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性质规律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组成与规律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组成与规律化学元素周期表是研究化学元素的基础,可以对元素的性质和规律进行分类和总结。
本文将介绍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组成以及其中所包含的规律。
一、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化学元素周期表是由一系列化学元素按照一定规则排列而成的表格。
每个元素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字母符号表示,例如氢元素用" H"表示,氧元素用" O"表示。
化学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从小到大排列。
每一行被称为一个周期,包含着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
每一列被称为一个族,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二、周期表中的规律1. 周期性规律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具体而言,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周期都是由新的能级电子层增加而形成的。
例如第一周期只有1个电子层,第二周期有2个电子层,以此类推。
这种周期性变化体现在元素的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离子化能、电负性等性质上。
一般而言,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离子化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电负性则呈现出从金属性质到非金属性质的递增趋势。
2. 周期表中的族规律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列都是一个族,就是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组成的一组。
常见的族有:- 碱金属族:位于周期表的第1列,包括锂、钠、钾等元素,这些元素具有较低的电负性和较低的离子化能,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阳离子。
- 碱土金属族:位于周期表的第2列,包括镁、钙、锶等元素,这些元素相对于其他族,离子化能较高,但仍比较容易失去相应个数的电子形成阳离子。
- 卤素族:位于周期表的第17列,包括氟、氯、溴等元素,这些元素电负性很高,容易获得一个电子形成-1价阴离子。
- 剩余元素族:位于周期表的第18列,包括氦、氖等元素,这些元素外层电子数已经完全填满。
3. 周期表中的轨道规律根据元素电子排布的特点,可以将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划分为s、p、d和f四个区域,分别对应着电子在不同轨道上分布。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规律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规律一、元素周期表的构成1.元素周期表是一个表格,其中横向称为周期,纵向称为族。
2.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原子序数相同的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3.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从第1周期到第7周期,周期数越大,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
4.周期表共有18个族,包括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和1个第Ⅷ族。
5.主族元素包括第1A到第7A族,副族元素包括第1B到第7B族,0族元素为稀有气体,第Ⅷ族元素为过渡金属。
二、元素周期表的规律1.周期规律:同一周期内,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元素的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弱,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强。
2.族规律:同一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族数相同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
3.电子层数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
4.价电子规律:元素的价电子数等于其族序数。
5.原子半径规律:同一主族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大;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族序数的增加而增大。
6.金属性和非金属性规律:同一周期内,金属性随着族序数的增加而减弱,非金属性随着族序数的增加而增强;同一族内,金属性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强,非金属性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减弱。
7.化合价规律:主族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副族元素的化合价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三、重要概念1.原子序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序号,等于其核内质子数。
2.电子层:原子中电子分布的层次,等于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数。
3.价电子:原子最外层参与化学反应的电子数,等于元素周期表中的族序数。
4.主族元素:周期表中第1A到第7A族和第1B到第7B族的元素。
5.副族元素:周期表中第1B到第7B族的元素(除主族元素外)。
6.过渡金属:周期表中第Ⅷ族的元素。
7.稀有气体:周期表中0族的元素,具有稳定的电子层结构。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的重要工具,通过其构成和规律,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性质、预测化学反应等。
化学元素的周期表和性质
化学元素的周期表和性质一、周期表的构成1.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的表格,目前包含118种元素。
2.周期表分为七个周期,横排,周期数等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层数。
3.周期表有十六个族,竖排,族数代表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二、周期表的规律1.周期规律: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从左至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族规律:同一族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周期数增加而增大,金属性随着周期数增加而增强,非金属性随着周期数增加而减弱。
三、元素的性质1.原子半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2.金属性:元素的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同一族中,金属性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强。
3.非金属性:元素的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强;同一族中,非金属性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减弱。
4.最高正化合价: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O、F元素除外)。
5.最低负化合价:主族元素的最低负化合价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减8(O、F元素除外)。
6.周期表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根据元素的位置,判断其在化学反应中的角色,如氧化剂、还原剂等。
7.周期表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根据元素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元素制备具有特定性能的材料。
8.周期表在生物体内的应用:了解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作用,研究生物体生理功能与元素的关系。
五、学习周期表的建议1.熟悉周期表的基本构成,了解各个周期、族的元素分布。
2.掌握周期表的规律,能根据元素的位置判断其性质。
3.了解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应用,提高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4.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将周期表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习题及方法:1.习题:元素X位于第四周期第Ⅷ族,原子序数为26,请写出元素X的名称。
方法:根据题目信息,我们可以知道元素X位于第四周期第Ⅷ族,原子序数为26。
查看周期表,第四周期第Ⅷ族的元素是铁(Fe)。
所以元素X的名称是铁。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一、原子半径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但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所以, 同种元素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短周期中电子填充到最外电子层,同层电子间屏蔽效应弱,因此有效核电荷增加显著,而电子层数不变,核对外层电子吸引力逐渐变大,所以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递减较快。
长周期元素中,从第 3(ⅢB)族开始,电子填充至到次外层上,这新增加到次外层上的电子对外层电子屏蔽作用强。
因此,随核电荷的增加而有效核电荷却增加不多。
同一族元素中,由上至下虽然核电荷增加较多,但相邻两元素之间依次增加一个电子层因而屏蔽作用也较大,结果有效核电荷增加不显著。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主族中从上到下核电荷明显增大,但随电子层数的增加,屏蔽作用增加,因而有效核电荷增加不明显,由于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半径明显增大;副族的过渡元素,第一过渡系与第二过渡系由于有效核电荷增大不及电子层增加的作用,原子半径增大。
但由于镧系收缩,使第二、第三过度系同族元素的半径几乎不变,有的甚至减小。
二、电离能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作用到最外层电子上的有效核电荷逐渐增大,半径逐渐减小,电离能也逐渐增大,稀有气体由于具有稳定的电子层结构,其电离能最大,故同周期元素从强金属性逐渐变到非金属性,直至强非金属性。
同周期副族元素从左至右,由于有效核电荷增加不多,原子半径减小缓慢,有电离能增加不如主族元素明显。
由于最外层只有两个电子,过渡元素均表现金属性。
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加,有效核电荷增加不多,则原子半径增大的影响起主要作用,电离能由大变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一副族电离能变化不规则。
三、电子亲和能变化趋势与电离能相似,具有大的电离能的元素一般电子亲和能也很大四、电负性一周期从左至右,有效核电荷递增,原子半径递减,对电子的吸引能力渐强,因而电负性值递增;同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元素电负性值递减。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半径与电子亲和能的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半径与电子亲和能的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原子数目和电子排布特征所编制的一张化学元素系统表。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中所含的质子数)大小顺序排列,同时考虑到元素的电子排布特点。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揭示了元素性质的关系,其中原子半径与电子亲和能的变化规律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两个重要性质。
一、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原子半径是指元素中心原子核到外层电子轨道最外层电子所在的平均距离。
原子半径的大小主要受到原子核电荷数和外层电子层数的影响。
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规律。
从左到右的横向行,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在同一周期上,原子核的电荷数不断增加,而电子层数并没有增加,因此核吸引力对外层电子的束缚力增强,使得原子半径减小。
从上到下的纵向列,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在同一族上,原子核的电荷数没有增加,但是新的层级不断加入,层级间的屏蔽效应增强,使得外层电子受到的核吸引力减弱,从而导致原子半径增大。
二、电子亲和能的变化规律电子亲和能是指一个原子中的自由电子与该原子形成负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是衡量原子对额外电子的亲和力的指标。
在元素周期表中,电子亲和能的变化也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规律。
从左到右的横向行,电子亲和能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在同一周期上,原子核的电荷数不断增加,电子云的体积没有明显增大,因此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对额外电子的亲和力也随之增大。
从上到下的纵向列,电子亲和能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在同一族上,原子核的电荷数并没有增加,但是新的层级的电子排布使得外层电子距离原子核的距离增加,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减弱,对额外电子亲和力减小。
三、原子半径与电子亲和能的关系原子半径和电子亲和能都是描述元素性质的指标,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一般来说,原子半径越小,电子亲和能越大;原子半径越大,电子亲和能越小。
这是由于原子半径的减小使得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从而使得原子对额外电子的亲和力增大。
1-18号元素的变化规律
1-18号元素的变化规律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的变化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整个周期内,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而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2. 电负性的变化规律:整个周期内,从左到右原子电负性逐渐增大,而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3. 电离能的变化规律:整个周期内,从左到右原子电离能逐渐增大,而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电离能逐渐减小。
4. 原子量的变化规律:整个周期内,从左到右原子量逐渐增大,而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量逐渐增大。
5. 元素的化学性质: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整个周期内,由于电子结构的变化,元素的化学性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周期表中元素的变化规律较为明显,但在具体的实验和应用中,元素的性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物理性质探究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物理性质探究一、元素周期律1.概念:元素周期律是描述元素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之间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发展历程:门捷列夫、周期表、八音律、元素周期律。
3.周期性规律:a.原子序数周期性变化:原子序数呈周期性增减。
b.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主要指原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非金属性、价电子排布等。
二、元素物理性质的周期性规律1.原子半径:同周期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2.熔点、沸点:a.金属:同周期熔点逐渐升高,同主族熔点逐渐降低。
b.非金属:分子晶体熔点与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原子晶体熔点与键长成反比。
3.密度:同周期密度逐渐增大,同主族密度逐渐减小。
4.导电性:金属导电性越来越好,非金属导电性越来越差。
5.磁性:过渡元素具有磁性。
三、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应用1.预测新元素:根据元素周期表预测未知元素性质。
2.判断化合物类型:根据元素周期性规律判断化合物类型。
3.指导化学反应:根据元素周期性规律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4.设计新材料:根据元素周期性规律设计具有特定性能的材料。
四、探究方法1.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2.理论分析:运用化学原理分析元素周期性规律。
3.数学计算:利用数学方法对元素周期性规律进行定量分析。
4.比较研究:对比不同元素、不同周期、不同主族的性质,找出规律。
五、注意事项1.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把握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2.注重实验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运用数学方法对周期性规律进行定量分析。
4.培养发散思维,善于从不同角度探究元素周期性规律。
习题及方法:1.习题:判断下列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 Li < Na < K < RbB. Be < Mg < Ca < SrC. O < F < Cl < BrD. Li < Mg < Al < Si方法:根据元素周期律,同周期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元素周期表的八大规律
元素周期表的八大规律元素周期表是描述化学元素周期性及其物理及化学性质的一张表,它是化学科学的基础,对于化学家而言是无可替代的工具。
元素周期表中包含着很多规律,其中最重要的八大规律如下:1. 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的水平行称为周期,每个周期有着相同的周期性特征。
相邻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原子核外层电子构态,因此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周期增加,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子云密度增加,原子半径的变化量随原子序数的增加逐渐减小;2. 主族规律:主族元素的外层电子数为同一数字,因此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比如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3. 周期律规律:每个周期都有一个最多能容纳2n²(n为周期数)个电子的壳,因此周期表中的元素周期性地重复着原子核外层电子数目的增加以及原子性质的变化;4. 金属性规律:周期表中左下角为金属元素,右上角为非金属元素,中央为逐渐转变为金属的半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热、导电性能,而非金属元素就没有;5. 氢氦规律:氢和氦两个元素在周期表中独立显示,氢氦组成的第一组与剩余各组的区别很大;6. 原子电负性规律:化学键的类型与它们围绕的元素原子电负性差异有关,原子电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递增,而原子质量则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递增;7. 原子半径规律: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但是由于电子壳层的分布不同,因此第一主量子数n的大小对原子半径的影响比其他量子数要大;8. 电离能规律:与原子半径相比,第一电离能的增加速度要更快。
由于原子核中的原子的密度增加,使得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中的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变小,因而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够将电子从原子中逸出。
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规律与元素基本特征密切相关,这些规律不仅揭示了元素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发展变化趋势,而且为现代化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元素周期表规律及性质
一、元素周期表
精选ppt
1
精选ppt
2
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原子 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
2.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各种元素, 按电子层数递增由上到下排成纵行。
精选ppt
3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将具有相同电子层数而又按原子序数递增 的顺序排列的一系列元素(一个横行)为一个 周期。
精选ppt
8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周 期
横行
周期
1不完全
表
7主族
18个 16个 7副族 纵行 族 1 Ⅷ族
1 0族
精选ppt
6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表中位置
原子结构
Al:第3周期 ⅢA族
S:第3周期 ⅥA族
精选ppt
7
元素的分布
金属元素(约五分之四)主族、副族 非金属元素 主族 过渡元素 副族 放射性元素
元素周期表中有七个横行即七个周期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3个短周期:一、二、三周期叫短周期
3个长周期:四、五、六周期叫长周期
1个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叫不完全周期
精选ppt
4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族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 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的纵行称为一个族。
周期表有18个纵行有16个族
用ⅠA、
ⅡA…表
7个主族:由短周期和长周期元素共同组成的 示。
族,第 1、2、13、14、15、16、17纵行。 7个副族: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
由1逐渐增到7
相同
主要化合价
最高正价由+1——+7
负价由-4——-1
最高正价相同
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逐渐增大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还原性减弱,氧化性增强
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酸性减弱,碱性增强非金属气态氢化物源自生成越容易,稳定性逐渐增强
生成越难,稳定性减弱
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失电子由易到难,得电子由难到易
得电子由易到难,失电子由难到易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化学元素周期表性质
……………………………………………………………最新资料推荐…………………………………………………化学元素周期表性质1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递变性规律1.1原子半径(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1.2元素化合价(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1.3单质的熔点(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1.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1.5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1.6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1.7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氧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2.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3)确定族数应先确定是主族还是副族,其方法是采用原子序数逐步减去各周期的元素种数,即可由最后的差数来确定。
最后的差数就是族序数,差为8、9、10时为VIII族,差数大于10时,则再减去10,最后结果为族序数。
化学元素周期表性质
化学元素周期表性质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化学元素周期表性质1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递变性规律1.1原子半径(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1.2元素化合价(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1.3单质的熔点(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1.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1.5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1.6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1.7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氧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2.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3)确定族数应先确定是主族还是副族,其方法是采用原子序数逐步减去各周期的元素种数,即可由最后的差数来确定。
最后的差数就是族序数,差为8、9、10时为VIII族,差数大于10时,则再减去10,最后结果为族序数。
元素周期表中的族性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的族性规律元素周期表是描述化学元素的一种图表形式,它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规律进行排列。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往往与其所属的族有很大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元素周期表中的族性规律,并展示不同族元素的性质特点。
1. 第一族:碱金属第一族元素是最活泼的金属元素,包括氢(H)、锂(Li)、钠(Na)、钾(K)、铷(Rb)、铯(Cs)和钫(Fr)。
这些元素具有低电离能和低电负性,因此易于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它们在水中与水分子反应剧烈,并放出氢气。
此外,碱金属在氧气和水蒸气中也会燃烧。
碱金属的性质由上至下逐渐活泼增强。
2. 第二族:碱土金属第二族元素包括:铍(Be)、镁(Mg)、钙(Ca)、锶(Sr)、钡(Ba)和镭(Ra)。
这些元素也是金属,但相对于第一族来说较不活泼。
它们的电离能比碱金属高,但仍然易于失去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
碱土金属与水反应较活泼,但没有碱金属那么剧烈。
此外,碱土金属的硬度和熔点较高。
3. 第十三族:硼族硼族元素包括硼(B)、铝(Al)、镓(Ga)、铟(In)和铊(Tl)。
这些元素的共同特点是外层电子配置为ns2np1。
硼金属的硬度很高,但是在常温下较脆且不导电。
铝是最常见的硼族元素,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
硼族元素的氧化态通常为+3,但也可以呈现较小的氧化态。
4. 第十四族:碳族碳族元素包括碳(C)、硅(Si)、锗(Ge)、锡(Sn)和铅(Pb)。
这些元素的外层电子配置为ns2np2。
碳族元素具有较强的非金属性,它们能够与非金属或其他元素形成共价键。
碳是许多有机化合物的基础,具有广泛的应用。
碳族元素还表现出降低氧化态的趋势,其中碳的氧化态可以为+4或-4。
5. 第十五族:氮族氮族元素包括氮(N)、磷(P)、砷(As)、锑(Sb)和铋(Bi)。
氮族元素的外层电子配置为ns2np3,它们通常形成带有负电荷的离子或形成共价键。
氮族元素具有较高的电负性,并且在氧化反应中可以呈现多种氧化态。
化学元素原子结构和周期性规律
化学元素原子结构和周期性规律化学元素原子结构是指原子内部的组成和排列方式,以及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周期性规律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1.原子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负电荷粒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
–能级:电子在原子核外部的不同区域,能级越高,电子距离原子核越远。
–轨道:电子在能级上的具体位置,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电子云:描述电子在原子周围的分布情况,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
2.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的元素表格,分为横行(周期)和纵列(族)。
–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在同一周期。
–族:具有相同最外层电子数的元素排列在同一族。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1A到8A族元素,包括碱金属、碱土金属、卤素等。
–过渡元素:周期表中3B到12B族元素,包括副族和第Ⅷ族元素。
–稀土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3.周期性规律–原子半径:原子的大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变化,具有周期性规律。
–离子半径:离子的大小也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变化,具有周期性规律。
–电负性:元素吸引电子的能力,具有周期性规律。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变化,具有周期性规律。
–化合价:元素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态,具有周期性规律。
–电子亲和能和电子亲和能力:元素接受电子的能力,具有周期性规律。
以上是关于化学元素原子结构和周期性规律的基本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根据元素周期表,比较锂(Li)和钠(Na)的原子半径。
•查找元素周期表中锂(Li)和钠(Na)的位置。
•观察它们所在的周期,锂位于第二周期,钠位于第三周期。
•根据周期性规律,原子半径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加。
•因此,钠的原子半径大于锂的原子半径。
答案:钠的原子半径大于锂的原子半径。
2.习题:请根据元素周期表,解释为什么氯(Cl)的电负性大于溴(Br)。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大
金属性依次增强
得 电 子 能 力 依 次 增变规律
元素性质
同周期元素(左→右)
同主族元素
(上→下)
最外层电子数
逐渐增多(1e→8e)
相同
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
逐渐增大
主要化合价
最高正价逐渐增大
(+1→+7)
最低负价=-(8-主族 序数)
最高正价、最低负 价相同
最高正价=主族序 数
最高价氧化物对 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 酸性逐渐减弱,碱
应水化物酸碱性
渐增强
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元素气态 氢化物的稳定性
元素的金属性和 非金属性
逐渐增强
金属性逐渐减弱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依次增强
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大
金 属 性 依 次 增 强
失 电 子 能 力 依 次 增 大
原 子 半 径 依 次 增 大
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原 子 半 径 依 次 减 小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与性质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与性质元素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单位,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与性质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自然界的组成及其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元素的周期性规律以及元素性质的相关内容。
一、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对元素进行分类和归纳的重要工具。
1869年,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第一份元素周期表,他将已知的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在表格中。
元素周期表以水平行为周期,垂直列为族。
周期表的特点是:1.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性质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2. 同一水平行的元素具有相似的电子排布结构。
3. 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二、周期性规律1. 原子半径原子半径是指原子中心至最外层电子轨道边缘的距离。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布局,我们可以看到原子半径随着周期的增加而减小,原子半径在同一族元素中则呈现出随着周期数增加而增大的趋势。
2. 电离能电离能是指在气态下,从一个单一的原子中移走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布局,我们可以看到电离能随着周期的增加而增大,电离能在同一族元素中则呈现出随着周期数增加而减小的趋势。
3. 电负性电负性是一个量化描述原子吸引外层电子的能力的指标。
元素周期表显示,电负性随着周期的增加而增大。
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电负性增加,且从上到下电负性减小。
4.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金属是指在常温下具有良好导电性、热导性和延展性的元素。
而非金属则相反,它们通常是不良导电、不良热导和脆性的。
元素周期表的左边是金属性元素,右边是非金属性元素。
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三、元素性质的规律1. 反应活性元素的反应活性通常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强。
低周期数的元素在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时更容易失去或获得电子,因此它们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
相反,高周期数的元素由于电子排布结构的稳定性,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发生反应,因此具有较低的反应活性。
2. 氧化态氧化态是指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电荷状态。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及物理性质变化分析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及物理性质变化分析一、元素周期律的发现•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的创立•周期律的三个基本规律:原子序数、原子半径、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横行:周期•主族元素、过渡元素、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三、周期性规律1.原子序数的周期性变化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3.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4.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四、物理性质的周期性变化5.原子半径6.金属的导电性、延展性五、周期性规律的应用1.预测元素性质2.指导化学反应3.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4.新材料的合成与设计六、特殊性质的分析1.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的性质2.过渡元素的性质3.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的性质差异七、元素周期表与人类文明1.化学工业的发展2.现代科技材料的创新3.环境污染的防治八、研究元素周期性的方法1.实验观察2.理论分析3.数学计算4.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九、我国在元素周期表研究方面的贡献1.稀土元素的研究2.超重元素的研究3.核素的发现与合成十、展望元素周期性的未来发展1.新元素的合成与发现2.周期表的完善3.元素周期律的深化研究以上为元素周期性规律及物理性质变化分析的知识点概述,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习题及方法:1.习题:根据元素周期表,比较锂(Li)和钠(Na)的金属性。
方法:查找元素周期表中锂和钠的位置,它们都属于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
因此,钠的金属性比锂更强。
答案:钠的金属性比锂更强。
2.习题:解释为什么氯(Cl)的非金属性比硫(S)强。
方法:查看元素周期表中氯和硫的位置,它们属于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
氯的原子序数比硫大,因此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
答案:氯的原子序数比硫大,因此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
3.习题:根据元素周期律,预测锌(Zn)和汞(Hg)的原子半径。
方法:查找元素周期表中锌和汞的位置,它们属于同一周期。
由于汞位于锌的下方,根据周期律,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因此汞的原子半径比锌大。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3、规律: 同周期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反常现象:
ⅢA< ⅡA ⅥA < ⅤA
归纳总结
4、影响第一电离能的因素:
(1)原子半径的变化,对原子核对核外电 子的吸引力 (2)核外电子排布(全空、半满、全满) (3)形成稳定结构的倾向
一、电离能
1、定义:
气态原子或 离气子态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
能量叫最做小电离能。符号为 .单位是 .
I
KJ/mol
注意:
1、必须处于气态
2、是元素的一种性质
3、表示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
4、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 生成+1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第一 电离能。
气原态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 阳气离态子
2、已知Na元素的I1=496 KJ·mol-1,则Na (g) -e→Na +(g) 时所需最低能量为 496 KJ .
探 究 学
元素第一电离能大小与原 子失电子能力有何关系?
习
第一电离能越小,原子越 容易 失去 电子,金属性越 强 ;第一电离能越大, 原子越 难失去电子,金属性越 弱。
电离能的应用:判断金属原子在气态时 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
探从表中数据可知:Na元素的I2远大于I1,因此 究Na容易失去第一个电子,而不易失去第二个电 学子;即Na易形成Na+,而不易形成Na2+ 。镁 习元素的I1、I2相差不大,I3远大于它们,说明镁
容因观此易察镁失分易去析形两成个下电M表子g电2,+,离而而不能不易数易失据形去成回第M三答g个问3+电。题子:,
探
究 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有什么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比较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在一定条件下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
一般情况下,与水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2.常温下与同浓度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
一般情况下,与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3.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
碱性越强,其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4.依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一般是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
但是ⅠA族和ⅡA族的金属在与盐溶液反应时,通常是先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强碱和氢气,然后强碱再可能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5.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6.依据元素周期表。
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中,由上而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增强。
7.依据原电池中的电极名称。
做负极材料的金属性强于做正极材料的金属性。
8.依据电解池中阳离子的放电(得电子,氧化性)顺序。
优先放电的阳离子,其元素的金属性弱。
二、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依据非金属单质与H2反应的难易程度、剧烈程度和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与氢气反应越容易、越剧烈;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其非金属性越强。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
酸性越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3.依据元素周期表。
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中,由上而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4.非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中简单阴离子之间的置换反应。
非金属性强的置换非金属性弱的。
5.非金属单质与具有可变价金属的反应。
能生成高价金属化合物的,其非金属性强。
6.依据两非金属元素在同种化合物中相互形成化学键时化合价的正负来判断。
如在KClO3中Cl显+5价,O显-2价,则说明非金属性是O > Cl;在OF2中,O显+2价,F显-1价,则说明非金属性是F > O三、“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小结1.“10电子”的微粒:分子离子一核10电子的Ne N3—(固)、O2—(固)、F—、Na+、Mg2+、Al3+二核10电子的HF OH—三核10电子的H2O NH2—四核10电子的NH3H3O+五核10电子的CH4NH4+2.“18电子”的微粒:分子离子一核18电子Ar K+、Ca2+、Cl—、S2—二核18电子F2、HCl HS—三核18电子H2S四核18电子PH3、H2O2五核18电子SiH4、CH3F六核18电子N2H4、CH3OH七核18电子CH3NH2八核18电子CH 3CH 3四、元素周期表将族序号、主族元素、惰性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序数填入下表。
1.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判断技巧对于ABn 型分子,如果A 的化合价的绝对值加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即A 原子的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如NH 3、PCl 3、H 2S 等。
其计算式为:┃A 的化合价┃+ 最外层电子数 = 8 。
2.非极性分子的判断技巧对于ABn 型分子,如果A 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即为非极性分子。
如CO 2、BF 3、PCl 5等。
其计算式为:┃A 的化合价┃= 最外层电子数 。
3.分子结构的分析与判断技巧常见的无机分子结构有直线形分子(如CO 2)、平面三角形分子(如BF 3)、弯曲形分子(如H 2O)、三角锥形分子(如NH 3)等。
在解题时,要能将常见的分子构形根据电子排布的相似点,迁移到新的物质中。
此类试题主要采用迁移类比法分析。
4.晶体结构的分析与判断技巧常见的晶体有离子晶体(NaCl 型和CsCl 型)、分子晶体(如干冰)、原子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及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晶体及过渡型晶体(如石墨)。
小结:1. 元素周期表共分18纵行,其中第1、2、13、14、15、16、17七个纵行依次为ⅠA 族、ⅡA 族、ⅢA族、ⅣA 族、ⅤA 族、ⅥA 族、ⅦA 族(纵行序号的个位数与主族序数相等);第3、4、5、6、7、11、12七个纵行依次为ⅢB 族、ⅣB 族、ⅤB 族、ⅥB 族、ⅦB 族、ⅠB 族、ⅡB 族(纵行序号个位数与副族序数相等);第8、9、10三个纵行为合称为Ⅷ族;第18纵行称为0族。
周期 族 ⅠA0 核外电子排布1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3 ⅢB ⅣB ⅤB ⅥB ⅦB ⅧⅠB ⅡB 4 5 6 72.ⅠA族称为碱金属元素(氢除外);ⅡA族称为碱土金属元素;ⅢA族称为铝族元素;ⅣA族称为碳族元素;ⅤA族称为氮族元素;ⅥA族称为氧族元素;ⅦA族称为卤族元素。
3.元素周期表共有七个横行,称为七个周期,其中第一(2种元素)、二(8种元素)、三(8种元素)周期为短周期(只有主族元素);第四(18种元素)、五(18种元素)、六(32种元素)周期为长周期(既有主族元素,又有过渡元素);第七周期(目前已排26种元素)为不完全周期。
4.在元素周期表中,越在左下部的元素,其金属性越强;越在右上部的元素(惰性气体除外),其非金属性越强。
金属性最强的稳定性元素是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氟。
5.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分界处的金属元素,其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一般具有两性,如Be、Al 等。
6.主族元素的价电子是指其最外层电子;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是指其最外层电子和次外层的部分电子;镧系、锕系元素的价电子是指其最外层电子和倒数第三层的部分电子。
7.在目前的112种元素中,只有22种非金属元素(包括6种稀有气体元素),其余90种都是金属元素;过渡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8.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
一般在周期表的右上部的元素用于合成新农药;金属与非金属分界处的元素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过渡元素用于制造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等等。
9.从原子序数为104号往后的元素,其原子序数的个位数与其所在的副族序数、Ⅷ族(包括108、109、110三号元素)、主族序数分别相等。
第七周期若排满,最后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8号。
10.同周期第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可能为1(第二、三两周期)或11(第四、五两周期)或25(第六周期)。
11.若主族元素x A所在的第n周期有a种元素,同主族的y B元素所在的第n + 1周期有b种元素,当x A、B位于第IA族、ⅡA族时,则有:y = x + a;当x A、y B位于第ⅢA ~ ⅦA族时,则有:yy = x + b。
五、构、位、性的规律与例外1.一般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氕原子(1H)中无中子。
2.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周期不一定从金属元素开始,如第一周期是从氢元素开始。
3.大多数元素在自然界中有稳定的同位素,但Na、F、P、Al等20种元素到目前为止未发现稳定的同位素。
4.一般认为碳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且ⅣA族中元素组成的晶体常常属于原子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等。
5.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一定增大,如18Ar的相对原子质量反而大于19K的相对原子质量。
6.质量数相同的原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如18O与18F、40K与40Ca7.ⅣA~ⅦA族中只有ⅦA族元素没有同素异形体,且其单质不能与氧气直接化合。
8.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一般形成离子化合物,但AlCl3却是共价化合物(熔沸点很低,易升华,为双聚分子,结构式为所有原子都达到了最外层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9.一般元素性质越活泼,其单质的性质也活泼,但N和P相反。
10.非金属元素之间一般形成共价化合物,但NH4Cl、NH4NO3等却是离子化合物。
11.离子化合物在一般条件下不存在单个分子,但在气态时却是以单个分子存在。
12.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共价化合物,如Na2O2、FeS2、CaC2等是离子化合物。
13.单质分子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O3是极性分子。
14.一般氢化物中氢为+1价,但在金属氢化物中氢为-1价,如NaH 、CaH 2等。
15.非金属单质一般不导电,但石墨可以导电。
16.非金属氧化物一般为酸性氧化物,但CO 、NO 等不是酸性氧化物,而属于不成盐氧化物。
17.金属氧化物一般为碱性氧化物,但一些高价金属的氧化物反而是酸性氧化物,如:Mn 2O 7、CrO 3等反而属于酸性氧物,2KOH + Mn 2O 7 == 2KMnO 4 + H 2O 2KOH + CrO 3 == K 2CrO 4 + H 2O ;Na 2O 2、MnO 2等也不属于碱性氧化物,它们与酸反应时显出氧化性。
18.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晶体),一般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但也有例外,如HF>HCl ,H 2O>H 2S ,NH 3>PH 3,因为液态及固态HF 、H 2O 、NH 3分子间存在氢键,增大了分子间作用力。
19.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价和它的负价绝对值之和等于8,但氟无正价,氧在OF 2中为+2价。
20.含有阳离子的晶体不一定都含有阴离子,如金属晶体中有金属阳离子而无阴离子。
21.一般元素的化合价越高,其氧化性越强,但HClO 4、HClO 3、HClO 2、HClO 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22.离子晶体不一定只含有离子键,如NaOH 、Na 2O 2、NH 4Cl 、CH 3COONa 等中还含有共价键。
六、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1. 原子半径的大小比较,一般依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若是同周期的,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半径逐渐减小;若是同主族的,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增多,半径依次增大。
2. 若几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3. 同周期元素形成的离子中阴离子半径一定大于阳离子半径,因为同周期元素阳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一定比阴离子少一层。
4. 同种金属元素形成的不同金属离子,其所带正电荷数越多(失电子越多),半径越小。
5、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在原子晶体中,原子半径越小,共价键越牢固,熔点越高 原子半径的关系是:金刚石(C)>水晶(SiO2)>SiC>晶体硅(Si) 熔点的大小关系也是:金刚石(C)>水晶(SiO2)>SiC>晶体硅(Si)☆判断微粒半径大小的总原则是:1. 电子层数不同时,看电子层数,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2. 电子层数相同时,看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3. 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均相同时,看电子数,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如r (Fe 2+)> r (Fe 3+) 4.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时,看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七: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比较:以Cl 和Cl -,Na 和Na +为例Cl Cl -Na Na +1.分子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