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洲人所绘地图里的中国见其中国观的变化

合集下载

欧洲与中国:文明之对比

欧洲与中国:文明之对比

欧洲与中国:文明之对比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欧洲与中国作为两个重要的文明体系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对欧洲与中国的文明进行对比,探讨两者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异同,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彼此的文明。

1. 历史文明的辉煌在历史上,欧洲和中国都拥有辉煌灿烂的文明史。

欧洲以古希腊罗马文明为起源,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为现代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础。

而中国,则以夏商周三代为起点,经历了众多朝代的更迭与繁荣,孕育出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众多思想流派。

尽管欧洲和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有所不同,但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文化传统的差异欧洲和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着显著的差异。

欧洲文化以多元性和包容性为特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俗和艺术形式。

例如,希腊的哲学思想、意大利的艺术创作和法国的文学成就都享誉世界。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共同价值观,强调家庭、尊卑、孝道等传统观念。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诗词书画被誉为“四艺”,深受世界赏识。

3. 社会制度的异同欧洲和中国的社会制度也有一定的异同。

欧洲是以民主、自由和人权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各个国家普遍采用议会制度,强调法治和公正。

而中国则注重集权统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党的领导和社会稳定。

两者在政府形式、经济体系以及社会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但都以实现人民福祉和社会发展为目标。

总结起来,尽管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方面存在差异,但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和贡献。

欧洲以多元性和包容性见长,而中国则注重集体主义和共同价值观。

两种文明之间的对比和交流将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

【注:由于没有具体的文章主题,上述内容仅为示例,具体内容可能需要根据实际的题目进行调整和拓展。

】。

中国的国际形象变迁

中国的国际形象变迁

中国国际形象的演变过程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西方人对中国印象的描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家,不尽相同,甚至存在显著差别。

西方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代表着不同的西方价值观念。

从历史上看,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始终是西方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西方看到的不仅是充满异国风味的梦境,而且也看到自己的影像。

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于13世纪来到蒙古统治下的中国,在中国为官和游历17年。

《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了中国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

对我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举世闻名的发明均有不少记载。

这部游记传达出的中国文化是高度文明、和平而繁荣的。

尽管《马可·波罗游记》对这个“世界之冠”的国家充满故弄玄虚的溢美之词,但却是第一次向西方定格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马可·波罗游记》的人都无限神往。

马可·波罗笔下天堂一般的中国一直在后世作家中延续,如英国的曼德维尔爵士在《曼德维尔游记》中描绘的中国仍是一个神奇瑰丽的国度,国土广大,统治严明,拥有无数的金银财宝。

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君主等。

这些描述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及财富的倾慕,最终引发了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

十七到十八世纪。

来华耶稣会士的报道进而吸引了西方。

中华文化的精神和繁荣社会连同其精美器物一道引起西方人的浓厚兴趣。

他们用景仰的口吻在著述里讲到,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孩子从幼年开始接受教育。

成年人凭好文章获得官职,以政绩得到升迁。

这及实行贵族世袭制的欧洲形成鲜明的对比。

孔夫子是最有智慧和道德的人,他的儒教治国使得中国繁荣富庶。

安定开明,是其他国家效仿的典范。

伏尔泰在《哲学通讯》、《风俗论》等著作中常以钦慕的口吻谈到中国文化、孔子学说、中国人的道德及智慧,称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

西方的中国形象演变历程与规律分析

西方的中国形象演变历程与规律分析

西方的中国形象演变历程与规律分析一、中世纪晚期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13世纪,蒙古人的征服使欧洲与中国的联系在中断了至少四个世纪后又得以恢复,也使中西方有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直接接触。

抱着与中国人结盟反对穆斯林这一想法,欧洲开始试探向中国派出使节。

1245年和1253年,圣方济各会修士柏郎嘉宾和鲁布鲁克先后两次带着教皇写给大汗的信函踏上了去中国的征途。

虽然他们的使命未能完成,但却带回了有关中国的消息,他们在游记中第一次将“契丹”带入了中世纪晚期欧洲人的视野,并断定契丹就是古代的丝人国。

而此后的200年中,西方不同类型的文本中都出现了契丹和蛮子的描述,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马克波罗行纪》,这部分的内容李时学老师在课堂上已经说明的相当清楚了,就不多做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波罗行纪》创造了最早的集体想象中的中国形象:大汗统治下的繁荣富有的大帝国,不仅是财富与王权的象征,也是西方资本主义早期世俗精神和政治欲望的一种隐喻性投射。

二、地理大发现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15-17世纪)1492 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它被视为西方近代文明的起点,而激起他冒险远航的灵感则是来自马可·波罗所打造的充斥着财富和世俗享乐的“中国神话”。

西方的外部扩张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和军事征服,同时也体现为代表着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而这项使命则是由传教士们担负的。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伊斯兰世界以外最大的异教国度,自然吸引了和商人、水手一样富于冒险精神的传教士们。

如果说马可·波罗为欧洲人塑造了一个物质层面的中国形象,那么,传教士们则将其提升到了精神层面。

如果说马可·波罗为欧洲人塑造了一个物质层面的中国形象,那么,传教士们则将其提升到了精神层面,在延续前者关于王权与财富的中国神话的基础上,植入了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为欧洲人建构了一个文明智慧与道德秩序的真实清晰的中国形象,使之成为了西方中国形象演变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新的起点,为其后在欧洲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热”提供了全面的、权威的认知参照体系。

西欧中世纪时期的中国形象及其历史演变

西欧中世纪时期的中国形象及其历史演变

西欧中世纪时期的中国形象及其历史演变在西欧中世纪时期,中国形象是如何被看待的呢?这个问题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困惑,因为我们通常认为中世纪的欧洲人并不了解中国。

但实际上,中国形象一直是欧洲人所熟知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西欧中世纪时期的中国形象及其历史演变。

第一阶段:古希腊时期西欧对中国的第一印象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那时候,中国被称为“Serica”或“Seres”,这个名字可能来源于罗马时期的拉丁文Seres,意思是“丝绸之路的人们”。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德在《历史》一书中也提到了华夏人的事情,他这样描述,“中国是位于印度之东远的大国。

这里广阔无尽,人口甚多。

”他还表示,中国的地理位置非常远,但那里的人民非常强大和富有。

这是西方人第一次对中国有所认知。

第二阶段:罗马帝国时期在罗马帝国时期,中国成为了欧洲贵族和皇帝们努力追求的东方奢侈品。

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丝绸已经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罗马,成为了皇室贵族们所追求的物品。

但当时的西欧人并不知道丝绸的来源地是哪里,一些故事和神话流传开来,称丝绸是从一种神秘的生物那里采摘而来的。

直到公元4世纪,一位叫做Cosmas Indicopleustes的基督徒贸易商人写了一本书,描述了如何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

这本书为后来的商人和旅行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第三阶段:中世纪在中世纪时期,中国形象开始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变化。

在早期的中世纪,中国被视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具有深刻的哲学和宗教文化。

许多欧洲城市开始建立自己的“中国城市区”,通过模拟中国建筑、装饰和文化来给人们带来东方神秘感。

但随着地理知识的增加,欧洲人开始更加了解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也意识到中国的地位远非他们所想象的世界中心。

由于欧洲与中国之间的距离太远,通信困难,因此关于中国的信息十分零散。

在许多时期,中国的形象是通过袁天罡、刘伯温等神秘人物的传说和传奇来传递的。

有一些真正的旅行家和探险家,如Marco Polo,也曾到过中国,他们的描述对当时的欧洲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图上的“天下观”

地图上的“天下观”

扩 展 到 尚未 认 知 的 以 至
为 穷荒

夷观 注重华夷之 分
分辨

华夷 之 辨

这种
大 的 中国 周 围是 分 割
系 世 界 地 图 的 内容

矮 化 了 的西 方
想象 的地 方 合

为海外

为六

包 括 民族


政权
地 域和 文 化

图 中 的经 纬 线 仅
但 六 合 之 外 则圣 人 存 而 不 论

全 新 的西 方 地 理 知 识
j 中 了 他 们过 击
绘 于清 嘉庆 十五

去 接 受 的 以 中 国为 中心 的传 统 的 天 下


年 (18 10年)
块 拼合 而 成


地 图 为双 色 套 印
13 4厘米

由2 4
与 中国 近 似


西 方地理 知 识 在 朝

地 图纵
横2 3 6厘
鲜 引 起 质疑
这 个模 式
一直延ຫໍສະໝຸດ 。此 图 很大.

六 屏 拼接 起 来 是 高

j
伸 到清代


总 长4
14


总 面积 为7
1 6 0 2 年 问世

4 1
隧 蘩
利 玛 窦世 界 地 图 在 中国 的 历 史 命
运 表现 为

平方米

偌 大 的地 图


利 氏地 图 以 及 西 方 系 统 的

第 二 年 ( 16 0 3 年 ) 竟 已 传 入 朝 鲜

中国人的两只眼_从欧洲人将波斯谚语转化为中国传说看文化误读_吴莉苇

中国人的两只眼_从欧洲人将波斯谚语转化为中国传说看文化误读_吴莉苇
中国人的两只眼
— — — 从欧洲人将波斯谚语转化为中国传说看文化误读
吴莉苇
内容提要
一则产生于中世纪波斯地区的称赞中国人灵巧能干的谚语在西亚 、 中亚地
区流传了几百年, 尔后又传入欧洲。 在这则谚语流传的过程中, 谚语的表述和含义都在逐 渐改变, 及至被近代早期欧洲人视为一则来自中国并代表了中国人傲慢自大习气的谚语 , 这种观念又通过欧美文学而影响了现代中国人对自己的认知 。 本文试图通过追踪这则谚 “中国观” 语的由来和流变过程以及其对各类人的 的影响, 展现这个尚未被人深思的典型文 化误读事例, 借此讨论文化误读和文化对话的意义以及彼此间的关系 。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 文化误读 近代早期
: 《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 》 , : 《日本中国学史 》 转引自朱谦之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第 300 页; 严绍璗 亦引此句话,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195 —197 页。

中国人的两只眼
59
它让我们感觉如此陌生。假如是因为一句中国人未曾说过的话而被冠以傲慢之罪, 则难免感觉 色, 冤枉。为了洗刷可能招致的莫须有指责, 我们需要辨明这种以眼睛借喻民族优劣的说法出自何方, 以及若与中国人无关则为何会被归为中国人的发明 。 中国传统中也会以有眼无眼、 眼之明亮昏昧等喻象比喻个体的贤愚, 但似乎找பைடு நூலகம்到以眼睛数量比 喻一个民族之贤愚的典故。而且, 将世界人群分为中国人、 欧洲人、 其他人三部分, 这也不是朝贡体系时 “天下” “绝域” 代中国人世界观的体现。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念是 与 的合成, 华夏同周边的属国和蛮夷 “天下” 。除此之外, “绝域” 。所以尽管 18 世 一切与中国没有固定政治关系的地域都称 戎狄共同构成 纪的中国知识界已知晓欧罗巴, 也不可能为了它构筑一个三分体系。此外, 可能构成狄德罗中国知识 来源的那些传教士的报告中, 提到中国人自以为居处世界中心而视其他人为野蛮人的并不鲜见, 却找 《环球航行记》 ( A Voy不到与狄德罗上述言辞相似的话语。18 世纪中叶报道中国反面形象的典型之作 age Round the World, In the Years 1740 - 1744) — — —英国海军准将安森( Baron George Anson) 环球旅程的 — —中也没有这样的话。另外, 记录— 明末福建士人苏及宇的一篇文章提供证据, 表明这个典故对中国 《邪毒实据》 , 人而言是外来事物。苏及宇于 1638 年撰写反天主教文章 引了欧洲天主教传教士的一段 , “夷辈喜而相告曰 : ‘我西士有四眼, 日本人有三眼( 两到日本开教被其两杀, 故云) , 中国人有两眼, 话

欧洲近代早期的中国地图所见之欧人中国地理观_吴莉苇

欧洲近代早期的中国地图所见之欧人中国地理观_吴莉苇

欧洲近代早期的中国地图所见之欧人中国地理观吴莉苇内容提要本文以对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藏16至18世纪西文中国地图藏品的分析为基础,论述欧洲近代制图史上3种中国地图绘制模式的特征及其变异,以及此种继承性与变异性与近代早期欧洲人中国观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地图欧洲的中国地理观耶稣会士一17世纪之前,欧洲人对/中国0仅具模糊认知,反映在地图上就是当时还没有中国的独立形貌。

随着16世纪末耶稣会士成为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桥梁,中国的各个方面才逐渐被欧洲所认识,中国的地理轮廓和地理知识亦属其中一部分,从此中国地图在欧洲制图学领域有了独立形态。

多年以来,学者们公认近代早期欧洲的中国地图绘制史上有3个里程碑:一为1584年路德维科#乔里奥(Ludovico Georg i o)绘制、奥特利乌斯(Abraha m Orte li u s)出版的中国地图;一为1655年卫匡国(M arti n o M artini)绘制、约翰#布劳(Joan B laeu)出版的中国地图;一为唐维勒(Jean-Baptiste Bourgu i g non D.Anv ille)根据康熙朝测量成果绘制的中国地图(1735年发表于5中华帝国全志6,1737年单独结集出版)。

笔者通过对德国国家图书馆地图藏品的数量分析,印证了上述论断。

本文¹意欲在此项分析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略加论述,即3个范本所构成的3种中国地图绘制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异,以及这些继承性与变异性与近代早期欧洲人中国观的关系。

这3份作为范本的地图各有鲜明特征,足资判断其他地图是否以之为参考。

路德维科#乔里奥中国地图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方向坐标为上西下东,左南右北(仅因图册版面需要而采此种坐标)。

第二,中国南北纬度为20b至55b,没有经度坐标,但通过与南北距离比较可判断东西经度大约跨20度。

第三,中国的北部和西部以绵亘的山脉为国界,西部边界纬度约37b至44b处有一个紧贴界山外¹本文由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名称:/16)18世纪欧人所绘中国地图分析:以德国国家图书馆藏品为例0;项目编号:2007000755)。

西方地图中的中国

西方地图中的中国

!!
!-.//0123 4/015677.8.9, 特兰托大学, 卫匡国研究中心主任。
!"
国际交流处处长严向东先生, 感谢他们在举办此次展览的过程中给予我们的大力合作, 特别是国图方面还为教授, 感谢他对展览所涵盖的历 史时期内地理地图文物的学术意义所做的评价与总结。更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 为纪念此次展览的举办, 中国国 家邮政总局决定出版一套四张纪念邮票, 同时中国国家图书馆也决定出版一本专刊。 卫匡国研究中心也将在中心 的研究刊物上出版相关文章, 以便向更多的读者介绍这次重要的展览。 作为卫匡国研究中心的系列丛书 《小熊星座》 的第三部, 意大利地理学家马西莫 ・ 圭伊尼和米凯莱 ・ 卡斯戴尔 诺威共同出版了著作 《天子国度印象》 , 该书为此次的同名展览提供了历史和科学依据。 策划展览的科学委员会成 员包括: 罗马大学著名汉学家马西尼教授, 热那亚大学地理史教授马西莫 ・ 圭伊尼, 以及卫匡国研究中心主任、 特 兰托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里卡多 ・ 思卡尔德奇尼。 《天子国度印象》 这本著作除了意大利文和英文版本已经出版外, 还将在意大利马可波罗基金会的资助下, 由中国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文版。 这三种 《天子国度印象》 展集中展示了三种地理制图学派: 意大利派, 葡萄牙派和佛兰芒派。直到 !" 世纪末, 学派在对欧洲以外地区的地理制图领域一直起着重要先锋作用, 其所绘制的地图也始终保持着高质量。 三种学派在绘制中国地图上所采用的新型制图方法, 使得欧洲知识分子阶层对中国逐步有了正确的认识, 让 他们看到了一个与其他领域里的所有描绘都不同的中国,这更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这一神奇国度的好奇心与兴 趣。 在中国, 传统的制图方法是以准确的数学和几何数据为基础的, 这与欧洲的传统有很大不同。中国的地理研 究方向主要是从地籍和税收的角度对土地和居民进行描述, 而欧洲的地理研究则趋向于收集资料, 以便利商贸的 发展。 从马可 ・ 波罗所处的时代起, 欧洲的制图学就一直以其涵盖面广的特点吸引着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研究 课题多种多样, 从与神秘国度相关的各种富有想象力的猜测与研究, 到地形学、 大地测量学和图形学技术的历史 形成, 等等。 当西方学者, 特别是意大利传教士 (从利玛窦到罗明坚, 从艾儒略到卫匡国) 有机会亲自证实了中国人在地理 和制图领域所达到的高度后, 他们从中国学者那里取经, 并利用当时欧洲先进的天文工具, 得以成功绘制中国全 图和各省地图, 其准确性和详尽性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幅地图。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 传教士们所绘制的地图后来更是成为认识和研究中国的主要途径。因此可以说, 地图的 绘制是双方文化合作领域最有说服力的典范。 这一事实早在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就得到了证明, 当时的康熙皇 帝曾专门邀请法国耶稣会士来到中国, 测量并绘制清朝全图。 《天子国度印象》 这一展览主要展示了科学制图方法的逐步形成过程, 以及便于携带和参考的地图集的诞生。 展览中有一部分专门展示了一批欧洲著名制图学家如布劳、 简森、 德维特、 丹克兹等人的作品, 他们为荷兰制 图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展览的中心内容则是展示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在制图学上的贡献。 卫匡国绘制了 。在绘制过程中, 他行走于欧洲和中 第一部中国地图集 ( 《中国新地图集》 一书于 !#$$ 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 国的两个世界和两种文化之间, 并把东西方在制图方面的传统相结合。展览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利玛 窦的 《坤舆万国全图》 第四幅。利玛窦和卫匡国这两位传教士的作品共同展出, 展现了一种文化交流的延续性。他 们的共同特点在于能与中国学者互相学习, 分享成果, 尤其重视对中国文化中科学与道德著作的研究。 展览中还包括了许多卫匡国之前的制图学家的作品, 从托勒密到杜赫德等。 中国国家图书馆也提供了多件善 本珍品。 地图展 《天子国度印象》 展现给观众的是两种文化在地理制图学方面的交流, 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相互 影响与融合。数个世纪来, 欧中双方一直在科学、 艺术和文化等领域进行着和平友善交流。如今, 欧盟已经提出 “跨文化对话” 年。 欧洲与中国在近四个世纪前就已经有了如此成果丰富的文化交流, 这使得我们更有 %&&’ 年将是 理由对未来的合作充满信心。作为卫匡国研究中心的主任, 我希望这次展览能为意中文化交流做出一份贡献。

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1 中西自然观历史渊源的差异1.1东方的“天人合一”和西方的主客二分学说毫无疑问,东西方的自然观无疑是奠基在以上的两个观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

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

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

“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界。

“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

所谓“天人之际”则以此为本意。

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中西方有不同的取向。

如果说, 西方强调对立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 那么, 中国哲学则强调天与人统一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

这里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是崇尚自然,反对对自然的干预,追求对自然本性的顺从。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认为人、地、天都统一于“道”,而“道”又是自然的, 人应当顺应自然, 不可有意作为。

老子反对人为, 所以菲薄智识技巧。

老子自然观的中心是“抱朴”, 返朴归真是他的理想境界。

庄子则将天人对举, 并赞叹自然之伟大, 悲悯人类之渺小。

《庄子·外篇》云:“有天道, 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

”天道为尊, 人道有累,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即不以人力改变自然, 这与欧洲近代自然观是迥然而异的。

庄子认为,真正有修养的圣人是不参与大自然的造化过程的, 而是安然地随顺自然, 任变而终, 这就是人与天为一, 如果硬要有所作为, 终究会有不良的结果。

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 在天人关系上, 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 尊天抑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庄子明确提出天与人应统一起来,主张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 这表明其消极无为的思想又不乏合理的因素。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比道家积极得多。

道家的天人合一说完全取消了人的能动性, 顺自然无所为。

西洋镜里看中国

西洋镜里看中国

西洋镜里看中国作者:周宁来源:《商周刊》2012年第04期中国形象是一面镜子,可自照自鉴;是一面哈哈镜,可自我变形;是一面魔镜,可映现各种离奇的想象与虚构。

中国形象在汉学中的变迁,让我们看到了一场历史中的变形记。

我们曾经不在乎,或者说根本意识不到,其他民族对我们的看法。

很早以前中亚、西亚就流传着一个关于中国人自大的笑话:中国人认为世界上只有中国人长着两只眼睛,其他民族不是独眼龙,就是瞎子。

这个笑话在马可·波罗时代就传到欧洲……后来,我们又太重视别人,尤其是西方人对我们的“看法”与“说法”。

我们进行文化反思、文化批判,经常以西方为尺度,用西方的眼光看待自身。

西方是中国的一面镜子。

在这面镜子中,我们获得、表现并塑造自我的形象,感到希望与失望、焦虑与缺憾、自信与自卑……我们关心西方的中国形象。

西方的中国形象包含着知识与想象、真实与虚构的内容,有对现实的中国的某种认识,也有对中西关系的焦虑与期望。

当然,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性表达,它将概念、思想、神话或幻象融合在一起,构成西方文化自身投射的“他者”空间。

西方的中国形象发展趋向于肯定与否定、爱慕与仇视两个极端。

起初西方人在不同层面上,从物质到制度到观念,不断美化中国,使中国成为西方现代性社会期望中的理想楷模。

后来,西方又开始系统地丑化中国形象。

马可·波罗以来的七个世纪中,西方的中国形象史上最重大的转变,发生在1750年前后。

这种转变,套用艾田蒲《中国之欧洲》下卷的标题,就是“从爱慕中国到仇视中国”。

不断被美化的中国形象伏尔泰说,欧洲王公贵族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

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中国形象进入西方现代文化,先后出现了三种形象类型:“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孔夫子的中国”。

“大汗的大陆”表现的是一种游戏性的关于财富与权力的想象,渗透着萌芽中的世俗资本主义精神,其中包括一种对王权统一、商业财富、感性奢侈的生活风格的向往。

天下与四夷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

天下与四夷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


传梁元帝画《职贡图》(唐人摹本) 其实古代中国对于外面的世界都很有兴趣,从 《逸周书· 王会》以来的各种文字和图画中,都 有关于异族和异国的记载,梁元帝的这幅画, 也是这种好奇的结果

职供图(局部) 唐· 阎立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新疆克孜尔壁画
中的异族供养人, 可见,很早中国 人就对异国异族 有一定的认知。

三、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世界” 观
唯一不以中国为天下正中的地图,
是《佛祖统纪》中的三幅图。在 宋代以前,这是极罕见的多元世 界观,它的《东震旦地理图》、 《汉西域诸国图》、《西土五印 之图》就构造了三个中心的世 界 。


须弥山,意思是宝山。 古印度神话中位于世 界中心的山,位于一 小世界的中央(一千 个一世界称为一小千 世界,一千个小千世 界称为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 大千世界,合小千、 中千、大千总称为三 千大千世界),后为 佛教所采用。 传说须弥山周围有咸 海环绕,海上有四大 部洲和八小部洲。须 弥山由金、银、琉璃 和玻瓈(并非玻璃, 而是类似水晶),四 宝构成引,高84000由 旬(1由旬可能约13公 里,即110万公里), 山顶为帝释天,四面 山腰是四天王天。
这是明清之
间的比利时 传教士南怀 仁所绘制的、 分为两半球 的世界地图。

这是四库全书 中所收《图书 编》中的地图 和天图,从下 面这两幅天象 图中,我们看 到西洋只是天 文知识的影响, 但是一旦真的 绘制世界地图, 中国观念还会 表现出顽强的 影响,在上面 那幅地图中, 中国不仅被拉 宽了许多,而 且万国又变得 很小很小,散 布在中国四周。

古代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 天是圆的像一个斗笠一样,覆盖在大地上。 中心是北极和北斗星的位置。大地是方的, 就象棋盘。中心是洛阳一带。 什么叫“中国”?就是“中央之国”。什 么叫“华夏”?“夏”就是“雅”,中华 文明就是“雅”的文明。

18张图解读中西差异,太形象了

18张图解读中西差异,太形象了

18张图解读中西差异,太形象了☞揭秘:中国人和西方人到底有哪些差异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一位德籍华人设计师准确地捕捉到了双方心态的特殊性并将其用图片表达出来让我们来看一下蓝色部分代表着欧洲人红色部分代表着中国人1表达个人想法的方式在表达某种意见或理解时,欧洲人可能会更加直接了当。

而中国人不会直接说,而是会绕开问题。

即话到了嘴边,也会留一半在嘴里。

2生活方式中国人不喜欢孤独,是群居动物。

而欧洲人则比较重视个人空间,当有人入侵时会感到不高兴。

3对“准时”的概念欧洲人非常重视守时。

对于中国人来说,“准时”的概念非常模糊。

他们通常将时间设置为“早晨”,“晚上”,“中午”,而外国人通常会给出准确的时间。

4“关系”对中国人来说,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价值。

它能解决很多问题。

5表达情感这一点是中国人和欧洲人最大的区别。

外国人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

如果他生气了,其他人马上就可以看到。

如果他有话要说,他会立即说出来。

可以说,在这方面,欧洲人的心理比中国人健康得多。

而中国人即使已经处于不满情绪的边缘,也不会表现出来。

6排队中国人非常喜欢挤在一起。

而欧洲人会试图彼此保持一定距离。

多年来,中国人没有养成队的习惯,只是到了21世纪,中国才出现了排队和编队的概念。

7自我的意识对于中国人来说,集体为先。

先集体后个人,经常忽略到自己。

8周末休息欧洲人喜欢到人少的地方休息。

而中国人去休息的地方则如右图所示,当然真实的情况是,人流的密度比图片中所示的要高得多。

9公共场所的噪音水平10旅行时无论走到哪里,中国人都会尝试拍摄所有东西。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旅行的主要目的是思考生活的意义。

11认为的美中国人不喜欢晒黑,他们喜欢白皙的皮肤。

而欧洲人则相反~12解决问题的方法13早餐,午餐,晚餐中国人总是尝试吃热菜。

热食在中国被认为更健康。

14退休生活中国老人会和孙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而退休的外国人可能很孤单,除了狗,他们别无他法。

西方人对中国的早期认知与介绍

西方人对中国的早期认知与介绍

西方人对中国的早期认知与介绍在500年前的16世纪,中国仍被西方世界视为神秘而充满魅力的地方。

初到中国的欧洲人对这个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先进的文明心存好奇,他们对中国的感知和描述成为了形成了一段全新的历史章节。

最早到达中国的欧洲人是葡萄牙人。

他们从印度洋向南穿过马六甲海峡,并抵达中国南海沿岸。

在1500年代,中国的各大城市包括广州、南京和福州都亲眼目睹了来自西方世界的第一批欧洲人。

他们带着自己的宗教和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人进行贸易。

刘易斯与玛丽的书《中国之旅》讲述了这个过程以及他们对中国的印象。

西方人称中国为“大明帝国”,主要是因为明朝的国力、财富和文化辉煌,也因为这个朝代的第一位皇帝明太祖的高效的执政手段而撼动了整个世界。

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对中国赞扬不已,形容明朝为“一个天堂、一座神仙之国、一片海上桃源之地”。

随着欧洲人的不断涌入,他们对中国的理解也慢慢深入。

德国旅行家高普夫对中国的人口、城市、土地、天气和经济形势的详尽研究,成为当时很多人对中国认识的基础之一。

16世纪后期,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他们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学习中文和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

他们撰写的《中国史》等书籍不仅为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做出了贡献,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过关键作用。

不过,西方人对于中国并非全都持赞扬态度。

荷兰人李时中和法国人拉祖尔曾经指责明朝的农业系统是“后进而低效的”,而英国福尔摩斯也曾经把中国视为“腐朽、奢华、愚昧和不毛之地”。

换句话说,在世界的另一边,早期的中国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神话中的莫测之地,充满着迷惑,神秘和神奇的元素。

总体而言,早期的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认知和介绍是十分深刻和有趣的。

一方面,他们发现了中国的强大和繁荣之处,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人均期差的敬畏感让他们强烈地想探索中国文明的奥秘。

而另一方面,他们也发现了中国的缺陷和问题,对中国的经济成就,农业技术,社会道德风尚和政治制度表现出一定的保留和批判性。

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

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

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中国,在13到18世纪这段时间内,成为了西方世界极具吸引力和玄妙的对象。

何为“中国”——从西方对China的概念建构谈起

何为“中国”——从西方对China的概念建构谈起

呼之耶?”[3]俄文则把中国称为“契丹”。

有个笑话说:一名俄国人在北京营商多年。

有一天,他在街头溜达的时候遇到一位朋友。

这位朋友神色紧张地告诉他:“China和中国打起仗来了,你害怕吗?”他说:“我住在契丹,安全得很。

有什么可怕的呢?”笑话归笑话,但它却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契丹、China和中国,并不是一回事,就如日文中所说的“支那”,我们坚决不认可一样。

这些概念都深深地嵌刻在各自文明所支撑的学术脉络之中,各自的意涵不同,尽管它们的所指有交集。

[4]16世纪以来,欧洲各种文字中的China,意思极其繁多,并不一定是指国度;即便是在指国度时,也并不一定是指中国;即便是在指中国时,也不是我们理解的中国。

把China等同于“中国”是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经典假象;这个假象起源于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是欧洲学界艰辛探索的结果:他们对来自中国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其文化/文明背景和社会背景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潜移默化的决定性作用,最后在19世纪为中国之人普遍接受。

利玛窦是欧洲作者中第一个[5]提到“中国”这个概念的。

金尼阁(NicolasTrigault,1577~1629)编辑整理的《利玛窦中国札记》(1615)中,第二章介绍China的名字:今天我们通常称呼这个国家为中国(Ciumquo)或中华(Ciumhoa),第一个词表示王国,另一个词表示花园。

两个字放在一起就被翻译为“位于中央”。

我听说之所以叫这个名称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而中国则位于这块平原的中央。

由于有这个看法,所以当他们第一次看到我们的地图时,发现他们的帝国并不在地图的中央而在最东的边缘,不禁有点迷惑不解。

利玛窦神父替他们绘制一幅世界地图并以中国字加以标注时,他尊重他们的看法,便安排得使中国帝国多少占据着中央的地位。

然而,现在中国人大多承认他们以前的错误,并引为笑谈。

[6]把China等同于“中国”,起源于利玛窦16世纪以来,欧洲各种文字中的China,意思极其繁多,并不一定是指国度;即便是在指国度时,也并不一定是指中国;即便是在指中国时,也不是我们理解的中国。

全球版图变迁观后感

全球版图变迁观后感

全球版图变迁观后感思考当下之中国,通常是两种途径,一种是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参考老外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种是把头伸进故纸堆里,看看我们的老祖先是怎么说的。

一个是更重视国际经验,另一个是注重中国国情,理论上来说,并不能分个孰优孰劣。

而无论是考虑是宪政的建设还是市场经济的运行,这些现代化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无不是舶来品,我们在高谈阔论时,难免要将东西方的过去放在一起比较一番,思考一番中国始终在王朝中循环中原因,探索一下西洋工业革命的源泉。

究竟是为什么不是中国的舰队去敲开不列颠的大门,又是什么使得西方没有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中国与欧洲为何会走向歧途,这是个问题。

毫无疑问,导致东方与西方殊途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只有一个原因或几个原因。

而此文只是想从地理环境这个角度出发,尝试着讨论下、推导下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如果要讨论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定绕不过去的,在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强调了气候环境对于人的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图通过一些生物学的理论来支持这个理论。

现在看来,这个理论或许能解释一些问题,但却不免偏颇,所以本文不予以讨论。

以下收起闲言碎语。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尤其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改造自然能力还较弱的时候,显现的尤为突出。

而在此时,东方与西方在地理环境的一些不同或许就让双方奔往了各自的道路。

对于东方来说,文明起源于黄河,我们称之为母亲河;而对于西方,希腊则是西方文明的滥觞。

在地图上一目了然:希腊临海,而且临近有诸多岛屿;而中国黄河流域则是深处内陆,离海岸线距离甚远。

对于一个文明,想要生存延续,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支持,诸如木材,石料,铜矿,食物。

想要获得这些资源,无非是两种途径,一种是自己搜集,另一种是通过交换。

在黄河边上的东方人,相对于拥有曲折海岸线的希腊人,拥有更加肥沃而又适宜耕作的土地,同时也拥有一条更易威胁到文明自身的大河,因为适宜耕作,遂农业成了理所应当的选择;因为大河泛滥,遂治理河流成为必须要做的工作。

欧洲国家和中国的历史观和文化传统有何异同?

欧洲国家和中国的历史观和文化传统有何异同?

欧洲国家和中国的历史观和文化传统有何异同?欧洲国家和中国在历史和文化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但也有很多共同点。

以下是欧洲国家和中国历史观和文化传统异同点的一些概述:一、历史观欧洲人普遍相信世界历史是从古希腊和古罗马开始,发展到现代社会。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人普遍认为世界历史是从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开始,延续至今。

在欧洲国家,历史被视为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通常更加重视历史遗址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维护,旨在传承和延续地区特有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相反,中国的历史观则着重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文化传统欧洲和中国在文化传统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欧洲人提倡自由、平等、人权和民主等观念,这些思想体系反映在其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强调家庭与个人责任和义务的关系,这体现在中国文学、戏剧和文艺作品中。

欧洲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宗教观念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欧洲是基督教的发源地,历史上也受到了犹太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等东方宗教的影响。

而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儒教、道教和佛教等三大思想体系为核心,它们引导和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化、艺术和哲学。

三、艺术表现在欧洲和中国的艺术领域,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欧洲的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以描绘现实为主要特征,尤其注重自然和光影等元素,也重视个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反,中国的艺术形式更加注重意境和象征,同时也强调个人的文化修为和艺术造诣等方面。

在文学方面,欧洲和中国的文学风格和题材也存在显著区别。

欧洲文学倾向于探索人性和社会问题,而中国文学则强调人物以及人物与自然、人际关系和情感之间的关系。

欧洲和中国的历史观和文化传统有很多共同点。

尤其在旅游、体育、电影和音乐等领域,相互交流和融合越来越普遍。

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有益于增进两种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欧洲人所绘地图里的中国见其中国观的变化内容提要本文在对古希腊时代从至近代18世纪中期的欧洲人所绘制的地图里的中国进行简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从地图中体现出的欧洲人对于中国认知的变化,并探寻其中蕴含的中西方交流的历史。

关键词世界地图欧洲人中国观中西交流一、前言在中西交流历史方面,各位大家学者都做了诸多研究,从政治,文化,经济,思想,科技等各个角度都已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上课时老师曾提到的可以从西方地图里看中国这点启发了我,虽然之前也有一些学者曾经研究过这一方面,但仅仅是研究西方某一时期或者具体某一幅地图中的中国,而我认为我可以做的是在纵观西方地图绘制历史的基础上,得到欧洲人对于中国看法观念的变化历程,并且可以得出通过这些观念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的中西交流的历史。

二、中国地名见诸欧洲人所制地图之前中国和欧洲分别处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横亘其间是绵延的沙漠和起伏的崇山峻岭。

长期以来,二者的文化是在地理上相互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发展成熟起来的。

起初,二者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后来,通过居住在欧亚大陆腹地的游牧民族口耳相传和间接贸易中的商品交流,欧洲才得以获得关于中国最初的认识,其中掺杂着很多神话与传说的成分。

公元前1世纪之后,由于路上丝绸之路的诞生,中西交流开始增强,古罗马人知晓有一个盛产丝绸,茶叶的民族在遥远的东方,并称其为“赛里斯”(seres),普遍认为该名称就是由丝绸的拉丁语(sere)演化而来,并且很多古罗马诗人在诗作里都提到了赛里斯。

‘赛里斯人从他们那里的树叶上采集下了非常纤细的羊毛”,①公元前37年维吉尔在他的《农事诗》里这样写道。

在那个模糊不清的年代,西方对于丝绸的故乡,有很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想象,例如公元前4 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克泰夏斯的《史地书》中写道,“据传闻,塞里斯人与北印度人身材高大,甚至可以发现一些身高十三肘尺(约6米)的人。

他们可以寿逾二百岁。

”②还有不少诗人作家将赛里斯描述为一个宁静祥和,气候温和的礼仪之邦,体现出①Virgil , The Georgics, Whitefish:Kessinger Publishing,2010.p.26②戈岱司主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昇,译,北京: 中华书局, 1987年,第6页了古代欧洲人对于中国这个产丝之国的向往。

而在随后的老普林尼的巨著《自然史》中,他写道“亚洲的最东部有一条从西北到东南的海岸线,北部是斯基泰人,南部生活着印度人,中间则生活着赛里斯人,赛里斯并非像此前人们说的在印度,而是在印度北部海滨。

”①虽然他还记述了赛里斯人红发,能活到140岁等错误观念,但是至少在赛里斯的地域问题上有了一定进步。

公元一世纪中期,随着海上丝路的开通,欧洲人又了解到了一个叫“秦尼”(thinae)的东方国家。

一本用希腊文写成的《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首次提到了“秦尼”这个名字。

在这本书里,专门提到了“秦尼人”,他们那里也盛产丝绸,②然而却并没有把“秦尼”和“赛里斯”联系在一起,导致之后数百年“秦尼”和“赛里斯”并存的局面。

三、托勒密世界地图公元二世纪,生活在埃及的古希腊著名天文及地理学家托勒密出版了他所描绘的世界地图(参见图一),收录于其煌煌巨著《地理学指南》的第八卷中,虽然他脑中的“世界”只有亚非欧及想象中的南方大陆,但是却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将古代中国标于地图之上。

实际上,托勒密画的图无一传世,保存至今的也只有这本著作的复制品且并未附图,但是由于书中收录了8000个左右的地名和经纬坐标,使得后世的人可以依据文字记载还原出地图。

这幅地图里亚州东部标注“秦尼”和“赛里斯”两个地名,赛里斯在北,秦尼在南,赛里斯被群山所环绕,有几条大河流经,而南部的秦尼则是濒临一个跨越赤道的大海湾,其南面与南半球一个未知的大陆接壤,秦尼的重要城市被画在了南半球。

由此可以看出,托勒密一定详细地参考了前人各种关于东方的描写,并对他们加以综合筛选,虽然此图中仍有许多诸如把斯里兰卡画得比整个印度次大陆还大,印度洋被画成一个封闭的内海等漏洞,但是其在确定中国地理方位上的意义还是十分重大的。

在接下里漫长的欧洲中世纪,由于基督教会的控制,在马可波罗之前,托勒密地图所表现出的一直都是欧洲人对中国比较先进的地理认知。

①Pliny(the Elder.), The Nature History, V olumeⅡ,Book Ⅵ,Whitefish: Nabu Press, 2010.p.36②参见戈岱司主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昇,译,第17-18页图一:《托勒密世界地图》四、中世纪T-O地图在基督教会统治欧洲的中世界,出现了一种特殊的T-O地图,这种地图是以宣扬基督教教义为目的的,尽管宗教神学色彩非常浓厚,地理信息紊乱,但是由于其中都有涉及东亚的部分,所以对于研究中世纪欧洲对中国的观念还是很有价值的,也是十分有趣的。

如在二战中被盟军炸弹摧毁的《埃布斯托夫地图》(参见图二),万幸的是有宝贵的照片被保存下来,使得后人可以再睹其真容。

另外非常有名的还有《赫里福德地图》等,他们都是以亚欧非三分天下,中间的三大水系顿河,地中海和尼罗河构成T字型分开三大洲,由于信徒们普遍认为上帝就在遥远的东方,于是伊甸园,诺亚方舟等都被画在亚洲,而在《埃布斯托夫地图》中,代表中国的赛里斯则被画在伊甸园左下方,以两个赛里斯人在树上生产丝绸的场景来表征。

这幅T-O地图的绘制年代推测为13世纪前期,可见这时欧人对于中国的认识几乎同古希腊罗马时期相同,一千多年的时间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并且,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地图的左上角,有一个类似长城一样的四面封闭的方框,里面有两个凶恶之徒在啃食人肉。

这是圣经中曾出现的反对上帝的邪恶之徒歌革和玛各,他们被认为就居住在中国北面的严寒地带,且会在世界末日时入侵欧洲,而后来的蒙古铁蹄也进一步印证了欧洲的噩梦。

然而欧洲人为了宽慰自己同样臆想出了一位约翰长老,他是一位聂斯托里派的教徒且统治着远东大片区域,于是中国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约翰长老之国,担负着夹击邪恶民族的重任。

①随着之后中西交流不断加深,这种神话中的认识直到明清传教士来华后才逐渐消除。

图二:《埃布斯托夫地图》在13世纪末期,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的游记为欧洲人揭开了中国的神秘面纱,这是西方第一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翔实地讲述自己在中国游历生活的书,书中详尽地记述了当时出于元代的中国,其中对于杭州,他写道“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世界城市之冠。

这里①参见:吴莉苇《欧洲人等级制世界地理观下的中国——兼论地图的思想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88-203页名胜古迹非常之多,使人们想象自己仿佛生活在天堂”,①同时他还在书中强调了中国的物产丰富,其中不乏自己夸张及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再次对欧洲人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勾起了欧洲人对于中国这片黄金之地的遐想,甚至成为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的主要动力。

五、大航海时代早期大航海时期早期16世纪中期以前,地图技术随着各种科学的蓬勃发展也随之复兴,这一段时间内,涌现出了大量新旧知识混杂的地图,如《1506康达里尼世界地图》和《1457热那亚世界地图》,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既参考了2世纪时托勒密的理论观点,又含有13世纪马可波罗的见闻,宗教色彩淡化许多,这些都说明一点:即地图学正在像科学化知识化的方向进展。

在颇具特色的橄榄形状《1457热那亚世界地图》中(参见图三),东亚部分仍然并不准确,无法辨识出基本的地理特征,但是图上中国的位置标注有两个地名,分别是catayum(契丹)和sine(秦尼)。

契丹是中世纪以来欧洲对中国北方的称呼,在这幅图中基本占据了整个中国的位置,而契丹正中间画着的长胡子老者则是元代大汗的象征,虽然元代已于1368年灭亡,但近一百年后的欧洲人仍然以为中国还在元朝统治之下,可见当时的信息有多闭塞。

且地图亚洲最东边靠北的地方标着秦尼,可知欧洲人当时还不懂中世纪的“契丹”和古希腊时期流传下来的“秦尼”之间的关系。

此外,据浙江大学龚缨晏教授的研究,该图上还标有一个与中国相关的地名Macina,是古代印度、阿拉伯和波斯对于中国的称呼。

②图三:《1457热那亚世界地图》①马可·波罗:《马克·波罗游记》,梁生智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57页②详见龚缨晏:《橄榄形的世界:1457 年热那亚世界地图》,《地图》,2007年第1期,第104-107页六、传教士来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巴布达绘制的单幅中国地图(参见图四),是西方历史上首次绘制单幅的中国地图,此图于1584年被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地理学家奥特利乌斯收录入其拉丁文著作《地球大观》中,在西方造成巨大影响,并成为接下来近100年中西人绘制中国地图的标杆,正如周振鹤教授所说:“这是欧洲人绘制中国地图的奠基之作”。

①从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有山东半岛未表示出来及江西,四川省名不知所踪等粗糙之处,但是这幅图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首先,巴布达不再沿用托勒密或者马可波罗的任何地名,且将地名分出了两个等级,明确地用比较大的字体标出了当时明代的十五个行省中的十三个,用较小的字体标注府及以下的州县。

此外,图中还标出了鄱阳湖,洞庭湖甚至是星宿海的位置,一些港口也标注地比较正确,并且还第一次画出了中国的万里长城。

这说明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交流开始加深,虽然欧洲人还未真正进入中国进行测绘制图,但是在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中,欧洲人获取了当时中国的地图,再加以参考便有了此作的诞生,它向欧洲人提供的有关中国的地理知识大大超过了过去西方任何一幅地图,在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出版之后其影响才逐渐式微。

图四:《中国新图》①参见黄时鉴:《巴尔布达《中国新图》的刊本、图形和内容》,《中国测绘》2009年06期,第62-69页西方对华认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即是传教士来华传教,1583年两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罗明坚先后到达中国。

利玛窦在中国度过的28年里绘制了10多种世界地图,不仅将西方先进的投影,经纬线等地图学知识传入中国,还把关于中国的基本知识收录入其拉丁文巨著《华国奇观》传回欧洲,而利玛窦世界地图中中国的部分由于参考了部分中国人自己绘制的地图,所以绘制地十分精确。

但是利玛窦在中国造成的影响远胜于其在欧洲的影响。

而另一位传教士卫匡国的地图则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参见图五),1655年出版的《中国新地图集》是欧洲第一本中国分省地图集(,它甚至比当时中国人自绘的地图还要精确,居民点,水系,甚至矿坑均一一标注,东南沿海的轮廓也十分精准。

显然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临摹综合当时《广舆记》《广舆考》《皇明职方地图》等中国地图,还大量参考了中国的地方县志和其他传教士的成果,并结合了自己游历中国七省的亲身体会和经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