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2.6琵琶行(并序)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2.6琵琶行(并序)教案(1)

2.6 琵琶行(并序)教课设计4(人教版必修3)教课目标1 、经过琵琶女的不幸遭受,认识封建社会中被欺侮、被伤害者的乐伎和艺人们的惨剧命运2 、领会作者把琵琶女的遭受和诗人自己被贬谪的状况联系起来写意图3 、领会作者运用生动、适合、新奇的比喻来描述音调的高低、强弱变化的艺术手法教课要点、难点诗篇中对音乐形象描绘教课课时 3课时第一课时一、白居易简介白居易( 772 — 846 ),字乐天,暮年号香山居士,他生活的年月是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战由盛转衰的时代。

在这段期间里,藩镇盘据,宦官专权,官僚公司相互倾轧,政治特别黑暗。

白居易青少年时代是在战乱和贫穷中度过的,这使得他对社会和人民疾苦有着较深的认识。

29 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在任左拾遗的三年,白居易从他的正义感和政治上的进步心出发,对时政提出了激烈的责备。

他频频上书,反对宦官掌兵权,谴责皇帝的过错,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五十首在内的大批讽喻诗,对这段在其政治与文学生涯中最有光彩的历史,直到几年此后白居易还很是骄傲。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的刺客刺死,白居易上书请捕刺客,反而因越职言事而冒犯,贬为江州司马。

第二年,他送客浔阳江边,碰上一位弹奏技艺高明的琵琶女。

请她弹奏,听她诉说不的出身,诗人既怜悯她的飘泊憔倅,又联想到自己的贬谪,悲人自悲,于是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琵琶行》。

经过这一打击,使他从前的思想理念渐渐摇动,而向佛道思想凑近。

他在庐山东林寺建了草堂,礼佛参禅,越到暮年,他心中受佛教的浸染就越深,最后他闲居洛阳,与香山寺和尚订交,自号香山居士。

七十五岁卒于洛阳,白居易是继杜甫以后的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倡议“新乐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认为创作一定民生疾苦,揭穿社会时,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

二、教课“序”诗人在《琵琶行》中是借琵琶女堕落天涯之悲,抒自己满怀迁谪之怨,比兴相纬,寄望遥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鉴赏《琵琶行》中精彩的音乐描写【学习目标】1.分析第二段,鉴赏诗歌动人的音乐描写。

2.分析诗人音乐描写的技巧与手法。

3.拓展应用。

【重难点】分析诗歌音乐描写的技术与手法。

【学习新知】学习任务一分析第二段结构,把握琵琶曲乐章结构活动1:作者是如何描写琵琶女出场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诗人和琵琶女怎样的心理?“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寻”“邀”表达了诗人急切的心理,“欲语迟”琵琶女欲找人倾诉但面对陌生人又迟疑的心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了琵琶女面对生人羞怯矛盾的心理特征。

活动2:阅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描写琵琶女精彩的弹奏共分几个乐章?对应的诗句有哪些?请你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各个乐章的特点。

共分五个乐章。

(1)序曲:“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特点:倾诉悲情。

(2)第一乐章:“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特点:急切愉快。

(3)第二乐章:“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特点:幽愁暗恨。

(4)第三乐章:“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特点:激越雄壮。

(5)曲终:“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特点:余音绕梁。

学习任务二鉴赏诗歌精彩的音乐描写活动3:琵琶女精彩的弹奏已经消逝,而作者的诗篇却千古流传,作者是怎样描写音乐的?《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的独到之处在于:一是精彩的描摹。

作者用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刻画不同的乐调,恰当地使用拟声词来加强模仿效果,成功地将音乐语言转换成诗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珠玉相击之声描摹琵琶音响效果,给人圆润之感,使人联想到乐曲的各谐。

二是情感的传输。

通过写听乐人的情绪反映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

《琵琶行(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银瓶乍破水浆迸,(高亢激越)铁骑突出刀枪鸣。(雄壮气势)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2)叠词拟声词的使用
嘈嘈、切切。
效果: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
(3)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高一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琵琶行并序》
难点名称
赏析诗歌的音乐描写,并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呢?这是描写音乐时常常遇到的一个困难。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
孔子到齐国,听了当地的《韶》乐之后,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乐声之美,其魅力之大,由此可以想见。如何用语言文字将音乐的美传递出来,《琵琶行》给了我们一个好的范例。清朝评论家方扶南曾将白居易的《琵琶行》列入摹写声音的名篇,称赞白诗“足以移人。”这足以证明《琵琶行》在音乐描写上不同凡响,能感染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琵琶行并序》中音乐描摹艺术。
侧面描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烘托音乐的感人。
文中还有两处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效果,请找出来。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烘托:音乐之美
2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司马青衫湿。
侧面烘托音乐的感人。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 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 课程教学设计

《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白居易一、教材分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 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 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 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

《琵琶行》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琵琶女的人生遭遇这些都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本课语言通俗易懂(稍微有点难度的可结合文下注释)。

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学导学案的方法,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为理解诗人的感情做准备。

音乐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创设意境,导入课文,通过问题的回顾思考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核心素养:语言:1.整体感知,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2.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审美:1.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2.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四、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体会主旨句的内涵五、教学难点: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高山流水》的琵琶乐曲,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在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在浔阳江畔相遇,琵琶女用琵琶演奏出人生的起伏和世间的冷暖,因为音乐,他们演奏出一曲千古传诵的知音曲,今天我们一起踏着诗人白居易的诗行,去聆听感受悦耳动听的音乐。

二、关于行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回顾思考(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过程与方法: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教学重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教学难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早读教师放录音范读,学生熟读、预习这首诗)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

所以人称“诗魔”。

这个诗人是谁呢?他就是——白居易。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琵琶行》。

二、诗人简介: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

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

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七十五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在文学上,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其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广泛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抨击了现实中的流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倾向。

除讽谕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独具特色,为千古绝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琵琶行(并序)》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教案韩晓蓉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导语: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解题:1、《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琵琶行并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整体把握,分析诗人在三次演奏中描写音乐的方法和所展现的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二、通过诵读,领悟作者是如何在技巧、情感、语言上去表现诗歌的美的。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与琵琶女是如何达到情感共鸣,以致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与琵琶女相遇、相知以及产生共鸣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形象和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两千多年前,一位文人雅士——俞伯牙,一位山野樵夫——钟子期,他们因为音乐走在了一起,从而成就了一段关于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位曾经色艺双绝、名满京城的琵琶歌女在浔阳独自弹奏,排遣寂寞之时,也遇到了一位知音,而这位知音正是当时的大诗人白居易,使得他发出了那句著名的感叹:“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那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琵琶女又弹奏了怎样的乐曲?白居易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总体把握-谁解沦落人师:文中讲述的是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诗人最后为什么会发出“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诗人和琵琶女成为知音之前经历了哪几个过程?找学生个人回答分析重点句子。

1、相遇相遇的背景:夜送客这一层中最能直接体现诗人的心情的词语是哪一个?惨。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渲染这种凄伤的情怀的?饮酒无乐,江浸月(烘托)。

试想,患难之交,即将远行,此等离愁,非同寻常;而夜晚送客,月色暗淡,霜叶衰草,秋风萧瑟,使得惜别之心,更添惆怅;饮酒话别,却又没有音乐助兴,这番愁绪又怎么排遣得出呢?分别时,只见眼前茫茫的江水中沉浸着一轮明月,我此时的哀愁不正象那茫茫的江水一样无边无际吗?这几句是叙事,而事中写情,又写景,而又缘情写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相遇的过程:师:写诗人与客人正要分手时,“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时期的文化背景,理解《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哲理。

2.掌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及其表达方法。

3.学会从字词、句子和段落中寻找语言的美感和修辞手法。

4.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学习整体结构分析和修辞手法应用。

4.意识到语言现象及修辞手法间的关联性。

三、教学难点1.精准理解文本意思,认识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2.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的提高。

3.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

4.学生语言修辞、语感、意境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准备教案和PPT课件。

2.整理唐代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知识,增加与文本知识点的联系。

3.通过课堂调查和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课堂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在《琵琶行并序》前导入,让学生猜测他们想要了解的内容和主题。

然后,从学习班里参考信息,叫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翻译生词,了解一下唐代音乐和琵琶文化。

第二步:阅读理解1.教师直接阅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和艺术背景,重点检测学生对正文的理解、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应用程度。

2.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各段的主旨和修辞效果,并以此助于理解文章整体结构。

3.教师解释文本最为重要的几个段,并在板书上梳理出整篇文章的大纲结构。

第三步:解读诗歌和文辞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在这一步,需要教师细致解读和讲解以下几个方面:1.将诗歌和文辞做出对比,带领学生认真思考古代文学中的诗歌和文学性在平衡讲述和情感表达。

2.以示例说明修辞手法捷径的运用,通过针对具体语言现象的午后练习,让学生掌握语言感悟能力。

3.实例讲解,阐明“多美体,独安曲”的训诲,体现艺术的独立创新精神。

第四步:再次阅读和思考1.让学生再次阅读全文,并根据大纲结构和诗歌的意境,进行相关思考,从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出发,进一步领会文艺创作的目的和意义。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琵琶行 (并序) 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3.体会诗人贬谪郁闷之思教学重难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安排: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主要内容:1.了解诗人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

2.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3.理清文章结构,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导入。

从杜甫《登高》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登高》,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一边。

……在《登高》中杜甫写尽了人间的凄凉,道尽了人生的沧桑。

今天我们来走进与杜甫在创作上一脉相承的另一位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

二.白居易及诗歌创作。

出示幻灯,介绍白居易。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青年时代,因而能广泛接触社会,了解民生疾苦,所以他的诗歌从创作开始就走上了现实主义道路。

2.诗歌主张和创作:“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反映人发疾苦。

著有《白氏长庆集》,有代表作《长歌恨》、《琵琶行》等。

3.创作《琵琶行》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元和十一年秋,诗人送客盆浦口,夜闻琵琶,心有所感,因此创作了《琵琶行》。

4.文体常识: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统称“歌行体”。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让学生掌握《琵琶行并序》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主要人物,并能准确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预习(10分钟)1. 老师简单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品背景和作者李白,引发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兴趣。

2. 老师让学生先自读《琵琶行并序》,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情节,并形成初步的阅读感觉。

3. 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整体阅读与理解(30分钟)1. 将文章分成若干小节,每小节精读理解,注意描述细节和人物塑造。

2. 重点阅读“长安古意”和“凉州词二首”,领略唐代文学的雄奇豪放和深情绵远。

3.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分析文章主题和情感表达,辨析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与评价(40分钟)1. 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艺术价值和史料意义,并为此写一篇读后感和评论。

2. 学生通过朗读和演讲等形式,展示自己对《琵琶行并序》的文学理解和感悟。

第四课时:拓展与总结(20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版本的《琵琶行并序》,说明其书写规范和文字修饰的变化。

2. 学生研读相关资料,比较《琵琶行并序》与其他唐代文学作品,展开拓展与探讨,深入了解唐代文学的多样性和精神内涵。

3. 老师总结此次授课内容,强调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文学的机会和途径。

教学实施与效果:本课程是按照文学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和实施的,兼顾了知识传授和思想启发,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经反复训练和多角度评价,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文学鉴赏和评价达到了较高水平,认识唐代文学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现和升华本课程以《琵琶行并序》为例,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使学生全面认识唐代文学的雄奇豪放和深情绵远的审美特征,发掘出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一、前言《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唐代文学史上一篇文学经典作品,被认为是唐代风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受到历代人民共同喜爱的艺术品。

作为教师应当将这个文学经典带给学生们,让他们了解到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作品简介《琵琶行(并序)》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全文共计24章,讲述了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

其中并序是作者的序言,意思是并,这也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一种写作方式。

全文曾经在唐代广为流传,后来被宋代周密欣赏,并在他的《齐谐记》中引用大量的篇章来加以评析。

《琵琶行》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首哀乐之歌,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三、教学方法1.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琵琶行(并序)》这篇文学经典,了解唐代文学的美。

2.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们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意思和内涵。

3.案例分析,让学生们通过具体案例,感受到文学经典的深度和广度。

4.批判性阅读,在参照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四、教学内容1.看完《琵琶行(并序)》全文后,我们可以了解到:琵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其结构优美,音质悠扬,被称为“琵琶声彻上林”,在中国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琵琶行(并序)》通过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性、爱情、情感等问题。

2.《琵琶行(并序)》讲述了一个关于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文笔生动、情感深刻,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尤其思考在古代的女性地位,爱情的价值和意义。

3.《琵琶行(并序)》对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在文学、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表现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1.教师应先让学生们通过反复阅读《琵琶行(并序)》文本,掌握其基本的情节与背景知识,并提出提问,这样有助于引起学生们的思考。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名篇,它以婉转动人的艺术形式,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种现象。

其中,《琵琶行》的并序更为珍贵,即作品的导语,它为我们揭示了唐代文学的特点以及该作品的艺术价值。

作为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篇目,《琵琶行》的学习对于学生们的文化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种针对《琵琶行〈并序〉》这个篇目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特点,掌握《琵琶行》的主要文学艺术特征。

2.通过学习并序,了解唐代社会的背景和文学潮流。

3.懂得欣赏珍贵文献、学会阅读文学导言。

二、教学内容1.第一节:“唐代文学概述”本节需要介绍唐代文学发展的整体情况,让学生们了解唐朝文学的时代背景以及文艺风貌。

2.第二节:“《琵琶行〈并序〉》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本节部分通过和《琵琶行》的比较,了解并序文本与文章本身之间的联系,分析该文的主题、艺术手法等。

3.第三节:“《琵琶行〈并序〉》的文学价值”本节重点揭示并序的文学价值,并分析其中所涉及的文学思想,突出并序卓越的文学地位,说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热身阶段通过展示古代琵琶演奏者和一些唐代男女的画像,让学生们感受古代的音乐文化和人文气息。

教师可以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琵琶有关的文学名篇。

它的题目是《琵琶行》,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少女的遭遇和悲惨的经历,同时也向我们呈现了一种乐器——琵琶的美妙之声。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唐朝的故事中。

”二、讲授阶段1. 第一节:“唐代文学概述”教师通过讲述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时代背景、文化底蕴、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唐代文学的整体情况,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2. 第二节:“《琵琶行〈并序〉》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教师带领学生们深入分析并序的内容,包括文学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突出《琵琶行》的主题和艺术风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6、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反复读全诗。

第二课时一、鉴赏诗歌: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

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案

六、《琵琶行(并序)》教案汪凯【从容说课】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作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

诗中对由长安漂泊到九江的琵琶女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具有典型性。

通过这个典型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女们、艺人们的不幸遭遇。

诗中的“我”是作者自己。

他因欲救济民病、革除弊政而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忧闷。

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就已经拔动了他的心弦,发出叹息声。

当琵琶女自诉身世时,就更激起他的情感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病相怜,忍不住倾吐了自己的遭遇和心情。

当琵琶女又一次弹琵琶时,他更是热泪横流,湿透青衫了。

诗作把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并作如此细致、生动地描写,这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是未曾出现的。

《琵琶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以及富音乐性的语言叙事、写景。

特别是摹写音乐形象,用以抒发人物情感。

全诗八十八句,或两句一韵,或四句一韵,或十数句一韵,或押金平声,或押仄声,抑扬顿挫,错综变化,恰切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摹写音乐的那些诗句,往往音义兼顾,情韵和谐,而在借助语言音韵摹写乐声的时候,又常用各种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

数学的重点是欣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诗篇用一连串比喻描写的琵琶乐声的纷繁多彩和凄愤感情。

教学难点是了解作品背景,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同时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3.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琵琶行(并序)》教案3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琵琶行(并序)》教案3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琵琶行(并序)》教案3教学博苑01-16 0632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琵琶行(并序)》教案3一、整体把握“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

”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其创作背景在诗序中已经大体说明,需要补充的是被贬的原因。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

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

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

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虚乌有),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

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前此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

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

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

只有了解这一政治背景,才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被贬九江的第二年,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到江边送客,离别在即,惆怅萦怀。

忽然,从水面飘来的琵琶声,凝住了时空,吸引了主客,由此演绎出一段琵琶女的故事,更因之产生了一首脍炙古今的诗篇。

为了便于理解,按诗的内容,课文将这首诗划分为六个段落。

第一段,写送客闻琵琶之声。

第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仅用七个字,就点出地点、时间、人物,拉开故事的序幕,语言平易,如话家常,又高度凝练。

接着,选取了秋天两种有代表性的植物──红的枫叶,白的荻花,来点染环境,描绘出一幅萧瑟的清秋景象。

如同小说的环境描写一样,把人物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给人以真切感,可谓“境界全出”。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版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版

《琵琶行》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讲授法3、研讨法教学时数: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一、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以此命名。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乐府本是汉武帝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属于后者。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2024年高中语文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3

2024年高中语文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琵琶行并序》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琵琶行并序》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琵琶行并序》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再次,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通过设计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分心。此外,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可能过于保守,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言文感到困难,对文学鉴赏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4. 《唐宋词选》:收录了唐宋时期其他诗人的词作品,供学生比较和欣赏。
(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 要求学生根据拓展阅读材料,深入研究《琵琶行》的背景、意象和音乐性,分析诗人的创作意图。
2.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琵琶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中的情感和主题,探讨诗歌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拓展与延伸
(一)拓展阅读材料
1. 《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五》:收录了《琵琶行》原文及其注释,可供学生进一步研究。
2. 《唐代诗歌鉴赏辞典》:收录了《琵琶行》的详细鉴赏文章,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艺术。
3. 《中国古代音乐史》:介绍了琵琶的历史演变和音乐特点,帮助学生了解琵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琵琶行》并序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二、教学重点: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三、教学难点: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讲授法3、研讨法教学时数: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

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

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唐朝有一位皇帝,为白居易写了一首有名的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注:诗句分析材料:
①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
②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技艺高超)
③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红极一时)
④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光阴虚度)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歌女自述身世苦
当年:帝京任职,才华横溢,诗酒流连,丝竹不绝;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诗人感伤谪迁意
所以,琵琶女的不幸是表现在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的强大落差之中。
对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诗人白居易,他的不幸、落魄、失意又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齐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同桌前后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
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
讲授课时
3课时
主题
1: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2: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3:品味意境美,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4:涵咏语言美,进一步提高诵读能力。
总课时
3课时
第2课时
背景分析
包括课标解读、教材解读(该主题在本单元和本门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本课应该具备的知识基础)等几个部分
师:说得很好,那有没有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读出白居易的心境呢?记住,这里是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息哀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
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反复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鉴赏诗歌: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

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
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3)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一段。

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

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

第三极端(“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乡》。

(3)学生思考:作者分几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每一个乐段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
明确:作者分四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忧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

第四乐段写乐曲的终止,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4)本段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二段。

4、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1)学生默读三至五段。

(2)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调子如何?理由是什么?
明确:调子悲凉,与《霓裳》、《六么》不同,从“满座重闻皆掩泣”和“江州司马青衫湿”可看出。

(3)作者写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界。

第三次作者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二、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
三、作业:
1、背诵全诗;
2、找白居易其他诗歌作品,如《长恨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