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源.doc111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源.doc111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源摘要: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含义入手,通过对其提出的分析,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源进行挖掘,从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与发展的思路。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源;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含义作为一个独立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式出现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但报告并没有对这个概念的含义作出明确界定。

从学术界来看,不少学者进行了积极探讨,提出了一些富有价值的观点和思路。

如有的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色。

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统一。

赵曜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探索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王怀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理论旗帜。

严书翰的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统一的科学理论,它是回答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

秦宣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独特的发展方向、理论、制度与道路(实现途径)等多重形态综合构成的科学社会主义新形态,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2007年,胡锦涛的“6·25讲话”和中共十七大报告,正式使用了“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提法,对人们理解和把握这个概念的含义具有重要影响。

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论源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论源头

2020年3月第45卷第2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H e b e i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M a r.2020V o l.45 N o.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论源头韩振峰1,2,苏锐1(1.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保定071002;2.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4)摘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㊁怎样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㊁怎样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㊂马克思列宁主义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回答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个重大课题,但是作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㊁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相关理论,无疑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今天科学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提供了理论源泉和行动指南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论源头㊂今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探索,正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继承与延续㊁坚持与发展㊁守正与创新㊂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20)02-0145-09D O I:10.3969/j.i s s n.1005-6378.2020.02.016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㊁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共产党㊁如何建设这个党,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㊁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㊁怎样发展便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㊂众所周知,马克思㊁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世界各国共产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㊂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则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㊁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㊂在马克思㊁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㊁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作为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革命㊁改造和建设的列宁主义,无疑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提供了理论来源和经验借鉴㊂随着社会主义在苏联㊁中国等国家的胜利实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各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逐渐体现为三大基本问题: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角度,具体体现为建设什么样的收稿日期:2019-11-06基金项目:北京市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 (K L H19002531)作者简介:韩振峰(1959 ),男,河北清河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㊂641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无产阶级政党㊁怎样建设无产阶级政党;从科学社会主义建设角度具体体现为: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科学社会主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具体体现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㊂这三大基本问题在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㊂但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其理论源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㊂一㊁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无产阶级政党基本问题的探索(一)马克思㊁恩格斯㊁列宁对建设什么样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探索马克思㊁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基本问题的探索,源于他们参与并领导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运动㊂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成立,马克思㊁恩格斯为其创立㊁改组㊁发展等提供指导㊂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恩格斯以25个问题及其回答的形式阐明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概念㊁性质㊁产生㊁发展㊁历史使命等,为日后发表‘共产党宣言“奠定了理论基础㊂恩格斯开篇指出, 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1]676㊂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是一种学说,它的使命在于为包括工人阶级㊁农民阶级在内的无产阶级解放提供理论指导㊂既然这样,那么无产阶级又是什么呢?紧接着,恩格斯在第二个问题中回答道: 无产阶级或无产者阶级是19世纪的劳动阶级㊂ [1]676劳动阶级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生活资料,维持自身生存㊂劳动阶级的对立面是剥削阶级,剥削阶级即资产阶级,他们占有全部生产资料,靠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实现自己的利益㊂简言之,无产阶级即劳动阶级,资产阶级即剥削阶级,他们是阶级对立的关系㊂恩格斯在全面考察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之后,发现无产阶级是工业革命的产物㊂工业革命是生产力普遍发展和提高所出现的历史现象,机器大生产使得 贫者愈贫㊁富者愈富 ,因为只有资本家才有钱买得起机器设备,这样,无产阶级就成了被雇佣的对象,甚至,很多机器可以取代工人劳动,这会导致一部分工人失业㊂由此,整个无产阶级和整个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峻,阶级斗争愈演愈烈㊂恩格斯指出了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废除私有制,改造现存的统治,创造大量生产资料,为实现这一切,在革命成功后,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是 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1]85㊂因此,利用民主的㊁政治的手段以限制私有制㊁剥夺私有财产㊁最终废除私有制,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㊂1848年马克思㊁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公开问世,在这篇宣言中,马克思㊁恩格斯明确了党的性质是共产主义性质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阶级属性,即共产党人同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代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整体利益;党的组织原则是党内民主制;党的历史使命是消灭私有制㊁剥夺那些剥夺者,推翻资产阶级统治㊁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㊁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潮流㊂由此,世界上出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㊁马克思主义理论㊂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纷纷建立,欧洲大陆的社会主义政党发展迅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㊂马克思㊁恩格斯在对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的观察㊁指导和反思中,写下了一系列理论著作,如‘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㊃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等经典名著,为当时的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推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向前发展,成为共产主义事业丰富的理论宝库和思想武器㊂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认识,伴随着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而不断发展㊂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举行,党纲明确了党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条件;列宁在会议中指出,党章应该体现党的建设目标,即建立一个富有集中性和组织性的无产阶级政党,而不是马尔托夫所认为的建立一个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松散团体㊂1904年,列宁在‘我们争取什么“中指出,应立即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尽早结束党内混乱局面;在‘告全党书“中,列宁提出现阶段党的统一性㊁集中性受到极大挑战,丧失组织纪律性,这是党内危机的突出表现,而 危机是由于社会民主党的党内生活从小组形式过渡到党的形式而产生的;党内斗争的实质是小组习气和党性之间的冲突 [2]11㊂为巩固年轻的布尔什维克党,重振党的组织性㊁纪律性,列宁提出以下解决方案:第一,必须妥善处理小组利益和全党利益的矛盾冲突,尽快适应由小组生活过渡到党内集体生活的新形势;第二,做好以无产阶级劳动者为主的多数派和以知识分子理论家为主的少数派之间的政党工作,改变知识分子热衷个人活动㊁淡漠集体行动的无政府主义状态;第三,由多数派管理党的机关报,使中央机关报为全党集体利益服务,成为全党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第四,用党章统一全党思想,使党章成为凝聚全党力量的组织章程,成为全党集中统一行动的纲领准则㊂在‘进一步,退两步“中,列宁指出, 各委员会之间只有纯思想上的联系是不够的㊂形势愈来愈迫切地要求成立一个真正统一的党 [2]41,并表明,1903年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只是实现了党在形式上的统一,就其实质而言,它造成了政治立场彼此对立的两大党派的纷争,党内团结统一是保证党的组织性㊁纪律性的前提和基础㊂在‘关于党内状况的报告提纲“中,列宁再次批判了 少数派是党内的机会主义派,而且他们是作为无政府个人主义者进行斗争的 [2]79㊂少数派在组织原则上奉行机会主义㊁个人主义㊁无政府主义思想,违反了党章和纲领中要求的无产阶级政党应坚持集中性㊁统一性的组织原则㊂在‘给同志们的信“中,列宁指出, 没有机关报的党,没有党的机关报 [2]84, 所有社会民主党人都应当为社会民主党的报纸工作 [2]86㊂这又指出了党和机关报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党的机关报应该是为社会民主党服务,为党的事业服务㊂(二)马克思㊁恩格斯㊁列宁对怎样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探索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总结了无产阶级在夺取革命胜利后,如何建立和巩固新生政权的经验教训,记录了巴黎公社胜利后普鲁士政府对巴黎武装人民进行残酷镇压的罪恶行径,颂扬了公社作为新生国家政权的民主与法制精神㊁公社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㊂马克思指出,公社具有 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 广泛代表性 实干机构 廉价政府 等特征,公社是 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 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 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 [3]195,巴黎公社建立起了人民的国家政权,消除了封建社会㊁资产阶级社会的等级制度,人民的勤务员取代了压迫人民的官员,自由轻松的劳动取代了垄断剥削的劳动,公社成为了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成为了工人阶级的政府,成为了劳动人民的政府,这便是无产阶级政权的鲜明特征㊂马克思㊁恩格斯重视党的建设,强调从思想㊁组织㊁纪律等几个方面加强党的建设㊂第一,党刊负有组织讨论的任务,强调党刊要为党发声代言,捍卫党的形象,维护党的权威㊂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㊃海因岑“中,恩格斯批判了海因岑的错误观点,指出他同共产主义者论战行为的荒唐性和狭隘性,例如,他坚决宣称要预估共产主义者自身的行动,扬言要求共产主义者做出何种行动,妄图为共产主义者规定任务和责任㊂从阶级属性看,海因岑是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代表,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从思想理论看,海因岑的学说是卢格㊁黑格尔㊁施蒂纳三者的结合,并自诩其为成熟的思想体系,兜售宣传自己的思想;从政治立场看,坚持资产阶级共和派的路线,反对合法斗争;从革命历程看,海因岑是一个左右摇摆的革命家,前期坚持自由主义路线,后又转向激进主义路线,当他坚信合法斗争时,便攻击一切革命者,当他对合法斗争失望时,便宣扬斗争的不可能性和非现实性,即使斗争合法且有希望,也会断然放弃;从政治主张看,海因岑坚持德意志共和国的建国方案,其中杂糅了美国的建国精神㊁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的传统㊁共产主义者的革命实践,完全忽视德国社会现实,一味号召迅速起义㊂马克思对此指出: 他不去741韩振峰,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论源头841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研究并从总体上把握德国的情况 他不去弄清楚德国各个阶级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同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 他不是使自己适应德国的发展进程,而是十分任性地要求德国的发展进程适应他自己㊂ [1]659恩格斯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报党刊的首要任务, 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批驳和推翻敌对党提出的各种要求和论断 [1]660㊂党刊要成为揭露政治压迫㊁推翻社会压迫的思想武器,党内的思想讨论可以通过报刊表达出来,这也是维护党内民主制的方式之一,只有人民掌握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自身处境,党刊负有向人民明确我们的政党是实现民主的政党的责任与使命㊂第二,在当时的形势下,党的政论家要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综合素质优良,为党的舆论宣传工作服务㊂除了信念㊁愿望和嗓音外,政论家需要具备的素质也有很多方面 还需要具有更多的智慧㊁更明确的思想㊁更好的风格和更丰富的知识 [1]664,党的政论家作为共产主义者中的杰出代表,作为从事党的理论工作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的工作者,要努力提升思想素质㊁政治觉悟㊁业务能力㊂第三,党的纪律的科学概念,是1859年5月18日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最早提出: 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㊂ [4]4131872年1月,恩格斯在‘桑维耳耶代表大会和国际“一文中,通过揭露巴枯宁否认党的纪律的目的和实质,指出坚持党的纪律的重要性在于更好地坚持党的性质和加强党的建设㊂作为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开拓者,列宁认为,执政党必须坚持和正确实现对国家生活的领导㊂ 在我国(指当时的俄国),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还应当有军事㊁外交等其他方面)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 ,并从多个方面积极进行执政党建设的探索㊂在思想建设上,列宁要求 必须大力增加党校 ,要求 把党日真正变成巩固党的日子 ㊂在组织建设上,列宁在无产阶级政党史上的一个重要创举,就是坚持把参加党的一个组织作为党员的必备条件之一㊂在1903年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明确提出把承认党纲㊁在物质上支持党㊁亲自参加党的一个组织作为发展党员的三条标准㊂还有就是在1906年4月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根据列宁提议,首先把民主集中制原则载入党章㊂共产国际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列宁起草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里对此原则也作了明确规定㊂在实施党政分开方面,1922年3月党的十一大时,列宁针对党政不分㊁以党代政的现象,明确提出, 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及其中央)和苏维埃政权的职责 ㊂在保持执政党纯洁性方面,列宁提出,首先 把入党条件规定得更严些 ;其次是不要 徒有其名的党员 ;三是清除 欺骗分子 官僚化分子 不忠诚分子 不坚定的共产党员 依然故我的孟什维克 ㊂在党的纪律建设方面,列宁于1920年3月,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最早提出 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 ㊂之后不久,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 左 派幼稚病“一文中,又提出了 极严格的纪律 和 无产阶级党的铁的纪律 的概念㊂此外,在密切联系群众和克服官僚主义方面㊁在作风建设和反对个人崇拜现象方面㊁在惩处腐败设立监察委员会和建立监督体系方面等,列宁也都做出了很好的理论与实践探索㊂二㊁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探索(一)马克思㊁恩格斯㊁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索‘<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是马克思㊁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书中阐述了唯物主义㊁社会主义㊁共产主义之间的联系,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㊂1846年,马克思㊁恩格斯创作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线索是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先进的生产力和无产阶级革命群体是社会变革的物质力量和主体力量㊂在书中,马克思㊁恩格斯考察了当时流行于德国社会的 真正的社会主义 群体,指出这群人实质上是德国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利用社会主义运动, 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想把共产主义和流行观念调和起来的企图 [1]590,但是当时的德国并没有现实的阶级斗争环境,没有党派斗争的实际运动,这些人宣扬的也不是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而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因此,他们依然局限于小资产阶级的狭隘立场,他们的运动实则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艺运动㊂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写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社会主义者认为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㊁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㊁无可辩驳的证明 [1]196㊂简言之,社会主义者强调人的劳动的作用,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桥梁,是使人得以确证自身㊁使自然成为人化自然的过程,因此,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社会主义建设依然要发挥劳动人民的主体作用,劳动人民,包括工人阶级㊁农民阶级等在内,仍然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依靠力量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批判了三类社会主义,即 反动的社会主义 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指出他们在理论基础㊁阶级立场上的局限性,又肯定了他们进行反对封建制度斗争的历史意义,表达了共产党人愿意同各类资产阶级一起奋战的态度, 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 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5]66㊂为反对现存封建制度,共产党人可以同资产阶级联合,积极同世界民主党进行合作,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㊂1894年1月3日,恩格斯在‘ 人民国家报 国际问题论文集(1871 1875年)序“中,从党的经济纲领角度,提出并区分了 社会主义 和 共产主义 [6]305㊂1896年,恩格斯在给伯明克的信中,提出社会主义是 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㊂不难看出,在马克思㊁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㊁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㊁旗帜和方向㊂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著作看来,社会主义是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模式,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列宁还使用 初级形式的 发达的 和 完全的 这样一些修饰词来描述社会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形式㊂1919年12月20日,在‘在俄共(布)莫斯科市代表会议上关于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报告“中,列宁为社会主义下了一个定义,即 社会主义是直接从资本主义生长出来的社会,是新社会的初级形式 共产主义则是更高的社会形式,只有在社会主义完全巩固的时候才能得到发展 [2]36㊂这两句话表明,列宁对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比较马克思㊁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㊂资本主义社会㊁社会主义社会㊁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三大阶段,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迈向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㊂为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这种新型模式,必须处理好国内阶级关系㊁阶级斗争问题,这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㊁执政和建设的基石㊂列宁在‘无产阶级和农民“中指出, 只有农村无产阶级和城市无产阶级进行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共同斗争,才能导向社会主义革命,而唯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把全体贫苦农民从贫困和剥削下真正解救出来 [2]328㊂1920年2月,在第七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列宁在报告中指出, 社会主义如果不学会利用资产阶级文化㊁资本主义文化所建立的技术㊁文化和机构,他就不可能实现[2]111㊂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合作社应该学习资本主义的经济技术㊁科学管理方法,坚持走合作社道路,把生产合作社㊁消费合作社㊁信用合作社等整合起来㊂在‘在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列宁指出,如果要实现社会变革,如果要战胜资本主义,必须记住, 第一,必须战胜剥削者和捍卫住被剥削者的政权 ; 第二,担负起建设任务,就是建立新的经济关系 [7]28㊂以上两点,指出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把握的两大关键因素,即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通过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稳定的政治环境,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来实现经济繁荣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构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压舱石和稳定器㊂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941韩振峰,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论源头051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大会文献“中,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建设要扫除文盲,旧的官僚主义的体制是无法解决文盲问题的,要使劳动人民有文化,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普及文化教育,提升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㊁主动性㊁能动性,壮大革命委员会的队伍,巩固无产阶级的苏维埃政权㊂(二)马克思㊁恩格斯㊁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马克思㊁恩格斯对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在同各种各样的自诩为社会主义者的论战中,实现深化发展并走向成熟㊂1875年,杜林公开宣称自己为社会主义者,并且用自己研究得出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攻击马克思的理论,恩格斯为此写下了著名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㊁思想内涵和理论体系,追溯了社会主义300余年的发展史,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是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指出, 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3]523㊂马克思㊁恩格斯领导的现代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就是要消除阶级对立,消灭两极分化的财产关系和剥削压迫的社会关系,实现生产的有序化㊁分配的公正化㊂现代无产阶级革命是同发达的生产力水平㊁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相适应的历史必然产物㊂马克思㊁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弊病和不可克服的痼疾,因此,实现社会化大生产,满足全体人民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趋势㊂反观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观点,是同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㊁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㊁尚未夺取全部政权的资产阶级力量相联系的㊂此外,马克思㊁恩格斯语境中的社会主义,不仅关注现实社会的物质生产和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更关注人的精神思想㊁人的内心世界的成长,马克思指出, 然而整个社会主义的原则又只是涉及真正的人的本质的现实性的这一个方面㊂我们还应当同样关心另一个方面,即人的理论生活,因而应当把宗教㊁科学等等当作我们批评的对象 [8]8㊂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就在于它同时关照人的物质和精神,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和理论生活,以现实的人的本质为立足点,社会主义应成为为人类服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马克思所说, 我们的全部意图只能是使宗教问题和政治问题具有自觉的人的形象 [8]9,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进步之处,即在于不仅仅止步于政治斗争,更深入到经济斗争㊁思想斗争之中,不仅仅批判专制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更要摧毁不公正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㊁落后腐朽的资本主义文化制度,这种批判和重构是普遍性的,是具有绝对意义的㊂如蒲鲁东主义的温情色彩㊁对社会主义的空想性因素,本质上是小资产阶级思想,是虚假的社会主义,马克思对此予以尖锐批判㊂同样,恩格斯也批判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的歪曲,他指出, 把国家对自由竞争的每一种干涉 都叫做 社会主义 ,纯粹是曼彻斯特的资产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在胡说 [8]460㊂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以无产阶级革命目的为研究的出发点,在‘立宪会议选举和无产阶级专政“中,他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目的 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具体包括 中立 农民,并尽可能把农民吸引过来,用从资产阶级那里剥夺来的工厂和全部生产资料来组织大机器生产,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上组织社会主义 [9]12㊂列宁继承了马克思㊁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结合俄国革命实践经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俄国化,即俄国的无产阶级应该推翻本国的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以此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实现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最终取得无产阶级的解放㊂具体来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彻底摧毁旧的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二是剥夺剥削者,以此来满足群众需要,争取更多的群众的支持㊂在巩固红色政权的革命战争时期,列宁实行了对夺取战争胜利和巩固政权行之有效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从1921年3月俄共十大召开为标志,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

论述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

论述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

一: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新兴资产者通过残暴剥夺农民,压榨工人,野蛮掠夺海外殖民地等办法,聚集资本和扩大经营。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出现。

18世纪的中期空想社会主义。

工场手工业在18世纪进入鼎盛时期,60年代英国开始向机器大工业过渡,之后又爆发了1775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

这时无产阶级已从一般劳动者中分离出来,并被卷入资产阶级革命洪流,但还无力采取独立的政治行动。

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产儿。

经过这两场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弊端暴露。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和法国出现了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

又称科学共产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高涨.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阶级斗争的实践.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三: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使得俄国无产阶级群众获得了解放。

为苏联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社会主义制度保障。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使得人类历史从资本主义时代进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十月革命的胜利把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四: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从20世纪的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形成了过度集权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这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王怀超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两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当代中国大地上从事的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活动,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中国风格与中国特点。

这种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当代中国国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具体说来,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它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性。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是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论证,是强国富民的大道理。

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轮廓。

这个理论集中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特别是邓小平的著作中。

这个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创造,邓小平是这个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和创立者。

因此,用邓小平的名字命名,也是当之无愧的。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大体上可以作这样的概括: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取得的最大收获,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流2010.03.12 15:51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作者:秦刚字号:【大中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接续形成和共同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同时赋予马克思主义以特色鲜明的当代中国内容。

认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把握其形成和发展的源流、脉络,有助于我们坚定思想信仰和提高行动自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社会进步问题,先后完成了两次成功结合,实现了两个历史性飞跃,解决了两大历史性任务。

第一次飞跃,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理论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从实践上指导中华民族获得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第二次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从理论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实践上引领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和中国人民达到小康。

中国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内忧外患和半个多世纪的自立崛起,所完成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转折,蕴涵着极为深刻的真理。

归结到一点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实际和人民实践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历史链条和逻辑演绎,说明两次飞跃是一个分阶段的完整过程。

两次飞跃各自经历深刻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不仅决定了本身的成就,也为下次飞跃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而第一次飞跃能否真正实现向第二次飞跃的过渡,同样取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适时国情的正确结合。

第一次飞跃始自上个世纪20年代之前。

当时,马克思主义已经传入中国,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随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且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2015在职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普布次仁)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要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要弄清它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来源。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思想来源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源泉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在关注资本主义现实、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及不断总结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过程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

进入20 世纪,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带领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开始了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俄国的新发展———列宁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科学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建立在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后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认识基础上。

他们在同资本主义比较的过程中,科学地揭示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这些为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具体说,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具体包含以下主要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第一,生产力高度发展,“摆脱了私有制压迫的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将十分宏伟,工业的这种发展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现在由于私有制的压迫和土地的分散而难以利用现有改良成果和科学成就的农业,将来同样也会进入崭新的繁荣时期,并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讲PPT课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讲PPT课件
第一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基本问题
.
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的最大理论贡献,就是将新时 期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行了整合,首次 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 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 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
一理论正式定名为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形成。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奠定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
7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
一步发展
世纪之交,世界局势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总体和平、
.
6
(二)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1982年,邓小平
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
.
2
(一)邓小平理论的内涵
邓小平理论就是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1978—
—1992年间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五大称为邓小平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
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

宝典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课件

宝典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课件

西方古代理想的社会观
古希腊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勾画了一个奴隶主贵族公有制的“理想国” (公有、公平、公正)
荤厄粕音菠捡浊祟嘛癣篱笨肛签晾貌琴堪哮融叠牛美腔瑟亏舟盒田墅验铃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代表人物莫尔--《乌托邦》 《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1516年) 康帕内拉——《太阳城》(1623年)
1、三大空想家社会主义学说的杰出贡献
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着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虽然他们受到时代的局限和唯心史观的束缚,不可能真正找到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是他们以“非凡的智慧研究了人类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18世纪唯心主义的界限,增强了现实主义色彩,提出了一系列辩证的、发展的思想和唯物主义因素,在当时都是非常杰出的思想。这些历史观中的科学因素是他们社会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是批判现存社会和设想未来社会的理论基础。
特峦秘宫笔豆靖汛砚擅骇脚伎衡枷倍策桅虏遵撇甄扣钟藐徐简塑骇栋接性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
▲是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但存在根本缺陷。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积极因素,为启发工人觉悟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受时代和个人思想的局限,他们的学说存在根本缺陷: ——基本上坚持唯心史观,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看到无产阶级是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同情无产阶级,却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仅仅主张宣传教育和试验示范的形式建立社会主义,反对暴力革命,因而无法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目标。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刘余莉)内容摘要:正如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是英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有一个思想来源问题。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实践观和群众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

“中国特色”尤其体现在他的传统文化特色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体现的治国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念是一致的。

特别是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为我们以和谐这个核心价值、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的总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相对于西方仅仅以公平正义为核心建构的民主政治更加具有合理性。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理论上才有信心建立一个相对更完善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而这种信心正是来自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立足当代,又不割断历史,并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始终保持开放的胸襟,使之真正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体系。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命题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和创新。

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就有必要追究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问题。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来自于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的古典哲学,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有一个思想来源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实践观和群众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

虽然在时期大报告中,没有关于思想来源的明确论述,但是在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问题时,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源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充分的社
会保障。社会主义就是将剩余价值的大 部分收归社会,然后向全体居民提供社 会保障,通过社会保障使剩余价值为社 会所占有。所以说,社会主义就是社会 保障主义,社会保障到多少度,社会主义 就到多少度,和谐社会就到多少度。坚 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充分的杜会保障。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 义学院)
展学院) 智一溯咄I
2011年第6期l 15l
万方数据
■学术争鸣
从1949到1956年,由于没有社会 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主要是学习了苏 联。这一时期,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改 善,极大地改变了国家的面貌。到1956 年,社会主义工业上升到67.5%,国家资 本主义工业上升到32.5%,资本主义工 业下降到接近零,说明这一时期的建设 基本路线是正确的,是符合当时中国国 情的.也就是说,领导这段时间经济建 设的毛泽东的思路是基本得到公认的、 正确的。 1956年,我国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 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 初步建立起来了。那么,到底该如何建 设社会主义呢?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 想上存在两种趋向。一种是发展趋向是 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正确和比较 正确的趋向,即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 策和实践经验。这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 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一 些正确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 策,积累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 践经验。毛泽东认为:“我们不能走世界 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 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 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 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 的现代化的强国。“人类总得不断地总 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 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 的。”这说明,毛泽东已经意识到,虽然学 习苏联有当时的历史必要,但苏联的国 情和中国是不同的,也不是所有经验都 是可以成功照搬的,学习苏联终究不能 代替对自己道路的寻求。中国自己的社 会主义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必须要自 己探索。党希望能避免大的挫折,但后 来的历史表明,党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 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估计不足的。然 而,无论如何。这样的问题只能在探索的 实践中去解决。“革命和建设都要靠自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级 阶段理论和 “ 三步走” 发展 战略提供 了思想来源 。
防现代化 的总方 针和总任 务 , 做 出了一 系列重要 论述 。 这些重要 思想 , 引领我军 在新 中国成立后 快速发 展 , 使 中国赢 得 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其他军事斗争 的胜利 , 捍卫
了 舞 台上 有重要影 响 的大 国地位 。邓小平后来 曾说过 : “ 如果六
辽亨
2 0 1 4 ◇ 8
L i a o n i n g E c o n o my
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刘嘉菲
( 内索提要] 本文解读 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二次结合,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 建设和科技革命上来, 要尊重价值法则发展商品经济,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思维等七个方面重要思想, 总结其历 史地位, 指 出毛泽东思想为我们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 目 标, 最终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 了 根本前提, 奠定 了坚实的理
是 我们 党十一届 三 中全会 以来确立 以经济建设 为 中心

毛泽东提 出了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与 中国社 会
主义建设的第二次结合 。 为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 了思想路 线和总 的指导原则
新 中国成立 初期 , 毛泽 东从 国情 实际 出发 , 运 用马
克思列 宁主 义的基 本原理 , 在政治制度 方面 , 确立 了人
四、 毛泽东提 出了要 尊重价值 法则 , 要大 力发 展商
品经济 , 为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 出 了极 为重要的政 治经济学理论创新 毛泽东指 出 : “ 在我 国全 民所有制 经济 、 集体所有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

胡锦涛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
周年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可编辑ppt
2
马恩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 改变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义的科学,从根本上讲是关于无产阶级 解放运动的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蕴含着具体普 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渊源。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渊源
——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
主讲 黄红发 教授 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可编辑ppt
1
十七大报告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
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
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3、实践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可编辑ppt
10
四、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的方法论启示
1、要把社会主义“当作科学去研究” 2、必须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 3、要把社会主义“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
革的社会”
可编辑ppt
11
谢谢!
再见!
可编辑ppt
12
可编辑ppt
3
问题: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
则?它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何特 点?如何遵循?
可编辑ppt
4
主要讲四个问题
1、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提出依据 2、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层次 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特点 4、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方法论启示
可编辑ppt
5
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提 出依据
可编辑ppt
7
1、基本内容
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必须以工人阶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政治来源和实践基础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政治来源和实践基础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政治来源和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政治来源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这九条问题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硕士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硕士研究生了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史,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重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内容及其作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的自觉性。

二、教学方式教师课堂讲授、讨论交流和相关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时数36学时四、成绩构成和考核方式平时成绩10分,期末成绩90分,开卷考试。

五、教学参考材料邓淑华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胡锦涛纪念建党90周年讲话及与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料。

六、教学内容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导当代中国不断前进的伟大旗帜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形成过程:从改革开放初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反思到1982年12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到13大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再到17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举起的主要标志:从党的12大到党的17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题目中始终不变的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构成:从17大的“两大构成”到胡锦涛建党90周年的“三大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作用:当代中国一切进步的根本原因,当代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和理论基础1、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理想: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合理性和局限性;2、西方近四百年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性;3、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

重点讲授基本原则和东方社会理论(即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4、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贡献:主要讲授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和实践基础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从斯大林模式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毛泽东对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后来的经验教训;3、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问题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及启示。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的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来源。

毛泽东同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毛泽东同志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1938年10月,他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他认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在此有必要强调指出,毛泽东同志不但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而且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在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以苏为鉴”, 走自己的路, 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虽然毛泽东并没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字眼,但处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规律的思想,无论探索中的成功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思想和土壤。

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主要包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都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强调以苏为戒,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很多内容可以从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果中找到一定的渊源。

中国特色的文化渊源和理论基础介绍

中国特色的文化渊源和理论基础介绍

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社会批判和与时俱进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 础,通过消除经济暴政,追 求人类解放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 社会主义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与资 本主义有割不断联系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具体途径 通过某种形式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 某种形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英国路透社
·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
·评选“千年伟人”
·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
·2005年7月
·英国广播公司BBC
·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
·调查3万名听众
·马克思第一(27.93%)
·休谟第二 (12.6%)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梅纳德· 德塞:马克 思遭到了误解,他在许多问题上的看法都 是正确的,他应该得到更多承认。
马克思的影响……
英国广播公司BBC1999年
在全球范围内 “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 马克思位列榜首

世纪之交的英国另几次评选 ·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1999年发起 ·“千年第一思想家”评选 ·前十位:马克思、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 阿奎那、霍金、康德、笛卡尔、 麦克斯韦、尼采
·2002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历史的进程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 程就从哪里开始”——马克思 1、西方近400年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最初的萌芽和发展由手工工 场、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扩张三条线 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
(1)16—17世纪,资本原始积累和资产 阶级开始形成时期 (2)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 主义政治制度确立时期,为生产力的发 展扫清道路
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要探索人类社会发 展的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在人类社 会发展领域,人类社会仍然生活在马克思 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来源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来源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刘余莉)内容摘要:正如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是英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有一个思想来源问题。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实践观和群众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

“中国特色”尤其体现在他的传统文化特色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体现的治国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念是一致的。

特别是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为我们以和谐这个核心价值、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的总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相对于西方仅仅以公平正义为核心建构的民主政治更加具有合理性。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理论上才有信心建立一个相对更完善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而这种信心正是来自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立足当代,又不割断历史,并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始终保持开放的胸襟,使之真正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体系。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命题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和创新。

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就有必要追究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问题。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来自于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的古典哲学,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有一个思想来源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实践观和群众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

虽然在时期大报告中,没有关于思想来源的明确论述,但是在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问题时,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和历史传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和历史传承

作者: 方松华;马丽雅
作者机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页码: 43-4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渊源;比较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艰辛探索的思想结晶,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存在本质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基本政治制度方面,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9世纪产业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理论的代 表人物: 圣西门(查理大帝后裔) 傅立叶 欧 文
(二)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
三个阶段的空想主义者学说虽然各有
特色,他们的理想社会叫法各不相同,但
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1、三大空想家社会主义学说的杰出贡献
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 的思想资料
(13)关于法治建设的思想 (14)关于实现理想制度的方法与途径的思想 (15)关于建立一个精干的职业革命家组织的思想 (l6)关于过渡时期的思想
(17)关于实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
(18)关于国家消亡的思想与未来社会管理的思想 (19)关于人口发展规划与人口平衡的思想 (20)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
2、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学说的评价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思想
一、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 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主要是指,19世纪后期以来圣 西门、傅立叶、欧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 设想。但空想社会主义观点的形成也是源远流长的。
古代理想的社会观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着空想社 会主义学说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虽然他们受到时代的局 限和唯心史观的束缚,不可能真正找到社会发展的规律, 但是他们以“非凡的智慧研究了人类社会制度”,在一定 程度上突破了18世纪唯心主义的界限,增强了现实主义色 彩,提出了一系列辩证的、发展的思想和唯物主义因素, 在当时都是非常杰出的思想。这些历史观中的科学因素是 他们社会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是批判现存社会和设想未 来社会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研究
主讲人:吴满意博士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n
n
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包括: 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制度(社会)。
n
马恩以前的社会主义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马恩创立的社会主义称为经典(科学)社会主义;
n n n
斯大林在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称为传统社会主义;
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只是原始地、粗线条地勾画 出理想社会的轮廓,而且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和柏
拉图思想的影响,存在着消极落后的因素。但是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露了资
本主义的罪恶、系统地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基
本思想,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基础,对后
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有深远的影响。
对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
对重要理论问题富有成果的探索,丰富和发 展了空想社会主义。但他们是从抽象的理性论 出发,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明显的 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倾向,也没有找到改造旧 世界的现实道路。认为应当通过立法改革的途 径来实现理想社会,把希望寄托在英明的立法 者和完善的法律上,甚至主张理想的社会应采 取开明的君主制政体等思想,这一点大大落后 于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是科学社会 主义的直接来源之一。
n
n
在无产阶级进入有意识、有组织的经 济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前,在理论上代表过无 产阶级,是早期无产阶级意愿、利益的表现 和先声。 空想家们都实行了人人劳动、人人平等、 财产公有、按需(或按劳)分配、各尽所能、 民主协作、管理有序、男女平等原则,这些
西方古代理想的社会观
古希腊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勾 画了一个奴隶主贵族公有制的“理想国 ” (公有、公平、公正)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代表人物莫尔--《乌托邦》 《关于最完美的国 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 (1516年) 康帕内拉——《太阳城》(1623年)
中国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于本课程的结构
专题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
专题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背景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
和实践推动
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国际影响
第一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
一、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
思想来源
“直接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
代表人物: 摩莱里——《自然法典》(共产主义法典) 马布利——《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 巴贝夫——独树一帜的平均共产主义学说
巴贝夫遗书
我是为了最伟大和最崇高的事业而牺 牲自己的。我的行为洁白无瑕,为祖国而 死,抛弃家庭、孩子和爱妻,怀着纯洁的 良心死去,是很美的。我留给你唯一的东 西,就是我的美名。永远再见吧!我会像 一个正直的人那样酣睡。
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1)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思想 (2)关于废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的思想 (3)关于劳动光荣与劳动改造的思想 (4)关于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的思想 (5)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新型分工代替旧式分工的思想
(6)关于建立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东方古代理想的社会观
中国古代的理想社会观 源远流长,早 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前551年—前 479年)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就提出了“大 同”社会观。 集中体现在《礼记· 礼运篇》(前200年 左右孔门弟子所作)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 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妇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身。力恶其不 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敌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 同。
对资本主义尖锐而深刻的批判,为启发工人 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 料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全面批判之 后,认为这个社会的危机无法克服,必须消灭资本主 义制度。由于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精彩而深刻的揭露 和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他们抨击了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
(7)关于大力发展科学,繁荣艺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的思想 (8)关于普及教育与消除愚昧的思想 (9)关于消灭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脑力劳动与体力
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的思想
(10)关于缩短工时的思想 (11)关于未来社会分配制度的思想 (12)关于民主政治的思想
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