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试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卷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卷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②陆地环境各要素虽然构成一个整体,但是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④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右图中M是绿色植物。
据此条件回答2-3题。
2.右图所示内容与下列森林的哪种作用较为吻合()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3.右图中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4.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西向东呈现出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的更替,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A.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B.沿纬度方向的分异C.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D.都不是5.下列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是()A.沿京九铁路坐火车沿途看到植被景观的变化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植被不同C.坐火车从乌鲁木齐到连云港看见植被景观的变化D.珠穆朗玛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所讲述的自然景观属于()A.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B.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7.下列自然带不属于横贯整个大陆的是()A.苔原带B.针叶林带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8.读“我国北方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所在地的自然带名称:A.,B ,C 。
(2)A、B、C自然带的逐渐更替主要是由于的变化引起的,就纬度位置看,它们同属于五带中的。
(3)就气候类型来看,A属,B属,C属。
9.读右图,回答有关问题:(1)从图中①-③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分布规律。
(2)从图中③、⑤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的分布规律。
山西省康杰中学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含答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测试班级姓名得分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都不得分)1。
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A.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C。
云贵高原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D.沙漠地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2。
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A。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C.植被稀少,土壤贫瘠D。
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3.“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B.整体性C.综合性D.区域性4.有关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有的地区存在差异性,有的地区不存在差异性B.同一自然带内不存在差异性C。
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D.只存在大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不存在小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5.从北京向西经内蒙古到新疆,沿途所见到的自然植被类型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这种景观的变化是由于()A.水分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B.热量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C.光照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D.气候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6.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D.人工草地7.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无关联B.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C.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D.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8.自然林无人施肥,仍能生长茂盛,其重要的原因是()A.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充分B.位于沿海地带,降水丰富C.大多位于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大城市周围,二氧化碳含量高,有利于有机物的形成D.林中枯枝落叶被微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归还土壤9.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最不合理的是()A.利用耕地大力发展种植业B.利用丘陵山地营造用材林和经济林C.排干湖泊、沼泽,拓展耕地面积,发展种植业D.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原料和能源10.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杆,加速有机质的还田速度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D.江南丘陵地区使用石灰等物质,中和土壤酸度11.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属于(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12.下列四副图示中,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响的是()读天山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3-14题:13.天山北坡比南坡积雪冰川海拔低的原因是()A.北坡是阳坡B.南坡是阴坡C.北坡是迎风坡D..南坡是迎风坡14.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牲畜赶到()A.高山草甸B.山地草原C.荒漠草原D.山地草甸草原读下面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读图后回答15—17题:15.图中所示自然带①是()A.热带雨林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C.苔原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16.从图中可以判断北纬10度的自然带垂直分异中,积雪冰川带位于米以上。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时的陆上溶洞,后因海平面上升被海水淹没而形成。
完成下列各题【1】海洋蓝洞形成时期生物发展的主要事件是A.哺乳动物时代B.人类时代C.裸子植物时代D.孢子植物时代【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第四纪是人类出世并迅速发展时代,故选B。
【2】材料中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A.人类活动B.臭氧层被破坏C.地壳下沉D.全球气候变化【答案】B【解析】海平面上升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人类活动燃烧矿物质燃料导致全球变暖,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故选D。
2.下列生物始现于中时代的是A.爬行动物B.哺乳动物C.海生藻类D.孢子植物【答案】A【解析】在地球历史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岩石、构造、古生物、地磁、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生物始现于中时代的是爬行动物。
3.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这一行为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A.发展和公平的观念B.公平和环境的观念C.环境和权利的观念D.发展和权利的观念【答案】B【解析】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成全球性问题,这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故而对于全球性气候问题,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和环境的观念。
【点睛】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可持续发展代人的利益。
4.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mm—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
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专题检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分值:122分时间:120 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读从太行山至滨海平原土壤分布断面图,完成下面两题。
1.该区域土壤类型分布的差异体现了(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答案B该区域土壤类型的差异是由于地下水资源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其中地形地势条件导致了地下水资源条件的不同,属于地方性因素引起的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
2.导致该区域土壤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方地形B.地方气候C.地表水系D.地面组成物质答案A该区域土壤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方地形的变化,由冲积扇到冲积平原到滨海平原,地形发生变化,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发生变化,因此发育的土壤不同,A正确。
图中所有地区气候都是温带季风气候;该区域可能是同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地表水系没有变化;地面组成物质都是流水沉积物,沉积物颗粒大小与地形地势有关,B、C、D错误。
知识拓展黄淮海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
宏观上看黄淮海平原是一个辽阔平坦的冲积平原,其结构组成上有三种情况:西部为山前缓斜平原,由黄河、海河及其支流在山前冲积而成,是一系列的冲积扇组成的缓斜平原;缓斜平原以东为冲积平原,是黄淮海平原的主体部分,这里河流密度大,黄河不断改道入海,从而形成了众多古河堤;东部为滨海平原,分布于沿海地带,地势很低。
下图是我国横断山区金沙江河谷两侧植被垂直分布图。
完成下面两题。
3.该谷底附近形成亚热带干旱小叶灌丛带,是因为( )A.海拔低,气温高,蒸发旺盛B.受下沉气流影响,降水较少C.地处闭塞河谷,水汽不易扩散D.内陆河谷,水汽难到达,降水少答案B该河谷位于亚热带地区,谷底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空气干燥,形成焚风效应,促进了干热河谷的形成。
植物为适应干热河谷的环境,减少蒸腾,形成了“亚热带干旱小叶灌丛带”。
B正确。
4.图中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答案C由图可知,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的是海拔不同导致的自然带差异,为垂直分异规律,C正确。
水平考试地理单元复习题3.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章单元练习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单选题1.此文描述的地质年代是() A.元古代B.中生代C.古生代D.新生代2.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A.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B.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C.地质时期地球经历过环境变迁与灾变事件的D.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3.在地理环境中,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是() A.能够不受任何自然条件的限制,在地球表面各地大规模生存和繁衍B.能够有意识地提高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能力C.能够改变自然环境,使自然环境逆向演变D.使自然环境的演变完全顺从人类的意志4.下列地理现象,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①印度洋海啸②海底火山爆发③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④广州等沿海城市地面下沉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5.在生命出现以前,地表环境的演化主要是() A.有机进化B.生物演化C.化学演化D.有氧环境演化6.在自然地理环境中() A.能找到两个性质完全相同的区域B.有可能找到两个性质完全相同的区域C.不可能找到两个性质完全相同的区域D.两个性质完全相同的区域是很常见的7.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①二氧化碳②甲烷③二氧化硫④氮氧化物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②8.地理环境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 A.彼此孤立存在B.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C.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D.彼此之间无联系9.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 A.生物循环的作用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生物的呼吸作用10.有关采伐森林资源引起后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B.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C.使土壤肥力增加D.对当地气候产生一定影响11.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这句话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rray A.地带性特征B.协同性特征C.整体性特征D.差异性特征12.在图3~1 中,若a 是绿色植物,该图的含义是()A.呼吸作用B.分解作用C.光合作用D.化合作用13.下列叙述属于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A.秦岭南坡比北坡林木茂盛 B .横断山区垂直自然带谱明显C .坐火车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看到植被发生明显变化D .乘飞机从海口市到漠河镇看到植被发生明显变化14.下列关于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 .土壤与工农业生产关系都很密切B .土壤退化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经营活动无关C .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有关D .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的资源,无论如何利用都不会损耗其肥力15.陡峭的山坡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B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C .光热条件太差D .水分条件太差16.图3 —2 中自然要素的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 . 差异性B .区域性C .单一性D .整体性17.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的是( )A .生物B .地形C .岩石D .气候18.下列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人类活动是 ( )A .超量施用化肥B .在土质疏松的坡地毁林种粮C .秸秆还田D .在干早半干旱地区退牧还耕19.图 3— 3 “某环境问题危害示意图”,中“甲”表示的是A .人口数量增多B .森林破坏C .酸雨D .围湖造田20.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与我国西北地区景观相符的是( )A .气候干旱,降水多B .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C .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D .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21.地理环境具有从沿海向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变化,主要是受( ) 因素的影响A .气候B .热量C .水分D .地形22.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其主要成因是( )A .热量因素的影响B .山地阻挡水汽C .地带性因素的影响D .洋流因素的影响23.因纬度不同产生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 )A .地形B .热量C .降水D 、土壤24.某高山山麓有常绿阔叶林分布,此山位于( )A .热带B .温带C .亚热带D .俄罗斯境内25.若山体的高度大体相同,垂直自然带最复杂、最典型的地区是( )A .低纬地区B .中纬地区C .高纬地区D .沿海地区26 . “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 )规律A .整体性B .地域分异C .地带性D .地方性分异27.下列地理现象中主要由水分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是( )A .从山麓到山顶,陆地景观有规律地变化B .东南沿海湿润,西北内陆干旱C .冬季四川盆地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D .我国南方冬季温和,北方冬季寒冷 28.分布在南北纬 30°到 40°之间的大陆西部的自然带是( )图3—3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 .亚寒带荒漠带29. 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一荒漠草原一森林草原,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 )A .纬度地带性B .地方性分异C .垂直地带性D .经度地带性30. 各陆地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 ) A .气候 B .地形C .水文D .植被二、综合题31 .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专题1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战2024高考地理二轮必刷选择题(人教版2019)
专题1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战2024高考地理二轮必刷选择题(人教版2019)每年7~8月,在气象条件、海水运动和海底地形等因素影响下,鄂霍次克海及千岛群岛附近海域大范围海雾盛行,其中部分区域发生海雾概率高达60%以上。
下图示意相关海域7~8月表层海水平均温度与发生海雾概率的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鄂霍次克海及千岛群岛附近海域发生大范围海雾的有利气象条件为()A.偏南风,风速较低B.偏北风,风速较低C.偏南风,风速较高D.偏北风,风速较高2.图中甲处表层海水温度偏低的原因可能是()A.寒流流经该海区B.夏季大气降水偏多C.夜间海面辐射强D.下层海水上升混合3.与图中鄂霍次克海中部相比,在发生海雾概率超过60%的海域通常还会观测到()A.表层盐度较低B.浮游生物较多C.表层密度较低D.海平面气压较低新疆博格达山地是温带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的最典型代表,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演替的典型范例。
下表为1997~2016年博格达山地垂直带分界线海拔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A.1997年自然带带幅宽度最大的是高山垫状植被带B.1997~2016年,所有自然带带幅宽度均略有增加C.相比于1997年,2004年自然带上限升高最多的是高山草甸带D.相比于2004年,2016年自然带面积增长最大的是山地草原带5.导致温带荒漠草原带带幅宽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冰川融水有所增加B.大风天气日数增多C.土壤有机质分解快D.植被覆盖大幅提高空气对流上升时水汽凝结能形成积云,其包括由液滴组成的水积云和由冰晶组成的冰积云,水汽凝结高度越高,出现冰积云的概率越大。
积云的数量和类型可以直接反映下垫面的特征。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的三个气候分区,高原气候区的年积云量明显多于其他两个地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三个气候区的主要划分依据是()①地形地势②海陆位置③大气环流④植被状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高原气候区的年积云量明显多于其他两个气候区,其根本原因是高原气候区()A.海拔高,下垫面对大气加热作用强B.距海近,受海洋水汽影响大C.冰川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D.纬度低、年太阳辐射总量大8.与水积云相比,冰积云的发育指示着()A.地面辐射较弱B.大气保温作用较弱C.对流强度较大D.大气水汽含量较低第四纪冰期时,覆盖北温带的阔叶林大幅退缩,部分树种在厄尔布尔士山脉北坡留存,并在冰期结束后以此为中心扩散,但向南越过山脉扩散的较少。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读甲图“地球自转速度随纬度变更”和乙图“地球公转速度变更”,回答下列各题。
1.甲图M点的纬度、乙图N点的月份分别是A.30° 1月 B.60° 7月 C.60° 1月 D.30° 7月2.当公转速度为N时A.漠河市民----欢庆“白夜” B.新西兰南部海疆----冰山座座C.松花江河畔----银装素裹 D.悉尼----处于雨季3.若某城市与M点同纬度,则其所在国家主要的自然景观和人口增长模式应当是A.亚寒带针叶林原始型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传统型C.亚寒带针叶林现代型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现代型【答案】1.B2.A3.C【解析】1.本题考查地球自转速度、公转速度的变更规律和读图综合分析实力。
依据甲图0°纬线上的自转速度为1670KM/h,而M点的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故推断其位于60°纬线。
图乙中N点时为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地球公转速度的规律: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时(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公转经过远日点时(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故推断N点为7月初。
2.由上题可以推断地球公转至N点时,为每年的7月初,这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而且起先向南移动,北极圈旁边还是有极昼现象的,所以A正确;新西兰此时处于冬季气候暖和潮湿,不行能出现太多的冰川,B错误;我国处于夏半年,松花江不行能有银装素裹,C错误;悉尼此时为冬季,气温低,降水少,D错误。
3.若某城市与M点同纬度,南半球该纬度没有该城市分布,只能是位于60°N。
则其所在的国家主要的自然景观是亚寒带针叶林。
该纬度所经国家为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应当是现代型,C对。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图中序号表示的区域A.①降水稀有,河流均为内流河 B.②光照足够,植被类型为荒漠C.③雨热同期,主要为潮湿和半潮湿地区 D.④水热足够,主要为热带和暖温带地区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到②地势由第一级阶梯到其次级阶梯 B.②到③由畜牧业过渡到种植业为主C.③到④人口密度渐渐递增 D.④到⑤的植被变更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规律【答案】4.C5.B【解析】4.①位于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属于内流区,但不全是内流河,A 错误;②位于半干旱区,植被类型是温带草原,B错误;③位于东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主要为潮湿和半潮湿地区,C正确;④水热足够,主要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D错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测试题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3分)1.下列环境或环境构成要素中属于人文地理环境的是( )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②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③美国时代广场 ④黄海沿岸的滩涂 ⑤苏州拙政园和北京颐和园 ⑥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缓坡梯田A.①③④B.③⑤⑥C.②③⑤D.②⑤⑥2.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 降水的差异B.天气的差异C.风向的差异D.气温的差异人们常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据此回答3~4题。
3.它反映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不同B.天气环境C.人类活动D.太阳辐射4.它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经度地带性D.非地带性从自然带的分布上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据此回答5~6题。
5.不属于自然带成因的是( )A .纬度位置B .海拔高度 C.人类活动 D.海陆位置6.自然带的标志是( )A.植被B.土壤C.气候D.地形图1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图”。
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各要素的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单一性B.整体性C.区域性D. 差异性8.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推断下列表述与其相符的是( ) A.光照弱 B.河流多,流量丰富 C.冰川冻土广 D.风力大9.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 A.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B.气候影响水文、生物,但是水文、生物不影响气候C.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D.新疆荒漠戈壁的地表景观形成与气候无关 图1图2示意图四种气候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状况。
读图回答10~11题。
① ② ③ ④图210.图中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 )A.①B.②C.③D.④11.关于图中所示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的气候 ②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③气候 生物水文 土壤地貌是分布在赤道附近、受单一气压带影响而形成的气候④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图3是“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成为秋天最绚烂的乐章。
10月底-11月初可以去北京的钓鱼台银杏大道,11月中下旬可以转战浙江的长兴十里古银杏长廊,11月中旬到12月上旬是广东韶关南雄帽子峰镇赏银杏的好时节。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银杏林属于()A.落叶阔叶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以上地区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为()A.地形B.降水C.光照D.热量3.下列有关土壤说法错误的是()A.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B.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C.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不全是自然土壤D.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明太鱼是一种冷水性深水鱼,主要分布在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等海域。
明太鱼晾晒成鱼干需天然冷冻,冻结又融化的次数越多肉质越有弹力,口感越好,价格越高。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是最佳晾晒时期。
延边人擅长加工明太鱼,从国外进口冷冻鲜明太鱼,经加工处理后再转销至朝鲜、韩国和日本。
现在延边已成为东北亚明太鱼加工规模最大的地区。
下图示意明太鱼进口、加工及销售路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日本海西南部成为明太鱼主要分布区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B.径流C.寒流D.盐度5.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比,延边晾晒优质明太鱼干的有利条件有①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快②临近渔场,运输费用低③昼夜温差大,冻融次数多④季风影响小,阴雨天气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下图为我国南方地区某地典型红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图。
据此,完成下题。
图中代表淀积层的是()A.①B.②C.③D.④下图所示盆地某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50天,积雪深度可达20cm。
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研究JW鲤择塑卜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9•全国文综m)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答案 1.A 2.D 3.C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土地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分在洼地处积累,形成湿地,A 对。
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错。
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以降雪为主,降水增多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C错。
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
第2题,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A错。
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故B错。
地面沉降与湿地的形成关系较小,C错。
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积雪分布,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D对。
第3题,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多的林地和湿地,A、B错。
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多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C正确。
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为寒漠,D错。
(2018・天津文综)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选择题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
据此完成1~2题。
1.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A.耐湿B.耐旱C.耐盐D.抗倒伏2.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A.化肥B.农家肥C.农药D.淡水【答案】1.C2.D【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由题意,沿海滩涂是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盐碱化程度高,所以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具有耐盐碱性特征。
2.本题主要考查对沿海盐碱滩涂改造改良的主要措施及可行性。
淡水是改造沿海滩涂盐碱地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由题意,如果缩短滩涂改造的时间,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淡水淋洗土壤以降低盐度。
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图2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
完成3—4题。
3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4.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A.海拔 B.降水 C.热量 D坡向答案:BA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福建卷二、主观题33.(32分)根据材料和图1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泥沙主要来源去。
(10分)(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候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10分)(3)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2分)答案要点:33.(28分)(1)安徽与广东等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也可从广东等省生产成本高等角度分析)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临近沿海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与安徽相比,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也可从安徽省劳动力富余等角度分析)(2)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增加。
高中地理总复习第4章检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
第四章检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1辽宁二模)热融湖塘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因温度升高导致地表土层沉陷,融水汇聚于洼地形成的湖泊。
青藏高原是我国热融湖塘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湖塘周边的原生植被多为高寒草甸。
热融湖塘的形成与发展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
据此完成第1~2题。
1.近年来,青藏高原热融湖塘的面积趋于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冰川融化B.退耕还牧C.地面沉降D.冻土消融2.随着青藏高原热融湖塘面积的扩大,湖塘周边的高寒草甸()A.向荒漠转变B.向耕地转变C.向灌丛转变D.未发生转变蚂蚁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多的昆虫物种之一,一般生活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下筑巢中。
蚂蚁喜热,在15~40℃都可正常生长,但最佳生长气温为25~35℃,低于10℃就进入冬眠。
蚂蚁生存的土壤湿度为10%~20%,空气相对湿度为70%~90%。
下表为我国云南省西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西坡垂直带蚂蚁群落重要指标。
据此完成第3~4题。
3.影响高黎贡山南北段蚂蚁物种数目、个体总数和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热量C.降水D.光照4.高黎贡山南段山顶蚂蚁物种数目、个体总数和密度都较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地形平缓B.热量充足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2021广西摸底)土壤有机碳浓度是指单位质量土壤中有机质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
下图示意祁连山中段森林草原带(海拔3000米附近)南坡和北坡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
据此完成第5~6题。
5.下列关于祁连山南坡、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B.随土层深度增加,南、北坡有机碳浓度差值增大C.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幅度小于南坡D.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低于南坡6.同一土层深度,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比南坡大的原因是北坡()A.热量条件好,植被茂盛B.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植被覆盖率高C.蒸发强,植被少D.微生物分解旺盛,有机质积累多丹霞地貌典型特征是陡崖广泛发育,许多山峰四面陡崖,山顶平坦狭小,崖底则是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题(含答案) (1)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题一、单选题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河流A.位于南半球B.甲地北岸比南岸侵蚀严重C.甲河段径流量大,水能丰富D.湖泊上游河段径流量变化比下游小2.河流所在区域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可能为A.热带季风气候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温带海洋性气候近年来,多肉植物以“天然呆、无公害、治愈系”风靡中国。
图中A地区(阴影部分)是世界上著名的野生“多肉植物王国”,植物大多叶小、肉厚,这里大部分时间是荒芜的,只在每年8、9月荒漠百花盛开、生机再现,迎来短暂的生长季节。
回答下面小题。
3.该地区多肉植物的特征反映了当地A.高温多雨B.四季分明C.大部分时间气候干燥D.降水充沛4.该地区8、9月份“百花盛开、生机再现”反映了当地A.晴天多昼夜温差小B.气温降低,蒸发量减小C.受湿润西风影响降水多D.太阳直射,光照强5.若A地区多肉植物运往中国,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过A.白令海峡B.苏伊士运河C.巴拿马运河D.马六甲海峡读“我国局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
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自然带甲—乙—丙的这种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体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是以热量为基础形成的D.在中低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7.图中乙自然带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温带针阔混交林带C.温带草原带D.温带荒漠带8.下图为我国某山区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题。
图示自然保护区的地势大致特征为()A.由南向北倾斜B.由东北向西南倾斜C.由东向西倾斜D.由西北向东南倾斜9.《中国诗词大会》以清流般的文化气韵引发收视热潮,赛事举办方也到三中开展选拔。
古诗词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
下列诗句中,体现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有()A.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0.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非地带性D.垂直地带性读亚欧大陆示意图,回答下列两题。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真题专练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真题专练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选择题1.(2023·北京卷)某校劳动课开展附近山地自然保护区所有阔叶木本植物种类的分布调查。
学生绘制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所以该保护区( A )A.所处纬度大约是30°NB.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C.山麓地带起点海拔为350米D.落叶乔木仅分布在1 200米以上[解析]由图可知,山麓地带为常绿乔木,可推测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地区,所处纬度可能是30°N,年降水量应该大于800 mm,A正确,B错误;由图可知,山麓起点海拔在230米以下,1 100米等高线附近有落叶乔木分布,C、D错误。
故选A。
(2023·福建卷)唐朝时太湖流域未形成吴淞江河道,在北宋时期修筑江堤后,太湖面积萎缩,吴淞江河道趋于稳定,并成为太湖主要泄洪河道。
近代以来,吴淞江逐渐成为上海海港港口运输的重要通道。
根据材料并结合下图完成2~3题。
2.形成吴淞江北为杨柳,南为兼(芦苇)的主要原因是( C )A.坡向不同 B.热量差异C.淤积状况不同 D.季风风向不同3.唐晚期修筑河堤后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A )A.河堤东侧冲刷加剧 B.吴淞江径流量增大C.河堤西侧淤积增强 D.吴淞江含沙量增大[解析]第2题,吴淞江沿岸以平原为主,没有形成明显的坡向,即没有明显的阴阳坡,热量无明显的差异,A、B错误;吴淞江沿岸季风风向相同,D错误,吴淞江两岸由于地转偏向力导致两岸淤积状况有明显的差异,C正确。
故选C。
第3题,唐朝时太湖流域未形成吴淞江河道,B、D错误;北宋时期修筑江堤后,太湖面积萎缩,说明当时太湖的补给水源主要位于江堤的东侧,受江堤的阻挡,江堤东侧流水冲刷加剧,西侧由于水源减少,泥沙来源也随之减少,江堤西侧淤积减弱,A正确,C错误。
故选A。
(2023·浙江6月选考)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
下图1为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图2为澳大利亚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湖南)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
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
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
如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要素的相互影响)在谷底冲沟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树干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最可能是因为()A.常受干热风影响B.土壤养分流失C.曾被沉积物掩埋D.遭受低温冻害2.(要素的相互影响)在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与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B.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C.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D.被侵蚀导致根系裸露(2024·甘肃)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
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
图4示意该区域地形。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坎特伯雷平原典型土壤剖面下部有明显的()A.灰化层B.钙积层C.铁铝层D.黏化层(2024·湖南)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
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
如左图示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
右图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环境对植被的影响)与自行车道相比,关于人行道上积累最明显的颗粒物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判断正确的是()A.细颗粒茂密植被B.粗颗粒茂密植被C.细颗粒稀疏植被D.粗颗粒稀疏植被5.(植被的生态功能)在优先考虑降低颗粒物对居民区影响的同时,为尽量减少其对行人的影响,该都市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A.从稀疏到茂密B.从茂密到稀疏C.均用稀疏植被D.均用茂密植被(2024·全国甲)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附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
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
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
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一月七月一月七月全年①23°08′13.3 28。
4 40。
0 210.0 1614.1②39°48′-4。
7 26。
0 2。
6 196.0 682。
9③48°58′3。
5 18.4 54.3 53.6 647。
4④54°17′1。
8 13。
4 225.0 117.0 2399。
04.A。
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
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C.③-—大兴安岭西侧 D。
④—-西经1 30度附近5。
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
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
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6。
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
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轮复习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气候、地形地质、水文、土壤、生物。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2.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针对性练习1: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捕鱼为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
下图为“罗弗敦群岛聚落景观图”。
据此完成1-3题。
1.许多居民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这样建造主要是为了()A.防御海浪,便于出行B.扩展用地,抵御强风C.稳固地基,承受积雪D.减少潮湿,保暖防寒2.岛上搭建了许多木架,其主要功能是()A.风干海鱼B.晾晒衣物C.堆放薪柴 D.圈养牲畜3.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A.林海 B.冰川C.雪原 D.极光答案:1.B 2.A 3.D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地势起伏大,平地狭小,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目的主要扩展平整的用地空间,由材料知该区域为岛屿,四面环海,风力强劲,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目的为了抵御强风,防止强风掀翻屋顶。
故B正确;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对防御海浪,便于出行关系不大,故A错误;减少屋顶积雪的承受,应将增加屋顶坡度,与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无关,故C错误;保暖防寒与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第2题,由材料可知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为捕鱼,搭建许多木架主要是用来晾晒鱼干,故A正确;晾晒衣物不会搭建许多木架,故B错误,由图中木架的形状,可知搭建的木架不是用来堆放薪柴、圈养牲畜的。
故CD错误。
故选A。
第3题,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北极圈以内,有极光现象,是该地区比较独特的旅游资源,故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极光,故D正确;林海、冰川、雪原在较低纬度的区域也有,不是该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故不是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故ABC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8分)下图中虚线表示某区域不同植被类型的分界线,读图回答1~3题。
1.②地的植被类型是()A.热带草原B.雨林C.荒漠D.热带荒漠草原2.④地的降水来源于()A.东南信风B.西风C.赤道低压D.西北季风3.①③两地植被类型形成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洋流D.海陆位置解析:第1题,①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旱,形成热带荒漠;③地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大分水岭东侧,受东南信风、沿岸暖流和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其植被为雨林;④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其植被为热带草原;②地介于①地与④地之间,植被为热带荒漠草原。
选D。
第2题,④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北风,其从海洋带来的水汽给该地带来降水。
选D。
第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①③两地植被类型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地的大气环流不同,纬度位置、洋流、海陆位置只是造成植被类型差异的辅助因素。
选B。
答案:1.D 2.D 3.B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该山地南坡属于()A.阳坡和背风坡B.阴坡和背风坡C.阳坡和迎风坡D.阴坡和迎风坡5.图中①②之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及其成因最可能为()A.灌木林—冰雪融水量大B.针阔混交林—冰雪融水量大C.高寒荒漠—气温太低D.高山针叶林—冰雪融水量大,但气温低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以读出,北坡4 800 m处的温度为3 ℃,而南坡温度为3 ℃处的海拔比4 800 m高,相对于北坡来说,南坡同海拔地区的气温较高,为阳坡;一般情况下,迎风坡水汽较充足,雪线分布比背风坡低,从图中可以读出,南坡雪线高度为5 500 m,而北坡雪线高度高于5 500 m,故南坡为迎风坡。
选C。
第5题,雪线以上为终年冰川。
靠近雪线处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不能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最可能形成高寒荒漠。
选C。
答案:4.C 5.C(2018·深圳一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
图Ⅰ示意研究区范围,图Ⅱ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
据此完成6~8题。
6.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
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A.洞庭湖平原B.东南丘陵C.山东丘陵D.华北平原7.2001-2010年间,研究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
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A.植被类型的变化B.土壤肥力的变化C.雾霾天数的变化D.水热状况的变化8.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B.城市化进程加快C.退耕还湖D.围湖造田解析:第6题,一般丘陵地形林地比重大,平原地形耕地比重大,依据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排序,可判断丘陵地形大于平原地形;而东南丘陵位于亚热带,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山东丘陵位于暖温带,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故年NPP最大的地区应该是东南丘陵。
第7题,水热状况影响植被生长状况,从而影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弱,故水热状况变化会影响年NPP的波动。
一般短期内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等因素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国东部属于季风区,主要是夏季风带来降水,而季风气候具有非常大的不稳定性,故可能造成短期内的水热状况变化。
第8题,洞庭湖平原年NPP显著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增强;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可判断,可能是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所致。
在2001至2010年间,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围湖造田活动。
因不同植被类型年NPP排序中农田植被大于湿地,则退耕还湖会降低年NPP。
答案:6.B7.D8.A(2018·太原考前质检)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
下表是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9~11题。
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 cm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 cm确定。
9.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A.稀疏灌木B.草地C.农田D.建设用地10.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雪的消融11.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解析:第9题,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故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
第10题,表中数据显示,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268日)较晚,则消融速度不快,故A错误;积雪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时间(266日)较早,故B 正确;农田积雪结束时间(264日)较早,说明消融速度快,则C错误;高大建筑物具有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则D错误。
第11题,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土壤温度,故A正确;积雪的反射率高,可以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则B、C错误;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形成地表径流,则D错误。
答案:9.C10.B11.A(2018·西安质检)三江并流地区雪峰横亘,山高谷深,地貌类型多种多样。
每年2至4月是云南的旱季,但下图中甲处却总会出现小雨季,导致怒江水位上涨,因正值沿岸桃花盛开,故称“桃花汛”。
下图是沿27°N所作的部分地区剖面示意图。
据此回答12~13题。
12.甲地出现“桃花汛”的主要原因是()A.春季气温回升,对流旺盛B.春季气温回升,冰川消融C.西南风带来水汽,地形抬升D.东南风带来水汽,地形抬升13.金沙江部分河谷出现了如图所示的垂直植被带逆向分布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光照D.坡度解析:第12题,怒江河谷是南部湿润气流北上和青藏高原冷空气南下的通道,1月份以后青藏高原南侧的西南气流不断加强,甲地正好处于沿横断山脉爬升的西南气流和沿青藏高原南下的气流的交汇之处,故春季多雨,引发了“桃花汛”。
第13题,金沙江河谷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在地形封闭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干热影响而过度损耗,这里的森林植被难以存活。
缺水使大面积的土地荒芜,河谷坡面的表土大面积丧失,露出大片裸岩地。
植被自下而上出现荒漠-灌丛-森林的演替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答案:12.C13.B(2018·东北三省四校联考)土壤有机碳(SOC)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最具活动性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和植被覆盖率呈正相关。
下图为赣南地区不同成土母质发育林草地、灌草地、林下裸地的土壤总有机碳剖面分布情况统计图。
据此完成14~15题。
14.据图判断,关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比较结论正确的是()A.在第四纪红土0~20 cm深度,林下裸地>灌草地B.在林草地,红砂岩>花岗岩>第四纪红土C.在花岗岩成土母质条件下,林草地>灌草地>林下裸地D.在不同植被条件下的0~20 cm深度,花岗岩>红砂岩15.在红砂岩广布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最宜选择种植()A.林草B.灌草丛C.乔木林D.牧草解析:第1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第四纪红土0~20 cm深度,林下裸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6 g/kg左右,而灌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8 g/kg左右,故A项错误;在林草地中0~2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花岗岩>红砂岩>第四纪红土,故B项错误;在花岗岩成土母质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林草地含量最高,林下裸地含量最低,故C项正确;只有在林草地植被条件下的0~20 cm深度,花岗岩土壤有机碳含量大于红砂岩土壤有机碳含量。
第15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在红砂岩广布地区,在灌草地植被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说明其保持水土能力最强,故B项正确。
答案:14.C15.B读我国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完成16~17题。
16.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区域南部是我国最大黄土分布区B.夏季风为该区域带来丰富降水C.该区域附近有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D.该区域地势南北较低,中间较高17.关于3和7自然带的说法,正确的是()A.3自然带的分布是因为地处阳坡,光照充足B.3自然带的分布是因为地处山谷,气候干热C.7自然带的分布是因为地处迎风坡,降水量大D.7自然带的分布是因为地处山坡,水分不足解析: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天山及其南北,1为积雪冰川带,向南、北演变为草甸、草原和荒漠,地势中间较高,南北较低。
7为云杉林带,地处天山北坡,该地受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影响,降水较多,因而分布有森林。
答案:16.D17.C二、综合题(共22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淡水湖,在地质构造上为断层凹陷湖盆。
洞庭湖陷落的幅度较大。
两大湖盆自形成以来一直接受长江的泥沙淤积。
洞庭湖有多个长江来水口,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水系水文状况及湖盆特点更容易受到来自长江的泥沙淤积。
洞庭湖目前已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为第二大淡水湖,其地位被鄱阳湖取代。
(1)分析洞庭湖比鄱阳湖更容易受到长江泥沙淤积的自然原因。
(8分)(2)分析洞庭湖萎缩对当地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6分)(3)针对洞庭湖区某种生态问题,专家提出了“治湖必先治江,治江必先治山”的思路。
指出洞庭湖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并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
(8分)解析:(1)读取材料信息,与鄱阳湖相比,需从洞庭湖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水系水文状况及湖盆特点三方面分析原因。
(2)洞庭湖面积缩小,湖泊的库容量减小,调洪、蓄洪能力减弱,会导致洪涝灾害多发;湖泊面积缩小,蒸发减弱,调节当地气候的能力减弱;湖泊面积减小,水生生物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最终会导致人地关系恶化。
(3)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来看,洞庭湖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多是由入湖河流造成的,而河流的问题又是由上游的山地带来的,由此推断洞庭湖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泥沙淤积造成湖泊萎缩,进而导致洪涝灾害频繁,所以治理湖泊的生态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治理山区的水土流失。
答案:(1)洞庭湖靠近长江上游,河水流速快,挟带的泥沙多;湖盆地势低,利于泥沙进入;有多条河道与长江相连,入湖水量大,接纳泥沙多。
鄱阳湖靠近长江下游,水流缓慢,泥沙多在河床沉积,入湖泥沙少;湖盆地势高,泥沙不易进入;江水仅有一处入湖口,入湖水量小,湖泊接纳泥沙少,所以洞庭湖比鄱阳湖更容易受到长江泥沙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