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全文
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全文一、概述(一)定义肥胖症是指机体脂肪总含量过多和/或局部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肥胖主要包括3个特征:脂肪细胞的数量增多、体脂分布的失调以及局部脂肪沉积。
(二)分类按发病机制及病因,肥胖症可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单纯性肥胖症又称原发性肥胖,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病病因可寻;其根据发病年龄和脂肪组织病理又可分为体质性肥胖症(幼年起病性肥胖症)和获得性肥胖症(成年起病性肥胖症)。
而继发性肥胖症是指继发于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基础上的肥胖症。
本指南主要阐述单纯性肥胖症。
此外,依据脂肪积聚部位,肥胖可分为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和周围型肥胖(皮下脂肪型肥胖)。
中心型肥胖以脂肪主要蓄积于腹部为特征,内脏脂肪增加,腰部增粗,呈现"梨形"肥胖,此型肥胖患者更易患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周围型肥胖以脂肪积聚于股部、臀部等处为特征,呈现"苹果形"肥胖。
(三)流行病学近30年,肥胖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长,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
目前我国面对的肥胖形势也非常严峻,《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分别上升了7.3%和4.8%;而6~17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分别上升了5.1%和4.3%。
同时,我国的肥胖患病率呈现北方高于南方、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及女性高于男性的流行特点,与人群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和习惯、经济收入水平、体力劳动强度、文化结构有密切关系。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能量代谢平衡失调,热量摄入多于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是肥胖的基础。
它是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肥胖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因素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肥胖的遗传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015-肥胖患者的规范化管理
一、肥胖症的发病与诊断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肥胖诊断的指标( )A、年龄
2、关于高代谢性肥胖(红胖子),说法有误的是( )C、腰臀比常小于1
3、肥胖的危害包括( )E、以上都包括
4、关于肥胖指标的说法,正确的是( )C、腰围和腰臀比不适用于孕妇、儿童、腹水患者
5、肥胖度的衡量中,中度肥胖是指超过( )D、30~50%
14、为了治疗肥胖症,下列哪项做法是恰当的( )C、保持积极的态度
15、目前,减重手术的术式有( )E、以上都是
16、减重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不包括( )D、高血压
17、对于减重手术,应该考虑的要素有( )E、以上都需要考虑
18、肥胖治疗中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 )E、以上都是
19、在FDA推荐中,不适用于药物减肥的是( )C、BMI ≥ 24 kg/m2伴有合并症
6、下列关于肥胖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B、中国人BMI的正常上限要较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高
7、肥胖的分类包括( )E、以上都是
8、关于炎症代谢性肥胖(黑胖子),说法有误的是( )A、发生年龄较晚,与遗传相关
9、关于“白胖子”的说法,有误的是( )B、多见于男性
10、关于低代谢性肥胖运动
26、风险因素的评估不包括( )C、激素水平
27、关于手术适应症说法错误的是( )E、无禁忌症
28、肥胖的鉴别诊断错误的是( )D、下丘脑性肥胖
29、手术后特殊监测内容错误的是( )E、不需特殊监测
30、下丘脑性肥胖的说法错误的是( )B、满月脸、水牛背
20、FDA批准的肥胖治疗药物中,不包括( )B、艾塞那肽
三、肥胖症的多学科管理
21、库欣综合征的表现错误的是( )A、智力减退
成人肥胖症的非外科治疗进展
文章编号:10092811(2010)0422005成人肥胖症的非外科治疗进展陈英综述刘庆森审校关键词肥胖症/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589.250.5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首都科学发展科研基金(53)作者单位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通讯作者刘庆森L q 3@。
1前言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 O)将肥胖正式宣布为一种疾病。
它是一种常见的营养障碍性疾病,可引起或合并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目前,它正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其已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已经为全球医疗体系造成沉重的负担,成为仅次于吸烟之后的第二个可以预防的致死原因。
2肥胖的评判标准和分类2.1肥胖和超重的判定方法有多种,目前使用的有:体重指数法、皮褶厚度法、围度法、水下称重法、生物电阻抗法、超声法、重水法、钾同位素法(40K)、双能X 射线吸收法、CT 技术及磁共振成像术。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为体重指数法(body mass index,BMI 法),即BMI=体重(kg)/身高(m)2。
根据中国成人体重超标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我国成人体重超标和肥胖的评价标准[1],测量身高与体重,分别精确到1mm 和10g,计算BMI 。
BMI 24~27.9为超重;280为肥胖。
2.2肥胖按病因分为两类: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症:指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病因者。
此类肥胖约占肥胖人群的94%。
根据发病年龄及脂肪组织病理分二型:体质性肥胖症(幼年起病型肥胖症)和获得性肥胖症(成年起病型肥胖症)。
继发性肥胖症:指继发于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基础上的肥胖症,主要有下丘脑病、垂体病、胰岛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减退症及其他水钠潴留性肥胖症等。
3肥胖的病因和相关疾病3.1关于肥胖的起因非常复杂,主要由于能量摄入过剩,体力活动过少,基因水平的因素等等。
目前有一系列假说如:肥胖基因学说、下丘脑摄食中枢调节学说(调定点假说)[2]、内分泌代谢紊乱学说(如:高胰岛素血症)等[3],但都不能完善地解释肥胖病因。
肥胖研究进展与女性肥胖
•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既使单纯性肥胖,也同样存 在家族性 • 被领养的儿童 • 单卵双胞胎之间的BMI • 对单卵双胞胎进行长期过度摄食研究,这些例子 都说明遗传因子在起作用 • 另外一些研究(比如移民流行病学)发现 • 这说明环境因素对遗传因素有重要的影响 • 遗传因素占30%,环境因素占60%以上
女性肥胖
• 女性肥胖者多于男性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 1.性脂肪细胞多于男性。相对而言,女性容纳脂肪的场所就大于男性, 容易肥胖。 • 2 .雌激素与脂肪的合成代谢有关。如产妇和长期口服女性避孕药的妇 女更易发胖,其主要原因是雌激素水平升高,从而促进了脂肪合成增 加。 • 3.女性的活动量一般较男性为少,其热量消耗较少,脂肪积累增多, 从而易发生肥胖。 • 4.女性基本都有妊娠生育的过程,传统的饮食习惯是,为了胎儿的健 康而拼命进补与进食,这样易造成营养过剩,孕妇又不能过多活动和 参加体育锻炼,使能量蓄积,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所以妊娠过程 也是导致女性肥胖的重要因素。 • 5 .中老年女性肥胖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女 性激素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大,对身体是否苗条的顾虑也少了,常 饮食过量,天长日久皮下脂肪越积越厚,结果进入肥胖体型行列。
肥胖者发生肥胖相关疾病或症状的相对危险度
危险性显著增高 危险性显著增高(相对危 危险性显著增高 相对危 险度大于3) 险度大于 2型糖尿病 型糖尿病 胆囊疾病 血脂异常 胰岛素抵抗 气喘 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 危险性中等增高 (相对危险度 相对危险度2-3) 相对危险度 冠心病 高血压 骨关节病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脂肪肝 背下部疼痛 危险性稍增高 (相对危险度 相对危险度1-2) 相对危险度 女性绝经后乳腺癌, 女性绝经后乳腺癌, 子宫内膜癌 男性前列腺癌, 男性前列腺癌,结肠 直肠癌 生殖激素异常 多囊卵巢综合征 生育功能受损 麻醉并发症
中国肥胖症临床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及展望2024
中国肥胖症临床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及展望2024摘要近年来,随着肥胖症发病率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全球肥胖症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
肥胖症可引发多种合并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也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
因此,肥胖症防控势在必行。
当前,中国肥胖症诊疗仍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亟需更多的研究突破和临床治疗策略。
随着多学科协作、个体化、智能化诊疗模式的发展,未来肥胖症的中心化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
肥胖症是指脂肪过多或脂肪异位沉积导致的一种慢性复发性代谢性疾病。
中国已成为全球肥胖症人数最多的国家,2018年中国成人肥胖症人数已达8500万,且仍在增加[1肥胖会引发多种疾病,影响民众身心健康和降低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健康保健负担,并最终导致死亡风险增加[2]z是多种代谢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危害。
与全球趋势一致,中国肥胖症的诊疗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
首先,社会对肥胖症的认知不足,公众对”肥胖症是一种疾病”的认可度不高,医护人员尚未将肥胖症作为优先诊疗的疾病,政策上对肥胖症有效干预及管理策略有限。
其次,虽然近年来肥胖症相关研究发展迅速,但从临床实践角度看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各自为政,临床转化较为困难。
再次,肥胖症临床治疗方法有限,且对症不对因,效果欠佳,尤其对体重反弹仍缺乏对策。
肥胖症是人类发展史的必然产物,与历史、文化以及经济息息相关,所以难以从纯粹的医学角度去理解和治疗肥胖。
近年来新型肠促胰素类药物的问世和代谢手术的逐渐普及[3,4],使临床医师摆脱了对肥胖症治疗束手无策的窘境,但肥胖症的治疗仍任重道远,需要更多的研究突破和临床治疗进展。
未来肥胖症的主攻方向,需要从病因出发,重视个体化诊疗,分型而治;在现有条件下,借助多种治疗手段,寻求有效的多学科协作综合诊疗和智能中心化管理模式,达到持久的疗效获益,从而遏制中国乃至全球肥胖症发病率的快速增长。
本文尝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和临床诊疗突破方面探讨中国肥胖症诊疗现状,并展望未来肥胖症管理。
肥胖症治疗新进展研究
肥胖症治疗新进展研究肥胖症是一种复杂的慢性代谢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身体脂肪堆积过多,导致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0。
除了对外表造成影响外,肥胖症还会增加患者罹患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
近年来,肥胖症治疗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其中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新型治疗方式的研究和发展。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肥胖症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减轻患者的体重并降低相关的慢性病风险。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可供选择的药物,包括酮酸盐、磺脲类利尿药、氟哌利多等。
这些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可以减轻患者的体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头痛、恶心、便秘等。
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肥胖症时应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严重肥胖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它主要通过减少或改变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来减轻体重。
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胃切除术、胃束带术、胃十二指肠球部空肠吻合术等。
这些手术不仅可以减轻体重,还可以改善患者的代谢情况和相关慢性病风险。
但手术并非所有肥胖症患者都适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三、新型治疗方式的研究和发展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科学家们还在寻找肥胖症的新型治疗方法。
一个新的治疗方式包括利用好莱坞明星的方法来治疗肥胖症。
据报道,好莱坞明星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冷冻疗法”。
这种疗法可以通过在皮肤下注射低温药物,在体内形成冷凝物,使脂肪细胞破裂,并在之后的几个月内自然吸收。
这种疗法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但研究人员对其疗效和可能的副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
还有一个新型治疗方法是环境调节。
研究发现,环境对肥胖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过度使用药物、荷尔蒙不平衡、少数人群的基因缺陷以及高热量饮食不良习惯等都是肥胖症的发病因素。
因此,适当调整环境因素可能对预防和治疗肥胖症具有积极作用。
当前正在研究中的环境治疗方法包括热量密度控制饮食、改变食品广告和产品标签以及增加运动环境等。
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
汇报人:日期:•肥胖症概述•基层诊疗流程•药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方案目•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基层医生培训与能力建设录01肥胖症概述肥胖症定义肥胖症分类定义与分类肥胖症可导致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流行病学与危害危害全球流行趋势诊断标准诊断流程诊断标准与流程02基层诊疗流程身体状况评估合并症评估分类030201初步评估与分类饮食调整运动锻炼行为疗法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选择制定药物治疗计划,包括药物剂量、使用时间等。
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监测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选择对于重度肥胖或减肥药物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效果评估定期评估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包括体重减轻程度、生活质量等。
手术治疗03药物治疗方案非处方药处方药非处方药与处方药0102药物选择与调整常见副作用如腹泻、口干、头晕等,需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评估是否继续用药。
注意事项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定期进行肝肾功能检查。
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04手术治疗方案适应症BMI≥32.5且存在至少一个与肥胖相关的严重合并症;BMI≥27.5且存在至少两个与肥胖相关的合并症;禁忌症存在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存在严重精神障碍;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无法耐受手术或麻醉。
手术类型与流程手术后护理与随访护理随访05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营养教育运动指导生活方式调整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自我激励与保持动力认知行为疗法心理辅导与支持1 2 3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医生与专业人士的指导家庭与社会支持06基层医生培训与能力建设培训内容与方法01020304肥胖症基础知识肥胖症诊疗技能实践操作技巧患者管理与随访能力评估与提升目标01020304持续教育与实践WATCHING。
肥胖症患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肥胖症患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饮食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加之人们的日常运动量减少,均为肥胖症的发生营造了较多的契机。
肥胖症的发生不但增加了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并对患者的审美心理造成较大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其受到普遍的社会关注,如何改善肥胖症状,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临床中始终未停止过关于肥胖症的治疗,并取得较大的研究进展,本文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及当前临床中常用的肥胖症治疗药物进行研究,分析药物治疗肥胖症的进展情况,现作一综述,具体研究如下。
标签:肥胖症;药物治疗;复方类药物;中药肥胖是当前临床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病症类型,主要是由于患者身体内部的脂肪异常分布或过度堆积导致的体质量增加现象,属于一种多因素慢性代谢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7年的调查中显示,全球65亿人口中约有16亿人口的体重超重,肥胖症患者不但普遍存在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也较为多见[1]。
肥胖会引起胆囊疾病、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经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证实,药物治疗是改善肥胖症状的一种最为普遍和有效的方式,本文针对关于肥胖症的治疗药物情况作综述研究,探究其治疗进展。
1化学药物据调查员研究,根据化学药物治疗肥胖症的机制及作用可将其分为局部脂肪分解剂、代谢刺激剂、消化吸收阻滞剂、食欲抑制剂。
1.1代谢刺激剂经临床研究证实,褐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将人体中的剩余热量转变为热[3],并将其排除体外,褐色脂肪组织中有β3受体存在,然而,β3受体的激动剂对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程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人体中的糖原和脂肪的氧化和分解,增加体内能量的适当,进而在不影响患者正常食物食入的同时,达到降低患者体脂和体重的目的,同时不会减少患者皮肤和内脏中的蛋白,并能够对肌肉的合成代谢起到促进作用[4]。
当前,临床中研制、开发出的β3受体激动剂为BRL26830A,许多文献研究中均证实,该β3受体的激动剂的减肥效果良好,可以显著的促进人体中的能量支出,并能够对体重下降同时引起的代谢率降低情况起到预防作用[5]。
最新:儿童肥胖症的诊治与管理
最新:儿童肥胖症的诊治与筐理近几十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问题成为了全球的健康问题,因为宫大大增加了罹患真他疾病的冈险,比如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LFD L高血压、心肌模死、卒中、痴呆、青关节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以及癌症等,从而导致生命质量和预期寿命的下降。
而且肥胖呈现低龄化,儿童肥胖问题亦不容忽视。
基层医生在临床中面对儿童期肥胖群体,可以开展综合筐理与治疗。
一、流行病学快速经济发展平日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导致肥胖人群的大量增加。
研究表明,全球5~19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患病率从1975年的4%上升到2016年的18%以上[1 ].. 2015-2016年,美国学龄前儿童(2~5岁L 学龄儿童(6~11岁)和青少年(12~19岁)肥胖患病率分别为13.7%、18.7%、20.6%[ 2]..对于儿童肥胖,我国使用采用中国儿童和青少年性别和年龄别体重指数(BMI)值参考标准的第95百分位数值为肥胖临界值全国儿童与青少年人群的肥胖患病率在不断增加,以上海为例,与1985年相比,2014年上海市7~18岁男生超重检出率增加了11傲19.3%比1.7%),肥胖检出率增加了29倍(11.7%比0.4%),平均增长率为12.3%;上海市7~18岁女生肥胖检出率增加了31倍(6.4%比0.2%), 平均增长率为12.7%[ 3]..二、病因和发病机制热量摄入多于热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是导致肥胖的病理生理基础。
造成儿童肥胖的因素较多,具体病因、致病机制复杂多样。
根据病因分类,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与继发’性肥胖。
95%的儿童肥胖为单纯性肥胖,内因为脂肪细胞数量和体积的增加,外因以饮食过多而活动过少为主。
发病机制上主要与遗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以及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5%的肥胖为继发性肥胖,也称为症状性肥胖,与药物、疾病如内分泌代谢病、遗传综合征有关,伴有体脂分布异常、肢体或智力异常。
肥胖症诊疗规范2023版
肥胖症诊疗规范2023版肥胖症(obesity)是一组常见的、古老的代谢性疾病。
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其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一定值时遂演变为肥胖症。
随年龄增长,体脂所占比例相应增加。
肥胖症的实质是体内脂肪绝对量增加。
评估肥胖的方法很多,但较简便且最常用的方法为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D,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2(ιn2)。
据BM1.评估肥胖,国外诊断标准为:25-<30为过重,230为肥胖,240为极度肥胖。
考虑到国人的种属及形体,其诊断标准应较其稍低,大致为:24-V28为过重,M28为肥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发病率有明显上升,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
如无明显病因可寻者称单纯性肥胖症;具有明确病因者则称为继发性肥胖症。
单纯性肥胖是肥胖症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多种严重危害健康疾病(如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危险因子。
【分类】按发病机制及病因,肥胖症可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一)单纯性肥胖症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病病因可寻者称单纯性肥胖症。
根据发病年龄及脂肪组织病理又可分二型:1 .体质性肥胖症(幼年起病型肥胖症)其特点为:①有肥胖家族史;②自幼肥胖,一般从出生后半岁左右起由于营养过度而肥胖直至成年;③呈全身性分布,脂肪细胞呈增生肥大;④限制饮食及加强运动疗效差,对胰岛素较不敏感。
2 .获得性肥胖症(成年起病型肥胖症)其特点为:①起病于20-25,岁,由于营养过度及遗传因素而肥胖;②以四肢肥胖为主,脂肪细胞单纯肥大而无明显增生;③饮食控制和运动的疗效较好,胰岛素的敏感性经治疗可恢复正常。
(〜)继发性肥胖症继发于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基础上的肥胖症,有下列七组:1 .下丘脑病多种原因引起的下丘脑综合征包括炎症后遗症、创伤、肿瘤、肉芽肿等均可引起肥胖症。
2 .垂体病见于轻型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垂体瘤(尤其是嫌色细胞瘤)、空蝶鞍综合征。
肥胖症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肥胖症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新进展肥胖症是指人体体重过重或超重,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20亿人口受到肥胖症的困扰,占总人口比例约为30%左右。
肥胖症会导致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冠心病等。
随着研究深入,我们逐渐了解到肥胖症的病理机制,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进展。
一、引起肥胖症的原因肥胖症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基因、环境等。
其中基因因素对肥胖症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对肥胖症家族的研究发现,肥胖症有一定的遗传性。
一些基因突变会导致食欲异常、代谢率降低等身体机能问题,从而增加体重。
基因的遗传作用使得有些人相对容易罹患肥胖症,这与他们的家族有很大的关系。
环境因素也是引起肥胖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惯更加便利和舒适,饮食方式逐渐变得多样化,加上体育锻炼减少,导致能量消耗相对不足。
这些环境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睡眠、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并最终导致肥胖症的发生和恶化。
二、肥胖症的病理机制肥胖症是一种代谢疾病,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代谢机制异常。
肥胖症患者的体内脂肪细胞数量在增加,同时细胞体积也在扩大,这些细胞脂肪水平的堆积会导致患者体重增加。
在人体内,食物被分解成单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后,通过血液运输到细胞中,经过代谢反应后产生能量。
在肥胖症患者体内,脂肪组织分解的脂肪酸和葡萄糖通过肝脏合成脂质,这些脂质被存储在脂肪细胞中。
当脂肪细胞无法再容纳更多的脂肪时,多余的脂质会进入肝脏和胰岛素敏感细胞等组织中,引起脂肪代谢异常,从而导致代谢失常和炎症。
另外,肥胖症患者的体内会发生神经性内分泌、神经-免疫递质、肠道-脑轴以及肠道-肝轴等重要机制的异常。
这些异常会使体内的葡萄糖和脂质代谢出现混乱,导致肥胖症的发生和发展。
三、肥胖症的治疗新进展(一)药物治疗当前,治疗肥胖症的药物主要包括口腔服用和注射等。
口服药物包括铭雅、欧司朗等,注射药物有普生素、拜瑞妥等。
肥胖症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
肥胖症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全球各国的肥胖症发病率与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肥胖症是指人体脂肪组织过多,超出了身体所需的范围,成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肥胖症不仅会导致身体变形,还会增加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
因此,如何及时诊断、治疗肥胖症成为许多医生和科学家们的关注焦点。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肥胖症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
一、诊断新进展当前,肥胖症的诊断是衡量身体质量指数(BMI),但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如BMI不能区分肌肉量和脂肪量,不能精确反映个体的健康状况。
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方法来诊断肥胖症。
1.皮下脂肪组织CT扫描皮下脂肪组织CT扫描是一种诊断肥胖症的新方法,它能够精确评估脂肪组织的分布情况,包括腹腔内、腹腔外和髂腹区。
通过这种方法,医生能够更好地判断患者的肥胖程度和健康状况,及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2.脂质组学技术脂质组学技术是一种新兴的代谢学技术,它可以鉴定和分析脂质代谢谱,进而获得肥胖症患者的代谢状态。
该技术可以有效评估患者的肥胖程度和炎症程度,帮助医生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患者的健康风险。
二、治疗新进展目前,肥胖症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变饮食和进行运动来控制体重。
但是,肥胖症是一种慢性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新的肥胖症治疗方法应运而生。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近年来肥胖症治疗的新进展,它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吸收或减少进食而达到减重的目的。
其中,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能够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胃排空和食欲,从而减轻患者的体重。
此外,还有口服脂肪吸收抑制剂,通过抑制肠道脂肪吸收达到减重的目的。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一种激进的肥胖症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减少胃容积和改变胃肠道的吸收和代谢功能来控制患者的体重。
其中,胃部分切除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肥胖症的方法。
研究人员发现,胃部分切除手术能够切断食欲神经,从而降低食欲,进而减轻患者的体重。
总结:综上所述,肥胖症是一种需要看待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2024减重与代谢外科研究进展
2024减重与代谢外科研究进展摘要肥胖及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快速攀升,减重与代谢手术(MBS)不仅是治疗肥胖症的有效手段,而且可使肥胖相关疾病获得缓解或者改善。
目前国内减重与代谢外科学科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对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MBS展示了优于传统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临床结局,然其机制依然不完全明确。
肥胖患者合并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MBS后也可获得长期改善,然而其改善的机制除了依赖于体重降低外,是否还有独立于体重降低之外的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鉴于大量临床证据及基础研究支持MBS治疗肥胖及肥胖相关代谢紊乱的优效性,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对MBS适应证中体重指数(BMI)的要求进行了下调,由于同期新型减重药物和医疗器械相继问世,对于肥胖症的治疗有了更多手段,故新的BM1要求仍有待于内科的认可和接受。
未来「肥胖病学〃有望成为一门学科,而整合了肥胖相关多学科的减重中心应为发展方向。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肥胖患病率迅猛攀升。
根据2019年国内243个城市成人体检数据分析,我国平均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已达24.4kg/m2,其中肥胖率14.1%,超重率34.8%0而且,随着BMI的增高,多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也相应增高,其中包括胰岛素抵抗(正常体重人群与肥胖人群患病率比较,23.0%⅛36.9%X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11itus,T2DM,5.2%比14.6%1血脂异常(16.9%比42.4%\高血压病(11.2%比36.9%1高尿酸血症(6.3%比21.1%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1coho1icfatty1iverdisease z NAF1D,13.3%kt81.8%)等[1],而有效减重可改善甚至逆转肥胖相关疾病。
起源于1950年代的胃肠减重手术[2],迄今为止依然是最为有效、减重幅度最大的肥胖治疗手段。
其机制是通过重建胃肠道的解剖和/或连接关系,使有效胃容积缩小以限制摄食量,和/或使小肠有效长度缩短以减少营养成分在小肠的吸收,从而造成营养负平衡而达到体重减轻的目的。
肥胖症
肥胖症著者:努尔比亚·西里甫摘要:肥胖症(obesity)是一种慢性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它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容易被忽视,但发病率却在急剧上升的一种疾病。
除人类外,许多宠物也会患肥胖症。
哺乳动物(包括人在内)储藏脂肪过多,以至于健康受到影响。
关键词:病因,症状体征,检查化验,鉴别诊断,饮食保健,疾病预防,治疗用药,药物治疗进展发病原因1.内因为人体内在因素使脂肪代谢紊乱而致肥胖。
(1)遗传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单纯性肥胖者中有些有家庭发病倾向。
父母双方都肥胖,他们所生子女中患单纯性肥胖者比父母双方体重正常者所生子女高5~8倍。
Vanllallie对1333名出生于1965~1970年期间的儿童进行了纵向调查也发现,父母一方有肥胖, 其所生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超出正常的比值(odd ratio)也随之增加,1~2岁肥胖儿童到成人早期肥胖为1.3,3~5岁肥胖者为4.7,6~9岁肥胖者为8.8,10~14岁者22.3,15~17岁为17.5。
(2)神经精神因素已知人类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
一对为腹对侧核(VMH),又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LHA),又称饥中枢。
饱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拒食,破坏时则食欲大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则厌食拒食。
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持正常体重。
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不论属炎症的后遗症(如脑膜炎、脑炎后)、创伤、肿瘤及其他病理变化时,如腹内侧核破坏,则腹外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贪食无厌,引起肥胖。
反之,当腹外侧核破坏,则腹内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厌食,引起消瘦。
另外,该区与更高级神经组织有着密切的解剖联系,后者对摄食中枢也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
下丘脑处血脑屏障作用相对薄弱,这一解剖上的特点使血液中多种生物活性因子易于向该处移行,从而对摄食行为产生影响。
这些因子包括: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胰岛素等。
关于肥胖病的研究与探讨
PART 04
肥胖病治疗策略探讨
REPORTING
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01
02
03
饮食调整
控制总热量摄入,选择低 热量、高蛋白、低脂、高 纤维的食物,避免高糖、 高脂肪食物。
增加运动
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 逐步增加运动量,提高身 体代谢水平。
危险因素
肥胖症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缺血性心脏 病等。这些疾病与肥胖症密切相关,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全球及国内肥胖病现状
全球现状
全球范围内,肥胖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已有 数十亿人口被诊断为肥胖症患者,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
国内现状
生活质量下降
肥胖者在求职、婚恋等方面可能面临更多困难, 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PART 03
肥胖病诊断与评估方法
REPORTING
体格检查及诊断标准
体格检查
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基本 指标的测量,以评估患者的肥胖程度 。
诊断标准
基于体质指数(BMI)进行诊断, BMI=体重(kg)/身高²(m²),通 常将BMI≥28 kg/m²定义为肥胖。同 时,还需考虑腰围等中心性肥胖指标 。
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
02
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者患高血压的几率明显高
于正常体重者。
心力衰竭
03
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使心脏泵血功能受损,长期下去可能导
致心力衰竭。
代谢性疾病风险增加
2型糖尿病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肥胖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几 率比正常体重者高数倍。
肥胖症用药策略进展
肥胖症用药策略进展一、概述肥胖症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
体重增加,是常见的营养障碍性疾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肥胖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继发性肥胖症。
肥胖症与多种疾病如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有密切关系,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肥胖症极为重要。
二、临床表现(1)肥胖症患者可见于任何年龄,其中女性较为多见。
一般有进食过多和(或)运动过少或者不足等情况;患者常有肥胖症家族史。
(2)轻度的肥胖症多无明显症状;中、重度的肥胖症患者可出现气急、关节痛、肌肉酸痛、体力活动减少及焦虑、忧郁等症状。
(3)伴发病或并发症:临床上,肥胖、血脂异常、冠心病、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常同时发生,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统称为代谢综合征。
目前认为与胰岛素的抵抗相关;同时,肥胖症还可伴发或并发睡眠呼吸暂停、高尿酸/痛风、骨关节炎、胆囊疾病、生殖功能降低及某些恶性肿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等)的发病率增高三、诊断要点(一)测量身体的肥胖程度和体内脂肪分布1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反映身体的肥胖程度指标之一。
计算公式:BMI(kg∕m2)二体重(kg)/[身高(m)]22.理想体重(idea1bodyweight,IBW)测量身体的肥胖程度指标之一。
IBW(kg)二身高(cm)-105或=[身高(cm)-100]×0.9(男性)或0.85(女性)3.腰围或腰/臀比(waist/hipratio,W/H)可反映体内脂肪分布情况。
让患者取直立体位,腰围测量是在腰部肋下缘与骼骨上缘间中点水平,臀围测量是在耻骨联合水平测量臀部最大周径。
4.CT或MR1估计或计算皮下的脂肪厚度或内脏的脂肪量,作为评估体内脂肪分布最准确的方法之一,但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5.其他如身体密度测量法、生物电阻抗测量法测定体脂总量等。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1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界限建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2)我国成人BMΠ8.5~23.9为正常范围,<18.5为体重过低,224为超重,228为肥胖;男性腰围290cni、女性腰围280Cm可诊断为腹型肥胖。
肥胖症诊疗指南
肥胖症诊疗指南【概述】肥胖症(obesity)是以体内脂肪聚积过多为主要症状的营养障碍性疾病,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症状性肥胖。
儿童肥胖的诊断标准目前仍采用WHO推荐的方法——身高别体重(weight for height)标准来衡量,以正常儿童不同身高值相对应的体重值作为标准进行评价。
体重超过标准值的20%诊断为肥胖,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大于50%为重度肥胖。
【病史要点】(一)开始肥胖的年龄。
(二)肥胖进展的情况。
(三)食量及饮食习惯。
(四)生长发育是否正常,有无生长缓慢及开始的时间。
(五)体育活动情况,是否活动过少,有无肌无力。
(六)有无智力落后或倒退。
(七)是否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及视物异常。
(八)是否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用药持续时间、剂量,因何种原因用药)。
(九)过去史及家族史:过去有无头颅外伤、病毒性脑炎、化脓性或结核性脑膜炎、颅内肿瘤史等,家族肥胖史及家庭饮食、生活习惯。
在儿童青少年期阶段,单纯性肥胖为儿童肥胖症的主要原因,询问患儿的生活习惯及家族肥胖史甚为重要,但应注意排除疾病所致的症状性肥胖如皮质醇增多症、肥胖-生殖无能综合症、多囊卵巢综合症、高胰岛素血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劳-蒙-毕综合症、性幼稚-肌张力低下-肥胖综合征等。
【体检重点】(一)一般项目1、获得生命体征:呼吸、脉搏、血压;2、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皮下脂肪厚度;肥胖伴身材矮小多为症状性肥胖。
(二)皮肤皮下脂肪呈均匀性分布或呈向心性分布,有无色素沉着,尤其在颈部、腋下、腹股沟处及大腿内侧,如该处色素沉着特别深提示胰岛素抵抗伴黑棘皮病。
皮肤细嫩或粗糙,在腹部、臀部及大腿有无暗红色紫纹;有无体毛增多或毛发稀松。
(三)头、颈部是否柯兴貌,有无视力障碍及视缺损,有视野缺失提示下丘脑、垂体部位肿瘤;甲状腺大小。
胸部、腹部男孩要注意是否有女性乳房,呼吸节律,有鼾音及睡眠时呼吸暂停提示已发生肥胖并发症睡眠呼吸暂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 李 剑
肥胖症的定义
体内贮积的脂肪量超过理想体 重20%以上,而不是指实际体
重超过理想体重20%பைடு நூலகம்上。
病 因
单纯性:只有肥胖而无任何器质性 疾病的肥胖症 继发性:皮质醇增多症、POCS、胰 岛素瘤、下丘脑性肥胖、甲 减、肥胖性生殖无能症、性 腺功能低下等
† For Asian populations. BMI cut-off will be higher in Pacific Islanders.
肥胖和超重的患病或发生率急速上升
某些太平洋岛国,城市肥胖的患病率 女性56-74% 男性44-57% 中国1982-1992年间 城市超重人口:9.7%→14.9% 农村超重人口:6.8%→8.4%
肥胖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肥胖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
中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型糖
尿病、痛风、骨关节疾病、POCS、
3. 中药
L o n g - t e rm goals for obesity therapy
Criteria Reduction of excess weight Maintenance of BMI Treatment success 5-6kg or 10% of initial body weight < 23 kg/m 2 †
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 精神神经因素:下丘脑腹内侧核为饱食中枢 内分泌因素:甲状腺素、胰岛素、糖皮质激素、 -内啡肽
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
亚太地区肥胖流行病学特点
亚太地区肥胖的患病率较低而超重的发生率较高 超重: 美国 65% 加拿大70% 肥胖: 美国 45% 加拿大30%
韩国 (1995年WHO标准) 超重:20.5% 肥胖:1.5% 日本(1990-1994国家营养普查) 超重:男性 24.3% 女性 20.2% 肥胖:<1.5% 我国(1998年中年人口的调查) 各地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存在极大的差异 北方>南方 城市>农村 严重地区 超重:>50% 大多数地区 肥胖:<10% 太平洋岛国人群体形健壮,BMI较高 ◆肥胖与超重的患病率受地区、种族及文化 背景的影响
平均水平 增高
肥胖的治疗
包括饮食和体力活动以及日常活动和 思想的改变 采取措施纠正摄食过多和体力活动的 减少
Treatment options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BMI and other risk factors in Asian populations
Diet Activity Drug VLCD Surgery
* Distribution of food intake should be as even as possible throughout the day and meals should not be ‘skipped’ as a weight control method.
* Meals should be adequately sized so that snacks are not needed between meals. 2 0 - 3 0 % † or less of the total dietary energy should be from fats and oils. * Carbohydrates should account for 55-65% of total energy. * Protein should not exceed 15% of total energ y. * Fresh fruits, vegetables and wholegrain foods should be encouraged. * lcohol intake should be restricte . † Depends on a country ’s current fat intake eg. some Asian countries may need to lower fat intake to 20% but in some Pacific Islands, 30% may be sufficient .
体力活动
单独使用体力活动治疗肥胖,3个月降低4- 5Kg是适度的 根据年龄和文化氛围制定体力活动建议 强调增加日常活动如走路和爬楼梯 肥胖患者不必要参加剧烈活动,低-中度活 动足够 7000卡热量的消耗可减重1Kg
减肥药物的禁忌症
儿童 曾发生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者 妊娠和哺乳妇女 正在使用其它选择性5HT重摄取抑制剂的患者
肪氧化、增加能量消耗
2.7 3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增加白色脂肪组织的 脂解和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降低脂肪蓄积
2.8 脂肪替换品:Olestra
赛尼可
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非中枢神经作用的减重 药物 选择性抑制胃肠道的胃脂肪酶和胰脂肪酶 不影响或很少影响淀粉酶、胰蛋白酶、糜 蛋白酶和磷脂酶的活性 可减少膳食中30%的脂肪吸收
在BMI较低时肥胖相关性疾病 的发生率即可增高
一些西方国家的研究表明,BMI>25时 肥胖相关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加 新加坡、香港及中国大陆部分地区研究: BMI>23时与肥胖相关性疾病,如2型糖尿 病与高血压的发病危险显著上升
低于WHO定义欧洲地区发病率增加的BMI的切点
定义肥胖的切点主要根据
1.
由参照人群得到的统计数据
2.
或随体脂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的发病 率和死亡率
故推荐在亚太地区超重与肥胖的切点应 低于欧美等国家
香港男性
香港女性
同一BMI水平,亚洲人倾向于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腰围,欧洲人群,1998 WHO) 男>94cm 女>80cm
不同人群中与特定腰围相关的疾病危险性不同
南亚体脂趋于向心性分布 与欧洲数据相比,在同一BMI水平,躯干部的 皮褶较厚,平均腰臀比显著增高 亚洲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多发生在BMI较低 和腰围较小的人群 建议男>90cm 女>80cm,有待修订
抑制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的再摄取 促进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降低血糖、血脂 副作用:兴奋、失眠、出汗、便秘、恶心等,有死亡病例
血压不能控制和控制不好的高血压病人,心衰、心率失常 及脑中风的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孕妇、哺
乳期妇女及准备妊娠的妇女等,都不宜使用
其它中枢性食欲抑制剂
常用减肥药
1.中枢神经作用减肥药 2.非中枢神经作用减肥药 3.中药
1.中枢神经作用减肥药
1.1 影响儿茶酚氨类药物(苯丙胺类:苯特明)
促进中枢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释放
兴奋中枢交感神经系统 阻断神经末梢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 抑制摄食中枢使食欲下降 副作用:易激动、失眠、头晕、欣快感、心率 加快、血压升高、头痛、出汗、恶心呕吐、 腹泻等
肥胖的饮食治疗
许多国家都有基于本国经验和数据的膳食指南
在一些亚洲国家,膳食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多,而蛋白 质少 措施: 通过减少高度精细的碳水化合物,用粗碳水化合物替代, 并降低脂肪的摄入来减少总热量摄入 教育患者控制饮食和健康的摄食习惯。膳食治疗的关键 在指导患者改变其膳食而限制热量摄入 可以使用非营养性甜味剂,而脂肪的替代品-Olestra并 不多见,目前不推荐
极低热量膳食(VLCD)
VLCD减重有效,可以用于严重肥胖,或需要快速 减重的患者 在临床试验中,一年低热量膳食(1200卡/日)导致 的体重减轻与VLCD有同样效果
尽管有效,应有医学指导,以及体重管理计划
手术
胃部分切除对BMI>40的患者有效。 胃的结扎(胃形成术)、胃-空肠短路手术导致 呕吐, 应定期随访 吸脂术不适于均匀性肥胖,可由于局部肥胖者
Principles of nutrition related to obesity
* Food selection should be guided by available foods which vary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
瘦素leptin 瘦素受体激动剂 饱满素satiltin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2. 非中枢神经作用减肥药
2.1 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赛尼可):
减少脂肪摄入 2.2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减少糖类物质的摄入和吸收 2.3 二甲双胍 2.4 激素类(甲状腺素、生长激素) 2.5 胃肠动力调整药:大黄制剂、脂必妥(红曲) 2.6 腺苷受体拮抗剂:麻黄碱、咖啡因、茶等能刺激脂
亚洲成人BMI标准、腰围及相关疾病危险
分类 BMI 相关疾病危险
腰围
< 90/80
体重过低 正常范围 超重 肥胖前期 I度肥胖 II度肥胖 低(但其他疾病 危险性增加) 18.5-22.9 平均水平 ≥23 23-24.9 增加 25-29.9 中度增加 ≥30 严重增加 <18.5
≥ 90/80
BMI 23-25 kg/m 2 : No additional risk √ √ × Increased WC † √ √ × DM / CHD / HT / HL * √ √ √ BMI 25-30 kg/m 2 : No additional risk √ √ √(consider) Increased WC √ √ √(consider) DM/CHD/HT/HL √ √ √ BMI > 30 kg/m 2 : No additional risk √ √ √(consider) √(consider) Increased WC √ √ √(consider) √(consider) DM/CHD/HT/HL √( intensive) √( intensive) √ √(con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