区的枕叶,就产生了视觉。
视敏度,也称视力,是指视觉系统分辨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2.听觉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内耳耳蜗是听觉的感觉器官。
耳分外耳、中耳、内耳,外部波首先作用于外耳,外耳的耳廓和外耳道起聚集声波的作用,声波经过鼓膜进人中耳。
中耳有三块听骨起传导作用,声波经听骨传人内耳。
内耳耳蜗中的科蒂氏器上的感觉纤维,把声波转化为神经冲动,经过传人神经传至大脑皮质颞叶的听觉中枢,便产生音高、音强和音色等感觉。
3.嗅觉嗅觉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
嗅觉是由散布在空气中有气味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黏膜中的嗅觉细胞引起的。
当嗅觉细胞兴奋后,并由传人神经传达到大脑皮质的嗅觉中枢,就产生了嗅觉。
4.味觉味觉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
它是由溶解在水中或唾液中的有味的物质引起的。
2016年河南特岗招聘《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要考点
2016年河南特岗招聘《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要考点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与特点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它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是人们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和做出更有准备反映的保证,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2.注意的特点
(1)指向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
(2)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
2.保持功能,即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
3.调节和监督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人在注意某个对象时,常常伴随特定的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人在注意状态下,感觉器官一般是朝向注意对象的,如“侧耳倾听”,这种现象是适应性运动;当人们集中注意时,就会高度关注当前的活动对象,一些无关动作或起干扰作用的动作就会相应减少甚至停止;呼吸运动也会发生相应的的变化,如人在紧张注意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情况,即所谓的“屏息”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迎来到河南特岗教师考试网,中公河南特岗教师考试网是河南教师门户网站,提供历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河南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言语】
一、言语和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
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词。
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所以,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语言虽不同于与言语,但两者又有密切的关系。
言语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离开语言这种工具,人们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意见,也就无法进行交际活动。
语言也离不开言语,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需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其交际工具作用,一旦某种语言不再被人们用来进行交际,它终究要从社会上消失掉。
总之,语言和言语是密切联系的但又是有区别的。
二、言语的种类
言语通常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类。
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其中,口头言语又分为对话言语和独自言语。
1.对话言语。
对话言语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言语活动,如聊天、座谈等。
对话言语是一种直接交际言语,具有情境性、反应性和简略性。
2.独自言语。
独自言语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
它表现为报告、讲演等。
它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一种展开性的、有准备的、有计划的言语活动。
3.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指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借助阅读来接受别人言语的影响。
它具有言语的随意性、展开性和计划性等特点。
4.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
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隐蔽性和简略性。
三、中小学生言语的发展
1.中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
据研究,6岁儿童已经掌握了2500~3500个口头词汇,这些词汇能够保证儿童正常进行交际。
入学后,小学生的口头言语水平得到迅速发展。
一年级新生以对话言语占主导地位,二、三年级学生的独自言语发展起来,四、五年级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初步完善,并合乎一定
的语法规则。
进入初、高中之后,口头言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口头言语能力更强,能够清晰、准确地对事物进行表达,除此以外,言语表达的幽默感、流畅性、美感等也得到发展
2.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大量研究发现,识字是阅读的前提,理解是阅读的基础;小学生的阅读发展不平衡,个体差异很大,女生优于男生。
小学三年级学生已学会默读,至五年级达到高峰。
中学阶段学生阅读能力持续得到提高,随着阅读数量的增多,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进一步提高。
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多,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逐步提升,逐渐获得了对困难材料和具有隐喻意义的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3.中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研究表明,独立写作能力在小学中年级以后才能达到。
经过小学阶段的练习,中学阶段学生开始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
写作能力的个体差异很大。
它以个体的阅读和表达能力为基础。
4.中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
个体内部语言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一是出声思维时期,二是过渡时期,三是无声思维时期。
刚入学的小学生处于出声思维的阶段。
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在演算时无声语言逐渐开始占主导地位,但是阅读或演算存在困难时,仍会用有声语言来“帮忙”,即使高年级学生也是如此。
进入初中后,学生的内部言语进一步发展。
这个发展过程将持续终生。
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的要求,有人认为应该是“既要把握原文的本意,又要得出独特的见解”。
一般认为有效的阅读应该达到以下目标:认识和筛选信息;对抽象的道理加以具体说明,或对具体的材料加以抽象和概括;把阅读所获信息加以组合、调整,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作出扩展,对作品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判断。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性;
2.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
3.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4.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