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doc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doc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doc

23.登上地球之巅教与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整体感知,复述文章内容。

②学习作者叙事的详略安排的方法③理解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速读课文,能抓住要点概括登顶的几个阶段概括文章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③能突出重点,复述故事,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②从中感受登山运动员的英雄气概,学习登山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与学重点:1、培养并提高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2、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教与学方法:1、这是篇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地复述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注意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通过典型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法。

2、语言是要靠积累的。

本文有许多优美的写景句子,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并学习、模仿、运用。

3、本文四个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细细体会、学习。

课前准备1、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地理知识。

2、多媒体CAI 课件。

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

(可出示相关图片)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注音峰巅(diān)砭骨(biān ) 崔巍(cuīwēi ) 滞留(zhì) 窒息(zhì)匍匐(púfú) 缭绕(liáo)履践(lǚ) 养精蓄锐(xù) 尖锥(zhui ) 迸发(bèng )2、简介:1. 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word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word版

精选初中语文试题试卷教学设计资料23《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主要内容:《登上地球之巅》《真实的英豪》学习要点:《登上地球之巅》1、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建立探究自然神秘的激情壮志。

《真实的英豪》1、认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出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惨剧。

2、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质量——不屈不挠地探究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行进的历史是与全部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知识解说:一、基础知识1、正确朗诵以下词语中的加点字。

矗立 sǒng 砭骨 bi ān 崔巍 cuīwēi 爬行 púf ú阴霾 mái空暇 xi á2、鉴别以下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环绕斩钉截铁——持之以恒休养生息——同心合力阴霾——阴暗朝思暮想——废寝忘食急不行待——难以填补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令人感觉特别冷或痛苦特别激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宏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迫、烦闷的氛围。

侵袭:侵入和侵袭。

急不行待:迫切得不可以再等候。

寄望: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哀思:悲痛想念的感情。

二、要点剖析1、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辛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1960 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认识了很多动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信报导《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阅读课文,试概括几名爬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5 月 24 日上午 9 时,爬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 米高度冲击。

他们困难地向前行进着。

两个多小时后,有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他们冒着寒冷,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第二台阶”。

这时,队员们又得面对黑夜的挑战。

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行进。

因为前方用时过多,氧气已经不多了,他们又遇到缺氧的严重威迫。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3 .登上地球之巅》研讨课教案_2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3 .登上地球之巅》研讨课教案_23

加强教学研究促进对话交流拓展专业视野《全效学习》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题登上地球之巅第 1 学时一、教学目标: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三、教学过程:①复习提问(课堂导入):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②出示本堂课教学目标: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③重点、难点化解(探求新知、质疑导学、课堂反馈):学生活动内容老师活动内容同学讨论明确:1、登山队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4、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5、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6、登山队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整体感知:1、个人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

2、全班交流。

局部赏析: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2、全班齐读感人的描写语段。

同学讨论:团队协作精神,个人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等。

体验与反思:讨论:是什么让中国登山队员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将中国人的骄傲带到了地球之巅?同学讨论明确:渲染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还较多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学习景物描写:找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并体会好在哪里。

④系统归纳:本文中,作者记叙了我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精品】七年级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优秀教案

【精品】七年级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优秀教案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舒寅 2学习目标1、锻炼归纳课文的能力2、学习叙事详略,选材典型,及抓住光景特色来描绘的写作方法3、领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敬奉献精神学习要点有详有略复述课文及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学习难点掌握怎样抓住光景特色进行光景描绘学习过程一、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疆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巅峰,它高达8848.13 米,是世界最巅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疏,常常刮七八级狂风,十二级狂风也许多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洋溢天际。

因为珠峰的地理环境独到,拥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探险与科学观察自 1921 年起,不停有人试图征服珠穆朗玛峰,但多遭失败。

直至 1953 年 5 月 29 日,英国探险队的两名队员才第 1 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

1960 年 5 月 25 日 ,中国爬山队的 3 名队员 (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初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1975 年 5 月 27 日中国爬山队9 名队员又一次从北坡集体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并在主峰顶竖起了 3 米高的觇( chān)标。

据此觇标中国第 1 次测得珠穆朗玛峰的精准高程。

与爬山活动相当合,中国科学院也多次组织了大规模综合观察,进行了地质、地理、生物和高峰生理等多门学科的研究。

1988 年 5 月中、日、尼 3 国运动员实现了从南、北坡登顶超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1989 年成立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为3000 平方公里。

二、作者简介郭超人( 1934~2000 ),高级记者, 195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 年 11 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 年月曾采写大批新闻报导揭穿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 年月随中国爬山队达成登攀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导,70 年代采写的《驯水记》颂扬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

【最新精品】人教初中语文七下《23登上地球之巅》word教案 (1)】

【最新精品】人教初中语文七下《23登上地球之巅》word教案 (1)】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字词积累。

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内容。

3、复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3、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复核课文,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3、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人物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集体主义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

教学方法: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尚的心灵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讨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大家都爬过山吗?爬山时身体的感觉是什么样?累、渴、筋疲力尽,上到山顶之后自豪等。

我们爬的山往往海拔不过千米,走的是修好的山路,我们还带着充足的水、食物,中间可以随时休息,即使如此,我们仍感到疲惫不堪。

如果面对世界的最高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我们只能望山兴叹了。

登山,锤炼的是人的信念、勇气和意志。

50年前中国登山健儿用超人的意志,英勇无畏的精神,挑战人类极限,在珠峰成就了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今天我们学习《登上地球之巅》这篇课文,感受他们的力量。

二、解题。

学生交流后媒体展示珠穆朗马峰、作者的简介等资料。

三、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四、审读题目和导语,进行联想,提出问题。

(预测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归类,媒体展示)1、谁要登上地球之巅?2、为什么要登上地球之巅?3、登山中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4、最后登上山巅了吗?5、文中人物是什么样的人?五、自学。

1、齐读字词,正字音。

2、自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人物心理、感受、环境描写的句子。

3、完成学习目标。

六、交流。

1、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生动记叙了登山队员们突出顶峰的过程。

2、理清结构。

开始登顶(1-3)——攀登第二台阶(4-8)——与黑暗博斗(9-12)——刘连满过度疲劳停止攀登,冒死将氧气留给队友(13-15)——三名勇士在氧气用完的情况下勇登峰顶(16-23)3、复述课文内容。

【精品】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

【精品】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
二、总结反思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胜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会走得更稳健、更远。
学生明确目标
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全世界勇敢者的目光。,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于1960年5月25日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
3、中国登山队队员在突击主峰时遇到哪些困难?展示交流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找出来,想想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作用: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有两方面,一渲染登山环境的恶劣,这是为了衬托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一是用了较多笔墨描写了美丽的珠峰景色,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更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速读课文, Nhomakorabea要复述。
指名展示
学生明确
①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运用比喻手法)②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③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④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喜马拉雅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⑤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学习
目标
1、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2、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重点
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登上地球之巅》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登上地球之巅》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登上地球之巅》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以“探险”为主题的文章,《登上地球之巅》翔实而生动地记述了我国登山队员首次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登山英雄坚强的意志,团结协作和大无畏精神。

3、中招考点现代文阅读是中招的必考内容,常见的形式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词句等。

4、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

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通过速度课文,能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出中国登山队员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学习目标2:通过跳读课文,能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在文段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3.通过精读课文,能找出课文中表现队员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精神的事例,并分析他们最后能够登顶成功的原因。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进行朗读,梳理文章的结构。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找出景物描写的语句,赏析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相关语句体会登山队员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过程珠穆朗玛峰,是位于我国某某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也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背景资料: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3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3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3篇Lesson 23 on the top of the earth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登上地球之巅模板2、篇章2:登上地球之巅范本(实用版)3、篇章3:登上地球之巅模板篇章1:登上地球之巅模板知识目标: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能力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2.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

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教学设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三篇】篇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这次登珠穆朗玛峰的概况和意义过程与方法:重点研读刘连满这个人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登峰的艰难和队员们的大无畏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等精神难点:刘连满没有登上顶峰但文章却是重点写三,教学方法:赏读法合作交流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峰,其北坡被很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

二.检查预习三.整体阅读感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国登山队员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登上珠峰四.合作探究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究竟靠什么克服的?1.提示:直接描写队员们攀登艰难的句子如:(第5小节)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攀登,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第六小节)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第22小节)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攀登的高度与攀登的时间关系的句子如:(第4小节)突击顶峰的队员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大约70米(第8小节)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第22小节)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互动3:从这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我读出了。

(能够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意志坚定等等互动4: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你觉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样的一往无前呢?明确:是一颗爱国的心,一颗为祖国争光的心.我们能够想象当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顶峰时,那是多么令人自豪和骄傲的啊!2.研讨英雄(重点)[过渡]根据课文内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突击顶峰的除了刚才图片上的三个人以外还应该有一个人,他是谁?(学生答刘连满) 讨论1:刘连满为什么没有登上顶峰呢?是他自己放弃了吗? 讨论2:赏读他当时留下的遗书从以上的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刘连满同志在”渴望活着”,”有机会活着”的情况下却”放弃活着”中体现出来的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他更是一个英雄.五.课堂小结“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人教版初一下) (4)doc初中语文 (1)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人教版初一下) (4)doc初中语文 (1)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人教版初一下)(4)doc初中语文(1)«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中国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自己的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更对那些默默无闻为祖国做了奉献的人们产生由衷的敬意。

今天,就让我们连续接触如此一批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究者——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教学目标1、锤炼概括课文的能力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二、感知全文内容1、让生速读课文,解决字词并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通过划分成几个时期,在原文中标记出来。

〔师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注音〕2、全班交流3、四人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时期。

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确信,然后师归纳〕a、登山队动身b、刘连满甘作人梯,关心其他队员登上了第二台阶。

c、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d、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e、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的无氧攀登。

f、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三、复述课文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a、全班讨论〔师提示:〔1〕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2〕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依照以上两个内容找出文中最感人的描写语段。

〕b、让生进行归纳回答,对感人的描写语段师起头让全班学生齐读,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2、找几个学生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能够每人复述一个登山的时期。

〔这几个环节的安排是为了训练学生明白得记叙复杂事件应选择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有重点的记叙,其余情节那么能够简略,或是一笔带过,重点记叙部分那么应加以生动的描写,还能够加以议论、抒情。

复述时,能够多找几个学生,每个人按顺序口述一个情节,详略自己安排,复述后由其他学生评判。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人教版初一下) (3)doc初中语文 (1)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人教版初一下) (3)doc初中语文 (1)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人教版初一下)(3)doc初中语文(1)要紧内容:«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学习重点:«登上地球之巅»1、速读课文,复述要紧内容。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究自然隐秘的豪情壮志。

«真正的英雄»1、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庞大悲剧。

2、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究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巨险阻斗争的历史。

知识讲解:一、基础知识1、正确朗读以下词语中的加点字。

高耸sǒng砭骨biān崔巍cuīwēi匍匐púfú阴霾mái余暇xiá2、辨不以下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斩钉截铁——锲而不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阴霾——阴晦梦寐以求——孜孜不倦迫不及待——难以补偿3、明白得以下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受专门冷或疼痛专门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壮。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突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予:把理想、期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情况上。

哀思:悲伤想念的感情。

二、重点分析1、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截了当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阅读课文,试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通过。

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他们艰巨地向前行进着。

两个多小时后,闻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他们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第二台阶〞。

这时,队员们又得面对黑夜的挑战。

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设计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2.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男,某某武穴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曾任新华社社长。

他的主要新闻作品结集成《向顶峰冲刺》《某某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书。

二、检查预习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砭骨(biān)窒息(zhì) X巍(cuī wēi)匍匐(pú fú)气喘(chuǎn)步履(lǚ)巅(diān)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强烈。

履践:踩踏。

X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息精神,蓄积力量。

锐,锐气。

齐心协力:形容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拖沓。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D.再次阅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本文结构脉络第一部分(1~8段),四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

第二部分(9~15段),X连满因过度疲劳停止攀登,并冒着生命危险,把氧气留给队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5)无氧攀登。
(6)登顶成功。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比较详细?哪个人物是作者着重描述的?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该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
三、细读课文,复述细节




知识

技能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过程

方法
快速默读,重点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教学重点与 Nhomakorabea难点
重点
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
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四、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师:从刚才大家复述的这些感人的细节中,你感受到了登山队员身上哪些优秀的品质?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人物思想感情,感受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行情感体验。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积累语言,学习景物描写
1.四人为一组,找出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品一品,谈一谈。然后全班交流。
登上地球之巅
课题
23登上地球之巅
课型
新课
课时序数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授课
日期
课 标
解 读

教 材
分 析
【课标要求】主要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内容分析: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某某,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登上地球之颠》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登上地球之颠》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word23.《登上地球之颠》【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概括故事内容,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理解课文的叙事详略。

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4.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①登山队出发。

②X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余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③黑夜中,由于缺氧,X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④处于半昏迷状态的X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

⑤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⑥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二、品味探究1.登顶过程中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三大困难?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寒冷、黑夜和缺氧。

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

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

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2.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靠什么力量取得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突出队员的精神外,还不时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散。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等等。

这些描写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节阅读的情绪。

1 / 1。

人教初中语文七下《23登上地球之巅》word教案 (6)

人教初中语文七下《23登上地球之巅》word教案 (6)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3.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4.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5.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雪域高原的地方风情)同学们,高度为8848.13米的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全世界勇敢者的目光。

自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埃德蒙德·希拉克和夏尔巴人坦曾·诺盖伊站在白雪皑皑的山顶上,向全世界证明人类可以超越自我极限,在高耸入天之处生存后,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于1960年5月25日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当时随登山队采访的郭超人记者在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中记录了这一经典的历史时刻。

今天,我们将重温征服珠峰那段往事,体会昔日英雄征服自然的毅力和勇气。

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2.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简介: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藏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这里终年冰雪覆盖,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峰,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doc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doc

创作情 境引入 主题
2 分钟
情景引入 激发兴趣
对新课充满兴 趣
感知目 标
2 分钟
创设目标 情境
1、 呈现整合后的问题生成单. 2、快速浏览问题生成单,明确教学的任务。
学生能够认真 阅读问题生成 单上的问题, 明 确本节目标。 1、 能 够 进 行 二次自学 能够深入 进去,再次 提出疑问。 2、 能 够 解 决 生成单上
创设情 境引人 入胜
2 分钟
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 教学兴趣
展示目 标
2 分钟
创设交流 情境
学生能够认真 阅读并进行记 忆以备新课教 学 1. 能 够 进 行 二次自学能够 深入进去, 再次 提出疑问。 2.能够记录你 的疑问
自主教 学二次 生成
12 分钟
创设思考 情景
小组合 作二次 生成
14 分钟
创设交流 情境
1、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并进行适当的评价。 2、 教师重点关注平时交流不积极的同学。 预设问题: A、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 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 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班级合 作问题 生成
9 分钟
创设交流 情境
己能够解决的额问题写出思路关键词。 3、 学生展示能够解决 问题的答案,引导其他同学 认真倾听、思考、补充记录。 4、指导语文学科组任记录班级没有解决的问题,准 备问题解决课上解决。 1. 教学中你有何收获与体会?
总结 归纳提 升意义
3 分钟
创设反思 情境生总结知识点 体会自主教 学二次 发现
1.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解决生成单上的问题。 10 分钟 创设思考 情景 2.提示学生记录自己的答题思路和要点。 3.对学生进行整个教学过程的督促,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登上地球之巅教与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整体感知,复述文章内容。

②学习作者叙事的详略安排的方法③理解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速读课文,能抓住要点概括登顶的几个阶段概括文章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③能突出重点,复述故事,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②从中感受登山运动员的英雄气概,学习登山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与学重点:1、培养并提高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2、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教与学方法:1、这是篇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地复述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注意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通过典型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法。

2、语言是要靠积累的。

本文有许多优美的写景句子,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并学习、模仿、运用。

3、本文四个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细细体会、学习。

课前准备1、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地理知识。

2、多媒体CAI 课件。

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

(可出示相关图片)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注音峰巅(diān)砭骨(biān ) 崔巍(cuīwēi ) 滞留(zhì) 窒息(zhì) 匍匐(púfú)缭绕(liáo)履践(lǚ) 养精蓄锐(xù) 尖锥(zhui ) 迸发(bèng )2、简介:1. 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2. 写作背景简介: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3. 珠穆朗玛峰简介: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

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4、描述画面快速默读全文,按时间顺序将文章内容切分为以下几个画面,学生续说画面,再现情境。

可同时辅以播放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①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四位登山队员轻装出发……②岩壁陡滑,“第二台阶”挡住了去路……③天渐黑,四人缓步前行……④刘连满留下,他昏迷了……⑤夜已黑,点点星光闪耀,三人辨认着路途……⑥一次史无前例的无氧攀登开始……(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对感人的描写语段师起头让全班学生齐读,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2、找几个学生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可以每人复述一个登山的阶段。

提示:(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无氧攀登。

(6)登顶成功。

3文中哪些部分详写,那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4、默读写王连满的段落,思考: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些事例?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提示: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

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

王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三)重点赏析,质疑探究1、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本文的写景,一类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队员的精神;另一类是写景色的美丽,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调节阅读的情绪。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等等。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

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2、揣摩语言师生共绘突击“第二台阶”和刘连满牺牲自己为队友这两幅最感人的画面,引导紧抓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可尝试如下方法揣摩词句,比较体味:①力求复活形象化的动词,在“活”的表演中直观呈现人物动作。

如“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一“插”一“蹬”显示岩壁垂直、光滑之态,可见突击“第二台阶”的难度。

②删减词句,对比效果:⑴“……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如删掉“也”,效果怎样?(特制的高山靴在陡滑的山路前无能为力,“也”字有力地体现了登攀艰难的程度。

⑵“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后,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弱,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如去掉“才”,不足以表现他们以全部精力凝聚于攀登,不足以体现时间是攀登艰难的有力证明。

)⑶“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利……”删去“更”比较效果。

(队友的安全、自己的生命,孰轻孰重,天平的指针偏向前者,“更”不正是为他人无私奉献自己精神的写照吗?)⑷“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删掉“一寸一寸”,不能突出上升速度的缓慢。

)三、课堂练习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砭骨()2、履践()3、崔嵬()4、窒息()5、养精蓄锐()6、齐心协力()7、斩钉截铁()㈡、以下句子属于描写的表达方式的是()A、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

B、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C、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D、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㈢、按照时间顺序,给下列描写景色的句子排列顺序。

1、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2、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3、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

5、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顺序:㈣、仔细体味下列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1、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

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2、(刘连满)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

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

他拉过身边的氧气筒,……但是,他的眼前出现了正在向顶峰冲击的战友们的背影。

……他毅然把氧气放回原来的地方,自己昏昏睡去……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四、拓展延伸1、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2、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五、教师总结“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香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

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六、布置作业:模仿文中景物描写手法,写一段夜晚小景。

七、板书设计(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无氧攀登。

(6)登顶成功。

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八、教后记:学后记:答案:㈠、1、(biān)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到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厉害。

2、(lǚ)踩、踏。

3、(cu ī)形容山高大雄伟。

4、(zhì)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5、(ruì)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6、(xié)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7、(jié)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㈡、C ㈢、3、2、1、5、4 ㈣、1、这是作者发表的议论。

表现了突击珠峰的顶峰的巨大困难,也突出了登山队员们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

2、这是刘连满独自呆在“第二台阶”时的一段心理活动,通过他放弃氧气筒,而将之留给战友的行为,表现其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3、这句话突出他们所面对的困难,又暗示他们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