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合集下载

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

89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传播力研究作者简介:郝梦(1987-),女,云南人,初职,本科,研究方向:纪录片创作。

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郝梦 云南广播电视台摘要:国民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国际地位有所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高效传播,人们透过传统文化能够看到最真实的中国,纪录片也是传扬道德文化的一种途径。

基于此,本文以中国题材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传播现状,阐述纪录片国际化传播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化传播一直以来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在我国文化传播领域十分重要,纪录片的传播可以让文化走出去,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能够有效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战略。

一、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现状(一)纪录片数量不足一般情况下,中国题材纪录片会被翻译为九种语言,虽然对外文化联系局在筛选纪录片时十分重视纪录片的质量,但纪录片选择范围较为狭隘,且题材的时长与画风与文化国际化传播要求不相符。

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缺少国际化纪录片[1]。

(二)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各文化传播企业加大了对纪录片的费用投资,从投资上来看,中国题材纪录片与国外纪录片制作投资差距在缩小,但整体上依然呈现出投资不足的现状。

(三)传播途径有限纪录片传播方式如下:(1)行政机构传播渠道,将中国题材纪录片输送给中国外交部驻外使馆。

(2)联合制作传播渠道,文化部与媒体合作,媒体对中国题材纪录片进行国际化宣传。

(3)通过境外媒体进行纪录片传播。

(4)以音像制品为传播媒介进行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

(5)采用新媒体系统进行中国题材纪录片的传播。

这五种传播渠道效果有限,无法让中国题材纪录片达到预期传播目标。

(四)销售金额不理想中国题材纪录片在国际化传播进程中会面临着销售金额带来的困扰。

纪录片的传播与销售去向主要是欧洲地区和北美国家,以及东北亚发达地区,大多数纪录片制作企业都面临着微盈利甚至亏损的状态。

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表达

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表达
观与价值 观 。
现 ” “ 线 性 结 构 ” 等 方 法 ,迫 } 、 非
切需 要 国 内编 导 学 习借 鉴 ,由于
212对 传 3 0 / /外 播: 1

篇 幅 原 因 ,在 此 不 详 细 阐 述 。 第 三 ,品 牌 营 造 与风 格 坚 持 。 创 作 标 准 规 制 的 坚 持 会 带 来
而 日本 NHK 的 纪 录 片 是 公 益 性 主
为 真 正 意义 上 的 艺术 家 ,通过 意 见领 袖的社 会影 响辐射 寻常 百姓 ,
脚 步 , 必 须 从 根 本 上 承 认 一 个 概
题 ,慢 节 奏 叙 事 ,娓 娓 道 来 ,情 通 过 仪 式 化 欣 赏 的 方 式 提 升 全 社 念 ,就 是 纪 录 片 中 永 远 没 有 绝 对
十 年 如 一 日地 锻 造 同 一
风 格 品牌 的作 品 。而 中 国
电 视 纪 录 片 发 展 了 几 +
演重现 ” “ 与 数字技术 ” 如 (
《 宫 》 圆 明 园 》 ,颠 覆 故 《 )
了 纪 实 主 义 ;第 三 次 是 纪
年 ,至 今 没 有 形 成 自已 的
创 作 标 准 ,依 然 是 靠 天 吃 饭 ,凭 感 觉 行 事 ,随 性 拍 摄 ,无 法 预 测 自 己作 品 的 优 劣 。 只 有 流 程 管 理 和 标 准 制 作 片 ,就 像 聊 起 电 影 文 化 、酒 文 化 、 程 序 管 理 下 的 纪 录 片 , 才 能 形 成 茶 文 化 、风 土 人 情 、投 资 旅 游 一 品 牌 效 应 ,适 应 市 场 经 济 。 流 程 管 理 和 标 准 制 作 程 序 一 旦 建 立 起
录 片 领 域 应 尽 怏 打 造 产 业 链 条。

提升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的路径探析

提升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的路径探析

荧屏广角Television Research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为了加深了解,需要通过跨文化传播增进友谊,深化彼此交流与合作。

纪录片因其直观形象的影像语言、真实可感的文本结构可跨越语言屏障,以较低的“文化折扣”降低理解难度,易于获得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理解。

“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纪录片的‘真实性’,它成为各个国家隐性宣传自己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地理风光的最佳载体,成为各个国家争夺话语权的世界性语言。

”[1]近些年,中国纪录片的对外传播成绩不俗,涌现出《大国崛起》《一带一路》等诸多优秀作品。

但目前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力与政治经济大国地位并不相符,需要在全球范围内与国际一流国家同台竞技,找寻发展短板,不断积累经验,制作出能与国际同行比肩的作品。

一、 背景与困境: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差强人意早期纪录片迎合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宣传需要,发挥主流价值传播、社会动员与国民教育的“喉舌”功能。

在电视发展的最初阶段,纪录片是我国对外传播的主要手段。

进入21世纪后,电视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影响力与日俱增,获得境外主流人群与媒体的欢迎与青睐,如《故宫》国际版以26种语言销往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丽中国》在全球50多个电视频道播出。

我国纪录片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与欧美等纪录片强国相比依然差强人意,如何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力,已成为一道棘手难题。

二、 四重维度破题:提升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路径(一)理念:由“宣传”转向“传播”,打造纪录文化精品从概念上来讲,“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而“宣传乃引导理解、操纵认知与直接行为,以达成促进宣传者欲求结果之计划性与系统性意图的目的。

”[2]西方认为“宣传”具有贬义含义,而“传播”是中性词。

纪录片自诞生起,其体内天然地携带着“宣传”基因。

“纪录片教父”格里尔逊曾宣称“我把电影当作讲坛,用作宣传”,开创了纪录片“格里尔逊模式”。

中国电视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策略探析

中国电视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策略探析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282摘 要:近年来,我国将文化自信摆在突出位置,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与挑战。

中国纪录片需要实现跨文化传播,在文化输出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基于此,本文将主要论述中国电视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策略探析。

关键词:中国电视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策略探析 在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影响下,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化局面。

电视纪录片能够有效跨越时空,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1]。

一、中国电视纪录片跨文化传播概述电视纪录片作为生活化的传媒艺术,是基于人体的视觉、听觉,将传统的生活素材包装成具有一定观赏性、启迪性的艺术品。

在“一带一路”理念提出之后,习近平主席再一次强调要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风采。

如何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代电视纪录片的使命。

电视纪录片与传统的影视作品不同,它能充分反映我国社会现状与当代居民的生活特点。

作为当代的纪录片人,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整合多种传播方式,确保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二 、中国电视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纪录片制作周期较长,内容比较含蓄内敛,主要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表达和叙述,节奏较慢,娓娓道来,思想性强,相对故事性较弱,无法满足不同观众的观看需求。

大多数中国纪录片在整体宣传方面较为薄弱,缺乏商业化的运作手段。

我国拍摄制作的纪录片进入国外市场,主要通过海外的地面频道向国外用户进行转播,各个视频平台无首页推送,整体话题流量偏低,传播模式较为被动。

三、中国电视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策略 (一)以景入情,展现人文色彩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可以通过国际视角、国际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明确实现国际化的视角选择和传播对象,整合内部的多种营销手段,建立起自身的IP,展现中国自然与人文之美。

中国纪录片如何有效实现国际传播--以纪录片《对望》为例

中国纪录片如何有效实现国际传播--以纪录片《对望》为例

作者: 张染[1]
作者机构: [1]宁夏广播电视台
出版物刊名: 西部广播电视
页码: 130-131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3期
主题词: “一带一路”;国际传播;选题;内容设定;提案片
摘要:近年来,中国以"一带一路"为概念的纪录片呈现出井喷态势,但真正实现有效国际传播的纪录片并不多,因为不能脱离"自我宣传"窠臼内核的纪录片总是很难得到国际上真正的关注和认可。

所以,本文试以纪录片《对望》为例,分析怎样从选题、内容设定、团队选择以及提案片制作等方面,探讨纪录片如何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

中国电视节目海外传播策略分析

中国电视节目海外传播策略分析

中国电视节目海外传播策略分析从2001到2010年间,我国广播影视在海外传播力不断增强。

2014年广电蓝皮书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45部中国电影走进49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达到14.14亿元,同比增长33.02%。

一批描写中国历史文化和带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电视剧作品在海外畅销,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超级工程》《甄?执?》《泰?濉返茸髌范汲晌?传播中国文化的影像符号,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充满活力的现实场景展现在世界观众面前。

尽管中国电视节目海外传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美国仍占据着国际传播的主导话语权,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

电视节目海外传播不仅与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关,而且还与传播的效果有很大关系,如何做到“入耳入心”,引起受众的共鸣,获得较多的认同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真实与客观。

在德国,《来看吧-中国时间》节目凭借其真实与客观的内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该节目是一档向德主流人群全方位介绍中国的专题电视栏目,由北京华韵尚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其分公司德中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在德国北威州电视台(NRW TV)推出。

内容包含社会民生、美食健康、文化艺术、旅游名胜等方面。

本文以该节目在德国的成功传播为案例,通过对传播对象心理把握、内容题材选择,以及渠道选取策略的分析,总结我国电视节目在德传播的经验与启示。

策略一:把握受众心理该节目从新闻专业主义出发,尽可能符合德国受众批判性的思维习惯,以人物访谈方式播出了一些准确把握受众心理的节目。

长期的科学研究发现,德国受众的心理特点具有较强的批判性。

这里的“批判”主要不是斗争、反对、否定和打倒的意思,而是考察、研究、分析和思考。

①德国人在言语表达中会遵循公正、公开、客观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当你有足够的理由说服他时,他会认同你的看法。

②德意志民族不仅是一个有批判精神的民族,更是一个善于理性分析的民族,他们不会因为批评就全盘否定,也不会因为赞美就附和盲从,而是喜欢在批判中追寻真理。

中国影视作品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

中国影视作品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

我国影视作品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一、我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1. 我国影视作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我国电影、电视剧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认可和好评。

2. 我国影视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斩获大奖,像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等都有过我国作品的斩获,展现了我国影视作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水准。

3. 我国影视作品在国际票房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像《战狼2》、《流浪地球》等影片在国际市场上收获了不少口碑和票房。

二、我国影视作品的类型和题材逐渐多元化1. 以前我国影视作品在国际上的传播主要以武侠、古装片为主,但是目前我国影视作品的类型和题材已经逐渐多元化,比如科幻片、都市剧、青春片等都在国际上获得了不少关注。

2. 我国影视作品的题材也在不断拓展,不再局限于我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了现代题材和国际化题材,更贴近国际观众的生活和情感。

三、我国影视作品在国际传播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1. 语言障碍是我国影视作品在国际传播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尽管有了字幕和配音,但是语言差异依然是制约我国影视作品在国际上传播的障碍。

2. 文化差异也是我国影视作品在国际传播中需要克服的挑战,很多我国文化和特色在国际观众中不易理解和接受,需要通过巧妙的表达和创作来破解文化壁垒。

3. 我国影视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来自好莱坞和其他国家的影视作品对我国影视作品构成了激烈的竞争,我国影视作品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质量和创新能力来应对竞争挑战。

四、如何提升我国影视作品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1. 注重制作质量和创新,提升我国影视作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认可度。

2. 加强国际合作,在故事创作、导演制作、影视投资等方面与国际市场深度合作,提升我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化水准。

3. 多元化发展题材和类型,不断拓展我国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领域,使我国影视作品能够更好地契合国际观众的口味和需求。

4. 增加国际营销和宣传力度,加强我国影视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更多国际观众能够了解和认可我国影视作品。

文化自信背景下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路径

文化自信背景下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路径

文化自信背景下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路径1. 内容简述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文化自信成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人文历史纪录片作为展现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其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人文历史纪录片通过讲述一个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揭示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这些纪录片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能够丰富人们的历史知识,还能够激发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人文历史纪录片成为了传递文化信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工具。

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人文历史纪录片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率。

还需要注重与国外观众的互动,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交流。

与国际知名制作团队和机构的合作,也能够提升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使其更容易被国际市场接受。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人文历史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加强与国际观众的互动与合作,人文历史纪录片将能够更好地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1.1 文化自信的定义与重要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文化体系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尊重,对文化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扬,以及对文化未来、文化创新所持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信不仅关乎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关乎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塑造和文化交流的能力。

对于人文历史纪录片而言,文化自信是其创作的根基和灵魂。

人文历史纪录片作为记录和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展示民族文化精髓、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

文化自信背景下的人文历史纪录片,不仅要深入挖掘和展示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要在国际传播中展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

中国电视记录片与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

中国电视记录片与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

中国电视记录片与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摘要】由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摄制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2012年5月14日起播出后,在国内及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广受好评,甚至有不少国内外受众认为《舌尖上的中国》传达的国家形象的传播效果比政府主导推出的《中国国家形象片》要好。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舌尖上的中国》传播的国家形象和传播方法,对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电视纪录片提供一些建议,是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传播中找到恰当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国家形象建设;国际传播;文化传播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越来越重视自身在国际中的国家形象建设。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一项重要体现。

中国需要更多的向外展示自身形象,就需要媒体进行宣传。

与2011年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起拍摄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就是我们向国际上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一项工具,这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后我国通过国家文化、形象的又一举措。

《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近期的电视记录片中崭露头角,吸引了众多受众和专家学者的目光,它所带来的传播效果广泛并且良好,有不少值得学习、借鉴和研究之处。

一、什么是国家形象“美国政治学家布丁(boulding.k.e.)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

简单来说,国家形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对自己国家的认知;另一方面是国际当中的其他国家对我们国家的认知。

中国的国家形象需要先通过中国自己的认知来进行信息的统计,符号的编辑,传达到国际上的其他国家后再由国外的媒体或受众进行解码,从而产生的结果,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整体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展现,是国家一项极其重要的资产。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
战略的高度看待中国纪录 片的国际化 选 选 题 。 虽然 成 功率 低 ,但 选 题 中标 与 细 节 量 化 上 。 面对 国 际 电视 开
传播 问题 ,就 必须 将纪录 片的公益 化与 后 带 来 的 巨 额投 资仍 会 让 纪 录 片 导 演 众 口难 调 的大 众 审 美 文 化 ,中 匡
市 场 预 案 评估 。 国 内 电视 人 并 不 缺 少 预 售 制 度 为 创作 者 广泛 募 集 了 纪 录 片 对 外传 播 的最 高境 界 当是 拍 摄 纪 录 片 的 行 动 与热 情 ,缺 少 的是 足 的 创 作 资 金 ,起 到融 资 的作 片
“ 以国 际受 众 市场 为导 向 的 国家 公 益 行 动 前 的 计 划 与 论证 。在 国际 上 ,选 时 多 家共 同 出资 制 作 或 购 买 的 2 事 业 ” 。 在 西 方 ,每 年 都 有 大 量 电 题 论证 与操 作 评 估 通 常 平 均 需 要 l 个 低 了 市场 风 险 。 预 售合 约 签 订 视 制 作 机 构 甚至 非盈 利 机 构 (民 间组 月 ,而 获批 之 后 ,前 期 拍 摄 加 后 期 剪 是 创 作之 前长 时 间 、负 责 任 的 个 织 、公 益 慈 善组 织 )等通 过 “ 目选 辑 的时 间总 共 会控 制在 8 月 以内 。因 策 划 ,这 会 保证 题 材 的 独 创 性 j 项 f I
广电聚:
Br oad as ig & T e s ̄ c t n elvii
中 国 电视 纪 录 片 的 国 际化传 播
文/ 凇 冷
尽管 纪 录 片 具 有 传 承 文 明 ,凝 聚
历 史 人文 价 值 的社 会 功 效 ,但 在 中国 电视 泛娱 乐 化 、快 餐 化 的 今 天 ,我 们 对 纪 录 片领 域 的重 视 与 投 入 显 得 十 分

新时代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与路径

新时代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与路径

新时代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与路径新时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也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国际传播不仅仅是国家在孤立的传统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输出,还必须考虑并结合全球化的情况来实现全球性的交流和共赢。

这是一个更大范围和更复杂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的内涵与路径。

一、提升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开展、网络媒体平台的发展,使得个人、组织、国家大规模的传播活动成为了可能,也使得全球范围内信息互通更加快捷、高效。

而中国国际传播,可以在加强国家综合实力,推动“中国制造”“中国方案”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其文化、发展经验等等。

在提升中国声音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保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只有真实的、重要的信息才能够引起外界的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媒体关于中国现状的报道,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找到不足之处,并尝试改进。

其次,在国际传播中,语言和文化的因素也十分重要。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是中国打动世界的重要一笔。

因此,我们可以在出版、影视等方向推广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并通过这些媒介和语言交流扩大和提升中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此外,还可以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培养更多掌握外语的人才,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将中国理念和中国故事传播给世界。

最后,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加倍的支持与协调来推动国际传播的发展,推出多种活动,增加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交流机会,更多地让世界认识中国,增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二、开拓国际传播新空间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中国国际传播也必须应对国内外媒体变化,拓展新的传播空间。

在媒介上,可以积极进行合作或增加新媒介,在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和推销自己的同时避免在媒介上的固执、封闭和排斥。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中国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脸书、推特、YouTube、抖音等平台,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和品牌。

通过第三方媒体或个人发布视听、文字或游戏等形式的内容,围绕全球重要事件和话题展开国际传播。

打造国际一流的纪录片播出平台——CGTN纪录频道引进海外制作节目的探索

打造国际一流的纪录片播出平台——CGTN纪录频道引进海外制作节目的探索

实践探索INTERNA TIONAL COMMUNICA TIONS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位于对外传播前沿阵地的电视对外传播也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以开拓进取的态度占得先机。

CGTN 纪录频道2019年以前播映的国产纪录中包括大量原创大片佳作,向广大海外观众讲述了许多生动的中国故事,展现了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新时期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但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在选题角度、表达方式和制作水准等方面仍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我们播出的节目赢得国际观众普遍的心理共鸣和情感认同。

2019年CGTN 纪录频道通过购买全球播映权共引进37部题材丰富、内容精彩、制作精良的海外英文纪录片在频道日常节目时段播出,包括51分钟节目28期,25分钟节目9期。

所选纪录片涵盖世界各大洲多个国家及多元文化形态,跨越了地域、族群、语言等障碍,促进了观众对各国人文历史和社会生活的了解。

引进的片源大大丰富了频道的节目类型和题材,使海外观众收看到更多更好、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原创纪录片,吸引了更多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主流受众,进一步实现了强化频道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有力提升了频道的品牌形象。

二、遵循贴近性原则,聚焦海外观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一直以来,CGTN 纪录频道对外播出大量国产纪录片,向全球观众介绍中国,宣传了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展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成就,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增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另一方面因为频道的受众主要为数量庞大的外国观众,我们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就要了解和探讨他们的关注焦点。

我们作为外宣媒体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站得高些,段蓉 中国国际电视台纪录频道编导打造国际一流的纪录片播出平台——CGTN纪录频道引进海外制作节目的探索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 )纪录频道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专门播放纪录片的英语频道。

中国“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类型化诠释与海外空间拓展

中国“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类型化诠释与海外空间拓展

中国“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类型化诠释与海外空间拓展作者:李冬香陈鸿瑶来源:《电影评介》2023年第24期“一带一路”倡议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提出了新要求。

纪录片不仅是共建国家受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阐释中国对外政策、助力文化传播交流的叙事文本。

以往,受多元文化的差异、冲突影响,其他地区受众容易对中国纪录片的内容、主题产生理解性偏差,引发“文化折扣”和“文化误读”等问题。

为更好融入“一带一路”语境,丰富故事选题,用优秀题材讲述“中国故事”,打造符合大众偏好的纪录片,使用符合受众审美偏好、时代特征的传播方式,使国际受众广泛认知、有效认同中国文化,从而进一步拓展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空间。

一、叙事策略纪录片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具备超越文化差异的叙事特征,对中国文化传播、国家形象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新机会,在创作、叙事过程中有必要选择与类型、故事选题等相匹配的叙事策略,塑造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的叙事文本,更好地适应跨文化交流语境。

(一)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提出,文化记忆是根基式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根基式的记忆被不断建构,最后高度成型。

[1]全媒体传播生态下,通过用现代美学对传统历史文化符号进行提炼、改造,创作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不仅实现了历史文化的跨时空呈现,也在唤醒集体记忆、筑牢民族意识的同时,为历史传承、文化传播提供了鲜活载体。

由李乐执导的《家在顺德》(李乐,2021),是中国第一部聚焦家族传承、祠堂文化的纪录片,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面向全球华人播出后,获得了较为热烈的反响。

开播首三日,全球收看人次累计超过3亿。

①作为一部以地方文化为叙事内容的纪录片,该片以“聚”“散”“兴”为主题,以“家庭、家族、家乡、家国”为叙事脉络,从顺德祠堂文化切入,用祠堂、族谱等一系列直观、真实的社会景观符号讲述顺德文化和岭南文化底蕴,通过提炼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元素,向观众传递了对历史、血脉的敬畏,对家规国法的遵守以及对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等不同文化的包容,从历史文化角度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

浅谈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

浅谈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

民族特色。

只有利用国际化表达方式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引发受众共鸣,提高中国纪录片的吸引力。

也就是说,中国纪录片要接轨国际表达,以中国故事为切入点构建共性话语空间,进而增强中国纪录片国外传播的渗透力。

在2018法国戛纳电视节上,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制作的《长城》举行了全球首发仪式,并很快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广泛关注,先后有奥地利ORF、法国FRANCE 5购买了其电视播映权,开创了中国原创纪录片改编版预售的新纪录,此举可谓极具开创性。

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长城》在海外市场的“走红”,绝非意外,而是充分发挥了中国纪录片“讲故事”的巨大魅力。

该片用影像本身表达故事,在满足观赏性需求的基础上,又为受众提供了多层次的观感震撼,这种深层触动就极具中国特色的故事所引发的广泛情感共鸣。

可以说,讲故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如何讲好。

新媒介语境下中国影视的国际传播“新”路径

新媒介语境下中国影视的国际传播“新”路径

202011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作者简介】郭书君,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传播学。

一个国家的影视国际传播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目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下,中国影视的国际传播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机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下的影视文化传播需要依靠我国的文化自信,通过文化产业进行积极的文化输出,将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地转化,提高影视作品的全局观,从而提升中国影视作品的质量,将中国的文化向世界进行有效的传播。

一、中国影视文化的传统传播途径(一)单方面传送在中国影视早期的传播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式是单方面的传送,通过这种方式将我国优秀的影视作品输出到国外,利用外国的播放平台的优势达到与观众交流的目的。

因为冷战的背景及一些政治原因,在早期我国的影视作品文化主要突出表现的是为政治服务的目的,在这一时期的影视传播更多的以“宣传品”的形式出现,目的是为了把中国的革命经验向其他国家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影视作品的商业价值并没有得到凸显,政治价值被更多地展示出来。

(二)双向交流在经过单方面传输的传播时期后,双向交流成为我国影视作品的主要传播形式,各个国家举办的“文化节”等活动为优秀的影视作品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增强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每个国家的电视台、影视机构也都积极地加强交流活动,交换两国优秀的影视作品进行播出,但在这一时期的资源有限,国内的影视作品单指望这种形式进行大量的传播是不太现实的,并且这种形式的传播对我国的影视作品也有一定的限制,对于未来后期的宣发和品牌塑造都有一定的影响。

(三)参展增加曝光率在近现代这个时期,优秀的导演层出不穷,例如张艺谋、陈凯歌这些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在各大电影节上都取得不错的成绩,斩获了许多奖项,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让世界都认识到中国的电影。

但是这个时期我国的影视作品的输出还是不够强烈,因为我国的影视行业不是以一种规模统一化的形式进入到国际市场,所以传播力度有待加强。

谈纪录片的对外传播策略——以三部“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为例

谈纪录片的对外传播策略——以三部“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为例

实践探索INTERNA TIONAL COMMUNICA TIONS谈纪录片的对外传播策略——以三部“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为例国产纪录片是承载中华文化与价值观的最佳跨国传播媒介之一,要想在对外传播中实现纪录片“传播中国连通世界”的目的,必须改变国产纪录片偏好宏大历史叙事的讲述方式,以分众传播的思路,寻找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共同的人文语境或文化记忆,通过个性化视角、人性化故事和贴近历史、现实生活的关联性或趣味性,激发起外国观众情感共鸣,从而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

广东是全国华侨大省、外贸大省,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港之一,对外经贸文化交流一向活跃。

长期以来,广东广播电视台作为南派纪录片创作的总部基地,非常重视纪录片的对外传播功能,从2015年到2017年,先后推出了《丝路:沙与海的交响》《一个美国制片人眼里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丝寻梦录》三部“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

因为创作主体、目标观众、播出平台的差异,三部作品在内容偏好、视角选择和表达形式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但是在纪录片国际化传播的追求上,三部作品殊途同归。

本文以笔者参与拍摄的三部“一带一路”纪录片为例,分析南派纪录片的国际化追求和创作实践。

一、寻找中外各国共同的历史记忆古代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唯一的、有固定出发点和单一终点的贸易线路,而是一张涉及五大洲四大洋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多个起点和终点的国际贸易网络。

因此,世界很多地方都留有古代丝绸之路的印记。

这是三部作品对外传播的历史基础。

从20世纪以来,日本、美国和联合国都曾先后提出过不同版本的类似“丝绸之路计划”的倡议。

即便美国这样非典型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上也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密切关联。

导致北美独立战争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的起因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跟东方的茶叶贸易。

在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初期,美国一直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各国有密切的贸易关系。

美国刚独立不久,就派出军舰改装的“中国皇后号”携带皮毛和花旗参到广州进行贸易。

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

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

112011年第5期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何苏六 李 智 毕苏羽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以及国家形象的国际化传播变得更为迫切。

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和理念,需要跨越不同文化进行有效交流的文本。

纪录片因其纪实性、过程性的影像记录品性,更易于构建一个具有真实感的文本结构,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在政治传播、跨文化交流,以及在提升国家影响力和改善国际形象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一直是我国文化交流领域关注的重点。

近些年来,中国题材纪录片的生产和对外传播,更是国家文化“走出去”工程的重要构成。

国家领导人充分意识到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特殊功能,多次就相关工作发表重要谈话和批示,力促提高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水准和国际化传播能力。

可以说,纪录片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家整体文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针对2010年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制作和销售现状作了一个调查。

在调查中,针对的是国际化传播中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包括国内机构制作的纪录片和一些国际合作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

同时,我们也把中国题材纪录片在海外的多种形式的交流纳入本次调查的视野中。

课题组根据不同功能和诉求,将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化传播机构划分为行政管理机构、交易代理机构和媒体制作机构三类。

行政管理机构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三局、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等,交易代理机构如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探索亚太电视网、北京大陆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良友(北京)文化传媒公司等,媒体制作机构如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等国家媒体机构,以及北京三多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等承制纪录片的民营公司等等。

这些传播机构都有自己的传播经营理念和目标诉求,但有时也会有些交叉或延伸的功能。

国新办三局及所属五洲传播中心,是以制作中国题材对外传播文化产品为主要特色的多媒体、综合性对外传播机构,其传播目的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为宗旨。

纪录片如何破解国际传播中的“冷热不均”——以央视纪录片《人类的记忆·童话世界九寨沟》为例

纪录片如何破解国际传播中的“冷热不均”——以央视纪录片《人类的记忆·童话世界九寨沟》为例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国际传播66 传媒∷MEDIA 2022.1(下) 纪录片如何破解国际传播中的“冷热不均”——以央视纪录片《人类的记忆·童话世界九寨沟》为例文/衡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作为能够跨越语言时空、融通中外文化的媒介形态——纪录片来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既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也是其当仁不让的责任。

然而,想要让海外受众喜闻乐见并非易事,部分中国纪录片面临着传者热受者冷、故事弱宣传重的局面。

2021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中文国际频道隆重推出《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系列纪录片,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传递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其中,《童话世界九寨沟》一片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创作,该片聚焦四川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以4K超高清拍摄,在30分钟的体量内将其申遗历程、保护传承、震后恢复等故事娓娓道来。

该片播出后,当期收视率达0.3,超出该频道同时段0.24~0.26的平均收视水平;完整视频各平台共计点击量近1600万次,全网触达用户超4500万人次,播放数据高居前列,收获了国内外观众的良好口碑,完成了“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成功探索。

分析这一鲜活案例的创作思路、叙事手法和表达特点,对于提升新时代纪录片的国际化程度、探究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方式、进一步扩大中国纪录片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都有着启示作用。

一、国际化呈现:用真实影像打破传播壁垒呈现好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是《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系列纪录片的基础,真实正是纪录片的核心价值。

今天的观众面对的是“海量内容”,且具有很强的能动性来“选择性注意”。

因此,能在第一时间用真实影像抓住海外观众的眼球,是纪录片实现有效国际传播的前提之一。

内容、视角、策略——新时代国产纪录片海外传播新实践

内容、视角、策略——新时代国产纪录片海外传播新实践

广益近四十年来,全球化变革和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推动中国纪录片发展渐入佳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文艺创作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纪录片作为纪实性影像,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对于深化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纪录片记录现实生活的真实影像,不仅为国人提供了审视自身的机会和途径,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不可或缺的窗口。

在世界呈多极化发展态势和新媒体技术异军突起的时代语境下,如何使用国际化的传播策略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让海外观众更好地了解和亲近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中国?如何扭转某些西方媒体负面描写中国的“他者化”视角、利用纪录片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如何运用现有的条件与资源,采用恰当的表现视角和叙事方式,向海外观众表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民的和平愿景?本文尝试结合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的一些实践案例,对上述问题展开一些理论思考。

题材选择体现共同视角当今人类社会和世界各国面临着气候变化与环境恶化、公共卫生危机、贫富差距继续扩大、数字化与技术伦理、人权与法律公正等一系列共同的问题。

这些问题超越国界,为了确保世界各国的共同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制定全球性的解决方案,才能有效加以解决。

纪录片作为一种视觉叙事的媒介,能够通过图像和声音再现内容、视角、策略—新时代国产纪录片海外传播新实践严志超 张 帆全球性问题的真实情境,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人类群体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激发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并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后采取积极的行动,推动全球性问题的共同解决。

实践证明,秉持共同的价值观念、采用共同视角和共情策略、援用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或题材的纪录片创作往往能够唤起全球观众的关注,取得较好的跨国传播效果。

例如,2019年深度阐述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展现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成果的纪录片《共同命运》,就是从全球化的视野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参互对照的视角,聚焦新时代、大战略、大事件中的小人物,讲述了“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不同人物的休戚相关的共同命运,撬动了千里之外的共同记忆与情感共鸣。

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历史路径与当下迷思

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历史路径与当下迷思

2、拓宽传播渠道,扩大受众范 围
为了扩大中国纪录片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我们需要积极拓宽传播渠道。一 方面,可以通过与国际电视台、网络平台等合作,将中国纪录片推广到更多的国 家和地区。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如社交媒体、视频分享平台等,增加 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扩大中国纪录片的受众范围。
3、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品牌影 响力
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历史 路径与当下迷思
目录
01 一、中国纪录片国际 传播能力建设的历史 路径
03 三、如何提高中国纪 录片国际传播能力
02 二、中国纪录片国际 传播能力的当下迷思
04 参考内容
中国纪录片作为国家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一直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本次演示将探讨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历史路径,并针对当前的 迷思进行解析。
二、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发展 策略
1、优化语言表达,增强文化适 应性
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我们需要优化语言表达,提高文化 适应性。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增加翻译和配音等手段,帮助国外观众更好地理解 和接受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同时,也可以考虑在内容制作上更加国际观众的兴趣 和需求,以增加对中国纪录片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二、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的 当下迷思
1、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
虽然中国纪录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但仍然存在内容单一、缺 乏多样性的问题。很多中国纪录片仍然以展示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为主题,缺乏 对当代社会和现实问题的。这使得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2、语言障碍,难以国际化
一、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 设的历史路径
1、起步阶段(1950年代-1970年 代)
中国纪录片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时,中国纪录片大多以宣传国家 政策、展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主题。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包括《人民的新农村》、 《大跃进》等。这些纪录片在当时起到了宣传和鼓舞人民的作用,但在内容和形 式上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国际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作者:李任辉刘珊来源:《今传媒》2016年第09期摘要:近几年,我国高度重视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提上了议事日程。

电视纪录片作为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该论文在梳理我国电视纪录片在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所取得的成效,进一步探索我国电视纪录片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对策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100-02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交流与输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非虚构的艺术形态,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成为各国国际传播的重要媒介,对树立国家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1.单向传送时期我国最早的电视纪录片是1958年由北京电视台所播出的新闻纪录影片。

当时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没有实质性差异。

在传播内容上,主要宣传我国的各种事务和成就,宣教功能凸显,同质化现象严重;在传播方式上,电视纪录片蒙上了政治化色彩,只是单纯的灌输和教育,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这一阶段对外传播的作品少,对外交流受到限制,形成了这一时期单向传送的特征。

2.双向交流时期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国内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给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电视纪录片在类型、题材、风格和形式上有所突破与创新,呈现出各种新事物,影响力扩大,开始从小众化转向大众化传播,呈现出双向交流的趋势。

一些以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系列纪录片不断涌现,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3.有效传播时期新世纪,随着中央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纪录片发展的高度重视,我国纪录片发展从萌芽期转向了高速发展期。

除了传统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开播,各省级电视台也开设了纪录片频道或栏目。

新媒体为其国际传播开拓了新渠道。

2013年1月中国纪录片网开播。

同时,充分利用电视纪录片评选平台,如四川国际电视节、中国广州纪录片节等,加强学习与借鉴,不断提升其国际化水平。

二、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发展现状20世纪以来,中央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高度重视我国纪录片的发展。

2010年10月底,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其突出强调要切实把国产纪录片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重要方面,大力实施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战略。

2013年10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按周计算,平均每天6:00至次日1:00之间,至少播出30分钟的国产纪录片。

这就意味着增加了中国纪录片的播出量。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实施中国梦主题纪录片精品创作工程,并布局形成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等专业纪录片频道上星播出和全国上星综合频道平均每天播出不低于30分钟国产纪录片的良好格局,极大调动了纪录片创作生产的积极性。

我国纪录片不论在题材、种类、数量、表现形式上,还是在设备、人才队伍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三、我国电视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已有的成效21世纪,我国电视纪录片正以国际化的要求和标准走向世界,我国电视纪录片频道制作出了一批优秀的国际传播作品,促进了我国电视纪录片产业国际化的发展。

1.我国电视纪录片精品之作不断增加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的扶持,各省级电视台国际频道积极探索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出路,涌现出一批精品。

2012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故宫100》《超级工程》和《舌尖上的中国》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2013年,该频道发起成立“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和“中国纪录片播出联盟”,试图制作出更多高端品质的与国际化水平接轨的纪录片精品。

2.电视纪录片的题材内容侧重本土化新世纪以来,我国电视纪录片的题材内容更加注重本土文化。

广东国际频道的纪录片栏目《珠江纪事》根据受众的差异,制作了中英文两个版本。

它以“小人物,大故事”为口号,多聚焦小人物,记录广东本地所发生的故事,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拉近了观众与节目间的距离。

这种栏目,既能因其地域的显著性而引起海外华人华侨的关注,又能尽可能减少因地域差异而产生偏见,促进有效传播。

3.电视纪录片的传播理念逐步与国际接轨早期,我国电视纪录片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灌输式传播,故事平铺直叙,少有悬念,无法有效对外传播。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频繁,我国电视纪录片不断学习与借鉴国外的传播理念,采用平民化视角,营造悬念来改变叙事节奏,增加观赏性。

1991年,中央电视台与日本东京广播公司(TBS)合拍的纪录片《望长城》,首次把镜头对准平民百姓,记录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借长城说国人,标志着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观念有所突破与创新。

4.电视纪录片的制作运营加强与国际合作我国电视纪录片不断培养优秀的团队,引进先进的技术,借鉴成功的营销策略,力争树立品牌。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后,积极搭建国际顾问团队,聘请世界知名的纪录片制作人、导演和电视机构管理者加盟团队,组建了一支一流的制作团队;积极搭建全球纪录片节目引进合作网络,与全球30多个国家的100多家国际电视制作机构建立了纪录片引进合作关系;与国际知名电视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NGC)、英国独立电视台(ITV)、英国广播公司(BBC)、法国国家电视集团等十多家国际知名电视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行强强联合。

四、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主要路径在总结我国电视纪录片所取得成就的同时,还需要从创作策略、传播平台与受众定位来发掘我国电视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一片新天地。

1.电视纪录片创作策略的多元化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不断将本土化与国际化相融合,记录那些具有本土特色的代表性群体和现象,寻找更能够产生心灵感触的常态人物及事件,增强故事性和悬念性。

近几年,在国际传播较为成功的电视纪录片《故宫》《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等,都是在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引起国内外受众共鸣之处,从而在国际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2.电视纪录片传播平台的多样化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依赖电视传播的同时,积极加强与国际媒体及新媒体的合作。

中央电视台加强与英国广播公司合作,借助其优秀团队、先进技术和广泛受众等优势,提升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实力。

另外,充分运用社交网络做好口碑营销,积极筹办和参与电视节、纪录片节,打造中国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加快我国电视纪录片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3.电视纪录片受众定位的差异化电视纪录片在创作初期,需要分析受众的信息诉求和接受习惯,抓住关注点。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英文国际版,就按照亚、欧、美三大时区的不同黄金时段和收视习惯对节目进行差异化编排。

针对亚洲受众,选择有文化共通性,能产生共鸣的节目;针对欧洲受众,选择有一定文化关联度,文化性较强,节奏相对舒缓从容的节目;针对北美受众,选择现实性较强、节奏较快的节目。

五、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优化与拓展建议借鉴我国电视纪录片所取得成效,积极探索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优化路径与拓展建议,进一步促进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

1.充分发挥内容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

内容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体现,没有吸引眼球的内容,产品将无法打进市场。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内容尤为重要。

我国电视纪录片需要充分发挥内容优势,创作与制作出高品质的作品,进一步打进国际市场,促进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国际化发展。

2.广泛运用推广渠道,打响品牌。

以社交网站、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的作用不可忽视。

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参加电视节和纪录片节展,如法国戛纳电视节、荷兰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美国NATPE电视节以及大陆地区的上海电视节、四川电视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等,可以快速有效地打响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品牌。

3.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提升创作与制作团队实力。

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电视纪录片不少都是联合摄制,充分发挥各国优势,打造优质的电视纪录片。

获得国际好评的纪录片《海洋》《鸟的迁徙》,国内的《故宫》《美丽中国》,都是通过国内外联合摄制或者合作营销打造出了世界级的品质。

4.高度重视文化差异,增强传播有效性。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国际传播需要考虑受众需求,重视各国间的文化差异,尽可能实现题材、内容的国际化,减少文化折扣,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达成共识,促进我国电视纪录片有效地国际传播。

总之,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任重道远,需要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借鉴与学习典范,积极从产品内容、推广渠道、国际合作等方面探索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提升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1] 关世杰.国际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郭可.当代对外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 杨刚毅.电视国际传播研讨文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4] 李舒东.中国中央电视台对外传播史(1958-201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 崔莉.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观念与策略[J].中国电视(纪录),2012(9).[6] 张同道,胡智锋.2012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4).[7] 张同道,胡智锋等.2013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4).[责任编辑:传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