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理与设计
教学设计遵循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设计遵循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遵循以下原理和方法:
1. 学生中心原则: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
2. 目标导向原则:教学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并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的目标和效果。
3. 分层递进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次、逐步推进的设计,使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基础上逐渐深入理解和掌握新的内容。
4. 激发学生兴趣原则:通过设计活动、教材和教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5. 多元智能理论: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 合作学习原则:利用小组活动、合作项目等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问答法: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8. 归纳法与演绎法:利用归纳法帮助学生掌握事物的总结规律,通过演绎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9. 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声音、动画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10. 反馈评价方法: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提高。
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原理
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原理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和促进学生学习而制定的教学计划。
而要制定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有几个基本原理是需要遵循的。
本文将介绍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原理。
第一个基本原理是明确学习目标。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首先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决定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第二个基本原理是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
这意味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通过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个基本原理是激发学生参与。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激发学生的参与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师还可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四个基本原理是反馈与评价。
反馈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及时地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还应该向学生提供积极的激励,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
通过反馈与评价,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原理是明确学习目标、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参与以及反馈与评价。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原理,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反思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教学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教学设计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原理和方法,合理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文将介绍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的原理1. 目标导向原理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导向,明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水平,制定符合其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过程中紧密关联学生的需求。
2. 逐步深入原理教学设计应该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地分解教学内容,并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知识。
3. 情感因素原理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情感状态。
4. 教学手段多样性原理教学设计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如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教学设计的方法1. 前瞻性分析法前瞻性分析法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系统分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方法。
教师需要先预测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2. 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
教师需要设定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主动学习和探究,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一种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促进学习的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活动、讨论、角色扮演等合作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 情景导入法情景导入法是一种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和好奇心,启发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的原理
教学设计的原理教学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所制定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的原理包括透明度原理、因式原理、启发原理和建构原理。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这四个原理及其应用。
透明度原理是指教学设计应该清晰透明,让学生明白教学的目的、要求和过程。
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时,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其清晰地传达给学生。
同时,教师还应该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教学的要求和期望。
透明度原理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式原理是指教学设计应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因素。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教学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调整。
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因式原理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启发原理是指教学设计应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时,应该注重提问和引导,让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有趣的教学材料、设计问题解决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启发原理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建构原理是指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教学不应该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通过互动和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时,可以设计小组活动、角色扮演活动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此外,教师还应该提供学习资源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建构原理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的原理包括透明度原理、因式原理、启发原理和建构原理。
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组织。
它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本文将探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
一、教学设计的原理1. 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个性化、全面发展。
2. 目标导向的原则教学设计应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来组织教学活动。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 渐进式的原则教学设计应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4. 多样化的原则教学设计应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运用,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方法1. 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调整。
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以提高教学效果。
2. 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根据分析的结果,教师可以设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同时与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相契合。
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指导教学过程,同时便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并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4. 设计教学活动和任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合理设置教学活动和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
教学活动可以包括小组讨论、实践操作、角色扮演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需求,设计出一套具有逻辑和系统性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之一、下面将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学生为中心原则: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背景、优势和困难,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需求分析原则:教学设计应以学习目标为导向,通过需求分析,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科学合理地进行目标确定,确保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
3.任务导向原则:教学设计应以任务为核心,通过情境设置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导向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果。
4.情感因素原则: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统一、教师应通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意愿。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健康发展。
5.综合性原则:教学设计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多样性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多方位、全面地发展。
6.评价与反馈原则:教学设计应注重教学评价和反馈,通过不同层次和形式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师还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不足和提高,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7.指导性原则:教学设计应具有明确的指导性,教师在设计中应清晰地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并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指导。
教师还应明确自己的教学角色和任务,有效地指导和引导学生的学习。
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
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教学设计是一门关于教学活动组织和教学内容安排的学科。
它涉及到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关键要素。
本文将详细讨论教学设计的原理和应用,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设计技巧。
一、教学设计原理1. 目标导向原则教学设计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的结果符合预期。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三个层次,具体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和可测量。
2. 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设计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水平,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应该教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逐步引入更复杂和深入的内容。
3. 多层次、多元化原则教学设计应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教学设计应该兼顾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
4. 激发兴趣原则教学设计应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学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5. 反馈和评价原则教学设计应该建立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
二、教学设计应用1. 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制定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形式等要素。
教学计划应该具有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时间分配。
教学活动应该具有足够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选择教学资源教学设计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教具、网络资源等。
教学资源应该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匹配,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
4. 确定评价形式教学设计需要确定评价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果。
评价形式可以包括课堂测验、作业评估、项目展示等多种形式。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1. 教学设计的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
(2)教学目标清晰明确原则: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学习的目的和重点。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原则: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学生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5)评价方式多样化原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以多元化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教学设计的方法
(1)问题导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积极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案例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和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4)合作式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和团队意识。
(5)情景式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和模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一、教学设计原理1.1 教学目标原则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目标,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能够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1.2 教材选择原则教材选择应该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要考虑到课程内容、难度和可操作性等因素,从而选出最合适的教材。
1.3 教学方法原则不同的课程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灵活运用。
1.4 学生特点原则要根据不同年龄段、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考虑到学生特点,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适时调整。
二、教学设计方法2.1 课程分析法通过对课程内容和目标进行分析,确定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2.2 学情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以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
2.3 教学评估法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估,了解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2.4 反思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
三、课堂教学设计3.1 整体规划确定本节课的主题、目标和重点,在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3.2 课前预热通过提问、讲述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思考。
3.3 知识讲解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讲解方式,将所需知识传达给学生。
3.4 互动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强师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3.5 总结回顾在本节课结束前进行总结回顾,并强化重点难点知识点,以便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四、实践教学设计4.1 实践环节规划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和目标,确定实践环节的具体内容和安排。
4.2 实践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辅导,并及时纠正错误,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实践任务。
4.3 实践总结在实践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总结回顾,并评估实践效果,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教学目标的设计原理与方法
教学目标的设计原理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设计原理与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制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并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实现这些目标。
以下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1.明确性原则:教学目标应该具备明确性,即表达的内容要准确、明确,并且容易理解。
教师应该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具体清晰的表述,使学生清楚知道学习目标是什么,以便能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努力。
2.可操作性原则: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即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采取具体有效的行为来实现目标。
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到目标的实现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并指导他们使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
3.具体性原则: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具体性,即目标中包含了具体的行为和结果。
教师应该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做什么、学到什么,并能够量化和评估目标是否达成。
具体性的目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目标,同时也方便教师对目标进行评价和反馈。
4.层次性原则: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即目标之间应该有一个逻辑的发展顺序。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逐步提高学习难度和要求。
这样有助于学生逐步学有所成,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
5.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应该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个别化地制定目标。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不同,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个别化的目标,使每个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6.灵活性原则:教学目标应该具有灵活性,即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反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调整和修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灵活调整目标,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程,使目标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包括:1.明确目标: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并通过语言、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清晰地传达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目标。
2.激发兴趣:教师应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习动力,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学原理与设计:第四章 学习任务分析
(三)读书指导法 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 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两个环节: 1.预习 2.复习 •复习要及时 •复习经常进行 •不同性质的内容错开复习。 •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教师要正确指导课外阅读: 培根《谈读书》:“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 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 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善于选择课外书 •对学生的阅读要进行具体的指导 •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2.缺点:第一,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 听讲的能力要求高。
第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落实难 ,易形成学生学习被动的习惯,独立创新精神 的培养不够。
第三:课堂交流沟通单调,气氛沉闷。
第四: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美国教学论专家弗兰西斯曾在大量 课堂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 三分之二律”:即课堂时间的三分 之二用于讲话,讲话时间的三分之 二是教师讲话,教师讲话时间的三 分之二是向学生讲话而不是与学生 对话。
二、任务分析的步骤 (一)确定学生的原有基础 (二)分析使能目标
(三)分析支持性条件
作业:
1.就你熟悉的一段中学教材,按陈述教学目 标的要求,并考虑学生的起始能力,陈述这 段教材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2.根据任务分析原理,对你所陈述的教学目 标进一步做任务分析,包括分析使能目标、 支持性条件以及学习的起点。
讲授法的误用表现:
第一:过短的时间内呈现了过多的新知识
第二:讲述时间太长,超出了有意注意的时 限。
第三:讲授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讲授 平铺直叙。
第四:讲述不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 对学生知识准备想当然假设。
教学目标的设计原理与方法
教学目标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引言: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之一。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达到的特定目标或希望学生达到的结果。
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基于合理的原理和科学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教学目标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原理1. 清晰明确性原则教学目标应该具备清晰明确的特征,即要明确指出学生需要达到的具体表现或结果。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
2. 目标一致性原则教学目标应该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相一致。
即目标的制定要基于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教学环境,与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相适应。
3. 高效实用性原则教学目标应该具备高效实用的特征,即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在学生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4. 分层递进性原则教学目标应该具备分层递进的特征,即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将目标分为不同层次和阶段,有序地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基础,逐步提升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1. 教学目标的分类教学目标可以根据其学习内容和目标特点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价值观目标。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课程的需求,进行目标分类,以保证教学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2. 教学目标的层次结构教学目标可以按照层次进行设计。
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基础层目标、中层目标和高层目标。
基础层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概念的掌握;中层目标是对基础层目标的进一步拓展和综合应用;高层目标是对中层目标的深入分析和高级要求。
3. 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达教学目标应该具备明确的表达方式,包括动词、描述、条件等要素。
动词描述了学生需要达到的具体行为和表现;描述部分描述了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和概念;条件部分描述了学生达到目标的前提条件。
教学原理与设计意图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教学原理与设计意图教学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它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原理和设计意图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应遵循和考虑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教学原理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依据和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理论。
这些原理旨在指导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目标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原理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教学原理强调了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能力水平和兴趣。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教学活动,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这可以通过灵活地运用教学资源、提供个别辅导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实现。
其次,教学原理强调学生参与和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现代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性。
学生参与可以是主动的发问、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形式。
通过积极的参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和合作的能力。
另外,教学原理强调了教学的问题导向和探究性学习。
问题导向是指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探究和思考来学习新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
最后,教学原理还强调了反馈和评估的重要性。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知识,因此及时的反馈和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测验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根据反馈结果,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通过以上的教学原理,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明确教学的目标和方法。
然而,仅有教学原理还不足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教学设计中也需要考虑教学意图。
教学意图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和意义。
教学意图可以包括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等。
教师应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明确自己的教学意图,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一节科学课上,教师的教学意图可能是让学生理解火焰的成因和危害,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
教学设计的原理
教学设计的原理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过程。
它是教学的计划和组织,旨在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以下是教学设计的几个原理:
1. 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和特点。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
2. 结构合理:教学设计应具备合理的结构,包括清晰的教学目标和适当的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应有机地连接起来,有序地展开,使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中应包含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兴趣。
教师可以运用讲解、讨论、实验、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情景化教学:教学设计应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境有关联,使学习内容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应用。
教师可以引入实例、案例等情境,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5. 引导学生探究: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探究和实践来建构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6. 反馈与评价:教学设计应考虑如何给予学生及时和准确的反
馈,并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作业、测验等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总之,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结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情境相联系,引导学生探究,并提供反馈与评价。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教学设计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制定并安排教学步骤、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的活动。
良好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下面将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将知识进行分类编排,逐步推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同时,还要适当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践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
2.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为出发点。
教学设计应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能力为目标。
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注重社会实践和情感价值教育的融入。
教学设计应注重将社会实践和情感价值教育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用处和意义,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价值观。
二、教学设计的方法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的内容、层次和要求。
教学目标应具有可实现性,既能引导学生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向,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根据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要与教学目标一致,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具,并按照教学步骤有序地组织,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高效性。
3.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具体工具和方式。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进行教学评价。
教育原理和教学设计
教育原理和教学设计教育原理是教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教育活动的规律、原则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教学设计则是将教育原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本文将从教育原理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育原理是教学设计的基石,它是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教育原理主要包括发展和成熟的心理学、认知学、社会学等科学原理。
首先,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其次,认知学的原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后,社会学的原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教学设计是将教育原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评价和反馈等。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效果。
教学目标要具有可行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教学内容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和认知框架。
再次,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既满足学科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后,教学评价和反馈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评价和反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改进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性和结果性,鼓励学生的创新和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发展成为自主学习者。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
它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教学设计的原则是指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该遵循的准则和规范。
教学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学生发展规律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和教学方式。
比如,在小学阶段,应该注重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在高中阶段,应该注重引导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系统性原则:教学设计应该是系统的、有机的整体,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以及评价方式的确定等。
各个环节之间应该相互衔接,形成有机的教学链条,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 综合性原则:教学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多种因素,比如教育教学目标、时空条件、学生特点、教师自身特点等。
只有充分综合各种因素,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
4. 实践性原则:教学设计应该贴近实际,注重实践操作。
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教学设计。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来进行教学的方式和手段。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等。
1.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2. 讨论法:讨论法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进行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操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实验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保障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当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有效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
下面将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一、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强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习特点,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因此教学设计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设置,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安排不同难度的课文,让学生在适当的挑战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设计要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学设计应当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要有明确的目标,以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起知识结构,并且能够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教授基本的四则运算,然后逐渐引入复杂的运算规则,让学生逐步提高运算能力。
三、循环迭代原则循环迭代原则是指教学设计要反复进行、迭代更新,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在实施教学设计时,应当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调整和改进。
这种不断反馈和调整的过程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口语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四、启发式原则启发式原则是指教学设计要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设计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构建知识结构,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多元评价原则多元评价原则是指教学设计应当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育要求等,对教学过程进行有计划地安排,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学设计中的一切安排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即要教学生达到什么程度,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标。
教师通过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现状和需要,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以引导教学活动的进行。
二、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是尊重学生的基本原则。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采用“导引-讲授-练习-巩固”等教学模式,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提问、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注重循序渐进教学设计要遵循由简到难、由易到难的原则,注重循序渐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逐步引导学生提高。
教师可以准备多个层次的教学材料,为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五、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教师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实验、观察、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六、反思和修正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修正教学设计。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反馈、自我评价等方式,了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反思和修正,教师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七、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总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因材施教,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注重循序渐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反思和修正,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教学设计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计划,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工具。
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一、教学设计的原理教学设计的原理是指教学设计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它们包括学生主体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识结构原则、任务驱动原则和多样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探索和实践。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内容,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知识结构原则是指教学设计应注重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合理组织知识,将知识分为不同的模块,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
任务驱动原则是指教学设计应以任务为驱动,通过任务的设置和完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
多样性原则是指教学设计应注重多样性,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具,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二、教学设计的方法教学设计的方法是指教学设计中使用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和技巧,包括目标确定、任务分解、教学资源准备和评价反馈。
目标确定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重点难点,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任务分解是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任务和活动。
教师根据每个教学目标,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小任务和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思想,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部教学论著作,正如他在书的扉页上写的那样“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推动了教学论的科学化进程,建立了以统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
这时的教和学开始被分别对待,有了不同的任务,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
夸美纽斯就提出过教学的三大任务:教学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德行。
三者中以教学知识为主。
P22.教学是一种以课程为中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技能,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P33.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P6(选择P37)4.教学设计模式三大类: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P65.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P13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一)促进全体学生的最佳发展(二)着眼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三)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二、整体把握教学活动的结构(一)课程的目标结构决定教学的活动结构(二)整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结构要素(三)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材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同步变革三、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二)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三)创设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四、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类型设计教学(一)超越学科中心与知识本位取向(二)凸显本学科在目标、内容、方法上的特点(三)按照知识类型组织教学五、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征(一)认真研究学生的阶段特征和学习准备(二)考虑学习活动中动力(情意)因素与智慧(认知)因素的统一。
(三)注意学生课堂学习心理动力变化同教学事件的配合六、辩证认识和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关系(一)积极介入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指导者和组织者(三)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采用应综合渗透和灵活变通第二章1.赫尔巴特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P18-19(1)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过程模式可以说是教育史上最早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2)按照儿童获得知识的心理过程,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联想——使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指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基础上做出概括和总结;方法——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这四个阶段相对应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行动上述四个阶段决定着各种教堂教学的基本顺序(3)他的弟子改为五段教学过程模式: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
2.我国流行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P21(一)组织教学课堂管理指示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引起学生注意的过程(二)检查复习旧课向新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三)讲授新教材使学生通过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四)巩固新教材学生在理解新教材的基础上,当堂能牢记或熟练掌握新教材(五)布置课外作业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新教材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或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3.基于现代认知学习论的教学过程模式P23 (判断并改错)根据广义知识学习阶段和分类模式、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概括为“六步三段二分支”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三段:1-4步中心任务是知识的理解5步中心任务是知识的巩固和转化6步中心任务知识的提取与运用两分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的前四步相同,第五步开始出现分支,左边代表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和提取,右边代表程序性知识的变式和迁移。
该模式与我国传统的教学过程模式相比,有以下优点:A.我国的教学过程模式着眼于教师的行为;该模式则着眼于师生的双向活动。
该模式认为,学习有自身的独立过程,而教本无独立过程,它是学习的外部条件,是为学而服务的,离开了学,就没有教。
B.我国的教学过程模式没有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该模式反映了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
自第五步开始,学与教分为两支,左边的一支代表陈述性知识的学与教;右边的一支代表程序性知识的学与教。
4.规范化的教案设计P26(一)确定并陈述教学目标(二)分析学习任务(三)选择教学步骤、方法、技术(1)新授课一般只要求1-4步(2)复习课一般只要求1和5步。
此类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3)练习课第一步和右边第六步(4)检测课在一个大的教学单元之后或期中、期末进行的。
1.新知识习得阶段(新授课)2.新知识的巩固与转化阶段(复习课或练习课)3.知识与技能的运用与检测阶段(知识技能检测课)第三章1.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P39 (选择)主体是学生是学与教的结果而不是学与教的过程是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发展的结果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学习结果泛义的教学目标,就是教育意图(educational purpose)。
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实质都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2.教学目标的功能P41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三种主要功能:导教、导学、导测评,简称教学目标的“三导”功能。
(一)教学目标指导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与运用(二)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的学习(三)教学目标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3.教学目标的分类P43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简答)(一)认知领域目标分类(低级到高级6种)知识领会(三种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转换解释推断)运用分析(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包括部分的鉴别)综合评价(二)情感领域目标分类接受(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三)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二、修订的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一)知识维度的目标分类4种水平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
(二)认知过程维度的目标分类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三)修订的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的特点更加合理地表述教学的结果重在认知过程的理解与创造为意义建构学习设计教学三、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简答)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四、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分类(一)知识与技能知识的学习水平分为三级: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
技能的掌握也分为三种水平:模仿水平独立操作水平迁移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三维目标”、布卢姆以及加涅的三种教学目标分类系统比较“三维目标”的学习结果成分、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比较“三维目标”中的教学目标两维分类4.克服教学目标陈述含糊性的几种理论与方法P54(一)马杰的行为目标陈述法含义:行为目标有时也称作业目标,指用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目标三要素:a.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说)什么,即可观察的行为 b.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c 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评价:优:避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目标的含糊性缺:只强调行为结果而未注意内在的心理过程,教师可能因此只注意学生外在的行为变化,而忽视其内在的能力和情感的变化。
教学可能停留于表面形式。
马杰的行为目标及其要素举例(二)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格伦兰的目标陈述举例:(三)描述行为表现的目标陈述法表现性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位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
举例如:考察与欣赏《红楼梦》的重要意义,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这种目标只能作为教学目标具体化的一种可能的补充,教师不能完全依赖这种目标。
(四)加涅的五成分目标陈述法精确的行为目标包括5个成分:(1)行为产生的情境;(2)习得的性能动词;(3)行为动词;(4)学习的对象;(5)工具和限制条件。
5.目标陈述的基本原则与应注意的事项P58(一)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原则第一条原则:目标应陈述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
也就是说,目标要描述通过教学后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
第二条原则:目标的陈述应有助于导学、导教、导测评。
所谓“导学”就是目标能够明确告诉学生,通过学习,他应该学会做什么;所谓“导教”,就是目标中应暗含要教会学生的知识、技能、认知策略是什么?所谓“导测评”,就是目标应暗含观察学生学习结果的条件。
(举例)第三条原则:目标中应暗含适当的分类框架。
当前我国教师采用的一些目标分类框架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
(二)注意事项A.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
B.用经过心理学界定的动词和名词陈述教学目标。
C.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第四章1.任务分析P63任务分析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桑代克和斯金纳。
任务分析产生于西方军事人员和企业人员选拔。
任务分析这个术语虽然是心理学家米勒(R.B.Miller)最早提出,但任务分析作为系统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技术,其理论主要来自加涅的学习论和教学论。
广义的教学任务分析不但应包括作业分析(包括教学目标的鉴别与陈述、学习条件、学习层次分析和学习条件分析,及学生起点能力分析等),还应包括需要分析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特征和学习环境等的分析。
狭义的任务分析,仅从课堂教学的层面来进行任务分析,只进行课堂设计所需要的任务分析,包括目标陈述、学习结果分类、学习层次分析和学习条件分析以及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狭义的教学任务分析应该是:①确定教学目标;②对教学目标中所蕴含的学习结果加以分类;③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④揭示达到终点目标所要先行学习的使能目标和它们的层次关系;⑤分析支持性条件。
2.课堂教学任务分析的要点P68(一)学习结果类型分析分类可以按布卢姆的3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因动作领域将教学目标分类;或者也可以按加涅的5种学习结果,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含反省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将教学目标分类;在认知领域可以依据安德森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划分标准将广义的知识分类;也可以按狭义的知识和广义的技能(包括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将认知教学目标分类。
此外,也可以用布卢姆修订的知识与认知过程两维目标分类框架将教学目标分类。
(二)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在教学设计确定终点目标后必须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
确定起点能力的方法:教师利用学生的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并观察学生的反应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基础。
单元测验,掌握百分之85的教学目标后才能转入下一个单元,达到一个教学单元的终点目标的同时也就构成了下一个教学单元的起点。
(三)使能目标分析定义为介于起点能力与终点能力之间的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技能。
加涅把使能目标分为两类:必要性先决条件和支持性先决条件,其中既有智慧技能也有非技能性知识,最重要的是智慧技能。
(四)分析支持性条件学习支持性条件是保证学生学习的一种准备措施,决定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