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重难点突破

合集下载

《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在实践活动方面,虽然学生们的表现总体较好,但我认为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活动设计,使之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例如,在朗读演练环节,可以尝试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展示古诗,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朗读兴趣,又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扎实。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我决定在课后增加一道作业,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这样既能检验他们对古诗知识的掌握,又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特点、情感表达以及朗读技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古诗。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体会古诗中字词的韵味,增强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
4.理解古诗作者的背景和情感,培养文化意识和历史观念。
5.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1.教学重点
-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及时代背景。
-学习并运用古诗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识记并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及重要词语。
《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古诗二首》章节,包含以下两首古诗:
1.李白的《静夜思》
2.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二、核心素养目标
《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古诗二首》重难点突破

《古诗二首》重难点突破

《古诗二首》重难点突破一、课文内容解说这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诗歌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诵读和理解。

课文以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诗句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画面,体味诗的意境。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前两行写景,再现了江南二月明媚的“春景图”;后两行写人,刻画了儿童放学归来放风筝的“乐春图”,景人合一,相映成趣。

清新明丽的景,兴致勃勃的人,饶富乐趣的事,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写的一首咏物诗。

咏柳,即歌咏柳树。

前两行写诗人看到的,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行写诗人想到的,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春风比作剪刀,赋予巧妙的想象,生动地刻画出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二、教学目标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诗、村”等8个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正确识字、写字。

2.朗读古诗,能注意语气和重音。

教学难点:1.朗读古诗,能注意语气和重音。

2.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四、教学内容安排本课共计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古诗《村居》。

认识“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第二课时:学习古诗《咏柳》。

认识“咏、妆、丝、绦、裁、剪”6个生字,会写“碧、妆、绿、丝、剪”5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希望通过两课时的教学,发展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能注意语气和重音,初步感受古诗独特的节奏和韵味儿,熟读成诵;运用多种方法将诗歌中的情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体验带到古诗学习之中,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的喜悦心情。

二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古诗二首重点知识

二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古诗二首重点知识

二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古诗二首》重点知识一、多音字比较1.长:cháng,长短、长度、长处;zhǎng,生长、长大、长高2.似:sì,类似、似乎、相似;shì,似的,看似可笑二、易错字矫正绿:右边的“录”,下面不是“水”。

垂:一共有四个横,不要漏掉一横。

柳:右边是“卯”,不要丢掉第七笔“丿”。

三、生字组词诗(古诗)(诗人)(诗词)村(乡村)(村子)(村民)童(儿童)(童话)(童年)碧(碧绿)(碧玉)(碧空)妆(化妆)(红妆)(妆台)绿(绿叶)(绿豆)(绿化)丝(丝瓜)(粉丝)(丝毫)剪(剪纸)(剪断)(剪彩)四、读一读,记一记河堤堤岸杨柳柳条吹拂化妆春风拂面梳妆打扮五、古诗理解(一)第一首学习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字词释义】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醉:迷醉,陶醉。

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散学:放学。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译文】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

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

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

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

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二)第二首学习咏柳(必背)[唐]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字词释义】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译文】如玉雕一样的新柳碧玉婆娑,无数柔嫩的柳条挂下来象轻柔的丝带一样。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二首》。

主要内容包括《鹿柴》和《暮江吟》两首古诗的学习。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与古诗相关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古诗的。

2. 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

3. 讲解:针对两首古诗的词句、意境、背景进行详细讲解。

4. 例题讲解:以《鹿柴》为例,分析诗句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暮江吟》的意境,并与同桌交流。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两首古诗,并完成相应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二首》2. 板书内容:《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鹿柴》和《暮江吟》。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3)分析两首古诗的诗人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异同。

2. 答案:(1)见课本。

(2)示例:《鹿柴》描绘了空山、深林、青苔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暮江吟》通过描绘残阳、江水、露珠等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3)两首古诗的诗人都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但《鹿柴》的诗人更注重表现宁静的生活,而《暮江吟》的诗人则更强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三、教学难点1.用自己的话讲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能正确、端正地书写6个字。

四、教学准备1.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

2.字词卡片,电脑课件或挂图。

五、教学时数3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以前我们学的古诗吗?谁愿意背一背呀?(同学们背诵古诗)2.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

1.设计问题:“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此处为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理解)2.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有什么感受。

(留空白,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点拨强调一点:山上寺院里的楼很高)。

3.请学生打开书,自由读古诗,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古诗内容)(三)理解诗句。

1.学生研究、合作、体验。

(1)让学生边读古诗边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诗句,本店铺解决。

(2)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汇报诗中关键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

(1)通过小组学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了?(指名说)(2)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请学生质疑,请会的同学帮助解答,老师加以引导。

)(3)请四个同学每人说一句诗的意思。

(4)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这座楼。

(高)(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楼很高,请你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四)诵读欣赏,品读古诗。

1.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这首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主要教学内容为《古诗二首》。

具体内容包括《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的学习。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掌握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进而引出本课内容。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诗句: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学习生字词:通过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识、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进行逐句讲解,分析诗句的意境。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另一首古诗的意境。

7. 朗读与背诵: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二首》2. 内容:《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朗读并背诵《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

(2)用生字词造句。

(3)分析两首古诗的意境。

2. 答案:(1)见板书设计。

(2)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见教学过程第6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背诵掌握较好,但在理解诗句意境方面还有待提高。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二首》。

具体内容包括《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古诗。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将深入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及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两首古诗的字词、句式、韵律及意境。

难点:理解并感悟古诗中的意象和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一次在夜晚或草原上的经历,引发学生对古诗意境的兴趣。

2. 课文阅读与解析(15分钟)(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理解字词、句式、韵律。

(2)教师讲解课文,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3. 例题讲解(15分钟)(1)分析《静夜思》中的意象:床、月光、地上霜等。

(2)讲解《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别情感。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意境。

(2)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5. 课堂讨论与分享(15分钟)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静夜思》意象:床、月光、地上霜情感:思乡2. 《赋得古原草送别》意象:草原、夕阳、马蹄声情感:离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2)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特点。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2. 答案:(2)两首古诗均为五言绝句,韵脚分别为“ang”和“ai”。

(3)学生自由发挥,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古诗,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古诗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课文阅读与解析中的学生参与度。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学方案1. 教材分析1.1 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古诗二首》选取了两首经典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它们在内容上充满童真童趣,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初步接触古典诗歌、感受古典诗歌魅力的重要素材。

1.2 从语言特点来看,这两首古诗用词简洁、凝练,却能生动地描绘出丰富的画面。

例如其中一首诗通过几个简单的意象组合,就勾勒出一幅田园风光图或者儿童嬉戏图等,让学生在简洁的文字中感受汉语的精妙。

1.3 从文化传承角度,古诗承载着古代人们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观念。

学生学习古诗,能够穿越时空,了解古人的生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 学情分析2.1 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简单的阅读理解能力。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古诗这种简短而富有韵律的文学形式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2 然而,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对于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和古人的情感可能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

例如,古诗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特定的意象,如“荷笠带斜阳”中的“荷笠”,学生可能没有见过这种形象,难以在脑海中构建出准确的画面。

2.3 同时,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教学目标3.1 知识与技能目标3.1.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1.2 认识诗中的生字,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3.2.1 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等方式,感受古诗的意境。

3.2.2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的方法。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3.1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或生活的热爱之情。

3.3.2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喜爱之情,培养文化自信。

4. 教学重难点4.1 教学重点4.1.1 识字与写字。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如“宿”“篱”等,并能正确书写。

19《古诗二首》(教案)二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9《古诗二首》(教案)二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9《古诗二首》(教案)二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二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19课《古诗二首》。

这两首古诗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牧的《山行》。

这两首诗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幅美丽的古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中的景色,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习《登鹳雀楼》(1)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领读,让学生注意古诗的韵律。

(3)讲解古诗的字面意思,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登高远望的情怀,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3. 学习《山行》(1)重复上述步骤,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让学生对比两首诗的景色描绘,体会诗人的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用彩色笔描绘出诗中的景色。

5.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读和表演。

六、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七、作业设计1. 抄写《登鹳雀楼》和《山行》。

2. 选取一首古诗,用画笔描绘出诗中的景色。

3. 家长参与:与家长共同完成一首古诗的朗读和表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具体包括《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

详细内容如下: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古诗学习。

2. 朗读:让学生齐读两首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详细讲解两首古诗的背景、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4. 课堂实践:a.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课堂分享。

5. 例题讲解:针对古诗中的难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二首》2. 内容:a.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两首古诗,并解释诗句中的关键字。

b. 比较《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的写作手法,分析其异同。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的基本内容,以及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道开放性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古诗。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精选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精选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涉及《古诗二首》部分,详细内容包括《春晓》和《赠刘景文》两首古诗的学习。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学习《春晓》,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a. 学生自读诗句,指生朗读,齐读。

b.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的画面。

c. 教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3. 新课学习:学习《赠刘景文》,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祝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画笔描绘诗句中的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6. 课堂作业:完成作业本上的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两首古诗,并默写出诗句的意思。

b. 选取其中一首古诗,为其创作一幅插图。

2. 答案:a.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b.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插图,无固定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课后搜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欣赏。

五年级古诗二首教案

五年级古诗二首教案

五年级古诗二首教案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情感,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

2.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古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2.导入新课o通过播放与古诗相关的背景音乐和图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o简短介绍古诗的背景和诗人,为学生理解古诗做铺垫。

3.4.自主学习o学生独立朗读古诗,圈出生字新词,利用字典或小组互助解决字词障碍。

o学生尝试理解古诗的大意,标注不懂的地方,准备在小组内讨论。

5.6.小组合作o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个人对古诗的理解,互相答疑解难。

o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

7.8.全班分享与讨论o各小组代表分享小组的学习成果和讨论中的疑问,全班共同讨论解答。

o教师点评并深入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9.10.拓展延伸o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古诗中某些句子的感受和理解。

o开展古诗朗诵比赛或创作与古诗主题相关的小短文,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分享和拓展延伸等多种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填空、选择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撰写一篇关于古诗感受的小短文。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短文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古诗二首重难点

古诗二首重难点

《古诗二首》重难点突破•魏丹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常福中心小学•学段:二年级•收藏文章一、课文内容解说本课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这两首古诗皆为流传千古的写景佳作,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起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写诗人早晨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的情景。

作者先发感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再写实景,碧绿的莲叶与天相接,娇美的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艳丽。

全诗语言浅近明白,表现手法独特,生动描绘了西湖六月独有的美景,诗文表面上是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实际上是表达对友人深情地挽留。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

当时,安史之乱得以平定,诗人心情舒畅愉悦,面对草堂周围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景,情不自禁,写下了这首小诗。

诗中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翠绿的柳树、鸣叫的黄鹂、蓝蓝的天空、飞翔的白鹭、西岭的千秋雪、东吴的万里船,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氛围。

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第一幅插图配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画面用浓墨晕染出近处的荷叶,淡墨着色表现远处的荷叶,虚实结合,碧叶亭亭,荷叶田田,充满生命活力;荷花用淡墨勾勒,花瓣点粉色,亭亭玉立,冰清玉洁,尽显凌波仙子之态。

整幅画面清波微漾,碧荷粉莲,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好一幅夏日荷韵图。

第二幅跨页的插图配诗《绝句》,画面是写意山水,天地遥相呼应。

近处,翠柳依依,黄鹂欢唱,草堂映绿,泊船待发;远处,山雾缭绕,西岭积雪;天空,白鹭成行,展翅远飞,构成了一幅别样的春景图。

整幅图色彩明丽,春意盎然,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咫尺万里之意。

二、教学目标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1. 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古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识字、写字和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头饰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课件:展示古代诗人吟咏诗词的场景。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3.板书课题:《村居》、《咏柳》。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古、诗、村、居、童、飞、纸、风、丝、垂、绿、咏、碧。

3.学生认读生字,教师相机指导。

4.学生再读古诗,读通顺。

5.指名读,齐读古诗。

6.去掉拼音读。

7.游戏识字:找朋友(把生字卡片打乱顺序后放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读并贴上相应的汉字卡片。

)8.学生再读古诗,了解字义。

9.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整体感知。

10.学生表演读(加上动作)。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1.学生自己读古诗,思考:你知道了哪些诗句的意思?2.学生交流:你知道了哪些诗句的意思?3.教师引导: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谁来帮帮他?4.学生交流:对于不懂的地方进行讨论和解答。

5.教师小结:这两首古诗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也体现了古诗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6.学生再读古诗,熟读成诵。

7.学生表演背诵(加上动作)。

8.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学生交流拓展。

9.教师小结: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10.学生再读古诗,抒发情感。

(四)书写指导,练习提高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关键笔画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2.教师范写生字“古”、“声”,边写边讲解要点。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互相评价作品,找出优缺点。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涉及《古诗二首》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通过对古诗的阅读、理解和赏析,使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并背诵出来;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古诗的背景及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品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回忆自己晚上看月亮时的感受,引出《静夜思》。

(2)简介诗人:介绍李白和苏轼,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学习《静夜思》: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2)学习《望庐山瀑布》:采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对《静夜思》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如“床”、“疑”等。

(2)对《望庐山瀑布》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如“挂”、“遥”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用生字词造句。

(2)小组合作,讨论诗句的含义。

(2)拓展:推荐阅读其他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

(2)用生字词造句。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二首》部编版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二首》部编版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二首》部编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二首》。

具体内容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 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会朗读古诗。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感受,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2. 新课导入:(1)让学生自读两首古诗,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3. 诗句解析:(1)解析《登鹳雀楼》: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描绘的壮丽景色。

(2)解析《望庐山瀑布》:通过图片和课文注释,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壮观景象。

4. 朗读指导:(1)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注意语气、语调、停顿。

(2)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彩色笔在课文上标注出生字词,加深记忆。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登鹳雀楼》诗句及生字词。

2. 黑板右侧:《望庐山瀑布》诗句及生字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两首古诗,背诵《登鹳雀楼》。

(2)用生字词造句。

(3)根据自己的理解,为两首古诗配一幅画。

2.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色,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古诗二首》,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对诗句的理解、背诵、赏析以及对作者背景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背诵。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幅古风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两首古诗《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2. 诗句理解(1)带领学生逐句理解《登鹳雀楼》,讲解关键词汇,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2)同理,对《望庐山瀑布》进行逐句解读。

3. 例题讲解选取两首古诗中的典型句子,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美。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2)进行诗句默写比赛,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

5. 背诵与赏析(1)带领学生朗读两首古诗,体会古诗的节奏感。

(2)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古诗的感悟和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两首古诗的全文及重点词汇。

2. 黑板右侧:两首古诗的意境简笔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学习,用自己的话描述《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的画面,并尝试创作一首以山水为主题的五言绝句。

2. 答案示例:描述:《登鹳雀楼》描绘了一幅壮阔的黄河风光,诗人登高远望,感叹人生短暂;《望庐山瀑布》则展现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诗人遥望瀑布,心潮澎湃。

创作示例:登高望远心悠然,黄河滔滔水接天。

世间繁华如一梦,何必执着尘世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展示、讲解、练习、背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两首古诗。

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案
(3)作者背景与创作意图:了解古诗作者的生平事迹,理解创作背景和意图,深入解读古诗。
举例:介绍李白和白居易的生平,理解他们分别在何种背景下创作了这两首诗。
2.教学难点
(1)意象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需要教师引导和解释。
举例:《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引导学生理解“明月”和“故乡”的意象,体会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们对《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两首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朗读、感悟,逐渐理解了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针对这一情况,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修辞手法。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创意写作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讨论过程的指导,确保讨论内容紧扣主题,提高课堂效率。
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教案,选自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两首古诗的学习:《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学习两首古诗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3.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创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1)古诗朗读与感悟: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举例:《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句,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音韵和谐,感受月夜宁静的意境。
(2)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学习: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汇、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举例:《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运用了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习并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古诗二首》教案通用

《古诗二首》教案通用

《古诗二首》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古诗二首》,分别是《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这两首诗分别选自教材的第三章《诗海拾贝》和第五章《名楼佳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感受古人的诗歌意境。

2. 通过分析两首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3. 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欣赏和分析古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掌握古诗的基本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古诗相关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古诗。

3. 课文阅读:带领学生朗读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4. 课文分析:(1)分析《静夜思》的诗意,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2)分析《登鹳雀楼》的诗意,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5.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具体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巩固课堂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二首》2. 内容:(1)作者、写作背景(2)诗意分析(3)古诗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 答案:(1)见教材。

(2)提示:从诗中的关键词语、景物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古诗,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等经典古诗作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课文分析和例题讲解的深度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指导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重难点突破一、课文内容解说本课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这两首古诗皆为流传千古的写景佳作,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起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写诗人早晨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的情景。

作者先发感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再写实景,碧绿的莲叶与天相接,娇美的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艳丽。

全诗语言浅近明白,表现手法独特,生动描绘了西湖六月独有的美景,诗文表面上是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实际上是表达对友人深情地挽留。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

当时,安史之乱得以平定,诗人心情舒畅愉悦,面对草堂周围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景,情不自禁,写下了这首小诗。

诗中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翠绿的柳树、鸣叫的黄鹂、蓝蓝的天空、飞翔的白鹭、西岭的千秋雪、东吴的万里船,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氛围。

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第一幅插图配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画面用浓墨晕染出近处的荷叶,淡墨着色表现远处的荷叶,虚实结合,碧叶亭亭,荷叶田田,充满生命活力;荷花用淡墨勾勒,花瓣点粉色,亭亭玉立,冰清玉洁,尽显凌波仙子之态。

整幅画面清波微漾,碧荷粉莲,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好一幅夏日荷韵图。

第二幅跨页的插图配诗《绝句》,画面是写意山水,天地遥相呼应。

近处,翠柳依依,黄鹂欢唱,草堂映绿,泊船待发;远处,山雾缭绕,西岭积雪;天空,白鹭成行,展翅远飞,构成了一幅别样的春景图。

整幅图色彩明丽,春意盎然,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咫尺万里之意。

二、教学目标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1. 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 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学习识字、写字。

2.抓住关键字词,感受诗中美景,能说出古诗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字词,感受诗中美景,能说出古诗描绘的画面。

四、教学内容安排本课共计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认识“晓、慈、毕、竟、映”5个生字,会写“湖、莲、穷、荷”4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初步了解古诗诗句的意思,能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第二课时:学习《绝句》,认识“绝、鹂、鸣、含、岭、泊”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绝、含、岭、吴”4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初步了解古诗诗句的意思,能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五、教学过程简述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读古诗,识记生字品读诗句,想象画面熟读成诵,学唱古诗抓住特点,指导书写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初读古诗,识记生字再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升华诗情比较字形,指导书写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重难点的突破1.识字教学本课生字较多,有11个生字,识字量大,需要遵循汉字的构字特点和学生学习汉字的认知规律,选择恰当的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本课生字在字音认读时要注意强调:“含”是前鼻音,“竟、映、鸣、岭”是后鼻音,“慈”是平舌音,“鹂”是边音。

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随文识字、联系熟字比较识字、借助偏旁动作演示识字、借助图片联系生活识字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同伴互学,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1)随文识字随文识字,就是边学文,边识字,将识字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在语言环境中把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通过反复与生字见面的方式让学生识字。

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在板书诗题时,引导学生认读“晓、慈”,教师顺势解题;学习诗文时,认读“含”。

学习《绝句》诗题时,教师引导学生识记“绝”;理解诗意时,随文识记“泊”就是停船靠岸的意思,水边才能停船,所以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白。

(2)联系熟字,比较识字在识字教学中,可以联系熟字进行比较,寻同辨异,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如:毕——比、竟——境、映——英,可以联系熟字,从字形上进行比较识记。

(3)借助偏旁,动作演示识字“含、鸣”都是表示动作的词,都有口字旁,教学时可通过动作演示识记。

可抓住偏旁口字旁,引导学生做“含”、“鸣”的动作,也可以让学生用“含”、“鸣”来组词。

(4)借助图片,联系生活识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生动有趣的图片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有助于他们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出示“黄鹂”、“山岭”的图片,利用图片,联系生活经验帮助识记生字。

(5)组词,在语境中巩固识字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口头组词,巩固生字的同时丰富词语积累。

春晓包含毕业慈爱倒映鸣叫知晓含泪毕竟仁慈放映鸟鸣(6)联系生活,识记多音字利用图片,联系生活,理解“行”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和意思,如“行走”、“人行道”读xínɡ,读xínɡ时,一般是指行走的意思;读hánɡ时,是一排排的意思,是量词,“一行白鹭”、“绿树成行”读hánɡ。

2.写字教学本课要求写的8个字均为合体字,教师可以集中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落实“三看”:一看结构,二看比例,三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

一看结构本课要书写8个生字,“莲、穷、荷、含、吴”5个字是上下结构,“湖、绝、岭”3个字是左右结构。

二看比例“莲、荷、吴”上窄下宽,“穷、含”上宽下窄。

“湖、绝、岭”左窄右宽。

莲和荷:都是草字头,并且都要写得扁而长,“莲”下边的“连”先写“车”,后写“辶”,“辶”点的收笔与“车”的短横平齐,捺要写得伸展,托住上面的“车”。

“荷”下边的“何”右边的“可”,“口”要小,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吴:“口”写在上半格,略扁,“天”字第一横从横中线上起笔,第二横比第一横长,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穷和含:都是上大下小,“穷”穴宝盖要写得扁而长,起笔的点写在竖中线上,第五笔是点不是捺,“力”字撇的起笔在竖中线上,要稍穿插进穴宝盖中。

“含”字“人”的撇、捺要舒展,第三笔点的收笔在竖中线上,“口”略扁。

三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湖、绝、岭”这三个字,教师在指导书写时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的笔画,要加强示范,重点指导写好笔画的穿插避让,把字写端正。

湖:注意三部分的占位,“氵”位置偏左,“古”瘦长,在三部分中位置最高,“月”要窄,竖撇在竖中线右侧,向左穿插到“古”的下方。

绝:右边“色”的撇,起笔要略高于“纟”,要穿过竖中线,最后一笔竖弯钩竖画部分要写在竖中线左侧,底部要略低于“纟”底端。

岭:“山”作偏旁时,竖折略向上斜。

右边“令”的撇,起笔要略高于山字旁,撇从竖中线向左穿插,伸到山字旁右下角。

学生写字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强调“提笔即是练字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 抓住关键字词,感受诗中美景,能说出古诗描绘的画面古诗教学应该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

本课两首古诗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特点。

教学时,可以学生自读、教师范读、个别读、分男女生或小组比赛读、师生对读、配上音乐诵读等等,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意,想象画面,借助插图,诗画相融,帮助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趣。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题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中的“晓”可联系“春晓”来理解,是“早晨”的意思;然后出示净慈寺图片,介绍净慈寺是西湖岸边的一座寺院,相机认读“晓”、“慈”;再向学生介绍林子方是诗人杨万里的好朋友,从而了解诗题意思是:早上,诗人从净慈寺出门去送别好朋友林子方。

(2)抓住关键字词,想象画面,理解三四行诗句诗人送别好友时,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呢?教师范读古诗,可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再说说看到了什么景物。

通过提问“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的莲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无穷碧”体会荷叶颜色青翠碧绿的特点,“无穷”和“接天”互相联系,体会荷叶多的特点,还可联系学过的“一望无际”理解,想象一碧万顷的壮美景色。

再次提问: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那是怎样的红呢?引导学生理解“别样红”、“映日”,感受在阳光的映照下,荷花呈现出一种特别美妙的色彩。

学生闭眼想象,说画面,谈感受。

最后,借助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碧”、“红”色彩对比的明艳,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画面。

(3)补充图片,对比联想,理解一二行诗句通过对比欣赏西湖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美景,理解诗人正是因为看到了如此美景,才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西湖六月别样的风光。

再引导学生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对西湖六月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4)回归整体,熟读成诵最后整体出示全诗。

引导学生体会: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忍不住先发出赞美,所以诗人先写自己的赞叹,再写美丽的景色,可以看出诗人是多么喜爱这西湖六月的美景呀!再师生对读古诗,背诵古诗,学唱古诗。

《绝句》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抓住关键字词,想象画面,理解一二行诗学习前两行诗时,先让学生说说诗中描写的景物,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

教师范读这两行诗,让学生找出诗中描绘色彩的词语,学生闭上眼睛静心想象,说说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第一行诗,用“鸣”字带动整行诗的理解,联系贺知章《咏柳》来理解翠柳,启发学生想象黄鹂在柳枝上快乐歌唱的画面。

第二行诗,紧扣“上”字,借助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白鹭在碧蓝的天空中飞得高远、自由自在、姿态优美的画面。

(2)借助课件,补充信息,理解三四行诗学习三四行诗,可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千秋雪”、“万里船”,带出相关景物“窗”、“西岭”、“门”,结合诗句理解“千秋”是指时间很久很久,“千秋雪”就是千年不化的积雪。

利用课件,呈现出诗人站在窗口向外远眺,看到窗外西岭山的雪景,接着,视线回收,西岭雪景就像画一样镶嵌在窗户上,窗框就成了画框,从而理解“窗含”的意境。

借助图片,理解“泊”就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通过观察唐代地图,教师相机讲解“东吴”和诗人居住的成都相隔很远,“万里”是指路途很远很远。

(3)回归整体,熟读成诵最后整体出示全诗,引导学生体会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教师边述说边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师生对读古诗,学唱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