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实验,增强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演示实验,增强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增强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难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二)新课展开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出示胸廓结构示意图)胸廓包括哪些结构?(肋骨、胸骨、肋间肌、膈肌和肺)(2)构成胸廓的肌肉在呼吸中有何作用?在呼吸时,胸廓容积是否变化呢?(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的吸气呼气,体会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
)(当深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感觉到的胸廓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间肌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3)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教师演示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随着膈的上下运动,胸腔体积怎样变化?气体流向是怎样的?)(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上下径增大,气流内流,即吸气;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上下径缩小,气流外流,即呼气。
)(4)(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
)归纳总结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3.撰写一篇科普文章,以“关爱呼吸健康,从了解肺内气体交换开始”为主题,向同学们普及肺内气体交换的重要性,并介绍如何保护呼吸系统。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自编三道选择题和三道简答题,涵盖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通过学习肺内气体交换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呼吸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但可能对肺内气体交换的具体过程和原理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操作和合作学习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肺内气体交换知识体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指导和鼓励,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6.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7.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采用生活情境法,引导学生关注呼吸现象。首先,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运动、登山等活动中呼吸的变化,如为什么会感到喘不过气、呼吸急促等。通过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呼吸与身体状态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包括对肺内气体交换过程的理解、小组讨论的感悟等。随后,我会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并对学生在讨论、练习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课题: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1.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2.理解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3.掌握血液和肺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4.分析肺病的影响和处理方法教学内容:一、肺的结构和功能1.肺的位置和形态2.肺的外观和内部结构3.肺的主要功能二、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1.气体交换的定义和意义2.气体交换的地点和方式3.气体交换的驱动力和机制三、血液和肺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1.氧气的运输和释放2.二氧化碳的转运和排出3.血液和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四、肺病对气体交换的影响和处理方法1.呼吸系统疾病的类型和症状2.肺病对气体交换的影响3.肺病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入气体交换的概念和重要性2.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肺的结构和功能吗?二、肺的结构和功能(20分钟)1.通过图片或模型展示肺的位置和形态2.讲解肺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强调肺的组织结构和支气管分布3.引导学生讨论肺的主要功能,如呼吸、气体交换和排除废气等三、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30分钟)1.讲解气体交换的定义和意义,强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转运过程2.分析气体交换的地点和方式,包括肺泡和毛细血管的接触3.介绍气体交换的驱动力和机制,包括浓度梯度和扩散等四、血液和肺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30分钟)1.描述氧气的运输和释放过程,包括氧气的结合和解离2.解释二氧化碳的转运和排出机制,包括二氧化碳的溶解和运输3.详细阐述血液和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氧合和脱氧过程五、肺病对气体交换的影响和处理方法(30分钟)1.分类介绍呼吸系统疾病的类型和症状,如哮喘和肺炎等2.分析肺病对气体交换的影响,比如肺炎导致肺泡炎症和肺纤维化等3.提出处理肺病的方法和预防措施,如药物治疗和健康生活方式等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总结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2.回顾肺的结构和功能3.让学生分享课程中的收获和疑问教学资源:1.图片或模型展示肺的位置和形态2.电子白板或投影仪展示肺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图像3.PPT或教案纸质副本评估与延伸:1.课后布置阅读材料,巩固学生对气体交换的理解2.设计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分析一种肺病及其对气体交换的影响和处理方法3.利用在线资源或实验室设备进行相关实验,观察气体交换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反馈:1.课后对学生的课程反馈进行分析和总结2.修改和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优秀教学案例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模型演示,成功创设了生动的情景,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肺泡的结构特点和气体交换过程。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生物学科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其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是一节重点讲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的课程。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内容较为抽象,需要教师运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提问:“你们知道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吗?”、“呼吸道和肺的功能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肺等器官的功能和特点。
2.重点讲解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包括肺泡的结构特点、气体交换的过程等。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片等,生动形象地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小组合作:本节课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反思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使学生在反思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教师的评价也能够给予学生及时、准确的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第二课时)》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三章第二节和第四章第三节部分内容的重新整合,这节课内容将的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和后面学习的血液循环紧密联系起来,再进行深入加工,将肺泡处的气体交换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一并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对比、理解。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自学了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等有关内容。
经过初中的生物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描述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描述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型制作、演示和动手操作,实现体验、感知、实践、参与。
以此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
3、情感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生物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制作模型,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四、重点、难点定位1)教学重点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及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是人体内气体交换的两个重要方面,是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及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是人体内气体交换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法学法教法:问题导入、探索发现、模型演示、推理、总结学法:观察、操作、体验、归纳、思考、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六、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一、肺泡处气体交换二、组织细胞处气体交换三、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呼吸)四、总结七、教学反思(1)分组合作制作模型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演示,相互交流,增加合作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和对未知事物探究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锻炼学习能力,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知识基础,同时真正落实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一个客观的、有形的生理现象,但受现有条件的限制,无法将其显现出来,学生看不见,摸不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会描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通过资料分析等活动,会描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与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外界气体如何进入到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一样吗?它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任务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问题引导,自主探究】体验:大家体验一把,双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有什么感觉?再深深的呼气,你又有什么感觉?2.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测量胸围差来进行。
阅读教材P47-48实验“测量胸围差”完成下题。
测量胸围差之前,受测者要脱去外衣,取_____________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_____。
用软尺围绕受测者的胸廓,软尺在背侧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在胸前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
先让受测者尽力深吸气,记录下_____________,再尽力深呼气,记录下_____________,计算两次长度的差数,测___次,求出______。
学生3-4人一组测量胸围差。
阅读教材P48-49正文完成下题。
胸围差与胸廓容积等同么?除胸廓的前后,左右径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胸廓横向的扩张和收缩,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胸廓容积的变化还和_____________有关。
观察图Ⅳ-26“膈肌的运动”吸气时,膈肌______,膈顶部_______,胸廓的上下径________。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该节在本章中是重点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人体只靠营养是不能生活的,人的生活还需要呼吸,因此在人体营养的基础上设置了本章。
呼吸系统是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之一,人体通过呼吸作用,为人体的运动和其他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是呼吸的重要过程。
教材中设计了实验、图片、模拟演示的教具等来帮助学生探索这一生理过程。
编写意图:因为学生处于迅速发育的时期,对自身的一些生理现象充满好奇,本文通过呼吸这一生理活动的学习,进一步揭示人体的秘密。
依据大纲、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确定目标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测定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并理解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2、过程与方法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测量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三)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由于七年级学生没学物理学中的气体的扩散作用,且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二、教学方法1、教法及依据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集中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及其认知水平,设置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创新意识。
依据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一特点,运用演示、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抽象的过程转化为直观的动画。
2、学法: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观察、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分析、推理完成对事物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色、图、像”等特点,形象生动地展示动态变化的特点,将“胸廓变化、肺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制成一个动态过程,可使抽象的过程转化的更加直观、形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2篇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2. 理解气体交换在肺内的过程;3. 了解肺通气和肺换气的特点。
教学重点:肺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肺通气和肺换气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学PPT、肺模型、解剖图。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肺的结构有一个初步了解。
Step 2:讲解肺的结构和功能使用PPT和肺模型,详细介绍肺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肺叶、肺泡、气管、支气管等。
强调肺的主要功能是气体交换。
Step 3:气体交换过程讲解气体交换在肺内的过程。
通过PPT和图示,解释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交换过程,包括:氧气的吸入、肺泡表面与肺毛细血管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二氧化碳的排出等。
Step 4:肺通气与肺换气讲解肺通气和肺换气的特点。
通过对比,解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强调肺通气是指新鲜空气进入肺部,肺换气是指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流入肺泡。
Step 5:巩固与拓展抛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为什么需要气管和支气管?气体交换发生在肺的哪个部位?Step 6:总结与展望总结肺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气体交换发生的过程。
展望下节课将进一步学习呼吸系统的功能与相关疾病。
Step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肺内气体交换的总结,包括肺的结构、功能和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PPT和图示,提供相关知识点;2. 提问互动法:通过问题和回答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
教学资源:1. PPT;2. 肺模型;3. 解剖图。
评价与反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肺内气体交换的理解程度。
对于理解不深入的学生,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解答。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精选2篇(二)教案设计课题: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1.了解肺内的气体交换过程;2.掌握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机制;3.了解肺部的结构及其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肺泡的结构特点及其与气体交换的关系;
2.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作用;
3.影响肺泡内气体交换的因素,如呼吸运动、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接触面积等;
突破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气体交换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传递路径。
(3)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理解各种因素对气体交换的影响,如呼吸运动、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接触面积等。
突破方法:设计实验或讨论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换在人体内的应用:将气体交换原理应用于解释生活现象和保持身体健康。
(4)气体交换在人体内的意义:维持生命活动,保持酸碱平衡等。
举例: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气体交换对于人体健康和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1)气体扩散原理:气体分子通过扩散作用实现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突破方法:使用简单易懂的模型或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气体扩散原理。
(2)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传递。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肺泡内气体交换的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同学们在运动后呼吸急促的现象,大家能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肺泡结构特点和气体交换过程方面存在困难。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案例来说明肺泡内气体交换的重要性,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今后,我需要在这一环节加强引导,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1.肺的结构与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肺模型,详细讲解肺的结构,包括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分布。解释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气体交换中的作用。
2.肺内气体交换原理:通过动态图解和实例,阐述气体扩散的原理,解释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与血液之间的交换过程。
3.呼吸运动与肺容量:介绍呼吸运动的原理,包括胸廓、肺和膈肌的作用。讲解肺容量变化与呼吸深浅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
1.观察肺模型,让学生指出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并解释原因。
2.设计一道实验题,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呼吸现象。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1.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2.呼吸运动对肺内气体交换的影响。
-针对每个实例,给出一个简短的建议,帮助他人改善呼吸健康。
4. **小组研究课题**:
-小组合作,选择一个与呼吸健康相关的主题,如“吸烟对肺内气体交换的影响”、“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等,进行深入研究。
-准备一份PPT,展示研究过程和成果,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5. **反思与展望**:
-写一篇反思日记,总结自己在学习肺内气体交换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3.生活中如何改善呼吸健康。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肺内气体交换的理解和应用,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 **知识巩固题**:
-完成课本第52页的练习题1、2、3,通过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检验学生对肺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原理的理解。
-绘制肺内气体交换的示意图,标注出肺泡、毛细血管和气体交换的关键步骤,以加深对气体扩散过程的认识。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教案精编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教案精编版教案名称:肺内气体交换教学目标:1.了解肺部的结构和功能;2.了解气体交换在肺部的发生过程;3.探究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4.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肺部的结构和功能;2.气体交换在肺部的发生过程。
教学难点:1.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教学准备:1.PPT;2.实验器材:导管、氧气、二氧化碳、瓶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通过呼吸运动启发学生思考肺的作用,让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呼吸”。
2.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了解肺的主要功能。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1.使用PPT讲解肺的结构和功能。
2.包括肺的位置、构造、支气管、肺泡等内容。
Step 3: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讲解(15分钟)1.使用PPT讲解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2.包括肺部疾病、空气质量、高原气候等。
Step 4:实验演示(3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演示,模拟气体交换的过程。
2.实验步骤:a.准备实验器材:导管、氧气、二氧化碳、瓶子。
b.将氧气灌入一个瓶子中,并用导管连接另一个瓶子。
c.观察氧气逐渐进入第二个瓶子的情况。
d.将二氧化碳灌入第二个瓶子,并观察二氧化碳逐渐排出的情况。
Step 5:讨论与总结(2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自主总结气体交换的过程。
3.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1.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呼吸习惯,注意呼吸道健康。
2.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了解肺部相关的科学知识。
Step 7:课堂小结(5分钟)1.概括本堂课的内容。
2.确认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延伸:1.学生可通过观察人体模型或动画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
2.学生可进一步探究气体交换的原理和机制。
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学生对肺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解;3.学生对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的掌握程度;4.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的质量。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92页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内容,设计一个小实验,观察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液体中的扩散现象,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特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扩散过程。
2.掌握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促进气体交换。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呼吸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教学内容的处理:
-对于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采用逐步引导的方式,从简单的气体扩散现象入手,逐步过渡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呼吸系统的模型,培养学生对生物结构的观察和认识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运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讲解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
2.教学策略:
-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理过程。
-结合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肺内气体交换的特点和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如何发生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有哪些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态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课题: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学前预习个案一、明确目标1.人体的呼气和吸气是怎么产生的?2.气体进入肺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3.肺部有哪些结构有利于气体交换?二、知识结构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它位于中。
2.吸气和呼气过程的比较。
完成下表。
状态吸气呼气比较项目肋骨间的肌收缩舒张肉膈肌膈顶部胸廓上下径肺的变化扩张收缩肺内气压大气气压大气气压3.吸入的气体,顺着在肺里的各级分支,到达支气管末端最细的分支形成的。
4.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扁平的构成。
5.吸气时,进入肺泡的空气中的进入血液,血液中的进入肺泡,通过排出体外。
三、疑难问题(通过预习,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学中探究一、小组探究1.呼气和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分别是如何活动的?胸廓的容积和肺的容积是如何变化的?2. 是因为胸廓扩大了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导致胸廓容积变大?为什么?3.肺内的气体交换是发生在什么结构之间的交换?肺内的气体交换的过程是怎样的?4.人体内的二氧化碳是在哪里产生的?如何排出体外?5.人在水中游泳,当水到达胸部以上的时候会感到呼吸困难,这是为什么?二、点拨释疑学后检测一、练习测试1.人体呼吸过程中,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同事舒张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气体进入肺B. 气体排除肺C. 膈肌的位置上什D.胸廓由大变小2.人在平静状态下完成吸气过程,膈肌和胸廓的变化是().A. 膈肌收缩,胸廓扩大B. 膈肌收缩,胸廓缩小C.膈肌舒张,胸廓扩大D. 膈肌舒张,胸廓缩小3. 下列叙述中,与肺的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的是().A. 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B. 肺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C.肺泡数目极多D.ABC都是4. 运动员的肺活量比一般的人要大得多,其主要的原因().A. 肺泡的数量多与一般人B. 呼吸频率加快C.肺比一般人的大D.呼吸肌收缩力强,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多4.肺泡内的气体交进入血液,需要经过() .A. 一层细胞B. 两层细胞C.三层细胞D.四层细胞二、拓展题5.如图是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七年级下册《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一、导入让学生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引入题。
二、新授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提出问题: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内的?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让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问题:你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得出: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
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感觉不一定准确,引出测量胸围差的必要。
(1)测量胸围差师生讨论测胸围差的用具、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达成共识,请学生示范操作后,三人一组做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在表格内。
测量后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提出的讨论题。
学生通过感知和测量,知道吸气时,胸廓扩大了;呼气时,胸廓缩小了,吸气和呼气都与胸廓变化有关。
(2)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
教师指出:吸气和呼气这两个动作合起就是呼吸运动。
那么,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
对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作出假设。
教师做曲
肘、伸肘动作,启发学生讨论、交流,作出假设: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有关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①教师演示肋骨运动的模型。
说明所代表的脊柱,肋骨,胸骨,肋间外肌。
提醒学生注意胸廓前后、左右径有何变化。
学生观察后填写表格。
②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让学生观察教材49页中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学生讨论:①橡皮膜、两个气球、玻璃钟罩分别代表什么?②手向下拉橡皮膜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③橡皮膜回缩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④是肺容积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肺的容积扩大?教师做演示实验:一手握住瓶颈,一手向下拉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收缩。
此时,请同学们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
然后,一手放开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舒张。
提醒学生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
问题:当“膈”运动时,“胸廓”的上下径和“肺”有什么变化?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归纳出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
通过上述实验引导学生得出:①肋骨和膈运动的结果,使胸廓扩大或缩小。
②肋骨和胸骨的运动,与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
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和上下径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
反之,缩小。
③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演示模拟实验:模拟肺容积的变化引起肺内气压的改变将气球口套住吸耳球口并绑紧,捏吸耳球时,气球胀大,松开吸耳球时,气球缩小。
之后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了解在特定的条下,容器变小时气体压力增大,容器内气体被压出去;容积变大时,气体压
力变小,外界气体被“吸”进。
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入肺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复习提问:胸廓的变化与呼吸运动有何关系?引言:气体在呼吸运动作用下进入了肺,这只是完成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交换,它不是呼吸的结束,只是呼吸的第一步,只有肺泡内气体与血液间的气体进行交换了,而血液又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进行交换才是呼吸的实质。
那么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探究:肺内气体发生的变化。
1.探究:肺内气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教师演示喷洒香水的实验,引导学生领会气体交换的原理: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至平衡为止。
学生讨论之后,每四位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按本实验的图示吹气。
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引导学生讨论: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回忆做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也见到了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分析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由于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后会变得浑浊。
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呼出的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观察环境中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成分对照表,从图中分析出: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根据呼出的气体中氧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的数据,推测其原因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
2.引
导观察中的“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图,探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播放:演示肺泡的结构和肺泡,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肺泡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特点。
演示动画: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师生探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让学生明确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的道理。
问题:为什么在肺部,静脉血中的氧不向肺泡扩散,肺泡中的二氧化碳不向血液扩散?师生讨论得出:这是因为在吸入肺泡内的气体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
因此,氧由肺泡扩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由静脉血扩散到肺泡中。
这完全符合气体扩散的原理。
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就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3.教师讲解:氧进入血液后,绝大部分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
4.演示动画: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引导学生思考: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为什么?使学生明确:动脉血中的氧向组织细胞扩散;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向血液扩散。
其原因是:组织细胞里的氧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