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
卢梭名言名句
卢梭名言名句1.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 就像一只渴望飞翔的小鸟,却被关在笼子里,我们明明生下来就拥有自由的权利,但在社会中却总是有各种束缚。
比如工作的压力,让人觉得仿佛被枷锁困住,无法真正自由地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吗?2.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 哎呀,这就好比教一个孩子走路,不是直接抱着他走到目的地,而是引导他自己迈出脚步去探索。
比如在教育孩子时,比起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不是会让他们收获更大吗?3. “只要谈起国家大事时,人们说‘那与我有什么关系?’那么可以断定国家就算完了。
” 这不就跟一个家庭一样嘛,要是家里的每个人都说“这事和我没关系”,那这个家还能好吗?就像现在有些人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觉得与自己无关,可这样下去,国家怎么能好起来呢,你说呢?4.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 这就好像给一颗珍贵的宝石涂满了颜料,反而掩盖了它原本的光芒呀!比如真正有品德的人,不需要那些华而不实的装饰来彰显自己,他们本身的品质就是最耀眼的,不是吗?5.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 你想想看啊,时间就像流水,一旦流走就再也回不来了。
如果总是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那不是太可惜了嘛,就像我们明明可以用这些时间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提升自己,错过不是很罪过嘛?6.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 这不是很可悲嘛,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和主见,只是盲目地听从别人。
像在有些情况下,人们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只是一味服从,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7.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
” 这就好比在寒冷的冬天,一件温暖的外套比一堆钞票更能让人感到温暖。
当有人处于困境时,真心的帮助和关怀比金钱更能让他们走出痛苦,不是吗?我觉得卢梭的这些名言名句真的很深刻地揭示了很多道理,让我们对人生、社会等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呀。
卢梭
卢梭就是这类人中的楷模。
卢梭
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1712年出生于瑞士的日内瓦。日内瓦是个古老而富庶的城邦,但它并没有给卢梭带来童年的乐趣。卢梭的生活比较艰辛,自幼漂泊流浪,当过学徒、仆役、秘书、家庭教师、乐谱抄写员等。在巴黎曾同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交往,参与了《百科全书》的撰写。
卢梭是一个天生酷爱读书的人。书籍孕育了卢梭别具一格的性格和品质,而这一性格和品质又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著作。作为一个下层社会的穷困的流浪孤儿,他完全靠自学和个人奋斗而奇迹般地磨砺成为才华盖世的思想界巨子。
做学问者,就要能忍受穷困。任何一味贪图金钱的人,都不可能成为真正伟大的思想家。卢梭的一生,从没有过因考虑贫富问题而令他心花怒放或忧心忡忡的时候。他从来不像世人那样看重金钱,甚至也从来不曾把金钱看做多么方便的东西。他觉得金钱本身是毫无用处的,要享受它,必须把它变成别的东西:必须购买,必须讨价还价,必须时常受骗;虽掷千金,难遂所愿。如果一个人非要称心满意不可,那不知要操多少心,惹多少麻烦。你必须结识许多朋友,找代理人,送佣金,东奔西走,伫候佳音,结果往往还是上当。
我从事的工作只有在绝对的隐居中方可进行,这需要长时间的、宁静的沉思默想,这是社交界的喧扰所不允许的。这迫使我有一段时间采用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以后我发现,从那时起,这项工作从未被任何力量所打断。只要有可能,我就在片刻之内,将自己整个身心投入这项工作中去,毫不牵强,专心致志。在人们后来迫使我独自一人生活时,我发现,他们为了想使我的处境更惨,而将我隔离开来的举措,反而比我自己还要好地成全了我的希求。
卢梭的心灵充满对真理的热爱,卢梭的人格充满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要是没有这种热爱和关切怎么可能写出这样让人们激动的文字呢?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本论的第一句就向世人坦白了他的写作动因:
卢梭介绍.
朴素派 (原始主义) Primitivism 1890 背景 ︰朴素派画家一词的由来可追溯到19世纪晚期出现 的所谓 「星期日画家」(Sunday Painters), 另一 别名即为「素人画家」。由于19世纪晚期社会生 活形态的变迁,画家个性的主张 与社会性往往分 裂为二,不能互相适应,于是「朴素派」 画家便 在这种情形下产生, 他们的出现有如一种自然产 生的缓冲作用。此一流派 事 实上不能冠以派别的 名称,因为他们并无特定的组织或 共通的主张, 完全是个自独立作画。 特色 ︰朴素派的作品有相同的倾向:单纯、朴素。 朴素 主义的画家们所作的画,大都描写细密;而此派 画家的写实则是基于内心要求的写实,将梦与现 实揉而为一。
朴素艺术的旗手 --亨利 卢梭 Henri Rousseau (1844~1910)
亨利 盧梭 Henri Rousseau
(44~1940)
卢梭幼年家境并不富裕,1871年进入巴黎市政府海关处担任收税员,而终其一生, 就是担任这个安份的公务员;他的闲暇嗜好,就是创作绘画,曾经获准在罗浮宫 美术馆临摹。曾经参加官方的沙龙展,却未曾入选;但他仍自得其乐的不断创作。 卢梭于 1855 年从巴黎一所收费站中退休后,始全力作画,因此博得“关税员” 的称号。别人常把他归为“原始的”、“素人的”、“周日画家”之列,他却光 明正大地认为自己是不折不古的专业画家。 1891年起常至植物园观赏温室里的热带景物,创作了许多充满幻想式的作品, 如“睡眠中的吉普赛女郎”、“梦”等,1893年退休之后,生活清苦,却全心投 入绘画创作;他充满想象的作品,却获得了诗人的赞赏及毕加索等前卫画家所推 崇。 卢梭画的主题包罗万象,除了巴黎市郊,还有手法率真直接的人像,瑰丽的 寓言性作品,花卉、尤其是一批富异国情调的大幅幻想式作品,这些作品是他常 逛巴黎的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所激发出来的。 卢梭创作热衷于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他的艺术很难归到哪一派,但他的画 法属超现实主义。他似乎总是生活在一个梦幻的世界,这种与生俱来的爱幻想的 天真性格,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满天真烂漫,他的画具有原始童话般的魅力。
卢梭十大名言名句
卢梭十大名言名句
1、不要使你的生命屈从于穷困和失望的念头,不要屈辱地把你的生命交给外人摆布。
——卢梭
2、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
——卢梭
3、要宣扬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语,要用你的本来面目。
——卢梭
4、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泥土。
——卢梭
5、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卢梭
6、性格软弱,至多只能做到不犯罪恶,如果还要侈谈高尚的美德,那就是狂妄和大胆了。
——卢梭
7、卢梭说:“充满无法统御的自由之精神,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战胜。
在这种精神之前,名誉、财产甚至名声,对我来说都不算什么。
——卢梭
8、忍耐是苦涩,但它的果实却是甘甜的。
——卢梭
9、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卢梭
10、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结果是甜蜜的。
——法·卢梭。
哲学家卢梭的简介
哲学家卢梭的简介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作为人类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先驱,提出的众多理论可以作为人类的思想启蒙导师,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哲学家卢梭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让-雅克;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78年7月2日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去世。
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多部作品。
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
卢梭的哲学思想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资产阶级论调:人与人的契约构成社会,人与社会的契约构成国家。
自然准则高于社会准则,主权高于人权,集体权力高于个人权力。
人生而自由,个人自由大于集体自由。
法治要结合德治。
人即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情感教育要先于理智教育,教育要秉承天性培养自然人,从自然到人再到事物的认识过程。
卢梭的故事卢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两位。
其一是华伦夫人,她在卢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多重角色。
离开华伦夫人后,卢梭后来开始与戴莱斯同居。
卢梭的生平
卢梭生平卢梭(1712.6.28—1778.7.2)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古典自然法学派和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
● 1712年6月28日卢梭生于且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母亲在生他时去世,他从小由姑母抚养,这是其人生的第一大不幸。
● 1722年,其父与市政议员发生争执,卢梭的父亲离开了,留下年仅10岁的小卢梭。
卢梭被寄居在舅父家,托付给姨妈照管,在此期间卢梭读过两年书。
● 1727年在零件刻缕师那当学徒,受到奴役。
也因偷窃经常挨打受骂。
● 1728年被华伦夫人收留。
1728年由于游玩误了时辰,城门关上了,他害怕回去后会遭到挨打,未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了日内瓦,后被华伦夫人收留。
1740年卢梭离开了华伦夫人,一直颠沛流离,受过教育,学会作曲,做过仆从、家庭教师、秘书等等,但始终籍籍无名。
● 直至1750年,这也是卢梭生平转折的一年,他参加全国论文大赛并获得一等奖。
他的哲学家的生涯也因此开始了,声誉如日中天,社会交往也日渐增多,但卢梭不善交际,深感不自在。
卢梭也因此疑心周围的那些朋友设计合谋毁掉自己,觉得他们表面上似乎在努力使我幸福,实际上却努力使我成为笑柄。
他开始胡思乱想。
● 1756年,声望日高,但鄙弃与贵族为伍的卢梭与瓦瑟迁往退隐庐,告别了巴黎,在乡间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此时的他一边倾慕着瑟瑞斯,一边又开始了对乌德托夫人的热恋。
也正是因为乌德托夫人之缘故,卢梭怀疑狄德罗从中毁掉他的名声(即将平时告知的秘密传给他人),于是与他绝交。
他激进思想及行为引起封建王朝和僧侣们的的不安,也使其与伏尔泰、狄德罗等启蒙学者决裂。
● 1757年,因与乌德托夫人恋爱一事,和狄德罗、格里姆、埃皮奈夫人闹翻,他离开了退隐庐,住到了卢森堡元帅家,受到卢森堡夫妇的保护。
● 1762年起,卢梭由于写政论文章,也就是《爱弥尔》与《社会契约论》发表,这两本书给卢梭招致了严重的后果,他本人被谴责,书被查禁和焚烧,为逃避当局的逮捕,卢梭从此逃出巴黎,之后四处逃亡,几近举世共弃。
第三讲卢梭
第三讲:卢梭:教育史上的“哥白尼”一、卢梭的生平二、性善论与自然教育三、把儿童看作儿童四、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阶段五、反对体罚六、注重性教育七、正视女子教育一、卢梭的生平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倡导者。
1、卢梭生于瑞士日内瓦,其父是钟表匠,母亲早丧,幼年由舅父抚养。
2、10岁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
3、13岁至15岁学徒,遭受很多磨难。
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
4、到了40岁因为第戎(Dijon)学院的一次有奖征文《论科学和文艺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获得首奖,一举成名。
卢梭的教育代表作他的《爱弥儿》一书由于极力抨击自古以来传统教育的观点,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主张教育以儿童为中心的本位思想,犹如天文学上哥白尼主张的地动说,在世界教育史上引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二、性善论与自然教育1、性善论与性恶论是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性善论: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法国教育家卢梭持这种观点。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坏了”(卢梭:《爱弥儿》上册,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页,91~92页)。
2、崇尚自然教育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
只因社会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从生。
因此,远离喧嚣的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的天性。
因此,15岁之前的教育必须远离城市的农村进行。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
只有三种教育圆满地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符合儿童的天性,否则就不是一种良好的教育。
他的自然教育思想提倡教育要“顺应自然”,主张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被看作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
卢梭
教育家卢梭是谁
教育家卢梭是谁卢梭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教育家卢梭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让-雅克;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78年7月2日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去世。
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多部作品。
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
卢梭的生平简介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
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后失调,于7月7日逝世。
10岁那年,他的父亲因和当时日内瓦共和国的“小议会”的一个名叫戈迪耶(此人曾任法国陆军,并和小议会里的人有密切的联系)的先生发生了争执,最终卢梭的父亲在捍卫正义与向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
他有一个兄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
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书却读了不少,他父亲将他送去当学徒,先跟一个公证人,再跟一个镂刻匠,后来受不了苛待卢梭,十六岁时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
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
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
期间得到了华伦夫人的爱护。
1728年3月14日星期天,快年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日内瓦。
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
他有过几起罗曼趣事,其中包括与旅馆女仆黛莱丝;瓦瑟的风流韵事,他俩有5个孩子,卢梭把所有这五个孩子都送进了一家育婴堂(他最终到了56岁时才与黛莱丝结婚)。
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
卢梭经典语录
卢梭经典语录
1.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例子:就像一只渴望飞翔的鸟儿,被关在了小小的笼子里,我们明明生来是自由的呀,可为啥到处都是束缚呢?
2.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例子:这就好比给人一条鱼不如教他怎么钓鱼,让他自己去探寻真理不是更棒吗?
3.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例子:金钱就像是打开自由之门的钥匙呀,没有它很多时候还真不行呢!
4.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例子:时间多宝贵呀,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浪费它不就是在犯罪嘛!
5.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例子:一味地盲从不就像个没有思想的木偶吗,这怎么能算是美德呢?
6. “只要人们不服从而能不受惩罚,人们就会不听话。
”例子:你想想看,要是不听话也没啥后果,那谁还会乖乖听话呀!
7.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例子:德行就该是纯粹的呀,就像清水一样,装饰不就像是给它加了杂质嘛!
8. “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例子:可不是嘛,就像我们总怪这怪那,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呀!
9. “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例子:这就好像给田地种上庄稼,就不会长杂草啦,多有道理呀!
10. “青年期是增长才智的时期,老年期则是运用才智的时期。
”例子:年轻时积累就像在蓄水,老了再去运用不就像开闸放水嘛,多形象呀!
我觉得卢梭的这些经典语录真的很深刻,能让我们更好地思考人生和社会呀!。
卢梭
圣· 普乐的信,终于被尤丽母亲发现,她气极而死。尤丽没有能力为自己争取幸 福,迫于父亲的压力,和一个年近五十的大贵族德· 伏勒玛结婚。尤丽向丈夫坦 白了过去的恋爱,得到丈夫谅解。他丈夫主动把圣· 普乐请回,担任他们儿子的 家庭教师。尤丽与圣· 普乐日日相见,他们表面上似乎彬彬有礼,相安无事,实 际上,仍然相互爱恋,极力克制内心的感情的波涛。为了屈从社会偏见,忍受 着感情上的痛苦,各自蒙着虚伪的面纱。一日,尤丽为搭救落在水中的儿子, 染病死去。在给圣· 普乐的遗嘱中,她说:“现在我依然对你怀着爱情,过去的 事,虽然坦白了,但不感到耻辱……。”尤丽死后,圣· 普乐愤怒地给她父亲写 了一封信,指责他说:“残酷的父亲,请想一想,您为了自己的偏见而牺牲了 她的幸福。”
卢梭
一.生平与创作
让-雅克卢梭(1712-1778),著名法国启蒙思想家和 文学家。
1.1712年6月28 日,出生于日内瓦,母去世,有姑母抚养 2.1727年,在零件刻镂师那当学徒,1728年华伦夫人收留他 3.18 世纪30 年代初,自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明了记谱 法 4.1750年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写出《论科学与人生》,一举成 名,风俗的堕落和文明进步的关系;1752年《乡村卜师》大 获成功;1755年《论不平等的根源》对私有制提出疑问 5.1756年,与百科全书派产生矛盾,住到“退隐居” 6.1761年,发表《新爱洛依丝》获得巨大成功 7.1762年,出版《社会契约论》论述了专制、最高权力和法律、 政府及其形式、特殊建制,对法国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影 响了以后的民主政体 8.1762年,发表《爱弥儿》,论述了儿童教育,主张让孩子自 由发展
故事情节
圣· 普乐是一个敏感、渊博、俊美的平民知识分子。贵族小 姐尤丽的母亲发现他是一位才华出众的青年,主动聘请他 为尤丽的家庭教师。圣· 普乐最初对教育聪明而又温柔的 姑娘非常自信,没想到会有感情上的波澜。不久,他就不 由自主地陷入恋爱的苦恼之中。平民的身分不准许他向贵 族小姐求婚,他只能通过书信表达自己热烈的爱情。
卢梭的生平及著作
卢梭的生平及著作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今天是他的特别纪念日,让我们看看卢梭人生的12个第一的故事。
1 卢梭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
父亲是钟表匠,技术精湛;母亲是牧师的女儿,颇为聪明,端庄贤淑。
2 卢梭母亲因生他难产于7月7日逝世。
去世。
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和姑妈抚养大的。
比他大7岁的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终没有音讯。
这样,家里只剩下他一个孩子。
3 卢梭10岁那年,他的父亲因和当时日内瓦共和国的“小议会”的一个名叫戈迪耶(此人曾任法国陆军上尉,并和小议会里的人有密切的联系)的先生发生了争执,最终卢梭的父亲在捍卫正义与向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
4 卢梭12岁的时候,他父亲将他送去当学徒,先跟一个公证人,再跟一个镂刻匠,后来受不了苛待卢梭,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
5 1728年3月14日,15岁的卢梭,只身离开日内瓦。
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
其间得到了华伦夫人的关注和爱护。
6 1742年卢梭到巴黎。
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狄德罗认识,并从1749年起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卢梭专攻音乐方面。
不过最重要的贡献是1755年写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文章。
7 1750年38岁的卢梭以《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一文赢得法国第戎学区论文比赛首奖,从而一举成名。
卢梭的论文论证了科学与艺术进展的最后结果无益于人类,因而获得头等奖,使他顿时成为巴黎名人。
随后他又著述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罗伊兹的故事》(1761),《爱弥儿》(1762),《社会契约论》(1762)和《忏悔录》,所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
让 雅克 卢梭 简介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生平经历卢梭(1712—1778年)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但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知识。
做过仆人、学徒兼杂役。
16岁时离开日内瓦来到都灵流浪,生活无着,饱尝人世的心酸。
后经由朋友介绍结识了华伦夫人。
18世纪30年代,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得以安心读书、思考与写作,并在她影响下培养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1742离开华伦夫人来到巴黎之后,卢梭开始自谋生路先后当过家庭教师、书记员、秘书等,并由此结交了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与百科全书派成员,与大哲学家狄德罗合编了《百科全书》,成为了巴黎沙龙的宠儿。
1749年,他以一篇名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淳化风俗?》的征文获得了第戎科学院一等奖,并一举成名。
但他决心放弃对财产和声誉的追求,保持贫困和独立。
1754年,回到日内瓦,受到热烈欢迎,成为日内瓦公民。
次年,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并完成《论政治经济学》一书。
1756年开始了为期6年的隐居生活。
1758年,由于同狄德罗在宗教等观点上的不同,与百科全书派决裂。
1761年,发表小说《新爱洛绮丝》,猛烈批判与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卢梭声誉日隆。
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出版,这两部书不但引起了百科全书派的尖锐批评,更激起了新旧教会的极大愤怒和政府当局的谴责。
《爱弥儿》一书遭禁,并被多次当众焚毁。
瑞士当局下令逮捕他,他只好宣布放弃日内瓦的公民身份,逃往普鲁士管辖下的讷沙泰尔。
此时,卢梭的名声已经传遍全欧。
而卢梭同伏尔泰之间的矛盾也加剧,最终成为终生的仇敌。
卢梭一度到英国居住,但不久又回到法国,重新过上了隐居生活。
流亡生涯、不安宁的岁月并未影响到卢梭的著述。
著作《忏悔录》、《山中书信》、《公民的情感》等相继完成。
1778年在法国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去世,安葬于巴黎先贤祠。
卢梭
卢梭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他的自由、平等和人民主权的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直接思想武器和战斗旗帜。
卢梭虽然是启蒙运动的一员,但是当其他启蒙思想家为理性、文明和进步高唱赞歌之时,他却敏锐的意识到自然与文明的对立,揭示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从更深的层次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了冷峻的沉思。
不仅如此,卢梭为克服不平等现象而提出的共和国理想亦对后世产生了不同方面的深刻影响。
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流亡的法国新教徒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几天后就去世了,父亲是一位钟表匠,在卢梭10岁时因与人发生诉讼纠纷而离家出走,他从此便失去了家庭的教养和温暖,走上了流浪的人生旅途。
恶劣的环境使卢梭沾染了许多恶习,也使他了解到了民众的疾苦。
他当过乞丐、学徒、仆役和管家,在20岁左右才开始涉猎各个门类的知识,阅读了贝尔、笛卡尔、洛克、莱布尼茨、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著作。
1742年卢梭来到了巴黎,先后结识了孔狄亚克和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成为启蒙运动阵营的重要成员。
1749年初他开始为狄德罗、达朗贝尔主编的《百科全书》撰写辞条。
同年,卢梭的论文《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获得了第戎科学院征文奖,第一次提出了自然与文明对立的思想,1755年他的第二篇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出版,进一步发挥了有关的理论。
卢梭由此蜚声文坛,成为法国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之一,也因此与启蒙思想家们发生了矛盾,以至于人们常常不把他看作是启蒙运动的成员。
1761年至l1762年,卢梭接连发表了《新爱洛伊斯》、《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尔,或论教育》等三部著作。
晚年又写出了《山中书简》、《忏悔录》、《对话录——卢梭论让·雅克》和《漫步遐想录》等自传性著作,记载了他一生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轨迹,表达了他晚年因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对人生的特殊理解和感悟。
1778年7月8日,卢梭在孤寂中离开了人世。
卢梭
生平
• 中年
• 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 狄德罗认识,并从1749年起 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卢梭专攻音乐方面。 • 1750年(庚午年),38岁的卢梭以《论科学与艺术》一文赢得第戎学区论文 比赛首奖而一举成名。随后他又著述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 的起源》《埃罗伊兹的故事》《爱弥儿》《社会契约论》和《忏悔录》,所 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 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卢梭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独白 式),具有浪漫激情。 • 1752年,歌剧《乡村占卜者》成功上演,受到国王和王后的青睐,路易十五 打算接见卢梭,并赐给他一笔年金,然而卢梭顾虑会因为接受年金而失去自 由,就刻意回避,遇到普遍的谴责。《乡村占卜者》后来曾多次上演,但卢 梭从中获益很少。 • 1761年《新爱洛琦丝》出版,立刻轰动巴黎。 • 卢梭与他那个时代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大多相识,但结果却无一例外地反目成 仇。这些人中包括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英国的大卫· 休谟,其主要原因是 他们对待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不一样。
简介
• 让-雅克· 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 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 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 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 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 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 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 基础》、《社会契约论》、 《爱弥儿》、《忏悔录》、 《新爱洛漪丝》、《植物学 通信》等
生平
• 早年
•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 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 后失调,于7月7日逝世。10岁那年,他的父亲因捍卫正义与向 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 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他有一个兄 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 何消息。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书却读了 不少,他父亲将他送去当学徒,先跟一个公证人,再跟一个镂 刻匠,后来受不了苛待卢梭,十六岁时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 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 缉流亡国外。 • 1728年3月14日星期天,快年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日内瓦。 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
卢梭
卢 梭 晚 年
1768年8月29日, 卢梭与同居了25年的女 仆黛莱丝在布戈市结婚, 此前他们生有5个孩子, 并全部寄养在孤儿院。 1778年7月2日,已 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 的卢梭在巴黎东北面的 阿蒙农维拉去世(恰与 伏尔泰在同一年去世) 死时穷困潦倒,死前被 马车撞翻,又被狗扑伤 践踏。
二·卢梭思想观点:
归于自然
自然意味着内心的状态、完 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因此, 回归自然就是使人恢复这种自然 过程的力量,脱离外界社会的各 种压迫,以及文明的偏见。 由“归于自然”的理论出发, 卢梭主张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的 年龄特征而实施。他批评封建教 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抹杀了 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以致不根据 儿童的特点施教,硬把对成人适 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因此,他 竭力主张根据受教育者不同阶段 的身心特征来规定教育任务。
知识教育
在教学内容上,卢梭坚 决反对书本诵习和空洞的文 字说教,要求追求真正的有 用的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 对教条主义而着重行以求知。 他劝说教师放弃冗长的讲述, 使更多的教学渗透在师生的 共同活动之中。
性的教育
他主张对青少年性成熟时期 以适当的性道德和性知识的教 育,使青少年对“性”的自然 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 能够“行为端正”。 反对禁欲主义,又反对纵欲 主义,主张顺应自然发展,既 不盲目抑制,也不妄加激动。 重视男女天性差异,对于男 女间的爱情,卢梭认为不应使 之成为理性教育的障碍,而应 成为理性教育的手段。
卢 梭 早 年
生于瑞士日内瓦,母 亲早逝,父亲是钟表匠,家 境贫寒,没受过系统的学校 教育,16岁起就过着流浪生 活,曾从事过多种职业,当 过仆役、书记员、家庭教师 和乐谱抄写员等。复杂的工 作经历和长期的流浪生活, 使他获得了广泛的阅历,他 的知识也很渊博,再加上他 的刻苦自学,为他后来的成 就奠定了基础。
卢梭
Thank you
使其 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同时继续进行体育锻 炼,使提供感官的身体健康强壮。
●第三卷:青年期的教育,(12——15) 主要论述儿童的智育教育,包括文化知识
而学习和劳动教育。
●第四卷:青春期的教育(15——20) 主要任务: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善良的
感情,善良的判断和善良的意志,核心是博爱,要 爱一切人。
人生三步曲
• 第一阶段(1712——1742)
出生——10岁 聪颖早慧 敏而好学 10岁——30岁 博览群书
• 第二阶段(1742——1762)
30岁——37岁 思想积淀期 37岁——50岁 思想大爆发
• 第三阶段(1762——1778)
第二阶段(1742——1762)
1749《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 1755《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61《新爱洛依丝》 1762《社会契约论》
我将我的作品托付给你保管,让它传到一个较好的 下一代手中,他们将从我的作品中发现一个既无怨恨, 也不欺骗别人的人遭受了怎样的命运。如果我的作品 落入怨恨我的人的丰中,而将它毁灭或删改,我也不 会在意的,因为我遵从我主的公正,遵循我主的意志。
散步之一:叙说写作目的,描述写作时的精神状况 散步之二:独步巴黎近郊,巧遇意外事故,抒发昏迷与苏醒 散步之三:写尽平生经历,论及精神改良与宗教信仰 散步之四:真话与谎言 散步之五:写尽圣皮埃尔岛风情,体验真正的幸福源于自己的
●第五卷 :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设想。
卢梭主要论述了这一阶段中的知识学习和 劳动教育的问题
(一)文化知识的学习
★ 学习的动机 :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 学习的内容: 两个原则,
卢梭
敏感自怜
酷爱读书
其父是个钟表匠,生意并不兴隆,喜爱
招惹是非,经常卷入暴力和骚乱。其母 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因生他而去世。 有一个长他七岁的哥哥,因受父亲的野 蛮教育,13岁就进了管教所,18岁就 跑了,再也没有露面。他可以算作家中 唯一的孩子。 父子俩最大的乐趣就是一起读书。在他 五岁时,父亲就为他读《希腊罗马名人 传》,但处于溺爱中的他仍然相当“敏 感自怜”——个性特征
隐居著述
为了反教会倾向问题,他遭受迫害,
在各地逃亡避难,直到8年后才重返 巴黎。 在流亡中,他发表了多年编成的《音 乐词典》,写了《山中来信》。
横遭迫害
他一生中的最后十年里,政府逐渐失去
了对他的兴趣,主要敌人来自知识分子 同行,尤其是伏尔泰。 卢梭患上了迫害妄想狂的病症,为了替 自己辩护,写下了《忏悔录》、《一个 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1778年,重病期间,年方20岁的罗 伯斯庇尔慕名来访。
在1749年,狄德罗因《盲人书简》
入狱。一次,卢梭去探监,从身边的 报纸上看到第戎科学院的征文《科学 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 他泪如雨下,大彻大悟,重复着“美 德、真理、自由”,据说泪湿短衣。
征文获奖
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获奖,这,
使39岁的他一飞冲天 他首次提出自然与文明的对立,断然 否定了科学和艺术,认为“人生来是 善良和幸福的,是文明腐蚀了他,毁 了他最初的幸福。”提出人的“异化” 观念。
横遭迫害
不久后的一天,卢梭在街上被马车撞
倒,继而被路边的狗扑伤,临死时说:
“全能的主啊,天气如此晴朗,
没有一片云,上帝在等着我 了。”
伏尔泰得知卢梭死于狗嘴,认为死得
其所。
卢梭介绍PPT
经典语录
• 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 自己。 • 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 去发现真理。 • 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才会获 益。 • 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 期。
教育内容上,抛弃城市贵族少年阅读的文明社会的 历史和各种伦理道德的书籍,因为这些会束缚儿童 发展的思想。 教育方法上,爱弥儿要接受实物教育、直观教育的 方法,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最后,爱弥儿既有运动员的矫健身手和农民的健康 体魄破,又有哲学家善于思考的头脑,还具备了劳 动的本领和谋生的能力,成为一个不同于城市贵族 青年、身心调和而健康的自然人。
1740年(28岁),担任两个孩子的家庭教师,触发 了对教育的浓厚兴趣。 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想凭借音乐创作出名,未 果。之后结识了唯物主义狄德罗、启蒙运动的先锋 伏尔泰、无神论者霍尔巴赫,于是投身于启蒙运动 之中,并着手《百科全书》的编撰。 1743年,担任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秘书,接触政治。 1749年,他完成关于科学和艺术相悖的论文,立意 新颖,一举成名。 1753年,卢梭发表观点,认为人类在原始社会是平 等和自由的,但被私有制摧残,形成独裁统治,私 有制是封建社会一切罪恶现象的根源。
思想观点
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 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 仰高于理性。 政治上坚持社会契约论,即人与人的契约构 成社会,人与社会的契约构成国家。 自然准则高于社会准则,主权高于 人权,集体权力高于个人权力。人 生而自由, 个人自由大于集体自由。
教育方面
自然教育理论,教育要顺应自然,以自然教育为 基准,并与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有机结合,才能 达到完美的预期教育目的。 教育要遵循自然天性,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 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教师只需创设学习环境,给 孩子充分的自由。 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与 “公民” 概念相对。公民依赖于专制社会,没有自由,并依 靠他人劳动为生。 教育中要把儿童看作儿童。他们有自己的看法和 感情,人们既不能把儿童当成要管束的奴隶,也不 能把他们作为成人的玩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卢梭的社会历史观超越了前人及其同时代思想家。
在其人类不平等起源说中,卢梭从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劳动工具去探讨社会的发展,并把人类不平等起源、私有制等问题放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用经济原因来说明,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
【内容】18世纪50年代前后,代表法国第三等级中不同阶层利益的启蒙思想家,以其敏锐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和富于牺牲的精神,竞相登上历史舞台,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
作为法国资产阶级先驱的卢梭,也以激进的姿态步入了启蒙运动的行列。
他的思想代表了小资产阶级、手工业者,甚至农民的立场,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和要求。
他的学说洋溢着革命性和合理性,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理论、思想上的准备。
过去我们只重视卢梭政治思想的研究,却忽略了卢梭哲学思想的研究。
其实,卢梭人类不平等起源学说中所包含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超越了其同时代所有的思想家赢得了普列汉诺夫的高度评价,认为这位对历史唯心主义不满的哲学家朝历史唯物主义方向迈了很大的几步。
本文仅就卢梭人类不平等起源说中的社会历史观思想作一探索。
一人类最初的社会历史观是神学历史观,它的确立以《新约圣经》的形成为标志,主要是以万物有灵来解释生活现象,用神灵的意志来解释历史过程。
正如拉法格所说:一切民族都曾以为上帝支配他们的历史。
神学历史观在《圣经》确立后1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居统治地位。
但是,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它逐渐让位给人道主义历史观。
与神学历史观否定人、否定人的价值相反,“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历史观则热烈地颂扬人的力量、人的价值和人的幸福;热烈地鼓吹“我是人,凡是人的特性,我都具有”。
在他们看来,所谓人的特性,就是人生来就有的追求幸福和自由,发展个人的“欲望”,就是“爱”。
同时,他们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封建桎梏,以“人”为尺度来评价历史、解释历史。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以伏尔泰、狄德罗等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全面论证了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人”成为他们历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
由此出发他们提出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具有共同的本性,人生而自由平等。
伏尔泰写道: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当他们发挥各种动物机能的时候,以及运用他们的理智的时候他也们是平等的。
一切种类的一切动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
然而在现实中,人们之间的差别为什么是很大的呢?他们认为,这是后天的环境所造成的,提出了“人是环境产物”的著名论断。
霍尔巴赫写道:“人从本性上来说既不善也不恶。
他之变成或者对自己,或者对他的同胞们有益或有害,乃是由于环境把他们引向善或引向恶”。
爱尔维修说,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智力、道德、感情上的差异,“是一种后天获得的东西”,“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环境”造成的。
这个命题表面看起来好象是唯物主义的,但是一经这些启蒙思想家的解释则变得面目全非了。
在这里,他们所讲的“环境”并不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而是指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教育、政治法律制度等等,主要是指政治、法律制度。
爱尔维修就认为,政治给人们的性格以巨大的影响,“经验证明,各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是随着它们的政治形式变化的;一种不同的统治轮流给予同一个民族以高尚的或卑下的、坚定的或轻浮的、勇敢的或怯懦的性格”。
而法律在人们的情操品德的形成中比政治更有决定的意义和作用,“人们的善良乃是法律的产物”“经验与历史告诉我们,各个民族的兴盛并不依靠它们的宗教纯洁,而是依靠他们的法律高明”。
那么政治、法律制度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他们认为,政治法律制度是人们理性的产物,是由立法者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是立法者意见的产物。
于是,这些启蒙思想家又得出一个相反的原理——“意见支配世界”,即“他们确信这个社会的命运决定于社会成员对某个社会成员对某个改革家提出的社会改组的意见,即决定于他们的看法”。
实际上“意见支配世界”就是法律支配世界,就是立法者的主观意志和理性支配世界。
我们认为,在“意见”和“环境”之间无疑存在着相互作用。
因为人确实不能摆脱环境影响,意见也确实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作用。
但是,仅仅停留在承认其相互作用这一点上说明不了任何社会问题。
“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发现那些社会环境发展和意见发展的因素”。
也就是说要发现“环境”和“意见”这些表面现象背后的决定因素。
正是在这一点上,这些思想家却止步不前了,陷入了“人是环境产物”和“意见支配世界”的不可解决的二律背反之中。
最后不得不把历史进步的希望寄托在少数天才人物身上,认为必须有天才来制定完善的法律,才能改变环境。
爱尔维修说:“必须有天才,才能用好的法律代替坏的法律”。
这样,他们终于还是没有跳出历史唯心主义的窠臼。
二卢梭则不同,他觉察到了用永恒的理性观念或社会政治概念的演变来说明社会政治关系的进程是毫无根据的。
因此,他既不像同时代思想家那样把“意见”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也不像人道主义历史观那样以“人”为尺度来评价历史、解释历史发展,更不像神学观那样以神灵意志来解释历史过程。
而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试图用“铁和谷物”的发展来说明社会的进步,把“生产力”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并把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私有制的出现等等放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用经济的原因来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猜测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
从而使卢梭的思想不仅远远超出了前人及其同时代思想家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观点,而且接近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发展动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私有制起源等等方面的论述。
卢梭的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撇开神学,同时也撇开了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径直从他的人性论出发引出了他的社会历史观点。
和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一样,卢梭接受了欧洲17世纪以来流行的“自然状态”说。
认为人类最初生活在相互间没有任何联系的“自然状态”中,野蛮人漂泊在丛林中没有技艺、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也没有联络。
因而,他们只具有那些适合于这种状态的感觉和知识。
也就是说,“自然状态”中不存在不平等的现象,也没有什么奴役和压迫。
因为,一无所有的人们之间既不存在导致不平等的土壤,也没有产生奴役和压迫的条件,更无法形成统治的锁链。
这时,假若有某个凶恶的强者强迫我当奴隶,这对他来讲只能是一种负担,也得时时戒备,稍一松懈,我就可以逃进树林深处,永生不再与他见面。
因此,卢梭断言:“在自然状态中很难看出不平等的现象”。
但是,当“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以后,脑子里呈现出一个念头说‘这是我的’,并且找到了一些头脑简单的人,使他们相信这一点,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创始人”。
也就是说,当人们头脑中有了“你的”?“我的”的区别,有了“属于”的概念,有了私有观念的时候,不平等就出现了,社会和国家就产生了。
人们就脱离了“自然状态”而进入“文明社会”。
在这里,卢梭把私有观念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作为其学说的出发点,由此而揭示了不平等的起源,揭示了社会或国家的形成,揭示了文明社会的罪恶。
然而,私有观念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只能由许多陆续产生的先行观念演变而来。
卢梭认为,人具有一种趋于完善化的能力。
正是由于这种完善化能力的存在,人类不可能永远处于“自然状态”之中。
渐渐地人们发明了捕鱼的器具、发明了弓箭并认识了火。
这样就造成了人对和他自己不相似而相互之间也彼此不相似的事物关系的认识。
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人们也获得了对互相间义务以及履行这些义务的粗浅观念。
这些初期的进步,终于使人们能够取得更快的进步,当“他们发明了几种坚硬而锋利的石斧,用来截断树木,挖掘土地,用树枝架成小棚,这就是第一次变革的时代,这一变革促进了家庭的形成和家庭的区分,从此便出现了某种形式的私有制”。
而当冶金术和农业这两种技术发明以后,就引起了一个巨大的变革,那就是当人们觉得需要别人的帮助,觉察到1个人据有2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平等就消失了,以不平等作为基础的私有制就出现了。
“后来的一切进步,只是个人完善化方向上的表面的进步,而实际上它们引向人类的没落”。
卢梭人类不平等起源说中的这些思想充分显示了其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
首先,卢梭已不像他同时代的思想家一样,把“意见”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认为“意见支配世界”,更不是用神灵或以“人”为尺度来评价历史、解释历史。
而是从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劳动工具这一要素去探讨社会的发展。
在卢梭看来,“自然状态”中,自然人没有任何技艺,也没有工具,许多世纪都在原始时代的极其粗野的状态中度过。
但是,当树枝、石头等自然武器到了人们手中,当弓箭、鱼具发明了以后,人类就开始了营造社会生活。
而当人们有了几种坚硬锋利的石斧,搭起小棚时,家庭就产生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就出现了,人类就进入了“人世的真正青春”。
然而,青春毕竟短暂,冶金和农业这两种技术发明以后,“私有制就出现了,平等就消失了,劳动就成为必要的了广大的森林就变成了必须用人的血汗来灌溉的欣欣向荣的田野,不久便看到奴役和贫困随着农作物在田野里萌芽和滋长”。
社会和国家的出现就成为必然的了。
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随着劳动工具不断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化,即由弓箭、鱼具——石斧——冶铁、农耕,人类社会就由原始进化到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生活的营造,直至进入到以不平等为基础,以国家为其形式的文明社会。
正是由于“生产力”,特别是劳动工具的这种不断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一步步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我们看到,卢梭就是用劳动资料(工具)去探讨社会的发展,把“生产力”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他说“使人文明起来,而使人类没落下去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金和银,而在哲学家看来是铁和谷物”。
“铁和谷物”这一卢梭所理解的“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文明社会。
而美洲的野蛮人之所以一直停留在未开化的状态,就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得冶金和农业。
卢梭的这一思想远远超过了前人和他同时代的思想家,其中渗透着的唯物主义思想再明显不过了。
其次,对于私有制的起源问题,卢梭也不是像格老秀斯和普芬道夫所说的那样:首先发生的是土地的分配或占有;所有权是根据协议,由占有者的权利延续而来的。
而是把私有观念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置身于现实的物质生活中去,试图用生产力的发展、用经济的原因去说明私有制的产生。
用他的话来讲就是“不应该想象私有制是在工业所造成的那些关系之外产生的”。
卢梭认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逐步地学会了制造工具,发明了冶金术,出现了金属加工和推广金属用途的技术:另一方面开始了耕耘法和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