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矿物学考试复习提纲
成因矿物学复习资料
矿物: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并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存在的单质或化合物叫矿物。
矿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
晶质体:凡是内部质点作规则排列,具有格子构造的物质称为结晶质,结晶质在空间的有限部分称为晶体。
晶质在合适的条件下能生成规则的几何外形(晶体)。
如石盐、黄铁矿等。
非晶质体:内部质点无规律排列,不具固定的几何外形,如玻璃,蛋白石。
自然界大多数矿物都是以晶质矿物形态出现,如水晶(石英的晶体),钻石(金刚石晶体),冰洲石(方解石晶体),蓝宝石(刚玉晶体),碧玺(电气石晶体),海兰宝石,祖母绿(绿柱石晶体)等。
晶质体与非晶质体在一定的压力、温度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非晶质体总是趋向于向晶质体转化,因为晶质具最小内能。
如玻璃的老化空间格子:表示晶体内部构造中质点重复规律的几何图形空间格子要素:结点,行列,面网,平行六面体(晶胞)单体形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然界中的矿物总是趋向于生长成具有一定规则几何外形的多面体形状,其形状取决于其晶体结构和生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
同一化学成分的矿物在不同的生成条件下可以长成不同的几何外形。
单形:由同一形状、大小的晶面组成,如立方体黄铁矿聚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晶面组成。
如石英双晶:同种矿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晶体规则连生称为双晶。
(旋转后或中心反伸后可重合或互成镜像)歪晶:在实际晶体生长过程中,常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偏离其理想形态。
、断口:矿物受力后不沿结晶方向破裂而成的断面。
贝壳状断口,参差状断口,锯齿状断口,土状断口类质同象:晶体结构中的某些质点(离子、原子或分子)被性质相似的质点以各种比例相互置换或取代,而晶体结构类型、化学键性和离子正负电荷的平衡保持不变或基本不变,仅晶胞参数和物理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完全类质同象:如Fe橄榄石—Mg橄榄石不完全类质同象(有限类质同象):如铁闪锌矿同质异象(同质多象):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可以生成具有不同结晶构造,从而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物理性质的矿物,这种现象叫同质异象。
矿物学复习资料
矿物的概念:(1)自然作用产生的单质或化合物;(2)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3)一定的形态、物理和化学性质;(4)在一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 (5)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的概念:自然作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的非晶态的单质或化合物,称为准矿物 。
矿物学的概念:研究矿物(包括准矿物)的形态、成分、结构、性质、成因、产状、用途和它们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矿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和变化的历史的科学。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的质量百分数。
O、Si、Al、Fe、Ca、Na、K、Mg占地壳总质量的98.59%。
矿物化学计量矿物:在各晶格位置上的组分之间遵守定比定律、具严格化合比的矿物矿物非化学计量矿物:化学组成偏离理想化合比,不再遵循定比定律的矿物。
胶体:一种或多种粒径介于1-100nm之间的物质微粒(分散相)分散在另一种物质(分散媒)中形成的不均匀细分散体系,称为胶体。
胶溶体:分散媒多于分散相的胶体。
胶凝体:反之分散媒少于分散相的胶体。
胶体矿物:一般是以水为分散媒、以固相为分散相的水胶凝体,属非晶质或隐晶质矿物。
胶体矿物的特殊性质:(1)分散相和分散媒的量比不固定;(2)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3)易吸附其他物质。
晶体化学式的书写规则:(1) 阳离子在前,阴离子或络阴离子在后,络阴离子用[ ]括起来。
(2) 复盐阳离子,按碱性由强至弱、价态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3) 附加阴离子通常写在阴离子或络阴离子之后。
(4) 水分子写在化学式的最末尾,并用圆点将其与其他组分隔开。
(5) 类质同像替代的离子,用圆括号括起来,并按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矿物形态的概念:指矿物单体、矿物规则连生体及同种矿物集合体的形态。
矿物形态研究意义:重要鉴定特征;成因信息载体;找矿标志;宝玉石加工;磨料选择晶习: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矿物晶体常常趋向于形成某种特定形态三层含义:习见的单形或聚形;结晶的完好程度(自形、半自形、它形);晶体在三维空间的相对发育情况:一向、二向、三向等长晶体习性的类型:按晶面发育的完好程度,分为:1)自形晶:晶体完全被自身应该发育的晶面包围。
矿物岩石学复习提纲
二、 晶面符号
晶体定向后, 晶面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就 可以根据它与晶轴的关系来确定, 表示晶面 空间方位的符号就叫晶面符号,常用的是米 氏符号:晶面在三根晶轴上的截距系数的倒 数比,用小括号括起来。
依次书写; ➢ 2)若晶体中存在多个同轴次对称轴或多个对称面
时,其个数写在相应对称要素的前面。如立方体 的对称型为3L44L36L29PC、三方单锥的对称型为 L33P。 • 晶体中的对称要素的组合受对称规律的控制,因 而晶体中存在的对称型是有限的。经推导,总共 只有32种(课本19页的表2-1)。
一层面网再长相邻 的另一层面网,晶 面(晶 体最外层面 网)是平行向外推
移生长的,这就是 科塞尔理论, 也称 层生长理论。
C B
A
层生长过程
第四节 晶体的形成
不足:把晶体生长过程简单化了,仅考虑晶面生 长速度的影响,未考虑质点的性质、 质点间的键 型、结构缺陷以及生长时的温度、压力、溶液 浓 度等内部及外部环境对晶体生长过程产生影响。 另外最佳生长位置都生长完后,如果晶体还要继 续生长,就必须在这一平坦面上先生长一个质点, 由此来提供最佳生长位置。这个先生长在平坦面 上的质点就相当于一个二维核,形成这个二维核 需要较大的过饱和度,但许多晶体在过饱和度很 低的条件下也能生长,为了解决这一理论模型与 实验的差异,弗兰克(Frank)于1949年提出了螺旋 位错生长机制。
第四节 单形和聚形
由于矿物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同对 称型的矿物其形态不同,同一对称型的同 种矿物由于其生长环境不同,可以形成不 同的形态。
根据晶面特征可分为两类:单形和聚形
成因矿物学复习资料
成因矿物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阐述下列概念,要求举例说明,5*8=40分))1、成因矿物学:是研究矿物及矿物共生组合的形成(发生、成长)、演化(存在、变化)的过程和条件,以及反映该过程和条件的标志和信息的矿物学特征的一门基础地质科学。
最终与其他地质学科相结合,从阐明矿物的形成、演化机理入手,解决基础地质研究及找矿勘探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例如锡石的形态及物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其形成时的地质环境、地球化学背景、物理化学条件等信息。
伟晶岩型:{111}为主,Nb、Ta含量高,黑色;热液型:{110}+{111}为主,含Nb、Ta,W、Zr含量高,褐色;接触交代型:{110}为主,不含Nb、Ta,富含Ag、Cu、Pb及Zn,褐色;2、矿物标型:矿物标型是一种地质成因信息的标志,是一种矿物及其共生组合和组构对其形成环境的表征。
这种表征可以通过标型矿物、标型组合、标型组构以及矿物的标型特征去实现。
即根据矿物及矿物组合的形态、成分、性质、成因产状等特征及其彼此间的内在联系、对介质的依赖关系等信息,寻找反映介质状态和条件的宏观标志(形态、物性及组构等)和微观标志(成分、同位素特征、晶胞参数、有序—无序结构、类质同像、同质多像、多型等),即矿物的标型性。
例如锆石在不同的岩石组合中具有不同的晶体形态,利用锆石的晶体形态判断其形成环境的过程就是矿物标型。
A.碱性火山岩,或偏碱性花岗岩,锆石为粒状;B.正常花岗岩,锆石为短柱状;C.中-基性火山岩,锆石为长柱状。
3、标型矿物: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矿物,这种矿物可作为一定形成条件的标志。
例如:斯石英只产生于陨石冲击坑中,是高压冲击变质成因的标志矿物。
4、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将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或矿石等视为热力学体系。
严格讲,自然地质作用多为开放体系。
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人们一般将岩浆岩、角岩及狭义的区域变质岩视为近封闭体系,而把接触交代岩、混合岩,以及各种外生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视为开放体系。
矿物学考试复习大纲
自然金:是自然产生的金元素矿物。
是一种产自脉矿或砂矿的自然金块。
常含银或微量的铜。
等轴晶系。
一般呈散粒状或不规则树枝状集合体,个别块体可重达数十公斤。
颜色和条痕为金黄色。
具金属光泽,硬度2.5—3.0,延展性强,比重15.6—19.3。
自然硫通常呈土状集合体。
纯硫呈黄色,含有杂质时则呈不同色调的黄色。
晶体半透明,硬度1—2,比重2.05—2.08,性脆,金刚光泽(晶面)及油脂光泽(断面)。
条痕:淡黄色解理和断口:解理{001}、{110}、{111}不完全,贝壳状断口金刚石C晶体类似球形的八面体或六八面体。
无色透明,含杂质者黑色(黑金刚),强金刚光泽,硬度10。
解理完全,性脆。
比重3.47-3.56。
紫外线下发荧光。
具高度的抗酸碱性和抗辐射性。
鉴定特征:最大硬度和强金刚光泽。
石墨C通常为鳞片状、片状或块状集合体。
铁黑色或钢灰色,条痕黑灰色,晶体良好者具强金属光泽,块状体光泽暗淡,不透明。
有一组极完全解理,硬度1-2,薄片具挠性。
比重2.09-2.23。
具滑腻感,高度导电性,耐高温(熔点高)。
化学性稳定,不溶于酸。
鉴定特征:钢灰色,染手染指,滑腻感。
方铅矿PbS晶体常为六面体或六面体与八面体的聚形;一般呈致密块状或粒状集合体。
铅灰色,条痕黑灰色,金属光泽,不透明。
硬度2.5-2.75,三组立方解理完全,性脆。
比重7.4-7.6。
鉴定特征:铅灰色,硬度低,比重大,可以碎成立方小块。
黄铁矿FeS2经常发育成良好的晶体,有六面体、八面体、五角十二面体及其聚形。
六面体晶面上有与棱平行的条纹,各晶面上的条纹互相垂直。
有时呈块状、粒状集合体或结核状。
浅黄(铜黄)色,条痕黑色(带微绿),强金属光泽,不透明。
硬度6-6.5(硫化物中硬度最大的一种),无解理,性脆。
比重4.9-5.2。
在地表条件下易风化为褐铁矿。
鉴定特征:完好晶体,浅黄色,条痕黑色,较大的硬度(小刀刻不动)。
刚玉刚玉有玻璃光泽,硬度9。
比重395-410。
矿物学复习资料
矿物学复习资料矿物的概念:(1)自然作用产生的单质或化合物;(2)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3)一定的形态、物理和化学性质;(4)在一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5)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的概念:自然作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的非晶态的单质或化合物,称为准矿物。
矿物学的概念:研究矿物(包括准矿物)的形态、成分、结构、性质、成因、产状、用途和它们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矿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和变化的历史的科学。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的质量百分数。
O、Si、Al、Fe、Ca、Na、K、Mg占地壳总质量的98.59%。
矿物化学计量矿物:在各晶格位置上的组分之间遵守定比定律、具严格化合比的矿物矿物非化学计量矿物:化学组成偏离理想化合比,不再遵循定比定律的矿物。
胶体:一种或多种粒径介于1-100nm之间的物质微粒(分散相)分散在另一种物质(分散媒)中形成的不均匀细分散体系,称为胶体。
胶溶体:分散媒多于分散相的胶体。
胶凝体:反之分散媒少于分散相的胶体。
胶体矿物:一般是以水为分散媒、以固相为分散相的水胶凝体,属非晶质或隐晶质矿物。
胶体矿物的特殊性质:(1)分散相和分散媒的量比不固定;(2)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3)易吸附其他物质。
晶体化学式的书写规则:(1) 阳离子在前,阴离子或络阴离子在后,络阴离子用长而在晶体的晶面上留下的层状台阶或螺旋状台阶。
(3)生长丘; 是指晶体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略凸出于晶面之上的丘状体。
(4)蚀像。
是晶体形成后,晶面因受溶蚀而留下的一定形状的凹坑。
生长丘和蚀像受晶面内质点的排列方式控制,因而,只有同一晶体同一单形晶面上的生长丘和蚀像形态才相同,其取向才符合相应的对称。
常可利用蚀像来鉴定矿物、判识晶面是否属于同一单形,确定晶体的真实对称,以及区分晶体的左、右形。
矿物的光学性质:是指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折射、吸收等所综合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
包括:矿物的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矿物的颜色:矿物对入射的白色可见光(390~770nm)中不同波长的光波吸收后,透射和反射的各种波长可见光的混合色。
矿物岩石学复习提纲(期中)讲解
第一章绪论1.矿物:矿物是由各种地质作用中天然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
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范围中稳定。
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
2.矿物的属性(特性):化学属性:矿物是地壳中化学元素的赋存形式,与月球矿物、宇宙矿物、陨石矿物相区别;具有相对稳定的化学成分。
地质属性:地质作用(宇宙作用)产物,有别于人造矿物。
结晶学属性:绝大多数是固体(少数为液体和气体),是具有一定内部结构的结晶质(极少数是胶体和玻璃质);物理学属性:具有特定的物理性质,例如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磁性、导电性等,有一定的形成条件和稳定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时矿物将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矿物,即矿物是物质运动一定阶段的产物。
3.矿物学的研究内容:是以固体矿物为研究对象的,是以矿物的化学成分、内部结构、外表形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的形成条件和变化规律及其分布规律等为研究内容的地质学重要分支学科。
4.岩石(Rock)@岩石是构成地球上层(地壳和软流圈之上的上地幔,即岩石圈)的主要物质成分,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经由各种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稳定外形的固体矿物(包括部分玻璃质和生物残骸)的集合体。
5.岩石的属性:岩石是矿物集合体(有的岩石含火山玻璃或者主要由火山玻璃组成),是按一定的结构构造组成的固体物质-基本属性。
岩石又是地质体,是以岩体或岩层为单位彼此交错重叠组成岩石圈,是岩石圈发展演化过程中经不同地质作用生成的-地质属性。
6.岩石类型:地壳中岩石类型多种多样,但根据成因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岩浆岩(Magmatic Rock):主要是由地壳或上地幔深处形成的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壳构造运动的驱使下,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等,占地壳体积的66%。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主要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及某些火山作用等形成的沉积岩原始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沉积后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如砂岩、泥岩、石灰岩等,占地壳体积的8%。
矿石学复习题纲
矿石学复习题纲(矿加0801)(1)地层的概念?地层:地质学上把某一地质年代形成的一套岩层(无论是沉积岩,火山碎屑岩还是变质岩)称为哪个时代的地层。
(也包括层状分布的火山岩)(2)年代地层单位的六个级别及相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地层代号。
地质年代与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年代单位:分6个级别:宙——代——纪——世——期——时年代地层单位:是指某特定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岩层体。
对应为:宇——界——系——统——阶—时间带(3)地质年代表中的前三列:显生宙:新生代:(Kz)第四纪(系):Q第三纪(系):E中生代:(Mz)白垩纪(系):K侏罗纪(系):J三叠纪(系):T古生代:(Pz)二叠纪(系):P石炭纪(系):C泥盆纪(系):D志留纪(系):S奥陶纪(系):O寒武纪(系):C元古宙:(Pt)新元古代(界):Pt3中元古代(界):Pt2古元古代(界):Pt1太古宙:(Ar)新太古代(界):Ar2古太古代(界):Ar1冥古宙:(HD)(4)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地幔:莫霍面;地幔/地核:古登堡面(5)矿物的概念,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及各类中常见矿物:矿物:在一定的地质条件形成,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叫矿物。
自然元素:如自然金、自然铜、金刚石、石墨等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如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毒砂、辉锑矿、辉铋矿、雄黄、雌黄、铜蓝、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等。
卤化物:如石盐、萤石等。
含氧盐:矿物硅酸盐矿物:斜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绿柱石、蓝晶石、红柱石、石榴子石、黑云母、白云母。
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菱锰矿、菱镁矿等。
硫酸盐矿物:如重晶石、硬石膏、石膏等。
磷酸盐矿物:如磷灰石等。
钨酸盐矿物:黑钨矿、白钨矿等。
(6)何谓类质同象?何谓同质多象?(7)地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概念、分类。
地质作用:所有引起矿物、岩石的产生和破坏,从而使地壳面貌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矿物学复习资料
矿物学复习资料矿物学复习资料矿物学是地球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地球上各种矿物的性质、组成、产状和分布等。
掌握矿物学的知识对于地质学、地球化学以及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矿物学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1. 矿物的定义和分类矿物是指自然界中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结晶形态的无机物质。
根据其化学成分的不同,矿物可以分为无机盐类矿物、氧化物矿物、硅酸盐矿物、硫化物矿物、碳酸盐矿物、硼酸盐矿物等多种类型。
每种类型的矿物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征,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矿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成和演化过程。
2. 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物理性质包括硬度、比重、断口、颜色、光泽、透明度等。
其中,硬度是矿物最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常用莫氏硬度尺来进行测试。
比重是指矿物的密度,可以通过称重和体积测量来确定。
断口是指矿物断裂时的表面形态,可以分为贝壳状、劈开状、粗糙状等。
颜色、光泽和透明度是矿物的外观特征,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矿物的种类。
3. 矿物的化学性质矿物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化学成分、结晶形态和晶体结构等。
不同的矿物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通过化学分析可以确定矿物的组成。
结晶形态是指矿物在结晶过程中所形成的晶体外形,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
晶体结构是矿物内部原子或离子的排列方式,通过X射线衍射等方法可以确定。
4. 矿物的产状和分布矿物的产状和分布与地质作用密切相关。
矿物可以以矿石的形式存在于岩石中,也可以以矿床的形式存在于地下。
矿床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岩浆活动、热液作用等有关。
通过研究矿床的产状和分布,可以找到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域,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5. 矿物的应用矿物在人类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金、银、铜等贵金属矿物被用于制造首饰和货币;铁、铝、锌等常见金属矿物被用于制造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石英、长石等硅酸盐矿物被用于制造玻璃和陶瓷;石灰石、大理石等碳酸盐矿物被用于建筑和装饰等。
《矿物岩石学》复习提纲22解读
《矿物岩石学》复习提纲结晶学部分1晶体的概念及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1)晶体的概念: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常呈一定形状的几何多面体的固体。
(2)晶体与非晶体以及准晶体间的本质区别:是否具有格子构造。
2、空间格子的概念及要素。
面网密度的概念,空间格子的最小组成单位(平行六面体)及结晶格子的最小组成单位(晶胞)。
布拉维格子有多少种?(1)空间格子,又称空间点阵,表示晶体内部质点(相当点)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律性、无间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几何图形。
(2 )空间格子的要素:结点(组成空间格子的点,代表晶体结构中的相当点,只具有几何意义,不代表任何类型的质点)、行列(质点在一条直线上的排列)、面网(结点在一个平面上的排列)、平行六面体(有三队平行且相等的面构成,是空间格子的最小组成单位,即单位空间格子)(3)面网密度的概念:面网中单位面积内的结点数目称。
(4)平行六面体是空间格子的最小组成单位(单位空间格子),在晶体结构中相应的最小组成单位称为晶胞(单位结晶格子),晶体就是由晶胞在三维空间无间隙的重复排列而成的。
(5)布拉维格子有十四种。
3、晶体的5个基本性质。
(1)自限性:晶体在生长过程中,如果环境适宜,并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晶体就能自发地形成规则的几何多面体形态,此性质称为自限性。
(2)均一性和异向性:同一个格子的各个部分性质相同,称为均一性。
由于同一格子构造中不同方向上质点的排列特征不同,造成同一晶体不同方向上性质差异,称为异向性。
非晶体由于不具有格子构造。
一般表现为等向性。
(3)对称性:格子构造中结点的周期性重复排列,导致晶体上相等的晶面、晶棱和角顶有规律的重复出现,这种性质称为晶体的对称性。
(4)一定的熔点: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则不具有固定的熔点。
(5)最小热力学能和稳定性:晶体中质点在三维空间作规则排列后,相互间引力和斥力达到平衡,导致在相同的热力学条件下,晶体与其同种物质的气体、液体和非晶体相比,其热力学能最小。
矿物学考试无敌 复习提纲
自然元素自然硫 S ,斜方晶系鉴定特征:硫黄色,硬度小1-2,性脆,有硫臭味,易燃,火焰蓝紫色,易溶于CS2石墨 C ,六方晶系鉴定特征:黑色,硬度低1-2,条痕黑色,半金属光泽,有滑感,一组解理平行{0001}极完全,硬度小,染手,具良好导电性。
自然铜 Cu ,等轴晶系鉴定特征:铜红色,表面氧化膜呈棕黑色,相对密度8.95,硬度2.5-3延展性强,锯齿状断口,具良好导电性和导热性。
经常与孔雀石、蓝铜矿相伴生。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简单硫化物辉铜矿 Cu2S ,斜方晶系鉴定特征:晶体极少见。
柱状或厚板状,通常呈致密块状,粉末状(烟灰状)。
新鲜面铅灰色,风化面黑色,常带锖色:金属光泽:解理{110}不完全,略具延展性。
硬度小,小刀刻划可留下光亮沟痕,常与其他铜矿物共生或伴生。
呈铜的蓝绿色焰色反应,溶于HNO3中,呈绿色,将小刀置其中可镀上金属铜。
方铅矿 PbS ,等轴晶系鉴定特征:集合体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
铅灰色,黑色条痕,强金属光泽,立方体完全解理,硬度小,相对密度大。
溶于HNO3,并有PbSO4白色沉淀。
闪锌矿 ZnS(或β-ZnS) ,等轴晶系鉴定特征:颜色变化大,由无色到浅黄、棕褐至黑色。
一般呈粒状集合体,有时呈葡萄状、同心圆状。
条痕由白色至褐色;松脂光泽至半金属光泽(随铁含量增多而增强),不导电,硬度小。
正四面体o{111}晶面上常有三角形蚀像,负四面体{1ī1}晶面上常有正、负四面体的聚形纹。
具平行{111}的六组完全解理。
硫镉矿 CdS ,六方晶系鉴定特征:极少数成尖锥状细小晶体出现,多呈粉末状、土状或被膜状附于闪锌矿表面或菱锌矿上。
黄、橙、暗橙黄色;条痕浅黄、橙黄至砖红色;松脂光泽,性脆。
常与闪锌矿伴生。
辰砂 HgS ,三方晶系鉴定特征:鲜红色,表面呈铅灰色之锖色,鲜红色条痕;金刚光泽,性脆,不导电,相对密度大。
黄铜矿 CuFeS2 ,四方晶系鉴定特征:主要呈致密块状或分散颗粒状集合体,有时呈脉状。
矿物学 总复习
《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主要内容串讲结晶学一、晶体及晶体的本质1、晶体的基本性质及概念理解(如对称型、异向性等性质的理解)2、空间格子、相当点的概念及具体应用分析、相当点的选取、空间格子要素3、晶胞的概念4、晶体生长的布拉维法则二、晶体的测量及投影应用面角守恒定律、晶面的投影、单形的投影对称要素(对称轴、对称面、对称中心)的投影要理解投影图中基园、直径、大圆弧所代表的对称要素掌握模型中对称要素和晶面的极射赤平投影方法。
三、晶体的对称分类体系1、晶体的对称、晶体的对称定律2、对称要素及其组合规律:晶体的定向规则对称型的国际符号书写要领3、对称分类体系及其特点:230种空间群、32点群、3个晶族、7个晶系对称型的全面符号、国际符号及其判读各晶系晶体常数特点及其判别四、单形与聚形的概念、聚形分析1、单形的种类、几何单形、结晶单形2、各晶系常见的单形、单形符号、特殊晶面与结晶轴之间的关系等3、聚形的概念、单形相聚的原则、各晶系聚形分析4、同种几何单形在不同对称型中出现的情况五、晶体的规则连生:双晶、双晶要素、双晶类型、双晶律六、晶体的内部对称要素种类及表示方法、如31 3241 4243 等。
常见的空间群国际符号的含义七、最紧密堆积方式、配位数及配位多面体鲍林法则一、二、三的具体应用分析,典型结构分析八、类质同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影响条件、同质多像与多型的概念晶变或型变、有序-无序的概念九、五个定律:面角守恒定律、晶体对称与对称定律、整数定律、晶带定律、布拉维晶面发育定律(布拉维法则)八种符号:点群(对称型)符号、点群的国际符号、空间群的国际符号、格子类型符号晶面符号、单形符号、晶棱或晶带符号、多型符号十、一些重要图表的应用矿物学矿物通论1、明确矿物的概念,矿物的化学成分,理解矿物中“水”的类型和矿物的晶体化学式的书写原则及其含义,学会矿物晶体化学式的计算方法。
2、矿物的形态:学会描述矿物的单体形态、集合体形态;重点掌握晶体习性(包括晶面化纹)及其基本类型,掌握形态与成分、结构、形成条件的关系。
成因岩石学复习大纲
成岩石学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共xx分)1、不相容元素又称湿亲岩浆元素(hy-gromagmatophile elements),在岩浆或热液的矿物结晶过程中趋向于在液相中富集的某些微量元素(如Sn、Li、Rb、Sr、Cs、Be、Ba、Zr、Hf、Nb、Ta、Th、u和稀土元素)。
因其浓度低,不能形成独立矿物相。
因受其离子半径、电荷和化合键所限,很难进入造岩矿物晶体结构中,而在残余岩浆或热液中相对富集。
其固——液相分配系数近于零。
元素的不相容性可因结晶条件的不同而改变。
2、煌斑岩煌斑岩为细粒致密块状基性脉岩,常可发现角闪斑晶,为片麻岩之侵入岩脉。
其接触带可见绿帘石岩之换质带或团块。
主要由绿帘石、绿泥石、方解石与斜长石组成。
煌斑岩为一种浅成岩,通常颜色较深,含有由暗色矿物组成的斑晶,在肉眼观察时,其标本闪闪发光,因此而得名。
其组成成分多为长石和与斑晶相同的暗色矿物,尤其是云母。
产地如金门夏墅、烈屿红山。
3、岩浆同化混染作用岩浆熔化并与围岩及捕虏体交代的作用。
与同化作用相反,岩浆吸收围岩及捕虏体中的某些成分,使原来岩浆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岩浆混染作用。
4、鲍文反应原理就是随着岩浆温度由高到低慢慢冷凝,铁镁硅酸盐结晶序列是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沸石;而钙钠硅酸盐结晶序列是:钙长石→培长石→拉长石→中长石→奥长石→钠长石;各温度阶段产生的岩石序列则是: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系→闪长岩→安山岩系→花岗闪长岩-流纹英岩系→花岗岩-流纹岩系。
5、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沉积物(岩)形成时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区域,称为沉积环境。
具有一定岩性、结构、构造特征和古生物标志的沉积物组合。
表征了当时的沉积环境。
6、大离子亲石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是指离子半径大,电荷低,离子电位π<3,易溶于水的元素,化学性质活泼,地球化学活动性强,特别是有流体参与的系统。
典型代表为K、Rb、Sr、Ba、Cs、Pb2+、Eu2+等。
矿石学复习提纲
矿石学复习提纲
1.矿石学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
2.矿物的吸收性与反射率、矿物透明度、内反射的关系,矿物按吸收性的分类。
矿石与岩石显微研究方法和样品对象之间差异
3.反光显微镜结构及功能,与偏光显微镜的差别
4.矿石光片类型?矿石光片的制备方法及步骤,评价光片质量的标准?磨制的矿石光片还可以哪些其他测试?
5.矿物六大物理性质的基本概念、观察方法、视测分级及其鉴定意义。
6.矿物的系统鉴定和简易鉴定方法的基本概念,适用对象。
7.矿物系统鉴定表中包括的鉴定内容
8.矿物的简易鉴定特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并掌握常见矿物简易鉴定特征表。
9.矿石结构和构造的基本概念。
矿石组构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10.掌握五大矿石构造成因类型。
11.掌握六大结构的成因类型。
矿物的晶体内部结构。
12.成矿期、成矿阶段、矿物生成顺序以及矿物世代的概念。
13,划分成矿期、成矿阶段、矿物生成顺序及矿物世代的主要方法和确定标志
14.矿物共生组合的概念。
15.矿床生成顺序表包括哪些内容。
考试题型
1.判断题
2.填空
3.选择题
4.简易鉴定
5.论述题。
矿物学复习资料
十一章矿物:是由地质作用或宇宙作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天然结晶态的单质或化合物,它们是岩石和矿石的基本组成单位。
矿物的特点:a.矿物系地球、月球及其他天体中天然形成的产物。
人造矿物或合成矿物:在实验室或工厂里用人工方法制造出来的、与相应的天然矿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结构及性质的产物。
b.矿物具有一定的成分、结构、形态和性质,藉此可鉴别矿物种。
但是,由于形成环境的复杂性,矿物的这些特征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故这些特征常可作为反映矿物成因的标志。
c.任何一种矿物均只是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得以保存。
当外界条件改变至超出矿物的稳定范围时,矿物即会变成在新的条件下稳定的其他矿物。
d.矿物的集合体即组成岩石或矿石。
矿物学:1)当前,矿物学通常以天然结晶质无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液体和气体均不在现代矿物之列。
2)准矿物:极少数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的非晶态的单质或化合物,如蛋白石和水锆石等。
3)经过漫长的地质时代,准矿物有自发地向结晶态的矿物转变的必然趋势矿物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他天体的物质组成及演化规律的地质基础学科。
是研究矿物(包括准矿物)的成分、结构、形态、性质、成因、产状、用途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矿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和变化的历史的科学。
它为地质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及材料科学等应用科学在理论上和应用上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依据。
矿物学的应用:①应用于地质找矿;②研究作为矿产资源的矿物本身的开发和应用。
十二章矿物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意义:①矿物的化学成分是区别不同矿物的重要依据;②矿物化学成分的变化特点常作为反映矿物形成条件的标志;③矿物化学成分是人类利用矿物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
克拉克值:各种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即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之百分数表示:①质量百分数——质量克拉克值②原子百分数——原子克拉克值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1)元素分布的极不均匀性丰度最大者:O ——46.6% 丰度最小者:Rn ——7×10-16 %2)地壳的主要化学组成为O、Si、Al、Fe、Ca、Na、K、Mg、H、Ti等十种。
地质-矿物学复习纲要及详细答案
矿物学复习纲要以矿物为中心内容通过学习了解矿物大类(类、亚类、族)的共性、系统学习掌握矿物种的个性(外观鉴定特征)及其与晶体化学性质的关系、有关的概念与矿物的成因、分类、用途等,达到了解矿物、认识矿物,进而鉴定矿物、开发应用矿物的目的。
⏹矿物:自然作用中形成的天然固态单质和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是固体地球和地外天体中岩石和矿石的基本组成单位。
⏹准矿物: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的天然固态非晶体质。
1、矿物变化的方式?P308A、化学成分变化(热液蚀变、化学风化、脱水、水化)1)热液蚀变与化学风化是交代作用的主要形式,交代作用一般从原矿物的边缘或沿裂隙开始,当交代作用强烈时,原矿物可以全部被新矿物替代。
有时新矿物集合体仍保留着原矿物的外形,称为假象2)脱水作用:含水矿物因失去结晶水而变成另一种矿物的作用3)水化作用:无水矿物因水的加入而变为含结晶水矿物的作用B、晶体结构变化(同质多象转变、非晶化与晶化)1)同质多象转变:在矿物所处体系只与环境有足够的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时,矿物的晶体结构将发生变化而化学成分保持不变(结构、物理性质变化,原晶形被继承下来,称副象)2)非晶化与晶化:含放射性元素铀或钍的矿物由于受到放射性蜕变能量的影响,结构由晶质向非晶质转变,这种作用为非晶化作用或蜕晶作用;一些非晶质准矿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会逐渐变为结晶质,这种作用成为晶化或者脱玻化。
C、晶体形态、粒度等变化矿物形成后,受后来温度、压力、溶液或熔浆的作用,可以发生次生长大而由细变粗,发生韧性形变而呈眼球状、拉丝状或细晶状。
2、矿物的生成顺序和矿物世代?其研究意义如何?判断矿物生成顺序的依据?P307世代:在一定的空间中、如果同一种矿物先后多次形成,他们的先后关系称为矿物的世代。
形成顺序:一定地质体中的各种矿物可以是同时形成的,也可以在不同时间段形成,这种矿形成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称为矿物的形成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名词:晶体、矿物、同质多相、类质同象
标型组合、标型矿物、标型特征。
◆论述:
1、矿物的空间演化规律?
地球内部矿物的空间分布为:
(1)内核(6371-5155Km)为金属铁、镍和互化物;过渡层(5155-4640Km)没有矿物;外核(4640-2900Km)为液体状态。
(2)地幔中下地幔(2900-600Km)出现0、Si、Al、Fe、Mg矿物。
O主要为立方紧密堆积,六方紧堆。
Si、Al、Fe、Mg随机进入四面体、八面体;中地幔(660-400Km)中,为高密度Si、Mg氧化物。
Si主要进入四面体,Mg进入八面体;上地幔(400-40Km)主要为橄榄石、斜方辉石、透辉石-硬玉、镁铝榴石。
(3)地壳中有绝大多数矿物,下地壳(超基性-基性岩层)矿物为橄榄石、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石榴石;上地壳(花岗质岩层)为石英、长石、角闪石、多种含氧岩、氢氧化物、卤化物。
(4)岩石圈、水圈、大气圈接触带出现的矿物种类最多。
空间规律为从地核到地幔再到地壳。
矿物种类明显增加,化学键种类增加,晶体化学密度降低,对称性降低,由鲍文反应可以看出。
2、矿物的时间演化规律?
从时间上看,矿物类并非一开始就这么多,而是随着地史发展而增加的,并加速增加。
矿物界有机组织在各层次上的演化规律已被认识,从晶格开始到矿物单体,矿物共生次序,组合和集合体,到矿物界结束。
地史发展过程中矿物种的主要形成阶段已建立。
最一般的演化规律为:1、在地史过程中,与早期相比,矿物种加速增加,矿物组合的复杂化增加;矿物生长体系的相对能量降低和晶体的化学密度减少;混溶现象增加;熵增加;结构和形体的累积变形增加等等。
2、从地史早至晚阶段,矿物界从“立方”到“正交”演化到“单斜”或“三斜”,对称降低。
3、在地壳上部层,特别是大地水准面,矿物体系复杂聚集。
4、矿物界的演化动力是在稳定的能量消耗条件下,矿物体系发展趋向于平衡。
3、电气石矿物的颜色及成分与成因的关系?
电气石是族矿物的总称,化学成分比较复杂,是以含硼为特征的铝、钠、铁、镁、
锂的环状结构硅酸盐矿物。
硅酸盐矿物类系统发生史时间上从Mg、Fe到Ca、Al、Na再到K、Na、Cs等,电气石矿物常具明显色带构造。
由中心向外,依次为兰黑色、靛兰、兰绿、绿、黄绿、玫瑰等。
对应的成分为Mg、Fe、Ca和Al、Mn到Li和Cs逐渐升高,是族发生史的短暂重复。
4、辉钼矿多型与成因的关系?
辉钼矿在自然界中有两种多型,即2H多型和3R多型。
它们的形成与温度有一定关系。
胡尔舒江总结了人工合成的辉钼矿的资料后指出:3R多型辉钼矿形成的温度为350-900℃,2H多型辉钼矿形成于600-1300度。
总的规律是2H多型的形成和稳定温度均较3R多型高。
3R多型辉钼矿的形成,一方面温度是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还与所含杂质元素的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Re矿在3R型中比较赋存,3R多型辉钼矿可作为Re矿的找矿与评价标志。
辉钼矿在自然界是很不平衡的,我国的钼矿中也以2H型和2H+3R混合型,且以2H 型为主。
5、黄铁矿Co/Ni成因分类标志?
黄铁矿成分成因标志以Co、Ni及Co/Ni为分类标志。
超基性Cu、Ni硫化物矿床比值小于0.009,Ni很高常大于1000ppm;基性钒钛(V、Ti)中比值于0.16-0.91;斑岩铁矿为0.3;玢岩为1.1-4.6;角斑岩为1.2-9.5。
6、黑云母的成分成因分区图的意义?
黑云母以1M、2M1和3T多型为最多。
产出在岩浆侵入岩中为2M1和1M多型,喷出岩中则以1M多型为主,沉积岩岩中则主要为1M和1Md多型,接触变质成因者主要为2M1型,区域变质成因者主要为1M和3T多型,交代成因者为2M1和1M多型,伟晶岩中则各种多型几乎都有。
多型性是层状结构晶体的一种固有的特征,它对探讨矿物乃至地质体的成因和寻找有用元素具有一定的标型意义。
晶体: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周期性,在结晶过程中,在空间排列形成具有一定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
晶体有三个特征:
(1)晶体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
(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
(3)晶体有各向异性[1]的特点。
矿物:自然作用中所形成的晶质化合物或单质,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绝对的纯净物是不存在的,所以这里的纯净物是指物质化学成分相对单一的物质。
同质多相:指同种化学成分的物质(单质或化合物)在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压力、介质溶液)下能够形成不同晶体结构的现象,称为同质多相,这些不同结构的晶体,称为该成分的同质多相变体,它们的晶体结构和物化性质可以有很大的差异,如金刚石和石墨是碳的同质多相变体。
类质同象:是指晶体结构中某种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为它种类似的质点所代替,仅使晶格常数发生不大的变化,而结构形式并不改变的现象。
标型矿物:在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可标示一定时间和空间,一定条件的地质相的矿物,与地史中的标准化石相当。
标型组合:能标示特定形成条件的矿物组合。
如金伯利岩中的金云母、镁铝榴石、金刚石组合。
既不同于一般超基性岩,也不同于榴辉岩。
如矽卡岩组合、盐湖相沉积组合等。
标型特征:矿物的全部成因信息,是形成矿物的物理化学条件在产状、形态、成分、结构、物性等各方面的反映,标型特征是其中能标示特定形成条件的成因信息。
矿物具复成因性,因此不同成因下形成的同种矿物,各具什么特征,具有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