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地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地观察

合集下载

实验5细菌的分离、移植

实验5细菌的分离、移植

h
5
实验台面一律要求光滑、水平。光滑是便于 用消毒剂擦洗;水平是倒琼脂培养基时利于培养 皿内平板的厚度保持一致。
在实验台上方,空气流动应缓慢,杂菌应尽 量减少,其周围杂菌也应越少越好。为此,必须 清扫室内,关闭实验室的门窗,并用消毒剂进行 空气消毒处理,尽可能地减少杂菌的数量。
h
6
三、实验内容
1、平板培养基的制备 2、平板划线分离 3、斜面接种法 4、液体接种法 5、细菌生长特性观察
h
7
1、平板培养基的制备
15稀释平板测数法(混融法和涂布法).wmv
h
8
2、平板划线分离(16平板划线.wmv)
(1)右手持接种环,将接种环直立灭菌,再横向 持棒烧金属柄部分,通过火焰 3-4 次;
(2)无菌取样:用接种取斜面培养物或取液体材 料、肉汤培养物一环;
(3)接种培养平板时以左手掌托平皿,拇指和食 指将平皿盖揭开成 20 º~30 º(角度越小越好, 以免空气中的细菌进入平皿中将培养基污染);
h
3
补充:(一)接种工具
1.接种针 2.接种环 3.接种钩 4.5.玻 璃涂棒 6.接种圈 7.接种锄 8.小解剖刀
h
4
(二)、无菌操作
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 作技术。
培养基经高压灭菌后,用经过灭菌的 工具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含菌材料(如样 品、菌苔或菌悬液等)于培养基上,这 个过程是无菌接种操作。

细菌的分离培养

细菌的分离培养

细菌的分离培养

实验目的:掌握在各种培养基上的接种方法并观察生长现象。

实验材料:菌种、普通琼脂平板、肉汤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斜面培养基、接种环、接种针、酒精灯。

实验内容:

一、平板划线接种法(分离培养法)

原理:通过在平板上划线,将混杂的细菌在琼脂平板表面充分的分散开,使单个细菌能固定在一点上生长繁殖,形成单个菌落,以达到分离纯种的目的。若需从平板上获取纯种,则挑取一个单个菌落作纯培养。

用途:分离出纯种细菌,以利作纯培养。操作方法(三区划线法):

1、右手拿接种环,烧灼冷却后,取菌液一环。

2、左手抓握琼脂平板(让皿盖留于桌上),在酒精灯火焰左前上方,使平板面向火焰,以免空中杂菌落入,右手将已沾菌的接种环在琼脂表面密集而不重叠的来回划线,面积约占整个平板的1/5-1/6,此为第一区。划线时接种环与琼脂呈30-40度角轻轻接触,利用腕力滑动,切忌划破琼脂。

3、接种环上多余的细菌可烧灼(每划完一个区域是否需要烧灼灭菌视标本中含菌量多少而定),待冷后,在划线末端重复2-3根线后,再划下一区域(约占

1/4面积),此为第二区。

4、第二区划完后可不烧灼接种环,用同样方法划第三区,划满整个平皿。

5、划线完毕,将平板扣入皿盖并作好标记,置37°C温箱孵育18-24小时观察琼脂表面菌落分布情况,注意是否分离出单个菌落,并记录菌落特征(如大小、形状、透明度、色素等)。

二、液体培养基接种法用途:凡肉汤、蛋白胨水,各种单糖发酵均用此法接种。可以观察细菌不同的生长性状、生化特性以供鉴别之用。

操作方法:右手执笔式握住接种环,灭菌冷却后取单个菌落。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普通植物病理学

实验十七、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组织分离、稀释分离、平板划线分离的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在平板、斜面及液体培养基上培养病原菌及观察其培养性状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是植物病理实验室工作中的基本技能;为了获得某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气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们适宜的生活条件,即让病原菌生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得到纯菌株;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方法主要有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两种;最常用的方法是组织分离法,而稀释分离法主要用于病组织上产生大量孢子的病原真菌的分离;病原细菌的分离方法以划线分离法为最常用,在有些情况下也采用稀释分离法;为了获得分离菌的纯培养,必须要进行分离菌的纯化,纯化的方法类似于分离工作中采用的稀释分离法或划线分离法;

三、材料、仪器与用具

1.材料依当地情况进行选择,下列材料供参考

1稻瘟病叶、病节、病穗颈pyricularia orycae;

2玉米大斑病叶exserohilum turcicum;

3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叶curvularia lunata;

4玉米小斑病叶bipolaris maydis;

5番茄灰霉病果botrytis cinefca;

6黄瓜菌核病果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7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叶pseudomonas syringaepv.1achrymans;

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

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
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
微生物及免疫学科组
内 容


无菌技术
安全要求


微生物分离培养(细菌)
微生物保藏
微生物检验技术
1.形态学检测技术(染色、镜检技术) 3.基于生理生化特征的检测技术
2.培养特征检测技术(计数、生长性状) 4.致病性检测技术
5.药物敏感性检验技术 6.血清学检测技术
微生物检验技术
这是一种常用的简便方法。 放在4℃冰箱内保藏,这种温度条件下不能使菌体进入休眠, 而仅是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因此,保藏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 超过1~2个月为宜。 本方法虽然简便,但由于菌株处于较高的水平活性下,这对保 藏株的性状是不利的,因此,生产菌种一般不采用此法保藏。
(二)低温定期移植法
斜面:把培养好的斜面菌种放在低温干燥处保存,定期移植, 一般3~6个月移植一次(视菌种特征而定)。 穿刺培养定期移植法:保藏细菌效果较好。穿刺培养是将含 0.6%~0.8%的琼脂培养基装试管灭菌后直立冷凝后,用接种针尖 挑取少量菌体,垂直刺入琼脂培养基中心,放在适当温度下培养, 待菌长好后即可放低温保存,此法较斜面保存有利,大肠杆菌可保 藏2年以上不发生明显变异。
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按 用 途 不 同 划 分 基础培养基
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 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特殊营养物质包括血液、血清、酵 母浸膏、动植物组织液等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培养性状观察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培养性状观察
倾 注 法 是 取 3支 已融 化 的 普 通 琼 脂 培 养 基 管 ,
2 . 1琼脂平板培 养基上的 茵落特征观察

般由 1 个 同种细菌或真菌孢子在 固体培养基
上 繁殖 而 成 的 1团单 独 的群 体 称 为菌 落 。菌 落大 小
以毫米表来自百度文库 。一般直径不足 1 毫米者为露滴状菌落 ;
保持透 明。此外 , 按混浊性状可分为均等混浊 , 混有 颗粒或凝块等。沉淀物可分为颗粒状沉淀 , 絮片状沉 淀, 粘 稠沉 淀 或无 沉 淀等 。表 面性 状液 面 有 无 菌原 , 管壁 四周有无菌环及其显示的颜色。
2 . 4 细菌在 明胶 穿刺 中的培养性状
细 菌在 明胶 穿刺 中 , : 长 成不 同 的情 况 ,如 线
约5 0克置于密封容器内与接种的厌氧菌共 同培养。 焦 性 没食 子 酸 法是 利 用 焦 性 没食 子 酸与 碱作 用
5 分钟 , 置冷水 中冷却 , 排 出空气 。 接种时, 倾斜试管 , 尽 力 排 出液 面上 溢 的石 蜡 油 , 将 材料 接 种 在 肉汤 内 , 接 种 完后 让 石蜡 油 重新 覆 盖在 液 面 ,置 于 3 7  ̄ C 温 箱
中培养 。
2 . 2 细菌在 琼脂斜 面上 的生长状 况
1 ~ 2 毫米者为小菌落 ; 2 ~ 4 毫米者为 中等大菌落 ; 4 毫 米或 更 大者 为大 菌 落或 巨大 菌落 。菌落外 形 有 圆形 、 不 规则 形 、 卷毛状 、 根 状 等 。隆 起 度呈 扩 散 、 台状 、 凸

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

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

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

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在植物病害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分离、培养病原菌的方法是植物病理学研究工作中最常应用的实验技术。一方面,在一个新的病害研究中,通过分离与培养获得病原物的纯培养,完成柯氏法则,以明确该病病原;研究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病害循环(侵染、病程等等)。所谓病原物的分离,即把该病原菌从发病组织上与其他微生物分开;所谓病原物的培养,即将分离的病原菌移到可以让这种病原菌正常生长的营养基质即培养基上,从而获得其纯培养.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需经以以几个步骤:

1。有关器皿的灭菌和消毒;

2.制作培养基;

3。病原菌的分离

4.病原菌的培养。

-、灭菌与消毒

灭菌与消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灭菌则是指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和孢子。消毒一般是指消灭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的营养体,在植物病理学实验中,需要进行纯培养,不能有任何杂菌污染,因此对所用器材、培养基和工作场所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消毒与灭菌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加热、过滤、辐射和使用化学药品等方法。(一) 热力灭菌

热力灭菌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类。

1.干热灭菌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细胞内的蛋白质疑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反之含水量越小,凝固越慢。因此,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高(160~170℃),时间长1~2 h.但干热灭菌温度不能超过180 ℃,否则包器皿的纸或棉塞就会烧焦,甚至引起燃烧.干热灭菌使用的仪器是烘箱。

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实验目的:

掌握在各种培养基上的接种方法并观察生长现象。

实验材料:

菌种、普通琼脂平板、肉汤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斜面培养基、接种环、接种针、酒精灯。实验内容:

一、平板划线接种法(分离培养法)

原理:通过在平板上划线,将混杂的细菌在琼脂平板表面充分的分散开,使单个细菌能固定在一点上生长繁殖,形成单个菌落,以达到分离纯种的目的。若需从平板上获取纯种,则挑取一个单个菌落作纯培养。

用途:分离出纯种细菌,以利作纯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操作方法(三区划线法):

1、右手拿接种环,烧灼冷却后,取菌液一环。

2、左手抓握琼脂平板(让皿盖留于桌上),在酒精灯火焰左前上方,使平板面向火焰,以免空中杂菌落入,右手将已沾菌的接种环在琼脂表面密集而不重叠的来回划线,面积约占整个平板的1/5-1/6,此为第一区。划线时接种环与琼脂呈30-40度角轻轻接触,利用腕力滑动,切忌划破琼脂。

3、接种环上多余的细菌可烧灼(每划完一个区域是否需要烧灼灭菌视标本中含菌量多少而定),待冷后,在划线末端重复2-3根线后,再划下一区域(约占1/4面积),此为第二区。

4、第二区划完后可不烧灼接种环,用同样方法划第三区,划满整个平皿。

5、划线完毕,将平板扣入皿盖并作好标记,置37℃温箱孵育18-24小时观察琼脂表面菌落分布情况,注意是否分离出单个菌落,并记录菌落特征(如大小、形状、透明度、色素等)。

二、液体培养基接种法

用途:凡肉汤、蛋白胨水,各种单糖发酵均用此法接种。可以观察细菌不同的生长性状、生化特性以供鉴别之用。

操作方法: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实验四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在细菌学检验中,细菌的分离培养是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从混杂微生物中获得单一菌株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分离;纯培养是指一株菌种或一个培养物中所有的细菌都是由一个细胞分裂、繁殖而产生的后代。分离培养的目的在于从被检材料中,或者从污染的众多杂菌中分离出纯的病原菌。细菌分离培养应先从被检材料或病料中分离培养单个菌落,然后钓取可疑菌落进行纯培养,再将纯培养物移植培养。

目的要求

1.学习、掌握需氧菌和厌氧菌分离培养的基本要领和技术。

2.了解细菌的菌落形态及其在各种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

3.了解培养性状对细菌鉴别的重要意义。

4.掌握钓菌、纯培养及移植技术。

操作步骤

一.需氧性细菌分离培养法

1. 平板划线分离法

菌种被其他杂菌污染时或混合菌悬液常用平板划线法进行纯种分离,此法是借助将蘸有混合菌悬液的接种环在平板表面多方向连续划线,使混杂的微生物细胞在平板表面分散,经培养得到分散的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繁殖而成的菌落,从而达到纯化目的。 但划线分离的培养基必须事先倾倒好,需充分冷凝待平板稍干后才可使用;为便于划线,一般培养基不宜太薄,每皿约倾倒20 ml 培养基,培养基应厚薄均匀,平板表面光滑。划线分离主要有连续划线法(图4-1)和分区划线法(图4-2)两种。划线法示意图见图4-3。

(1)连续划线法

以无菌操作用接种环直接取

平板上待分离纯化的菌落。将菌种

点种在平板边缘一处,取出接种

环,烧去多余菌体。将接种环再次

通过稍打开皿盖的缝隙伸入平板,

在平板边缘空白处接触一下使接

种环冷却,然后从接种细菌的部位

实验四 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与培养

实验四 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与培养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与菌落观察

学生姓名:专业:环境工程学号:

同组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实验地点:实验日期:2018 年 10月16日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微生物接种培养技术

2.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

3.学习并掌握放菌落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认识并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具有重要价值微生物的主要菌源。在不同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千差万别。为了分离获得某种微生物,需要预先制备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并添加相应的抗生素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例如,添加链霉素25~50U/mL抑制细菌;添加0.5%重铬酸钾液或制霉素50 U/mL 抑制霉菌。通过10倍稀释以及平板分离、平板涂布和平板划线等操作,微生物可在平板上分散成单个的个体,经过适宜条件培养,单个个体可形成单个菌落。挑取单个菌落转接至新鲜平板上,即可使目的菌种纯化。

1.菌种的分离纯化: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

与纯化。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

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单一性”,防止其他微生物的

混入。

2.平板涂布法: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

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

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用途上,一般多用于从菌种的纯化;优点是可

细菌的分离培养实验目的

细菌的分离培养实验目的

细菌的分离培养实验目的

细菌的分离培养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旨在将混合细菌群体分离开来,以便研究和分析单个细菌的特性和功能。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适当的培养条件,使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并形成单个菌落,从而得到纯种细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实验步骤如下:

1. 样品收集:首先选择合适的样品进行采集,例如土壤、水样、食品等。收集样品时要注意避免外界污染,使用无菌容器进行采集。

2. 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处理,以去除大颗粒杂质。可以通过过滤、离心等方法将细菌从样品中分离出来。

3. 制备培养基:根据不同细菌的需求,准备适当的培养基。培养基可以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两种。固体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琼脂或琼脂糖,使其凝固后形成固体。

4. 接种细菌:将处理后的样品取适量涂布在培养基表面,或者加入到液体培养基中。涂布法适用于分离菌落较大且培养时间较长的细菌,液体培养法适用于分离菌落较小且培养时间较短的细菌。

5. 培养条件: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适当的培养箱或培养器中,控制温度、湿度和通气条件。不同细菌对培养条件的要求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6. 观察和分离:在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出现单个菌落。如果出现单个菌落,可以使用无菌的移液管或铁环将其分离到新的培养基上。如果没有出现单个菌落,可能是由于细菌的密度过高或培养条件不适合,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7. 保存纯种:将分离得到的纯种细菌进行保存,可以使用冷冻保存或制备细菌种子库。保存时要注意使用无菌的保存容器,并在适当的温度下存放。

细菌的分离培养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细菌的特性和功能,对于了解细菌的生长规律、代谢途径、致病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离培养,我们可以得到纯种细菌,便于后续的生理、生化和遗传实验。同时,该实验也有助于鉴定和筛选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菌,例如产酶菌株、抗生素产生菌株等。

高中生物细菌分离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细菌分离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细菌分离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学会如何从混合菌群中分离出单一种类的细菌,并学会使

用无菌技术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实验材料:

1. 不同种类的细菌混合溶液

2. 琼脂培养基

3. 火焰灼烧器

4. 细菌培养皿

5. 培养箱

6. 培养基接种环

7. 酒精灯

实验步骤:

1. 首先,准备好所有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确保所有器材都经过高温消毒处理。

2. 用火焰灼烧器将细菌培养皿的口部加热杀菌,使其无菌。

3. 用培养基接种环在混合细菌溶液中采集细菌样本,然后在无菌的琼脂培养基上均匀涂抹。

4. 将接种好的琼脂培养基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在培养箱内培养

一段时间。

5. 定期观察培养皿的生长情况,观察细菌的形态和颜色。

6. 当发现单一种类的细菌开始生长时,使用培养基接种环将其转移到新的琼脂培养基培养

皿上,继续培养。

7. 最终得到单一种类的纯种菌落。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做到无菌操作,严格控制外部环境的污染。

2. 注意实验材料和设备的消毒和清洁工作。

3.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火焰灼烧器的使用安全。

4. 注意安全防护措施,避免细菌传播及误伤。

拓展实验:

1. 利用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观察不同种类细菌的生长情况。

2. 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比较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3. 探究细菌对环境的适应性,如对不同pH值、温度和氧气浓度的适应能力等。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将学会分离和鉴定不同细菌种类的方法和技术,加深对细菌的了解,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观察分析能力。

细菌的生长现象

细菌的生长现象

细菌的生长现象

(一)分离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现象

1.观察菌落:了解菌落的各种特征,以便确定对该菌如何进一步

鉴别。菌落的各种特征包括大小、形状、突起、边缘、颜色、表面、

透明度和粘度等。

2.血琼脂上的溶血

α溶血:菌落周围血培养基变为绿色环状;红细胞外形完整无缺。

β溶血:红细胞的溶解在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完全清晰透明的环。

γ溶血:菌落周围的培养基没有变化;红细胞没有溶解或无缺损。

双环:在菌落周围完全溶解的晕圈外有一个部分溶血的第二圆圈。

3.气味:通过某些细菌在平皿培养基上代谢活动产生的气味,结

合液体培养基上的性状,有助于细菌的鉴定。

(二)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肉汤培养基:混浊度(混,中等,微混,透明)、有无沉淀

(粉状、颗粒状、絮状)、有无菌膜(膜状、环状、皱状),以及气

味和色素等。细菌数量达106~107CFU/ml,培养肉汤才见混浊。

2.血液培养的检查和传代培养:血液培养用的培养瓶最好先在35℃中预温,再将血液接种于培养瓶(培养基容量:血液量=l0:1),培

养瓶置35℃6~18h后,用肉眼观察其生长现象,如:溶血、产生气体

或混浊度等。应每天肉眼检查细菌生长情况,若为生长阳性应做进一

步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若为生长阴性,应孵至第7天弃去。有些细菌如

奈瑟菌属和嗜血杆菌属的菌株。心杆菌属、放线杆菌属的细菌都需要较长时间培养。

血培养孵育24h后,肉眼观察阴性的血培养瓶,一般不需做常规显微镜检查,因培养物中有105菌落形成单位(CFU)/ml,才能通过革兰染色检出细菌。

(三)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

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

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

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在植物病害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分离、培养病原菌的方法是植物病理学研究工作中最常应用的实验技术。一方面,在一个新的病害研究中,通过分离与培养获得病原物的纯培养,完成柯氏法则,以明确该病病原;研究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病害循环(侵染、病程等等)。所谓病原物的分离,即把该病原菌从发病组织上与其他微生物分开;所谓病原物的培养,即将分离的病原菌移到可以让这种病原菌正常生长的营养基质即培养基上,从而获得其纯培养。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需经以以几个步骤:

1.有关器皿的灭菌和消毒;

2.制作培养基;

3.病原菌的分离

4.病原菌的培养。

-、灭菌与消毒

灭菌与消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灭菌则是指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和孢子。消毒一般是指消灭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的营养体,在植物病理学实验中,需要进行纯培养,不能有任何杂菌污染,因此对所用器材、培养基和工作场所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消毒与灭菌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加热、过滤、辐射和使用化学药品等方法。

(一) 热力灭菌

热力灭菌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类。

1.干热灭菌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细胞内的蛋白质疑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反之含水量越小,凝固越慢。因此,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高(160~170℃),时间长1~2 h。但干热灭菌温度不能超过180 ℃,否则包器皿的纸或棉塞就会烧焦,甚至引起燃烧。干热灭菌使用的仪器是烘箱。

任务三病料中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观察教案.

任务三病料中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观察教案.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技术》

任务三 病料中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特性观察教案

注:标记★的内容为重点,标记◎的内容为难点。

授课内容

病料中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观察 授课时数 2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

技能课 授课场地 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室 教学材料 PPT 及各种试验器材 教学方法 讲授、示教、操作

教学重点 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及大肠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

教学难点 分区划线法及结果判定

教学目标 能对病料中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并会进行结果观察和分析

教学内容

任务三 病料中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观察(约2学时)

一、说明病料中细菌分离培养的目的及方法:

获得单个菌落、分区划线法

二、讲授实验方法并示教

病料中细菌的分离培养步骤

无菌操作:从病料中取菌 平板分区划线 培养 三、学生操作该试验 四、试验结论分析及记录 ➢ 第二天观察并分析分离培养结果,根据菌落特征进一步判断病料中细菌是否为大肠杆菌 习题作业 1. 试述大肠杆菌在伊红美蓝、麦康凯、SS 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2. 说出病料中细菌分离培养的目的及方法?

课后反思 1.强调好无菌操作应注意的问题2.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写出初步诊断结论

细菌分离培养实验报告

细菌分离培养实验报告

细菌分离培养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对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

生长习性,培养出具有特定形态和生化特性的纯培养菌株。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环境样品(如土壤、水、空气等)、琼脂培养基、试管、移液管、恒温培养箱等。

2. 实验方法:

a. 取环境样品,将其加入生理盐水中制备悬浮液。

b. 取适量悬浮液在琼脂平板上均匀涂布。

c. 将涂布好的琼脂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d. 观察并挑取单菌落进行分离培养,最终获得纯培养菌株。

实验结果:

经过培养后,观察到琼脂平板上出现了不同形态和颜色的菌落。通过挑取单菌

落进行连续传代培养,最终获得了多个纯培养菌株。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菌株的形态特征各异,有的为球形菌,有的为杆状菌,还有的呈现丝状生长。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这些菌株的生长速度和生理特性也存在差异。

实验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从环境样品中分离培养出了多个细菌菌株。这些菌

株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的差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为后续的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此外,本次实验还加深了我们对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的认识,为我们进一步探究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实验总结:

细菌分离培养实验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掌

握了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技术,还获得了多个纯培养菌株。这些菌株的获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为后续的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本次实验也加深了我们对细菌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的认识,为我们进一步探究细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细菌及细菌类疾病的实验室诊断—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动物微生物技术课件)

细菌及细菌类疾病的实验室诊断—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动物微生物技术课件)
等。 湿润度:有干燥和湿润两种。 隆起度:有隆起、轻度隆起、中央隆起和云雾状等。 色泽和透明度:色泽有白、乳白、黄、橙、红及无色等;透明
度有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等。 质地:有坚硬、柔软和粘稠等。
直至混合物稀释到足够形成单菌落。
④ 盖好平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h。
动物微生物应用技术
细菌培养性状的观察
细菌群体形态-菌落
菌落又称克隆:指单个细菌在适合生长的固 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在适宜的条件下经培 养后,生长繁殖出巨大数量的菌体,形成一 个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的群。
菌苔:若长出的菌落联成一片则形成菌苔。因此在
细菌培养中常将细菌在培养基表面划线接种以获得单 个菌落。
细菌群体形态-菌落
菌落描述
大小、颜色、透明度、边缘整齐、光滑 、粗糙、湿润、干燥、凸起、扁平、针 尖状、露珠状等等。
细菌群体形态-菌落
1. 大小:不同细菌 ,其菌落大小变 化很大。常用其 直径来表示,单 位是mm或μm。
细菌群体形态-菌落
动物微生物应用技术
细菌的分离培养 -平板划线法
8
一、实训目的
• 掌握细菌的平板划线分离培养法;
二、实训器材
• 无菌操作台、培养皿、培养基、菌种、接 种环、酒精灯、酒精、棉球。
接种工具
接种针和接种环:由三部分组组成,即环
(针)、金属柄和绝缘柄。接种前后都要过火灭 菌。接种针用于穿刺接种细菌,接种环用于固体、 液体培养基的细菌接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出纯的病原菌。 细菌分离培养应先从被检材料或病料中分离培养单个菌落,
然后钓取可疑
菌落进行纯培养,再将纯培养物移植培养。
目的要求
1.学习、掌握需氧菌和厌氧菌分离培养的基本要领和技术。
2.了解细菌的菌落形态及其在各种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
3.了解培养性状对细菌鉴别的重要意义。
4.掌握钓菌、纯培养及移植技术。 操作步骤 一.需氧性细菌分离培养法
学药品来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以分离得到革兰氏阴性菌。 ( 2)杀菌作用 将病料如结核病料用 15%硫酸溶液处理,其他杂菌均被杀死,而结核
杆菌因具有抗酸性而存活。
( 3)鉴别作用 利用细菌对某种糖的分解能力,通过培养基中指示剂的变化来鉴别某 种细菌。例如远藤氏培养基可以用来鉴别大肠杆菌与沙门氏杆菌。
薄,每皿约倾倒 20 ml 培养基,培养基应厚薄均匀,平板表面光滑。划线分离主要有连续划
线法(图 4-1)和分区划线法(图 4-2)两种。划线法示意图见图 4-3。
( 1)连续划线法
以无菌操作用接种环直接取 平板上待分离纯化的菌落。 将菌种
点种在平板边缘一处,取出接种
环,烧去多余菌体。 将接种环再次
纯培养。
6. 琼脂斜面分离法
取琼脂斜面 3 管,用接种环蘸取欲检病料少许 (如为脏器,先将表面烧烙后,用灭菌解
剖刀切开,以灭菌接种环由切口插入、转动、钓取组织)
,混合于第 1 管的凝集水中,再作
斜面划线;然后抽出接种环,不经烧灼,继续在第
2 管、第 3 管斜面上作同样划线。划毕,
置 37℃温箱中培养。经此法分离培养后,第 2 管的菌落较第 1 管为少,第 3 管的菌落更少,
5. 实验动物分离法 被检病料中疑有某种病原菌存在, 可将病料以无菌操作取出, 放入灭菌乳钵或组织匀浆 器内,加 3~ 5 倍量无菌生理盐水制成混悬液,吸取一定量混悬液注射(肌肉、腹腔、皮下 或静脉)入易感实验动物 ,待实验动物死后,取其脏器,常可分离到纯的病原菌。例如,疑 有猪丹毒杆菌存在的病料,可注射于鸽体,鸽死后, 再取其脾脏以分离猪丹毒杆菌, 可得到
37 ℃
3. 芽胞需氧菌分离培养法 如果被检材料中可疑有带芽孢wk.baidu.com细菌,可先将被检材料加少量生理盐水或肉汤,置于
80℃水浴箱中维持 15~ 20 分钟,或 85℃加热 10 分钟,再进行培养。材料中若有带芽孢的 细菌仍可存活而生长繁殖,不耐热的细菌繁殖体则被杀灭。
4.利用化学药品的分离培养法 ( 1)抑菌作用 有些药品对某些细菌有极强的抑制作用,而对另外一些细菌没有抑制 作用,所以可利用这种特性进行细菌的分离, 例如通常在培养基中加入结晶紫或青霉素等化
2. 倾注平皿分离法
被检材料若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时 ,可借助溶化的琼脂将细菌稀释,待琼脂冷凝后
,
分散的细菌就被固定在原地形成菌落 .这样也能达到分得纯种的目的。根据材料中存在菌数
的多少,倾注平皿前可将被检材料不稀释或用生理盐水作适当稀释。其具体方法如下:
取三支预先准备的普通琼脂培养基试管,水浴加热融化,冷至约
线,取出接种环,左手关上皿盖,将平板转动
60~ 70 度。灼烧接种环,待在平板边缘上冷
却后, 再按以上方法以 1 区划线的菌体为菌源, 由 1 区向 2 区作第 2 次平行划线。 第 2 次划
线完毕, 同时再把平皿转动约 60~ 70 度,同样依次在 3、4 区划线。 划线完毕, 灼烧接种环,
关上皿盖,倒置于 37℃恒温箱中培养 24h 后,在划线区观察单菌落。
通过稍打开皿盖的缝隙伸入平板,
在平板边缘空白处接触一下使接
种环冷却, 然后从接种细菌的部位
图 4-1 连续划线法
图 4-2 分区划线法
在平板上自左向右轻轻划线, 划线 时平板面与接种环面成 30~ 40 度
角,以手腕力量在平板表面轻巧滑
动划线,接种环不要嵌入培养基内划破
培养基,线条要平行密集,充分利用平
50 ℃,用火焰灭菌接
种环钓取待分离物接种至第一管内, 充分摇匀后, 自第一管取一接种环内容物至第二管, 以
同样方法自第二管移种至第三管。然后分别倾注一个已灭菌的平皿,凝固后倒转置于 温箱内培养 24h。结果多数细菌在琼脂内生长成菌落,仅少数菌落出现在表面,通常第一个 平板内的菌落数较多而密集,第二、三个平板则逐渐减少,可见单个菌落。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板分 4 个区, 故又称四分区划线法。 其中第 4 区是单菌落的主要分布区, 故其划线面积应最 大。为防止第 4 区内划线与 1、2、 3 区线条相接触,应使 4 区线条与 1 区线条相平行,这样 区与区间线条夹角最好保持 120 度左右。 先将接种环蘸取少量菌在平板上 1 区划 3-5 条平行
板表面积,注意勿使前后两条线重叠。
划线完毕,关上皿盖。灼烧接种环,待
冷却后放置接种架上。 培 养皿倒置于适
宜的恒温箱内培养。培养后在划线平板
上观察沿划线处长出的菌落形态,涂片
镜检为纯种后再接种斜面。
图 4-3 划线分离示意图
(2)分区划线法(四分区划线法) 取菌、接种、培养方法与“连续划
线法”相似。分区划线法划线分离时平
实用标准文案
实验四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在细菌学检验中, 细菌的分离培养是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 从混杂微生物中获得单一菌 株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分离; 纯培养是指一株菌种或一个培养物中所有的细菌都是由一个细胞
分裂、 繁殖而产生的后代。 分离培养的目的在于从被检材料中, 或者从污染的众多杂菌中分
如此较易得到单个菌落,达到纯培养之目的。
7. 琼脂平板涂布分离法 被检病料如血液、腹水等,可用灭菌毛细吸管或吸管吸取
1~2 滴置于平板中央,用灭
菌的 L 形玻棒作均匀涂布。如估计细菌数很多,可直接用火焰灭菌的接种环钓菌,并做分
区划线。如为脏器病料,可先作成乳悬液再行涂布;或取其一小块,用镊子夹住,表面烧烙
1. 平板划线分离法 菌种被其他杂菌污染时或混合菌悬液常用平板划线法进行纯种分离,
此法是借助将蘸有
混合菌悬液的接种环在平板表面多方向连续划线, 使混杂的微生物细胞在平板表面分散, 经
培养得到分散的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繁殖而成的菌落,从而达到纯化目的。
但划线分离的培
养基必须事先倾倒好, 需充分冷凝待平板稍干后才可使用; 为便于划线, 一般培养基不宜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