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分析和解释热力环流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3. 探索并理解全球热力环流系统和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教案内容:I. 导入1. 天气预报展示: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思考与天气相关的因素。
II. 热力环流概念和基本原理1. 定义热力环流:解释热力环流是指由太阳辐射引起的大气循环。
2.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介绍太阳辐射、热量传递以及空气密度与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
III. 热带环流1. 热带环流的特点:解释热带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和环流系统。
2. 热带环流的产生机制:讨论太阳辐射导致赤道附近空气升温和上升运动的原因。
IV. 转向环流1. 转向环流的特征:介绍转向环流在中纬度地区的表现和影响。
2. 科氏力的作用:解释科氏力如何影响气流流向,产生转向环流。
V. 极地环流1. 极地环流的特征:讨论极地地区的冷气团和环流系统。
2. 极地环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解释极地环流如何影响全球气候和海洋循环。
VI. 全球热力环流系统和气候1. 三个独立的细胞模型:介绍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
2. 热带降雨带和干旱带:解释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气候的特点和原因。
VII. 总结和评估1. 知识回顾:总结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不同环流系统的特征。
2. 学生评估:进行问答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
教案特点和编排:1. 结构清晰:根据热力环流的逻辑关系,按照导入、概念和原理、具体环流系统以及最后的总结和评估进行编排。
2. 简洁明了:每个部分都需要简明扼要地介绍相关的概念和原理,不过分冗长或技术性。
3. 图文并茂:使用插图和图表来辅助解释热力环流的概念和模型,增加学生的直观理解。
4. 活动多样:在教案中穿插互动问题和学生评估,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5. 教师指导:教案中应有教师指导的部分,指导教师如何安排和引导讨论、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学习。
通过本教案,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影响。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章:大气热力环流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意义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气候现象中的应用第二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变化2.1 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变化机制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变化机制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形成和变化机制通过气象图和实际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第三章:大气热力环流的应用3.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中的应用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对航空、农业等领域的启示3.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中的应用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对航空、农业等领域的启示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中的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法介绍大气热力环流对航空、农业等领域的启示第四章: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4.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4.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通过气候变化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第五章:大气热力环流的观测和研究方法5.1 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观测方法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5.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观测方法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观测方法通过学术论文和实际案例分析法介绍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第六章:大气热力环流与大气污染6.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掌握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规律6.2 教学内容讨论大气热力环流如何影响大气污染的分布讲解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机制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大气污染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际观测数据探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第七章: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7.1 教学目标认识大气热力环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平衡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如何影响生态环境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讨论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讨论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的关联通过生态模型和自然现象案例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八章:大气热力环流与水资源8.1 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对水资源分布的影响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降水形成中的作用8.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如何影响全球和区域水资源分布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降水形成和分布中的关键作用讨论大气热力环流变化对水资源的潜在影响8.3 教学方法采用图表和实例分析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水资源的联系通过气候模型模拟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对降水的影响第九章: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9.1 教学目标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大气热力环流掌握人类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影响的案例分析9.2 教学内容讨论工业排放、城市化等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分析温室气体排放与大气热力环流变化的关系探讨减缓气候变化对大气热力环流影响的策略9.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大气热力环流的关系通过时事新闻和科学研究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具体影响第十章:大气热力环流的未来研究方向10.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新趋势和挑战掌握未来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10.2 教学内容讨论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新进展和未来方向分析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对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挑战探讨跨学科合作在解决大气热力环流问题中的重要性10.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的思考通过阅读最新的科研论文和参加学术讲座了解研究的新趋势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1. 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补充和说明:大气热力环流是由于地球表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运动现象,它在地球气候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
教师热力环流试讲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热力环流的成因和表现形式。
2. 影响热力环流的因素。
教学难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热力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地图3. 教学挂图4. 小组讨论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大气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
2. 提问: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会导致什么现象?二、新课讲授1. 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温度分布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的一种大气运动形式。
2. 分析热力环流的成因:a. 地表温度分布不均,导致大气密度差异。
b. 密度差异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3. 介绍热力环流的表现形式:a. 高压系统:大气下沉,天气晴朗。
b. 低压系统:大气上升,天气多云。
4. 讨论影响热力环流的因素:a. 地表温度分布: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
b. 大气压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讨论卡片,讨论以下问题:a.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b. 热力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
2. 强调热力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并记录本地区大气运动现象,分析其成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地图、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热力环流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漯河市第四高级中学于泳海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高低压的分布状况、等压面的弯曲规律3.能够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感知地理知识—理解地理知识—巩固地理知识—应用地理知识”的思维过程2.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讨论、整合,最终得出结论3.提高表达及交流协作能力,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现规律学习习惯。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图中等压面的弯曲规律;实例——城市风教学方法1.结合课件,层层设问,使学生理解、掌握热力环流2.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察燃烧的篝火和沸腾的水板书:热力环流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并思考:1.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结合图示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幻灯片展示板书热力环流图中的注意事项(引导讨论)1.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遵循“高低低高”的规律2.各点属于高压还是低压都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内的其他点而言,在垂直方向上,离地面越近,气压越高3.地面和对应的高空,高低压状况是相反的4.各点温度的比较、天气状况的比较5.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的前因后果关系6.气温与气压的关系:一般是气温高则气压低,气温低则气压高(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在热力学作用下大气是自由的)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其他热力环流现象: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活动:结合教材“城市热岛”环流图回答:1.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城市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特点:风速小、风向不随时间改变2.形成原因(热量收支与郊区不同:人口集中;城市生产、生活、交通产生温室气体;城市下垫面与郊区的区别;人工热源)3.影响(雨;弊:外围污染废气进入城区;利:城区废气扩散)4.措施(开放式讨论:污染工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以外;城市房顶墙壁绿化;节能降耗、提高燃烧效率,如我国现在进行的节能家电补贴;鼓励用新能源;规划留足“通风道”;提高城市下垫面反光率,降低吸收率)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够说出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可以独自绘画热力环流图,培养绘图能力。
(3)可以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和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实验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长:40分钟
教学过程:。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课题热力环流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一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一)其次章第3节“大气环境”中第2课时“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这节主要内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的最简洁的形式,这节课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打下学问基础。
因此,要让同学更好的把握这节课是特殊必要的。
同学分析本节课学习之前,同学都已具备相关的基础学问,比如:学校学习的气压,等压面的概念、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物理中学习的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这些学问是学习这节课的基础,而且由于同学的空间感不强,尤其是女生的空间概念不清,因此,加大了同学学习本节课的难度。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缘由;2.把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山谷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组织同学分组争辩,培育同学合作、探究力气,进一步提高同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力气。
2.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同学熟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同学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力气,培育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常见的几种热力环流问题的探讨,培育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力气,并将所学的学问应用与日常生活中。
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及风的形成难点: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热力环流、山谷热力环流、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缘由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同学逐步发觉问题,指导同学进行总结。
2.争辩法:将同学分为小组,对本节内容争辩探究,并进行沟通争辩,得出小组结论。
3.呈现、评价法:每小组的一名同学代表把本小组分的问题的答案呈现在黑板相应的位置,小组之间互评,老师点评。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3.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热力环流是指在地球大气中,由于地球的自转和不同地区的不同热量分布,形成的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的基本特征包括:•热带低压带: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向两极方向的高气压带;•极地低压带:两极附近的低气压带。
2. 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会使得地球表面受到不同的热量照射,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压带;•热带低压带:赤道附近的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高,导致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向两极方向,由于地球自转和大气运动的影响,形成了高气压带;•极地低压带:两极附近的气温低,空气密度大,形成低气压带。
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球自转速度;•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分布;•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
3. 热力环流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热力环流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气候:热力环流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从而影响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大气污染:热力环流会影响大气的扩散和传播,从而影响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分布;•自然灾害:热力环流会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分布,如飓风、台风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讲授的方式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然后,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热力环流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讲授: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基本特征,如热带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
2. 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讲授: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如地球自转速度、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分布、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等。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演示为学生理解热力环流形成打下基础;通过绘制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究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难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引起的等压面弯曲方向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一问一答,一讲一练)、利用多媒体演示、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供一个与新知识点相关的情境:“海滨地区,白天吹海风,凉爽湿润;夜晚吹陆风,温热干燥。
”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首先,通过设置情景:“树欲静,而风不止”,解释风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常能感受到的一种大气运动,本堂课所学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即它也是一种大气运动。
由此提出问题“大气为何会运动?”针对这个问题,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即引起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进一步提问:“太阳辐射能如何引起大气运动?”继续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提问: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规律?学生回答: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即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分布不均,高低纬度之间存在热量差异,所以引起大气在冷热两地之间运动。
据此,提出知识点: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
补充知识点:大气运动的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运动水平运动即是风(过渡:在生活中大气运动的形式其实是非常复杂的,今天我们先学习最简单的大气运动,通过对简单的学习,再一步一步学习复杂的大气运动。
)其次,电子黑板展示“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空气环流。
特点: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3、热力环流的形成:首先,通过实验活动演示生活中小规模的热力环流现象,并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演示视频中气流运动的规律(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垂直方向上,热上水一边气流是上升运动,冰块一边气流是下沉运动;水平方向上,低空气流由冰块一边往热水一边运动,高空气流由热水一边往冰块一边运动。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2. 熟悉热力环流的分类和特征;3.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4. 了解热力环流在地球大气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热力环流的分类和特征;2. 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2. 理解热力环流在地球大气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电脑、教学PPT等教学工具;教材《地理》教科书。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描绘地球大气循环的图,引导学生讨论大气循环的概念,并提出热力环流的相关问题。
Step 2: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通过PPT展示,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即因地球各地纬度和高度不同,在接收太阳辐射的大小和角度上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的大气环流。
并简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原理,即热带高压与副热带低压的形成。
Step 3:分类和特征介绍热力环流的分类和特征,包括地球大气循环的三大环流区域(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以及它们的特征(例如赤道低压带降水充沛,副热带高压带干燥少雨)。
Step 4: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详细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的垂直照射、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特征等因素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和调控。
同时,通过实例讲解不同地理位置和季节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Step 5:热力环流的作用讲解热力环流在地球大气循环中的作用,包括平衡气候、分布气候带、影响降水分布等方面。
Step 6:复习和总结带领学生复习热力环流的关键概念和内容,并总结重点。
Step 7: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例如阅读相关文章、答题或小组讨论等。
教学延伸:将课堂内容延伸至世界各地的热力环流特点和气候分布,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的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3.理解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4.能够解释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难点1.理解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2.掌握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介绍热力环流的定义和作用;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
第二步: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1.讲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热力环流是大气中水平方向上的风系统,是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具有逆时针(在北半球)和顺时针(在南半球)的旋转方向;2.利用示意图和动画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态和运动规律。
第三步: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15分钟)1.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即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2.介绍热力环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地球自转的效应、地形等。
第四步: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15分钟)1.介绍全球大气环流的分类和特点,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2.讲解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热带海洋地区的高温和高湿度、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上空风切变和螺旋云带的形成等。
第五步: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10分钟)1.简单介绍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包括:影响赤道附近地区的降水和风速、扰动大气环流、影响全球能量平衡等;2.观看相关视频,展示热带风暴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第六步:小结与评价(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小结;2.老师进行评价和点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1.示意图、动画和视频;2.课件和投影仪。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
热力环流教案范文
热力环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3.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3.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结合学生讨论;2.实例分析;3.图片和视频展示。
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全球温度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地球上的温度分布会出现这样的模式?为什么赤道附近温度高,而两极温度会很低?2.知识讲解:(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热力环流是指由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引起的温度差异所产生的大气环流。
地球的自转使赤道附近相对于两极有较大的线速度,而太阳辐射使赤道附近的地表温度比两极高。
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热力环流的形成由地球的自转和太阳辐射共同作用引起。
地球自转使赤道附近的大气相对于两极有较大的线速度,而太阳辐射使赤道附近的地表温度比两极高。
这两个因素导致了热量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均匀分布,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影响热力环流的因素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大气中水汽的分布、地形地貌等。
3.实例分析:通过展示全球风化带分布图和全球大气环流带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变化。
4.图片和视频展示:教师展示一些有关热力环流的图片和视频,例如飓风形成的过程、气候带的分布等,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作用。
5.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提出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并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理解。
6.拓展延伸:分组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地区,探究该地区热力环流对当地的影响,并展示调研结果。
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并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3.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4. 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5. 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不均现象。
2. 讲授新课:(1)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热力环流是什么,以及它的主要特点。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讲解地面冷热不均的原因,以及如何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3)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介绍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水文等方面的影响。
(5)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热力环流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3.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概念、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运用热力环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热力环流示意图、地球气候分布图等。
2. 教学视频: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演示视频。
3. 习题库: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
4. 生活实例:涉及农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实际案例。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基本原理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以及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把握。
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热力环流教案一、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提出问题→导入课题→分析推理热力环流过程→归纳概括热力环流原理(理性认识)→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分析、理解、总结热力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原理难点:分析热力环流过程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一个没有风的屋子里点一支松香或者蚊香后,它的烟是怎样的状态?生:呈直线向上。
师:那如果在旁边放一只蜡烛,此时的烟会试怎样的?生:(多种回答)师:这个问题在学习今天课程后,相信大家都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
那么我们就进入今天的学习——热力环流(板书:热力环流)师:我们之前学过地球表面的热量来自哪里?生:太阳辐射师: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又来自哪里?生:地面辐射师: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生:不同师:对。
大气中有热量和水汽的输送,还有各种天气的变化,这都是由大气运动来实现的(举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分布是不均的,这就造成了纬度间的温度差异,从而引起了大气运动。
所以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教案
二、新课展示
(一)、海拔与气压、气压与风向的关系
时间:1分钟
从上一次课我们知道,大气压强随着海拔的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近地面处的大气压强比高空的要高;在单一的气压带上,自然风总是从高压的地方吹响低压;空气密度越大,大气压强越大
在黑板上画出水平的等压线等,标出相应点
(二)、热力环流组成及联系。
E处,冷却凝聚,受到足够的重力的影响,下降到B处。同理,F处的空气下降到B处。
边讲解边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图示,并用多媒体动态图辅助
(三)、成因分析
时间:半分钟
1.下垫面接收的热量均匀(根本原因)
2.大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多媒体课件展示该内容
(四)、小结
时间:1分钟
在同一平面上的空气接收到不均匀的热量,产生垂直升降运动,在不同地方形成高低压,空气再由高压流向低压,同时高空中的空气受冷后会下沉
课程名称
热力环流
教学目标
1.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运用该原理分析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气垂直水平运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讲解、提问、图表演示、练习
教学用具
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
7分钟
主要环节与时间
教师活动
语言
动作
一、新课导入
时间:半分钟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白天地面的上的风从海边从海边吹来的,而晚上的风却是从地面吹向海里。学完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时间:3分钟
1.前提条件:在某个理想的环境下,存在水平的等压环境,且同一平面上,温度相等。
2.过程:在某种原因下,A处空气受热较BC两处,膨胀上升至高空的D处。在A处,由于空气的外流,密度相对BC两处变小,形成低压A,BC处空气密度基本不变,相对A处形成高压。此时空气由BC两处流到A处。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小结:
让同学们对比课本P30图2。3a和c,总结出规律再来画图验证
老师:现在我们现在来总结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切换ppt
热力环流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那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具体的体现呢?
学生:有
老师: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都是热力环流在我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接下来老师跟大家一起来具体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我们看到课本P30图2。3的a图:
这是初始状态:
假设地面受热情况是均匀的时候,在同一高度空气密度相同,
A、B、C三地气温相等,气压相同,大气处于静止状态。
但实际上地表受热是不均匀的,看到b图。
假设B地受热多,A、C地受热少,B地近地面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A、C两地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因此,在同一水平面上,B点上空B'比AC上空A'C'的空气密度大,形成高气压,而A'C'则形成低气压.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在近地面,B地空气上升,在高空空气向两边流动,使B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A、C两地的空气柱接受了流入的空气分子,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近地面的空气从高压的AC两地流向低压的B地.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产生气压差—水平运动
三、应用—海陆风
参考资料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课后
反思
本节课很好的在课堂学习中贯穿了读图﹑演示﹑探讨等活动,但较少用动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不易理解,这个是需要改进的。而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学习,教学突破口应该放在引导和训练学生对热力环流图片等的阅读和信息提取上,使学生能通过热力环流过程的学习更好的学习接下来的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阐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环流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活动操作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实验演示法、引导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2.学法:合作实验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四、教学用具:玻璃缸、热水煲、冰块、香、塑料薄膜、打火机等
五:板书设计:
热力环流
一、概念:三、实例探究:
二、形成原理:
图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让学生分小组对课前布置的观察活动简单汇报
演示实验:
实验工具:玻璃缸、热水煲、冰块、香、塑料薄膜、打火机
实验步骤:1、将热水煲和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3、在冰块上方的薄膜上开一个小洞;
4、将点燃的香放进小孔,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实验结果:
(1)烟向冰块方向下沉,继而向热水煲方向飘动,在热水煲一侧上升。
(2) 玻璃缸两端不同条件:一侧有热水煲,受热较多,温度较高,一
侧有冰块,温度较低。
(3)烟飘动原因:玻璃缸两端冷热不均。
总结过渡:从实验中我们知道:冷热不均使烟向冰块方向下沉,继而向热水煲方
向飘动,在热水煲一侧上升。
我们把这种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新课讲解]:
一、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
提问过渡:为什么冷热不均会产生热力环流呢,它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1)、假设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此时的等压面是平行于地面的,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实际上,由于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地面状况等因素,地面的受热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
小结:
热→气体受热上升→近地面低压,高空高压(等压面弯曲变形)
冷→气体收缩下沉→近地面高压,高空低压(等压面弯曲变形) 产生气压差
→大气水平运动(高压向低压运动)→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引导学生总结:(1)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地面的冷热不均。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
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4)不同海拔:海拔越低,气压越大;高空和近地面气压高低相
反。
B 冷却 C 冷却 A 受热
(5)相同海拔:等压面下凹-气压低,等压面上凸-气压高(高高
低低)。
三、实例探究:
(1)课本30页活动:海陆风(提示:白天,陆地增温快,海洋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
(2)山谷风
诗: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城郊热力环流
课后思考:
城市风如何形成?城市风对城市大气环境有什么不良影响?城市风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有益处吗?为什么?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