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八章《力》单元教案1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8.1力——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测量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并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弹力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弹力的测量方法。

3. 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弹簧玩具,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弹力,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讲解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本质。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簧的弹力,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弹力的存在和大小。

4. 应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簧门、弹簧床等,让学生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力的种类:1. 弹力弹力的概念:1.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产生原因:1. 物体内部的弹性形变弹力的测量:1. 弹簧测力计生活中的弹力现象:1. 弹簧门2. 弹簧床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弹力,并记录下来。

3.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并分析其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弹力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并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讲解弹力产生原因时,可以结合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更深入的解释。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第1节《力 弹力》教学设计1 (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第1节《力 弹力》教学设计1 (新版)苏科版

一、力弹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

(2)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对物体的作用,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通过学生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4)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形变的物体是具有能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橡皮筋测力计的制作及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实验培养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创新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力的概念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难点:弹簧力计的原理及力的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教案:第八章《一、力弹力》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教案:第八章《一、力弹力》

教案: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教案:第八章《一、力弹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等。

2.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方向等。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 力的示意图:介绍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能正确描述力的三要素。

2. 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能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 学会绘制力的示意图,能通过示意图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弹簧测力计、力的示意图示例。

2.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同学们拿出一根弹簧,用手拉伸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及恢复情况。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方向。

4.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讲解: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5.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意义: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力的示意图的意义。

6. 例题讲解:结合实例,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意义。

7.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用铅笔和橡皮自行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并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三要素、弹力的产生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力的示意图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意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92,完成练习题14。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是牛顿(N)。

(2)弹力的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形变。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观察量程和分度值、调零、避免超过量程、读数时保持视线与刻度垂直。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弹力的概念以及弹力的产生。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时物体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即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运动方向以及是否运动。

3. 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4. 弹力的产生: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3. 能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难点:弹力的产生原理,以及如何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小球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包括弹簧、橡皮筋、小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弹力的定义、弹力的产生原理。

4. 演示弹力的产生:通过弹簧、橡皮筋、小球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产生。

5. 随堂练习: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6.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7. 课后作业:运用力的作用效果和弹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七、作业设计1. 题目:运用力的作用效果和弹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力的作用效果和弹力的知识,解释现象。

2. 题目:判断下列现象是否与弹力有关,并说明理由。

答案:与弹力有关。

因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8.1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8.1力弹力-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8.1 力弹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介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弹力的概念:介绍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3. 弹力的产生条件:介绍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是弹力产生的条件。

4. 弹力的方向:介绍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5. 弹力的大小:介绍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6. 弹力的作用点:介绍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掌握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大小和作用点。

3. 能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方向和大小。

2. 教学重点:弹力的产生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泡沫球、尺子。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泡沫球,观察泡沫球产生的力。

2. 概念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 产生条件讲解: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是弹力产生的条件。

4. 方向讲解: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5. 大小讲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6. 作用点讲解: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7. 例题讲解: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簧的弹力。

8. 随堂练习:用尺子测量物体形变的大小,计算弹力的大小。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3)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同。

()(4)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苏科版八年级我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我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我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弹力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确定了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为教学难点,而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基本原理为教学重点。

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大理石、弹簧、测力计等教具,以及实验记录表和学生实验手册等学具。

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弹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弹簧的形变和弹力的产生,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然后,我讲解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我组织了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加深对弹力的理解。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重点讲解了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掌握重点。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环节,我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同时,我反思了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在实验操作上,部分学生动作不够规范,测力计的使用还不够熟练,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总的来说,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弹力的概念,掌握了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弹力概念的设计是我认为非常关键的一步。

这一步骤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弹力的直观理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大小:探讨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引入胡克定律。

3. 弹力的方向:讲解弹力的方向,即弹力的作用线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作用点:介绍弹力的作用点,即弹力作用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能描述弹力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确定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确定。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确定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桌子。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包括弹簧、钩码、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手的感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 弹力的大小:讲解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引入胡克定律。

4. 弹力的方向:讲解弹力的方向,即弹力的作用线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5. 弹力的作用点:介绍弹力的作用点,即弹力作用的位置。

6. 例题讲解:运用弹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分析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弹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引入胡克定律方向:作用线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作用点:弹力作用的位置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弹力作用,试根据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判断物体的状态。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_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原因、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以及弹力与重力的区别。

2. 弹力的产生原因:解释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这就是弹力。

3.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测量: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弹力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方向,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

3. 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能够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原因,弹力的方向。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及恢复原状的过程,感受弹力的作用。

3. 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弹簧形变的过程,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

5.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能够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如拉伸弹簧、挤压弹簧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产生原因、方向及测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1)拉伸弹簧时,弹簧对手有什么力作用?(2)挤压弹簧时,弹簧对手有什么力作用?(3)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2. 答案:(1)拉伸弹簧时,弹簧对手的力作用是弹力。

(2)挤压弹簧时,弹簧对手的力作用是弹力。

(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的方法: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了弹力的概念、产生原因、方向及测量方法。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特别是弹力,并且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重点: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测量方法。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尺子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弹簧被压缩后能恢复原状,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观察弹簧的形变。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5. 练习:学生使用学具进行随堂练习,例如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重力。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学生对弹力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不同材料的弹力特性,或者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人体的弹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重点。

弹力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但是理解它并不是那么容易。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弹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形变,并且能够测量这个力的大小。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还能够让他们学习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这个工具。

让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很多时候,学生学习了物理知识,但是不知道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

具体教学章节内容如下:1. 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 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3.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5. 生活中的弹力现象:例如,弹簧床垫、弹力球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

2. 能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

2. 难点: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实验台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提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如弹簧床垫、弹力球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和产生。

2. 概念讲解:讲解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和方向,结合实例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弹力的基本概念。

3. 实验演示:利用弹簧测力计、弹簧等教具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心得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弹力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方向,以及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一定会产生弹力。

()(2)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同。

()(3)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无关。

()2. 选择题:A. 直接接触B. 发生弹性形变C. 相互吸引D. 相互排斥(2)弹簧测力计可以用来测量下列哪种力?()A. 重力B. 弹力C. 摩擦力D. 拉力3. 问答题:请解释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定义,理解弹力是一种接触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讲解弹力产生的原因,让学生明白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3. 测量弹力: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概念,理解弹力的产生原因。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测量。

难点:弹力的产生原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桌子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拉伸弹簧,感受弹力的存在。

2. 讲解弹力的概念: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 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4.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相关的练习题。

7. 板书设计: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产生原因: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8. 作业设计:题目1:简述弹力的概念。

答案: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题目2:解释弹力的产生原因。

答案: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题目3:简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答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水平位置;然后,将待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端;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弹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1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1力弹力教案

一、力弹力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和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5.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教学重难点1.力的概念2.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教学器材弹簧、弹簧测力计、气球、橡皮筋、橡皮泥、钩码、刻度尺、条形磁体、小磁针。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1.活动:师生互动,掰手腕。

问:还有做什么要用力,能不能举些事例让大家感受一下?2.教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我感觉大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力已经有了认识,只是没有深入、系统的学习过。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1.力引导:我们知道做很多事情需要用力,但究竟什么是力呢?(1)学生观察教材P44四幅图,投影展示并文字表达每幅图。

(2)分析每一个动作过程,总结出力的定义。

(一个物体作用于另一个物体)【结论】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学生回答)力的符号(F);力的单位(N)。

(3)活动:鼓掌鼓励一下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

问:鼓掌要用力吗?一只手能鼓掌吗?“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说明了什么?。

【结论】要产生力,必须有两个物体。

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

(4)活动:磁体靠近小磁针,小磁针发生偏转。

问:磁体与小磁针之间有力的作用吗?你是从什么现象得到结论的?这两个物体接触了吗?两个物体之间要产生力的作用一定要接触吗?【结论】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不一定要接触。

2.弹力引导:力,看不见,摸不着,那我们怎么感知力的存在呢?(1)活动:学生实验。

手压气球;手压弹簧;手拉橡皮筋;手压橡皮泥。

问:气球、弹簧、橡皮筋、橡皮泥受力了吗?施力物体是谁?这四个物体受力后,发生什么变化?这个变化有区别吗?能不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呢?【结论】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八章《力》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八章《力》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八章《力》教案力知识梳理1.弹力和弹簧测力计A.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形变分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两种.如果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就完全恢复原状,这种形变称为弹性形变.如果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不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称为范性形变.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B.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弹力通常用符号F表示.如被拉长的橡皮筋、被拉弯的弓、被压短的弹簧、被脚踢的足球,被桌面支持的文具盒等,都会产生弹力,通常我们所说的拉力(包括提力)、压力(包括推力、支持力)都属于弹力.说明:弹力发生在两个物体互相接触,且互相挤压或拉伸的条件下,否则不会产生弹力.弹力作用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弹力的方向总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C.力的单位在SI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用手托起本册物理课本的力约为2 N,质量为50kg的人对地面的压力约为500 N.D.弹簧测力计(1)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说明:①弹簧的伸长是指弹簧伸长到的长度与弹簧原长之差.②弹簧测力计是用弹簧的伸长来反映所测拉力大小的,即用可见的物理现象来显示不可见的物理量的。

这是转换观察法的一个应用.(2)使用规则①在使用前,要先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待测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要先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若不准则应调零;要先轻轻拉秤钩几次,以避免测量时指针被刻度盘卡住.②在测量时,被测的力要施加在秤钩上,被测力的方向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以防摩擦或其他阻碍.③当指针相对于刻度盘静止时方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若指针不正好指在刻度线上,则在分度线以下的部分要进行估读.注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秤钩上所受拉力的大小.E.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如被张紧的弓、被拧紧的机械手表的发条、被拉伸的橡皮筋、与地面撞击时的排球等,由于它们都发生了弹性形变,所以都具有弹性势能.一个物体具有的弹性势能的多少与这个物体弹性的强弱和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同一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多.注意:只有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才具有弹性势能,当物体恢复原状后就不再具有弹性势能了.如被张紧的弓具有弹性势能,一旦张紧的弓把箭射出去,弓的弹性势能就转化为箭的动能,弓恢复原状后就不再具有弹性势能了.2.重力A.重力的概念及其大小的测量(1)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用字母G表示,地球以及地球表面附近空间中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物体本身.通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说明:①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作用.万有引力是牛顿首先发现的.②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重力一般略小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这一点将在高中物理中学到.(2)测量物重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测物重时,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B.物重与质量的关系物重与它的质量成正比,其关系式为:G=mg.式中G表示物重、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重与质量之比.g约等于9.8 N/kg.其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 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N,在不要求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 N/kg.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单位配套如下:G---N,m---kg,g---N/kg.说明:物重除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之外,还与物体在地球上的位置以及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高度有关,在太空中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这一点将在高中物理中学到.C.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重力的方向总竖直向下的,这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较多的应用.例如建筑工人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垂直,用水平仪检查窗台是否水平.说明:①竖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水平面向下;②物体受到重力的方向不因物体是否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而改变.D.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会受到地球的吸引,也都会受重力的作用,但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常把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等效为集中在某一点,这一点为物体的重心,因此,物体重力的作用点就是物体的重心.对于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就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如均匀直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均匀长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对角线的交点,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要注意,重力是物体受到的力,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但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因为一个物体受到的总重力可以看成物体中各个质点受到的重力之和.因此,物体的重心应由各个质点共同决定.重心是把各个质点用等效的方法聚合而来的.如一个均匀的环形圆板,从几何形状看环形部分是两个同心圆所夹的部分,中间是空心的,没有物体,然而它的重心却在圆心上,而不在物体上.再如木匠用的角尺,由两个粗细相同且互相垂直的木条构成,它的重心也不在角尺上.对于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支撑法找到(其原理是本册第十章中的“二力平衡”),也可用作图法、计算法求出.物体的稳度跟物体的重心的位置有关.从重心引出的重力作用线.如果超过物体底部支承面的范围,物体就会翻倒,增大支承面积,降低重心位置,都可以增大物体的稳度. E .重力与质量的比较重力是一种力,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二者有根本的区别,但它们在数量关系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如课桌上的文具盒、树上的苹果、空中的飞机等都具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高的高度有关.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其重力势能越大.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统称为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重力势力弹性势能势能动能机械能 说明:①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一个因素“高度”,在没有特殊指明的情况下,一般是指相对于地面而言的;②机械能之间以及机械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3.摩擦力A.摩擦在自然界以及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摩擦无处不在,根据摩擦的特征,摩擦可分为三类:擦。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8第八章力》教案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8第八章力》教案

教案:苏科初中物理八下《8第八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第八章《力》。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重力的概念及其测量,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种类及作用效果。

2. 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测量方法,能够计算物体的重力。

4. 使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分类,能够判断摩擦力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重力及摩擦力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重力及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2. 力的概念:讲解力的定义,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3. 力的种类:讲解不同类型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4. 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二力平衡的定义,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方法。

5. 重力: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测量方法,重力的计算。

6. 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分类,摩擦力的计算。

7.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种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平衡的条件1. 二力平衡的定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 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方法: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重力1. 重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 重力的测量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

3. 重力的计算:G=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复习课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复习课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复习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的复习课。

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5.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

6. 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它们的共同效果;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它可以被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 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3. 学会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运用。

2. 教学重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桶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知识回顾:复习力的概念、作用效果、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3. 例题讲解: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实际问题,如两个人共同提一桶水,如何用力才能更省力?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如两个人如何用力拉一辆车才能更容易地移动?5. 力的合成和分解: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和分解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用力推门,门会打开。

(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重力的方向)(3)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2. 题目: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下列实际问题。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8.1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8.1力弹力(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8.1力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定义:弹力是指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原因:当物体发生形变时,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物体想要恢复原状,从而产生弹力。

3.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定义,知道弹力是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2.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产生原因,明白弹力是由于物体形变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方向,能够判断物体受力时的形变方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方向判断。

2. 教学重点:弹力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同学上台,用手挤压一个气球,观察气球的形变及产生的力。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力是什么力?它是如何产生的?2. 知识讲解:讲解弹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弹力的方向。

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弹力是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是由于物体形变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3.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有关弹力的例题,如:一个悬挂的弹簧,当挂上一个重物时,弹簧会发生形变,求弹簧产生的弹力。

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弹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出示一些有关弹力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弹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定义2. 弹力的产生原因3. 弹力的方向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弹力的定义。

2. 解释一下为什么物体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存在。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弹力的产生原因。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弹力知识解决问题。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部分学生在弹力方向的判断上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复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本章知识构成,对本章知识形成网状体系;
2、了解本章学习所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图像法等。

二、重点例题
1、如图所示,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攻门,球飞入网窝.这时施力物体是
____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___.运动员的头也感到痛,施力物体是
____________。

由以上事实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的。

2、将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推它,F1=F3=F4>F2 ,使其发生A、B、C、D
各图中所示的形变,则
(1)对比__ _两图说明力的作
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对比___两图说明力的力
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对比____ 两图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3、陈明同学在竖直悬挂的弹簧下加钩码,做“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实验。

下表是陈
明同学收集的实验数据。

(1)请你帮助陈明同学完成上表的空白处。

(2)根据表中数据描点,在图19的坐标中画出弹簧伸长量与弹
力的关系图。

(3)分析实验数据或从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图,你可得到的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实验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明弹簧测力计上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什么总是相等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物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物体所受
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时,实验数据记录
如下表:
(1)在探究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上表空白处填出比值G/m的平均值。

(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及图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画出G–m的图象,则图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系列实验.
以下是部分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保持长木板水平且固定).
第一次:把木块平放在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1),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记入下表中;
第二次:把木块侧放在长木板上,用同样的方法拉木块(如图2),记下相应的示数;
第三次:把两块相同木块叠在一起平放在长木板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拉木块(如图3),记下相应的示数.
(1)若已知每个木块的质量为2kg ,请你帮助小明填全表格内的数据; (2)比较___________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3)比较1、3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同一水平桌面上放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


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
验证你的猜想。

写出实验的步骤、现象和结论。

实验步骤 , 根据现象 , 得到结论 。

三、牛刀小试 1、图1为空中飞行的足球,请在图中画出球所受力的示意图(不计空气的阻力和浮力)。


2中静止的小球重10N ,请根据图中力的比例标度,用力的图示法画出小球所受的力。

2、在研究弹簧的伸长与外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将弹簧水平放置测出其自然长度,然
后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在其下端竖直向下施加外力F ,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 度内进行的,用记录的外力F 与弹簧的伸长量x 作出的F —x 图线如图3所示。

⑴由图可知,该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增加1牛顿,弹簧的伸长增加
___________厘米; ⑵该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以下几幅图片展示的是福娃小运动健将在进行奥运比赛,请你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运动项目比赛的情景,提出两个物理问题,并对提出的物理问题尝试解答。

问题1: 解答: 问题2: 解答: 4、如图所示,物体A 在水平力F 的作用下,静止在竖直墙壁上。

当水平力减小为F /2时,物体A 恰好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

此时物体A 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
A .减小为原来的1/2
B .和原来一样
C .增大为原来的2倍
D .无法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