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部编)课内外古诗赏析幻灯片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共59张PPT)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共59张PPT)
2 1 0 0
诵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2.二读,读出节奏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一般两字一个节拍,五言 诗一般按“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六言诗一般按“二 二二”的节奏朗读,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的节奏朗读。
按音节兼顾意义的原则,尝试划分这首诗歌的节奏。
2 1 0 0
文学常识
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 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 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2 1 0 0
诵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2.二读,读出节奏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一般两字一个节拍,五言 诗一般按“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六言诗一般按“二 二二”的节奏朗读,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的节奏朗读。
2 1 0 0
品读诗歌
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杨花”给人飘忽不定之感,子规的 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这两个意象,点明时令是暮春时节, 渲染出凄凉悲惋的氛围,满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2 1 0 0
品读诗歌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1 0 0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 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 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 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 活也有所反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处远眺,( 然而在这战
无 人 送 酒 来。
乱的行军途
赏析:劈头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 中),没有 清景况。 “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次 谁能给我送 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暗寓题目中“行军”的特定环 酒来。
课外古诗词诵读/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教师精彩课堂用语(听说读问写)(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 注意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课件

拓展延伸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簇拥这这座
秋风吹散马蹄声。
雄关, 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黄河奔向广阔的原野尚且还嫌河
山入潼关不解平。
床太过束缚, 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道什么
是平坦。
品读诗歌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终古高云簇此城”,赋予了云以人的动作“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赋予河流人的情感“嫌弃拘 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方风景的壮阔。 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 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品读诗歌
本诗中的 “风吹雨”指的是什么?
“风吹雨”运用双关的修辞手 法,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风雨, 又象征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命 运和处境。
品读诗歌
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整首诗虚实结合,诗人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 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壮 志融为一体,抒发了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 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谭嗣同早年曾在故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 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 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知人论世
谭嗣同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 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 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 (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 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 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 子”。
的河流。
写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 闲居故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 然年老,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 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 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 望。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第1课时(共29张ppt)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第1课时(共29张ppt)

自我研学
背景简介
月亮是李白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他写过不少咏月的 作品,《峨眉山月歌》是最早的一首。这首诗写于他出蜀 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当时,李白怀着建功立业的政 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 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升腾 起丝丝缕缕的留恋之情。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首句 点题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这首诗从“峨眉山月”写起, 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首句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 还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整体感知
诗词释义
指清溪驿,在四川犍 为峨眉山附近。
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 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 南津关,由瞿塘峡、巫 峡、西陵峡组成 。
朗读指导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qiāng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yú 州。
太白诗风
整体感知
诗词释义
峨眉山月歌 半圆的秋月,即上弦
月或下弦月。
江名,即今青衣
李白
江,在峨眉山东。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译文 秋高气爽,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 江那清澈的水面,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在中国古代,落花意象的寓意很多,比如形容人衰 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等。在本诗中,“落花时节”比 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家 国情怀。
合作探究
2.《江南逢李龟年》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 零的感慨之情。
板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幻灯片42张)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幻灯片42张)

2.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友 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亲友促膝深谈的深 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 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 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犯者,反对屈辱求和, 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故 乡闲居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 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已 68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 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 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 亲人(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 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是写眼前的景还是 想象中的景?如何理解“涨”字?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 错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 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 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 豁达乐观的情怀。
写诗的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 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 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 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 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 低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 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 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 性情是一致的。
谭嗣同早年曾在故乡湖南倡办时务学 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 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 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四首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四首PPT课件

思乡的诗句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 (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 (唐)《次北固山下》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 (唐)《春望》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 (唐)《渡荆门送别》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 (唐)《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 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满”遍布,这是作者主观的夸张,写 出笛声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表现了诗人
思乡之浓。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 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 而来的一曲悠扬的笛声飘入耳际, 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 每一个角落。
4、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修辞角度:运用反衬,以动衬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月夜竹林的寂静,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炼字角度:“独”是“独自”的意思,诗 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用弹琴、 长啸来陶冶情操,表达了诗人宁静淡 泊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 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 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表 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 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 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
【注释】
• 晚春:一作《游城南晚春》。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芳菲: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杨花:即杨花柳絮,实际就是杨树、柳树种子承受之后随风 飘飞的棉絮一样的东西,如蒲公英的小伞 •榆荚:榆树籽儿,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无才思:原指人没有才华,写不出美好的诗文。此指杨花榆 荚不象百花那样鲜艳美丽。才思(sì),才气,文思,此指花 草姿色。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空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课件PPT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作者档案
课件PPT
李益(748—约829), 唐代诗 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 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 (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 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 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 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善于绝 句,尤其工于七绝。
诗歌赏析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 到饮酒、赏菊。据南朝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 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 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 人不觉是用典,到达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 事不使人觉”,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 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 也想委曲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 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 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 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随堂测试
课件PPT
1.填空。
回乐烽前沙似雪,

, 一夜征人尽望乡。
2.《峨眉山月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随堂测试
课件PPT
答案: 1.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爱恋之情。
诗歌大意
课件PPT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 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 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 老相熟。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这首诗总共提到了哪些人物? 作者、李龟年、歧王、崔九

部编版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45页)

部编版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45页)
小组自由朗读思考: 1、全文以哪个字统领全篇?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他看到了哪些景,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 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 了丰富奇特的想象。这四句写大海意 境开阔,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 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 大胸怀。
这首诗通过描写冬末春初 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 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 景象,抒发了诗人客旅他乡的 羁旅之情,表现出诗人放眼山 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李白,唐代诗人,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杜甫齐名,世称 “李杜”,还有“诗 仙”之称.著有《李 太白全集》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 /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道 /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我寄 /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随风 /直到/夜郎/西!
根据注释,理 解诗歌大意,体会 诗的意境。
〖注释〗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 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主 题
通过写暮春景物,表 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 情和关切之情。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品味探究苑
小组合作,找出曲中的景物,展开想像,用自 己的话描述曲中展现的图景。要是你身处其中, 会有怎样的感受?
《天净沙 秋思》全 篇仅5句,共28个字, 9种景物,前四句通过 白描的方式,把众多 自然景物的罗列,动静 结合,渲染了浓重的 深秋气氛。抒发了一 个长期漂泊他乡游子 的凄苦之情,堪称悲 秋思乡的经典!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75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75张ppt)
观沧海 听 秋风萧瑟
全景、动静结合、
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近景、静态


动态,展现了大海的 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互文、夸张
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虚 写
3.诗人写“树木”“百草”有什么作用?
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 用山岛上的“树木”“百草”来点染、 烘托大海,衬托大海的生机勃勃、欣欣 向荣。
相同之处。
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
天末怀李白
的心境怎么样呢?
杜甫
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浪。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
6.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 什么写作手法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联属于 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 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7.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尾联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见 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便借“鸿雁传书”来慰藉家人,使全诗 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愁之中。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 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借助奇特的想象,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 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创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 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 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7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72页)

课文解读
旅人前行的路
次北固山下
北固山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中。
潮水涨得与 岸齐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风顺而和 挂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整个江面十 分开阔,顺风行船,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从海上升起的 红日
升起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将尽未尽之时
进入,降临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 未过新春已来。
课文解读
降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杨花落尽子规啼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状元成才儿路 不住地在啼,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闻道龙标过五溪。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
岛高高地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木长得茂盛。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庞大的波浪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一阵秋风吹得树木瑟瑟作响,波澜壮阔的大 海上,大浪汹涌而起。

它,指沧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从海中升起;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霜状元成才路叶红于二月花。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 辈出,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 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歌朗读
自由朗诵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 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4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44张PPT)
乡海潮 客 书日平 路 何生两 青 处残岸 山 达夜阔 外 归江风 行 雁春正 舟 洛入一 绿 阳旧帆 水 边年悬 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次 王北 湾固
山 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作者 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品 读 欣 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 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 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 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 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 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品 读 欣 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 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 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次北固山下
(景中含理)
感:乡书 达 洛阳 (设问)(淡淡乡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次遇见了您。 • 析:“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
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 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 对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6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7
•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 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 兴。
•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 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 的最高要求。
• 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 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了的 “月影映 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画面,不仅写了月 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
念之情。
4
•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1、解释词语 • 寻常:经常、平常 君:指李龟年 • 几度:多次 •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
8
• 1.这首诗写了_重_阳__节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 本诗__“__九__日_、_登_高_ 、、饮酒、、菊”等词语可以 看出。(3分)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 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 3.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方面赏析“遥怜 故园这首诗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具体情感是什 么?
• 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 4.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 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
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 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 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 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 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3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14
• 秋词 • 刘禹锡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历代文人为了抒发“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 事物?
• 答:落叶、悲鸿、衰草、枯木、银霜 。
七年级语文(部编) 古诗赏析(上)
1
• 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分)
• 峨眉山月歌 • 李白
• 峨眉山月半轮秋, • 影入平羌江水流。 • 夜发清溪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洲。
2
• 1、解释词语
• 半轮秋: 半圆的秋月 影:月光和人的影子发: 出发
•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 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 写的作用。
• 注释:
• 1.强:勉强.
• 2.怜:可怜.
• 3.应傍:大概傍在.傍:靠近、接近。
• ⑴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⑵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古 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 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 答: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构 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 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 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 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
•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 的妙处。(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 景?)
微的无限感慨,对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5
• 3、“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两人当年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
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 4、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
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 译: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
• 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战场中开放的故 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 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
9
• 4.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 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
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 • 二是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 • 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
12
• 5.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 (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 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 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
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 情。
• (4分,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
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13
• 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 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 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 ②对偶
• 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 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 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 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 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 (3分,指出表现方法直接抒情和想象各计1分, 结合诗句分析正确各计1分)
10
•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1.“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 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 2.这诗写景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 前两句写月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 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 “尽望 乡(抒思乡情)”作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