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3000字读书报告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

阅读书籍: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0

作者:飞天猪曼

回归乡土,且看中国

第一部分:读《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著述的一部探讨中国农村社会本色的作品集。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方面分析、概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费老在序言中坦言:“这里(此处指《乡土中国》一书)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发生作用。”简言之,全书主要聚焦于中国基层社会内含的运行机制和伦理体系,而非对于乡土社会实况的简单描摹。

通读全书,我认为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中西比较,巧妙辨析。

费老在论述过程中大量运用比较的方法,以阐明中国的乡土社会的特征。通过比较中西方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以使事物特征更加鲜明。

如在《差序格局》一文中,费老将西洋的社会组织形态比作一捆捆柴,称其为有明确边界的团体格局,而将中国的社会格局比作由“己”推出的一圈圈波纹,各个波纹相互交织,形成差序格局。费老在比较、辨析中西方社会结构差异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提出了中国乡土社会波纹状差序格局的主要特征:

①以自我为中心,推己及人,建立社会联系;

②“波纹(群体)”边界模糊且具有伸缩性;

③以伦常作为差等的次序,以克己作为主要治理手段。

二、引经据典,结合古今。

费老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所言的乡土社会,是扎根于传统、承袭自传统的。若要深刻剖析,是绝不会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费老在书中便屡次引述《论语》、《项脊轩志》等,以推究古者而阐明现今。

如《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一文中,费老大量引用《论语》以阐明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克己复礼以为仁”、“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应约束规范个人行为的道德要素,这是乡土社会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则对应规范私人联系的道德准绳——与亲属相匹配的是孝悌,与朋友相匹配的是忠信。通过引述《论语》对传统道德体系的建构,我们走近了乡土社会的道德体系,走近了这种服从于私人道德的、依远近关

系灵活伸缩的、重视伦理等级次序的道德体系。而从这种意义而言,文中所谈论的乡土社会与古代乡村社会则几乎是毫无差别的了。可以说,乡土社会的道德体系正是对传统社会的承袭。

三、扎根调研,立足实况。

费孝通通过十多年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然后把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将对农村社会现象的认识提高到理论层面,从而得出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关系和风俗民情等方面具有规律性的认识。【1】诚然,《乡土中国》一书建立在费老对于中国农村社会深入的观察与思考之上。而也正是因此,书中才得以大量使用生动贴切、接地气的实例来引出论点或对其论点加以佐证。

如在《文字下乡》一文中,费老举了一个乡村中人们往往很少通名报姓,而是通过熟悉的声音、气味、眼神等来传情达意的例子。以此表明在熟人社会/面对面群体之中的人们往往无需使用文字作为传情表意的工具,而是直接通过面对面的表达交流即可完成日常的交往过程。

四、关注道德伦常,剖析乡土社会。

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在《费孝通与<乡土中国>》中指出,费孝通先生通过《乡土中国》一书,探讨与中国基层社会制度相匹配的社会道德,构建中国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事实

【1】尹世洪. 从比较中感悟《乡土中国》[J]. 江西社会科学, 2009(1).

上,《乡土中国》在指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以及其差序的结构之后,也将论述的关注点转移到了与之配套的乡土伦理体系之上。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个人和与自己具有亲缘、业缘等社会关系的人建立私人联系,通过私人联系不断叠加,产生一层层不断放射的“波纹”,最终形成了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恰是维系“波纹”不断放射、交集的关键。因而,探讨私人联系,探讨“伦”,对于进一步了解乡土社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为此,费老通过《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等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此外,在剖析乡土社会的过程中,费老也并非只从道德、文化一处着笔,他还从分析乡土社会的政治特色等角度对乡土社会进行了一个更全面的分析。如《礼治秩序》和《无讼》指出了乡土社会依靠礼俗维持社会秩序的特色;《无为政治》和《长老统治》则点明了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对外(相对于专制皇权)如“天高皇帝远”所言般松弛、无为,对内则以长幼、威望等为条件分配、行使教化权力,进行“长老统治”。

五、语言自然流畅,论证深入浅出。

全书以通俗、简洁的语言写就,处处生动晓畅,循序渐进。费老善用对比和比喻,举例生动贴切而有生活气息,却又论述严谨,见解精辟,语言朴实。通读全书,更见费老的学术气魄与识见,可谓文学和思想上的双重熏陶。

第二部分:思“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这本书自1947年首次出版,距今已有72年之久。时代的潮流奔腾不息,中国的乡土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很显然,对于本书所言的乡土社会,当前的我们需要用一种历史的、探究的视角去看待,而非机械地将其作为现今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

当代的乡土社会与书中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上,书中所言的乡土社会几乎是一味承袭自中国传统社会的,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且受到较强的纲常伦理、等级地位等的束缚。而当代的乡土社会则扎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其各方面早已全方位地“改头换面”了。下面,我总结了当代的乡土社会与过去相较的进步之处:

1.农业经济快速腾飞: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仍处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温饱问题难以解决的境地。家家户户生产仍依靠传统的农耕经济,他们离不开种地,脱不开泥土。也正是如此,费老在书中称:“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在我看来,彼时的乡村就像一座生长在泥土上的孤岛,村民们靠着世代相传的经验,过着上一辈人经历过的日子,弯腰耕地,生活于斯,终老是乡。

如今的乡村社会,经济水平极大地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人们对土地的黏性极大的削弱了,转而获得了发展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