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第13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新旧文化激烈冲突,思想革命波澜壮阔,预示着传统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机已经到来。
与文化革命相适应,中国的教育开始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以更为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多元文化,深刻反思,积极选择,首先从思想意识方面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袁世凯上台后,出于复辟帝制的需要,竭力推崇孔孟之道。
复古主义教育的回潮一开始就受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击。
随后,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核心,以1915年9月创刊的《新青年》为标志和主要阵地,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里兴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批判武器,反对尊孔读经,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新文化运动,并在“五四”运动时期达到了高潮。
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拄——儒家思想,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之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批判,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文化运动,是对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它的爆发,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磨难和阵痛后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寻求新出路、寻觅新曙光的思想前奏。
2.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抨击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抨击封建教育的危害和没落,反思民族教育传统的固有不足,大力倡导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民主主义者们从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对中国教育现状作了深刻批判,力图以包含人权、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和重视科学技术、崇尚自然、讲究实用等科学精神的新教育,来取代迷信权威、窒息思想、压抑个性、脱离实际、忽略身心的旧教育,为新教育观念的形成作了准备。
中国女权发展的历史趋势
中国女权发展的历史趋势
中国女权发展的历史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女权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相连。
女性开始反对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提倡婚姻自由、妇女教育和女性解放。
一些先驱女性如宋庆龄、胡适等成为女权运动的代表人物。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至1976年):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阶段。
妇女解放成为共产的政策目标之一,女性地位有了显著提升。
妇女开始参与政治、工作和教育等领域,建立了一系列有利于女性发展和平等的法律和政策。
3. 改革开放以来的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女性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女性开始广泛参与到经济生活中,妇女就业率逐步提高。
同时,在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如家庭暴力、职场性别歧视等。
女权运动也逐渐崛起,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认同成为重要趋势,女性组织和社群不断壮大。
4. 当代社会(21世纪至今):近年来,女权运动在中国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女性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频繁,越来越多的女性通过网络平台表达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和呼声。
一些女性权益保护组织和行动
者积极推动性别平等议题的讨论和行动,促进了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认知。
虽然中国女权发展的历史趋势整体上呈现出逐步提高的态势,但仍然存在很多挑战和困难,如性别歧视、家庭暴力、职场平等等问题。
在未来,中国女权运动有望继续发展,争取更为广泛和有力的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发展
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发展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可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两个阶段。
在前一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条件;由文学革命引发的思想解放潮流,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想养料。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里兴起了反思和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学习和引进西方近代教育,倡导和建设民主、科学、实用的中国新教育的热潮,教育思想空前活跃。
“五四”运动前后,西方现代教育思想被大量介绍到中国,与国内教育改革的思考和探索相结合,以民主和科学为主题,以救国图强为追求,形成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当时中国的教育认识和实践水平,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前进步伐,创造了中国教育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
在这一阶段,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与专制统治相表里的中国传统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清算,中国的教育家和学者探索教育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中国教育也前所未有地开始融入世界性的教育发展潮流中。
这不仅使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教育教学改革也屡有尝试和创新,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繁荣发展时期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尤应指出的是,在后一阶段,得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催发,中国共产党诞生,新民主主义教育萌芽。
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与社会革命之间的关系,视教育为革命斗争的有效工具,领导和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专制政治和封建教育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探索和创造了能使工农劳苦大众获得教育和教育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有效形式。
“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教育被赋予了独特的内涵。
共产党人的早期教育实践为其此后漫长的革命斗争和教育建设道路,作了有重要意义的精神和物质准备。
正是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种种教育探索和举措,标志着中国教育的现代转换,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格局。
凯程教育: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近代前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在近代前期,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传统的教育体制遭到破坏。
这段时期,西方传教士和外国商人介入中国的教育事务,建立了一些西式的学校。
此外,中国的改革派也提倡新式教育,如“自强学堂”等,开始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2. 辛亥革命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随着新政权的建立,教育改革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孙中山提倡了"民主、科学、教育"的主张,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此时期,大量的西式学校和职业学校被创办,并加强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力度。
3.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0年代至1920年代):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和教育的挑战,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教育观念。
这一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兴起,他们提倡科学、民主和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推动了对中国传统封建观念的颠覆和现代教育观念的建立。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
建国初期,教育改革以消除文盲、普及初等教育为重点。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高等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特点。
5. 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中国的教育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教育体制的改革、课程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等。
此外,对国际教育的开放和交流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对外汉语教育的发展和中国学生在国际教育舞台上的表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教育体制的破坏、西方传统教育的引入、教育改革的推进、到大规模教育普及和教育体制创新的过程。
近代中国教育的进步是多方面的,包括体制建设、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资源的配置等方面。
简述我国英语专业发展简史
简述我国英语专业发展简史我国英语专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文化的渗透,英语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
下面我将简述我国英语专业发展简史。
一、萌芽期在清朝末期,我国开始接触英语,一些开明人士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开始倡导英语教育。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正式的英语教学组织,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声。
同文馆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英语教育的开始,但当时学习英语的人数很少,主要是外交官、翻译等精英人士。
二、发展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开始大规模推广英语教育。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英文系,这是我国第一个英语专业系。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英语教育逐渐普及,学习英语的人数不断增加。
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我国的英语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大学开始设立英语专业,培养英语人才。
三、动荡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我国的英语教育经历了较大的动荡。
由于战争的影响,许多英语教育机构被迫关闭或迁移,教师和学生也流离失所。
这个时期我国的英语教育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四、繁荣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英语教育逐渐复苏。
1954年,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大学设立英语专业,这标志着我国英语教育的新起点。
随后,各省市也相继建立了英语专业,培养了大批英语人才。
这个时期我国的英语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学习英语的人数逐年增加。
五、改革期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英语教育开始了新的改革。
197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英语专业的意见》,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开设英语专业,并将英语列为高考必考科目。
这一政策的出台推动了我国英语教育的快速发展。
六、多元化期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英语教育呈现多元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英语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必备的技能之一。
学习英语的人数逐年增加,而且学习者的目的也变得多元化。
从为了应对考试到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从为了学习知识到为了交流沟通,学习者的需求不断变化。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也异常活跃,将教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是其显著特点。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入中国,激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革热情。
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层出不穷,大大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1.平民教育思潮宣传平民教育思想、投身平民教育运动的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平民教育思潮的共同点在于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后又受一次大战后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渐次形成颇具声势的工读主义思潮,出现工读互助的教育实践活动。
其基本内涵有: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别。
3.职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
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加之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民主战士对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产的抨击,从1915年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多次提出推行职业教育的议案,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逐步形成。
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两点是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
4.勤工俭学运动辛亥革命前,自费留学生中出现“俭学”之风,同时,在法国的李石曾通过“兼工与学”使来自农村的华工得到教育。
受此启发,1912年吴稚晖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并设预备学校于方家胡同,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四川俭学会”和预备学校。
上海也组织了留英、留法俭学会,意在“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输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的文明,创造“新社会、新国民”。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国家衰落、社会动荡和教育落后的困境,因此发展教育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19世纪末)19世纪末,中国开始迎来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主要受到西方国家的启发。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认识到,西方的现代科技和教育制度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因此,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和技术学习,引进了西方的科学知识、教科书和教育制度。
不过由于洋务运动的弊端和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制,这一阶段的教育发展效果并不明显。
第二阶段:维新运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为了推动国家发展,他们积极主张教育改革,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
在维新运动中,中国大力推进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开始实施普及教育的政策。
此外,创办了多所西式学校,培养了一批文化和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时期,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观念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诉求。
他们积极主张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社会进步。
在教育领域,新文化运动提倡现代教育,主张以科学、民主和人性为基础的教育理念。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如胡适、鲁迅等。
他们鼓励青年人接受先进的教育,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第四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推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普及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这一阶段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五阶段: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交流(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六讲 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2、壬子癸丑学制的不合时宜
• • • • • • 过分重视整齐划一 一味模仿照搬日本学制 实施普通教育之学校重复太多 多正系学校,少旁系学校 高等小学校与中学校毕业生之危机 缺乏培养共和国民之精神 {1919年顾树森“对于改革现行学制之意 见”《教育杂志》第12卷10号}
3、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教育改革
• 道尔顿所依据的原则
自由:实行道尔顿制的学校,教师依照学 生的能力指定作业,而不强迫学生学习相同 的功课。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学习的时间,而 没有上课时间表的束缚。在道尔顿制学校中, 学生享有下列的自由:①学生可以依据自己 的能力和需要,各自学习适当的教材,而不 必学习同样的教材。②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 兴趣和计划,自己支配学习的时间,而没有 上课时间表的限制。③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 能力,自己决定学习进度的快慢,而不受其 他学生的牵掣。
中等教育是改革的核心
• 修业年限从四年增加到六年,提高了中学的 程度 • 中学分成初、高二级,增加了灵活性 • 加职业教育,兼顾升学与就业 • 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发展学生个性
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
• 1、道尔顿制
• 2、设计教学法
• 3、文纳特卡制
道尔顿制
•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自主动地在实验室(作业室)内﹐ 根据拟定 的学习计划以不同的教材﹐不同的速度和时 间进行学习﹐用以适应其能力﹑兴趣和需要﹐从而发 展其个性。实行道尔顿制的主要措施﹕ 要布置各科作 业室用以代替传统的教室。室内按学科性质设置参考 图书﹐实验仪器﹑标本等教学和实习用具﹐并设教师 1~2人指导学生学习。 将学习内容分月安排﹐各科教 师与学生按月订立“学习工约”﹐教师根据学生的程 度﹐指定学生做某一个月的作业﹐并把它公布在作业 室内。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地掌握学习的速度 和时间﹐并可与教师和同学研究讨论﹐ 学生完成本月 的工约﹐须经教师考试﹐及格后才能学习下一个月的 工约。 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进度登记在学习手册上。
中国教育史(近代)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012年考研真题
严复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受斯宾塞“三育论” 的影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和( )
A 新民德
B 移民风
C 增民财
D 强民体
答案:A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严复极力提倡资产阶级新学,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他认为洋务派讲的西学,不过是抄袭西方资本主义的 皮毛而已,真正的“西学”包括西方的“民主”、“政体”、 “科学”。他不同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法,认为体 和用并不可分,中学与西学各不相同。
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维新教育所采取的区别 于洋务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 )
A 改革科举
B 发行报刊
C 兴办学堂
D 译介西书
答案:B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三、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1)废除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之后,再废 科举;(2)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 技术,培养新型人才。
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 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它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张之洞与《劝学篇》 (1)《劝学篇》的撰写与出版 1898年著成《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 全书共24篇,分内、外两篇,内篇治“身心”(谈“中学”), 外篇言“世事” (讲“西学”)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大同书》是康有为思想最鲜明的体现。在书中,康有为
将理想世界描绘为“无邦无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 的大同社会,并论述了他所理想的学制,包括人本院、育婴院、 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接受 教育,且皆为公费。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政策
1911年-1912年7月,任教育总长。1915年 组织勤工俭学会。1916年组织华法教育会。 1916年12月-1927年,任北大校长。 1927年在国民政府任职。1928年起专任中央研 究院院长。 1932年,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
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教育及心理测 量 、智力测验、教育统计、学务调查在二三十年 代的中国教育界成为十分流行的研究手段。 各种新教学方法的试验广泛开展,道尔顿制、设计 教学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等方法为人们耳熟能详。 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 置。
七、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解释:道德教育是培养适应民主共和制度的公民道 德意识和行为;实利教育是指学习适应近代生产的 知识技能;军国民教育即体育和军事教育,目的在 于养成健康的身体和自卫的能力;美感教育是指音 乐、图画、手工等艺术教育。 意义:这一方针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彰显,它体现 了资产阶级关于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 想,对清朝政府的封建主义教育宗旨进行了彻底清 算,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进步。
(三)调整系科结构,改革教学制度
将原来的文、理、法、商、工等学科,改为文、理、法 三科,后又取消三科界限。 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大类,课程量 按单位计算,即学分,学生可提前毕业,也可以滞后毕 业,大大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 建立了旁听制度,课程向社会开放。 必须用本国语讲课,积极应用白话文教材。 将体育定为正式课程,同时大力提倡美育,设美育课和 美育室。
三、职业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实用主 义教育思潮演化而来的。 1915年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多次提出推行职业 教育的议案,早期倡导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 转而提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逐渐形成。 1917年,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人士40多 人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 职业教育思潮大大促进了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 展,在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中,职业教育 占有了重要地位。 30年代中期,职业教育思潮逐渐趋于消沉。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也异常活跃,将教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是其显著特点。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入中国,激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革热情。
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层出不穷,大大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1.平民教育思潮宣传平民教育思想、投身平民教育运动的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平民教育思潮的共同点在于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后又受一次大战后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渐次形成颇具声势的工读主义思潮,出现工读互助的教育实践活动。
其基本内涵有: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别。
3.职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
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加之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民主战士对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产的抨击,从1915年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多次提出推行职业教育的议案,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逐步形成。
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两点是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
4.勤工俭学运动辛亥革命前,自费留学生中出现“俭学”之风,同时,在法国的李石曾通过“兼工与学”使来自农村的华工得到教育。
受此启发,1912年吴稚晖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并设预备学校于方家胡同,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四川俭学会”和预备学校。
上海也组织了留英、留法俭学会,意在“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输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的文明,创造“新社会、新国民”。
中国教育史 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高中则是普通科与职业科并立,这样就在
各个层次上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
平学生之需。
四、特点
(四)将幼稚园正式列入学制中的一级教 育,标志着幼儿教育的地位得以确立。 (五)不再单列出女子学校,意味着承认 男女受教育的完全平等。
三、内容
(一)七项标准
各地方、各学校的自主性;职业科地 位的提高,在初中学习3年的基础上再学3 年,有利于学习到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因此基本上解决了壬子癸丑学制中存在的 问题。
三、内容
(二)学制体系
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 段标准,故又称“六三三学制”。从纵向 看,小学6年,初小和高小4-2分段。中学 6年,初中和高中3-3分段。大学4至6年。 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 从横向看,与中学校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 职业学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了一批从事农民运动的骨干。
三、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其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创立于1924年5月,因校址在广州南边的黄埔岛上,所以称
之为“黄埔军校”。1926年更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 治学校。军校的课程设置分军事和政治两类。除正式的课
堂讲授外,还经常组织各种专题讲演。黄埔军校在国共合
二、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4年7月,农民运动讲习所成立,是国共合作时期培
养农民运动的干部学校和全国农民运动研究中心。初名广
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办了六届。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回, 1927年3月,讲习所也搬到武汉,改名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办了一届。讲习所的教学活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
国农村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外实习、自 学与集体讨论、实际调查研究的方式。农民运动讲习所为
中国教育政策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政策发展历程中国的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本文主要关注中国近代以及近年来的教育政策发展。
以下是中国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1.近代初期(19世纪前半叶)近代初期,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占,教育体制几乎被摧毁。
1840年的《南京条约》和1856年的《天津条约》要求中国开放教育,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清朝政府在广州、福州、上海等地设立洋务学堂,引入西方的科学和技术知识。
2.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教育的重要时期,人们提出了"教育革命"的口号,要求推翻传统的文化和教育体制。
一些新的教育机构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等成立或重新建立,引入了西方的教学方法和知识,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4.开放以后(1978年~现在)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政策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
中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大学扩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2001年,中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2024年,中国提出了"双一流"高等教育建设的目标,力争培养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广信息化教育,加强教育资源的平等化。
近年来,政府还加大了对教师培训和教育体制的力度,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总的来说,中国的教育政策在近代以及近年来有了巨大的进步和。
从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到自己的教育探索,中国致力于提供优质教育,培养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时代的声音
时代的声音时代的声音是指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所认识到的一种强烈的社会和文化氛围。
它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因此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声音。
以20世纪的中国为例,时代的声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有着不同的显现。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期,这个时期的时代的声音是倡导自由、民主、科学和人道主义,它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文艺、教育、政治等各个领域。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时期的时代的声音是强调民族团结、国家独立、抗击日本侵略,它对中国后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个时期的时代的声音是主张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它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向。
然而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这个时期的时代的声音是号召群众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支持革命,这场大动乱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影响。
时代的声音是由时代所透露出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构成的,它反应了人们对当前社会形势和文化境遇的认知和感知。
人们对时代的声音的感知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的,例如地理位置、文艺作品、社交媒体等。
例如,在网络时代,社交媒体已成为传播时代的声音的重要工具。
在这个社交媒体的时代里,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全球各地的社会市场,运用自身知识积累以及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加深入和广泛地了解和传递时代的声音。
也许有人会说,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了解到的时代的声音有什么用处呢?其实,时代的声音不仅反映了历史上的文化和社会形态,而且对于未来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解释世界,实际上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了解和达成对于时代的声音的共识是实现历史转型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总之,时代的声音是反映当前社会和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环境的,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还对人们的行为和选择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学前教育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的学前教育主要由私塾和家庭教育组成。
然而,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的近代中国,学前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从政治意识的觉醒到理念的转变,从教育机构的建立到教育政策的制定。
首先,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与时代的政治意识觉醒密不可分。
在清朝末年,中国的政治形势动荡不安,社会经济发展欠缺,人民对于教育的认识和需求有限。
然而,中华民国的成立带来了新的政治氛围,教育开始被重视起来。
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批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始关注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理念和目标。
他们认为,学前教育是培养儿童个性和社会意识的关键时期,应该为之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近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变革源于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过去的私塾和家庭教育中,学前教育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记忆,缺乏对儿童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然而,20世纪初,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改变了这种状况。
在这个时期,一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并推广了西方的学前教育理念,如蒙特梭利教育法、弗洛贝尔教育法等。
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儿童的主动性、自我发展和动手能力,促进了中国学前教育的变革。
再次,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也离不开教育机构的建立和教育政策的制定。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早期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和托儿所。
然而,由于政治和经济等各种原因,这些机构的发展相对缓慢。
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开始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和政策制定。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学前教育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幼儿园为主的学前教育体系,覆盖了城市和农村的大部分地区。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还受到了国际形势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学前教育开始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例如,蒙特梭利教育法、维基教育法等逐渐在中国的学前教育实践中得到应用。
O第十四讲 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南高师与北大的改革南北响应
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运动
(一)平民主义教育思潮[晏阳初、陶行知]
(二)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王光祈、匡互生] (三)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胡适、郭秉文]
(四)职业主义教育思潮[黄炎培、陆费逵]
(五)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任鸿隽、胡适]
(六)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余家菊、李璜]
初等教育阶段七年改六年且四二分段,有
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 中等教育是改革的核心,也是改革最精彩 之处。 师范教育种类增多,设置灵活。 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取消 了大学预科 ,使结构更合理。 从我国实际情形出发,富有弹性。
中等教育是改革的核心
修业年限从四年增加到六年,提高了中学的
4.附则
(28) 注重天才教育。得变通年期及教程,使
优异之智能尽量发展。 (29)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相 当之特种教育。
问题
从学制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五四运动前
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其之影响? 与壬子癸丑学制相比,壬戌学制作了哪 些改革?
(四)壬戌学制的特点
根据学龄儿童的年龄分期划分教育阶段。
2、壬子癸丑学制的不合时宜
过分重视整齐划一 一味模仿照搬日本学制 实施普通教育之学校重复太多
多正系学校,少旁系学校
高等小学校与中学校毕业生之危机 缺乏培养共和国民之精神
{1919年顾树森“对于改革现行学制之意 见”《教育杂志》第12卷10号}
3、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教育改革
(1)动摇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根基。 (2)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壬戌学制制定的过程
酝酿准备:改革学制系统提案(1915年) 实际运作:拟定“学制系统草案”(1921年广 州) 进入高潮:讨论、试行、专家评论 审定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修正案、
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 表现在:①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 教育的普及; • ②延长了中学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 水平,中学分两段提高了办学的灵活性, 也有利于中学普及; • ③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 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 ④在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兼顾了学 生升学与就业的需要。
• 思考题: • 试评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特点和 历史地位。
• 四、“新学制”的课程标准 • 1.上课按分钟计时,规定初小前两年每周不少于 1080分钟,后两年不少于1260分钟,高小每周不 少于1440分钟。 • 2.小学取消修身课,增加公民、卫生课,将手工 改为公用艺术,图画改为形象艺术;后又将初小 的卫生、历史、公民、地理合为社会科,增加自 然园艺科;将国文改为国语,体操改为体育。
• 5.改革了师范教育制度,使师范教育的种类 增加,程度相应提高,而且设置灵活。 • 6.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 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 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 教育和科学研究。
• *“新学制”的附则 • 学制还定有四项附则: • 1.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宜采取选科制; 2.为适应特殊智能,对于天才的教育应特别 注重,其修业年限应适当变通; • 3.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 殊教育; • 4.对于年长失学者,应实施相当的补习教育。
• 二、“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 • (一)“新学制”的标准 • (二)1. “新学制”根据学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来 划分教育阶段。 • 2.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 3.中等教育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 粹。 • 4. 建立了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其中最 明显的特点是兼顾了升学与就业。
• 3.初中必修科目有公民、历史、地理、国语、 外国语、算学、自然、图画、手工、音乐、 生理卫生、体育。高中采用综合中学制, 分普通科和职业科。 • 4.中学一律采用选科制和学分制。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第13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新旧文化激烈冲突,思想革命波澜壮阔,预示着传统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机已经到来。
与文化革命相适应,中国的教育开始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以更为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多元文化,深刻反思,积极选择,首先从思想意识方面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袁世凯上台后,出于复辟帝制的需要,竭力推崇孔孟之道。
复古主义教育的回潮一开始就受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击。
随后,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核心,以1915年9月创刊的《新青年》为标志和主要阵地,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里兴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批判武器,反对尊孔读经,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新文化运动,并在“五四”运动时期达到了高潮。
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拄——儒家思想,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之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批判,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文化运动,是对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它的爆发,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磨难和阵痛后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寻求新出路、寻觅新曙光的思想前奏。
2.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抨击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抨击封建教育的危害和没落,反思民族教育传统的固有不足,大力倡导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民主主义者们从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对中国教育现状作了深刻批判,力图以包含人权、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和重视科学技术、崇尚自然、讲究实用等科学精神的新教育,来取代迷信权威、窒息思想、压抑个性、脱离实际、忽略身心的旧教育,为新教育观念的形成作了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新旧文化激烈冲突,思想革命波澜壮阔,预示着传统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机已经到来。
与文化革命相适应,中国的教育开始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以更为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多元文化,深刻反思,积极选择,首先从思想意识方面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袁世凯上台后,出于复辟帝制的需要,竭力推崇孔孟之道。
复古主义教育的回潮一开始就受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击。
随后,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核心,以1915年9月创刊的《新青年》为标志和主要阵地,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里兴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批判武器,反对尊孔读经,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新文化运动,并在“五四”运动时期达到了高潮。
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拄——儒家思想,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之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批判,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文化运动,是对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它的爆发,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磨难和阵痛后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寻求新出路、寻觅新曙光的思想前奏。
2.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抨击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抨击封建教育的危害和没落,反思民族教育传统的固有不足,大力倡导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民主主义者们从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对中国教育现状作了深刻批判,力图以包含人权、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和重视科学技术、崇尚自然、讲究实用等科学精神的新教育,来取代迷信权威、窒息思想、压抑个性、脱离实际、忽略身心的旧教育,为新教育观念的形成作了准备。
3.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促使中国现代教育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在继洋务教育在技艺层面上、维新教育在制度层面上接受西方教育之后,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在思想观念层面上开始自觉接受西方教育、跟上西方教育。
(1)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在教育上使个人享自由平等之机会;要求在教育中尊重个人,从尊重儿童开始,教师必须懂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使儿童的个性得以发展。
(2)教育的平民化教育平民化是民主思潮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新文化运动中,教育关注点的下移和重民成为普遍现象,不少人提出必须坚持教育的“庶民”方向,打破以往社会有贵贱上下、劳心与劳力、治人与被治种种差别的阶级教育,使平民大众都能享有教育。
(3)教育的实用化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务实的教育成为共识。
一方面,认识到教育对个人生活能力的培养、对社会生产发展的适应的重要意义,致力于思考和解决“教育与生计关系”成为不少教育家孜孜以求的事业,从观念上解决了改革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学校内部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强调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沟通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强调学生主动、创造的学习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均须适应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以求普通学校教育摆脱传统的束缚。
(4)教育的科学化对科学方法和观念的提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重要内涵和特点,表现出强烈的理性色彩。
民主主义者开始用科学的精神分析中国教育现状,指出要让科学内容和方法渗入到社会各项事业,渗入到教育,改变人民的态度和观念。
4.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在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引起巨大反响,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
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袁世凯倒台后,政府撤消了袁世凯所颁布的教育纲要及教育宗旨。
“五四”前夕的1919年4月,由范源濂、蔡元培、陈宝泉等人组成的教育部教育调查会议决定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国民教育宗旨。
(2)教育普及有所发展在民主思想的推动下,平民教育呼声强烈,义务教育得到提倡。
1917年10月,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请促进义务教育案》,次年10月又提出《推行义务教育案》,要求政府切实实施义务教育,各地也纷纷落实推进。
虽然全国和各地普及教育的计划落实效果往往并不明显,但教育界人士确在为此作着努力。
(3)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教育宗旨、学制、教育结构的改革相适应,中小学教育其他方面的改革也随之展开。
主要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教育中白话文和国语的推行。
其次,中等教育开始注意科学和实用。
(4)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1913年教育部调整全国师范教育布局,筹划直隶、东三省、湖北、四川、广东、江苏六大师范区,每区设一所高等师范学校。
6所高师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又形成了北京高师和南京高师两所代表性的高师,各具特色,南北呼应,带动了全国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改革。
开大学改革风气之先的是北京大学。
蔡元培就任校长后对北京大学的改革以其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全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二、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也异常活跃,将教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是其显著特点。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入中国,激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革热情。
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层出不穷,大大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1.平民教育思潮宣传平民教育思想、投身平民教育运动的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平民教育思潮的共同点在于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后又受一次大战后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渐次形成颇具声势的工读主义思潮,出现工读互助的教育实践活动。
其基本内涵有: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别。
3.职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
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加之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民主战士对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产的抨击,从1915年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多次提出推行职业教育的议案,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逐步形成。
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两点是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
4.勤工俭学运动辛亥革命前,自费留学生中出现“俭学”之风,同时,在法国的李石曾通过“兼工与学”使来自农村的华工得到教育。
受此启发,1912年吴稚晖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并设预备学校于方家胡同,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四川俭学会”和预备学校。
上海也组织了留英、留法俭学会,意在“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输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的文明,创造“新社会、新国民”。
在其倡导下,1912至1913年间赴法留学者达80多人。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最初是一场以输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为指导思想,以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为主要追求,以工读结合为手段的教育运动,逐渐转变为寻求革命救国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运动和革命运动。
在此过程中,进步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比较正确地认识到劳动的伟大意义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并进行了一场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规模的实践尝试。
同时,对西方教育思想的引进、对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现代多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5.科学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形成并盛行一时。
新文化运动将科学与民主并举,视为“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并主张用理性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来判断一切社会问题,建设中国的“真教育”。
海内外相呼应,浑然一体。
由于中国科学社的努力,科学教育蔚为社会思潮。
“五四”以后科学教育运动在西方学者和科学成果的推波助澜下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展,表现为两方面:(1)提倡学校中的科学教育,即按照教育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此即科学的教育化趋势。
(2)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包括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研究、各种心理和教育统计与测量的试验及量表的编制应用,此即教育的科学化趋势。
科学教育思潮和运动对中国现代教育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教育及心理测量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界成为十分流行的研究手段;各种新教学方法如道尔顿制等的试验广泛开展;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置。
6.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具有强烈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兴起,其内涵为: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教育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和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教育是国家的任务,教育设施应完全由国家负责经营、办理,国家对教育不能采取放任态度。
其主旨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
国家主义教育派共同促成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促成了学校中军国民教育和爱国教育的加强,也促成了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一度以国家主义为教育宗旨,但是,由于其核心概念“国家”的含糊和抽象,以及一概而论地反对教育的政治和党派性,并与20世纪20年代业已形成的人民革命潮流相背,加之其浓厚的政治宗派色彩和一些成员依附军阀的言行不一,使之一开始就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
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明令禁止国家主义,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就此消沉。
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1.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20世纪初,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兴起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猛烈冲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关注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
清末以来,西方的教学法开始渐次输入中国,其中输入最早的是赫尔巴特的教学法。
新文化运动所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加速了中国教育界对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与方法的引进。
五四时期的中国教育是以反封建、反传统为主旨的,而以反传统教育自居、并在世界范围有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恰好为中国批判封建传统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