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座垫板加强筋模设计
加强筋设计
PC
一般的肋骨厚度是取决於塑料流程和壁厚。若很多肋骨应用於补强作用,薄的肋骨是比厚的要好。PC肋骨的设计可叁考下图PS的肋骨设计要点。
PS
肋骨的厚度不应超过其相接壁厚的50%。经验告诉我们违反以上的指引在表面上会出现光泽不一现象。
PS置於中位的肋骨设计要点 PS置於边位的肋骨设计要点
ABS加强筋的设计要点
PA
单独的肋骨高度不应是肋骨底部厚度的三倍或以上。在任何一条肋骨的後面,都应该设置一些小肋骨或凹槽,因肋骨在冷却时会在背面造成凹痕,用那些肋骨和凹槽可以作装饰用途而消除缩水的缺陷。
PBT
厚的肋骨尽量避免以免产生气泡,缩水纹和应力集中。方式的考虑是会限制了肋骨尺寸。在壁厚於3.2mm (1/8 in) 以下肋骨厚度不应超过壁厚的60%。在壁厚超过3.2mm的肋骨不应超过40%。肋骨高度应不超过骨厚的3倍。肋骨与胶壁两边的地方以一个0.5mm(0.02 in) 的R来相连接,使塑料流动畅顺和减低内应力。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加强筋篇2008-11-24 14:39基本设计守则
加பைடு நூலகம்筋在塑胶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份。加强筋有效地如『工』字铁般增加产品的刚性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产品切面面积,但没有如『工』字铁般出现倒扣难於成型的形状问题,对一些经常受到压力、扭力、弯曲的塑胶产品尤其适用。此外,加强筋更可充当内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帮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节部份很大的作用。
以下是加强筋被置於塑胶部件边缘的地方可以帮助塑料流入边缘的空间。
置於塑胶部件边缘地方的加强筋
不同材料的设计要点
ABS
减少在主要的部件表面上出现缩水情形,肋骨的厚度应不可是相交的胶料厚度的50%以上,在一些非决定性的表面肋骨厚度可最多到70% 。在薄胶料结构性发泡塑胶部件,肋骨可达相交面料厚的80%。 厚胶料肋骨可达100%。肋骨的高度不应高於胶料厚的三倍。当超过两条肋骨的时侯,肋骨之间的距离应不小於胶料厚度的两倍。肋骨的出模角应介乎单边至以便於脱模容易。
塑胶的结构设计:加强筋篇(上)
塑胶的结构设计:加强筋篇(上)一、加强筋的含义:加强筋:又称加强肋、肋骨,模具行业上俗称骨位,是产品(特别是塑胶制品)用来提高制品整体或局部刚度(强度)上的一种功能结构。
二、加强筋的作用:1、加强作用:这是加强筋的核心作用,主要是增加塑胶制品的刚度,减少塑胶制品变形的程度;同时也可以增加某些结构的强度,如螺丝柱。
2、导流作用:加强筋可充当内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帮助塑脂流入制品的支节部分起到很大的作用。
3、辅助作用:在与其他零件装配时,提供导向、定位、支撑等作用。
三、加强筋的设计:一提到加强筋,相信各位从事机械结构设计行业的攻城狮们都或多或少了解,从外形上看,它比其他大部分功能结构要简单得多,同时,由于加强筋很多时候一般不直接参与装配设计,很多攻城狮们对于加强筋的设计都比较随意,顶多只是遵循以下几点被业界公认的行业经验。
•提高塑胶件的刚度,应该通过添加加强筋的方式而不是单纯增加壁厚;••加强筋的厚度不宜太厚,否则塑胶件表面会产生凹陷(缩水)等缺陷;••加强筋的高度不宜太高,太高容易因困气而引起短射;•以上几点经验都说得没错,但是即使了解了,也不确保能设计出合适的结构,加强筋是一种让攻城狮们又爱又恨的功能结构,爱它的地方在于它能明显增强塑胶件的刚度,恨它的地方在于同时它会引起塑胶件表面的产生凹陷(缩水)等外观不良缺陷,凹陷一定会存在,只不过可以通过合理设计使得产生的凹陷肉眼分辨不出来。
那怎么设计加强筋呢,或者设计加强筋时需要考虑些什么呢?加强筋设计的原则:•基于刚度原则••基于外观质量原则•基于加工工艺原则•01基于刚度原则上文已经提到,加强筋起到加强、导流、辅助等作用,导流、辅助作用很好理解,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下面主要介绍的是加强筋是怎么对塑胶件的刚度起到加强作用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叫做刚度,同时不要与强度混淆。
刚度:是指材料或结构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它是材料或结构弹性变形难易程度的表征。
2加强筋设计原则讲解
e= 0,6 0.7af=h = 0*6 ~ 0.75ac = 26 ~ 3矶若須要更高瘵度 則加上額外的助)d =最少3a严0・2刊(轉角半密 2軍遶最少a 割期_L加强筋增强塑胶件强度的方法以下是加强筋被置於塑胶部件边缘的地方可以帮助塑料流入边缘的空间。
J护壁淳 b= aQ置於塑胶部件边缘地方的加强筋 不同材料的设计要点 ABS减少在主要的部件表面上出现缩水情形,肋骨的厚度应不可是相交的胶料厚度的 50%以上,在一些非决定性的表面肋骨厚度可最多到70%。
在薄胶料结构性发泡塑胶部件,肋骨可达相交面料厚的 80%。
厚胶料肋骨可达100%。
肋骨的高度不 应高於胶料厚的三倍。
当超过两条肋骨的时侯,肋骨之间的距离应不小於胶料厚 度的两倍。
肋骨的出模角应介乎单边至以便於脱模容易。
T-壁厚 C -加強筋高度 A ■抑強筋底,厚度 R-0.25T-0.60T C 3(最大)最大)ABS 加强筋的设计要点 PA单独的肋骨高度不应是肋骨底部厚度的三倍或以上。
在任何一条肋骨的後面,都 应该设置一些小肋骨或凹槽,因肋骨在冷却时会在背面造成凹痕,用那些肋骨和 凹槽可以作装饰用途而消除缩水的缺陷。
用小肋骨放於背面 遮蓋缺陷PS 置於中位的肋骨设计要点匚2・5班最小)0.2珀(園角) 1肿軍邊最小之脫模角b = 0.5^).75ac =迢最多)1\)4R = 0.03,J -0.06 t= OJSlj T<1/8B t = 0.4T,T>l/8,JPS置於边位的肋骨设计要点PSU肋骨是可以增强了产品的撞击强度和利用最经济的成本达致有效的结果。
不良的设计是会使表面有收缩痕和非期望的撞击强度。
结构设计中加强筋的设计有何讲究
那么,结构设计中加强筋的设计有没有讲究?其实对于小型产品来说,真没什么讲究,只要你的胶厚符合成型要求即可,对于筋位的排布,模具加工,进胶走向,并没太大要求,都是随部分结构功能要求增加而增加?问:什么是结构功能要求?答:比如,面底壳中间有主板,需要做筋位顶住主板,这个就是功能性结构要求。
而对于大型产品,加强筋的设计是有讲究的,合理分布加强筋,对于产品的强度,外观,都是有所有帮助的。
当然你随便拉几条加强筋,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并不是说这种设计无效的。
但是,能在设计阶段将产品结构设计优化到最佳状态,将问题在结构设计阶段就规避掉,做出最优的设计方案,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结构设计师应有的价值。
【一】塑胶件加强筋结构设计要求1,加强筋的设计用途?加强筋主要用于加强产品的壳体强度,增加刚性,防止产品变形扭曲,而且不会因为增加了刚性而导致产品外观表面缩水等不良问题,是降低产品单价成本,增加产品强度的最佳方式。
2,加强筋的强度如何计算?按照平面状的塑胶产品截面来计算,每增加10%的壁厚,产品的平面刚性就会增加33%左右,对于一个简单的塑胶面,厚度增加25%,就可以使壳体的刚度增加一倍。
依次类推。
3,加强筋如何排布?目前加强筋外形大部分以条形,井形居多,也有部分爻形,扇形,圆形,或者综合性的井形+圆形+爻形等。
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条形?答:壳体上可以设计加强筋的面积小,且无需承受高强度的负重,只需增加单个壳子的强度即可,因为,加强筋做的太密会影响模具强度,而且出模容易粘后模。
那么条形加强筋的间距一般在多少最佳?按照模具钢料强度来定,极限模具钢料最薄壁厚在0.6mm以上,高度不超过2mm,不计算模具尖角。
在规则的结构形态中大部分模具采用线切割做加工的,那么能要想保证很好的强度,就需要将模具壁厚设计在4mm以上,筋位高度不超过8mm,后续每增加1mm,模具壁厚则增加1-1.2倍。
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井形或者爻形?答:壳体上可以设计加强筋的面积大,且需要承受高强度的负重,比如:臂力支撑杆,台灯支架底盘,显示器支架底盘等,需要承受折弯负重的壳体上。
2加强筋设计原则
加强筋(Ribs )基本设计守则加强筋在塑胶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份。
加强筋有效地如『工』字铁般增加产品的刚性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产品切面面积,但没有如『工』字铁般出现倒扣难於成型的形状问题,对一些经常受到压力、扭力、弯曲的塑胶产品尤其适用。
此外,加强筋更可充当内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帮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节部份很大的作用。
加强筋一般被放在塑胶产品的非接触面,其伸展方向应跟随产品最大应力和最大偏移量的方向,选择加强筋的位置亦受制於一些生产上的考虑,如模腔充填、缩水及脱模等。
加强筋的长度可与产品的长度一致,两端相接产品的外壁,或只占据产品部份的长度,用以局部增加产品某部份的刚性。
要是加强筋没有接上产品外壁的话,末端部份亦不应突然终止,应该渐次地将高度减低,直至完结,从而减少出现困气、填充不满及烧焦痕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发生在排气不足或封闭的位置上。
加强筋最简单的形状是一条长方形的柱体附在产品的表面上,不过为了满足一些生产上或结构上的考虑,加强筋的形状及尺寸须要改变成如以下的图一般。
加强筋一般的设计长方形的加强筋必须改变形状使生产更容易加强筋的两边必须加上出模角以减低脱模顶出时的摩擦力,底部相接产品的位置必须加上圆角以消除应力集过份中的现象,圆角的设计亦给与流道渐变的形状使模腔充填更为流畅。
止匕外,底部的宽度须较相连外壁的厚度为小,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a说明这个要求。
图中加强筋尺寸的设计虽然已按合理的比例,但当从加强筋底部与外壁相连的位置作一圆圈R1时,图中可见此部份相对外壁的厚度增加大约50%因此,此部份出现缩水纹的机会相当大。
如果将加强筋底部的宽度相对产品厚度减少一半(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b),相对位置厚度的增幅即减至大约20%缩水纹出现的机会亦大为减少。
由此引伸出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但当使用多条加强筋时,加强筋之间的距离必须较相接外壁的厚度大。
模具设计技巧加强筋
模具设计技巧——加强筋为了克服壁厚大可能引起的问题,加强筋使用是一种可减少壁厚并能增加刚性的有效方法。
一般来说,部件的刚性可用以下方法增强▪增加壁厚;▪增大弹性模量(如加大增强纤维的含量);▪设计中考虑。
如果设计用的材料不能满足所需刚性,则应选择具有更大弹性模量的材料。
简单的方法是增加塑料中增强纤维的含量。
但是,在特定壁厚下,这种方法仅能使刚性呈线性增长。
更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经过优化设计的。
由于惯性力矩增大,部件的刚性便会增大。
在优化尺寸时,不但要考虑工程设计应当考虑的问题,还应考虑与生产和外观有关的技术问题。
优化的尺寸大的惯性力矩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设置又厚又高的加强筋来实现。
但是对热塑性工程塑料,这种方法常会产生制品表面凹痕、内部空洞和翘曲等问题。
而且如果高度过高,在负荷下结构将有可能膨胀。
出于这种考虑,必须在合理比例内选择尺寸(见图1)。
图1为确保制品容易顶出,必须设计一个适当的脱模锥度(见图2)。
图2防止材料堆积对于表面要求非常高的组件如汽车轮盖,尺寸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设计可以减少组件形成表面凹痕的可能,以提高组件的质量。
底部的材料积聚在图1所示的圆中。
这个圆的大小与尺寸相关,应该越小越好,这样才能减小或避免凹痕。
如果圆太大,可能会形成内部空洞,制品的机械性能将会非常差。
减少底部的应力如果给一个组件予以负载,则底部可能会产生应力。
在这一部位如果没有圆弧,可能会产生非常高的应力集中(见图3),通常会导致组件的断裂和报废。
补救措施是建立一个半径足够大的圆弧(图1),使肋底部建立更好的应力分布。
图3但如果圆弧半径太大,也会增大上文提及的圆的直径(图1),而导致上文已经提及的问题。
图4在塑料设计中,十字结构是最好的,因为它能应付许多不同的负荷排列变化(图4)。
正确设计可承受预期应力的十字结构,可以确保整个制品上的应力均匀分布。
在十字交叉处形成的节点(图5)代表材料的积聚,但可以将节点中心挖空,以防止产生问题。
压铸模具加强筋位加工方法
压铸模具加强筋位加工方法压铸模具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模具类型,用于制造各种金属零件。
在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加强筋位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压铸模具加强筋位加工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为了加强模具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我们需要在设计阶段合理安排加强筋位。
加强筋位是指在模具的关键部位增加一定的材料厚度或加强结构,以增加模具的刚度和耐用性。
常见的加强筋位包括模具的侧壁、底座和模腔等部位。
在加强筋位的加工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常用的模具材料包括铝合金、钢材等。
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保证模具的强度和耐用性。
接下来,我们需要使用适当的加工设备和工具对加强筋位进行加工。
常用的加工方法包括铣削、钻孔、切割等。
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以确保加强筋位的加工效果。
在加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加强筋位与其他部位的连接方式。
常见的连接方式包括焊接、螺栓连接等。
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可以增加模具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为了保证加强筋位的加工效果,我们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测和测试。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超声波检测、尺寸测量等。
通过检测和测试,可以确保加强筋位的加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在加强筋位加工完成后,我们需要进行必要的表面处理和防护。
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喷涂、镀铬等。
表面处理可以增加模具的耐腐蚀性和使用寿命。
压铸模具加强筋位加工方法是一项关键的工艺步骤,它可以提高模具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合理选择材料、使用适当的加工方法和连接方式,并进行必要的检测和表面处理,可以确保加强筋位的加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希望本文对读者在压铸模具加强筋位加工方面有所帮助。
加强筋的设计要点
加强筋的设计要点
加强筋在塑胶产品上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功能结构,加强筋可以在无需增加零件壁厚的情况下增加零件强度和刚度,同时加强筋还可以充当零件内部流道,有助于注塑时塑料的流动,利于模具型腔填充。
1.加强筋一般的结构设计,如下图,加强筋的两端一般连接到产品的外壁,这样可以提高整个零件的强度。
如只是增加零件某个部位的强度,也可不用连接到外壁,但是加强筋的末端处必须得渐渐过渡到底面,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注塑时出现困气、填充不满、烧焦等不良现象。
2.加强筋的布置方式一般有以下两种:
1)长方形网格分布式,X、Y两个方向上都得到加强,这种方式也是做常见的做法。
2)扇形网格分布式,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圆形的零件,360度方向都可得到加强。
加强筋的设计参数
T:零件壁厚;
A:加强筋的高度,一般不要大于3T;(PS:太高的加强筋会增加模具加工难度,必要时模具上会拆嵌件,而且注塑时容易困气,填充不足)
B:加强筋的底部厚度,一般不要超过零件壁厚的一半,即≤0.5T;(PS:太厚的加强筋会导致外观面缩水、夹水纹等不良现象,如零件有较高强度要求,宁可多设计几条矮且薄的加强筋也比设计高且厚的加强筋要好)
C:相邻两个加强筋的距离,一般不小于3T;(加强筋之间的距离不宜设计得过小,太小的话模具上就会产生薄钢,太多的薄钢会降低模具寿命)
附:
1:如外观面允许,可在外面面上设计一些装饰用的美工槽,用来避免或掩盖缩水等缺陷,如图
2.如担心加强筋太薄强度不够,可在加强筋中间适当增加一些小柱以增加加强筋的强度,如图。
塑料件结构设计5-加强筋设计
塑料件结构设计-(5)加强筋设计浏览?发布时间?15/05/10基本设计守则??? 加强筋在塑胶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份。
加强筋有效地如『工』字型,增加产品的刚性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产品切面面积,但没有如『工』字型筋,倒扣结构将难於成型,对一些经常受到压力、扭力、弯曲的塑胶产品尤其适用。
此外,加强筋更可充当内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帮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节部份很大的作用。
??? 加强筋一般被放在塑胶产品的非接触面,其伸展方向应跟随产品最大应力和最大偏移量的方向,选择加强筋的位置亦受制於一些生产上的考虑,如模腔充填、缩水及脱模等。
加强筋的长度可与产品的长度一致,两端相接产品的外壁,或只占据产品部份的长度,用以局部增加产品某部份的刚性。
要是加强筋没有接上产品外壁的话,末端部份亦不应突然终止,应该渐次地将高度减低,直至完结,从而减少出现困气、填充不满及烧焦痕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发生在排气不足或封闭的位置上。
加强筋一般的设计??? 加强筋最简单的形状是一条长方形的柱体附在产品的表面上,不过为了满足一些生产上或结构上的考虑,加强筋的形状及尺寸须要改变成如以下的图一般。
??? 加强筋的两边必须加上出模角以减低脱模顶出时的摩擦力,底部相接产品的位置必须加上圆角以消除应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圆角的设计亦给与流道渐变的形状使模腔充填更为流畅。
此外,底部的宽度须较相连外壁的厚度为小,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a说明这个要求。
图中加强筋尺寸的设计虽然已按合理的比例,但当从加强筋底部与外壁相连的位置作一圆圈R1时,图中可见此部分相对外壁的厚度增加大约50%因此,此部份出现缩水纹的机会相当大。
如果将加强筋底部的宽度相对产品厚度减少一半(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b),相对位置厚度的增幅即减至大约20%,缩水纹出现的机会亦大为减少。
由此引伸出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但当使用多条加强筋时,加强筋之间的距离必须较相接外壁的厚度大。
2加强筋设计原则
加强筋(Ribs )基本设计守则加强筋在塑胶部件上是不可致缺的功能部份。
加企筋有效地如『工」字铁般增如产品的刚性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产品切面面积,但没有如『工」字铁般出现倒扣难於成型的形状问题,对一些经常受到压力、扭力、弯曲的塑胶产品尤其适用。
此外,加企筋更可充当内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帮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节部份很大的作用。
如强筋一般被放在塑胶产品的非接触面,其伸展方向应跟随产品最大应力和最大偏移量的方向,选择加企筋的位置亦受制於一些生产上的考虑,如模腔充填、缩水及脱模等。
加企筋的长度可与产品的长度一致,两端相接产品的外壁,或只占据产品部份的长度,用以局部增加产品某部份的刚性。
要是加弓虽筋没有接上产品外壁的话,末端部份亦不应突然终止,应该渐次地将高度减低,直至完结,从而减少出现困气、填充不满及烧焦痕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发生在排气不足或封闭的位置上。
加强筋一般的设计加强筋最简单的形状是一条长方形的柱体附在产品的表面上,不过为了满足一些生产上或结构上的考虑,加强筋的形状及尺寸须要改变成如以下的图一般。
长方形的加强筋必须改变形状使生产更容易加强筋的两边必须加上出模角以减低脱模顶出时的摩擦力,底部相接产品的位置必须加上圆角以消除应力集过份中的现象,圆角的设计亦给与流道渐变的形状使模腔充填更为流畅。
此外,底部的宽度须较相连外壁的厚度为小,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a 说明这个要求。
图中加强筋尺寸的设计虽然已按合理的比例,但当从加强筋底部与外壁相连的位置作一圆圈R1时,图中可见此部份相对外壁的厚度增加大约50%,因此,此部份出现缩水纹的机会相当大。
如果将加强筋底部的宽度相对产品厚度减少一半(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b),相对位置厚度的增幅即减至大约20%,缩水纹出现的机会亦大为减少。
由此引伸出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但当使用多条加强筋时,如强筋之间的距离必须较相接外壁的厚度大。
加强筋设计原则及用法
加强筋设计原则及用法在设计加强筋时,首先得搞清楚它的目的。
说白了,加强筋就像给建筑加了一层保护膜,让它更加稳固。
这就好比穿衣服,冬天要多加几件,才能抵御寒风。
如果你不想让建筑物在风吹雨打中摇摇欲坠,那加强筋简直就是不可或缺的“护身符”。
大家都知道,筋的设计可不是随便糊弄的,它得根据实际情况来。
比如说,建筑物的用途、结构、材料等等,这些都得考虑进去。
就像你选衣服,要根据场合、天气和心情来搭配。
要想设计好加强筋,材料选择也是一门大学问。
你总不能拿一条塑料袋做加固吧,简直是自讨苦吃。
最常用的材料是钢筋,这家伙坚固得很,而且加工也比较方便。
不过,钢筋的种类也不少,有的适合高温,有的则耐腐蚀。
搞清楚这些,才能选择最合适的“战袍”。
再说了,设计加强筋时,要考虑到它的形状和布置。
就像打篮球,传球、运球、投篮,每个环节都得默契配合,才能打出精彩的配合。
说到布置,想象一下,你在家里搬家,家具得摆得合理,才能让空间最大化。
加强筋也是一样,得科学合理地分布,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
你可以选择横向布置、纵向布置,甚至交叉布置,没什么固定的套路,关键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
对了,还有个小秘密,就是要确保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
想象一下,两个好朋友一起去旅行,得紧紧相依,才能不迷路。
在设计的过程中,别忘了做强度计算。
这个环节很重要,毕竟安全第一嘛。
如果计算不准确,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就像你开车,没检查油量就出门,结果半路抛锚,那可真是悲剧一场。
要确保每根加强筋都能承受住预期的荷载,不能大意。
再说了,加强筋的数量也得合适,太多太少都不行,太多浪费,太少又不够用,这就得看你能不能掌握这个“度”。
施工的时候也得留个心眼。
加强筋的摆放、焊接,甚至混凝土的浇筑,都是一门学问。
要保证每一步都按照标准来,不能马虎。
想象一下,盖房子就像做菜,每一步都不能掉链子。
否则,房子就像一碗没调好的汤,味道怪怪的,大家都不愿意靠近。
说了这么多,加强筋的设计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加强筋设计原则
加强筋 ( Ribs )基本设计守则加强筋在塑胶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份。
加强筋有效地如『工』字铁般增加产品的刚性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产品切面面积,但没有如『工』字铁般出现倒扣难於成型的形状问题,对一些经常受到压力、扭力、弯曲的塑胶产品尤其适用。
此外,加强筋更可充当内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帮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节部份很大的作用。
加强筋一般被放在塑胶产品的非接触面,其伸展方向应跟随产品最大应力和最大偏移量的方向,选择加强筋的位置亦受制於一些生产上的考虑,如模腔充填、缩水及脱模等。
加强筋的长度可与产品的长度一致,两端相接产品的外壁,或只占据产品部份的长度,用以局部增加产品某部份的刚性。
要是加强筋没有接上产品外壁的话,末端部份亦不应突然终止,应该渐次地将高度减低,直至完结,从而减少出现困气、填充不满及烧焦痕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发生在排气不足或封闭的位置上。
加强筋一般的设计加强筋最简单的形状是一条长方形的柱体附在产品的表面上,不过为了满足一些生产上或结构上的考虑,加强筋的形状及尺寸须要改变成如以下的图一般。
长方形的加强筋必须改变形状使生产更容易加强筋的两边必须加上出模角以减低脱模顶出时的摩擦力,底部相接产品的位置必须加上圆角以消除应力集过份中的现象,圆角的设计亦给与流道渐变的形状使模腔充填更为流畅。
此外,底部的宽度须较相连外壁的厚度为小,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a说明这个要求。
图中加强筋尺寸的设计虽然已按合理的比例,但当从加强筋底部与外壁相连的位置作一圆圈R1时,图中可见此部份相对外壁的厚度增加大约50%,因此,此部份出现缩水纹的机会相当大。
如果将加强筋底部的宽度相对产品厚度减少一半(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b),相对位置厚度的增幅即减至大约20%,缩水纹出现的机会亦大为减少。
由此引伸出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但当使用多条加强筋时,加强筋之间的距离必须较相接外壁的厚度大。
加强筋设计
一、加强筋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筋条方向应不妨碍脱模,筋本身应带有大于塑件主体部分的脱模斜度,筋的设置不应使塑件壁厚不均匀性明显增加2)塑件上筋条方向也不应妨碍塑料充模时的流动和塑料收缩,3)同一面上,如果设置多根加强筋,其分布排列应互相错开,以减少收缩不均引起的变形。
二、增加塑件刚性减少变形除了加强筋外,还可以采用什么样的的措施?除加强筋外,针对塑件结构特点,还可采取其它增加塑件刚度的方法,1.对于盒盖、罩壳、容器等塑件,可采用拱形增加刚度。
2.对于表面较大的塑件,可采用拱形、弯折形或波纹形壁面增加刚度。
3.薄壁容器上口边缘可采用各种弯边,不仅使边缘刚度增加,也增加了塑件的美感三、塑件中镶入嵌件的目的是什么?增加局部强度、硬度、耐磨、导磁、导电性能,加强塑件尺寸精度和形状的稳定性,起装饰作用等。
四、塑件上文字图案大多采用什么样的一种形式?1.塑件上文字图案以在塑件上凸起为好,一是美观,二是模具容易制造,但凸起的文字图案容易磨损。
2.文字磨损,但图案等凹入塑件表面,虽不易不仅不美观,模具也难以加工制造,因为成型凹下的文字图案,模具上的文字图案必须凸起,很难加工出来。
3.解决的方法是仍使这些文字图案在塑件上凸起,但塑件带文字图案的部位应低于塑件主体表面。
模具上成型文字图案的部分加工成镶件,镶入模腔主体,使其高出型腔主体表面。
4.塑料旋扭,瓶盖、手柄等,都应在柱面周围设计出凸凹纹以增加手旋动时的摩擦力。
常采用的凸凹纹可为密集的细纹,形如滚花,也可采用比较稀疏的粗纹。
5.细凸凹纹不能采用菱形,菱形凸凹纹成型后无法直接顶出。
五、聚乙烯、聚丙烯等软性带盖容器,可采用的铰链是什么形式的?对于聚乙烯、聚丙烯等软性带盖容器,可以将盖子和容器注射成型为一个整体,其间用铰链结构连接。
铰链部位塑件壁厚减薄,且减薄处以圆弧过渡,盖子与容器合拢打开时,这段薄片弯曲转动。
如下图所示。
加强筋基本设计守则
根本设计守那么加强筋在塑胶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份。
加强筋有效地如『工』字铁般增加产品的刚性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产品切面面积,但没有如『工』字铁般出现倒扣难於成型的形状问题,对一些经常受到压力、扭力、弯曲的塑胶产品尤其适用。
此外,加强筋更可充当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帮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节部份很大的作用。
加强筋一般被放在塑胶产品的非接触面,其伸展方向应跟随产品最大应力和最大偏移量的方向,选择加强筋的位置亦受制於一些生产上的考虑,如模腔充填、缩水及脱模等。
加强筋的长度可与产品的长度一致,两端相接产品的外壁,或只占据产品部份的长度,用以局部增加产品某部份的刚性。
要是加强筋没有接上产品外壁的话,末端部份亦不应突然终止,应该渐次地将高度减低,直至完结,从而减少出现困气、填充不满及烧焦痕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发生在排气缺乏或封闭的位置上。
加强筋一般的设计加强筋最简单的形状是一条长方形的柱体附在产品的外表上,不过为了满足一些生产上或结构上的考虑,加强筋的形状及尺寸须要改变成如以下的图一般。
长方形的加强筋必须改变形状使生产更容易加强筋的两边必须加上出模角以减低脱模顶出时的摩擦力,底部相接产品的位置必须加上圆角以消除应力集过份中的现象,圆角的设计亦给与流道渐变的形状使模腔充填更为流畅。
此外,底部的宽度须较相连外壁的厚度为小,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a说明这个要求。
图中加强筋尺寸的设计虽然已按合理的比例,但当从加强筋底部与外壁相连的位置作一圆圈R1时,图中可见此部份相对外壁的厚度增加大约50%,因此,此部份出现缩水纹的时机相当大。
如果将加强筋底部的宽度相对产品厚度减少一半(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b),相对位置厚度的增幅即减至大约20%,缩水纹出现的时机亦大为减少。
由此引伸出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但当使用多条加强筋时,加强筋之间的距离必须较相接外壁的厚度大。
加强筋的形状一般是细而长,加强筋一般的设计图说明设计加强筋的根本原那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座垫板加强筋模设计绪论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工艺装备。
先进国家的模具工业已摆脱从属地位,发展为独立的行业。
日本工业界认为:“模具工业是其它工业的先行工业,是创造富裕社会的动力”。
美国工业界认为:“模具工业是美国工业的基石”。
在德国模具被冠以“金属加工业中的帝王”之称。
在我国,1998年3月在《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模具被列为机械工业技术改造序列的第一位,生产和基本建设序列第二位,把发展模具工业摆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
目前,我国冲压模具在产值占模具总产值的40%以上,处于主导地位。
冲压是一种先进的少无切削加工方法,具有节能省材,效率高,产品质量好,重量轻,加工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在汽车,航空航天,仪器仪表,家电,电子,通讯,军工,日用品等产品的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据统计,薄板成型后,制造了相当于原材料的12倍的附加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与其相关的产品占四分之一,在现代汽车工业中,冲压件的产值占总产值的59%。
但大型多工位级进模、精密冲压模具、大型多型腔精密注塑模、大型汽车覆盖件模具等虽已能生产,但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模具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模具工业一直以15%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模具工业企业的所有制成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国有专业模具厂外,集体、合资、独资和私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到目前,中国约有模具生产厂家2万多家,从业人员有50多万人,全年模具产值高达450亿元人民币以上。
中国模具工业的发展在地域分布上存在不平衡性,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南方的发展快于北方。
模具生产最集中的地区在珠江三角和长江三角地区,其模具产值约占全国产值的三分之二以上。
而在模具制造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冲压模具生产技术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落后,主要原因是我国在冲压基础理论及成形工艺、模具标准化、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及设备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导致我国模具在寿命、效率、加工精度、生产周期等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的模具相比差距相当大。
随着工业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冲压产品生产正呈现多品种、少批量,复杂、大型、精密,更新换代速度快等变化特点,冲压模具正向高效、精密、长寿命、大型化方向发展。
为适应市场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正由手工设计、依靠人工经验和常规机械加工技术向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切削加工、数控电加工为核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转变。
近年许多模具企业加大了用于技术进步的投资力度,将技术进步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些国内模具企业已普及了二维CAD,并陆续开始使用UG、家电等行业得到成功应用,相信在“十五”期间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内模具的发展趋势巨大的市场需求将推动中国模具的工业调整发展。
虽然我国的模具工业和技术在过去的十多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尚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
未来的十年,中国模具工业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以下几方面:1)模具日趋大型化;2)在模具设计制造中广泛应用CAD/CAE/CAM技术;3)模具扫描及数字化系统;4)在塑料模具中推广应用热流道技术、气辅注射成型和高压注射成型技术;5)提高模具标准化水平和模具标准件的使用率;6)发展优质模具材料和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7)模具的精度将越来越高;8)模具研磨抛光将自动化、智能化;9)研究和应用模具的高速测量技术与逆向工程;10)开发新的成形工艺和模具。
国外模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模具是工业生产关键的工艺装备,在电子、建材、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和通讯器材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型。
用模具生产制作表现出的高效率、低成本、高精度、高一致性和清洁环保的特性,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所无法替代的。
模具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近几年,全球模具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世界模具市场年交易总额为600~650亿美元左右。
美国、日本、法国、瑞士等国家年出口模具量约占本国模具年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国外模具总量中,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的比例占到50%以上;国外模具企业的组织形式是“大而专”、“大而精”。
2004年中国模协在德国访问时,从德国工、模具行业组织--德国机械制造商联合会(VDMA)工模具协会了解到,德国有模具企业约5000家。
2003年德国模具产值达48亿欧元。
其中(VDMA)会员模具企业有90家,这90家骨干模具企业的产值就占德国模具产值的90%,可见其规模效益。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国外的一些掌握和能运用新技术的人才如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工艺设计、高级钳工及企业管理人才,他们的技术水平比较高.故人均产值也较高.我国每个职工平均每年创造模具产值约合1万美元左右,而国外模具工业发达国家大多15~20万美元,有的达到 25~30万美元。
大学三年的学习即将结束,毕业设计是其中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对以前所学的知识及所掌握的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
在完成大学三年的课程学习和课程、生产实习,我熟练地掌握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方面的知识,对机械制造、加工的工艺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理解。
对于模具设计这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设计课题,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习。
经过在新飞电器有限公司、洛阳中国一拖的生产实习,我对模具特别是塑料模具的设计步骤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丰富了各种模具的结构和动作过程方面的知识,而对模具的制造工艺更是实现了零的突破。
实习过程中,在指导老师和在工厂师傅的指导帮助下,在现场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并亲手拆装了一些典型的模具实体,明确了模具的一般工作原理、制造、加工工艺。
设计过程中,我又在图书馆查阅了许多相关手册和书籍,并在互连网上查阅了许多最新研究成果,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最终完成了本次毕业设计。
此处省略 NNNNNNNNNN字。
如需要完整说明书和CAD图纸等。
互联网腾讯公司二四柒伍玖伍玖零玖捌小麦设计信得过。
本设计已通过答辩!长期有效第8章模具装配本模具的装配选凸凹模为基准件,先装上模,再装下模。
现将具体装配方法叙述如下:(1)装配前的准备(2)通读设计图样,了解正装式单工序模具的结构特点。
本模具的装配工艺要点是:同时保正上下模具导向一致。
(3)查对各零件已完成装配前的加工工序,并经检验合格。
(4)确定装配方法和装配顺序。
经查对认定模具零件已加工完成,可采用直接装配方法。
结合模具结构特点,选用以凸凹模为基准件,先装配上模,再装配下模及辅助零件。
(5)领用标准件(6)装配模柄将模柄压入上模座后,钻、铰螺钉孔,安装上螺钉。
(7)装配下模。
将组装好的凸模—固定板和下垫板,按照设计要求位置,安装在下模座上,紧固螺钉,钻、铰销孔,装入圆柱销。
(8)装配上模将组装好的凸凹模,安装在上模座上,紧上螺钉,用工艺定位器法控制上下模的配合间隙,使其均匀。
认定均匀后,在上模相应部位钻、铰销孔,打入圆销。
(9)装配其他零件安装必要的圆柱销,螺钉等等。
第9章试模1.模具的试冲在设计指定的压力机上,装配好的模具进行试冲。
装配后应保证间隙均匀。
2.试冲过程中的调整无论对哪一种冲模进行试冲,试冲前和试冲过程中的调整是不可少的。
3.不畅通,料被卡住4.制件有毛刺(1)产生原因刃口不锋利或淬火硬度低;配合间隙过大或过小;间隙不均匀使冲件的一边有显著的带斜角的毛刺。
(2)调整方法刃磨刀口,使其锋利;调整凸、凹模之间间隙,使其均匀一致。
(3)凸缘或制件口部起皱○1产生原因凸凹模之间间隙太大或不均匀;凹模圆角小;○2调整方法减少拉深间隙值;采用小圆角半径凹模。
5.制件底部破裂或有裂纹(1)产生原因凸、凹模圆角半径太小;凹模圆角半径太粗糙,不光滑;凸、凹模制件间隙不均匀,局部过小;凸模安装不垂直。
(2)调整方法加大凸、凹模圆角半径;修光凹模圆角半径,越光越好;调整间隙,使其均匀;重装凸模,保持垂直。
6.制件壁厚和高度不均匀(1)产生原因凸模与凹模不同轴,间隙向一边倾斜;凸模不垂直;压料力不均匀;凹模的几何形状不正确。
(2)调整方法重装凸模与凹模,使间隙均匀一致;修整凸模或重装;调整顶杆长度;重装修正凹模。
7.制件表面拉毛(1)产生原因拉深间隙太小或不均匀;凹模圆角表面粗糙,不光;凹模硬度不够高,有粘附板料现象。
(2)调整方法修正拉深间隙;修光圆角半径;提高凹模表面硬度,修光表面,进行镀铬或氧化处理。
总结作为一名工科类学校的学生,做毕业设计是我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次实践锻炼。
由于以前作过课程设计,所以对模具设计的流程还不是很陌生,首先对制件进行工艺性分析,然后选择加工方案,进而计算坯料的面积,接着根据制件尺寸计算出模具工作部分的尺寸,从而设计出模具的工作零部件,接着选择模架,再根据模具需要选出模具的其它标准零部件,最后装配出模具的总装图,至此模具设计宣告结束。
虽然以前有过作过课程设计的经验,但这次做毕业设计还是令我感触颇深,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查阅了大量的工具书,在那段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要奔波于宿舍和图书馆之间,翻遍了《中国模具设计大典3》、《冲压手册》、《模具标准应用手册》、《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书,因为做毕业设计每一个计算都要有依据可查,每一个零件的设计都要认真选择,要是一个数据没有的话,下边的根本没有办法计算,如果一步出错就要从头再来。
刚开始的时候我就遇到这种现象,由于数据选择不是很准确,计算到后边经过检验之后发现不能满足模具的使用要求,没办法,只好重新再来。
这些烦琐的计算真的使人苦不堪言,但这也使我认识到自己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是多么的严谨,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使我有了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做毕业设计虽然很艰辛,但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这次毕业设计使我将以前所学的东西系统的连贯起来,好多快遗忘的东西又被复习了一遍,加深了我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更主要的是以前在堂上所学的都是空虚的理论知识,没有进行过实际的、系统的实际设计练习,对所学的理论、公式运用不是很熟练,所以很多实际上应该很熟悉的东西真的运用的时候还是感到很陌生;而毕业设计就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锻炼的平台,让我们把空洞的理论、公式在设计中反复的运用,使我们把这些知识真正的转换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它在锻炼我们设计能力的同时,也使我们积累了宝贵的设计经验,对以后所从事的设计工作真的是大有裨益。
总之,毕业设计虽然很辛苦,但是在设计中不断的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咨询问题,一步步提高了自己,一步步完善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