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实录点评3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
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词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教学过程如下: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
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结局)。
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
)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
(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1)正确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的抱负。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认识:愚公深明查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
教师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评析]这个.教案的设计是很细心的。
它首先注意到了力避教学的误区,甚至写了一条“教学警示语”。
原来,不少的人忽略了“寓言”特点,淡漠了寓言常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或其它生物,将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寄寓于故事中的特点,不带领学生去正确的捕捉《愚公移山》的寓意,反而设置一些“是不是蛮干”、“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不考虑搬家”、“要不要科学办事”之类“化虚为实”的问题引发课堂讨论,结果偏移了教学与教育的线条,无谓地花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推荐】愚公移山评价-范文模板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愚公移山评价篇一:评《愚公移山评金燕老师上的《愚公移山》今天的这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贴近生活。
在教师所设计的一个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回归“教会学生做人”这一本质中去,使教学真正做到了,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一理念。
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学生的活动、活动之后的感悟和体验的表达给予了学生创造和发展的空间。
学生在用心体验、真情表白之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这一方面,金老师都做得比较好。
体验之后老师都会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给予了学生更多人文的关怀。
学生在思考、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感情的升华。
篇二:《愚公移山》问题达标——评价单《愚公移山》问题达标——评价单设计人:薛艳审核人:曲桂莲姓名:班级: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惩山北之塞(惩:塞:)⑵杂然相许(杂然:)⑶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反)⑷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彻:)⑸惧其不已也(已:)⑹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2、翻译下列句子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通假字指通豫南通,意为:始一反焉通,意为:汝之不惠通,意为: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一厝朔东通,意为:4、中考题201X广西省桂林市阅读《愚公移山》一文(节选)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钱梦龙教学实录评析
钱梦龙教学实录评析第一篇:钱梦龙教学实录评析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评析从钱梦龙老师讲授《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中可以看出,钱老师采取了先让学生预习课文,之后串讲,在串讲中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方法。
布置预习要有明确的要求,又要有认真、切实的检查。
预习中已解决的问题,不宜在讲读中再度讲解、分析,而应有针衬性地把力量用在还未能解决的部分。
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使学生高度重视预习。
因此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能提出问题.反映了学生预习的深度,也反映了求答的息切欲望.这都是施教的前提。
因此,教者要鼓励和引导他们在学习和思考的基拙上,多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去求得正确的答案。
第二篇: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
)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á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
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生:河曲。
师:对。
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
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
还有别的问题吗?生:第一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为什么这里用个“本”字?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好。
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生: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不在这个地方。
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
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
(随机指点读文方法。
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谈方法效果略胜。
)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读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感
读钱梦龙先生《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感文/ 曹琴何为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钱先生在《愚公移山》一课,从学生提出第一问“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开始环环相扣,正确及时引导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的问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别的例子,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把知识学活。
学生都不会的就请教字典,前后联系,同类比较,同类合并。
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废话。
钱先生总是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设问方式,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景中去,从而使学生自奋其力,去求得真知。
教师在备课中就要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要像钱老先生那样善于“于无疑之处见有疑”,做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育疑。
”有疑则有问,有疑则有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巧设悬念,善于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是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的前提。
例如,刚才有同学提出的他那段回答智叟的话,你们觉得这段话讲得好不好?生:好!师:好?好在哪里?你说!生:这段话有力地驳回了智叟的“笑而止之”。
师:嗯,的确驳得很有力,念起来很有劲的。
我们来念一念,体会体会,好吗?(学生念:“北山愚公长息曰……何苦而不平”几句。
)师:好,就念到这儿。
你们感到这段句子写得怎么样?(语感的体会比语法分析更重要。
)生:有力。
(这就是读后产生的感受,有了感受距离理解就不远了。
)师:你们找找原因看,为什么会造成有力的感觉?句子组织有什么特点?生:琅琅上口。
师:嗯,讲得很有道理。
为什么琅琅上口呢?生:前面一句最后一个字和后面一句第一个字相同。
师:哎,他找到了特点。
你们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后面一个固字顶着前面一个固字,你们知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生:一句顶一句,显得语气加强。
《愚公移山》教学纪实与评析
《愚公移山》教学纪实与评析作者:孙彦俊程艳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0年第05期教学内容:教科版《语文》4年级下册第14课。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词。
3.感受愚公的精神,并引导学生多元化地理解“愚公移山”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多元理解“愚公移山”的文化内涵。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生:喜欢。
师:我准备了一组图片,看看你能不能猜出这是哪个神话故事。
(出示第一幅图。
) 生:这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师:很好。
(出示第二幅图。
)生:女娲补天。
(生将“娲”读成guō。
)生:应该是女娲(wā)补天。
师:对。
(示意刚才发言的同学)请你再说一遍。
生:女娲补天。
师:这回读准了。
(出示第三幅图。
)生:八仙过海。
师:除了这些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生:我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
生:后羿射日。
生:精卫填海。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神话故事都很感兴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列子·汤问篇》中的一则故事《愚公移山》。
(板书课题。
)二、扫清文字障碍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个别同学将“愚”读成了一声。
)师:注意“愚”是第二声,一起读——“愚”。
(生齐读“愚”。
)师:谁能用“愚”字组个词语?生:愚蠢。
生:愚昧。
生:愚笨。
生:大智若愚。
师:同学们的词汇很丰富。
“公”是什么意思?生:“公”就是老头的意思。
师:差不多,“公”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愚公”就是愚蠢的老人,在文中是一个虚拟的人名。
从文题中,你知道了什么?生:从文题中,我知道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愚蠢的老头要移动大山。
师:很好,你从字面上说出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也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个文题高度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了文题以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生:我想知道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生:他是怎么移山的?移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生:我想知道愚公移山的结果怎样。
师:真好。
《愚公移山》实录点评1、2
生:一个愚公,一个遗男,还有他的三 个子孙。
师;三个什么样的子孙?
生:三个会挑担的,“荷担者三夫。” 师:你们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参加了呢? 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是愚公 率领了子孙去的。
师:啊,讲得真好!那请你们再说说看, “遂率”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句子成份? 生:主语。(运用语法理解句子) 师:主语应该是什么? 生:愚公。(抓关键句,从词义到结构理解句子。) 师:好!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主 语补出来,人数很清楚,一共五个。人物我 们搞清楚了,下面再看看,这个寓言写了一 件什么事? 生:(齐声)移山。 师:这件事做起来难吗? 从文章里找出 句子来说明。(第二个关键性问题。问得好,引导读书,发展思维。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点评
授课人:钱梦龙 点评人:王德俊
第二课时
师:上一课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 我检查了一下,同学 们预习得很好,老师非 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 好吗?
(学生齐声朗读全文。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成了 “wang”,教师让同学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 么问题。
(评:从语言入手讲内容。)
生:强调愚公不聪明。
[评;指出不同之一,又讲清了倒装句式。]
师:对,把“甚矣”这个表示程度的副词 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到了极点。这句话愚 公的妻子是不讲的。这里有一点不同。我们 再来看一看称谓,愚公妻称愚公什么?
生:(齐声)君。 师:那么智叟称愚公—— 生:(齐声)汝。 师:这两个词有区别吗? 生:“君”表示尊敬,“汝”很不客气
(评:再启发 。“特别”是引导发现。)
生:(齐声)不要! 师:那怎么译法? 生: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师:讲得对!你们看前面还有没有同样用 法的“之”字? ( 找同类词语,此为运用。)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1.《愚公移山》教例评析篇1[教例简述]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
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词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教学过程如下: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
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结局)。
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
)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
(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1)正确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的抱负。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认识:愚公深明查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
教师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评析]这个教案的设计是很细心的。
它首先注意到了力避教学的误区,甚至写了一条“教学警示语”。
原来,不少的人忽略了“寓言”特点,淡漠了寓言常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或其它生物,将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寄寓于故事中的特点,不带领学生去正确的捕捉《愚公移山》的寓意,反而设置一些“是不是蛮干”、“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不考虑搬家”、“要不要科学办事”之类“化虚为实”的问题引发课堂讨论,结果偏移了教学与教育的线条,无谓地花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愚公移山》教学纪实与评析
生2:我选择的是第一种,我认为课文重点是赞美愚公的精神,所以应该突出愚公,把愚公写大一点。
生2和回答再次获得了整齐的掌声。
师:两次掌声让我很难判断你们到底统一谁的意见。
生3:我赞成选择第一种,因为在愚公的精神面前,这座山显得非常渺小。
愚公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这座山移走。
生4:我也赞成第一种意见,我是从体积这个方面来说的,在日常生活中,山的体积是很大的,但是愚公的精神的体积更大!师:哦!你的意见让我想到一句名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
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愚公的心灵。
我理解得对不对?生:对。
师:那就给我掌声呀!在学生的掌声后,李老师两种选择都有合理的理解,然后语气平和地说:“重要的是通过刚才的选择把文章的内容和愚公的精神都进行了梳理,说明大家预习得非常充分。
”然后让学生以一句话概括寓意。
生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看准目标永不言弃。
生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师:我把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提炼一下,改成——“坚持就是胜利”。
怎么样?在学生纷纷表示赞同后,李老师请写字最好的同学把“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并随口说了句“但是千万不要写得超过我”,引出全班大笑。
学生板书,李老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写字。
(记者感悟:)二、品味文字,情境朗读结合刚才学生的回答,李老师请学生再一次回到课文,仔仔细细琢磨文中哪些哪些语言最直接地给了自己做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寻找课文中的语句,很快纷纷举手。
师:我先问一个问题,刚才在寻找时是不是有一些语言突然就扑到了你的面前,让你觉得这些语言真是太美了。
仔细思考以后,你们发现而这些语言恰恰就是你刚才要找的语言。
好好想想,然后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分享。
李老师巡视倾听。
约一分钟,李老师请大家停下来。
师:据我不完全统计,大家找到的地方惊人的相似,不信我们来读一读,看看是不是这样,我说开始大家就读,一定会没有杂音。
对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评价
对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评价我对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整体感受是:他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讲读的畸形模式化,着眼于学生自身发展过程,改变学生听和教师讲为学生主动接受知识。
相对自己平时上课的一些做法,我有以下的感受:他对字词解释、句译、文章理解的教学都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在自读中发现的问题,“曲是什么意思?”引导同学借助工具书完成,并给予学生鼓励,“有些问题一请字典就解决了,还有别的问题吗?”引出下一个问题,“本”字的用法。
而我们平常基本上是:老师问学生:“这个字会不会?”然后学生说:“不会。
”接着老师就把答案一说就叫解决了。
在这里,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残年余力”是何意?教师因势利导,此处“以”又怎么讲?……对课文句子的理解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时机”遗男”的理解引导进入”参加移山有几人?”,“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进入省主句常识的探究,人物清楚,由人及事,提出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做起来难吗?进入深层探究,人物对待移山的态度?从而探究文章主要内容,为下一课时探讨愚公不笨作铺垫。
总之,钱梦龙先生对《愚公移山》的教学,从“才”的角度来说,从字词到句段到全文,由人物关系到人物精神,钱先生都处理得丝丝入扣;从“学”的方面来考察,钱先生援例贴切,讲解深入浅出;而从“识”的视角来审视,钱先生大匠示人以拙的气度,以自己的“拙”牵引出学生的“巧”,比起夸夸其谈的教师演“独脚戏”逞奇炫博的所谓“识”,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那样,“教师的言语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觉得钱梦龙老师的课堂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确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展潜能的活生生的人。
简言之,就是站在学生“学”的立场上,考虑自己“教什么”和“怎样教”。
钱梦龙老师的导读大大促进了学生个体思维的发展,学生真正作为思维活动的主体来支配自己的大脑,教师只是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一种氛围或引路搭桥,他善于在导读中创设学生体验知的过程,而非轻易给学生结论,这种处理,远高于传统的讲读法,教学效果一定很好。
愚公移山的读书笔记书评(精选5篇)
愚公移山的读书笔记书评(精选5篇)愚公移山的读书笔记书评【篇1】今天上午老师讲了《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学习后,我深受启发。
《愚公移山》讲的是愚公家前面有两座大山,家人出行很不方便,于是愚公带领亲属一起去挖山。
这事被智叟听到了,想愚公真是痴心妄想。
第二天一早智叟去劝愚公不要挖山,愚公说,我死了,有我的儿子,子子孙孙干下去,不怕大山平不了。
这句话感动了玉皇大帝,他就派了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愚公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真让我感动。
最让我感动的是愚公对智叟说的话:“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儿子还会有儿子,子子孙孙干下去不怕大山平不了。
“愚公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高贵品质。
为了方便大家,他宁可困难自己,愚公用这种牺牲自己的方法移动大山,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啊!与其说愚公是靠玉皇大帝移走了山,还不如说是靠毅力,靠锲而不舍的精神。
他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和他比起来,我还差很多。
我的英语不好,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英语字典,开始我还认真看,过了几天,我觉得没意思了,也不看了。
到了考试的时候,我的分数还是那么低。
以后我要像愚公一样,做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篇故事告诉我们愚公是一个遇到困难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克服困难的人,我也要学习他这种精神。
让我们一起向愚公学习吧!愚公移山的读书笔记书评【篇2】读了《愚公移山》这篇*,我知道了一个智慧的启示,它让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从前,有一个叫愚公的人,他一生为打鱼为生。
一家有六个儿子、一个女儿。
每天去打鱼都要爬过高山才能到海岸边,打鱼要拿很多东西,所以很难爬过高山。
有一天,愚公带着一家人一起要把高山移到别的地方,可是有一些人对他说:”别移了,这只是白白浪费力气。
“可他每次都说:”怎么是白白浪费力气呢?我死了还有儿子,我儿子死了,那还有我的孙子,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一定会把大山移开的。
“这句话感动了上帝,于是,上帝让人把这座大山给移走了。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评价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评价
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演讲。
在这场演讲中,钱梦龙以愚公移山的故事为引子,讲述了追梦的重要性和如何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首先从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起,分享了自己追梦的历程,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他说:“只要你想得到,就一定可以得到。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觉得追求梦想是很困难的事情。
但是,只要我们有信念并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得到我们想要的。
钱梦龙还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阐述了克服困难的重要性。
他说:“没有困难,就没有成功。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迪。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非常值得一看。
他用生动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追梦的重要性和如何克服困难。
这场演讲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梦想的决心。
- 1 -。
《愚公移山》“一课三上”现场评点
《愚公移山》“一课三上”现场评点“《愚公移山》一课三上”教研活动评点实录各位老师,我总感觉“一鱼二吃”是诱人的,今天是“一鱼三吃”,每个老师都煮出了不同的味道。
下面我就谈谈听这三堂课的一些感受。
首先谈谈这三堂课共同的优点。
第一个关键词:落实。
我觉得文言教学无论是文意的理解,还是学生的积累、备考,课堂上都需要有落实的意识,需要对重点字词、句子进行巩固。
就这点来讲三位老师都做足了工夫。
第二个关键词:层次。
三堂课都体现出了很鲜明的层次感,从课堂活动布局的大处来说,基本上都分为这样两个层次:文句疏通、文意理解;从文意理解的小处来说,都是从理解人物言行再到领会人物精神实质;从细处来说,在探究人物的精神实质时,均能够从第三节的细读入手。
在细读处理时,有的是通过分角色朗读,从比较朗读的语气入手;有的是从智叟和愚公的人名辨析入手;有的是从愚公的妻子与智叟不同态度的对比分析入手。
这样,从整体到小处再到细处,三位老师都有强烈的层次意识,这样的层次安排使我们的课堂结构严谨,而且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第三个关键词:小结。
三位老师都有一种意识:一个版块的学生活动以后,教都要对这个版块的活动进行小结。
比如:赵老师的版块小结有愚公精神的归纳、有愚公精神体现出来的哲学意义的解说;殷老师有对比手法的提炼、寓言体裁的拓展;陈老师有对比手法的分析、愚公精神的继承发扬。
这样,在一段时间的课堂活动以后,老师有目的地进行版块小结,它不但能够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及时归纳,更是对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和提升。
下面说说三位老师最突出的一个优点。
我觉得赵老师突出的优点是文本研读的深度。
主要体现在:一、能对愚公的精神实质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师生对愚公精神的理解,是面对困难敢挑战、尽全力、重实干、有自信、能坚持。
这个总结对愚公精神的挖掘很深入,愚公精神的内涵也很丰富。
二、资料穿插的艺术。
学生在研读文本时,对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都能理解,但这其中蕴涵的“顺道而行”的哲学思想,学生理解是有难度的。
比较中智慧探究,探究中培养学力——《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比较中智慧探究,探究中培养学力——《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作者:谭畅悦,贺诚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第7期一复习导入,破题质疑师:(板画“山”、板书“愚公”)瞧!两座高耸入云的大山,一个年老体弱的老人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愚公想移走这两座高山。
生:因为这两座山阻挡了他们进出的路,所以愚公想移走这两座大山。
师:对于移山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生:我觉得他很笨,这两座山这么高大,他自己又这么老,怎么可能把山移走呢?师:似乎真的有点笨。
生:我觉得这件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师:你的用词特别准确,你并没有完全否定这个可能性,是吗?生:是。
生:我觉得愚公的行为有点不可理解,他为什么要移山呢?搬家不省事多了?师:真聪明,还提出了建议。
(师板书完整的课题,生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评析:寥寥几笔勾画大山,与缩小的“愚公”二字形成强烈的反差。
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
一则准确抓住了课题即课文主要内容的特征,训练高年级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二则明确了“山”与“人”的矛盾对立关系,在质疑中思辨,为全篇探究性学习确立主攻方向。
二文本研读,自主探究1.第一次探究:愚公的“愚”。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迅速找出体现愚公“愚”的句子。
(生自学课文,师适时点拨,5分钟后,小组交流)生:我觉得愚公很愚蠢,我找到的句子是:“有一个叫愚公的老人,快九十岁了。
”愚公年纪这么大了,山又这么高、这么大,他怎么可能移山呢?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愚公快九十岁了,可能连小土丘都移不走,怎么可能把山移走呢?师:我想到了“风烛残年”这个词,你们呢?生:我想到了年老体衰、年老多病。
生:我要分享的句子是:“他的家门前矗立着太行山和王屋山两座高山。
”在愚公家门前的不止一座大山,而是两座,他怎么可能搬走两座大山呢?生:从“矗立”一词可以看出山很高。
师:知道这山有多高吗?古文中说道:“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评课
浅评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出自战国前期文学家列寇所著《列子.汤问》,它是一篇极具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也是一篇富有启示性的寓言故事,是初中教材。
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都是优秀的语文教师,三人讲《愚公移山》都各有特色,简单来说,钱老师讲课特色在于其独特的点拨与引导,郭老师特色在其批判性与创新性,徐老师的特色则在于课堂的立体式、大容量和快节奏。
通过仔细阅读与探究三者《愚公移山》的教学实录,现将其三人之课作一比较,评析如下:一、教学目标的比较与评析(一)钱梦龙老师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领会理解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培养起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问答法与讨论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愚公形象,学习愚公身上所寄寓的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
(二)郭初阳老师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探究愚公的形象以及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懂得真理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自由发言与对比分析等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思维的批判性和创新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儒家传统的朗健、积极的精神。
(三)徐立峰老师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字词句的分析,理解掌握文章主旨,体会课文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愚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
评析: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三位老师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其中,钱梦龙与徐立峰老师在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主张从字词到句段再到全文,从而理解文章主旨,学习寄寓在愚公身上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只是二者在过程与方法上有一定的差异,钱梦龙老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以导为主,主要采用问答法来完成整个教学,师生互动贯穿整个课堂,而徐立峰老师则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老师指导思路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去讲课、展示、表演,老师只是在一旁进行适当地点拨和推动,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整个教学。
《愚公移山》评课稿三篇
《愚公移山》评课稿三篇《愚公移山》评课稿之一贾老师这堂课给人总的感觉是平淡而有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得很少,讲得很精,引导到位,点拨得法,学生自己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理念。
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教学内容主要是两大块:对早自习预习情况进行质疑和解读文本。
在学生质疑这一部分,教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却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最后结果,而是问“有谁能帮他解答?”就这样,学生的很多疑问是同学解答的。
同时教师也注意引导,比如当学生问到“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中“焉”的意思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还有这个字的句子,并联系语言环境具体感受它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这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从而对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样的例子还有对“之”的分析。
在解读文本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先找出有哪些人?这些人要干什么?有困难吗?他们对移山这件事的态度怎样?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始终立足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具体体现在,当学生一一回答后,教师还要追问?“你从哪里知道?”同时,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又引导学生回归到对文言的解读,如“箕畚”的特殊用法,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的讲解。
此外,这堂课结构紧凑,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如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年龄,就为后面领会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做了铺垫。
学生平时也训练有素,齐读课文,声音洪亮,抑扬顿挫。
对课文的预习也很扎实。
在讲到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的时候,如果加强对他们语言的朗读,进一步品味他们不同的态度,我认为会更好。
还有老师上课的声音应再大点,后面的学生几乎不容易听到。
总之,通过这堂课,可以看出贾老师很有造诣的教学艺术,如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教材精巧的处理,对学生的指导等等。
这堂课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
《愚公移山》评课稿之二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是一堂很富于冲击力的课。
观看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的体会
观看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的体会打开钱梦龙老师《〈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认真拜读,仔细琢磨,一种超凡脱俗的教法呈现眼前,使我如身临其境,领教着钱老师古文教学之高超。
新课程改革也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六七年。
但是,我认为,还很少有超越钱老《愚公移山》的文言教学课。
所以,在迷茫的时候,重温钱老的导读思想,研习《愚公移山》的教学流程,成为了我自我反思和进修的重要内容。
钱老的“导读”讲究“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具体到课堂,我以为,强烈的问题意识、灵动的发问技巧、务实的训练方式是钱老语文教学的精华。
钱老把自己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的独到理解全方位地辐射和渗透在自己丰富多彩的“导读”实践中,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特色鲜明,自成风格,常有让人叹为观止之处。
钱老的《愚公移山》,在下面两个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是对于文言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一般有四种观点:文化传承说、文学浸润说、能力培育说、综合说。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有可商榷之处。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文言教学探索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迷魂阵。
新课改前,我们往往“因言而废文”,有大讲古汉语知识的,想凭借文言“规律”一通百通;有大讲文言写作方法的,想凭借古代范文教会学生写白话文。
课改之后,又往往“因文而废言”,文学鉴赏成了时尚,课堂上天花乱坠,美不胜收,却单单忘记了“文言”课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打好文字方面的阅读基础。
但钱老在《愚公移山》中用精彩的教学行为对文言教学的目标作出了明确回答:文言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文字方面的教学活动,乃是文学方面较高追求的基石;文字、文学方面的教学活动,又是文化传承和立人方面的较高追求的基石。
并且,这些教学活动和教学追求始终相互关照、呼应和融合。
文言教学“目标梯级”的清晰,使钱老的《愚公移山》上得灵动飞扬而又真实扎实,在“文字、文学、文化”的三个层面的呼应和融合做到了极致。
钱梦龙《愚公移山》评析
钱梦龙《愚公移山》评析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评析汝州市寄料镇一中鲁振阳近日,观看了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经过我的认真拜读,细细品味,发现先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有大智慧的,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用心琢磨,用心领悟。
下面是我的一点阅读领悟,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文言文字词的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钱梦龙先生在《愚公移山》这一课的讲解中对文言词语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
反观自己和自己身边很多语文教师。
在进行文言文词语讲解时总是直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解释,采用“字字落实,句句对译”的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更觉得学习文言文就是死记硬背。
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
钱梦龙先生在这一课的讲解中才用了与之相反的教学方法比如: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
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生:河曲。
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这样的例子在钱先生的课堂上还有很多,这种让学生动手,亲自实践,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大大被调动起来。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文言文言简意赅,如何让课文内在的精华释放出来。
这是一个困扰广大语文工作者的一大难题。
钱先生在《愚公移山》这一课的讲解中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很典型的例子:“老愚公多大年纪了?九十岁还是九十不到?”“参加移山的总共几个人?”“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两人对待移山的态度一样吗?”“愚公到底笨不笨?”“那个京城氏的七八岁的孩子也去移山,他的爸爸能让他去吗?”这些问题生动有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内在的潜能,创造性思维通通激发出来了。
读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有感
“导”:文言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给我的启示对文言文教学,多少年一贯的“字字落实,句句对译”的传统教法,在文言文教学中业已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似乎教文言文就得这样,舍此别无他途。
今天观看了钱梦龙老师演绎的《愚公移山》一课,为钱老高超的教学技艺所折服。
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很多年,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本人依旧在原地踏步,深感惭愧。
在迷茫的时候,重温钱老的导读思想,研习《愚公移山》的教学流程,成为了我自我反思和进修的重要内容。
从钱梦龙老先生《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我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三主”导读法。
下面我就具体的谈谈钱老先生的《愚公移山》这一课对我的启示:“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什么是“三主”呢?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愚公移山》中钱老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这句话的经典提问广为人知。
“京城氏家里那个小孩子也跟了愚公去参加移山劳动,他的爸爸肯让他去吗?”这种从思维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理解了“孀妻”、“遗男”的含义,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品质。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比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师: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
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
师:差不多吧。
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吧,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
钱老师自评说“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教学中此类比较,最易激活学生的思维。
认识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是“轴心”所在,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心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对。这一段好。谁自告奋勇地来讲 一讲?这里也要看一点大智大勇,(评:自然地联系, 毫无硬贴之弊。) 我们看谁第一个勇敢地举起手来。 啊,这位同学要起来讲了,大家听好。
(学生一人起来边读边解释。略有几处小错误,全班同学共同 来订正。练之二。)
师:好,讲得真好,老师很满意。下面 我们再来做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解释一个虚 词。“有子存焉”,这个“焉”字会解释吗? 好,你说。
(扣住主旨,意在整体感知,又培养思维能力。)
生: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师:请你解释一下。 生: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 绕 远
道。(字词——内容——字词) 师:说得对。就是说,愚 公 所以要移 山,是因为他“痛感迂、塞之苦” (板书)。那 么山移掉了有什么好处呢?愚公想过没有? 生;移了山,那就可以“指通豫南,达 于汉阴”。 师;你也解释一下。 生:指通,就是一直通到。可以直通豫 州之南,达到汉水南岸。
(极好!巩固已知;运用已知,解决未知;进行思想教育。练之四。)
师:请同学们先在纸上做,等会要请两 位同学到黑板上加标点。看谁先做好,争取 第一个到黑板上点。(学生做练习。后来有两个学生上黑
板加标点。基本上做对了,少数几个点错了,全班讨论订正。在讨 论标点的同时,由学生解释划出的句子, 讲得都很正确。)
生:“何苦而不平?”
师:对,这句话是水到渠成,很 有 来自服 力,很有道理,智叟能回答吗? 生:亡以应。
师:如果用一个成话来回答,叫)做—— —
生:哑口无言。 生:无言以对。 师:都对。“无言以对”更符合“亡以 应”的意思。(选最贴切的,但缺比较)好!为什么智叟 “亡以应”?因为愚公讲出了一个很普通的道 理,做了一道简单的算术加减法,很普通, 但很在理。从这里可以看出,愚公不仅痛感 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而且还“深明 可移之理”(板书)。可见愚公移山不是一次盲 目 的 行 动,他是考虑得很周到的。现在我 们可以来解决愚公笨不笨的问题了。
生:没有山岗高地阻绝在这里。 师:对了,讲得好,你们看,这个词既 是介词,又是代词,兼有两种身份(板书“兼”宇 )。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它 什么呢? 生:兼词。 师:为什么叫兼词?
(评:反过来问一问,加深印象。)
生:兼有两种的意思。
师 :兼词 , 这个 名字起 对了 。 记 住 , “焉”宇除了作代词、语气词外,还有兼词 的用法。这种兼词在这篇文章里,除了“焉” 字以外,还有一个,看谁读得细心,能把它 找出来。 [妙极了!] 生;“诸”。 师:嗯,找对了。怎麽解释? 生:之于。
师: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字。它是“之 乎”两个字的合音,大家读得快:之乎—— 诸。你看,快读就成了“诸”,慢读就成了 “之乎”。这个“乎”字也能当介词用,跟 “于”是通的。我们来解释一下,“投诸渤 海之尾”,这怎么讲? 生:就是“投之于渤海之尾。” 师:“投之”的“之”指的是什么? 生:(齐声)土石。
第三课时
师:同学们大概想过了,愚公究竟笨不
笨?
(第三个关 键性的问题)
生:不笨。 生:笨是有点笨,不过有点精神。 师:嗯,大家自由发表意见,这很好。 其他同学的意见呢?还有,我们说愚公笨,或 者不笨,都要从文章里找根据,不能凭 空 想。(钻进去,跳出来;“出入法”)
生:不笨。 师:你说说理由。 生:愚公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平?”从这些话里看出愚公不笨。 师:噢,他有意见。 生:有点笨。 师:理由呢? 生:愚公有不怕困难的精神,但不能运 用科学道理。 师:其他同学也发表发表意见。
[第四个关键性问题。]
生:不同意!神仙搬山是因为愚公感动了 上帝。 师;噢,有道理。 生;还有,操蛇之神他已经怕愚公了。 师:为什么怕? 生:怕他不停地挖,把山挖平了。文章 这样写,恰恰是写出了愚公挖山的精神、感 人至 深。
师:对。你们看,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 使山神害怕,天帝感深,同学们很会动脑筋, 知道有些人的话是错的。我很高兴。同学们 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得很好。现在我们再把文 章从头至尾读一遍,要求大家仔细体会语气, 尤其是智叟和愚公对答的话,要把两个人说 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
师;是啊,愚公的志气,愚公移山的决 心,愚公移山的行为,父亲传给儿子,儿 子传给孙子,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 样一点点地啃这两座大山。下面还有一句 话,一转显得特别有力,哪一句? 生:而山不加增。
师:这个“而”字怎么讲? 生:然而。 师;对,这里的“加”字我讲一讲, “ 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 不是“增加”的倒装。 (讲之二) 这一句话一转 特别有力,最后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哪— —句?
生:就要到九十岁了。 师:这么大年纪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 走吗? 生:看不到。 师:这一点愚公自己也知道,你们看, 他是怎么说的? 生:“虽我之死”。 师:你解释一下好吗? 生:即使我死了。’ 师:这里的“虽”为什么不解释“虽然 ”? 生:“虽然”,说明他已经死了。
师:对,这里要用个假设的意思。可见 愚公移山时早就想到在自己手里是移不了山 的。他自己能享受到移山之利吗? 生:(齐声)享受不到! 师:这看起来似乎有点傻了,对不对?但 我们用另外一种观点来看,用什么观点呢? (一学生插话:为子孙……) 啊,很好,请 你讲下 去,为子孙什么?
生:为子孙后代造福。 师:哎,讲得真好,同学们都讲得这样 好,真叫老师高兴!我们如果用“为子孙后 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他不仅不笨,而 且还不是一种小聪明,而是……
生:(接话)大聪明! 师:对了!有句成语就叫“大智大勇”, 还有一句成语也许你们还不知道,叫做“大 智若愚”。(板书。点睛之笔,当然要大书特书。) 师:你们看看,这个成语谁能解释? 生:大聪明的人看起来很像愚蠢的。 师:为什么?知道吗? 生:因为他有远见,深谋远虑。 师:对了,他看得比别人远,想得比别 人多,别人说他笨,是因为—— 生:不了解他。
(练之三,突出重点虚词。)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我们在这篇文 章里学到了两个新的虚词,就是两个兼词。 我们都要记住 。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作 业。这里有一段文言文,我把油印的资料发 下之后,请大家加上标点。 (发资料) 我请两位 同学把这段话抄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下面 加标点,待会儿请同学到黑板上加,划出的 一些词句要能解释。(以下为练之四)
师:同学们点得很对,讲得也很好,说 明大家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新问 题 了。现在我们想一想,这一段话里面,你觉 得哪一句最重要?
生:“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 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重要? 生:现在我们建设四化,就要发扬愚公 移山的精神。
(学生抓关键句,并要找根据。)
师:对了,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这就 是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应该受到的教育。 我们要不要做乖老头? 生:(齐声)不要。
生;不能说他不能运用科学道理,因为 那时还没有大吊车。 师:你们看,现在我们分成两派了,一 个是“笨派”,一个是“不笨派”。 (问几 个同学)你们是属于哪一派的?
(激起认知冲突)
生:不笨派。 师:(问另一学生)你呢?
师:(问另一学生)你呢?
生:笨派(笑声)。
师;刚才我说过,无论说愚公笨还是不 笨,都得根据文章。现在让我们把前前后 后有关愚公的一些句子分析分析,再下结 论,怎么样? 先看看引起愚公移山的动机 是什么?
(这道作业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补讲读之未及。练之三。)
生:在这里。 师:真好,这位同学讲对了,在 这里, “于此”,或者叫“于是”、“于之”都行 。这 个“于”是什么词? 生;(齐声)介词。 师:“此”呢? 生:(齐声)代词。 师:“有子存焉”,就是“有儿子活在 这里”。你们找找看,这篇文章里还有这样 用法的“焉”字吗? 生:“无陇断焉”。 师:请你解释一下好吗?
(评:引导学生发现特点,并加深理解。)
生:一句顶一句,显得语气加强。 师:对,下面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 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师:对,这段话写得特别有趣,一句项 一句来写,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 总结一句,那一句是—— 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师:什么叫“无穷匮”? 生:没有穷尽。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
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 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 死,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 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 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 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愚公实大智 大勇之人也。”
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 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 移山。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 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 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 我知之矣。”
师:是啊,有些看得比较近的人,不了 解他,就说他笨。其实愚公笨不笨?不笨。下 面我们再来看看智叟这个“聪明老头”聪明 吗? 生:不聪明。 师:那为什么他叫“智叟”?你说。 生:他自作聪明。
师:嗯,自作聪明。这种聪明是 大聪 明 吗?
生:是小聪明。
师:对,小聪明。这种爱耍小聪明的人, 喜欢占点小便宜,没有远见,这种人我们上 海叫他“小乖人”,智叟就是“乖老头”。(
(讲之三)
生:(齐声)傻子!(联系生活,深入发掘)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道理啊?你说。 生:有的人是从为自己的角度来看的, 就说他是傻子,有人是从他为集体做好事来 看,感到他是好的。
师:哦,讲的真好!就是说要从什么角度 看问题了,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看待这样 一件事。这位同学的观点你们同意不同意? 生:同意。 师:好。那让我们回到本题上来,再来 看看老愚公。他做的事看起来好像 是 很傻 的。他要移山,可他已经多大年纪了?
你们想,一个笨的人能这样考虑问题吗? 恐怕不可能。那为什么智叟说他笨呢?我想先 给你们讲个事。我们上海有一位公共汽车售 票员,对待乘客非常热心,是个学雷锋的标 兵,《文汇报》、上登过他的照片。很多人 都写信表扬他,说他服务好。但也有一些小 青年说这个服务员“戆头戆脑”,这是我们 上海方言,就是傻里傻气。这是什么道理?还 有雷锋,有些人不是也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