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新口门水下三角洲演变特征
黄河清水沟叶瓣水下三角洲演变过程
黄河清水沟叶瓣水下三角洲演变过程
魏晓燕;马妍妍;李广雪
【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卷),期】2013(33)1
【摘要】对黄河口30多年来的叶瓣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
利用遥感假彩色合成解译历年岸线和流路河道变化,利用1976—2005多年的水深数据,定量分析了清水沟叶瓣水下三角洲堆积体不同时段的冲淤变化过程。
将水下三角洲堆积体的演变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即多淤积中心阶段→单一稳定淤积阶段→缓慢淤积阶段→淤积—侵蚀同时发生阶段,证明黄河口三角洲堆积体演变过程对流路演化的阶段性有很好的响应关系。
同时对清水沟水下三角洲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6页(P19-24)
【关键词】侵蚀淤积;冲淤量;椭圆形堆积体;影响因素;黄河水下三角洲
【作者】魏晓燕;马妍妍;李广雪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6.21
【相关文献】
1.黄河口新口门水下三角洲演变特征 [J], 杨明;张治昊;杨晓阳
2.基于Fisher算法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叶瓣垂向环境演变的初步验证 [J], 张程瑜;冯
秀丽;刘杰;刘潇
3.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流路叶瓣体演化 [J], 邓声贵;李广雪;杨荣民
4.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河口区近期冲淤演变特征 [J], 杨伟;陈沈良;谷国传;陈小英
5.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刁口叶瓣的核素分布与沉积特征 [J], 宋莎莎;孙永福;宋玉鹏;杜星;董振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口凹陷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1 龚再升. 0 中国近海 盆地 晚期 断裂活动和油气 成藏 [ ] 中国石 J. 油勘探 ,0 4 9 2)1 2 0 , ( :2—1 9 1 邓津辉 , 1 周心怀 , 魏刚 , . 等 郯庐走滑断裂带活动特征 与油气 成 藏的关系—— 以金县地 区为例 [ ]石 油与天然气地质 ,0 8, J. 2o
1 代黎 明, 李建平 , 周心怀 , 渤海海域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沉积 等.
体 系分 析 [ ] 岩性 油气 藏 ,0 7,9 4)7 J. 2o 1 ( :5~8 l 2 邱 中建 , 再 升 . 龚 中国 近 海 油 气 勘 探 ( 四卷 ) 海 油 气 区 . 第 近 北
京 : 油 工 业 出 版 社 ,9 9 石 19
1 周士科 , 炎, 2 李 陈生泽 , 渤海湾 盆地渤中 3 等. 4区走滑断 裂特
征 [ ] 江汉 石 油学 院学 报 ,0 4 2 ( ): J. 2 0 ,6 3 5~8 1 万 桂 梅 , 东 红 , 良杰 . 海 海 域 郯 庐 断 裂 带 对 油 气 成 藏 的 3 周 汤 渤 控 制 作 用 [ ]石 油 与 天 然 气 地 质 ,0 9 3 ( )4 0~ 5 J. 2 o ,0 4 :5 4 4 l 邓 运 华 . 庐 断 裂 带 新 构 造 运 动 对 渤 海 东 部 油 气 聚 集 的控 制 4 郯
中部 须 家 河 组 为 例 [ ] 石 油 与 天 然 气 地 质 ,0 7,8( ) J. 2o 2 1 :
5 ~6 9 6
油 气 运移 通 道是 由断 裂 、 整合 面 、 体 等 因 不 砂
素共 同组成 的 , 中 断裂 是 该 地 区 油气 运 聚 的关 其 键 因素 。郯 庐断 裂各期 的活 动对 不 同时期 的油气 成藏起 着 不 同的 作 用 。在 古 近 纪 , 郯庐 断裂 的伸 展 、 滑不仅 控制 了凹陷 和烃 源 岩 的形 成 , 走 而且 沟
近年来黄河口演变规律及今后十年演变预测
1; 年 最 大 输 沙 量 与 年 最 小 输 沙 量 之 比 为2 1.9 11; 年 内 分 配 亦 极 不均 匀 , 其 中 iF. 期
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 6 0 . 9 % ,汛期输沙量占年输沙量的 8 4 . 4 % ,来水来抄集中在汛期,来沙尤
值偏小 2 8 . 6 % ;平均年输抄量为 6 . 5 8亿 t,较多年平均值偏小 3 0. 7 % •
i在 均 上 升 J
[. 16m.
可JUl. 泊 k 丹 r
O. 91m. 四 il'J rJ 站 上 升 了 L. :~3m 。
综上所述.利津、
e号坝、西河口水位站 1 9 9 2年与 1 9 7 6年同流量 F水位变化的年平均 t
升幅度一般在 O . 03 飞0.05m 。 如 果 接 近 期 词 遭 回 淤 阶 段(1984 年 至1992 年 〉 计 算 的 话 3000 旷 , ' S 流 量 下 水 位 每 年 升 幅 值 为 利 津 站 O . 15m. 西 河 口 站 O . 17m. 一 号 坝 站 O . 1~m , 这 是 值
注:表中水位为大沽高程,单位 m
由表 2可知利津以下洞段3 0 0 0m 3 Is 流 量 水位 变化大致 可 分 为 三 个 阶 段 :
(1) 1976 年 至1979 年 为 河 床 淤 积 上升 阶 段 , 此 期 间 3 0 0 0m 3 /s 流 量 下 水 位 利 津 上 升 了
O. 67m. 一 号 坝 上 升 了O. 60m. 西 河 口 上 升 了O. 13m. 但是在 该 阶 段 中 的1976 年 到1977 年 , 由
于是改道初期,又加这一年水抄条件对河床冲刷有利,因此,这一年利津以下是冲刷的,但水位
关于水下三角洲,河漫滩,水下沙坡的专业解读!
关于水下三角洲,河漫滩,水下沙坡的专业解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我们对三角洲这一地理概念并不陌生。
可是你知道吗,除了陆上,水下也有三角洲。
三角洲是指河流流入湖泊或海洋形成的堆积体系,当河流奔流入海时,由于河口变宽或者受潮流等因素影响水流逐渐分散,流速不断下降,河流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段淤积,且淤积速率大于海洋动力的侵蚀速率。
再加上河流中含有大量以胶体状态存在的细黏土,这些黏土一遇到海水,在盐的作用下就会形成凝絮沉淀下来,因而在河流入海处逐渐形成扇面状的堆积体。
水下三角洲的形成亦是如此,以河口水下三角洲为例,主要是由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高的海水后凝絮淤积而成。
水下三角洲的面积并不比陆上三角洲小,作为陆上三角洲的延续,有一些大河三角洲,其水下三角洲的面积往往超过了陆上三角洲。
水下三角洲位于低潮位以下,包括前三角洲和三角洲前坡两个部分。
三角洲的最外带就是前三角洲,属于三角洲的前缘地貌单元,有平缓的坡度以及平整的地形,由黏土和细粉沙组成。
三角洲前坡主要由较粗的粉沙和沙组成,因而具有较好的分选性,口门附近沉积物最粗,越靠近大海,沉积物逐渐变细。
主要地貌形态有岔道河口沙坝、潮成沙脊和岔道间凹湾。
不同地域的水下三角洲也因地形、水文条件等不同存在差异,如长江水下三角洲位于低潮线至水深55米一带,由水下浅水平台、前缘斜坡带和前三角洲三部分组成。
而黄河三角洲黄河入海口前三角洲并不明显,融入海底平原之中,这是因为此处有1/100坡度的水下斜坡,水下斜坡前有强潮流,流向与河口沙嘴垂直,因而缺少良好的水下三角洲形成条件。
河谷底部河床两侧,汛期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低地。
由河流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按堆积方向,分为:①侧向堆积。
河流具有侧向侵蚀的能力,当河流在一岸进行侵蚀时,其对岸即出现堆积,随着一岸侧蚀的不断进行,另一岸的堆积也不断扩大,成为河漫滩的基础;②垂向堆积。
当河漫滩被洪水淹没时,滩面的水深较小,又有植物拦阻,原来悬移在水中的泥沙便沉积下来,使河漫滩逐渐加高,但其高度不能超过最高洪水位。
1996年黄河尾闾改道以来水下三角洲的演变
1996年黄河尾闾改道以来水下三角洲的演变
班丽;刘展
【期刊名称】《水文》
【年(卷),期】2008(028)004
【摘要】根据1996~2004年黄河三角洲滨海断面的实测水深资料,总结清水沟流路自清8汊改道以来,现行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平面和剖面演变特点.结果表明:水下三角洲的地形演变与河口区的水流动力相适应,三角洲的演变是一个动态反馈过程.在新的入海水沙通量变化形势下,应当运用系统的现点,从"动力-泥沙-地形"系统的角度研究三角洲演变的机理模型,为黄河大型水库联合调水调沙和河口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总页数】4页(P82-85)
【作者】班丽;刘展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33.4
【相关文献】
1.清代以来黄河改道与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变迁--以黄河利津段为例 [J], 张小云
2.黄河河口尾闾与三角洲演变过程机制解析 [J], 徐丛亮;李金萍;李广雪;李小娟;田慧
3.黄河三角洲尾闾河道与海岸演变特征 [J], 刘丽丽;荆羿;常红娟;张治昊
4.黄河尾闾河道1996年改道的意义及黄河三角洲演化趋势 [J], 尹延鸿;亓发庆
5.黄河入海口1996年清八汊改道以来河口段岸线变迁遥感监测 [J], 王安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北古黄河三角洲的演变
苏北古黄河三角洲的演变
万延森
【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
【年(卷),期】1989(020)001
【摘要】本文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和有关文献,分别对古黄河三角洲在江苏滨海平原的地貌变化、变化速率及沉积特征等进行了论述。
黄河三角洲发育可分为:全新世古黄河河口三角洲、最大海侵山前河口扇三角洲、喇叭口填充河口三角洲、分流入海串珠状河口三角洲、全流入海鸟嘴状河口三角洲、三角洲蚀退6个阶段。
从苏北古黄河三角洲发育特征可得出以下结论:1.在河流入海河口三角洲发育的漫长历史中,随河流本身来水来沙和人工作用,及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其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河流入海河口三角洲发育的阶段性,随泥沙沉积形成了不同的河口三角洲模式;3.河流入海河口沉积的不同模式,在同一条河流中可以转换模式。
【总页数】9页(P66-74)
【作者】万延森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7.121
【相关文献】
1.苏北废黄河三角洲岸滩演变与建港型式研究 [J], 马洪亮;曲红玲;尤薇
2.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动态演变分析 [J], 彭修强;夏非;张永战
3.800年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的演变模式 [J], 张林;陈沈良;刘小喜
4.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时空演变遥感分析 [J], 张旸n;陈沈良
5.黄河三角洲北部全新世地层及古环境演变 [J], 赵广明;叶青;叶思源;丁喜桂;袁红明;王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口近60年来潮流特征演化过程
黄河口近60年来潮流特征演化过程白玉川,谢琦,徐海珏(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摘要:本文利用1962年、1986年以及2015年的三个典型年代的实测资料建立黄河口数学模型,并对河口潮流场和潮流特征进行模拟,借用MATLAB 软件进行分潮调和分析,得到黄河口近60年潮流特征以及各个阶段的潮流演化过程,得出以下结论:(1)1962年河口流场较为平整,有明显切变锋形态,该阶段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高流速区并且潮流在河口处呈现为往复流;(2)1986年黄河三角洲岸线曲折多拐,从湾湾沟到清水沟滋生了多个小型高流速区群,并且潮流在滨海处呈现往复流的形态而在远海处为旋转流;(3)2015年涨落潮时潮流在河口处形成明显的环流,此时在沿线凸出沙嘴处会形成3个明显的高流速区,并且潮流在大部分区域呈现旋转流而在河口东北向远海处部分区域呈现往复流的特征。
关键词:黄河口;河口流场;高流速区;调和分析;潮流演变中图分类号:TV147;TV1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原6932(圆园19)02原园141原09收稿日期:2018-04-18;修订日期:2018-07-05基金项目:河口海岸异重沙流成因机制与输移动态预测(41576093)。
作者简介:白玉川(1967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泥沙运动及河流研究,电子邮箱:ychbai@ 。
通讯作者:徐海珏,博士,副教授,电子邮箱:xiaoxiaoxu_2004@ 。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id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st 60years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BAI Yu-chuan袁XIE QI袁XU Hai-jue渊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Simulation and Safety袁Tianjin University袁Tianjin 300072袁China冤Abstract :This research utilizes the nautical charts of the year 1962,1976and 2015to establish the mathematical model which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flow field in the last 60years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Then tidal harmonic analysis are derived with MATLAB,the tide ellipse figures are plotted.The conclus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are as follows:(1)In 1962,the flow field near the estuary which had apparent shear front was relatively smooth,and there were two high velocity zones in that period.The tide current appeared reversing currents near the estuary ;(2)The shoreline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ppeared winding in 1986,which resulted in the large amount of small high velocity zones along the shoreline,and the current form was rotational flow in the open sea;(3)There was obvious circulation at the estuary in the year 2015and there were three high velocity zones at the sand spits.The current was reversing flow at the most region of the area except the northeastpart far from the estuary.Keywords :Yellow River estuary ;flow field曰high velocity zone ;harmonic analysis曰tide current evolution黄河是河流研究领域的重点对象。
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河口区近期冲淤演变特征
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河口区近期冲淤演变特征杨伟;陈沈良;谷国传;陈小英【摘要】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流路1996年汛前实施清8改汊工程后,河口区的冲淤发生了变化.据1996年10月至2005年9月清水沟滨海区固定断面测深资料的分析表明:新河口区总体上出现淤积,老河口区在总体上发生侵蚀.通过区域泥沙净冲淤量与入海沙量相关分析计算表明:新河口区的淤积速率与入海沙量呈正相关,老河口区的侵蚀速率与入海沙量互不相关.其原因在于:前者位于河流入海口,被海洋动力蚀失的泥沙能得到河流输沙的充足补给,属河流动力为主的河控型海岸;后者远离河流入海口,被海洋动力蚀失的泥沙得不到河流输沙的补给,属海洋动力为主的海控型海岸.【期刊名称】《海洋通报》【年(卷),期】2010(029)001【总页数】8页(P44-51)【关键词】清水沟流路;相关分析;侵蚀;淤积;冲淤量【作者】杨伟;陈沈良;谷国传;陈小英【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7.12~+1;P343.5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 464 km,流域面积达752 443 km2,年径流总量423亿m3,入海沙量10.8亿t/a,素以水少沙多闻名于世。
自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注入渤海的150余年来,流路尾闾改道频繁,较大的改道有10次;自1976年入海流路改走清水沟至今已行水30多年,其中1996年因胜利油田开发油区需要,在清8断面附近实施人工改汊,使入海口门向北位移18 km,缩短流程16 km,形成了清水沟流路的新河口,老河口被废弃[1]。
入海口位置的改变必然使黄河入海泥沙的扩散范围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新、老河口区的冲淤变化。
有关清水沟河口区的冲淤变化,有许多学者作过研究:李福林等利用利津站入海水沙量与河口三角洲面积增长的关系,建立了一元对数模型和二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了清水沟流路河口区的淤涨趋势[2]。
黄河三角洲水下地形分维特征与冲淤演变的关系
其中 b “ 、 zx ,】 =, ∈G (kY)
、 ,l y
2 南北区 . 水下 地形分维 特征的比 较。 上图 为北区 与南区分维值对照图, 于 由 这样, 以间距为 r 分割所对应的总盒子数即为: 粤 N;r N:— 。 ) ( 数据的原因, 只计算出8 5年之后的两区分维值。从图看出, 两区分维值趋势一致, 即先 波动明显, 再数值 较平缓 , 再数值较大且波动剧烈。 南区的 分维值总是比北区的分 维值 二、 究区域及计算结果 研 1 研究区域。本文研究区域为北纬325 822 与东经 l8 95至 l 大且波动剧烈些。 . 7 14至32 2 l2 1 l 3O l0所包围的区域 。 分 析其动力因素, 年5 黄 7 6 月, 河改为清水沟流路入海, 改道后, 南区为现行河口 直接受到黄河 来水来沙的 影响。 根据 利津站资料, 平均年流量与平均年 输沙量 分别 研所依据资料为 1 6年至20 7 9 02年实测水深数据和黄河利津站年输沙量资料。为 区, 充分利用现 有资料, 本文分五个区 域进行分维值计算。它们分别为全区, 述所说整 为47 o 立方米,O4 *18吨, 即上 2 *18 1.3 o 且汛期与非汛期年输沙量相差悬殊, 如此巨量的 个区域; 北区即全区中北纬3 54 79 2以北地区; 南区即全区中北纬3*' 79 2以南地区。1 泥沙在短时间内输入河口区并快速沉积, 54 并可在重力, 水动力或构造力的作用下发生沉 区为北纬33 3 "92, 7 5 3与3' " 东经 19 2 r与 19 2 9之问包围的区域。1区分维 积物的 /4 5 1' 01 1* " " 23 再搬运, 使地形起伏较大, 相应的, 分维值也较大且波动明 显。 随时间的推移, 黄 值变化可 反映1门附 7 近狭小区 1 域的分维特 2 征; 区是在 1 区基础上, 向南扩大 2 公里, 河断流严重, 5 海洋作用加强, 地形趋于平缓, 表现为分维值较平稳;6年改道后, 9 南区的 向西扩大2 公里。经过计算, 0 选取边长为0 102 ,.150 5065 10 12 ,.50 32 ....2 ,., .5公 河流动 力发生变化, 进而改 造已 渐平缓的 水下地形, 使其复杂, 表现为分维值的增高与 里的七个小盒子对上述区域不同年份水下地形进行分维计算。 剧烈波动。北区为废弃黄河口区, 没有人海泥沙供应, 基本只有海洋因素的冲刷作用, 2计算结果 . 改道初期, 受到强烈侵蚀, 随着时问增加, 上部冲刷蚀退, 下部出现淤积. 水深变浅, 坡度 按 变缓, 北区地形渐趋平缓。 逐渐趋于冲淤平衡, 表现为分维值慢慢减小且趋于稳定。但 年份 伞区 北区 南区 1 区 2区 9 6年后黄河改为清8 叉人海, 人海泥沙向西、 北方向扩散作用有所增加, 从而也改变了 17 9E 2o 3 1 2 0 7 9 .0 8 3 1 6 2 北区水下地形, 反映在分维特征上, 即分维值增高和波动剧烈。 17 97 2. �
黄河口演变分析研究
黄河口演变分析研究
梁若皓;樊彦国
【期刊名称】《灌溉排水学报》
【年(卷),期】2007(0)S1
【摘要】1 引言黄河河口系弱潮多沙、演变激烈的堆积性河口。
与其它入海河流一样,包括河流近口段、三角洲和滨海区3大部分。
黄河河口区别于其它河口的突出特点有二:其一是水少沙多、沙粗、洪枯悬殊、洪峰陡涨陡落。
黄河河口的第2个突出特点是潮差相对小、海潮流速也小、海洋动力弱等。
1855年,黄河从河南铜瓦厢处决口,夺大清河流路入渤海,逐步建造形成了近现代黄河三角洲体系。
至今,黄河河口流路已经经历了10次大的改道,共形成7个主要的亚三角洲堆积河口。
1976年5月,黄河在西河口人工截流改道。
【总页数】2页(P224-225)
【关键词】黄河口;淤进;蚀退
【作者】梁若皓;樊彦国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8
【相关文献】
1.黄河口滨海区泥沙容重试验分析研究 [J], 何传光;李小娟;左学玲;
2.黄河口滨海区泥沙容重试验分析研究 [J], 何传光;李小娟;左学玲
3.现行黄河口滨海区冲淤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J], 韩香举;陈沈良;付作民;凡姚申;王培元
4.黄河口滨海区冲淤演变与潮流不对称 [J], 杨洋;陈沈良;徐丛亮
5.黄河口水沙变异与调控I——黄河口水沙运动与演变基本规律 [J], 胡春宏;曹文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六讲 河口三角洲资料
陆地下沉-海侵-海洋范围扩大,陆 三角洲: 河流进入海洋、湖泊和水库等受
水盆地,因坡度减小,流速降低,水流分 散、动能降低。其所携带的泥沙便在河口 区沉积下来,形成向海或向湖伸展的三角 形平地,称为三角洲。
• 三角湾(三角港):当河口区受强潮流的影
响而不发生沉积时,河口便成喇叭形的海 湾,称三角湾或三角港。
• 口外滨海段:口门以外至水下三角洲前缘坡折处。 从口门开始,河流作用基本消失,仅供给泥沙沉 积,以潮流和海流作用为主,主要堆积地貌有浅 滩、沙岛等。
三角洲形成条件:
1)河流带来大量泥沙,大量监测表明,河流输沙量约等 于或大于河流年流量的四分之一时,才可能形成三角洲;
2)河口附近的受水盆地的水体侵蚀搬运力较小; 3)口外滨海区或滨湖区水浅坡缓,有利于浅滩出露。构 造运动、海、湖水面的变化、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等都对 三角洲形成发育产生影响。
• 鸟嘴形三角洲 又称尖形三角洲,多处在波浪作用 较强的河口区。河流入海处只有—条主流.或只 有几支小规模的分支,在此情况下,只有主流出 口处沉积量超过波浪的侵蚀量,使三角洲沿主流 线增长,呈尖形向外仲长,长江三角洲基本上届 此类型。
• 鸟足形三角洲:在海洋波浪作用较弱的河口,河 流分叉成几股水流入海,各支流的输沙量均超过 波浪的侵蚀量,泥沙沿叉道前伸,形成长条形大 沙嘴,并伸入海中,这几条沙嘴形成外形呈鸟足 状的三角洲,以美国密西西比河口最为典型。
4)三角洲的类型
扇形三角洲
鸡爪形 三角洲
三角洲 类型
尖头形 三角洲
1996年黄河尾闾改道以来水下三角洲的演变_班丽
第4期
班丽等: 1996 年黄河尾闾改道以来水下三角洲的演变
83
其困难的, 采取平均和统计的方法比较可行。因此, 本文在研究 区域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研究其水深变化。就某一年份, 利 用水深数据在平面内形成 等 值 线 图 , 即 y=y( x, H0) , 历 年 等 值 线 的变化可以反映平面地形的变化; 就某一断面, 利用水深数据可 形成横向剖面( Crosswise Section) 水深图, 即 H=H( x, t0) , 历年剖 面水深图可以反映该断面向海的淤蚀变化; 就某一纵向剖面, 利 用 水 深 数 据 形 成 纵 向 剖 面 (Longitudinal Section) 水 深 图 , 即 H=H( y, t0) , 比较历年图形可以反映水下三角洲沿岸的地形变化。
以水深表示河口水下三角洲的地形, 水深变化是水下三角 洲演变的直观体现, 反映河口水下三角洲的演变。水深是时空 变量, 即 H=H( x, y, t) 。从“动力- 泥沙- 地形”系统角度来看, 径流 来沙在河口水流动力作 用 下 , 发 生 沉 降 、悬 浮 、启 动 、输 移 , 大 量 泥 沙 输 运 的 结 果 就 表 现 为 地 形 的 变 化 。就 研 究 三 角 洲 演 变 而 言 , 通常以年为时间尺度, 从微观水沙运动方程对其进行研究是极
本文在总结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地形演变特点的基础上, 从 动力输沙的角度对地形的变化进行机理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平面演变特征 根据现行黄河口三角洲水深等值线变化图分析其平面演变
特征。考虑到径流和海洋动力在河口区的作用特点, 分别对 2 m 等深线、5 m 等深线、10 m 等深线的变化进行研究, 如图 4。清 8 出汊前, 等深线与海岸线方向基本一致且比较顺直。行河以后, 等深线出现向海弯曲。其中 2 m 等深线向海淤进最显著, 向海淤 进的同时向南推进, 口门北侧基本保持不 变 ; 10 m 线 淤 进 最 慢 , 在原有基础上基本保持平行推进; 5m 线的淤进介于两者之间, 但南侧推进明显大于北侧。比较各等深线历年向海推进的最大 距离( 图 5) , 进行趋势分析的结果表明, 10 m 等深线的变化比较 均匀, 最接近线性变化; 2m 等深线的变化受径流来沙量的影响 最大; 5m 等深线的变化规律最不明显。
黄河三角洲沼泽成因湖波面积变化
沼泽是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着湿地植 物的区域。通常是指含有占物质总量89%~94% 的水分和11%~6%的土壤和植被的湖泊与陆地过 渡的地域环境。具有气候潮湿,土壤透水性差, 地表积水多,地下水位高,局部地区二者相通, 经常处于季节性或常年积水状态,生长喜水植物 等特点。 沼泽的成土作用极为特殊,其中泥炭的形成是 植被与土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受水文气候、地 形地貌和新构造环境的控制。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
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 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湖波面积变化的原因分析思路: 长期的变化,则主要考虑 自然原因,湖波萎缩主要 是气候变干,蒸发加强造 成的;湖波自身演变。
短期变化,主要是人为原 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 化,一般与季节降水、冰 雪融水有关。
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广 阔、最完善、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位于山东 省东北部的渤海之滨。
由于受到海水的顶托,黄河水流的 速度到此减慢,大量泥沙得以在这里淤 积沉淀,
黄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区占地23万亩,都处在 黄河三角洲之内,地貌以芦苇沼泽,湿地为主, 其次为河口滩地,带翅碱蓬盐滩湿地,灌丛疏林 湿地以及人工槐林湿地等。
沼泽除了是由湖泊演变而成的,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低洼平原上的河流沿岸,在河水浅、流速慢的情况下,可以生 长水草而逐渐形成了沼泽。在沿海的低地,反复被海水淹没,海滩 上杂草、芦苇丛生,也可形成盐沼泽。有些高原、高山地区,由于 冬季地面积雪,到次年春夏季节冰雪融化,地面积水,短草和苔藓 植物杂生,也可形成沼泽。 在森林地区,枯枝落叶在林下不断堆积,好像给地面盖了一层 很厚的被子,它既能大量积蓄雨水,又可减少土壤蒸发,保持着过 度湿润的状态。又因为碳化过程的进行,土壤中大部分的矿物养分 被淋失,造成草木死亡,而代之以繁茂的苔藓植物。苔属植物能保 留大量水分,使植物残体的分解过程减慢,泥炭开始堆积,逐渐形 成沼泽。在我国大、小兴安岭的森林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森林沼泽 化的现象。 在有些过于湿润的地区,杂草大量繁殖,形成厚实的草层,使 土壤通气状况变坏,碳分逐渐减少,原有植物渐趋衰亡,生长莎草、 水藓等植物。这些喜湿性植物,有很强的蓄水能力,因此更加强了 湿润状况,草甸沼泽化得以迅速发展。四川西部的草地,有一部分 就是这样形成的。
河口三角洲
河口三角洲1.形成原因: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2.分布规律: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3.地貌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流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4.形成条件:泥沙来源丰富,海洋的搬运侵蚀能力小,河流携带的泥沙不能被波浪和海流带走:河口外海滨地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5.特点:①三角洲的面积较大,土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易有洪涝,它与山麓附近的扇状冲积平原不同。
扇状冲积平原面积较小,土层较薄,沙砾质地,土质不如三角洲肥沃②一般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因而多为良好的农耕的地区。
如中国的珠江、长江等河口的三角洲,皆是农业高产区。
黄河三角洲虽然土地肥沃,但由于受到盐碱的影响,农耕条件稍差一些③不仅是良好的农耕区,而且对形成石油和天然气也相当有利,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油气田都分布在三角洲地区。
6.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①地势平坦开阔②土地肥沃(河流一般都把中游和上游的易溶于水的营养物质,如氮肥、钾肥、磷肥等带到下游的冲积平原上)③湄公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大多数河口三角洲水资源丰富、热量丰富、雨热同期(降水多,多为热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④人口密集,劳力资源充沛7.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①土壤贫瘠②无法灌溉③地势极为低平,容易发生水患④交通不便8.,没有河口三角洲的河流:国内的钱塘江,非洲大河刚果河,亚马孙河(钱塘江,亚马孙河之所以没有三角洲原因:因为很强的潮流作用,泥沙含量稀少。
他们属于同样的河口类型,河口为喇叭形,潮流很强,可以在河口形成壮观的潮涌,同时在河口两边产生分散外流的潮流,把河口泥沙源源不断输往两边,因此在河口形不成三角洲。
刚果河,之所以没有河口三角洲,主要是因为海地坡度很大的地形和来沙量偏少。
一方面,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茂密,水土流失很轻,而且刚果河在流经面积巨大的刚果盆地,上游带来的泥沙在盆地内沉积,进入下游山谷河道后泥沙很少;另一方面,在刚果河入海口200km以外大西洋的水深就达到2000m以上,海底坡度达到1%。
1996年黄河尾闾改道以来水下三角洲的演变
量 及 输 沙 量 明 显 降 低阍 0世 纪 7 。2 0年代 . 津 站 每 年 断 流 不 超 利 过 2 ;0年 代 , 流 不 超 过 3 d 进 入 9 年 代 , 别 是 19 0d 8 断 2 ; 0 特 95
( 中国石 油大 学( 华东 ) 地球 资源 与信 息 学 院, 山东 东 营 2 7 6 ) 5 0 1
摘 要 : 据 1 9  ̄ 0 4年 黄 河 三 角 洲 滨 海 断 面 的 实 测 水 深 资 料 . 结 清 水 沟 流路 自清 8汊 改道 以 来 . 行 黄 河 口水 下 三 根 96 2 0 总 现 角 洲 平 面和 剖 面演 变特 点 。 结 果表 明 : 下 三 角 洲 的地 形 演 变与 河 口 区的 水 流动 力相 适 应 . 角 洲 的演 变是 一 个 动 态 反馈 水 三 过 程 。 新 的入 海 水 沙通 量 变化 形 势 下 , 当运 用 系统 的观 点 , “ 力一 沙一 形 ” 在 应 从 动 泥 地 系统 的 角 度研 究 三 角 洲演 变 的机 理模 型 . 黄 河 大 型 水库 联 合 调 水 调 沙 和 河 口治理 提 供 技 术 支 持 。 为
黄河 人 海 水 沙 通 量 是 影 响 三 角洲 演变 的重 要 因 素 。 在 以往 的研 究 中通 常 忽 略 海 洋 动力 的影 响 .仅 关 注 径 流 人 海 水 沙通 量 对 黄 河 三 角洲 整 体 面积 以 及 海 岸 演 变 的影 响 1] 近 年 来 由于 黄 河 2。 - 5
图 1 黄 河 三 角 洲 滨 海 固 定 断 面 位 置 分 布 图
以水 深 表 示 河 口水 下 三 角洲 的地 形 .水 深 变 化 是 水 下 三 角
黄河河口及黄河三角洲情况简介
黄河河口及黄河三角洲情况简介目录1、黄河河口及黄河三角洲情况简介 (1)2、黄河河口治理情况及建议 (4)1、黄河河口及黄河三角洲情况简介近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渤海后形成的,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渤海南岸,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江河三角洲之一。
河口地区北靠京津塘,南连山东半岛,是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河经济带的结合部,也是海陆连接东北和中原两大经济区的重要通道。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石油、土地、海洋等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独特,开发潜力巨大,其中石油、天然气、卤水,已探明储量居全国海岸带之首。
区内的胜利油田是我国第二大油田。
区内还有属于国家级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现有各种野生动植物1921种,保护区内湿地总面积为3500km2,三角洲湿地分为河间湿地和滨海新生湿地,其中,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以珍稀鸟类为主体,是中国鸟类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一些候鸟迁徙途中的驿站和繁殖地,1996年被列入东亚至澳洲涉禽保护网,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环境效益。
现在的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以垦利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面积约6000多km2的扇形地区。
其范围为东经118°10′~119°15′,北纬37°15′~38°10′,属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河口。
近五十年来为保护河口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尾闾河段改道顶点下移至渔洼附近,摆动改道范围也缩小到北起车子沟,南至宋春荣沟,面积2400多km2的扇形地区。
由于黄河每年挟带大量泥沙输往河口,致使河口长期处于自然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频繁变化状态。
自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以来,黄河入海尾闾流路共发生了九次大的变迁,其中1889年至1953年改道六次,顶点在宁海附近;1953年以后改道三次,顶点在渔洼附近。
黄河三角洲的演变大体经历了黄河改道入渤海以后的初期阶段(1855~1889年)、宁海以下尾闾河道自然变迁阶段(l889~1949年)以及有计划的人工改道阶段(1949年至今)。
黄河口岸线演变及人工岛稳定性分析
2013年4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3,No.2第33卷第2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Apr.,2013DOI:10.3724/SP.J.1140.2013.02033黄河口岸线演变及人工岛稳定性分析杨江平1,2,李广雪1,2,徐继尚1,2(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 2.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摘要:利用Landsat TM卫星遥感图像对现黄河口区河道、岸线进行识别和提取,分别研究了1996—2011年间河口区河道、岸线演变特征及近岸淤蚀状况,结合历史实测资料,从整个新老黄河口区动态演化角度,分析了黄河口侧湾大型人工岛工程的稳定性。
结果表明:清8以下河道小范围改道2次,可分3个阶段,新河口区岸线整体呈淤进状态,老河口区岸线持续呈蚀退状态,河口侧湾人工岛工程受南冲与北淤双重作用影响,新老河口沙嘴的变化及地层不均匀沉降对该人工岛的长期安全稳定产生了一定威胁。
建议在大型人工岛工程两侧修建堤坝等防护工程,并加强河口整个区域地层沉降方面的长期监测工作。
关键词:卫星遥感;新老河口沙嘴;人工岛;安全稳定;演变;黄河口中图分类号:P73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3)02-0033-08 河流入海泥沙是河口三角洲地貌塑造及岸滩演变的主要影响因子[1]。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西南部,山东省北部东营市垦利县,在莱州湾与渤海湾之间向外海凸出的大型三角洲体。
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因水少沙多、入海沉积区水深较浅及地势平坦等特点,海陆变迁较为活跃,尤其是河口地区受河流泥沙淤积及海洋动力侵蚀双重作用的影响,海岸线、陆地面积等变化剧烈[2]。
现代黄河口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浅海油气区,为了变海油为陆采,1996年在清8断面附近实施人工改道,开始实施填海造陆工程,并于2005—2007年间在河口侧湾修建了大型人工岛工程。
河口地貌类型及成因[指南]
河口地貌类型及成因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流来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
从河口区的动力特点来看,因河水受潮流的顶托,流速较小,最易形成心滩和江心洲,使河流发生分叉。
在河口口门处,因水流扩散,流速减缓,泥沙常堆积成浅滩,横阻河口,故名拦门沙,为河口区航运的主要障碍。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在河流堆积作用超过侵蚀作用的条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
冲积物在河口堆积,开始先出现一系列水下浅滩、心滩或沙嘴,水流发生分叉,同时形成向海倾斜的水下三角洲。
随着各叉道的消长与心滩的归并扩大,使水下三角洲的前缘不断向海推进,而其后缘因滩地淤高,并盖上洪水泛滥堆积物,便变为水上三角洲的组成部分。
由于叉道的不断变迁,在三角洲上往往形成许多交错的滨河床沙堤及湖沼洼地。
三角洲的主要类型有扇形三角洲、鸟足形三角洲、尖形三角洲、岛屿型三角洲等。
1、扇形三角洲在海水浅波浪作用较强能将伸出河口的沙嘴冲刷夷平的地区,常形成弧形扇状三角洲。
我国黄河三角洲就是在弱潮、多沙条件下形成的扇形三角洲。
它的特点是: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变迁频繁,有时分几股入海。
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积,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减小,水流不畅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
而老河口断流后,又受波浪与海流作用,沙嘴逐渐被蚀后退,形成扇状轮廓。
直至其上再有新河道流经时,这段岸线才又迅速向前推进。
因此,随着河口的不断变迁,三角洲海岸是交替向前推进的,并在海滨分布许多沙嘴,使三角洲岸线路略锯齿状。
2、鸟足形三角洲在波浪作用较弱的河口区,河流分叉为几股同时入海,各叉流的泥沙堆积量均超过波浪的侵蚀量,泥沙沿各叉道堆积延伸,形成长条形大沙嘴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鸟足状。
由于这种叉道比较稳定,两侧常发育天然堤,天然堤又起着约束水流的作用,使叉流能够继续向海伸长。
天然堤一旦被洪水冲积,就会产生新的叉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 水 北 调 与 水 利 科 技
S uht— r tr v rinadWae c n e& Teh oo y o t-oNot Wae es n tr i c h Di o Se c n lg
V o19 No. . 3
J n 2 1 u.01
Ab t a t Th v l t n o n e wa e e t e r t e n w u h o l w v r Es u r s o r a mp ra c ih a fc s sr c : e e o u i fu d r t rd l n a h e mo t fYe l Rie t a y i fg e ti o t n e wh c f e t o a o t ei c e sn n o i g o a i e s i,h x l i to f e g i i f l n h r t c in o v r ld c s s e H e c ,h h r a i g a d l sn f tv o l t e e p o t i n o n l o l i d a d t ep o e t fe e g a e e o y tm. n e t e n n a Sh e o r s a c fe o u i n c a a t r tc fu d r t rd l a e l t u d n a u . i g t e me h d o c u lme s r me t e e r h o v l t h r c e i is o n e wa e et h s a r a i i g i i g v l e Usn h t o fa t a a u e n o s a sc d t n l ss t i a e n e tg t st ee o u i n c a a t rs iso n e wa e et e rt en w o t f l w v rEs u a a a ay i ,h sp p r iv s ia e h v l t h r c e it f d r t rd l n a h e m u h o l Ri e t — o c u a Ye o
a y Re ut h w h t t eQig h io h n e lw a h n e o t eQig8 b a c r h n tny a s a dt eln f r r . s lss o t a ,h n s ug uc a n lf o h sc a g d t h n r n h mo eta e e r ,n h a do ms
中图分 类号 : V18 TV 8 . T 4 ; 8 2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21 8 (0 1 0—0 30 1 7 —63 2 1 )30 4 —3
Ev l to Cha a t rs isofUnd r o u in r c e itc e watr De t a he Ne M o t ft el w ie t r e la ne r t w u h o heY lo R v rEsua y
YANG ig , M n ZHANG h — a YANG a - a g Z i o, h Xio y n 。
( . e elw vrI s tt o d a l eerh Z eg hu4 0 0 , hn ; 1 l Rie nt ue fHy rui R s c , n zo 5 0 3C ia Y o i c a 2 C iaI s tt o tr su cs n d o o r sa c B iig 10 4 ,hn ; . hn nt ue f Wae o re a d Hy rp we erh, e n 0 0 8 C ia i Re Re j 3 Isi t o eY l w vrE ta ie sac Dog ig2 7 9 , hn ) . nt ue ft el Rie s r e rh, n y n 5 0 1C ia t h o u n Re
摘要: 黄河 口新 E门水下 三角洲的发育演变影响到 国土资 源的增长 与流失 , l 影响到胜利油 田海上油气开发变为陆上 开发 的战略 , 影响到黄河 三角洲湿 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 研究 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现通过采用实测资 其 料分 析的方法 , 对黄河 口新 口门附近水 下三 角洲 冲淤演 变特 征进行 了研 究 , 究结 果表 明 : 研 黄河 口清水 沟 流路 自 19 年 改走 清 8汊河 已 1 余 年 , 96 O 黄河 口新 口门附近的海域 由于人海泥沙的沉积扩散 , 海域地 形发生 了非常大 的变 化, 通过运用 Auo AD、 ufr tC S re 等软件对 黄河 口新 口门地 形分 析可知 , 黄河 口新 口门水下 三角7 4 S . .2 12 1 .3 4 o:0 3 2 / P d1 0 .0 1 0 0 3
黄 河 口新 口门水 下 三 角 洲演 变特 征
杨 明 , 治 昊 杨 晓 阳。 张 ,
(. 1黄河水利科学研究 院 , 郑州 4 0 0 ; 50 3 2 中国水利 水电科学研究院 , 京 1 0 4 ;. . 北 0 0 8 3 黄河河 口研究 院, 山东 东营 2 7 9 ) 5 0 1
布, 椭圆长轴不超过 1 m, 5k 短轴不超过 1 m, 明黄河人 海泥沙的沉积分布 , 0k 说 除了新 口门的大量淤积 和老 口门的 剧烈 冲刷外 , 其余大部分 区域 的冲淤厚度都在 1m 以内。
关键 词 : 黄河 口; 8汊河 ; 清 水沙特征 ; 口门; 水下 地形 ; 沉积扩散 ; 蚀退 ; 冲淤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