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合集下载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14个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14个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共14个。

1、【之】

(一)代词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格式:动词+之。“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①子墨子闻之。(《公输》)

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3.这,此。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愚公移山》)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③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④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动词(形容词)。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

音序排列:

01而,02夫,03盖,04何,05乎,06乃,07其,08且,09然,10若,

11所,12为,13焉,14也,15以,16于,17与,18则,19者,20之。

(有下划线的为课标称篇目)

一、而(ér)

连词

一般用在词、短语中间。有时用在两个分句的后一个分句之前来连接两个分句。前后关系及形式为:

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才”,或不译。如:

(1)温故而知新。(《论语》)

温习已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

2.表并列,可译为“并且”“而且”,或不译。如:

(1)中峨冠而多鬓者为东坡。(《核舟记》)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同他辩论问题,言语温和,脸色平和。

3.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等。如: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如: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

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搬开土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

5.表因果,可译为“因为”。如: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一则》)

天空的深蓝色,是天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没有看到天的尽头呢?

6.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等。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个想法,那只要按我的指挥行事就行了。

二、夫(fú)

初中语文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

一、之

0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随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⑶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1.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二

“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十六、乃

3.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二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17个重点虚词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17个重点虚词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17个重点虚词

文言文是不是让大家很是头疼呢?文言文题型中,翻译很重要。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的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

今天给大家整理了:初中语文文言文180个实词+17个重点虚词。

想要获取电子打印版请拉到文末查看。

01180个必背文言实词

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

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 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犹得备晨炊)

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

7.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薄如钱唇)

8.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

③记录。(策勋十二传)⑤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

对于文言文阅读而言,实词和虚词都是重中之重。今天小编给大家总结归纳文言文重点虚词17条,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哦~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

一、之

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

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

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

三、者

1、结构助词

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一)之

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三)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

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

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

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

“像”、“在……上”、“被”等。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

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

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语文常见虚词一览表(一)常

用虚词用法

相当于现代汉

语的词或作用

例句

1 、代人、代

事、代物。

代人多是第

三人称。

他(们)、她(们)、它(们)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便

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谨

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2 、代第一人

称的。

我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3 、指示代

词,表近

指。

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 、结构助

词:定语前

置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

中心语(名

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 、结构助

词:用在主

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

立性。

不译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3 、结构助

词:宾语提

前的标志。

不译何陋之有?(《爱莲说》)

4 、结构助

词:定语后

置的标志。

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5 、音节助

词:用在形

容词、副词

或某些动词

的末尾,或

用在三个字

之间,使之

凑成四个

字,只起调

整音节的作

用。

无义,译时应省去。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动词到、往、到……去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其代

词1 、第三人称

代词。可代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3个常用文言虚词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3个常用文言虚词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3个常用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1、之(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如:

渔人甚异之愿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a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两狼之并趋如故”“无丝竹之乱耳”b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c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3)代词a译为“这,此”“之子于归”B他,他们,它“观之,兴正浓”(4)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5)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

2、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译为“在”,

“到”“从”“向”“对于”等a、在: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见人于大行b、到;指通于南(2)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过”。

“烈于猛火”(3)介词,用于被动句中闻于四方(4)动词词头。

“黄鸟于飞”

3、以介词(1)介词,用、凭借“徐喷以烟”“君子不以言举人”(2)介词,把“以丛草为林”(3)介词,“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以,因此】

(4)按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河曲智叟无以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愚公移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曹刿论战》)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曹刿论战》)

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论语.》)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桃花源记》)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记》)

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醉翁亭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代齐军)(《曹刿轮战》)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

2、助词

(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

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总结
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承接并列修饰递进转折等关系表承接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野芳发而幽香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
【6个 重要 虚 词】 之 一、代词 ①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 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 “他(她)(他们)”、“它(它 们)”。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②指示代词,这、那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 不译。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其
1、代词
⑴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 (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 “它”“它们”“它们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⑵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 个”、
复前行,欲穷其林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 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
1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⑨通“谓”,称、道、说。 孰为汝多智乎 ⑩特殊用法 :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 动)
15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二)同现代汉语“可以”,如: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一类没有实际意义但对语言结构和语法有很大影响的词语。虚词大多数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用以标明关系或修饰性质,使句子更加严谨、完整、一致、流畅。虚词在汉语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常用词汇,但也有些较为生僻或容易混淆。下面我们将会一一介绍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一、连词类

1.和:表示并列、且、一致、加入等意思。

例如:百度和谷歌都是网络搜索引擎。

2.与:主要用于文言文,表示并列、串连、转折等意思。

例如:如今臣与君俱老,老以重忆之,欣以相劝之。

3.以:表示手段、条件、方式、动作等,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以目送别,哀不自禁。

4.虽:表示转折,意为“尽管”的意思。

例如:虽然我不想去,但是我还是答应了他。

5.然: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的意思。

例如:我很想帮你,然我真的没有时间。

6.若:表示条件,意为“如果”的意思。

例如:若不是你帮我,我一定做不到。

7.既:表示同时、二者都、已经等意思。常与“而且”连用,表

示双重含义。

例如:我既喜欢运动,而且也喜欢看电影。

8.亦:表示也、同样等意思。

例如:你喜欢看书,我亦是如此。

二、助词类

1.的:表示所有、修饰意义和他关系密切。

例如:这是我的书,不是你的。

2.地:表示方式、方法等。常在副词后面使用。

例如:慢慢地走,不要着急。

3.得:表示结果、程度等意思。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他跑得非常快。

4.了:表示完成、变化等。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你已经考过了,不用再担心了。

5.过: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经历。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昨天我去过了你家。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实词:

1、故: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历史事件;原因、缘故;特意,刻意

尽管故有名马,但并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马。

温故而知新,可以在过去的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

公问其故,想要了解其原因。

XXX特意派人前来询问。

彼方竭尽所能,我们因此获得胜利。

广泛地讲述历史事件,以此来阐明失败的原因。

2、间:分隔开;夹杂其中;参与;一会儿;中间;暗中

他与外人保持距离,与他们分隔开来。

中间传来拉崩倒的声音。

又何间之有呢?

XXX前来拜见XXX,立在中间。

骈死于槽枥之间。

又让XXX在旁边的祠堂中等待。

3、绝:极点;停止、消失;隔绝

这是最妙的事情。

声音渐渐消失,最终毫无声息。

他带着妻子和XXX来到了这个偏远的地方。

4、观:观赏;景象、景观;看

我欣赏着巴陵的美景。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可以从远处欣赏,但不能亵玩不雅。

5、书:信函;写;名册,公文

一名男子带着信函前来。

他展开红色的书卷,开始写字。

这本军书共有十二卷,每一卷都有爷名。

6、见:看见;拜见;显露

昨天我看到了军贴。

XXX前来拜见。

才没见到他。

7、少:稍微;一会儿;年轻的

宾客们稍微放松了一下。

不久后,一只狼就走了。

XXX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别人一起耕种田地。

8、从:跟随,随从;顺从,听从;将领

一只狼得到了骨头,停止了前进,而另一只狼继续跟随。

XXX没有偏袒,但人民却不听从。

9、分:分配,分配;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份额,名分;衣食所需,不敢独占

要公平地分配给每个人。

船的前后长度约为八尺,非常奇怪。

我们必须按照每个人的份额来安排衣食住行。

10、世:父子相继为一世;朝代,时代;世界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

一、之

(一)代词

(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

④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二十个虚词用法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二十个虚词用法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二十个虚词用法

(一)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初中文言文17个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17个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的17个重点虚词

一、之

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②水陆草木之花。(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

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

三、者

1、结构助词

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

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涉世家》)

(二)其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

问其故。(《乐阳子妻》)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楼记》)

3.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例: 固以怪之矣。(《涉世家》)

(四)于

1.表示对象,译为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表示处所,译为在, 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表示对象,译为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表示处所,译为到”例: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放在形容词之后, 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生亦我所欲,所欲

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

1 •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例:此则楼之大观也。(《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 “••…的东西” “•… 的事情” “••…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 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 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涉世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 用在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

1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 •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唐

雎不辱使命》)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