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文科项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文科项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文科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文科项目**一、项目背景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文科专业,在新时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进行改革创新,探索新的文科发展路径。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化、融合化、国际化发展。

三、项目内容1. 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增加现代文学、文化产业、跨文化交际等新兴领域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教学方法创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实践教学加强: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和引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5. 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学生交换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交流能力。

四、项目预期成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预计可以取得以下成果:1. 培养出具有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2. 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化、融合化、国际化发展。

3.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项目实施计划本项目计划在[时间范围]内完成,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 项目启动:成立项目组,制定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

2. 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设置,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3. 教学方法创新:组织教师培训,推广多元化教学方法。

4. 实践教学加强:建立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5. 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和考核。

6. 国际化发展: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活动。

7. 项目评估与总结: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文科建设提供参考。

以上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文科项目的简要介绍,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以文学类和语言类专业理论课程为主,这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有待进一步改革。

随着近几年我院开展的“3+1”教学改革,课时量非常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量当然也就非常有限。

根据我院的具体教学情况,并结合学生实际反映,现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1.存在的问题1.1 专业课程实际分布不均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是三年,而在这三年中,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的是公共课程,几乎没有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

对于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刚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感受这个专业的魅力,甚至没有了学习的兴趣。

很多专业课程需要两个或三个学期才能上完,比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

还有一些课程从时间上是连贯的,循序渐进的,需要上完一门课程才能开始另外一门课程,比如上完古代文学才能上现当代文学,理论课程必须放在语言、文学类课程之后等等。

由于大学一年级没有开设专业课程,大学二年级才开设,所以很多专业课程都集中在大学三年级,这对于即将进行实习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压力。

1.2 课程设置单一化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共三大块: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

而课程设置的主要部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专业课。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这种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90后大学生的知识需求,也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

在实践课这方面我们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目前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课安排方面,只是局限于中小学语文教育和秘书实务两个方向,也已经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

2.改革建议2.1 文理渗透,形成通识教育思想我们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以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论、文学理论等作为主干课程,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所占的比例较大,实践课程相对偏少,“宽口径”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不够。

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方案和计划

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方案和计划

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方案和计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需求。

本文将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方案和计划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调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中,首先需要调整培养目标。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研究能力,而现在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

因此,应该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研究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置更加多样化和实用性强的课程。

除了传统的文学课程外,可以增设口语表达、写作技巧、文化传媒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与新闻传播、国际关系等学科合作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的加强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社会调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如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与文学创作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可以加强教师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同时,还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五、评价体系的完善在评价体系方面,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可以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避免过度依赖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

同时,还可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需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这些改革和计划,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汉语言文学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摘要]汉语言文学是高校中文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培养中文类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最重要的课程。

它的教育培养目的是发扬与传承人类的人文精神风貌,探索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坚守国家、民族以及个人的精神认同和社会义务,具有很明显的社会人文教育印记。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中文类;教育教学;问题;对策汉语言文学是高校中文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培养中文类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最重要的课程。

然而从目前的教育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在学校层面主要表现的问题有,学科发展空间狭窄、学生就业率低、教师科研成果少,在学校层面就不被重视;在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气氛差,在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低、汉语言文化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等。

这些问题是伴随着学校其他专业快速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障碍,必须深入问题产生的原因,切实有效的快速解决。

汉语言文化教育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良好精神风貌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增强个人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1]。

所以高校要认识到这种学科的特点,不应该过分的注重实用性、应用性,而偏离了汉语言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

当然在社会快速的变革的新时期,也要看到汉语言文化毕业生找工作遇到的困难,实时调整部分课程,努力和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具有社会人文教育精神,掌握社会需要的专业应用能力,促进汉语言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

笔者对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相应问题,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给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汉语言文化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汉语言文化专业人才。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社科类学科,对于社会的贡献不像工科类专业那么明显,在以就业率为价值导向的大学教育体系里面逐渐成为弱势专业,由于应用性、专业性不够明显,近年来就业持续走低,这就导致了高校招生生源较差,很多学生都是被调剂招收的,对汉语言文学缺乏先天的兴趣,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社科类学科注重是对人精神、素质的培养,缺少技能型、技巧性的教学,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偏低。

论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及教学改革

论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及教学改革

文学 作 为 一 门 传 统 的 人 文 学 科 , 是 体 现 中 华民族意识和 传统文 化的载体 , 汉语 言 文
因此 , 汉 语 言 教 师 应 重 视 专 业 的 教 育 要 联
系社 会 生 活 , 注 重 解 决 语 言 运 用 中 的 实 际
学 专 业 起 着 潜 移 默 化 地 提 高 文 化 思 想 教 问题 , 同时 , 还要 选 择 一 些 优 质 的 教 学 参 考 育, 塑 造 着 美 化 灵 魂 的 特 殊 作 用 人 文 教 育 资 料 来 充 实 教 学 内 容 , 让 教 育 理 念 在 教 学
整性 、 全面性 , 不 断提 高 和 发 展 全 民 族 的 思
兴趣 。 增加教学 容量 , 提 高 教学 效 率 ; 使 教 想 道德 素 质和 科 学 文 化素 质 。 总体来说 , 汉 学突出重点 、 淡 化难点 , 提高教学质量 ; 培 语 言 文学 有 教 育理 念体 现 在 以下 四 个 方面 : 养 学 生 的思 维 能 力 和 信 息 技 术素 养 , 提 高
教 学策 略是教学 方 案的 集 中体现 , 它 是 为 实 现 某 一 教 学 目标 而 制 定 的 、 付 诸 于
用 现 代 教 学媒 体 并 于 传 统 教 学手 段 有 机 组 为主 发 展 到以 人 为本 的时 代 , 现 代 教 育要 以 合作用于学生 , 促 进 形 成 合 理 的 教学 过 程 促进 人 的 自由全 面发 展为 宗 旨 , 应 当 全面 体 结构以达到 最优化 的教学效果 。 多 媒 体 教 现以 人 为 本的 时 代精 神 , 关注 人 的 发 展的 完
教 育 可 大 致 分 为 技 术 教 育 和 人 文 教 定切 实 可 行 的顺 应 汉 语 言 文 学 发 展 趋 势 的 育, 技术教育具有工具价值 , 而 人 文教 育重 对 策 。 任 何 学 科 探 究 的终 极 目的 都 是 应 用 ,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问题一: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

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普遍偏重理论培养,导致学生在实践能力上存在欠缺。

对策是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能力。

问题二:师资力量不足。

部分高校在汉语言文学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对策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教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问题三:课程设置单一。

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容。

对策是完善课程体系,增加与现实社会需求相符合的课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问题四:学科交叉融合不足。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相对封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较少,导致学生专业能力不够综合。

对策是增强学科交叉融合,加强汉语言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问题五:教学方法较为传统。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对策是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逐步解决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改革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改革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改革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如何更好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该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相比于综合性大学,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注重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的设置。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培养学生对于地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培养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二、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要求。

具体而言,课程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包括课外实习、社会调研、文化体验等。

通过实践环节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强化地方文化教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设置地方文化相关课程,加强对于地方文化的教育。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培养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3. 强化实用性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语言文学知识教育,课程设置中还应该加强实用性课程的设置,如写作能力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编辑出版实务等。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就业或者创业过程中更具备竞争力。

4. 强化跨学科融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加强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如与新闻传播、外语、编辑出版等专业进行跨学科合作,开设相关课程。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浅析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问题

浅析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问题

浅析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问题【摘要】当前汉语言专业教学存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僵化、教学内容的单一、教学方法的陈旧等问题,亟需进行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于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旨在浅析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的问题,探讨现状分析、改革方向与措施、难点与挑战,以及实施路径和成效评估。

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在于推动教育创新,促进学科发展,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未来发展趋势可能是多元化教学形式的发展,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方向。

建议在教学改革中注重教师培训,加强教学资源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促进汉语言专业教学的不断优化和发展。

【关键词】浅析、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问题、现状、方向、措施、难点、挑战、实施路径、成效评估、重要性、未来发展趋势、建议、展望1. 引言1.1 当前汉语言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1.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部分学校的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过于传统,缺乏实用性和现代性。

学生学习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2.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汉语言专业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互动形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难以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学习潜力。

3. 师资力量不足:部分学校的汉语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有限。

缺乏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师,无法满足学生对高质量教育资源的需求。

4. 实践环节不足:部分学校的汉语言专业缺乏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环节,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和实战经验,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当前汉语言专业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改革,以适应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1.2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教育领域的变革。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汉语言专业教学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学改革还可以促进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论文

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论文

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论文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论文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论文怎么写,下面推荐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论文相关范文,可供浏览参考。

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论文【1】摘要:本文作者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入手,对汉语言文学改革的策略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讨1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1.1 教学模式因循守旧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

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同时,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尚未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知识老化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

在这种“学术型”的教育模式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对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如此。

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1.3 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

教师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汉语言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地自我发挥空间,造成学生仅能单纯地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2 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措施2.1 完善课程结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并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

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总结(5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总结(5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总结(5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总结(5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历史悠久、进展成熟的专业之一,也是普及率较高的专业。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80%左右的本科院校设有该专业。

与其他传统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其特色和优势,它不仅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民族精神的重要教育使命,还承载着塑造国民性格、培育国民人文素养以及捍卫母语尊严的重大社会责任。

因此,进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客观需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具有战略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进展,特殊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存在着很多与市场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更无法满意同学共性进展的需要。

调查显示,半数以上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期间所学课程存在学问信息量小,体系单薄,内容陈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上述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持续下降,招生生源呈现停滞甚至萎缩的迹象。

课程是根据肯定的教学目的,在教育者有方案、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有益于身心进展的全部教育内容。

它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动态概念,并随着社会变化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而适时改革。

针对高等教育进展改革的趋势和人才市场的变化,郑州师范学院从2021年三校合并之初开头就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与改革,从专业模块细分到教学方案的几次调整和论证,已经取得了很多瞩目的成果,如师资队伍建设、老师科研水平、同学考研率一次性就业率等都在全校名列前茅。

但假如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体系方面依旧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郑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例,经过反复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发觉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在课程观念上,重文学轻文章;重视作品的感性体验,疏于学理的探究提升。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 向 , 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改革
邵 之 茜
( 教育学院 中文系 , 西安 706 ) 陕西 陕西 101 摘 要: 高等教育大众 化时代的到来 , 对汉语 言文学 专业人 才培养 目 提 出了新 的要求 。正 确认 识和 客观分 标
析本专业 的历史 与现状 , 积极探 索有效途径 , 制定新 的人才 培养方 案 , 建合理 的专业 课程 体系 , 而为传统 的汉 构 从
而不 同学校不 同的特色课程又对发展学 生个人 的兴趣 、 特长提供 了较大的空 间。因此 , 汉语言文 学专业培养 的学生在行业 与
职业选择上具有很大的宽泛性, 毕业生就业面比较广, 而且由于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较大, 历年就业率普遍较高。因而一直 被认为是高校中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 受到社会欢迎, 保持着一定的招生规模。
基础。因而 ,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 当今人文科学与 自然科学不 断交融渗透的发展趋 势下 , 仅这一学科 专业 自身的重要性 日益 不
凸显 , 而且对其他专业学科 的辐 射作用也 日 益增强 ,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高校 学科专业 建设 与发展 中具有 不可替代 的独特
地 位。
2 学 科 发 展 成 熟 , 响 深 远 . 影
汉语言文学 专业是文科 类专业 中的主干和核心专业 , 也是我 国高等教育体 系 中发展成 熟的传统 专业 , 以来 形成了 自 长期
己独特 的教学理念 和人才 培养模式 , 我国各行各 业培养了大量 的有用之才 。随着我 国经 济和社会 的高速发展 , 为 以及 高等教
育大众化时代 的到来 , 教育和人才观念 的改变 。 对本专业 的人才培养 目 提出 了新 的要求 。正 确认 识和客观分 析本 专业 的历 标 史与现状 , 积极探 索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 使传统 的汉语 言文学专 业在保 持其原 有优势 的同时焕 发新的 活力 , 当前大 在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体系重建——兼谈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培养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体系重建——兼谈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培养

为� " 整 体内 � 部各 部分 � 之间存 在 着相 � 互作 用 每一 个 部 成为 读书人进 仕的敲 门砖 世 纪末 世纪 初 随着 � � � 分 � 的性 质与 行为 依赖 于其他 部 分 � 并影 响着 其他 部 分 帝国 主义的入 侵 打破 了中国几 千年超 稳定的结 构 国 的 性质 和行 为 所 � 以整 体中 部分� 的性 质 与行 为不 同于 人迫 切地需要 学习西 方科学技 术 了解 西方文化 变革 � 在 � 孤立 状态 下部 分的 性质与 行 为 同时 系 统中 各 构 中国 此时的 语文 如 果仍然仅 为读经 的工具已 远远不 成 部分 都是 按着 � 一定 方式相 � 互 联系 形 成了 具有 一 定 能满 足社会经 济文化 发展的需 要 于是 语文的 独立设 结 构 的 整体 出 现了 他 的 组 � 成部 分 所 不具 有 的 新 的 科在 社会经济 文化发 展的强烈 呼唤中 诞生了 语文的 质 新的 功能 和新 的规 律 � 因此 整 体功 能就 不是 各 部 社会 交际功能 前所未 有地被人 们所认 识 语文 不再仅
内在 规定 性的 体现 �是中 小学 语文 教师 专业 化�培 养语 文知 识和 能力 形成 发展 的根 本保障 � 而现 行高 师" 汉语 言文学 "专 业 主干 课程 结构 与 中小 学语 文课 程 的知 识能 力培 养 目标 存在 着本 质 差异 �其 原因 在于 "高 师汉语 言 文学 "专 业对 "中 小学 语文 "课 程 功能 �内 涵及 研究 范畴 认 识的 误区 � 文章 通过 对这 些 误区 的 分析 �提 出 更改 高 师" 汉语 言 文学 " 专业 的 称谓 和 重建 该 专业 主 干课 程 体系 的 主 张� 以 满足 中小 学语 文教 师知 识和 能力 培养的 需要 � 关键 词�高 师" 汉语 言文 学"专 业主 干课 程体 系�中 小学 语文 课程 功能 �"语 文学 "学科 体系

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1 9 1 ( 0 0 0 —0 4 —0 1 7 — 7 9 2 1 )8 0 3 4
作者简介 : 向彪 ( 9 3பைடு நூலகம்) 男 , 南省 洪 江 市 人 , 教 授 , 16 一 , 湖 副 主要 从 事 中 国古 代 文 学 、 化 研 究 。 文
受 实 现 就 业 , 方 本 科 高 校 这 种 课 程 设 置 、 学 内 容 地 教
所 能 道 尽 , 文 只 是 就 以 市 场 为 导 向 的 地 方 本 科 高 本 校 汉 语 言 文 学 专 业 课 程 体 系 改 革 的 问 题 , 出 一 些 提
初 步 的思考 。

以 及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上 的 弊 端 就 逐 渐 显 现 出 来 。 这 主 要 表现在 三个 方 面 :
异 问题 , 理好 课 程 体 系 改 革 的 市 场 导 向 与 专业 属 性 、 生 专 业 实践 能 力 培 养 与全 面发 展 的 关 系问题 。 处 学
关 键 词 : 方 本 科 高校 ; 语 言 文 学 专 业课 程 体 系改 革 ; 地 汉 以市 场 为 导 向
中 图 分 类 号 : 4 . O6 2 0

以 市 场 为 导 向 的 地 方 本 科 高 校 汉 语 言 文 学
( ) 程 设 置 与 人 才 培 养 目标 、 格 不 相 符 合 一 课 规 由 于 盲 目 效 仿 培 养 研 究 型 、 术 开 发 型 人 才 的 技
专 业 课 程 体 系 改 革 的 必 要 性
我 国 高 校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四 种 类 型 : 一 种 类 型 第 是 研 究 型 大 学 , 类 大 学 以 研 究 生 教 育 为 主 , 培 养 这 以

汉语言文学论文: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分析

汉语言文学论文: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分析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分析摘要:虽然现如今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并不以汉语言文学作为主体,但是在任何领域中都需要拥有良好的判断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而这些恰恰离不开汉语言文学。

所以,基于一些群体对汉语言文学在认识上所存在的偏差,笔者结合个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上的研究,提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建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1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际特点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前身中文专业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知识分子、作家以及诗人,但是这些职业俨然已经与当前的时代需求发生脱节,没有较多的应用性特征。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诸多高校也出现了一些能够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专业,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在应用性方面上仍有待提高。

尤其是不少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甚至不知道应该从事什么职业,能够从事什么职业,也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相较于其他工科专业持续走向了低迷。

如果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来看,就能够发现,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上,往往与实践性相关知识相连甚少,普遍是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对语言、对文学、对汉语的分析与应用上,也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应用性上存在着较大的欠缺,与时代需求相脱轨。

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必要性结合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特点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十分有必要。

只有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才能够满足社会的切实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从而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尤其是现如今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俨然已经成为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素。

只有如此,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将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实践能力,转化为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进而通过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推动社会的素质发展,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根本需求。

汉语言文学优化教学

汉语言文学优化教学

汉语言文学优化教学探索摘要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科技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在不断创新中发展,汉语言文学也在不断的发展。

然而汉语言文学在课堂教学中却没有太大的转变,出现了很多不宜事宜的现状。

本文就是在实践中探索现代汉语言优化的教学方法。

关键字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情境教学渗透美育一、汉语言文学意义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有机载体,代表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文明,同时也是后现代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多少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我们应看到的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定期待。

汉语言文学是文学、文化的遗产,是通过人们对过去的各种认识来进行当前社会现象分析的过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是毕业后的学生在各种工作和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

当代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文学,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概论,语言概论,影视概论,美学概论,写作学等课程。

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使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流程,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来加深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趋势问题。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来说,出现应用性改革是当前教学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2.1教学模式陈旧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仍采用灌输式,学生多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

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无法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真正目标,不利于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

2.2教学手段单一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手段。

基于OBE理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作者:武少辉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18期武少辉内容摘要:按照OBE“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应围绕社会需求,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类课程和写作类课程体系建构,强化课程过程化考评及实践教学创新,探索人文类专业及课程转型发展路径,着力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创意写作能力,满足国家振兴发展文化产业和基础教育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OBE理念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教育教学创意写作OBE即成果导向教育,是指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强调成果导向,重视学生学习成效,明确学生能力目标”,“重点不在于学生的成绩,而在于学习过程结束后学生真正拥有的能力”。

[1]为提供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目标应列出具体的核心能力,并有详细的课程与之要求对应支撑。

据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应遵循OBE的教育理念,突破传统“重文史,轻技能”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核心能力,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生核心能力近年来,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又提出了新要求:一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纵深推进和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二是随着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需要大量具备创意写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依据OBE教育理念,“教育者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清晰构想学生毕业生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具备的素质,然后设计与之匹配的教育结构体系来保证学生达到预期目标”。

[2]基于此,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革新传统中文教学观念,实践以学生为本、突出能力需求的OBE教育理念,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教学改革,在培养方法上改教育教学知识传授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改阅读鉴赏为创造写作训练,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能力。

二.强化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特色课程体系建构近年来,教育部为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方面推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加大在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培训;另一方面推行师范专业认证,督促高校加大师范专业建设力度,推动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论文-课程改革论文-教育论文

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论文-课程改革论文-教育论文

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论文-课程改革论文-教育论文一、存在的问题1.课程设置不够专业化和系统化,亟待优化就大多数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而言,现行的课程体系半个世纪一贯制,课程结构设置不尽合理,往往是在中文类专业课程外加上几门教育类课程,本质上是汉语言文学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简单叠加,没有统整形成合力,这种模式日趋“经院化”和“书卷气”,逐渐走向封闭滞后。

一般的课程结构: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实践教学(6周实习、2周军训),这是以学科为中心设置课程,追求的是知识的本体价值而非教育价值,而且科目设置过于细化,缺少必要的综合与贯通,这就导致通识课程挤压专业课程。

以古代文学为例,三年课程变为两年半,又由两年半变为两年;现当代文学课时不足;古代汉语课程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中学语文教学论已经成为全国同类学校院系中课时最少的课程。

2.师范教育的专业特性和实践品质未得到张扬许多院校的教育见习已经取消了,教育实习的质量也在滑坡。

调查中了解到,按照学校规定,本市的学生统一实习,外地的学生自主实习,即自己找学校实习。

事实上一些自主实习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实习,开个假证明了事,因此在第四学期找工作时又不得不重新实习。

即便是统一实习,大多因为缺乏强有力的管理、监督和指导措施而流于形式。

再比如,该院学生的语文教学基本技能不强。

就“三字一话”而言,该院也组织考试,但成效不佳。

调研中,中学的语文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其毕业生在“三字一话”方面总体上不如中师学生。

二、语文教师专业化课程改革的策略1.紧扣时代发展的节奏,科学规划课程设置教育活动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节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只有培养能适应时代、引领时代的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并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教育才具有真正价值。

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载体,教育活动的时代性迫使它与教育活动合拍,否则,二者难以形成一种良性机制。

语文课程及其体系具有时代性,在一定时期内应该有不同程度的革新,而且这种革新应该是深层的和实质性的。

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分析

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分析

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分析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分析摘要:随着教育的改革,很多专业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在教育中的发展时间较长,受到传统模式的制约,改革的难度也比较大。

因此,开放教育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改革措施。

现代的教育应该是教与学的反思和对话,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已有的观念进行完善和改进,最终解决教学改革的难题。

关键词: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基本的语言能力。

通过开放式教学的方式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够让学生对专业课程得到充分的把握,在提升学生自身文化素养和文化水平的同时还可以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虽然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在开放式教学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立足于语言类课程教学实践,顺应开放式教学的主要特征成为人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计划的贯彻必须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并且将实践教学的方式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目前,就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学校的这门专业教学都是贯彻传统教育的思想,课程教学受到很多的限制,学生对所学课程往往表现出不耐烦甚至是没兴趣的状态,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在课程教学中选择的最佳读本就是教师对课本知识的解读以及作者在文本中的主要观点,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得学分。

很多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也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内容都是为考试而服务,没有真正的深入教学中心思想和内涵,难以让学生真正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意义。

此外,教学模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即使一些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的见解,但是在教学中也鲜有机会发言。

学生将教材中的内容和教师的讲解当作权威话题,教学练习的答案也是千篇一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让汉语言文学教育走向误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当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在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结合郑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深入分析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设想。

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历史悠久、发展成熟的专业之一,也是普及率较高的专业。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80%左右的本科院校设有该专业。

与其他传统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其特色和优势,它不仅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民族精神的重要教育使命,还承载着塑造国民性格、培养国民人文素养以及捍卫母语尊严的重大社会责任。

因此,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客观需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具有战略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存在着许多与市场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更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调查显示,半数以上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期间所学课程存在知识信息量小,体系单薄,内容陈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上述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持续下降,招生生源呈现停滞甚至萎缩的迹象。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

它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动态概念,并随着社会变化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而适时改革。

针对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和人才市场的变化,郑州师范学院从2003年三校合并之初开始就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与改革,从专业模块细分到教学计划的几次调整和论证,已经取得了许多瞩目的成绩,如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科研水平、学生考研率一次性就业率等都在全校名列前茅。

但如果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体系方面依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郑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例,经过反复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在课程观念上,重文学轻文章;重视作品的感性体验,疏于学理的探究提升。

目前的课程方案是以教育颁布的相关规定设计的。

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学科专业课程中,语言、文学和文章的比例分别为8∶9∶1。

而在1991年4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文学和文章的比例为40∶109(共149篇课文),不难看出,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内容和未来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是相反的,如此本末倒置,必将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上的残缺,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能力的发展。

课程观念存在的另一重要问题是重视作品的感性审美体验,而疏于理性的探究和提升,特别是在文学类课程上,教师往往醉心于对经典之作的审美共享,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体成长的需要,它还有传承民族文化、塑造国民灵魂和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职责和义务,因而,在欣赏经典作品美妙意境的同时,必须对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叙事逻辑、文学思想、学术价值等深层次学理进行归纳总结,对文学现象内在的文学创作规律进行深入发掘。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学术轻师范,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郑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三个板块:一是公共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一般是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占总课时的20%左右;二是学科专业课程,如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写作、文学概论等,占总课时的72%左右;三是教育专业课,这主要是为学生掌握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而开设的课程,一般为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材教法等,占总课时的8%左右。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强化的现实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传统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已不能满足作为未来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教材设计开发等方面的知识需求,必须加大教育类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从另一个维度来分析,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计划中,公共必修课约占总课时的30%,专业必修课约占50%,选修课约占20%;理论课程约占78%,实践课程约占22%。

在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实践经验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背景下,实践环节课程的比重更需进一步加大。

(三)在课程内容上,重学科专业轻文化基础。

这主要体现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者的比例上和教学上。

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它们二者的比例为5∶1。

而如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要求更加苛刻,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广博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

因此,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内容必须体现出对人类生存意义和终极价值的关怀,以及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主要表现为“繁”“偏”“旧”。

所谓“繁”就是知识信息繁乱绵密,条理不清,重难点不突出;所谓“偏”就是偏离教学目标和学生个性需求以及未来职业需要,观点偏颇偏激,缺乏科学求真的精神,而“旧”主要是指因教师视野狭窄、观念落后导致传授信息与社会的严重脱节。

因此,如何“删繁就简”、“去偏求正”、“除旧维新”就成为汉语言文学改革和发展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的设想随着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和高校的持续扩招,汉语言文学这个传统的人文学科的命运正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也越来越显窘迫。

因而,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规定和设计,既是汉语语言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一)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

郑州师范学院课程改革的创新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

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再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是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似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

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

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广告文案等等都为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2.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极强的人文色彩和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力,并影响学生气质、人格的形成。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为此,我们特设了学术论文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目的就在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浓缩核心课程的理论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依据专业现状,我们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是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合理取舍。

能够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往往是核心课程以及经典著作所阐释的深刻道理,因而我们重点抓好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美学等核心课程内容的建设,舍弃一些无关紧要的课程内容。

其中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已经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二是浓缩核心课程,凝练文学理论精髓。

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中,着力打造核心课程的核心价值,提炼人文知识的核心理念,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核心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如将人文素养的理论核心分解到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以便教师的有效传播等。

(三)重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实践精神1.课程内容强化基于名作精读的学理归纳,关注人文学科的叙事逻辑,培养学生“思”的能力。

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凸现学理归纳。

如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语法、词汇的零散讲授中归纳出汉语言的发展规律;从《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名作的故事情节中总结归纳出文学创作规律和为人处世之道。

这些总结和归纳,在规划课程内容的教学大纲中都有所体现。

其次,注重培养毕业生“思考”能力,课程内容凸现人文科学的叙事逻辑,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文学创作灵感。

如外国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概论等课程在课程内容上都集中体现人文科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

而在其他的课程中,都在内容中体现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教学内容。

2.推动实践课程内容的实验化,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讲课、写作、课件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

在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合理调整的同时,对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进行修订,依托教学技能实验室、微格教室等实验资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

3.课程内容凸现方法论诉求,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的能力。

与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尤显重要。

因此,在专业课程内容中我们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在文学批评、文学概论等课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名家文学评论技巧,总结归纳文学基本规律的方法等。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说:“我们不应该往学生的脑袋里装家具,而是教给他们方法,帮他们搭个框架,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方案”(四)突出课程的现代性,完善学生人生只是结构以前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两种偏差:一是仅仅从职业分工的角度来确定专业的任务和使命;另一个是单纯从教化的角度来界定其学科使命。

这两种偏差都缺乏对传统文化和学术的现代转化,尤其是在解释和阐发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方面,缺乏创造力。

由此,我们在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方面,特别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以汉语言文学创造的文学智慧开辟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空间,以此来回应时代变革和知识变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或许这才是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的最终旨向。

参考文献:[1]袁新文,申琳.牛津大学校长:中国学生欠缺挑战教授的能力.人民日报,2010-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